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了解凡爾賽宮的建筑特色、藝術風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勝地的地位。
2、學習抓住特點、突出重點進行說明的方法,體會凡爾賽宮的藝術價值。
3、熟讀課文,體會準確而富有文學性的語言。
課前學習:
搜集凡爾賽宮的有關部門資料,了解其輝煌歷史和藝術價值。
課堂學習:
一、導入 新課
從法國名勝羅浮宮、埃菲爾鐵塔等導入 。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課文
1、 認真瀏覽課文,找出各段落的中心或中心句;
2、組織整理,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介紹凡爾賽宮;
3、請兩位同學作班級交流;
4、點評后,再請一位同學交流。
四、精讀課文
(一)抓住特征、突出重點進行說明。
特征:藝術價值高
1、 選材上:與其無關的內容不寫;
2、詳略上:藝術價值高的重點寫。
方法:讀、品、議、講
重點研讀第3段。
(二)插入歷史軼事,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1、自讀第5段,了解凡爾賽宮的一段歷史;
2、討論:如果沒有這一段歷史,效果怎么樣?
3、交流、評價。
五、拓展遷移:
如果你將有機會去游覽凡爾賽宮,你準備重點游覽哪些地方?寫出你的設想和理由,并把它講給你的同學聽。
1、學生設想 2、小組交流 3、代表上臺展示 4、點評、鼓勵
六、布置作業 :
圓明園是我國清朝一座著名的園林,有“萬園之園”的美譽,如今卻已剩下了斷壁殘垣。面對殘破的圓明園遺址,對照金壁輝煌的凡爾賽宮,你有何感想?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2
學習目標:
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夏的特點,品味夏的內涵,領悟夏的哲理。
課前學習:
1 推薦閱讀或自我閱讀一些描寫“夏”的文章或片段,思考夏天給人們留下的諸多感覺。
課堂學習:
一、學生先暢談他們心中的夏,再根據閱讀的作品來說說他人筆下不同滋味、不同色彩的夏。
二、承上過渡,引出《夏》,出示閱讀要求:
1 利用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準確流暢地閱讀全文。
2 試將生動的語言在腦海中轉換成形象的畫面,感受本文夏的特征。
三、分別請兩位學生來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對他們的朗讀水平進行比較,加以點評。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后思考并回答:
留在你腦海中最清晰、最生動的一幅畫面是什么?它讓你看到了作者筆下的“夏”有怎樣的特點?請你為這幅畫題個名。
五、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再讀課文,要求:
1 找出你認為用得好的詞句,加以點評。
2 提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交大家討論。
七、思考:與你讀過的其它描寫夏的文章相比,你覺得本文在立意上的積極之處在哪里?
八、簡要小結本單元四篇課文的學習。
思考:當我們與四位作家一起走過了春夏秋冬,我們再回首“多彩四季”這個大標題,你對“多彩”是否有了更豐富的理解?請你說說你的理解。
課后學習:1 繼續認真完成自己的單元專題探究。
2 繼續進行課外閱讀,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
(六)誦讀欣賞(一課時)
設想:1 擬將四首古詩與“文筆精華”中的四個片段放在一起學習, 以小小組為單位,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內容自選兩篇,形式自定。
2 每位學生自選其中一篇寫一段賞析文字,要求不曲解文本,能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生活經驗進行賞析,有自己的發現。(可在課后完成)
(七)寫作: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 細致觀察,抓住特征、層次清晰進行描寫。
2展開聯想與想象,準確運用詞語和修辭,細膩生動描寫景物,景中有情。
3 根據習作要求修改作文。
教學設想:
一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逐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春》的教學中安排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句子,在《三峽》一文的教學過程 中,讓學生學習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景,在《濟南的冬天》里要求學生能展開想象、運用學過的描寫方法細膩生動地寫景等。這樣,學生將逐步積累一些寫作的技巧,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 在布置學生寫大作前,要指導學生學習觀察景物的方法,然后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觀察某地的景物特征,為寫作作準備。
三 批改和講評習作時,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同時將問題呈現,并將自己的修改意見及修改后的文章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在比照中有所覺悟,然后再讓他們自改作文。
(八)口語交際 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別人
教學設想:
1 創設幾個情境,讓學生充分準備后上臺表演,其他學生針對他們的語言產生的效果總結怎樣才能使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別人。( 例如:老師要與一位經常出入網吧的學生談話;坐在你后面的男生上課總愛說話,你想提醒他改掉這個壞毛病;學校要組織大家捐款給貧困地區的孩子,班里學生熱情不高,老師讓你發動一下……)
2 每組推薦一人給大家講一個成語故事,比一比,誰的故事更吸引人。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2、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教學過程 :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中國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回,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里頭 大陸∕在那頭
3、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并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借助什么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托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后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背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余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
1. 在朗讀中品味樸素、清新、優美、明快的藝術美。
2.理解詩人對新生活的歌贊與熱愛。
3.培養學生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人格。
教學重難點:
1.反復朗讀并背誦,理解詩意及抒發的感情。
2.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遷移。
教學過程 :
一、 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二、 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范讀 。
三、 學生朗讀,互糾正音。
四、 誦讀,討論,感悟詩歌的藝術形象美。
1.詩的第一節在說了\"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后,連用四個排比句,歌唱了五種事物,它們具有怎樣的共同點?(積極向上,給人以希望,給人以鼓舞的力量)
2. 詩人希望歌聲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輕人的強烈共鳴)
3. 讀第三節,詩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4. 第四節采用了什么手法?(對比,贊頌、歌唱新事物新快樂新思想的力量)
5. 朗讀指導與訓練(節奏、重音和語調)
五、 質疑,探討,交流。
你還想了解哪些這首詩的有關問題?提出來,大家幫你解決。(學生一般會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產生疑問,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說明后,用幻燈片顯示。)
1. 作者簡介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重慶萬州人。代表詩集有《漢園集》(與人合集出版)、《預言》,散文集《畫夢錄》。
2. 寫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別國統區黑暗、壓抑、窒息的舊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種與國民黨統治區迥異的生活展現在眼前。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全新的火熱的生活中,他觀察著,感受著,激動著。詩人的生活變了,性格變了,世界觀變了,詩風也變了,他不再寫那種纏綿憂傷的愛情詩了,流瀉于詩人筆端的是一種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詩句。這首詩就是詩人奔放快樂積極向上詩風的代表作。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
1、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下來;
2、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詩歌的感情;
3、學習本詩后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詩歌的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行來到土城學習交流,同學們,如果你是導游,請你把土城最美的東西介紹給我們,要求用兩句話表達,第一句直說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點。(學生介紹,老師附和評點)。
二、自讀,把握本詩主要內容。學生放聲地自讀課文二遍。(詢問有沒有不認識的字,本詩有幾節等問題),再齊讀課文。按如下提示,在括號里填上一個表示人物動作形為的詞,概括出每節詩的內容。
完成如下板書:
第一節:(疊)紙船;第二節:(拋)紙船;第三節:(求)紙船。
托紙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顯志)
三、朗讀探討。詩貴在吟詠,如果你要表演朗讀本詩,你覺得應該如何朗讀(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等),表演性的朗讀一般是要配樂的,你覺得可以配什么樣樂曲?
四、范讀(播放《紙船》朗誦帶)。播放前的要求:學生自我比較,或評說自己處理得不夠好的地方,或評說范讀中讀得特別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試讀后,鼓勵學生起來朗誦。
五、試一試,在活動中深化情感體驗,并表達出來。
借助具體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是本詩的寫作特點。我們將課文提練一下,用一個比喻來表達,這一特點就非常明顯了:我對母親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滿載了我的愛和悲哀。
六、送給父母一份禮物。
(老師提供統一規格的紙)請學生寫出現在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如對父母之愛的理解、報答、期望等等)。請學生交流。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