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
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都有哪些?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通過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融合,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素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1】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你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當我們一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臺灣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臺灣,是當代臺灣詩人、散文家、學者。
三、研習新課:
(一)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后,范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里,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過“明月”寄托鄉愁,那么這首詩是通過什么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說說你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游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一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你也仿照這個句式說一、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并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后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么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2】
學習目標:
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難點:
對詩歌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鄉愁》朗讀錄音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外文系學習。歷任《藍星》、《現代文學》等雜志的主編,著有長詩《天狼星》、詩集《天國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評論集多種。
三、整體感知
1、閱讀《鄉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
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
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2、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四、賞析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郁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短詩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部分隔離反復的形式,敘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歷程中的幾段鄉愁,最后一節輕輕一點:
“而現在……”
詩人善于使用傳統民歌的層遞層進、互襯對比的手法。前三節詩逐層描繪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經歷,母子分離的鄉愁,情侶難見的鄉愁,皆由生活拮據造成。生離死別的鄉愁,是由生命規律使然。三段鄉愁寫個人,卻為寫中華民族鄉愁打好鋪墊。最后一節,抒寫的國愁才是全詩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幾千萬臺灣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詩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等分別形容郵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鮮,加重了鄉愁的濃重意味。總而言之,《鄉愁》整首詩含蓄蘊藉,余韻綿綿,滿紙是思念大陸的親情,落葉歸根的宿愿,已成為人們傳誦的佳作。
五、難點分析
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意象的筆法。詩中主要設置了四個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郵票”,它象征著作者少年時代鄉愁的骨肉之情。母親牽掛兒子,兒子想念母親。
二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它象征著作者青年時代鄉愁的戀人之情。這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思戀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它象征著作者中年時代鄉愁的生死之情。這是一種只能埋于心底、無法在兩者之間傳遞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墓里墓外雖然只有咫尺,然而卻又是那么遙遠。
四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象征著作者晚年時代鄉愁的故國之情。海峽雖然“淺淺”,但是故國之情卻是深不可測。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它綿遠深長、回味不盡。作者“鄉愁”的內涵和境界,隨著自己的成熟和時代的發展,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提升,從個人和家庭的親情,擴展到海峽兩岸的愛國之情。這就使“鄉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
六、朗讀比賽
七、小結課文
八、布置作業
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3】
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并提問文中重點詞句的解釋。
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出示投影片)
1.選擇題。
(1)“卑鄙”的意思是( )
A.(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B.見識淺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爾來”的意思是( )
A.從那時以來 B.你來 C.算來 D.從來
(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B.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C.將軍宜往駕顧之
D.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蔣氏觀之
E.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聞達于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
A.不謀求聽到關于諸侯的事情
B.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C.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里去了
D.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全句的意思是( )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術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于蜀漢的歷史原因
C.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
D.贊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將“咨”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
4.翻譯“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
1、(1)D (2)A (3)A、C (4)A、F (5)B (6)B 2、又 3、咨詢 三顧茅廬 4、(略)
三、指名學生說說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詞句:
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損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駑鈍,攘除__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__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
四、討論問題。
1.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么?
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明確:
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說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層次。
六、師生互動,講讀8、9段。
1.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并指名講述大意。
2.教師重點點撥: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
3.分析結構層次。
七、歸納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繼承先帝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比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八、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1.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
第一部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愿的決心。具體說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復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說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后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
(2)常從自身的經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后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威望、聲譽著想。
由于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涂也當欣然聽取,甘愿采納。
2.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系,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云“以父事之”。
陸游云:“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九、課外拓展: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從教學實際出發首先疏通文意,落實重點字、詞。
2.本文情詞懇切,字字句句動情,指導學生朗讀,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句中的語意停頓。
3.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4.了解“表”的有關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5.感悟古人的遣詞造句之美,領會“誠”的含義。
6.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和親賢臣、遠__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了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誠,了解他的施政主張,特別是他對后主劉禪的勸勉。
2.學習并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3.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教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引導同學注意朗讀時的語調和停頓。
三、解題。
1.什么叫“表”?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明確: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
2.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
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__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3.“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
“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4.“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5.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
寫于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四、分析結構,歸納段落。
1.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崩殂(cú) 侍(shì)衛 陟(zhì)罰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費祎(yī) 以遺(wèi)陛下 裨(bì)補闕(quē)漏 茍(gǒu)全
斟酌(zhēnzhuó)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陣
和睦 傾頹(qīngtuí) 猥(wěi) 夙(sù)夜 遺詔(yízhào)
庶竭駑鈍(shùjiénǔ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諏(zōu)
2.關于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出師”二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說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
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五、師生互動,梳理第1段。
1.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注釋。
疲弊:民力困乏。
誠:果真、實在。
宜:應該。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職守。
侍衛之臣:陪侍、保衛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
忘身:奮不顧身。
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
追:追念。
報:報答。
圣: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
恢宏:使志士之氣發揚光大。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學生講述大意。
3.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明確:
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聯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么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
明確:
一為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以光先帝遺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咨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借,可譯成“用”。
(3) 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明確:
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這個好條件。
4.分析本段的層次。
六、布置作業。
1.熟讀第1段,背誦重點詞句的解釋。
2.預習2—5段。
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件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大地上家喻戶曉。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后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做準備。主要措施有:(1)與吳國通好;(2)加強內政建設;(3)平定南方叛亂。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通過媒體資源讓學生聽本文的范讀視頻材料。
2.學生如有的字詞句,先畫出來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師提出重點字詞的讀音,要求學生作答。
四、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第一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②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④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⑤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小結: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②如何具體執行?“若有作__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5.小結:
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第三、四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②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概括第3段的內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⑤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⑥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5.小結:
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第五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
總結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第六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小結:
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第七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第八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5.小結: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讀語言,感受至情
A.煽情導入:
①東坡有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②有人說讀《出師表》,腦海里總會浮現出一位溫柔敦厚、忠義凜然的“良臣”面對君主慷慨陳詞,眼淚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聽,不時頷首贊許的動人場面。
③文中“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你能讀出來嗎?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可謂忠言不逆耳,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你能讀出來嗎?
B.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課文(或通過媒體資源誦讀),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必要時給予朗讀指導,如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時要蘊涵著極其痛惜的感情;讀先帝對賢臣的“殊遇”、注意“簡拔”賢臣時要飽含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讀“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時要飽含對后主的激勵之情;讀到“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聲音要低緩,表情要沉重。總之,要通過讀,讓學生沉浸其中,為諸葛亮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
學生通篇朗讀,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段讀,通過“讀”去感悟“忠”;通過“讀”領悟“理”(諸葛亮規勸劉禪的藝術)
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暢、富有感情地誦讀本文。
2.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3.通過反復誦讀,能說出小說中議論句的含義和作用。
4.能通過人物命運前后的對比,說出造成人物命運的根本原因。
教學準備
1、通讀課文兩遍,查字典解決不會讀和不懂的字詞。
2、查資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會狀況的文字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回到那個年代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圖片,老師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 制政權是被__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小說寫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鄉賣屋搬家,見到了楊二嫂和閏土,感受到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最后我動身離開故鄉,宏兒的話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變化”——“景”變: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鄉的,此時的故鄉“景”與“人”必然有了一定的變化。請再次細讀課文,先找出景物的變化變化。
1、組織學生從景物的色彩、形態、溫度等角度來分析本文主人公腦海中故鄉景物的特征,并給腦海中的風景擬名(如“神異的圖畫”、“月下綠灘”等)。同時組織學生用精煉的詞語概括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如:“神奇”“美麗”等)。
2、組織學生從景物的色彩、形態、溫度等角度來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見故鄉景物的特征,并給所見的風景擬名(如“荒村”、“老屋一角”等)。同時組織學生用精煉的詞語概括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如:“蕭條”“死氣沉沉”等)。
四、課后作業
本文所體現的的變化是“人”,讀課文,感受“人”的變化。
(1)組織學生談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給人留下的印象。
(2)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過朗讀加深對閏土變化的感受。
(3)組織學生談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給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煉的詞語或短語概括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特征。(少年閏土:聰明、機靈中年閏土:淳樸、善良、遲鈍、麻木)
九年級學生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3、初步掌握從動作、語言、外貌、心理和細節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4、初步學會運用“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5、理解作者對文中人物的復雜感情。
6、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決心和信心;培養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寫方法。
“對比”手法的運用。
2、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煉主題的思維訓練。
“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教法、學法說明】
為實現教學目標,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三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二課時主要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課時主要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合作探究學習法,注重語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閱讀課本附錄《談談小說》(第259頁)。
3、搜集有關魯迅生平與創作的介紹。
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問題1:談談你所認識的魯迅。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強調或補充魯迅《吶喊》的內容及創作背景。
問題2:什么是小說?閱讀小說應注意些什么?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第一問的答案(參見課課本附錄《談談小說》)及小說的三要素。
二、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鄉》中寫到了那些人物?他們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間有什么關系?
人物表:(按出場順序)
我(迅哥兒)
我的母親
宏兒(“我”的侄兒)
閏土(小時侯“我”家一個“忙月”的兒子,“我”的兒時好友)
楊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鄰居)
水生(閏土的第五個孩子)
四、重點分析閏土
提示:閏土是這篇小說重點刻畫的人物,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我們可以通過對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問題1:閏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如何?從哪里可以看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后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最后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個人的不同意見可以保留)
閏土是當時(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江南農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很不如意”(“我”的母親語),“非常難”(閏土語);“只是搖頭”,“大約只覺得苦”;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問題2:課文中說:“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我記憶上的閏土又是怎樣的?
指導學生閱讀“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至“但從此沒有再見面”,概括出少年閏土的形象特點來。然后齊讀“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一段,感受這個“少年英雄“的形象。
問題3:這個“少年英雄”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木偶人”,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出了閏土的這種變化?運用了什么手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后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
作者從多方面對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進行了對比描寫,主要有:外貌、語言(包括對“我”的稱呼)、神態(包括對“我”的態度)等。
問題4:對于閏土的這種變化和生活景況,“我”有怎樣的態度與想法?
指導學生從文中尋找有關語句,理解分析:
“嘆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對現實的不滿)……
問題5: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提出:對于這個問題,有以下幾種理解,你贊成那一種?為什么?
A、通過對“我”和閏土關系變化的敘寫,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表達了對平等親密人際關系的期待。
B、描寫了農民生活的悲苦與掙扎,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C、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五、布置作業
《故鄉》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閏土外,作者著墨較多的另一個人物就是楊二嫂。課外認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自己分析楊二嫂這個人物(突出一點,不求全面),寫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文。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對楊二嫂的分析
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課外通過網絡或墻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師要適當補充。(對楊二嫂的分析要點可參考教師用書有關內容。)
二、探究分析宏兒和水生
問題1:《故鄉》中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是兩個不同的典型人物。通過塑造這兩個人物,作者表達了自己的對當時社會的看法。為何還要寫宏兒和水生?
指導學生從課文有關語句中去分析作者寫宏兒和水生的意圖,理解在宏兒和水生的身上寄托著新生活的愿望。
問題2:他們能過上新生活嗎?──作者以為?──你以為?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最后兩段的深層含義,特別是下面語句的含義: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實現;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2、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嗎?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偶像”、“切近”、“茫遠”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我的愿望茫遠”?
──“手制的偶像”是:
⑴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比喻讓后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愿望。
⑶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
──“我的愿望茫遠”的原因是:
⑴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⑵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愿望;
⑶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⑷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3、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為什么無所謂有無?決定希望有無的關鍵是什么?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嗎?
──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為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于無希望;敢于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這里的路是實現希望、建設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開拓,去闖出一條通往新生活的陽光大道來。
課文最后一段中為什么再次描寫海邊沙地的月景?這里與前文第一次的描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引導學生比較兩處描寫的異同,理解末段描寫與議論結合的寫法,深刻理解作者對實現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題探究
要求學生根據這兩節課來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自己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然后交流討論。教師要及時點評,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則,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最后教師可以作如下的小結:
《故鄉》的主題思想是相當豐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紳”也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造成了城鄉勞動人民從物質到精神、從外表到內心的十分可悲的變化。物質和外表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必多說。精神、內心的變化,則不僅表現在閏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虜的木偶人,楊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厭惡的畸形兒,而且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互不了解。閏土、楊二嫂盡管性格懸殊,表現各異,但“我”同他們之間都“無話可說”,則是共同的。反過來說,閏土、楊二嫂對于“我”,又何嘗不如此。在他們看來,“我”已經成了“老爺”,或已經“放了道臺”,他們之間已經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著一道階級的鴻溝。這階級的鴻溝,不僅是千百年的傳統觀念問題,主要還是現實的階級存在問題。對于“閏土”、“楊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閏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靈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閏土”和“楊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樣?
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組織成一篇通訊報道或隨感。
五、布置作業
對于這篇小說,你覺得還有什么問題值得探究?請進一步細讀課文,提出兩個你覺得最值得探究的問題,并就其中的一個做一些分析與探究。下節課交流。
第三課時
一、問題探究
就上節課的作業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每個學生既要說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探究分析,又要給大家留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其余的可在課外通過網絡或墻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探究分析發生原則性、方向性的偏離,教師要適當點撥,及時糾偏。
二、拓展閱讀
《精神“故鄉”的失落──魯迅〈故鄉〉賞析》(見“教師用書”)
讓學生自己閱讀,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把握要點,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讓文章自己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