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
初中地理是我國初中科目。大部分省份使用人教版教材,部分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人教版教材4冊,供初一、初二學生使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篇1
地理是初一學生剛接觸的新學科,在教學中是通過大量的幻燈圖片,從學生接觸到的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入手,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地理,引導學生認識地理,親近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初步知道學習的方法,就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的。
本節課分三大模塊來進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我國東漢王允對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記述”。
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對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的科學。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質、天文、水文、氣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種、宗教、城市、經濟等合作探究:談談我們身邊的地理
二、“為什么要學地理”?
(一)解開地理之“謎”
運用圖片展示學生熟悉的地理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地理問題?
(二)地理與日常生活
教學中從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
合作探究:我國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為什么?
(三)地理與生產建設
主要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入手,重點列舉了歐洲發達的國家“荷蘭的風車”,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荷蘭農牧業的影響。
想一想:建設服裝廠、乳品加工廠該如何選址?
(四)地理與風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圖片,從服飾、體育活動等入手觀看不同地區的風俗活動。在授課時,我以“阿拉伯服飾”為重點,分析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學生對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非常感興趣,老師引導學生學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鄉隨俗”。
三、“怎樣學習地理”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提出必要的學習要求:
1、課前:準備好《地理課本》、《地理填充圖冊》、《地理圖冊》。
2、課堂上:
(1)會聽,根據預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聽講,聽重點、難點。
(2)會看,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途徑,養成“一手書一手圖”的習慣
(3)會記:對重點知識做好標記,同時也要做好筆記。
3、課下:及時復習所學知識,認真完成作業。
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重難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征。
教學難點:
1.由于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四季的形成。
教學過程
【導入】地球的自轉
[展示]課件:地球的自轉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地球是繞什么在不停地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地軸。自西向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并講述自轉的周期)
[教師]這有一個地球儀,哪位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轉?(請2-3名學生上講臺演示)
[提問]日出日落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日月星辰為什么不西升東落?(由于地轉的自轉;因為自轉是自西向東)
活動2【講授】晝夜更替
[演示]教師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演示晝夜的產生,并講解產生的原因;然后再轉動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并講解產生的原因。
[提問]地球自轉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其經歷的時間是多少?(大約是24小時)
活動3【活動】小組探究
[活動]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每組一個地球儀,一個手電筒,完成:
①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注意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
②在圖上找到中國北京、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并在地球儀上作好記號。
[討論]
①當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東京哪個是黑夜,哪個是白天?(紐約是黑夜,東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東京哪個地方先見到太陽?這說明哪個地方時間早?(東京。東京時間早)
③東邊的地方和西邊的地方哪個時間早?(東邊)
④教材圖1.18: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為什么會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暢暢中午12點打電話給姨媽是否合適?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轉導致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不合適,因為這時紐約正是半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略作講解)
[教師]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4.2第二學時
4.2.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地球的公轉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
地球繞什么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么?(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并講述公轉的周期)
[教師]請同學們再觀察思考: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
活動2【導入】地球的公轉課件:地球的公轉<二>
(教師用鼠標控制,當地球公轉到二分二至日點時,單擊鼠標,使地球“停”下來,再單擊使該區域放大,指導學生觀察太陽直射的緯線,然后完成下表。)
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緯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到
[教師]地球繞太陽不停地公轉,太陽的直射點就在地球表面不斷地移動,這對地球表面的冷熱狀況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提問](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識入手,激發學生的欲望)
①一天當中,早晨、中午、晚上我們感覺什么時候最熱?這與太陽光的照射有什么關系?(中午。陽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熱量就越多。)
②一年當中,我們這里最熱是什么時候?最冷是什么時候?這與陽光的照射又有什么關系?(7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歸納,然后指導學生讀教材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節 月份 北半球得到的光熱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問]南半球的季節與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討論](分小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識)
①我們這里一年當中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么時候長,什么時候短?為什么?(不一樣。夏季較長,冬季較短。由于地球的公轉)
②如果地球不是傾斜而是豎直的,地球表面有無四季變化?(沒有)
[教師]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在同一時間,緯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就有差別。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個帶。
活動3【活動】地球上的五帶
(讀教材圖1.20“地球上的五帶”,請各小組完成)
①在圖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帶,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
②中國主要屬于什么帶?還有小部分屬于什么帶?湖南屬于什么帶?(北溫帶。熱帶。北溫帶)
③完成下表:
五帶 范圍 有無陽光直射 得到的太陽光熱多少 四季變化的情況
熱帶
北溫帶
南溫帶
北寒帶
南寒帶
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篇3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于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
2.了解我國主要的溫度帶以及劃分的標準。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形成原因。
2.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重點
我國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教學難點
1.有關氣候圖的分析判讀。
2.溫度帶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觀察對比等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錄像帶以及有關圖片。
2.繪制有關復合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經常收聽天氣預報,聯系七年級所學地理知識,可以知道天氣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眾多的天氣要素中,氣溫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的氣溫分布以及因它而劃分的溫度帶。
(板書)第二節 氣候
(觀看圖片)從圖片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冬季不僅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同時也有鮮花盛開、綠草茵茵的南國景致。
可見,同是冬季、同是春節期間,我國南北的氣溫和景觀差別很大。
一、南北氣溫的差異
1.冬季南北溫差很大
[講授新課]
(提問)那么在“我國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分布圖”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樣的結論呢?
看《中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圖2.13)
(讀圖觀察)下面同學們仔細閱讀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國冬季的《中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怎樣讀懂這幅圖呢?
①搞清圖例和氣溫數值,仔細觀察氣溫遞變有什么規律?(學生答后,教師小結:我國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是由南向北遞減,即越往北去,氣溫越低)
②海南與黑龍江的漠河氣溫大約相差多少度?
③秦嶺-淮河一線一月平均氣溫大約多少度?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特點是: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板書
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篇5
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氣候》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引入氣候,再從氣候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氣溫和降水),進入到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國氣溫、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與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氣溫與降水的綜合特征總結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一、復雜多樣;二、季風氣候顯著。三、多特殊天氣;四、多旱澇災害。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這節課上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讀圖,識圖。善于對地圖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課堂效果看,我感覺導入順暢自然,重點難點突出,語言表達流暢,整節課結構緊密,知識傳授嚴謹,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與引導上做了適當的設計,從而調動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學生學習氣氛好。這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一些活動課題學生參與的不夠充分,活動氣氛需要加強.學生發表意見時,學生的個體作用發揮的不夠好,不能照顧到更多的學生,有些問題應該放手讓學生研究,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加強對學生的培養。
今后的努力方向:學生讀圖、識圖、分析與運用地圖的能力及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是比較弱,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指導學生讀圖培養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 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初中地理知識主題教案篇7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后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于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于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云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