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復習教案
中考語文復習教案都有哪些?教案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以學科的基礎知識框架為基礎,對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和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相關學科有價值的學術觀點和研究經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考語文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考語文復習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論點及論證方法。
3.體會作者舍生取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內涵。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生在世不過短短百年,但是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會遇到無數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小到選擇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會面臨生與義的選擇,當你們面臨這樣的選擇時,又會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傾向哪一邊呢?有同學說了文天祥的一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的同學說到夏明翰曾經說過“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看來大家在生與義之間都選擇了后者,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看看在生與義之間孟子是如何進行選擇的。(板書:魚我所欲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注意字音、停頓、節奏等。
明確: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2.學生自讀,解決重點字詞。
明確: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為:今為(介詞,為了)宮室之美而為(接受)之;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動詞,做)也。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論點。
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板書:生、義)
2.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3.小組討論,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論點,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逐層展開?
明確:①比喻論證。
“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并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
②正反對比論證。
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與事實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
④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板書:比喻、道理、對比、舉例;舍生取義)
4.結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學過的文章,思考總結孟子文章的語言特點。
明確: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學完本篇文章,在現在這個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2.師生互動總結。
3.作業:現實生活中,面對著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字數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
五、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文言文的特點,進行反復地誦讀,讓學生讀通、讀懂、讀出韻味。學生能夠在讀中明確孟子的性善論的思想,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學會辯證地分析與認識作者“舍生取義”的觀點,使文化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使三維目標得以很好地實現。
中考語文復習教案篇2
一、教材說明、分析: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鑒賞原則,再通過后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鑒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鑒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后學習、鑒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復"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3)重點: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4)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重復"、"對比"手法在實際寫
三、程序設計說明: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么是小說?小說鑒賞應注意些什么?(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3、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復: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4、找出《故鄉》中運用反復與對比的地方。(看前四個自然段)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么?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師示范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復、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復、對比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
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復"、"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回指導、點評)
5、小結: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了解了重復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布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復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中考語文復習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復誦讀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培養學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郭沫若曾寫了一副對聯稱贊一位文學家,對聯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位文學家是蒲松齡。寫出了赫赫有名的《聊齋志異》,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狼》,看看一個跟狼有關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停頓、語調等),糾正讀音。
2.多媒體出示本課的文言基礎知識,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積累常見的文言文常識。
(比如:止:通“只”,僅有。顧:回頭看,這里指往旁邊看。乃:副詞,于是,就。)
3.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描寫了一個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兩狼的追趕,投骨不成,只能殺死兩只狼的故事。)
(三)小組合作,深入研讀。
分小組對下列問題進行討論:
1.屠夫,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
明確:(1)屠夫:是一個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人。(2)運用了心理與動作描寫的方法。“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2.狼,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確:(1)貪婪、兇惡、狡詐陰險、十分愚蠢的形象。(2)運用了神態與動作描寫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將狼饞涎欲滴想吃人的綠眼睛刻畫出來;寫狼的“假寐”,運用“犬坐于前”的生動比喻,并進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繪,把狼的狡猾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
3.“狼”很明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覺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確:根據對《聊齋志異》的了解,狼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讀課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沖刺: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
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必須如此。要敢于斗爭和堅持,取得勝利。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勇敢地面對,勇敢機智地進行斗爭;因為退縮,忍讓是沒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終,自取滅亡。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無論怎樣狡猾奸詐,最終都會失敗。
2.角色扮演。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了《狼》,進一步了解了蒲松齡作品風格。從中知道了:對豺狼一樣的惡人,我們不能心存幻想,應該善于應對,勇敢斗爭。
作業:寫一篇關于動物的故事,寫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雖短,知識點卻十分密集,故事性強,思想深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累常見文言基礎知識。在深入研讀中,解讀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在角色扮演中,進一步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
中考語文復習教案篇4
知識與技能:
疏通全文,識記并積累“熬、霎、粼”等字詞,感知親情。
方法與過程:
掌握文中的寫作技法--如開門見山、細節描寫等,并讓學生能理解和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體驗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重整體感知、品味。
2、學以致用、課堂遷移。
[教學設想]
力圖以此文為例,教給學生學習此類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內容、美點追蹤;而且,教學中將以學生為主體,采取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等學習方法;教師只在適當之時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平臺展示]
一、話題談說,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孩子,一只遞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朝露,一只遞給晚霞;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歷史,一只遞給未來;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早春,一只遞給金秋;
……
你有過如此“愛的感動”嗎?請把你家里最令你心動的愛的鏡頭展示出來,與大家共享!(讓學生自由談說,時間在2分鐘左右)
當然,如此之鏡頭,定然不勝枚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溫馨的親情。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讀的字音、停頓、抑揚頓挫,輕重緩意。
2、能就你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從你喜愛的或理解的角度給文章擬個副標題并簡述理由嗎?
(二)明確
1、字音認讀
熬ǎo粼lín霎shà咕gū
2、讓學生自由重擬標題,并讓學生點評。
如(1)親情(2)三代(3)溫馨的家庭(4)一家人
……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點撥:美點尋蹤即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恰當、最生動形象的給人以強烈美感、給人以有力感染,給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文章自身語言、結構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說話)
2、示范:文章的開頭美,美在“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詩意的鏡頭。
3、學生討論、美點尋蹤
4、學生發言,加以明確
(以下舉一些學生發言的例子)
例1:你看,這里其實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么輕松、多么愜意,甚至可以說是多么浪漫、多么幸福;再有這初春的美景:那有濃有淡的大塊小塊的新綠,那樹上逐漸顯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著春天即將來臨的冬水……一切構成了美麗而溫馨的圖畫,可以說就不止是一個家庭的世界了嗎?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魚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無言的細節,你看: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
……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就是愛,這就是家庭。
四、學法實踐:感知內容、美點尋蹤
要求:速讀《三代》一文,試著實踐(1)重擬標題;(2)美點尋蹤
1、讓學生思考、自由討論。
2、讓學生自由發言,在發言中加以評點明確。
以下是一些同學的發言:
如:重①交叉路口
擬②家
標③感人的畫面
題④責任
⑤遲緩的背影
……
(注:發言時可讓學生稍加解釋重擬此標題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點尋蹤
你看,那感人的畫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牽著一個剛會走路模樣的小男孩,一手拿著一個步履蹣跚的年老中風病患者,三個腳步遲緩的背影……讓我覺得“家”的偉大的力量。
……
五、小結
同學們,剛才你們自由地談了家里最令你心動的鏡頭;又在課文的指引下,感受了兩家祖孫三代那溫馨的親情以及對美點進行了尋蹤--其實,對于一般的美文,我們一般要這樣去學習:先感知內容,再尋蹤美點,這也是我們學習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學們今后能按此方法進行美文欣賞學習。
六、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后搜集一篇有關“親情”的文章,摘錄或記誦其中令你感動或心動的地方。
示例:這里是一位回家探望母親的大學的一段感人的話:
……我身在城市,心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飛回屬于我和母親的田地里,飛回母親育我養我的那兩間茅屋里,飛回母親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車回來時,天還未亮,不顧路途的疲勞,心急火燎地趕著山路,進入我祖居的村子。母親不在,茅屋的門鎖著,我的淚頓時流出來,那是熱辣辣的淚,那是滾燙的心……
希望同學們今后養成搜集、摘錄或記誦的好習慣,習慣養成的話,一定對你們的寫作會大有益處的。那時的你們,一定“文采飛揚”!
中考語文復習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筆下的白鵝的鮮明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準確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賞本文生動而風趣的語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回憶曾經讀過的以“鵝”為題材的詩文來導入新課。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討論:這首詩突出了鵝的什么特點?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白鵝》寫于1946年夏天。抗戰期間,豐子愷內遷重慶,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當時正值戰時,生活條件艱苦,而人們內心更是焦慮苦悶。豐子愷在讀書、作畫之余,在院子里種豆、種菜、養鴿。養鵝,這成了作者排遣苦悶的一種寄托。
三、范讀課文
四、討論課文1一4段內容
1、作者筆下的鵝有什么鮮明特點?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對這些詞語的意義加以比較:
傲慢: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
高傲: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人;極其驕傲。
傲人:驕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樣子。
3、為了突出白鵝傲慢的特點,作者怎樣稱呼鵝?(“鵝老爺”)
“老爺”一詞原是舊時代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作者用以稱呼白鵝,可見白鵝在他家中擁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鵝也就有理由表現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詞常被用以形容人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作者為什么用這個詞來形容白鵝作者對白鵝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4段。要求繪聲繪色,通過朗讀來領略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第二課時
一、研究課文1~4段的寫法
1、學生自由朗讀1~4段。
2、為突出鵝的特點,作者將鵝和其他動物比較著寫,結合文中內容作具體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對白鵝作如此生動傳神的描寫,是因為他對白鵝觀察得非常仔細。描寫鵝吃飯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試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鵝吃飯時所表現出的傲慢?
二、討論課文第5段的內容
1、作者用淺顯質樸的文字,輕松幽默的筆調,勾勒了白鵝既可笑更可愛的形象,表達了對白鵝的喜愛與懷念。自由朗讀第5節,然后說說作者及其家人喜愛白鵝還有什么原因。
2、談談你對文章結尾的兩句話的理解。
3、這節文字主要寫白鵝的貢獻,但其間仍不乏表現白鵝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來欣賞一下。
三、按照“思考與練習四”的要求進行口頭作文
中考語文復習教案篇6
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富于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群飛行于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贊頌鶴的群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群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群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學重難點:
文章描寫細致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力,可以借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二、介紹學習重點,交代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向。
三、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初步了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志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中考語文復習教案篇7
一、指導思想
以課程標準為指南,以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載體,以訓練為主線,以考試為渠道,以心理素質和應試能力培養為突破口,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中考成績。
二、復習原則
1、低起點,小步伐,快反饋,高密度;
2、講練結合,以練代講;
3、面向全體,關注差異;
4、培優扶差;
5、有效教學,向課堂要質量。
三、復習設計
(一)確立目標,結合每次考試成績比照指標找差距
1、學校制定升學指標。把重點高中一榜、指標到校、普通高中、職高指標確定總數后分解到各班級,張榜公示。
2、班級制定升學指標。即對分解到班級的指標落實到人頭。要和學生談話、交流、指導,讓學生給自己定位。
3、任課教師制定分數指標。對每一名學生應該達到多少分定位。
4、學生自我設計目標。對升入學校,各科理想分數預設。
(二)制訂計劃
1、初三上半年結束全年課程;
2、寒假時間同科教師集體研究制訂復習計劃,體現:
(1)復習課時;
(2)每課時復習內容;
(3)復習方法;
(4)實現目標。
制訂復習計劃要從二個方面入手:
(1)資源:課標——對照課標,反復學習,吃透標準,明確方向;
考綱——依據考綱,反復研究,定量、定位。
考題——收集近幾年中考題,教師做題、析題、研究各知識點,生成的題型、分值和難易度。
教材——不離教材,挖掘教材,提煉升華,熟知教材編寫意圖、體系,歸納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
學情——充分了解學生,知根知底,知彼知己,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信息——及時捕捉中考有關的信息,篩選、疏理,擇用和調整。
(2)三輪復習法:
第一輪:單元章節復習。(3月1日——4月20日)
復習時重點抓學科知識的單元、章節過關。每天定量記憶。復習各知識點、考點時,將其題型化(即設計成題)。要面面俱到,要由易到難;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訓練。
第二輪:專項復習(4月20日——5月20日)
首先要對中考的考點知識進行訓練,其次要對中考題型進行專項訓練。在訓練考點知識時,著重訓練標準和考綱所涉及的重點和難點。訓練時以題代講,講練結合。在訓練中考題型時著重放在中考新增題型和學生易丟分的題型。
第三輪:綜合模擬和查缺補漏(5月21日——6月27日)
模擬的試題要精挑細選,要從多套題中由教師自己按復習進程,結合學生實際重新整合和改編。模擬測試題要達到20套。既要訓練學生的答題速度,同時一定要訓練學生的解決技巧,還要訓練學生的準確度,規范度和自信心。
經過模擬測試后,要留出最后一周時間查缺補漏,這個時候一定要回歸課本,進行知識回顧,查缺補漏(看錯題集),學生自查,查
自己易混、易錯、易馬虎的知識點和題型;教師查,查學生知識是否有疏漏,是否有的題型訓練不到位。另外,還要加強心理輔導和應試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復習方法
1、學生建立錯題集,把歷次考試丟分題抄在本子上,并寫出正確答案。建立記憶卡片,用于背誦、默寫知識點,如古詩詞,英語單詞、詞組,數理化公式等。
2、復習課基本環節為:講——練——考——評——補
講:精講知識點(歸納),精講典型題(考點解析),精講多練,練習為主線,學生成績的提高是教師指導下,自己主動練習和考出來的。
練:圍繞考點,設計習題。課堂上少講多練,訓練是主線。不在多做題上下功夫,要在做過的錯題上下功夫;不在講上下功夫,要在練上下功夫;不在課外下功夫,要在課內下功夫;不在復習資料上下功夫,要在精編精選上下功夫;不在耗時上下功夫,要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教師要多做題,從中提煉精典題,指導學生一題多思,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練。
考:考試是復習階段的主要活動。從考中發現問題,從考中解決問題,從考中培養學生答題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從考中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和自信心。
小考:教師復習了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的小測驗。一定要限時,一定要當堂反饋。小考時間最多45分鐘,5分鐘也可,10分鐘也可,根據需要。
周考:每周考一次。同學科教師輪流命題。語、數、英三科用兩節連排的時間,考試時間為90分鐘,理化、政史四科任選擇一節課,
考試時間為45分鐘。命題范圍為復習過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練習過的題型和考點。教師要把每次周考的成績寫在計分冊中,班主任管理記分冊。學生用過的周考題和模擬題要求學生按學科分類妥善保管。(可用檔案袋)
評:結合考試題展開評析。指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自評—總結試題難易度和質量,總結學生答題得失,提出個別整改方案和補救措施,這項活動在學科組備課時進行;學生自評——自我反思,總結得失,把錯題抄寫在錯題集中,寫出正確答案,這項活動,由學科教師在課堂上或晚自習輔導中進行,同時推舉優秀學生交流學法和經驗;班級互評——每周班主任必須用10——20分鐘時間召開考試評析會,讓學生對照“中考自我設計”查問題,找原因,檢查學生各科錯題集;學校評價——每次考試結束后,教導處要查學生錯題集,教師記分冊,召開初三教師會,依復習設計中“確立目標”的四點要求比照講評。
補:補后進生,不言放棄,提出最臨近的成績目標,幫助其制訂學習計劃,促進其主動學習;補中等生,不甘落后,提出趕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習成績穩步提升;補優等生,不談成績,看問題,看失誤,嚴格要求,精益求精,指導其自主復習。
3、講考試題的方法。先給學生5——10分鐘時間去相互改卷,發現問題,更正錯題,并在小組內能講明白,然后將搞不懂的試題集中全班學生一起探討,這時也不完全由教師來講,而是由尖子生為全班同學講解,如果尖子生也講不明白,教師這時再進行點撥、講析。這樣講析試題,既能讓學生動起來,又能使他們真正的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還面向全體,有助于后進生轉化和尖子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