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教案上冊第21課
要學好歷史就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初三歷史教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讓初三歷史教學進行得更加順利。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九年級歷史教案上冊第21課”,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九年級歷史教案上冊第21課1
學習目標:
1. 認識鴉片輸入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積極意義
2. 了解鴉片戰爭的前后經過,掌握《南京條約》的內容和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
重點難點:
1.虎門銷煙的積極意義《 南京條約》的內容和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
導學過程:
1. 課前準備
虎門銷煙爆發的時間是 ,主持的人物是: 。鴉片戰爭的爆發時間是 , 年英軍占領香港島。
2.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1)19世紀上半期, 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2) 年 月 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當總銷毀。
(3) 年,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4)《南京條約》的內容以及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3.自我小結
小組內交流本節課的收獲
4.自我檢測
(1)鴉片戰爭的爆發時間是 , 年英軍占領香港島。
(2) 年 月 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當眾銷毀。
(3)19世紀上半期, 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4)虎門銷煙的積極意義是什么?
5.自我提高
《南京條約》的內容以及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6.教學后記
九年級歷史教案上冊第21課2
課程標準:
1、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2、知道家庭聯產承包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準則。
3、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列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2、說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
3、了解深圳等經濟特區的經濟騰飛情況,根據史實分析、歸納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提高史論結合進行分析的能力。
2、讀《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了解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地理范圍,進一步認識中央政府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力度。
3、鼓勵、指導學生在讀書、讀圖過程中主動質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偉大轉折。
3、知道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強國之路。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教學法、歸納法
學法指導方法: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的每一節目,通過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引導學生閱讀本節導言,進而學習本課: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二、新課:
(一)、改革開放的春雷
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本節。
后教師先簡單介紹一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指導學生說出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地點。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
提問:
1)、誰能說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3)、哪一次會議上決定中國要實行改革開放?
學生回答后即可總結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黨的工作重點,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決定進行撥亂反正。
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
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中國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先讓學生齊唱《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再讓學生閱讀本節內容。
提問:中國農業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黨和國家正確的農業發展政策等,中國人民的勤勞。
教師適當引導講解。
(三)、對外開放的窗口
先讓學生齊聲朗誦鄧小平的一句話: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
并請學生討論上一句話的深刻含義,教師從而強調說明我們的對外開放主要是在經濟領域和科技領域。
指導學生觀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了解中國對外開放的步驟。
指導學生區分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并討論:經濟特區為什么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對外交通便利,有眾多在外僑胞,毗鄰港澳國際市場)
九年級歷史教案上冊第21課3
教師寄語:“紫荊開后白蓮開,喜事翩躚接踵來。神州大地齊歡慶,一國兩制譜新篇。”
學習目標:
1.了解和掌握“一國兩制”的提出和含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時間及意義,了解主權的含義。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歷史意義和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通過港澳的回歸,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實現港澳的回歸,最終實現臺灣的回歸。
學習重點 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
學習難點 “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含義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完成知識梳理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 議一議:“一國兩制”是怎樣照顧到香港和臺灣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的?
2.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和臺灣問題在性質上有什么不同?
三、小結
為了便于理解、掌握本課知識,可用下列圖示來梳理知識點,做到提綱挈領。
歌謠記憶:
改革開放設計師,統一祖國探路子,
“一國兩制”好方式,港澳回歸雪國恥。
四、達標測試
1.(?重慶)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的紀念日。把黨中央多年來醞釀的和平統一祖國的構想創造性地概括為“一國兩制”,為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正確道路的是( )
a b c d
2.有人說:“收回香港,是鄧小平的天才創造”這里的“天才創造”是指:( )
a.市場經濟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c.“一國兩制”方針 d.經濟特區
3.(?廣東廣州) “一國兩制”構想不適用于下列哪一地區?( )
a.深圳 b.香港 c.臺灣` d.澳門
4.“一國兩制”的構想能夠在香港、澳門成功運用的原因是( )
(1)中國綜合國力增強 (2)國際社會的干預 (3)英國、葡萄牙政府主動歸還 (4)“一國兩制”構想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
a.(1)(2) b.(2)(3) c.(3)(4) d.(1)(4)
5.(?湖北孝感)年,在澳門熱烈慶祝回歸祖國十周年時,廣西也在慶祝解放六十周年。這兩地分別是特別行政區和民族自治區,它們的相同點為( )
a.都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b.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域
c.都是為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設立的
d.都實現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6.(?浙江紹興)澳門回歸十多年來,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長,人均gdp已達3.9萬美元,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微型經濟體。這一事實表明,“一國兩制”的實行( )
a.融洽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b.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
九年級歷史教案上冊第21課4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2.思想教育:①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學生認識: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②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3.能力培養:①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新經濟政策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②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采取的重大舉措,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新經濟政策: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難點: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學方法 以講述為主,輔以談話法和課堂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提問:我們在第1課學習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取得勝利后,蘇俄面臨的最主要的任務是什么呢?(學生回答略)要發展經濟,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怎樣發展經濟,以什么方式建設社會主義呢?則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戰爭結束了,政權鞏固了,這就為布爾什維克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創造了條件。俄共(布)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什么要實施這一政策?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實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板書)
1.實施的原因(板書)
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的國內戰爭對俄國經濟造成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不僅如此,還有更重要的,(解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隨著形勢的發展,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的情況,農民開始不滿,階級敵人利用農民的不滿,在一些地區組織叛亂。為此,黨需要制訂新的經濟政策。再有,為建設社會主義,黨制訂了俄羅斯全國電氣化的遠景計劃,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現代化的大生產。而要使這一切成為現實,就要恢復發展經濟,特別是要首先恢復和發展農業。
1921年3月,根據列寧的提議,布爾什維黨通過了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的決議,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2.主要內容(板書)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學生回答略)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如果說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布爾什維克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在經濟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那么蘇聯的成立則是黨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
二、蘇聯的成立(板書)
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為什么要成立蘇聯呢?這是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蘇聯成立的時間是1922年。參加的基礎是平等、自愿。當時加盟的共和國有四個,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后來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個。(引導學生看課本P8《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示意圖》)
1924年列寧逝世了,這對蘇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列寧對蘇俄(蘇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所做的貢獻永垂史冊。列寧逝世以后,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領導人民為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斗爭。
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板書)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全國實行五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實現的。
1.蘇聯的"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板書)
由于蘇聯人民的艱苦奮斗,在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期間,蘇聯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走完的道路。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蘇聯人民的自信心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而且也為以后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蘇聯的重工業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的情況。但與此同時,其農業在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則是比較落后的,貧富分化也不斷發生。如何發展農業。如何使廣大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農業適應國家工業化的發展,聯共(布)確定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
2.農業集體化(板書)
到1937年,蘇聯基本上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蘇聯通過了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1936年憲法的頒布,成為社會主義在蘇聯建成的標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標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讓學生看書,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點內容。(看書P10)
九年級歷史教案上冊第21課5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巴黎和會的召開;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體系;國際聯盟;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及主要內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思想教育:通過本課講述使學生認識:①巴黎和會是戰勝國集團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列強暫時妥協的結果,不能維護世界和平。②國際聯盟是帝國主義維護戰后世界統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養:通過講解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爭奪霸權的表現,培養學生依據經濟和軍事實力來分析帝國主義外交政策動向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凡爾賽和約》。②《九國公約》。
難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
教學方法 講述法,輔以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與學生共同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結果,說明戰勝國集團企圖根據變化了的各國實力對比關系重新分割世界,他們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起對世界統治的新秩序。
(講授新課)
一、戰后的“新秩序”(板書)
1919年1月,戰勝國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召開和會。27個國家參加會議,實際最后決定權操縱在和會的“三巨頭”手中。(請學生看教材《巴黎和會“三巨頭”》圖和小字內容,了解各大國爭霸圖謀和矛盾,然后補充講解)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美國有位歷史學家說:“凡爾賽和約的制定者……是在恨、貪、懼的氣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門懷恨敵人,貪婪殖民地和賠款,恐懼布爾什維主義。”
(請學生閱讀教材凡爾賽和約內容,概括成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5個方面,教師講解與組織學生討論穿插進行)領土問題,請同學們對比教材戰前與戰后歐洲地圖中德國疆域變動情況,德國喪失了近 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這樣殘酷的規定對德意志民族心理上會造成什么影響?軍事方面,請同學們聯系德國十一月革命這個背景,考慮“只準保留陸軍10萬人”這項規定的雙重目的--既防止德國軍事力量威脅協約國,又為德國保留鎮壓國內革命力量的相當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統治”權規定的實質是什么?(使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但是,我們怎樣看待和約關于山東問題的規定?(帝國主義大國漠視弱小國家正當的民族權益)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十分苛刻的和約。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復仇主義的種子,并為后來希特勒所利用。和會一結束,德國復仇主義者便喊出“凡爾賽和約”口號。
繼凡爾賽和約后,協約國又先后同戰敗的奧、保、匈、土簽訂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統治新秩序。維護這個"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國際聯盟。
二、國際聯盟(板書)
創設國際聯盟的主張是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提出來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飽經戰禍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根除戰爭,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約中有維護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辭句,但這不過是戰勝大國爭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別是關于瓜分戰敗國殖民地的“委任統治”規定,暴露了這一機構的帝國主義性質。威爾遜原本指望利用國際聯盟來實現美國對世界的領導,但創設國聯的主張一經列為巴黎和會的重要議題,國聯就成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國最終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三、華盛頓會議(板書)
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爭霸關系,在美國倡議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國在內的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四國條約》、《五國海軍協定》和《九國公約》(板書)
早在1902年英日締結同盟條約,相約互相維護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這成為戰后美國在這一地區擴張的極大障礙。在美國的壓力下,英、法、日、美締結《四國條約》,取代了英日同盟。
爭奪海軍優勢的斗爭近乎于瘋狂,最終達成的妥協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請學生看《五國海軍協定規定的限額》表,討論分析這種規定對英、美、日的不同影響。教師歸納講解)英國喪失了傳統海上優勢;美國取得與英國平等的海軍軍備權;日本海上強國地位得到歐美列強承認。
日本利用歐美國家忙于“一戰”廝殺的有利時機,侵華勢力急劇膨脹,獨霸中國態勢日趨明朗。這直接損害了美國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原則,引起美英等國的忌恨和不安。中國問題成為華盛頓會議的另一個重頭戲。在美英的壓力下,經中日雙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棄一部分侵略中國的權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相應內容。提問:中國收回山東等部分主權,能否僅僅看作是美英壓力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并明確:這首先要歸功于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地開展的反帝救國斗爭。)
1922年2月,與會九國代表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公約表面上宣稱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實際上對中國代表提出的收回關稅自主權、取消領事裁判權、放棄各國在華勢力范圍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約的核心是列強確認并同意把“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它們共同侵略中國的基本原則。華盛頓會議是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占相對優勢的基礎上,削弱了英國在遠東的勢力,遏制了日本的擴張勢頭,使中國又回復到受列強共同主宰的局面。它與巴黎和會共同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完成了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請同學們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說明這一體系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的原因。(歸納學生分析并講解)首先,這個體系是建立在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帝國主義列強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礎上,隨著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必然動搖這一體系的基礎。其次,各戰勝國的擴張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滿足,特別是日本和意大利認為自己所獲甚少,美國沒有批準凡爾賽和約和拒絕加入國際聯盟,已經使這個體系出現了解體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