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下學期課文教案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是從觀察中發現的。例如,牛頓通過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級物理下學期課文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物理下學期課文教案1
能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通過實例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2)常識性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其特點;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信息、閱讀資料、相互交流,判斷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說法是否正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能源問題到能源科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
二、教學重、難點:能源以及能源的種類
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各種形式的能.金屬的冶煉、機器的運轉、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的行駛,都需要能量.日常生活中燒飯、取暖、照明等,也需要能量.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都需要能量.
(二)、新課教學
1.能源:凡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叫做能源.能源的廣泛使用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進步.我們生活中利用了哪些種類的能源呢?
2.能源的種類:
(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煤、石油和天然氣是由古代的動植物經過千百萬年的長期地質變遷中形成的,所以稱為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當今人類利用的主要能源.我國目前利用的能源中90%以上是煤和石油.煤和石油的開采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化石能源的儲量盡管豐富,但終究有限,而且開發利用后不能再生,長期大規模開采,終有開采完畢之日.像化石能源、風能、太陽能、地熱能以及核能,是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的.這些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統稱為一次能源.我們使用的電能,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必須通過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叫二次能源.包括電力、煤氣、汽油、煤油、焦炭、潔凈煤、激光和沼氣等等.
(2)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人類生活中,還廣泛利用動植物等生命物質中存儲的化學能.這類由生命物質提供的能量稱為生物質能.生物質能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中的一種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消費的能量,占太陽照射到地球總輻射量的0.2%.這個比例雖不大,但絕對值很驚人,光合作用消費的能量是目前人類能源消費總量的40倍.可見,生物質能是一個巨大的能源.人類從植物或其他動物獲取生物質能以維持生命.像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在短期內能得到補充的能源屬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會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內從自然界得到補充,所以它們屬于不可再生能源.
(3)新能源和常規能源
開發和利用新能源,特別是核能和太陽能,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出路.
太陽把地面和空氣曬熱,太陽能轉化為內能.曬熱的空氣上升,空氣流動形成風,又轉化為風能.太陽把水面和地面曬熱,并使一部分水蒸發,蒸發的水汽升到空中形成云,以雨、雪的形式落下來,流入江河,太陽能轉化為水能.植物吸收太陽能,發生光合作用,太陽能轉化為植物的化學能.植物作為食物被動物吃掉,又轉化成動物的化學能.古代的動植物在地質變遷中變為煤、石油、天然氣,轉化為這些燃料的化學能.
三、小 結:
本節主要學習了:1、能源的基本概念;2、能源的分類;3、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能源的區別。
板書設計:
第1 能源
一、能源的概念:
凡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叫做能源
二、能源的分類:
1、一次能源
2、二次能源
三、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能源
教學后記:
九年級物理下學期課文教案2
電荷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認識摩擦起電現象,了解電荷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了解驗電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電荷量及其單位。
了解原子結構,認識元電荷、自由電子和電荷的移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活動感受摩擦起電,知道帶電體的性質;在認識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感受人們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觀察靜電實驗現象,對電荷種類的研究產生興趣,能主動利用簡易器材動手做靜電小實驗,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初步認識科學及相關知識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用具】
玻璃棒(附絲綢),橡膠棒(附毛皮),驗電器,乒乓球,散開的塑料包裝繩,碎紙屑若干。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觀看動畫“怒發沖冠”、錄象“女孩頭發豎起來”。
2、思考:當空氣干燥時用塑料梳子梳頭發,為什么頭發會隨梳子“飄”起來;如果我們身上穿了化纖衣服,衣服會粘在皮膚上,在晚上脫衣時,有時會發出響聲,甚至出現火花。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進行新課:
1.摩擦起電帶電體
學生實驗:用毛皮摩擦橡膠棒,用絲綢摩擦玻璃棒,分別把棒靠近紙屑,乒乓球等輕小物體,觀察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摩擦過的物體能夠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 結:物體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或說物體帶了電荷。習慣上把帶了電的物體叫做帶電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
在空氣干燥的時候,用塑料梳子梳頭發,頭發會隨著梳子飄起來,衣服會粘在皮膚上,是因為梳子、衣服在摩擦過程中帶了電的緣故。
介紹防止衣服產生靜電的方法。
建議學生回去查找有關靜電防止和應用的資料。
2.使物體帶電的方法
(1)摩擦起電
請同學們舉出幾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起電的例子。
九年級物理下學期課文教案3
太陽能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1)知道太陽能的由來及特點。(2)大致了解太陽能的利用方式。
2、過程方法:通過收集信息、閱讀資料、相互交流,判斷太陽能與我們的生活的有關說法是否正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太陽能的優點和利用的有限性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創造欲望。
二、教學重點:太陽能的利用。教學難點:發明裝置。
三、教學過程:
1.太陽—巨大的“核能火爐”:
(1)太陽的結構(174頁圖22.3-1)、直徑為地球的110倍、體積為地球的130萬倍、質量為地球的33萬倍
(2)太陽內部發生聚變,釋放巨大的能量,以光和熱向四周輻射。
(3)太陽已經穩定地燃燒了50億年,在經過50億年才會燃盡。
2.太陽能是人類能源的寶庫:
煤及石油的形成過程:遠古時期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體的化學能。在它們死后,軀體埋在地下和海底,腐爛了。滄海桑田,經過幾百萬年的沉積、化學變化、地層的運動,在高壓下漸漸變成了煤和石油。在石油形成過程中還放出天然氣。
想想議議:根據175頁圖,說明太陽能輻射到地球的能量的利用,轉化和守恒的情況。
地球上的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都是來源于太陽。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陽的熱能量,但是由于地面每個部位受熱的不均勻性,空氣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樣,于是,暖空氣膨脹變輕后上升;冷空氣冷卻變重后下降,這樣冷暖空氣便產生流動,形成了風。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水吸收太陽的能量經過蒸發形成水蒸氣,暖濕氣流從地面升起,因絕熱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云,遇到冷空氣就形成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從太陽獲取能量,以化學能的形式存儲在植物體內,人類和動物從植物或其他動物獲取生物質能以維持生命。
3.太陽能的利用:看課件
想想做做:將質量、溫度都相同的水分別倒入兩個相同瓶中,用白紙和黑紙分別將瓶包起來,然后將兩個瓶子放在太陽光下,經過5min后,觀察兩個溫度計的變化。
(1)分析:由于黑色物體更容易吸收太陽光的能量,所以用黑紙包著的瓶中水溫度高。
利用太陽能加熱物體:
①平板集熱器的箱面是玻璃,內表面涂黑,箱內溫度可比箱外高100℃。
②把反射鏡做成曲面,它們將陽光反射并會聚,也能獲得高溫。
(2)將太陽能轉變為電能:利用太陽能電池使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3)太陽能電池的優點:① 使用壽命長;② 保養費用低;③不需燃料
(4)太陽能電池的缺點:①效率低;② 制造費用大
想想議議:如圖所示為太陽能熱水器,說明工作原理:吸熱板吸收太陽光時,太陽能轉化為內能,吸熱板處的水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密度減小而上升,補給水箱內的密度大的冷水流下來填補,同時被加熱后的水向下流進水儲水箱內。
三、小節
1. 太陽的結構。
2. 太陽能的利用方式
四、作業布置: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板書設計:
九年級物理下學期課文教案4
教學目的與要求:
1.知道電磁鐵的結構并能自制電磁鐵
2.了解電磁體磁性強弱跟線圈匝數和電流大小的關系
教學準備:
電磁鐵、電池、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大鐵釘、漆包線、大頭針、導線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設置情景
桌上有一堆大頭針,請同學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把大頭針撿起來放到盒子里而又不被扎到手(旁邊有一磁鐵)?(請一名學生上來演示: )
然后老師手掌中藏著一個電磁鐵同樣把大頭針吸起來又很輕松的放到盒子里。問:這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象。視頻資料:電磁起重機
(放到把廢鋼鐵吸起來時停頓)問:起重機把廢鋼鐵吸起來了,它是利用了什么性質?(生答: )
視頻播放完后,問:起
重機吸起廢鋼鐵后又發生了什么情況?(生答: )
這個起重機里用的是永磁體嗎?為什么?(生答: )
實際上它應用到的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學的內容——電磁鐵。(顯示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探索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我們把插有鐵心的螺線管稱為電磁鐵。
板書(屏顯):1.電磁鐵:帶有鐵芯的螺線管。
在同學們的桌子上就有一個電磁鐵,請同學們先觀察它的構造,然后動手做一做:怎樣才能利用它把大頭針吸起放到另外一處?(可用攝像頭記錄某一組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先給電磁鐵通電,才能把大頭針吸起來;然后又斷電,才能使得大頭針被放下。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電磁鐵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答:)
板書(屏顯):2.工作原理:電流的磁效應。
2.自制電磁鐵
同學們能不能仿照模型自己做一個電磁鐵呢?(把學生手上的電磁鐵收回)
問:我們需要哪些器材呢?
(學生能答出——要追問選的器材用來代替電磁鐵的哪個部件或有什么用?
學生不能答出——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么:
鐵釘,它用來干什么?為什么要包上紙?(漆包線,用來干什么?)
板書(屏顯):3.結構:線圈、鐵芯(圖片)
問:如何證明同學們自制的電磁鐵有用呢?(生答:看能不能把大頭針吸起來)
趕快動手,看誰做的電磁鐵吸的大頭針多。各組學生利用選擇的器材自制一個電磁鐵去吸引大頭針。然后挑選吸起大頭針不同的若干組,讓他們展示本組的成果。
3.探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跟哪些因素有關
問:剛才有的組吸得多,有的組吸得少,這說明什么問題?(生答: )
問:為什么電磁鐵的磁性強弱不同?電磁鐵的磁性強弱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提出猜想并說明理由。
猜想:1、線圈的匝數 2、電流的大小……
請學生設計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引導學生分析,注意控制變量
①你選擇哪些器材?
②如何判斷電磁鐵磁性的強弱?
③怎樣控制變量?
④怎樣設計實驗記錄表格?)
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教師巡視,注意解決出現的問題。
步驟1: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通過線圈中的電流,觀察大鐵釘吸起大頭針的多少。請一組說出他們得到的結論,然后問其他的組是否也得到一致的結論,還有沒有不同的結論。
步驟2:保持通過線圈中的電流,改變線圈的匝數,觀察大鐵釘吸起大頭針的多少。請一組說出他們得到的結論。(提示學生可以尋求其他組的幫助,電池個數不同的兩個組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讓學生歸納、概括實驗結果后,教師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