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課程教案
樹立信心,堅信自己能夠學好任何課程,堅信“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堅信有幾份付出,就應當有幾份收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三物理課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三物理課程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1、觀察實驗能力: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能力: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并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并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系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并說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后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衛星并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盡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應當多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應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并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于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可以做評價,最后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可以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可以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并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說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于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閱讀問題是:什么叫機械運動;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么;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可以進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說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并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說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并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么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么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可以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認識,并說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可以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前就布置查閱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于我國衛星發射的情況和衛星運動的資料.
初三物理課程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2, 能正確記錄實驗數據.
能力目標:
1, 觀察和實驗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實驗的基本過程;學會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2, 應用能力:解決實驗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思考實際現象中的問題.
情感目標:
1, 教育學生愛護儀器設備,培養愛護公共財務的品德.
2, 良好的實驗習慣.
3, 記錄數據要如實,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學生要先觀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應當讓學生養成好的測量習慣,使用測量儀器前應當觀察清楚.教材對減小誤差沒有做過多的要求,沒有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測量課本和作業本的長和寬時,只注意要在記錄結果時,估計一位,并注明單位.
測量細銅絲時,要強調緊密纏繞,測量的長度值除以圈數,就是細銅絲的直徑.測量硬幣的直徑時,要求學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量.
主要使學生在動手中學到知識,并強調實驗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
教法建議
本節為學生第一次動手實驗的課程,應當遵守實驗室的規則,做實驗一般應注意的問題,養成嚴肅認真的實驗態度,記錄結果時,應當尊重實際,不能隨便改動數據,對于結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 實驗:用刻度尺測長度
【課題】實驗:用刻度尺測長度
【重點難點分析】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正確讀數,用特殊方法測量長度.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介紹實驗室的規則,說明物理實驗應當注重實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學的實驗態度.
2,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
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磨損;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結合上一節的內容,讓學生能敘述刻度尺的正確使用的方法和讀數的規則.
測量課本和作業本的長和寬,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單位,在讀數時,應當在準確值后面估計一位數值.
學生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時,應當注意把鐵絲緊密纏繞在鉛筆上,測量出總的長度,除以圈數,得到細銅絲的直徑.記錄數據后,應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一篇紙張的厚度,然后總結這是用累積法測量,今后這種方法還會用到,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這種方法經常用到.
學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量硬幣的直徑,應當讓學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夠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圖幫助說明,并在記錄完成后,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測量錐體的高度,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長度等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動畫來展示,也可以用圖片幫助學生想象,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初三物理課程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據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善于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鉤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臺、刻度尺、彈簧、鉤碼等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觀看伊辛巴耶娃撐桿跳破世界紀錄及運動員跳水的視頻。
撐桿跳高運動員要使用撐桿,跳水時要使用跳板,你能說明這樣做的目的嗎?由此引入新課
師:那么,這又是個什么力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彈力的有關知識。
[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
演示實驗1:彈簧掛上鉤碼后伸長。
演示實驗2: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
演示實驗3:粉筆用力被折斷。
學生觀察思考什么是形變
給出形變的定義——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
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生1:沒有。
生2: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于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
初三物理課程教案(精選篇4)
【學習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單位。能用速度進行簡單計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識結構】
運動圖像:有兩物體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分別為2米/秒、4米/秒,請分別畫出它們的圖像
一、熱身訓練:
1.運動員在跳傘過程中,選擇地面為參照物時他是_________的, 選擇降落傘作參照物時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飛機作俯沖飛行時,飛行員說:“大地迎面而來”,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參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時
4. 54千米/時=______________米/秒
二、典型例題:
1.在勻速直線運動中,下列關于公式v=S/t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速度v與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與路程S、時間t都沒有關系
C.當速度v一定時,路程S與時間t成反比
D.速度v與時間t成反比
2.小紅在路上騎自行車,若說她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來的行人 B.路旁的樹木
C.小紅騎的自行車 D.從身邊超越的汽車
3.一輛摩托車在平直的路上行駛,在1秒內經過1米,在二秒內經過2米,在3秒內經過3米,在4秒內經過4米,則對此摩托車運動情況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
B.一定是變速直線運動
C.可能是勻速直線運動也可能是變速直線運動
D.以上說法都不對
4.小明為了探究物體運動速度與運動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在課外實踐活動時,選用了兩輛不同規格的四輪驅動模型車A和B,在實驗室做了探究實驗.實驗中記錄數據如下表所示:
運動路程 S/m 汽車A 0.1 0.2 0.3 0.4
汽徹B 0.2 0.4 0.8 1.2
運動時間t/s 汽車A 1 2 3 4
汽車B 0.5 1 2 3
(1)試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在右圖5-11坐標系內分別畫出兩車的路程與時間關系圖像,根據數據分析,比較出汽車A和汽車B的快慢程度.
(2)根據表中的數據可分析出兩車處于什么運動狀態?
(3)在相同時間內,汽車A和汽車B誰運動的路程長?
初三物理課程教案(精選篇5)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長度測量 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 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 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 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 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初三物理課程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 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2, 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 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動能和勢能的轉化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念,為后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恒大小基礎.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成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里沒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系,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實例,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運行時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在分析衛星運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課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重點難點解析】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 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分析實例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并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實例,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后上升到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實例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并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并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后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并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運行速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初三物理課程教案(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電流,會正確使用電流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電流大小的引入,培養學生類比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特點,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與協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電流表的正確使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關于電流你了解多少?
1.電流的成因:
1.電流方向的規定:
3、電池有正負兩個極,電源外部的電流方向?
學生回答問題。
(二)、認識電流
1. 播放水流視頻,類比水流引入電流
水流有強弱之分,單位時間內從水管中流出的水越多,水流就越大。電流是否也和水流一樣,有強弱之分呢?
2.教師演示課本52頁----觀察:燈泡的亮度,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流是有大小之分的。
3.學生看書52頁,得出單位時間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荷的多少叫做電流。并自學電流的單位及各單位之間的進率,完成下面的練習題
4.電流單位轉換練習
①房間燈泡中的電流約0.2A,等于 mA.
②半導體收音機電源的電流約50 mA,等于 A.
③計算器中電源的電流約100μA,等于 A.
④家用電冰箱的電流約1 A,等于 μA.
5.課件展示和看課本52頁了解一些常用電器的工作電流的大小。
(三)測量電流
1.學生看書使其知道,1.電路中電流大小需用電流表測量;2.電流表的符號是A
2.探究活動:
1認真觀察電流表 。觀察電流表的外觀,你能發現什么?
2拿到一個測量儀器先觀察什么?(零刻度、分度值、量程)
3自學J0407型直流電流表說明書,回答下列問題:
a.電流表的用途
b.電流表的測量范圍?怎么選擇測量范圍?選擇0--0.6A量程時,一大格和一小格各代表多大電流值;選擇0—3A量程時一大格和一小格又代表多大電流值?
c.電流表的正確使用方法
3.教師引導學生練習電流表讀數。
4.學生探究:測量通過燈泡的電流,練習使用電流表
5.針對學生測量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分析故障的原因。
(四)、課堂練習
(五)、師生共同小結: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