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離開實驗,物理就失去了其精髓。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物理實驗的重要作用。 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物理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物理教案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記住歐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根據歐姆定律以及電路的特點,導出串、并聯電路中電阻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的計算,學會解答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了解等效電阻的含義,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認識串、并聯電路中電阻關系的興趣。
2、通過對歐姆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歐姆定律的內容和公式;
2、難點:正確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弄清變形公式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實物投影展示上節實驗課某小組的實驗數據。
師: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數據,從表格的數據中可得出什么實驗結論?:
教師展示、學生觀察,并引導、歸納得出實驗結論
生1:加在一段導體電阻不變時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
或者:在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生2:在相同電壓下,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
或者:在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師:以上的同學歸納都得很好,表達得很準確,如果將上面的實驗結論綜合起來,又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本身的電阻成反比。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好,這個結論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歐姆定律,今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該定律的應用。
板書:第二節 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二、新課內容
1、明確定律內容
板書:1、歐姆定律的內容——
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本身的電阻成反比。
師:同學們可以根據其文字內容,寫出其數學表達式嗎?
生:I=U/R ;師:非常正確。
板書:2、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
師:該式子當中各個物理量所使用的單位有無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電阻的單位是“?”;電壓的單位是“V”。如果題目中所給出的單位不是以上的單位,必須先進行單位的換算,再代入計算,最后電流的單位才會是“A”。
師:你的回答很正確,在使用公式時應該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單位要統一。
板書:3、公式中各量的單位:電阻——?;電壓——V;電流——A
師:或許有些同學并不明白為什么這個式子就叫做“歐姆定律”,它原來是這么的簡單,一節課就可以做出來了,真的是這么簡單嗎?還是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的資料吧。播放教學資料,全班學生一起觀看
課件展示:歐姆定律的建立教師可提前作適當的準備
師:以上的資料后,同學們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生1:原來歐姆定律的發現要經歷那么多人的努力啊
生2:其中包含了很多其他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并非一下就可以得到的
生3:歐姆這個科學家真的很堅強啊,遇到困難也不放棄;對別人的誤解也不在乎。
生4:歐姆這個科學家很值得我們學習。……
師:是啊,同學們說得太對太精彩了,一切偉大科學家的成功所靠的都是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科學家,人類社會的發展才會取得不斷進步的文明成果。能有現在這么美好的環境和機會,同學們一定要好好努力,讓我們的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和發揚下去。
2、歐姆定律應用
師:知道了歐姆定律之后,下面我們來看看它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
例1: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個阻值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流過人體的電流,該電阻阻值大概是880K?,比氖管和人體的電阻大得多,后二者的電阻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那同學們算算,使用試電筆時,流過人體的電流大概是多少呢?
師:讀完題目,你們知道要求什么嗎?
生:電流的大小。
師:有什么困難嗎?
生:僅知道電阻值,還不知道電壓有多大?
師:那你們知道,試電筆要插在那一條電線上,氖管才會發光?
生:應該插在火線上。
師:對,此時的電壓是多大?
生:家庭電路中火線與地線之間的電壓是220V。
師:好,現在你們就開始計算一下,看看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大。
注意:學生一邊開始計算,教師要在黑板上板書示范電學計算題的解題過程,以及標注和提示解題的規則:
①據題意畫圖;②在圖上標出相關的物理量;③答題時寫出:已知和求解過程、結果其中非國際單位的要先化為國際單位;也可以將學生的解題過程投影出來評點;最后將答題的規范投影出來。
例2:某實驗中測得一個未知電阻的電壓為4.8V,流過的電流是320Ma,求該電阻的阻值。
師:這道題可以直接使用歐姆定律來解題嗎?
生:不行,題目要求的是電阻,不能直接用公式I=U/R來計算,需要將其變形為R=U/I才行。
師:對,下面請同學們按照剛才老師所要求的答題規范進行練習。可以請學生上黑板進行板演;教師隨后作點評。板演和點評過程省略
師:通過以上兩題的解答,同學們有什么體會?
生:歐姆定律公式當中的三個物理量,只有知道其中的兩個,才能夠求出第三個。
師:對,而且,公式當中的三個物理量,必須是針對同一個導體在同一時刻的。
師:若是該成求U和R呢?公式應該作什么變化?
生:U=IR,R=U/I
師:很好!從公式R=U/I我們可以發現,要想求導體的電阻,只需要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量出該導體的電壓和電流,就可以求出該導體的阻值了。這種測量電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同學們要記住它。
師:至于公式R=U/I,能否說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通過導體的電流成反比?
生1:好象可以的;
生2:不行,以前學過:導體的電阻是本身的一種屬性,其大小決定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
師:看來這為同學的基礎知識很牢固啊,講的很好!我們對物理公式的理解不能單純從數學的角度來理解,而要考慮其物理意義。式子R=U/I,只是一個計算式,表示導體的電阻在數值上等于導體兩端的電壓與流過導體的電流的比值,不能單純理解成正比或反比。
師:其實大家只要想想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即可明白:當電壓為0時,導體的電阻也會隨之為0嗎?這么容易就獲得“超導體”這是很荒謬的事啊。
生:哦,原來是這樣的。
師:同樣地,對于式子U=IR,應該怎樣理解?你們能夠解釋一下嗎?
生:這個也只是數值關系而已,電壓并非與電流、電阻成正比。其實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導體兩端在不加電壓時,電流為零,但是導體的電阻卻不為零的。
師:解釋得很好,看來同學們都已經很清楚了。
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物理教案2
現代順風耳-電話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了解電話是怎樣把信息傳遞到遠方的。了解電話交換機的用處。了解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的區別。
2、過程和方法:通過觀看錄像、老師講解,了解電話是如何傳遞。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說明電話交換機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貝爾發明電話的過程,激發學生不怕困難,積極探索精神,了解技術對人類社會的作用。通過學生討論分析,培養合作精神。
二、重、難點:1、電話的結構與原理。2、電話交換機的作用、數字、模擬信號。
三、輔助教學器材:多媒體課件展示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烽火臺”……古代信息的傳遞方式,現代的信息傳遞方式有哪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討論)
(二)進行新課:(課件展示)
1、電話的結構:貝爾發明了電話
話筒:把聲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結構與麥克風相同
聽筒:把電信號轉化為聲信號,結構象喇叭
電話線:傳遞信號
2、電話交換機:
想想議議: 完成課本77頁的問題
結果:利用電話交換機可以大量減少線路。
電話交換機之間可以連接
簡述電話交換機的發展過程
分析:占線的現象
3、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
模擬信號:信號電流的頻率、振幅變化情況與聲音的頻率、振幅變化情況完全一樣,模仿聲信號的電信號。
缺點:在傳輸、放大、加工的過程中易失真,從而使傳遞的信息發生變化。
數字信號:利用數字的組合來代表信息的信號。
特點:一般只有兩個數字,在傳輸、放大、加工的過程中很穩定,容易編輯。
3、達標練習:課本后79頁 “動手動腦學物理”
課堂練習:完成學考精練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作業:完成學考精練中課堂上未完成的內容。
教學后記:
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物理教案3
分子熱運動
【學習目標】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3、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4、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學習過程】
一、了解分子運動論
自然界存在著各種熱現象:物體溫度的變化,物質狀態的變化,物體熱脹冷縮的現象等。這些熱現象的解釋,都涉及到熱現象的本質是什么?這也是人類長期探索的問題,直到17世紀和18世紀期間,人們才開始認識到熱現象是由物質內部大量微粒的運動引起的,這種認識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科學理論:分子運動論。到19世紀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們又逐漸認識到與熱現象相聯系的能量——內能,用分子運動論和內能的觀點,可以解釋很多熱現象。
分子運動論主要內容為:1、物質有分子組成;2、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究學習:擴散現象
猜想:打開香皂盒聞到香味,說明香氣的分子發生了 。
下面我們再來通過討論實驗來體會分子是運動的。
往盛有水的燒杯中,滴入紅墨水,過一會兒,觀察到 現象。
上面的實驗是一種擴散現象。即不同的物質在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擴散現象很常見。請舉出幾個例子,看誰觀察得細致。
通過所舉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擴散能發生在 體和 體之間、 體和 體之間。
科學家們把磨得很光的鉛片和金片緊壓在一起,在室溫下放置5年后再將它們切開,可以看到它們互相滲入約1 mm深。這說明擴散也可以在 體和 體之間發生。
在一個燒杯中裝半杯熱水,另一個同樣的燒杯中裝等量的涼水。用滴管分別在兩個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較兩杯中墨水的擴散現象有什么不同。
想想議議:
1)
2)
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由于分子的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的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
2、分子間的作用力
這是一個鉛塊,我們知道它是由 組成的,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那么為什么鉛塊沒有飛散開?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聚合在一起呢?(學生討論)
是分子間的引力作用使鉛分子聚合在一起的。
[演示實驗]
將兩個鉛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凈,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如圖(a)兩塊鉛就會結合起來,下面吊一個重物都不能把它們分開。這個實驗表明: 分子間的引力使得固體和液體能保持一定的體積,那么,我想把粉筆壓縮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嗎?為什么?(學生討論)
因為分子之間還存在另一種作用力——斥力。正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經離得很近的固體和液體很難進一步被壓縮。
請看課本圖16.1-6
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這就好像被彈簧連著的小球。當分子間的距離很小時,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的距離稍大時,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遠,作用力就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課堂收獲:
四、自我檢測:
1、下列現象中不能說明一切物體里的分子都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A、SARS病毒可以通過飛沫傳播
B、像一杯水中滴入紅墨水,過一會兒整杯水都紅了
C、把磨得很光的鉛片和金板長久緊壓在一起,金板中滲有鉛,鉛板中滲有金
D、配制過氧乙酸消毒液時,能聞到刺鼻的氣味
2、下列現象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的是:
A、沙塵暴來臨時,漫天沙塵
B、“八月桂花遍地香”時,到處都能聞到桂花的芳香
C、掃地時,室內塵土飛揚
D、把兩塊表面平滑干凈的鉛塊壓緊,一段時間后不容易把它們拉開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運動的越快,它的分子的無規則運動也越快
B、液體凝固成固體后,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就停止了
C、固體被壓縮到分子之間無間隙才不能被壓縮
D、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
4、下列現象中,支持分子間存在引力的證據是:
A、兩塊表面平滑干凈的鉛塊相互緊壓后會黏在一起
B、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
C、磁鐵能吸引大頭針
D、破鏡不能重圓
5、劣質的裝修材料含有超標的甲醛等有毒有機物。用它們裝修房屋,會造成室內環境污染,這表明_____ 。用膠粘劑可以把裝修板粘在一起,這說明______。
6、分子看不見、摸不著,不好研究,但我們可以通過墨水的擴散現象來認識它(從宏觀現象揭示微觀本質)。將墨水分別滴入冷水和熱水中,通過觀察現象可知:溫度越高, 過程越快,這說明溫度越高。
五、拓展
如圖(b)所示,把一塊表面干凈的玻璃板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面,手持彈簧測力計上端,把玻璃板放到剛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觸,再慢慢向上提彈簧測力計,觀察到玻璃板未離開水面時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離開水面后的示數大,請用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解釋這種現象。
五、板書設計
擴散現象
分子間的作用力
蘇科版九年級下冊物理教案4
內能
【教學目標】
1.知道內能的初步概念及內能跟溫度的關系.
2.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內能概念;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教具】
上面固定有條形磁鐵的小車兩輛,試管及橡皮塞,兩個相同的燒杯,內能、機械能互變演示器(J·鐸爾實驗儀),硝化棉,乙醚,高錳酸鉀晶體,紗帶,鋼鋸條,粗鐵絲,冷、熱水,小球,火柴等.
【教學方法】
教師演示講授,學生邊學邊實驗,師生共同分析討論。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分子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那么公司也同一切運動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也具有動能。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又使分子具有勢能。
新課教學
(1)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的每一個分子都在運動,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不是物體的內能。內能是指物體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也不同于機械能。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速度有關,物體的重力勢能跟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一個鋼球是否運動,是否被舉高,這只能影響鋼球的機械能,并不是能改變鋼球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那么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呢?
(2)內能的變化:物體內能既然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那么當分子運動加劇時,物體的內能也就增大。上節課我們曾進過:物體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劇。科學的論斷,必須要有證據,在物理學中,通常是用實驗來證實論斷的。今天我們同樣用實驗來證實上面的論斷。
實驗演示:取三只燒杯,分別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然后分別向三只杯內緩慢地滴入幾滴墨汁,觀察比較三只杯內墨擴散的快慢。
實驗結果表明:溫度越高,擴散過程越快。擴散得快,說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大,即分子無規則運動激烈。
因此: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小。正是由于內能跟溫度有關,人們常常把物體的內能叫做熱能,把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3)一切物體都有內能。這是因為物體內的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分子運動激烈,它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雖低,其內部分子仍在做無規則運動,它也具有內能。
(4)內能和機械能
通過機械能和內能的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動的木塊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棗統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
木塊內部的分子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有作用力,木塊有內能。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勢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小 結
(1)內能不是單個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2)內能所指的動能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的動能的總和。這種無規則的熱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著物體整體一起所做的運動。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動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3)內能所指的分子勢能是分子間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勢能。作為物體整體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所以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內能
一、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1.內能不同于機械能
2.一切(運動、靜止、高溫、低溫)物體都有內能
3.內能與溫度的關系
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1.熱傳遞 熱量:傳遞內能的多少
2.做功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