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結構美。
2、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從反復誦讀和重點詞句賞析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3、運用多種媒體,創設豐富情境,通過調動學生合理互動的想象,引導學生感知園林的畫意美
4、利用課上所學,遷移對比蘇州和我校豐富的園林文化資源和網絡資源,在生活中體味蘇園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博大內涵。
教學重難點:
1、作者是如何抓住蘇州園林的特征,并突出這個特征的。
2、嚴謹的結構層次,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3、合理互動的想象、蘇園畫意美的感知、相關資料的遷移對比。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二、講析
(一)把握全文結構(蘇園特征)
1、葉圣陶,1894年生,我國現代作家、著名語文教育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原籍江蘇蘇州吳縣,22歲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蘇州,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葉老病愈后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2、解題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足以說明蘇州之美。蘇州的園林藝術歷史悠久,現存園林遠則上千年,近則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處園林,可以說是集歷代江南園林藝術之大成。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藝術風格。葉圣陶先生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基本藝術特征,作了具體而生動的說明。
3、范讀開頭兩段,
(1)請對出“江南園林甲天下”的下聯?
(2)作者對蘇州園林的總體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園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設計風格是什么?
(4)(蘇園特征)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是什么?(憑什么能成為中國園林的標本?)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5)(操作方法)如何體現出出入畫的原則?
為了達到“完美的圖畫”的目的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二)課件顯示圖片欣賞,把握重點部分脈絡。
1、讓我們一起走入蘇州園林,欣賞下面蘇園美景圖片,說說在這些蘇州園林的圖畫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覺如何?
2、同學的感受。
3、剛才同學們各抒已見,或云園林斗拱飛檐,仿佛鳥兒要振翅欲飛,十分生動;或云園林曲徑通幽,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師談談我的感想。
4、下面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仔細閱讀課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蘇州園林在具體設計時是如何體現四個講究的。
(三)詳解重點段落,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畫意美
1、請同學讀第三段,思考
⑴蘇州園林中亭臺軒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為什么要這樣?
⑵這一自然段寫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確:作者運用比較和比喻的說明方法,使讀者對蘇州園林的布局特點有了明確的認識。
2、齊讀第四段,試著給語段分層。(精講)
⑴蘇園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蘇園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則?
⑵引導分析說明層次。明確:首先說明“假山的堆疊”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⑶以下有關我校水假山的資料,及《于園》中的語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講究?
3、指導學習第5自然段。
⑴自讀這一段,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應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兩句從正面概括說明栽種上“著眼于畫意”,是空間上使高低樹俯仰生姿,互相映襯;一是根據季節變化“花樹相間”,達到四時不謝。第四句從修剪和栽種方面說明“著眼畫意”。第五、六兩句舉例說明蘇州園林樹木的畫意美。
4、講析第6自然段
⑴在蘇園里安排“鏤空的花墻、無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鏡子……”這樣做想達到什么目的?為了避免一覽無遺、為了體現柳暗花明;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層次和觀賞點;為了給人“如在畫中、美不勝收”的感覺。
⑵你能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談談你對杜甫的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理解嗎?窗子本來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開窗戶,西邊的山嶺,白雪皚皚,盡收眼底,反而別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談其他段落
1、完成或達到了四個講究后蘇州園林就可以成為處處完美了嗎?蘇州園林大處十分講究,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小處也“不可忽視”,更進一步說明了蘇州園林的“處處入畫”。 2、蘇州園林各個角落都注意畫意美,門和窗簡樸而別具匠心。蘇州園林的彩繪也“自出心裁”。這幾節是緊緊圍繞“處處入畫”的說明中心來說明的,而且巧妙地照應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之句。
三、反饋和遷移
1、設計者和匠師們的設計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完美的圖畫的效果,你能從文中找到例句證明嗎?(從游覽者的角度來談)
2、游覽蘇州園林有沒有最佳觀賞角度和觀賞時間?談談你的看法!
“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角度)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簡潔生動的說明語言。
2.學習打比方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3.培養學生合理的、科學的想像力,認識科學幻想與現實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作者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學生能夠合理、科學地想像。
2.形成廣泛而形象的認識,進行合理、科學的想像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情境導入
1.導語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18頁,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說明文《橋梁遠景圖》。
2.解題造境:請學生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遠景圖?
利用課文來學習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時對橋梁的未來情況的設想。
二、朗讀感知
1.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檢查閱讀效果:
(1)讀詞述文:承載 顛簸 袖珍 小巧玲瓏 水漲船高 勝似閑庭信步
(2)文章主要寫了有關橋梁的哪些內容?
2.要求學生重點研讀自己喜歡的一個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3.指導學生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
(1)請概括你研讀的那個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過渡段,具體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歸納,劃分文章層次。
三、解讀體昧
1.順勢提出:將來的橋會有哪些變化?將來造橋會有哪些變化?
2.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3.補充介紹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現在我們學習的是說明文,那么這種比喻的修辭手法已經是一種說明方法了,這就要給它改個名稱,應該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說說使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 ’
4.文中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從文中找出來,具體說明。 (指導學生讀文,尋找使用說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課小結
本節課我們仔細閱讀了課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內容,也了解了作者對未來橋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說明結構和說明方法。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分析文章的語言和句式。
第二課時
一、 誘思導學
1.分析文章生動準確的說明語言。
(1)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動,文中中還有許多句子寫得也很生動,請學生找出。進行分
析。
(2)引導學生觀察下列句子,說一說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A.幾乎是才聽說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B.架橋時,全用電腦控制的各種機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勞動力。
2.分析文章中運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學生仿造句。
指導學生仿造句式,進一步認識雙重否定句與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二、科學幻想
1.提出問題:作者的想像不亂想?請說出理由。
2.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同時參照課文前的彩圖,理解科學的幻想與現實的密切關系。
3.要求學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時作者的設想已變為現實的資料介紹給同學們。
三、輻射閱讀
1.要求學生閱讀輻射文《大腦移植的幻想與現實》
2.提出問題:本文在語言上與課文有什么相似之處?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問題:結合兩文說一下你對科學的幻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如何理解?
4.同學們的年齡正是幻想的好時候,再上加這兩篇文章的學習,你難道不想讓自己的幻想將來成為現實嗎?行動起來,查閱有關資料以 “……遠景圖”為題寫一篇短文,展望一項技術今后的發展趨勢。
四、本課小結 .
希望同學們學完這兩篇文章以后,能夠喜歡這種科學幻想的文章,能積極探索科學奧秘,在生活和學習中能夠大膽而合理的想像,不斷創新,不斷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為現實,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美的思想感情。
2、繼續運用“讀文章,想畫面”的方法,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深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3、自能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讀懂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學生搜集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古詩《詠柳》,領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感知美。
1、課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揭題解題,簡介作者:這節課,我們就帶著愉快的心情一起來學習一首
寫春天的詩——《詠柳》。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詩人賀知章你們知道嗎?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
3、課件出示春柳圖,使學生初步感知柳樹的美。
4、過渡:柳樹真美啊,連詩人賀知章也被柳樹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寫下了這一首贊美柳樹的詩。(課件出示詩歌)師:同學們已經按課文的預習要求預習了課文,接下來請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把這首詩再朗讀幾遍,等一下向老師展示一下你們的朗讀能力好嗎?讀的時候要注意找出能體現柳樹美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個記號。
二、朗讀全詩,初知大意——領略美。
1、生自由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
3、檢查自學情況:通過預習和剛才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請大家自由來說說。
4、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讀懂的地方。
5、看來大家通過預習,都能自己理解詞語跟句子的意思。學到這里,大家發現這棵柳樹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樹高、綠;枝多;葉細)
6、小結:這棵柳樹多美啊,它長得又高又綠,樹上垂下無數的柳條,它的葉子細細的,多么惹人喜愛啊!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首詩呢?(贊美、喜愛)我們一起讀一遍好嗎?(學生齊讀)
三、質疑問難交流朗讀——品味美。
1、剛才,同學們交流了讀懂的內容,那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2、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梳理疑問,重點問題再交流朗讀)
3、交流朗讀:(主要運用課件幫學生理解,讓學生通過反復讀及小組討論體會課文三個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課文語言的美及柳樹的美)
(1)出示第一句詩課件,體會用“碧玉”來比喻柳樹新長出的嫩葉,寫出了柳樹顏色翠綠、生機勃勃的特點,讓人感覺柳樹的顏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詩課件,體會用“綠絲絳”來比喻“柳條”,寫出了柳條隨風飄拂,輕柔美麗、顏色翠綠的特點,讓人覺得它的樣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詩課件,體會用“剪刀”來比喻“二月春風”的精妙之處以及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4、指導朗讀,齊讀全詩。
5、小結過渡: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用什么方法來寫出柳樹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詩人一連用了三個比喻句,用碧玉來比喻柳樹的枝和葉,寫出了柳樹的顏色美,又用絲絳來比喻柳枝,寫出了柳枝的樣子美,然后展開大膽的想象,由柳樹想到二月春風,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從而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接下來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配樂朗誦邊想象一下這首詩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請同學們把你們想到的意境描繪出來。
四、想象意境,熟讀成誦——欣賞美。
1、學生閉目想象意境。后先讓學生交流想到的畫面,再指名描繪意境。
2、出示本詩配歌課件,讓學生欣賞詩境的美。
3、吟誦本詩:現在,你們面對的就是美麗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詩人,也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呢?可以加上適當的動作來吟誦,能背下來的同學還可以背一背。
4、學生吟詩,背詩,互相評價。
五、選讀詩歌,拓展思維——豐富美。
1、大家吟詩的時候多投入啊,可見這一首詩寫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讀一些這樣的好詩呢?
2、課件出示與本詩相關的幾首古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讀。
六、自主作業,遷移能力——延伸美。
學了這首詩后,你回去想給自己布置什么作業?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正確認讀“歐洲、驟降、特殊”等詞語。
2、體會惡劣氣候、環境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系,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3、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惡劣氣候、環境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系。
2、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文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們見過或坐過列車嗎?那你們說說什么是“專列”?板書“專列”。
2、出示課件“列車圖”,生讀句子“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問:他們送的是誰?板書“燕子”。你從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3、板書“愛”。今天所學的課文燕子專列就是圍繞人與人間濃濃的愛展開的,讓我們一起去讀讀課文,看看作者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二、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劃出生字多讀幾遍,同桌互相考一考。
2、檢查自學情況:
⑴課件出示生字,個別讀,開火車再讀。
⑵出示詞語,男女賽讀。
⑶知道哪個詞語意思就說哪個,看誰說得準確。
三、學習課文
過渡: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為什么還用專列送呢?我們一起在讀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答案。
1、生找出句子后:
課件出示“當地氣溫驟降,風雪不止,幾乎所有昆蟲都被凍死了。燕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饑寒交迫,瀕臨死亡。”
⑴自由讀,從中感受到什么?從哪些詞句中看出?
①天氣惡劣(驟降、風雪不止、昆蟲凍死)
②燕子處境危險。(疲勞、饑寒交迫、
找不到食物,瀕臨死亡)
⑵指導朗讀。
⑶課件錄音,師配樂談話:風雨交加,成千上萬只可愛的燕子又冷又餓又累,他們在風雪中拼命的飛呀飛呀,可是怎么也飛不起來,他們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過渡:瑞士政府也想到這,他們和你們一樣關心小燕子的安危,這與政府的其他大事相比微不足道,能做出這個決定真了不起,除了政府以外,為幫助燕子做出努力的還有很多人和事。讀讀下面課文,按照提示分組討論。
2、出示討論題:
⑴除了政府,人們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愛的,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
⑵發揮想象,如果你是貝蒂,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檢查交流情況:
⑴回答討論1,出示句子:
“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漫天飛舞的大雪,頂著凍的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①讀一讀,體會到什么?
②對比句子,體會理解“紛紛、冒著、頂著、踏著、四處”。
③指導朗讀。
⑵匯報討論2,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
⑶出示“我相對貝蒂說……”
把想對比蒂說的話寫在書上,全班交流。
四、小結
課件出示將開動的列車圖。
師:他們用愛為動物搭建了健康的橋梁,他們用愛鑄造了人與動物間的和諧,列車開動了。載著燕子的列車,帶著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類致謝。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愛護生命
保護環境
出示課件“愛護生命
保護環境”
五、板書
燕子專列
政府
愛
人們(貝蒂……)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課文寫了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辟出了一處菜園。贊揚了父親執著、勤勞的品質。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要開一塊菜地,重點描寫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生動細致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里行間流露著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學目標】
1、識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并學習父親的勤勞和執著。
3、從描寫父親言行的詞句感受父親的勤勞、堅強。
4、積累并學習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
【教學重、難點】
從描寫父親言行的詞句中感受父親的勤勞、堅強。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直接板書課題:父親的菜園
2、讀題,質疑:
師板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父親為什么要開辟菜園?
父親的菜園是怎樣的?
二、初讀質疑
1、帶著問題,自由讀全文。
2、指名匯報:
多媒體隨機出示重點句:
我們的心情都不大舒暢,沒有了新鮮的蔬菜,對一個普通的農家來說,就像嬰兒斷了奶。
遠遠望去,父親的菜園就像一塊碧綠的翡翠,嵌在荒涼的山坡上。
比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共同點?
(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3、學習這兩句話:
齊讀第一段。
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是為了說明什么?
(菜園對我們家的重要性,也寫出了父親要開辟菜園的原因。)
指名讀第二句話:
句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書:碧綠的翡翠。
多媒體出示圖:
(荒涼的山坡上有一塊父親的菜園)
理解荒涼的意思?(沒有任何動植物,很冷清)
三、品讀感悟
這么荒涼的山坡,是怎樣被我父親伺候出一塊肥沃的菜園的呢?
自由讀2~9自然段,用﹋﹋劃出父親說的話及父親的神態,并用△點出代表父親動作的詞。
1、指名匯報表示父親語言及神態的句子,體會人物品質:
⑴ 父親堅毅地說:我們去開一塊新的菜地!
板書,理解堅毅(堅定有毅力)
感情朗讀,體會父親當時心情。
⑵ 父親摸摸我的后腦勺,信心十足地說:當然能!
從信心十足你又體會到什么?
指名感情朗讀。
⑶ 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為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干它,以后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
難為、拼了命說明了什么?(強調了這塊土地的貧瘠與荒涼)
從父親所說的這句話,有體會到了什么?(父親不僅了解這土地,而且也熱愛這塊土地。)
指名感情朗讀。
2、指名匯報表示父親動作的詞語,進一步體會人物品質:
父親扛著鋤頭、挑起菀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草回家里。
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鋤頭沖進了暴雨中
父親沒有氣餒,他在坡地的邊緣砌了一道高高的墻,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去,蓋住了那可怖的巖石。
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看看新開辟的園子,父親笑了。
從父親的這些動作中你分別體會到了什么?(父親的執著、聰明、堅毅、勤勞)
父親笑了中的笑會是怎樣的笑?(會心的、開心的、高興的、心滿意足的)
分別做感情朗讀,進一步體會父親執著、勤勞的高貴品質。
四、總結升華
經過父親不懈的努力,荒涼的山坡也慢慢變成了肥沃的菜地。與此同時,也映射出父親執著、勤勞的高貴品質,作為他的孩子,我會說些什么呢?而父親又會怎么說呢?
【板書設計】
父親的菜園
堅毅、不氣餒
荒涼的山坡 碧綠的翡翠
信心十足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