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
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品味詞中凝練、貼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重點)
2.理解詞的大氣鎊礴,曠達豪邁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難點)
3.感受詞人的豪邁與大氣,激發熱愛祖國壯美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課時安排: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示標:
由回顧寫雪的詩句導入。
(由回顧舊日積累導入到對新詩文的閱讀,便于開啟學生的形象思維)
本環節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可適時補充。
二、課文探究:
(一)一讀課文,感受氣勢:
1.指名朗讀,請學生聽準每個字音。(將需要著重指出的字寫到黑板上)
2.強調以下字音
沁qìn數風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3.注意節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為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師生共議停頓和重音,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4.集體朗讀全詞。
(二)二讀課文,理解詞意。
1、賞析上闋:可圍繞以下幾個問題來進行:
⑴大家看上闋寫了什么內容?
討論并歸納:上闋主要描寫北國雪景。
⑵哪個字在上闋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內容的作用?
討論并歸納:“望”字。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闋各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領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領起了哪幾句話?作者抓住哪些具體的事物來寫的?
討論并歸納:
從“長城內外”到“試比高”。長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詩人采用了哪些修辭和寫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繪的雪景形象地呈現出來?
(先小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難:
①為何“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不是“望”統領的句子?
結合這個問題,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②“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化靜為動的寫法。
這里可以結合《社戲》中“單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一句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
2、賞析下闋
⑴祖國的江山正因為如此的多嬌,才引得無數英雄競相為之傾倒,作者對他們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討論并歸納:
“惜秦皇漢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評論的歷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們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請幾位學生簡單介紹,其他同學和教師都可作補充,此處點到即止,不能過細。)
⑶作者在評論這些帝王時又用了哪個領字?領到哪句?為什么要用這個字?
討論并歸納:“惜”,統領到“只識彎弓射大雕”。
⑷在下闋中,作者有沒有直接抒發這一觀點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這里適時介紹寫作背景,并引導學生理解本句的內涵。
⑸作者是怎樣將上闋的寫景與下闋的議論有機的結合起來的?(從文中找出)
討論并歸納:
“江山如此多嬌……折腰。”
可能出現的疑難:
①為何評價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字詞的方法全面的看問題。如:從“略”、“稍”、“只”等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還可以,但在“文學才華”方面就差一些。從“略輸”、“稍遜”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這些古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曾起過一定的作用。是歷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還包含著后來者必然居上的偉大氣概。以此來明確作者如此評價古代帝王的目的,并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礎!
②要適時追問“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三讀全詞,體會感情。
此處可采用男女分讀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齊讀!
三、背誦比賽
《沁園春雪》詩意充沛,有聲有色。全詩熔寫景、抒情與議論于一爐,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認真朗讀品味,會給人留下淳美的藝術享受。下面我們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熟課文。
四、總結全文
這首詞,上闋寫北國雪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闋轉入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寫景是議論、抒情的基礎,議論、抒情是寫景的深化。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深入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
2、找毛澤東的其他詩詞自讀,體會詩作中蘊含的情感。
可推薦《沁園春?長沙》、《七律?長征》等。
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舴艨、載的讀音,能有感情地朗誦全詞,
過程與方法: 掌握幾種表達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學會運用誦 讀品詞對比知人論世等方法賞析古典詩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古典詩詞的音韻美節奏美語言美。
4.體悟詞人的情感,理解詞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品味詞的意境與語言。
教學難點:
1、 鑒賞詞作的意境。
2. 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引導法、 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媒體: 在多媒體課件上結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今天老師帶領大家認識一位宋代婉約派的女詞人,也是老師喜歡的一位詞人,他被成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們來賞讀他早期的作品《如夢令》,看這首詞中,表達了詞人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九百年前的這位曠世才女孤獨而高貴的靈魂,學習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 讀愁
1、自由朗讀這首詞,大概了解詞的內容,讀完后告訴我你的感受。(愁——板書)
2、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強調字音 : 舴艋 、 載 、擬
4、強調語速、語調和節奏
5、全班帶有感情的齊讀
6、聽讀,在聽讀的同時,試著理解這首詞。
三、 解愁
1、結合詞中的內容,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理解和感受。
2、學生自由賞析,老師適當引導
四、 賞愁
1、聽說雙溪的春景不錯,可是作者去了嗎?(沒有)為什么?
明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詩詞中也有許多描摹愁的詩句,他們是怎么寫“愁”的?寫出了“愁”的什么特點?
(學生交流積累的詩句)
3、老師展示搜集的資料
4、那么,我們看一下詞人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載呢?這個詞是不是用錯了?
引導: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狀態?——是感情、是抽象的東西
而能用船裝載的是什么?——東西、貨物,有形有重量
明確:在這里,詞人把無形抽象的情感當作有形具體的事物,化虛為實,巧用比喻、夸張,其實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點?(重——板書)
5、小結
李白寫出了愁的韌讀,李煜寫出了愁的長度,而李清照則別出心裁的稱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見一斑,給我們以后的寫作也有了一個啟示:要另辟蹊徑,做到標新立異,別出心裁。
五、誦愁
1、在古箏曲《月滿西樓》音樂的伴奏下,誦讀這首詞。
2、比賽看誰背得快、背得好
六、寫愁
古人把愁寫成了各種形態,請你也仿寫幾句摹愁的句子。
小結: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內心的愁苦的情感,領路了他遣詞造境的文學才華,希望同學們能愛上李清照、愛上中國古典詩詞。
七.作業布置
1、 繼續寫愁
2、賞析《聲聲慢》
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篇3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過程與方法
了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誦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
難點:
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林徽因是中國的建筑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很多人認識她,是因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今天讓我們走近林徽因,來學習這篇課文《人間四月天》。
(二)初讀課文
【作者簡介】
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
【創作背景】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最初發表于《學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關于本詩的創作意圖,學界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難,是為了趕赴林徽因舉辦的演講會,而當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難的消息后,悲痛欲絕得昏倒在地上,還委托丈夫去出事地點撿了一塊飛機殘片,把它掛在臥室的墻上。情深至斯,令人無限嘆惋,因此不少人在讀《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時,堅信這首詩是為徐志摩而作。另一說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從誡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
【標題解讀】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艷麗、豐碩與富饒,不少人認為詩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對“徐林戀”念念不忘,仍然記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別丟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著,有那回音。”故而,人們借用“四月天”來指代兩人未能圓滿的愛戀。
總而言之,不論為什么寫作,這都是一首“愛”的頌歌。
【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鮮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鮮妍:鮮艷。
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
(三)精讀課本,貫通全文
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1.詩中的“你”指代哪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
指代“人間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鮮妍百花”“新鮮初放芽的綠”“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呢喃”“愛,暖,希望”,突出了“你”嬌柔、溫和、靜雅的特點。
2.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意境?
明確:
意象:四月天、風、云煙、星子、細雨、花、月圓、新芽、白蓮、燕。
3.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筆下的意境,以及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四月,該如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明凈、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著愛的光輝。
這樣的季節里,“你”已超越了這樣的季節:“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帶著愛、溫暖和希望。
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自己的長子梁從誡的,用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無比的喜愛之情,以及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請同學們再品讀詩歌,仔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明確:
這首發表在1934年《學文》上的作品,是為兒子梁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對兒子降臨人世的喜悅和對兒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詩是一首表達母愛的親子之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首對生命的贊歌。表達了對兒子的無比喜愛和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四)細讀課文
1、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很美,你認為它美在哪里?
【交流點撥】
音樂之美:本詩韻腳工整,格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選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詩,色彩柔和,動靜相宜,晝夜雨雪都寫得極其純凈美好,營造出一個優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黃昏吹著風的軟”“細雨點灑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以異于尋常的倒裝句式帶來一種新奇的閱讀美感;
情感之美:本詩所抒發的情感,是母愛也好,愛情也好,都不失為一份輕柔、純美、真摯的動人情感。
2、詩人為我們呈現出了什么樣的人間四月天圖景?結合詩句分析。
【交流點撥】
詩人給我們呈現出一幅清新明麗、溫潤豐美的人間四月天圖景。
和煦的微風在春光里飛舞,黃昏的云煙彌漫,繁星在夜空閃爍,細雨灑落花瓣;百花潤澤鮮艷、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潔明凈,草是鵝黃、芽是嫩綠、蓮是潔白,繁花一樹樹綻放,春燕一雙雙呢喃,這些景和物都給人一種溫馨柔媚的感覺。
(五)研讀。
1、文章用了什么創作技巧?【明確】
第二人稱,與“你”對話。在呢喃、在絮語中吟唱出作者對“你”的情感。“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句贊頌,引出對“你”的描繪,“笑聲點亮了四面風”“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作者將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圖景:帶著百花的冠冕而來,笑聲點亮四面風,是輕柔的,是溫暖的,是搖曳的,帶來希望。
多重比喻,具體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煙”,變化萬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態寫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鵝黃”,溫暖嬌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動描繪;“你”是“新鮮初放芽的綠”,青翠欲滴,是生機活力的特質刻畫;“你”還是“愛、暖、希望”,濃烈真摯,是滿載情誼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動靜結合。本詩意象瑰麗多姿:“四月天”“云煙”“鮮妍百花”“白蓮”“燕”,意象與意象的串聯,編織成暖春圖。朦朧的“云煙”、“吹著”的“風”、“閃”動的“星子”、“灑在花前”的“細雨點”,呈現出一種輕柔飄逸的動態之美;“夜夜的月圓”、“期待中”的“白蓮”,又是一種靜謐寧和的靜態之美。動靜結合之中,抒發了愛的真諦。
2、請同學們再品讀詩歌,仔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明確:
這首發表在1934年《學文》上的作品,是為兒子梁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對兒子降臨人世的喜悅和對兒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詩是一首表達母愛的親子之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首對生命的贊歌。表達了對兒子的無比喜愛和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拓展延伸
作為新月詩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輕靈溫婉的筆觸留下不少經典詩作,而新月詩派中另一位詩人——卞之琳,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篇章。請同學們品讀卞之琳《斷章》,比較這兩位詩人各自的詩歌特點。【交流】
徐志摩《再別康橋》,卞之琳《半島》等。“新月派”詩歌提倡新格律詩,主張“三美”: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及重點:
1、學習修辭方法:比喻、擬人、對偶
2、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3、培養學生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過對北方雪景的描繪所迸發出的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當今英雄空前的偉大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北方冬天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它覆蓋著原野、山村、村莊、道路。漫天皆白,玉龍飛舞,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詩興大發。毛澤東同志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板書課題)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投影)
正音:分嬈遜數汗
解詞:惟余競折腰紅裝素裹風騷
(二)整體感知
1、范讀全詞(或放朗誦錄音),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齊讀一遍。
3、教師講解: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實景有飛雪、冰封、長城、黃河、群山、高原;虛景有雪晴后的紅裝素裹,大氣包舉,氣象雄偉。下闋議論、抒情,評論古代英雄的不足,贊美當代革命英雄,充滿對革命前途的必勝信念。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1、學習上闋。指名學生朗讀,提問,上闋分幾層意思?理出寫景順序。
解題思路: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名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
2、逐層分析上闋結構:
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解題思路: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題思路: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字以下是雄偉的景觀。“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飄飛是動態,說山原在、在“馳”是形象地寫出了萬里雪飄,變靜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③問題:“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解題思路:“須”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多姿!
3、學習下闋,指名學生朗讀,提問:下闋可分幾層?
解題思路:分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為第二層,評古;后三句為第三層,論今。
4、逐層理解下闋:
①問題:為什么說前兩句是過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題思路:“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人物為之傾倒。
②“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
解題思路: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么區別?
解題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風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我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豪情。“風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后兩句的意思應是:如果數點一下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當然也包括我嘍!
④作者在下闋為什么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解題思路: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
5、齊讀這首詞兩遍(可放錄音或范讀,讓學生小聲跟讀一遍,第二遍高聲齊讀)
(四)梳理、總結、擴展
1、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后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
2、比較閱讀。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首題為《江雪》的(投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五言絕句描寫了冰封雪凍的千山萬徑,寒江垂釣的孤獨漁夫,言簡意深,請同學們分析,這首詩與《沁園春。雪》在感情基調上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后回答)
解題思路:柳宗元因參加革新運動失敗而遭貶,他的政治思想和遠大抱負不能實現,內心的苦惱與憤懣反映在詩中,就是那個卓爾不群、孤芳自賞、“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境遇,特別是胸懷的闊狹造成的。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根據自己的印象,寫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數不限。
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熟讀成誦。
2、品讀語文精練、準確的語言;學習多角度生動細致寫景的方法。
3、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感受詞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詩人對歷代帝王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用人民大會堂里的巨畫《江山如此多嬌》引入。
2、介紹寫作背景。
3、范讀(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4、讀準下列詞語
莽莽妖嬈折腰紅裝素裹稍遜成吉思汗一代天驕
5、學生朗讀課文
6、齊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請分別概括這首詞上下兩片的內容。
二、質疑賞析
(一)賞析文段一
1、朗讀
2、完成下列思考題:
①文段開頭三小句寫了什么內容?在寫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詩人“望”到了哪些景觀?作者是怎樣進行描繪的?
③請你簡單概括一下作者描繪意境的特點,且用課文中的一小句來概括祖國河山的特點。
(二)賞析文段二
1、朗讀
2、完成下列思考題: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②詩人是如何評價這五位歷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義?
④請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說說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朗讀指導
1、齊讀
2、教師點評
3、聽配樂朗讀
4、個人朗讀,學生點評
5、齊讀
四、鞏固遷移
1、小結
2、學生自由朗讀,進行背誦。
3、布置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積累寫雪的詩句
③《導學導練》
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吟誦詞作并默寫。
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詞作意境,品味詞作的內涵。
3、利用想像、聯想等方式培養學生賞析詩詞的能力。
4、結合創作背景理解詞作內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詞作內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誦詞作并默寫。
教學難點:
1、利用想像、聯想等方式培養學生賞析詩詞的能力。
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詞作意境,品味詞作的內涵。
教學方法:教師朗讀指導、提問、交流、點撥
學習方法: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發揮聯想和想像。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 導入新課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并且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邊塞詩詞,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有哪些?
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岑參:《白雪歌送…》“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陸游:《十一月四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節課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詞也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板課題)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作者簡介(略)
背景介紹(略)
三、自讀欣賞,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
2、齊讀
3、自由讀(提出質疑)
四、品析詞作內容
師: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知道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的是什么嗎?
(一)、品析上闋的景物描寫
1、寫了哪里的景色?你覺得這里的景色與作者家鄉的景色一樣嗎?
2、景色的不同體現在哪一個字上?(“異”字,以異統領)
3、“異”在何處?(再次自由閱讀,合作討論,找出“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雁去無留意、邊聲四起、孤城緊閉
4、以上的景色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荒涼、蕭條、寒冷)
過渡:此景會讓人產生怎樣的感覺?讓我們一起踏著文字,去體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體味詞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將士們長期生活在如此荒涼的邊塞之地,他們的內心感想會是怎樣的呢?(寂寞、孤獨、思鄉)
2、從哪些詞句的描寫中,體現出他們的這種情感?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思鄉憂國,但功業未成無歸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無奈、凄涼、苦悶、悲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師:可見,上面的寫景,都是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幾十字間,作者既寫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讓我們帶著此情此意,再一次來朗讀一下這首詞。
五、背誦并默寫。
九年級語文上冊的教案篇7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