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
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都有哪些?在課程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并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理解字詞句。
2.通過對文中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的分析,了解人物形象。
3.能聯系相關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主題。
教材分析:
課文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的前一部分。“世家”是司馬遷寫作《史記》時所創立的一種體例,記述世代相乘的諸侯王國興衰事跡。陳涉出身雇農,司馬遷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陳涉在__秦王朝過程中的“首事”之功,同時有認為,陳涉曾一度建立政權,發號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給予他以重要歷史地位。司馬遷這種尊重客觀實際、尊重歷史的態度,是其進步史學觀的表現。
學生如在學習本文之前能夠將這段歷史進行回顧,做到對整個故事心中有數,學習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才會了解本文節選的部分并沒有故事的結局。文章著力表現的內容并不是整個故事本身,而是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經過和浩大聲勢,歌頌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表現陳勝的偉大抱負和遠見卓識以及在關鍵時刻所顯示的非凡謀略和領導才干。從而表現陳涉在反對秦王朝暴力統治斗爭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作用。
同時,善于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是本文的一個亮點,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點。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陳勝對全國反秦形勢的洞察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但顯示了陳勝的抱負、反抗決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對激勵士卒起義有極強的鼓動性和號召力,表現這位起義領袖的卓越才能。這些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個性,極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發展的順序來組織全文。雖不是故事的全部,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關起義以前的事跡,只選其典型事例來介紹陳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寫得比較簡略。有關起義籌劃過程和起義場面,寫得十分詳盡,潑以濃墨,這主要是為了突出陳涉的非凡才干。寫作戰過程,則又寫得相當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沒在大場面的活動之中。由于作者能緊扣“起義”這一中心,詳略適宜地寫了起義的前前后后,顯得重點突出,有助于作品主題的揭示,更有助于陳涉形象的勾勒。因此文章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也是全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全文學習的一個難點。
文章語言簡潔,用詞極富表現力。如寫陳涉起義的直接原因,僅用“會天大雨……法皆斬”五個短句十六個字,就揭露了秦王朝嚴酷的刑罰,反映了“官逼民反”這一客觀現實。寫陳勝、吳廣殺兩尉時,運用“笞”“挺”“奪”“殺”這一連串動詞,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激烈的格斗場面。最后寫起義軍勝利進軍時,用“攻”“收”“下”“徇”“入”“據”等一連串動詞,表現了起義軍勢如破竹的強大威力。語言分析也因此成為全文學習的一個重點。
教學設想:
文章內容的理解需要首先讀懂文章,因此閱讀課文、疏通字詞、翻譯句子是必須要做的事,而且必須首先做好的事。所以,第一課時主要是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出情感。結合注釋和文言積累解釋字詞。第二課時主要是翻譯句子,疏通文意。第三課時主要是通過揣摩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理解作品主題;通過對內容的分析,分析作者選材和組材的特點;通過對詞語運用的分析,揣摩詞語的表現力。
教學課時:
教學流程:
一、檢查預習:
1.請一個同學講述課前預習所了解到的“陳勝起義”的故事,其他同學評價補充。
2.請一個同學講述自己對《史記》的了解,幫助大家了解“世家”的含義。
3.嘗試閱讀課文,其他同學糾錯。
二、文學常識:
1.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生于公元前145年,10歲時隨父到長安,從名儒孔安國學習,20歲時開始游歷,游蹤遍及南北名山大川,采訪逸聞軼事,考察古跡,搜集了豐富的史料。元豐三年繼父職,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等事務。他遍閱皇家史館藏書、檔案。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42歲,動手編寫《史記》。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改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發憤著述,終于完成皇皇巨著《史記》。司馬遷大概死于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約60歲。
2.《史記》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表10篇、書8篇,約526500字。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3000年間的歷史。魯迅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讀課文:
1.請一個小組齊讀課文,其他組員注意在課文中標注出他們讀音錯誤或停頓不正確的地方。
注意字音:陽夏(jiǎ)輟(chuò) 鴻鵠(hú) 嗟乎(jiē)閭左(lǘ)謫戍(zhé)
度(duó)扶蘇以數諫故(shuò)罾(zēng)祠(cí) 陳勝王(wàng)
注意停頓:(1)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2)扶蘇/以數諫故
(3)上/使外/將兵
(4)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6)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7)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2.課文閱讀糾錯。
3.齊讀課文。
四、解釋字詞:
1.結合書下注釋,聯系自己的文言積累理解字詞。標注出不會理解的字詞。
2.字詞理解質疑,強調重點字詞的意思。
……者……也:表判斷 嘗:曾經 傭:被雇傭 輟:停止 之:去、往
久之:音節助詞,無意義 茍:倘使 安:哪里,怎么 等:等同、一樣 或:有人
唱:同“倡”倡導 然:對的 數:屢次 且:況且 會計:集會商議 若為傭耕:是
功宜為王:做 殺之以應陳涉:用來
五、布置作業:
1.讀熟課文。
2.串譯句子。
板書設計:陳涉世家
司馬遷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實施建議:一定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字詞的含義。、
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2】
一、齊讀課文。
二、重點字詞小組互測。
三、翻譯句子:
1.回憶翻譯的規律:直譯、補充、調序、語氣
2.注意點:字字落實、凸顯語法現象、鮮明句式特點
3.各小組分工合作組內討論,嘗試翻譯句子。
4.各小組提出在討論過程沒有解決的問題,全班范圍內質疑、釋疑互動。
5.各小組推舉發言人串譯句子。
譯文:陳勝是陽城人,表字叫涉。吳廣是陽夏人,表字叫叔。陳涉年輕時,曾經跟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說:“如果誰富貴了,不要互相忘記了。”被雇傭的人笑著回答:“你是被雇傭耕地的人,哪兒來的富貴呢?”陳勝長嘆說:“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鵝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九百人停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編入謫戍的隊伍,并擔任駐守隊伍的隊長。適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耽誤守邊期限。誤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殺頭。陳勝、吳廣于是商量說:“現在逃跑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陳勝說:“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統治)很久了。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被立為國君,該立的人是長子扶蘇。扶蘇因多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邊外帶兵。現在有的人聽說他無罪,二世卻把他殺了。百姓們大多聽說他很賢明,卻不知他已經死了。項燕是楚國大將,多次立下戰功,愛憐士兵,楚國人很愛戴他。有的人認為他死了,有的人認為他逃走了。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冒充自稱是公子扶蘇和大將項燕的隊伍,向天下人倡導反秦,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他說的正確。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你們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可以建功立業。但你們把事情向鬼神卜問過嗎?”陳勝、吳廣很高興,考慮卜鬼的事情,說:“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就(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王”(三個字),放在別人所捕的魚的肚子里。士兵們買魚回來烹食,發現魚肚子里綢子上寫的字,本來就已經認為詭異了。陳勝又暗使吳廣到駐地旁的叢林里的神廟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裝作鬼火,作狐貍嗥叫的凄厲聲音叫道:“大楚興,陳勝王。”士兵們夜里都很驚慌恐懼。第二天,士兵們到處談論,都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陳勝。吳廣一向愛護士卒,士兵們多愿聽吳廣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使軍官惱怒,使(軍官)責辱他,用來激怒那些士兵。軍官果真用鞭打吳廣。軍官拔劍出鞘(要殺吳廣),吳廣跳起來,奪過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陳勝、吳廣召集并號令所屬的人說:“你們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經耽誤了守邊的時期,誤期就要被殺頭。即使僅能免于斬刑,但是因守邊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
況且壯士不死倒也罷了,死就要干出大事業,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所屬的人都說:“聽從(你的)號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依從人民的愿望。露出右臂(作為起義的標志),號稱大楚。(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收集大澤鄉的軍隊,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后,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軍隊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譙等地,都攻下了。行軍中沿路收納兵員,等到到達陳縣時,(起義軍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員在城門洞里與起義軍作戰。不能取得勝利,戰敗身亡,于是占領了陳縣。過了幾天,下令召集鄉官與當地有聲望的人一起來集會議事。鄉官與有聲望的人都說:“將軍您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暴君的惡行、誅滅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陳勝于是自立為王,對外宣稱要張大楚國。在這個時候,各郡縣苦于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
6.同座互助,翻譯給對方聽,找出對方的錯誤。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理解字詞,會翻譯課文
2.找出文中陳涉的語言,揣摩這些語言所透露的人物性格。板書設計:規律:直譯、補充、調序、語氣翻譯句子注意點:字字落實、凸顯語法現象、鮮明句式特點實施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嘗試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當堂進行循環往復的抽查掌握情況,及時彌補聽課及參與缺漏。
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愿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課時安排:
兩教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教師導入: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并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1、讀各自圈劃查注的生字詞,交流自學生字詞情況。
2、簡介小說創作背景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魯迅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鄉,接母親來北京居住。《故鄉》便是根據這一段生活經歷創作出來的。小說中寫的人和事是有事實依據的,但又經過了藝術加工,有虛構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說寫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卻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社會的情況。辛亥革命雖然__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當時,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加上國內軍閥混戰不休、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使得廣大農民陷入困境。作者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加之在這個風雨如磐的社會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經驗,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課件展示)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
(學生發言討論后明確:小說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后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復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展示各自在題目故鄉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語,并引用文本信息闡釋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小說是怎樣來描寫閏土這個人物的?從哪些方面去對比?請細讀課文,搜集信息,完成下邊的表格。(學生完成、課件展示)
對比內容: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中年閏土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動作、語態少年閏土活潑剛健,動作干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神態說話前的是“歡喜──凄涼──恭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說話后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態度──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3、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課件展示)
討論并歸納: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4、“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么樣的主題?(閏土命運研究課件展示)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為閏土與我之間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系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閏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5、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人物楊二嫂命運研究課件展示)
討論并歸納: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6、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么樣的性格特征?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五、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為什么?
(讓學生從內容和語言方面談個性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我”的命運研究課件展示)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么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墻”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樣的生活?
討論并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么“害怕”?
討論并歸納:因為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為什么說“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討論并歸納:閏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么?(課件展示)討論并歸納: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在學生討論后歸納: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才有實現的可能。
六、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么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匯,為今后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七、回顧過程,交流收獲: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收獲?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小說閱讀中去,反復訓練,形成能力。)
八、拓展訓練,布置作業: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并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4】
一、教材說明、分析: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鑒賞原則,再通過后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鑒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鑒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后學習、鑒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復"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3)重點: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4)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重復"、"對比"手法在實際寫
三、程序設計說明: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么是小說?小說鑒賞應注意些什么?(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3、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復: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4、找出《故鄉》中運用反復與對比的地方。(看前四個自然段)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么?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師示范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復、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復、對比手法。)
5、檢查、實際操作: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
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復"、"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回指導、點評)
6、小結: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了解了重復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7、作業布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復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指導閱讀、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4.了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2
難點:目標2
教具:
預習指導:
1.通讀課文,熟悉大意
2.閱讀課本上有關資料,了解“表”的有關常識及寫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關諸葛亮的簡介及故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5)
1.教師范讀課文(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3)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8)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 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 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后,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準他出師并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布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3
教具: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 (問題2、3)( )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復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 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 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 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業
A:課后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九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進行駁論的論述方法。
2、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表達效果。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論證方式,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表達效果。
難點:理解“不求甚解”和“會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我們早就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知道“不求甚解”這個詞了,當時我們就對這個詞加以了討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作者也對這個詞加以了自己的見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2、整體感知:
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勾畫生字詞。(學生要對朗讀的同學做出自己的客觀評價,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⑴ 學生勾畫中可能會涉及的字詞有(課件):闡明 要訣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豁然貫通 開卷有益
⑵ 作者一開頭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認為的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對此,作者又是怎樣看得呢?
明確:“盲目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⑶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在講議論文的相關知識時,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個錯誤的觀點(樹靶子),然后加以論證,最終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從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確的觀點,我們稱這種文章叫什么文章?(駁論文)
3、研讀課文:
⑴ 作者是怎么駁斥那個“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錯誤觀點的呢?也就是說,作者是怎樣來論證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談談本文的論證思路。
學生獨立思考,再同座位討論,明確:首先,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其次,闡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兩層含義;再次,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接著全面、更明確地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最后提出自己所認可的讀書方法(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
課件:豎靶子→引出處→釋新義→援例子→引語錄→結上文
⑵ 你能否談談你從這種論證上學習到什么寫作方法。(讓學生學會寫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寫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維過程;如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一定要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文章更具說服力,權威性;再如論證一定要完整,語言表述一定要嚴密、準確。還有,論證時一定要明確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見解或觀點。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對“不求甚解”四個字賦予了兩層含義:虛心;不固執一點,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你能對這兩層含義談談你個人的見解或看法嗎?再者,你也可以談談你個人對“不求甚解”這個詞的理解。
課件:名人的讀書觀
幾種常見的讀書方法
5、拓展訓練:
請同學們用“別人都說……而我覺得……因為……的句式說一段話,學習運用駁論。可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⑴ “見風使舵”新解
⑵ “班門弄斧”辯
⑶ “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⑴ “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
⑵ “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
⑶ “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業:
⑴ 完成練習冊上的相關練習。
⑵ 在拓展練習中找一個相關的詞,仿照本篇課文,寫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