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教案
九年級是學生緊張復習備戰(zhàn)中考的一年,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系統(tǒng)性復習,查漏補缺,掃除知識點上的障礙,突破重點難點。鞏固知識、反饋發(fā)現不足,考試是常用的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教案1
課型:閱讀賞析
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的寫作和發(fā)表背景;
2、過程與方法:理解上闋的字面意思、深刻含義和藝術特色;
3、知識與技能:理解寫景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理解上闋的字面意思、深刻含義和藝術特色;
2、理解寫景手法的運用。
課前準備:
1、朗讀并試背全詩。
2、了解本文的寫作和發(fā)表背景。
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可從人民大會堂巨幅國畫或詠雪名句談起。
2、釋題:
沁園春,詞牌名;雪,詞題目。
3、回憶詞的有關知識:概念、分類、派別
4、字詞,學生板演
qìn wéī fèn ráo xùn shǔ hán chán yú
注音 沁 惟 分外 妖嬈 遜 數風流人物 成吉思汗 單 于
páng bó yìn
磅 礴 胤
5、教師范讀,然后學生朗讀全詞。力爭在短時間內讀熟。
6、結合預習提示一,介紹1936年寫作背景和1945年發(fā)表背景,強調都處在歷史轉折時期,以顯示詞的寫作和發(fā)表的重大意義。
本詞的寫作背景、主要內容介紹。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肩負抗日救國的偉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紅軍在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準備渡黃河東征。2月初,毛澤東同志率部到達陜北清澗縣黃河邊一個小山村袁家溝。在這里,毛澤東同志親自視察地形,眺望祖國的壯麗河山,展望革命的燦爛前景,激情滿懷,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沁園春·雪》。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柳亞子向毛澤東“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發(fā)表于《新民報晚刊》。這首詞的寫作和發(fā)表俱在新的革命時期即將開始之際,有著重要意義。全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結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繪出瑰麗多姿、生機勃勃的北國風光,表達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情贊頌和無限熱愛之情;下闋議論結合抒情,寓情于議,在談古論今之中,感情逐漸升華,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全詞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以形象而精確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的壯麗河山,歌頌了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勵人們?yōu)闋幦「锩鼊倮⑿轮袊鴬^斗。
7、 學生齊讀課文,指導學生看注釋,理解上闋字面意思,并解釋上闋。
8、根據意思劃分上闋層次。
結合課文分析層次(三層):上闋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寫,哪些地方是具體描寫,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確層次。
9、概括描寫,即開頭三句的分析和領會:
(1)“千里”與“萬里”互文,寫出“北國”的遼闊和壯觀;
(2)“冰封”與“雪飄”的基本色澤及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不同景象;
(3)詩人登高望遠與借助想象拓展視覺形象,顯示宏大氣魄。
10、具體描寫,即中間七句的分析和領會:
(1) “望”字領起哪幾句?
(2) “望”中所見,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靜?
(3) 靜景:寫“長城”,寫“大河”,這兩個形象有什么特定意義?“內外”“上下”
展示了怎樣廣闊的地區(qū)?“惟余莽莽”“頓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 動景:“山”“原”都是靜物,為什么在“舞”在“弛”,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動態(tài)描寫展示了什么樣的美?“欲與天公試比高”表現了一種什么態(tài)勢的活力?
11、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領會:
(1) 什么詞表現了以下所寫是想象之景?
(2) “晴日”景象是怎樣別有境界,有什么含義?
12、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上闋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寫景手法的運用
描寫北方壯麗的雪景,熱情贊美祖國大好河山。
13、學生朗讀課文并背誦上闋。
14、作業(yè)
(1)復習本節(jié)課內容 (2)熟背上闋 (3) 預習下闋
板書
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教案2
第一單元復習
復習目標:現代詩歌的考查點主要有:
1 .品味新詩語言的含蓄、精煉;
2 .理解新詩運用的表達技巧如:聯想、想象、象征、 對比、托物言志等手法;
3 .把握詩的主題或詩人的思想感情;
4 .初步學會鑒賞詩;
5 .體味詩含蓄、深刻的意蘊。
教學重點:進行適當的比較閱讀,認識這些詩歌的 具體內容、感情意蘊、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異 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鞏固:(以自行復習、小組檢查兩種形式)
1 .各課生字詞。 2 .文學常識。
3 .重點句子理解。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只要旗子笑 , 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 , 大地 的希望就有了
4 .詩歌主題。
5 .學習檢測。
第二課時
當堂測試 一、積累與運用( 20 分)
1 .下列詞語注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2 分 )
A .一代天嬌(ji a o)陳吉思汗(ch e n)綠茵(y I n) 留滯(zh i)
B .還看今朝(hua n)彌足珍貴(mi)蒙朧(me ng) 絲縷(I u)
C .淅淅瀝瀝(x i)潤如油膏(h a o)顫動(zh a n)蓑 笠(su o)
D .銀波微漾(y a ng)弓|吭高歌(h a ng)嗒然(t a) 昏暈(ya n)
2 .下列詞語解釋中,有錯誤的一組是() (2 分 )
A .惟余:只剩下秦皇:指秦始皇嬴政射雕:比喻善 射
B .留滯:停留不流通風流人物:指建功立業(yè)的英雄 人物宋祖:指宋太祖趙匡胤
C .妖嬈:嬌艷美好襁褓:包裹嬰兒的布或被彎弓: 拉弓
D .風騷:原指《楚辭》里的《國風》和《詩經》里 的《離騷》須:等到俱:都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 是() (2 分 )
① 雨說,我來了,我來四月的大地。
②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因為作者是男性, 字里行間都透著陽剛氣。
③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了。
A .探訪猶疑解除B.探詢疑惑解除
C .探詢猶疑解決 D.探訪疑惑解決
4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A .新資金的注入,使這家嚴重虧損的企業(yè)發(fā)生了脫 胎換骨的變化。
B .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我們萬眾一心,眾志 成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C .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 己的學識淵博。
D .計算機是一種工具,盡管是高科技的工具,但擁 有它并不意味著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5 .下面的詩句朗誦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A .引 / 無數英雄 / 競折腰
B .當我臨近你們的時候 / 你們 / 也許/ 知悉了
C .閃閃爍爍的 /聲音/從遠/方飄來
D .石獅子見了我 /笑出了淚啊
6 .根據下面這段話的意思,填到橫線上與上下文銜 接恰當的一項是() (2 分 )
中華對聯這一藝術瑰寶,萌芽于先秦,問世于唐代, 繁榮于明清;而中國古典小說,歷經六朝志怪、唐人傳 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幾個階段。宋元話本中就有對 聯出現,《三國演義》中的對聯約有 373 副之多。
A .而明清的章回小說,正是對聯進一步滲入的產物
B .明清的章回小說里也有對聯出現
C .更有勝者—明清的章回小說,可謂是對聯進一步 滲入的產物
D .可是明清時期的章回小說里卻不能見到中華對聯 這一藝術瑰寶
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教案3
《白楊禮贊》⑴
一.要點
1.作者:茅盾,現代作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
2.本文的線索: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3.中心思想:本文用象征的寫法,通過對白楊樹不平凡形象的贊美,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
4..疑點探析:
①《白楊禮贊》的這一文題,為什么不寫成“禮贊白楊”呢?
“白楊禮贊”中的“禮贊”這一動詞,就是起到了強調白楊樹的作用,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而“禮贊”即崇敬和贊美,是對白楊樹表示敬意和稱贊。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白楊樹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②作者寫白楊樹為什么要寫西北高原的景象呢?
襯托作用:環(huán)境不平凡自然孕育出不平凡的白楊樹;
暗示作用。
西北高原暗示陜甘寧邊區(q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為下文揭示象征意義,表達中心作了有力的鋪墊。
③寫白楊樹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為下文由樹及人 ,點明象征意義作了很好的鋪墊。
④第七自然段的結構及寫法。文中運用怎樣的句式由樹寫到人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第七自然段分二層:第一層是(1 ~ 4句)寫白楊樹的內在氣質。第二層(5~8句)連用四個反問句式組成排比句,來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第一層采用先抑后揚的寫法。
將白楊樹的內在氣質揭示出來,充分抒發(fā)了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
第二層作者用了排比反問的句式。
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運用這種句式能增強語言氣勢,使語言連貫有力,激發(fā)人們思考。
⑤白楊樹總的形象:力爭上游
外部形態(tài):
干:筆直、絕無旁枝(正直)
枝:筆直、緊緊靠攏(團結)
葉:片片向上(進取)
皮:光滑淡青色(質樸)
內在氣質:倔強挺立 參天聳立 不折不撓
象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⑥白楊樹和楠木對比,作用是什么?
寫楠木的目的是為了對比。白楊樹和楠木相比,更突出白楊樹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以人比人,以北方的農民和賤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相比,表明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對賤視民眾的反動派的斥責。
⑦字詞積累:
〔妙手偶得〕文學素養(yǎng)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語出陸游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錘煉〕這里是反復推敲加以提煉的意思。 〔主宰〕支配。〔垠(yín)〕
〔坦蕩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潛滋暗長〕暗暗的生長。滋,生長。
〔懨懨(yān yān)〕精神不好,困倦的樣子。 〔 楠(nán)木〕 〔頎(qí)〕高。
〔旁逸斜出〕意思是,(樹枝)從樹干的旁邊斜伸出來。逸,原有“超過”的意思。
〔暈(yùn)〕 〔虬(qiú)枝〕 〔縱橫決蕩〕縱橫馳騁,沖殺突擊。
二、學以致用: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 )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 ),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值、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 ]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到平坦的大地上[ ]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到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到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白楊樹一樣[ ]的守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的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 ]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1.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虬枝 婆娑 盤旋 縱橫
2.下列詞語從不同的角度來贊美白楊樹的,請選出錯誤的一項( )
A.樸質:從品質方面來贊美的。
B.偉岸:從外部形態(tài)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
C.正值:從態(tài)度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
D.堅強不屈:從精神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
3.按原文選擇恰當的關聯詞語填入文中( )里。
A.因為……,所以……
B.如果……,那么……
C.即使……,也……
D.雖然……,但是……
4.根據原文選擇相應的詞語,把符號填入[ ]里。
A.力求上進 B.傲然挺立 C.堅強不屈
5.結合語境,分析判斷“傲然”一詞的感情色彩,將其序號填入括號中( )
A. 褒義 B.貶義 C.中性
6.這段文字運用的表現手法是( )
A.比喻 B.擬人 C.襯托 D.象征
7.下列由反問句改成的陳述句,有錯誤的一項是( )
A.你也應該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的哨兵。
B.你應該覺得它只是樹?
C.你應該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農民。
D.你還應該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教案4
《囚綠記 》
1. 作者:陸蠡,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
2.線索:作者對綠的情感
3.經過:賞綠——囚綠——放綠——思綠
4.綠特點: 蓬勃 向陽 固執(zhí)
象征意義: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5.作者為什么那么愛綠?
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zhí),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
6.修辭手法作用:增強文章語言表現力,使語言更加生動優(yōu)美
7.主題:作者借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表達了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8.字詞積累:涸澈 淅瀝 猗郁 蕈菌 揠苗助長
(1)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2)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 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
(3)這房間靠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里 的伙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貝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了下來,這樣的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
(4)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 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5)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趣沙漠者 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6)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7)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 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8)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象發(fā)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有個時候,住在鄉(xiāng)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 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撥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9)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 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zhí)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 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遵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10)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zhí),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11)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曰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12)蘆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 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曰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 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13)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
6.作者為什么囚綠?請用課文原文回家。
“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這個小小的理由是指什么?
7. 段(3)劃線部分有什么作用?
8.段(4)加波浪線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9.說說下列加橫線詞語的深刻含義。
我好象發(fā)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蘆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
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九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教案5
《秋水》
1選自《莊子秋水》 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為道家經典之一。《莊子》52篇。今存33篇,分內7篇、外15篇、雜11篇,為郭象注本。
2出自課文成語:
①望洋興嘆
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②貽笑大方
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3.莊子寓言:
東施效顰 安知魚樂 涸轍之魚 庖丁解牛
4.其它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qū)別)
(2)古今異義:至于北海 百川灌河
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大方:古義深明大義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jié))”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jié),按季節(jié))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海神名,名詞)
以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動詞)
聞道百/且夫吾嘗聞(聽到,動詞)
少仲尼之聞(學識,名詞)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詞)
始吾弗信(開始,名詞)
5.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6.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7.小結: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8.啟示:為了祖國的騰飛,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更應該開拓視野,勇于創(chuàng)新,超越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攀登高峰,創(chuàng)造輝煌。
【同步達綱練習】
1.解釋下列帶點的字:①時令,季節(jié);②全;③掉頭;④臉向東;⑤輕視;⑥危險
①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 )
②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
④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
⑤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
⑥吾非至于子之門測貽矣( )
2.翻譯下列句子。
望洋向著而嘆曰 譯:
以為莫己若者 譯: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譯:
3.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以為莫己若者
A.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C.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
D.若會鄭以為東道言
4.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兩項是( )
A.徑流之大
B.兩氵矣 灣崖之間
C.野語有之曰
D.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E.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