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案如何設計
化學教案如何設計篇1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一些常見金屬如鐵、鋁、銅等的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
(2)會根據化學方程式對含有某些雜質的反應物或生成物進行有關計算。
(3)了解金屬銹蝕的條件以及防止金屬銹蝕的簡單方法。
(4)知道廢舊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收利用廢舊金屬等金屬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閱讀資料、聯系實際等方法獲取信息。
(2)運用比較、分析、聯想、分類等方法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與討論,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樹立為社會的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鐵的冶煉。
(2)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雜質問題計算。
(3)鐵銹蝕的條件及其防護。
(4)合理利用金屬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
(1)對鐵銹蝕條件及其防護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雜質問題計算。
教學工具
實驗用具:Fe2O3、石灰水、貯有CO的貯氣瓶、磁鐵、鐵架臺、酒精噴燈、酒精燈、試管、直玻璃管、橡膠塞、導管、火柴。
教學過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金屬是一類重要的材料,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金屬。由于地球上的金屬資源是有限的,故我們需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護。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一、金屬資源概況
[講解]地球上的金屬資源廣泛地存在于地殼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數很不活潑的金屬如金、銀等有單質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礦物形式存在。含有礦物的巖石稱為礦石。工業上就是從礦石中來提煉金屬的。
[請學生觀看課本圖8—16、8—17、8—18等有關金屬資源的圖片。或展示礦石樣本或放錄像]
[過渡]不同種類的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們在地殼中呈怎樣的分布趨勢呢?
請大家看課本P15“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的資料。
[問]人類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屬有哪些?
[答]鐵、鋁、銅等。
[追問]這是否和它們在地殼中的含量有一定的關系呢?
[生]肯定有!因為鋁、鐵在地殼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屬中最多的。
[疑惑]銅的百分含量遠小于鐵和鋁,為什么也普遍使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呢?
[可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總結]這主要與銅的性質和銅的提煉成本有關。
[追問]那么,自然界含鐵、鋁、銅的礦石主要有哪些呢?它們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鐵的礦石主要有赤鐵礦(主要成分是Fe2O3)、黃鐵礦(主要成分是FeS2)、菱鐵礦(主要成分是FeCO3);含鋁的礦石主要是鋁土礦(主要成分是Al2O3);含銅的礦石主要是黃銅礦(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輝銅礦(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國的金屬礦物分布怎么樣?
[引導學生看課本有關內容]
答案:礦物種類齊全,礦物儲量豐富,其中鎢、鉬、鈦、銻等儲量居世界前列,銅、鋁、錳等儲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補充]雖說我國礦物種類比較齊全、礦物儲量比較豐富,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主
要礦產品進口量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增長很快,主要礦產資源短缺的態勢日益明顯。如果地質勘探無重大突破,21世紀初,我國礦產資源將出現全面緊缺的局面。
[過渡]現在,人類每年都要向地殼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屬礦物資源,以提取數以噸計的金屬。其中,提取量的是鐵。把金屬礦物變成金屬的過程,叫做金屬的冶煉。煉鐵的過程稱之為鐵的冶煉。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鐵的冶煉的知識。
二、鐵的冶煉
[介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從公元1世紀起,鐵便成了一種最主要的金屬材料。
[引導學生觀看圖8—19(我國古代煉鐵圖)]
[講解]鋼的主要成分就是鐵。鋼和鐵有著非常廣泛和重要的應用,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水平。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鋼鐵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國的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居世界前茅。
[引導學生觀看圖8—20(上海寶山鋼鐵公司煉鐵高爐)和圖8—21(為紀念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而發行的郵票)]
[介紹]我國遼寧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鐵礦。
[過渡]鐵礦石是怎樣煉成鐵的呢?現以赤鐵礦的主要成分Fe2O3為例,來學習研究如何實現鐵的冶煉。
[啟發]比較Fe2O3與Fe的組成差異,設想用什么方法或試劑去完成鐵的冶煉。
[學生討論]Fe2O3與Fe在組成上只相差一種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變為鐵關鍵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熱使Fe2O3發生分解反應。
2.找尋一種物質使其主動奪去Fe2O3中的“O”。
[引導學生對以上方案評價]方案1要使Fe2O3分解,需較高的溫度;又因為鐵在高溫下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要使Fe2O3分解成功,還須在非空氣氛圍中進行,這樣成本太高。方案2比較切實可行。但選用什么樣的物質才能使Fe2O3失去“O”呢?
[教師引導]我們可以從以前接觸過的一些物質中,尋找適合這種條件的物質。請大家回憶、思考并討論。
[學生討論]
[結論]Mg、H2、C、CO等都符合條件。
[教師總結]事實上,這些物質都可把Fe2O3中的“O”奪走。但考慮到經濟效益等原因,我們一般選用C或CO。
[師]請大家寫出以CO和Fe2O3為反應物冶鐵的化學方程式。
冶煉原理
[學生板書]Fe2O3+3CO3CO2+2Fe
[教師引導]請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設計一個模擬鐵的冶煉過程的化學實驗,并能驗證其生成產物。
[學生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金屬冶煉的一般條件、生成物的證明、尾氣的處理等角度進行考慮。如根據經驗學生可判斷出金屬冶煉的一般條件是高溫;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學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驗證CO2;用磁鐵驗證鐵的生成;CO有毒,尾氣應處理等。
[演示實驗8—3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
注意:
(1)實驗前應先通CO把裝置內空氣排干凈,然后再加熱;反應完成后,須待試管內物質冷卻后再停止通CO。
(2)反應完畢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紙上觀察,并試驗它能不能被磁鐵吸起,以判斷反應中是否生成了鐵。
[總結]上述實驗是實驗室模擬鐵的冶煉過程,工業上鐵的冶煉原理雖與上述實驗相同,但其規模、條件、裝置與此差異很大。
[介紹]把鐵礦石冶煉成鐵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工業上煉鐵時,把鐵礦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爐,在高溫下,利用焦炭與氧氣反應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鐵從鐵礦石里還原出來。
[可投影展示如下圖的煉鐵高爐結構。另,若有條件,能播放工業生產中冶煉鐵的錄像,或參觀鋼鐵廠]
[過渡]在冶鐵的實際生產過程中,所用的原料或產物一般都含有雜質,故在計算用料和產量時就不可能不考慮雜質問題。
三、有關雜質問題的計算
[投影例題]用1000t含氧化鐵80%的赤鐵礦石,理論上可以煉出含鐵96%的生鐵多少噸?
[分析]本題是有關化學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是純凈物質之間的數量比,而不表示不純物質之間的數量關系。故計算時須先進行換算。如果題目給出或要求算出不純物質的質量,必須先換算成純凈物質的質量,或先計算出純凈物質質量再換算成不純物質的質量。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分析,解答此題。
[學生活動]
[投影給出正確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鐵礦石中含氧化鐵的質量為1000t×80%=800t。
[課堂練習]習題4
[對練習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分析和糾正]
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時,要把含雜質物質的質量換算成純物質的質量。
化學教案如何設計篇2
《鹵代烴》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鹵代烴的概念和溴乙烷的主要物理性質。
(2)掌握溴乙烷的主要化學性質,理解溴乙烷發生水解反應的條件和所發生共價鍵的變化。
【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溴乙烷的水解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2)通過學習溴乙烷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培養學生使用化學平衡知識認識溴乙烷水解反應的能力;
(3)由乙烷與溴乙烷結構異同點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的假說方法。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鹵代烴中如何檢驗鹵元素的討論、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尤其是兩組不同意見的對比實驗,激發同學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急切用實踐來檢驗結論的正誤。實驗成功的同學,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實驗不成功的同學,經過了困難的磨煉,通過獨立思考,找出存在的問題,既鍛煉了毅力,也培養了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從溴乙烷水解實驗的設計體會到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學習樂趣。通過用化學平衡知識認識溴乙烷水解反應,使學生體會到對化學反應規律的理解與欣賞;
【科學方法】由乙烷與溴乙烷結構異同點引出溴乙烷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的假說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溴乙烷的水解實驗的設計和操作;
2.試用化學平衡知識認識溴乙烷水解反應。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請同學們先來看幾幅圖片。
第一幅圖片是生產中常用的塑料管,其化學成分是聚氯乙烯,單體是氯乙烯;
第二幅圖片是不粘鍋,其涂層化學成分是聚四氟乙烯,單體是四氟乙烯;
第三幅圖片是臭氧層空洞,形成空洞的原因之一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如二氟二氯甲烷
【提問】從組成看,它們都應該屬于哪類有機物?
【生答】鹵代烴。
【追問】為什么?
【生答】雖然母體是烴,但含有鹵素原子。
【設問】回答的不錯。你能根據所學知識給出鹵代烴的定義呢?
【生答】鹵代烴的概念。
【小結】回答的很好。(投影鹵代烴的概念,并提問鹵代烴的官能團是什么?)。
【設問】學習各類有機物的研究程序是什么?
【生答】由典型(代表物)到一般,根據結構分析性質。
【講解】我們選取溴乙烷作為鹵代烴的代表物,本節課我們將重點研究溴乙烷結構和性質。
【投影】二、溴乙烷
1.溴乙烷的結構
【邊講述邊投影】溴乙烷在結構上可以看成是由溴原子取代了乙烷分子中的一個氫原子后所得到的產物。其空間構型如下:
(投影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投影】請同學們寫出溴乙烷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
【引導探究】
溴乙烷在核磁共振氫譜中應如何表現?(兩個吸收峰,且吸收峰的面積之比應該是3:2,而乙烷的吸收峰卻只能有1個。)
【小結】溴乙烷與乙烷的結構相似,區別在于C—H鍵與C—Br的&39;不同。
【引言】溴原子的引入對溴乙烷的性質有什么影響?就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重點。讓我們先來研究其物理性質。
【投影板書】2.溴乙烷的物理性質
【提出問題】已知乙烷為無色氣體,沸點-88.6℃,不溶于水。對比乙烷分子的結構,你能知道溴乙烷分子中引入了Br原子后,在相同條件下,溴乙烷分子間的作用力大小如何變化?熔沸點、密度呢?
【科學推測】溴乙烷的結構與乙烷的結構相似,但相對分子質量大于乙烷,導致C2H5Br分子間作用力增大,其熔點、沸點、密度應大于乙烷。
【學生探究實驗1】
試劑和儀器:試管、溴乙烷、蒸餾水、酒精
(1)用試管取約2mL的溴乙烷,觀察溴乙烷在常溫下的顏色和狀態。
(2)將2mL的溴乙烷分放在兩支試管中,往其中一只中加入2mL的水,振蕩,靜置。往另一支試管中加入2mL酒精,振蕩,靜置。
【學生回答后投影】1.溴乙烷的物理性質(實驗結論):無色液體,沸點比乙烷的高,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密度比水大。
(學生回答密度比水在時,提問:為什么?你怎么知道水層在上方?)
【提升】你能否根據所學知識推測:氯乙烷的沸點比溴乙烷的沸點是高還是低?為什么?
【生答】低,有可能是常溫下是氣體,因為氯乙烷與溴乙烷的結構相似,而相對分子質量小于溴乙烷,分子間作用力小,故沸點低。
【小結】烷烴分子中的氫原子被鹵素原子取代后,其相對分子質量變大,分子間作用力變大,鹵代烴溶沸點升高,密度變大。所以鹵代烴只有極少數是氣體,大多數為固體或液體,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數的有機溶劑。
溴原子的引入能使溴乙烷具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呢?
【投影】3.溴乙烷的化學性質
【引言】化學變化的實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溴原子作為溴乙烷的官能團,發生化學變化應圍繞著C—Br鍵斷裂去思考。C—Br鍵為什么能斷裂呢?在什么條件下斷裂?
【生答】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電子的能力大于C,則C-Br鍵中的共用電子對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帶有部分負電荷,C原子帶部分正電荷。當遇到-OH、-NH2等試劑(帶負電或富電子基團)時,該基團就會進攻帶正電荷的C原子,-Br則帶一個單位負電荷離去。
【問題】已知:CH3CH3與氫氧化鈉溶液不能反應,CH3CH2Br能否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若反應,可能有什么物質產生?
【科學推測:】若反應,則生成乙醇和溴化鈉,發生如下反應:
水
CH2CH2Br+NaOH→CH3CH2OH+NaBr
【引言】以上所述,均屬猜測,但有根有據,屬于科學猜測。很多偉大的科學理論都是通過科學猜測、實驗驗證得出的。如果讓你設計實驗證明溴乙烷能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你如何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如何用實驗證明溴乙烷的Br變成了Br-?
(2)該反應的反應物是溴乙烷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是分層的,且有機物的反應一般比較緩慢,如何提高本反應的反應速率?
充分振蕩:增大接觸面積;加熱:升高溫度加快反應速率。
【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總結,得出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追問】: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燈加熱?如何加熱?
不能直接用酒精燈加熱,因為溴乙烷的沸點只有38.4℃,用酒精燈直接加熱,液體容易暴沸。可采用水浴加熱。
【指出】水浴加熱時就不可能振蕩試管,為了使溴乙烷和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接觸,水浴的溫度應稍高于溴乙烷的沸點,為什么?
【生答】使處于下層的溴乙烷沸騰汽化,以氣體的形式通過NaOH溶液與其充分接觸。
【指出】可同學想過嗎?溴乙烷是大氣污染物,汽化出來的溴乙烷不可能完全與NaOH溶液反應,散失到大氣中就會污染空氣,你想如何解決本問題?
【生答】試管上加一個帶長玻璃導管的橡皮塞,起冷凝回流的作用,既能防止溴乙烷的揮發,又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學生探究實驗2】請同學們利用所給儀器和試劑,設計實驗方案驗證溴乙烷能否在NaOH溶液中發生取代反應。
實驗用品:大試管(配帶直長玻璃管的單孔橡皮塞)2只、試管夾、小試管10只,長膠頭滴管(能從大試管中取液體)、250mL燒杯。溴乙烷、10%NaOH溶液、稀硝酸、2%硝酸銀、稀溴化鈉溶液、稀氯化鈉溶液。
【提示】
(1)可直接用所給的熱水加熱
(2)溴乙烷、10%NaOH溶液的用量約為2mL
(3)水浴加熱的時間約為3分鐘
(巡視,組織教學,及時點撥,結合不同方案組織討論:加入NaOH溶液加熱,冷卻后直接加AgNO3為什么不可以?檢驗鹵代烴中含有鹵元素的程序如何?)
【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教師評價得出結論】
水
結論:CH3CH2Br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發生取代反應,反應方程式如下:
△
CH2CH2Br+NaOH→CH3CH2OH+NaBr
【投影】上述方程式也可以寫成:
NaOH
△
CH2CH2Br+H2O→CH3CH2OH+HBr
該反應可理解為:溴乙烷發生了水解反應,氫氧化鈉的作用是中和反應生成的HBr,降低了生成物的濃度,使反應正向進行。(該反應是可逆反應)
【提升】由此可見,水解反應的條件是NaOH水溶液。溴乙烷水解反應中,C—Br鍵斷裂,溴以Br-形式離去,故帶負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如OH-、HS-等均可取代溴乙烷中的溴。
【質疑】對水解反應的深化:
CH3
CH3-C-CH3
1、把“—Br”替換成“—Cl”,能否發生反應?
CH3CHCH3
2、把“CH3CH2—”替換“”或“”或R—如何反應?
3、把“CH3CH2—”替換成“Fe3+”,能否發生反應?
【目標測試】
1.(2003年上海市理科綜合測試)足球比賽中,當運動員肌肉挫傷或扭傷時,隊醫隨即對準球員的受傷部位噴射藥劑氯乙烷(沸點12.27℃),進行局部冷凍麻醉應急處理,乙烯和氯化氫在一定條件下制得氯乙烷的化學方程式(有機物用結構簡式表示)是CH2=CH2+HCl→CH3CH2Cl,該反應的類型是________。決定氯乙烷能用于冷凍麻醉應急處理的具體性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NH3和H2O在與鹵代烴反應時的性質很相似,在一定條件下能使鹵代烴發生氨
解,寫出溴乙烷的氨解方程式。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溴乙烷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中的水解反應,現在回憶這個過程經歷了哪幾個步驟?
提出問題
科學猜測
實驗驗證
形成理論
發展理論
解決問題
投影:
【小結】這個過程不是研究事物所應遵循的一種科學方法。這一過程蘊含著以實驗事實為據,
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我們應該學會它。
化學教案如何設計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離子反應》屬于高一課本第一章第二節內容。《離子反應》是重要的化學用語,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都可能涉及離子反應及其方程式的書寫。《化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能通過實驗認識離子反應極其發生條件,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而學生剛進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識不豐富,電解理論又沒有學習,因此本節知識對學生來說具有相當的難度。這一節我把它分成二課時。第一課時講電解質。第二課時講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及其書寫方法。把難點分散,重點突出。學好這一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前面已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識、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且正確而又熟練地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它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幾乎年年考。
2、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了解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探究化學反應實質的能力。
3、培養學生全面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3、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難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方法:設疑、實驗、討論、講解相結合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實驗促學法:
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理解并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2、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3、探究、歸納法: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討論、實驗、歸納,最終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4、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有助于學生掌握離子反應。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真諦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實驗解決問題。新課引入,知識的鞏固、升華均用實驗。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發揮化學實驗作用,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上。
2著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已知到未知、由個別到一般。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序:
(用故事導入新課):引入化學家阿累尼烏斯突破法拉第的傳統觀念提出電解質自動電離的新觀念,引入本節課對于電解質的介紹,并適時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創新精神教育。
(提問):下列初中所介紹過的物質哪些可以導電?為什么可以導電?
鹽酸、NaOH溶液、NaCl固體、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讓學生思考、討論
(追問)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生的?什么樣的物質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可以電離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呢?
目的:通過連續的提問引發學生思考,(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導電是因為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而這些自由移動的離子又是由電離產生)同時也在討論中引入本節的第一個重要概念:電解質的概念(酸、堿、鹽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可以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這些物質我們稱之為電解質)。
(舉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B)
A:固態氯化鈉不導電,但氯化鈉是電解質,B:氯化氫水溶液能導電,所以氯化氫是電解質
C:銅能導電,所以是電解質D:硫酸鋇的水溶液不導電,所以硫酸鋇是非電解質
結論:1、化合物;2、電解質導電條件:水溶液或熔融狀態;3、電解質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的化合物,而SO
2、SO3、CO2等化合物的水溶液雖然導電,但它們溶于水后跟水形成了新的電解質而導電,并非其化合物本身電離所為;4、硫酸鋇、氯化銀等難溶于水的化合物,在溶解的部分或熔融狀態下是完全電離的,故是電解質。5、酸堿鹽、金屬氧化物、水是電解質,蔗糖、酒精燈大多數有機物為非電解質。
目的: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的區分和理解是本節的難點。通過一道典型例題從各個角度概括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并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自己得出結論,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演示實驗):把相同濃度、相同體積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別導入五個小燒杯,并放于溶液導電性實驗裝置中,接通電源。
(提問)1、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2、影響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的因素是什么?
結論:不同種類的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不同,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會直接影響溶液導電能力的強弱。進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這兩個名詞。
目的: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及實驗觀察的能力,深化對反應的認識和概念的理解。進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這兩個名詞。
(提問)強弱電解質的電離有何差別?
動畫模擬:HCl、CH3COOH、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情況。
結論:NaCl溶于水時完全電離成水合鈉離子和水合氯離子,HCl完全電離成水合氫離子和水合氯離子,而CH3COOH溶于水時只有一部分電離成離子。而這種“全部“與”“部分”即可區分電解質的強弱。
(討論)BaSO4、CaCO3、AgCl等難溶于水的鹽是否屬電解質?CH3COOH易溶,是否屬強電解質?
目的:利用討論,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課堂小結:電解質: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金屬氧化物、水等。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鞏固練習然后布置課后作業:用幾個不同層次、有發散性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從練習中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
板書設計:
第二節離子反應
一、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1、電解質: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金屬氧化物、水等。
2、非電解
質: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大多數有機物等。
(二)、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1、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2、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3、強弱電解質的區別。
化學教案如何設計篇4
一、本章教材的編排特點和主線
1、主要內容
(1)認識“分類”這一科學方法對化學研究的作用。
(2)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并根據分類標準掌握溶液、膠體和濁液的特點。
(3)了解電解質的概念,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發生電離,能書寫其電離方程式。
(4)以是否有離子參加反應為標準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了解離子反應的本質及其表示方法——離子方程式。
(5)以化學反應中是否有化合價的變化為標準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識別氧化劑和還原劑。
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
分類方法的應用
2、內容結構
本章作為從學科內容方面使學生認識化學科學的起始章,是連接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的紐帶和橋梁,對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
對大量繁雜的事物進行合理的分類是一種科學、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學習和研究化學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條基本線索就是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在高中化學的第二章編排化學反應與物質分類,使學生對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的學習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又有利于學生能夠運用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進行化學學習,立意更高些。
從化學物質的分類來看,純凈物的分類在初中已初步介紹過,這里主要是通過復習使學生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溶液和濁液在初中雖然也涉及到,但沒有從分散系的角度對其進行分類,因此,分散系和液態分散系的分類、膠體及其主要性質是高中化學的新知識。膠體的性質表現在很多方面,這里只是從膠體與溶液區分的角度,涉及到膠體的丁達爾效應。
從化學反應的分類來看,本章涉及到化學反應分類的3個標準:(1)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按此標準劃分,可將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這4種反應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這里主要是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系統化;(2)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離子反應;(3)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氧化還原反應。后兩種分類及相關的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的新知識,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將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礎知識,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3、內容呈現特點:
以分類的科學方法作為統領本章的主要線索。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教學內容在過去的中學化學教學體系是作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訓練的知識載體,但現在只是作為基本概念,而且是從分類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因此相關知識在整個教材體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體的教學要求也不相同。
與第一章的編排相似,第二章的知識仍然非常重視與初中知識的銜接,化學物質的分類是從混合物和純凈物的知識入手,引入分散系、膠體等新的概念,而化學反應的分類則是在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等4種基本反應類型的基礎上引申到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而且離子反應的概念建立在酸、堿、鹽的主要化學性質的知識基礎上,氧化還原反應在初中也從得失氧的角度初步認識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能夠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
2.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能夠根據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區分溶液、膠體和濁液,了解丁達爾效應。
3.了解電解質概念,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夠發生電離,能正確書寫強酸、強堿和可溶鹽的電離方程式。
4.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初步學會書寫離子方程式。
5.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能通過化合價的升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
6.能識別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化學物質及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討論,認識分類法在化學研究的作用。
2.通過對丁達爾效應、溶液的導電性、離子反應等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初步體會從實驗現象分析上升到理論知識的理性思維過程。
3.在與同學討論分類法的過程中學會對日常生活知識進行提煉、升華,并應用于科學研究或學習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分類等科學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作用。
2.能正確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價值。
3.通過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相互依存關系,初步樹立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4.通過課堂討論活動學習與人合作與交流,共同研究、探討科學問題。
三、課時安排
第一節物質的分類(2課時)。
第二節離子反應(2課時)。
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2課時)。
復習(1課時)
單元測驗(1課時)
測驗講評(1課時)
四、教學建議
第一節物質的分類(2課時)
基本的要求①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
②知道根據分散質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
③知道用丁達爾效應區分溶液和膠體。
彈性的要求①膠體的滲析;
②膠體的吸附作用。
暫不宜拓展①膠體的凝聚的方法;
②膠體布朗運動。
第一課時: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
(1)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方法,教科書引入“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性,教學要源于生活,落在化學,建議用具體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例1:NaCl、HCl、CaCl2、CuO、H2O、Fe2O3等化合物,如果將它們以在通常狀況下的存在狀態為標準進行分類,可分為氣體、液體和固體三類;如果將它們以是含氧還是含氯的二元化合物為標準進行分類,可分為氧化物和氯化物兩類。
例2:按照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純凈物進行分類,作出樹狀分類圖,然后選擇下列合適的物質填在物質類別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氣、含鎂60%的MgO。
例3:對下列化學反應進行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是否化合反應;反應物的特點;是否氧化還原反應等)
①硫在氧氣里燃燒;②紅磷在氧氣里燃燒;
③鐵絲在氧氣里燃燒④鋁箔在氧氣里燃燒;
⑤蠟燭在氧氣里燃燒。
(2)從化學物質的分類過渡到化學反應的分類,建議可適當補充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雖然這個內容在“人教版”中沒有出現,但在“山東版”和“江蘇版”都有涉及。
第二課時:分散系及其分類,膠體。
(1)關于分散系的教學,首先要確定分類的標準,教科書已經列舉了按照分散劑和分散質所處的狀態,相互之間可以有9種組合方式,但沒有具體的實例,因此教學過程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列舉實例。
(2)關于膠體概念的教學,要把學生在初中學過的濁液、溶液的有關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的有關事實、現象等聯系起來,建議先通過丁達爾效應把濁液、膠體、溶液區分開來,然后通過比較、討論,正確認識三種分散系的本質特征。
(3)關于膠體的性質,三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提到了丁達爾效應,而其他性質只有“山東版”提到了電泳、聚沉、滲析等,而課標對膠體教學的要求是“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在活動與探究建議方面提到了實驗“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可見膠體的教學要求并不高,不宜隨意擴展、加深。第二節離子反應(2課時)
基本的要求①會寫:能夠正確書寫強酸、強堿和可溶性鹽的電離方程式;
②會看:看到離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類的反應,并能舉例。如看到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強酸、強堿之間的反應;
③會判斷:能夠根據溶液中存在的離子判斷是否發生復分解反應,從而判斷溶液中離子能否大量共存;
④會檢驗:Cl-、SO42-、CO32-的檢驗方法。
彈性的要求①涉及強酸、強堿、鹽(包括難溶鹽)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限于初中學過的方程式);
②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
發展的要求涉及醋酸、氨水等弱電解質以及碳酸氫根離子等酸式鹽的較為復雜的離子方程式。
不宜拓展①弱電解質的電離及相關知識;
②涉及量的關系的離子反應,如過量、不足量等。
第一課時: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形成。
(1)雖然課標中并沒有涉及電解質的概念,但由于三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提到了電解質和電離的概念,所以還是有必要讓學生理解相關的知識。對此,建議讓學生重溫初中做過的溶液導電性實驗,補充硝酸鉀加熱熔化后導電的實驗(硝酸鉀的熔點相對較低,放在蒸發皿中利用酒精噴燈加熱可熔化),使學生能正確認識電解質的概念。因教學時間有限,所以不宜在概念上過多糾纏。
(2)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情況,是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關鍵,可從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入手(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強化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學會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進而理解酸、堿、鹽的本質。
(3)通過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情況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里所起的反應實質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后,可自然轉入離子反應的討論。注意用好教科書中的“實驗2-1”,把實驗與討論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概念。
第二課時:簡單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離子反應的應用。
(1)離子反應的本質與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是密切相關的,核心是離子反應的本質。教學中要充分用好“實驗2-2”,通過討論實驗所涉及的反應本質,得到離子互換反應的發生條件。特別注意的是,這里講的“發生條件”僅限于兩種電解質在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的反應,而不是所有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至于其它類型的離子反應,如氧化還原的離子反應,在此不宜擴充。而置換反應可在相關習題訓練中補充說明。
(2)今年“人教版”教科書與去年相比,增補了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但從三個版本的教科書來看,離子方程式只要求掌握只有可溶于水的強酸、強堿和鹽的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而課標對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也沒有具體的教學標準,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不宜擴展、加深,但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明確:離子方程式不僅可以表示某一個具體的化學反應,而且還可以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3)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在討論離子反應的應用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利用Ag+與Cl-、Ba2+與SO42-、H+與OH-、H+與CO32-、Ca2+與CO32-等不共存的離子組,進一步強化離子反應的本質、離子互換反應的發生條件、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等知識的理解。
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2課時)
基本的要求①根據實驗事實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
②舉例說明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
③熟記常見物質的化合價,并能通過化合價的升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
④通過具體實例識別氧化劑和還原劑。
彈性的要求①理解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
②學會用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并能用箭頭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發展的要求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不宜拓展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電子守恒原理及其運用。
對于本節內容的課時分配,提供兩套方案供參考。
【方案一】
第一課時:根據化合價的升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1)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關系是本節教學的關鍵,故在第一課時就要突出教學的重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則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可強化概念的理解。教學中可結合具體反應(如教科書上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反應及“思考與交流”環節中初中學過的反應),從得氧失氧、化合價升降到電子轉移,環環相扣,由表及里地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2)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尤其是電子轉移過程,可用電腦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生理解電子得失與電子對偏移的區別,進一步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山東版”用原電池反應直觀揭示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實驗方法和思路比較新穎,不妨嘗試一下,或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然后用于教學。
(3)“山東版”和“江蘇版”都介紹了用雙線橋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由于課標沒有要求,同時“人教版”也沒有介紹,不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增加這一內容,建議A、B類學校可簡單介紹,有利于以后對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4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氧化劑和還原劑)
(1)教科書中“學與問”的環節要求找出4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教學中要注意回歸到分類方法的應用,與第一節的教學內容相呼應,突出整章書的重點是分類的標準,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在必修模塊中都是作為化學反應的分類類型來介紹。至于相關的一些比較復雜的知識都將在相應的選修模塊中進一步學習。
(2)課標并沒有要求掌握氧化劑和還原劑的概念,但三個版本的教科書都對此有介紹,“山東版”還從價態的角度分析氧化劑和還原劑,并給出一些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對此,建議還是簡要介紹氧化劑和還原劑的概念,但目的是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并且能通過具體實例識別氧化還原反應和氧化劑、還原劑。
【方案二】
第一課時:根據化合價的升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4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1)注重與初三關于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知識銜接,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與交流”環節,使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化合價升降的特征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2)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將“學與問”環節放在本課時完成,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化合價升降分析4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及時對從化合價升降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進行鞏固、升華,同時回歸分類方法的應用。
第二課時:從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
(1)本課時是在上一課時的基礎上從電子轉移的角度給氧化還原反應下一個更本質的定義,使學生學會用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理解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
(2)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可以利用兩個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很熟悉的反應(金屬鈉和氯氣反應,氫氣和氯氣的反應)作為載體,引導學生分析反應物的組成、性質、發生變價的元素的原子結構,通過探究,使學生可以透徹地理解化合價的變化是由于得失電子或電子偏移引起的。通過NaCl和HCl形成的比較,讓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定義中描述的“電子轉移”包括電子得失和電子偏移。
(3)用“雙線橋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化合價升降情況和電子轉移情況,不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增加這一內容。
化學教案如何設計篇5
教學模式
化學教學中的科學探究的教學模式
地位
作用
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氣體的制法,對以后的學習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
1. 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2. 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 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極其化合反應的`區別.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德育目標
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教學重點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教學難點
催化劑,催化作用
教學疑點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
教學方法
演示.講解.討論,采取科學探究法
教材處理
1. 復習氧氣的性質,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
2. 利用科學探究法,通過演示實驗,引導,探求出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原理.
教學手段
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討論上一節思考題,即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氧氣
追問空氣中氮氣,二氧化碳,氧氣四瓶無色氣體如何鑒別
復習氧氣性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學會物質檢驗于鑒別方法
演示實驗[2-6],[2-7][2-8]
觀察總結
演示
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通過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閱讀教材
閱讀思考,討論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催化劑和催化作用,從而強化催化劑定義中的關鍵詞
引導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突破難點
總結分析
討論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個文字表達式特征,歸納分解反應概念
點評評價準確進行分析把握概念的準確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準確的把握概念的本質
小節
總結要點和方法
補充
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明確學習目標
板書
略
化學教案如何設計篇6
相信很多朋友都會知道,人體中是需要各種營養物質的共同配合才能夠使得身體健康的,而如果缺少某種或某些營養物質的話,則人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所以日常大家要注意知道人體需要什么營養物質。下面大家請一起來看看,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有哪些?
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是:
1、葉酸400微克/日
最佳來源:蘆筍、甜菜、椰菜、強化麥片
2、維他命B61.5毫克/日
最佳來源:比目魚、鯡魚、金槍魚、瘦牛排、雞胸肉、香蕉、土豆
3、維他命C75毫克/日
最佳來源:哈密瓜、椰菜、葡萄汁、橙汁、草莓、菜椒
4、維他命E23個國際單位,15毫克/日
最佳來源:花生醬、葵花油、紅花油、榛子、葵花子
5、鈣1000毫克/日,50歲以上1200毫克/日
最佳來源:甘藍、脫脂奶、酸奶酪、沙丁魚
6、鐵15毫克/日,50歲以上10毫克/日
最佳來源:瘦牛排、蝦、加強型早餐奶酪、小麥、扁豆、杏脯、豆腐、牡蠣
7、鎂320毫克/日
最佳來源:蕎麥、豆腐、杏仁、葵花子
8、鋅12毫克/日
最佳來源:牛排、豬排、小牛肉、豆腐、牡蠣
對于上述的營養物質是攝取,大家在日常的飲食中則需要多加注意一下。因為很多時候,如果偏食的話,則容易造成缺少營養物質,這樣誰也不想看到的結果。所以建議家長要注意多督促孩子,要均衡飲食,日常飲食是不要偏食。
化學教案如何設計篇7
化學鍵與晶體結構
一.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涵義,了解化學鍵、金屬鍵和鍵的極性。
1.相鄰的原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在稀有氣體的單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學鍵。
2.陰、陽離子間通過靜電作用所形成的化學鍵叫做離子鍵。活潑金屬跟活潑非金屬化合時,都形成離子鍵。通過離子鍵形成的化合物均是離子化合物,包括強堿、多數鹽和典型的金屬氧化物。離子化合物在熔融狀態時都易導電。
3.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電子云重疊)所形成的化學鍵叫做共價鍵。非金屬元素的原子間形成的化學鍵都是共價鍵。其中:同種非金屬元素的原子間形成的共價鍵是非極性共價鍵;不同非金屬元素的原子間形成的共價鍵是極性鍵。原子間通過共價鍵形成的化合物是共價化合物,包括酸(無水)、氣態氫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多數有機物和少數鹽(如AlCl3)。共價化合物在熔融狀態時都不(或很難)導電。
4.在銨鹽、強堿、多數含氧酸鹽和金屬過氧化物中既存在離子鍵,又存在共價鍵。
5.金屬晶體中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之間的較強作用叫做金屬鍵。
二.理解電子式與結構式的表達方法。
1.可用電子式來表示:①原子,如:Na?;②離子,如:[:O:]2?;③原子團,如:[:O:H]?;④分子或化合物的結構;⑤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2.結構式是用一根短線表示一對共用電子對的化學式。
三.了解分子構型,理解分子的極性和穩定性。
1.常見分子構型:雙原子分子、CO2、C2H2(鍵角180?)都是直線形分子;H2O(鍵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鍵角107?18&39;)是三角錐形分子;CH4(鍵角109?28&39;)是正四面體分子;苯分子(鍵角120?)是平面正六邊形分子。
2.非極性分子:電荷分布對稱的分子。包括:A型單原子分子(如He、Ne);A2型雙原子分子,(如H2、N2);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鍵的極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對于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層電子都已成鍵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極性分子:電荷分布不對稱的分子。包括:AB型雙原子分子(如HCl、CO);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鍵的極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穩定性:與鍵長、鍵能有關,一般鍵長越長、鍵能越大,鍵越牢固,含有該鍵的分子越穩定。
四.了解分子間作用力,理解氫鍵。
1.分子間作用力隨分子極性、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大而增大。
2.對于組成和結構相似的物質,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分子間作用力越大,物質的熔點、沸點也越高;但分子間形成氫鍵時,分子間作用力增大,熔、沸點反常偏高。水分子間、乙醇分子間、乙醇與水分子間都存在氫鍵。
3.非極性分子的溶質一般能溶于非極性溶劑;極性溶質一般能溶于極性溶劑(即“相似相溶”規律)。若溶質分子與溶劑分子間能形成氫鍵,則會增大溶質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種晶體類型的結構特點及物理性質特點。
1.離子晶體是陰、陽離子間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即所有的離子化合物)。硬度較大,熔、沸點較高,固態時不導電,受熱熔化或溶于水時易導電。注意:在離子晶體中不存在單個的小分子。NaCl晶體是簡單立方結構;CsCl晶體是體心立方結構。
2.分子晶體是分子間以分子間作用力結合而成的晶體〔即非金屬的單質(除原子晶體外)、氧化物(除原子晶體外)、氫化物、含氧酸、多數有機物〕。硬度較小,熔、沸點較低,固態和熔融狀態時都不導電。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結構。
3.原子晶體是原子間以共價鍵結合而成的空間網狀結構晶體〔即金剛石、晶體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剛砂(SiC)〕。硬度很大,熔、沸點高,一般不導電,難溶于常見的溶劑。注意:金剛石和SiO2晶體都是正四面體結構。
4.金屬晶體是通過金屬離子與自由電子之間的較強作用(即金屬鍵)形成的晶體(即金屬單質和合金)。硬度一般較大,熔、沸點一般較高,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屬晶體中不存在陰離子。
5.晶體熔、沸點高低規律是:①不同類型的晶體:多數是原子晶體>多數離子晶體(或多數金屬晶體)>分子晶體。②原子晶體:成鍵原子半徑之和小的鍵長短,鍵能大,熔、沸點高。③離子晶體:一般來說,離子電荷數越多、半徑越小,離子鍵越強,熔、沸點越高。④金屬晶體:金屬離子電荷數越多、半徑越小,金屬鍵越強,熔、沸點越高;但合金的熔、沸點低于其組成的金屬。⑤分子晶體:組成和結構相似的物質,式量越大,分子間作用力越大,熔、沸點越高;但分子間形成氫鍵時,分子間作用力增大,熔、沸點反常偏高;在烷烴的同分異構體中,一般來說,支鏈數越少,熔、沸點越高;在含苯環的同分異構體中,沸點“鄰位>間位>對位”。此外,還可由常溫下的狀態進行比較。
六.注意培養對原子、分子、化學鍵、晶體結構的三維空間想像及信息處理能力。
七.典型試題。
1.關于化學鍵的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離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價鍵B.共價化合物可能含有離子鍵
C.離子化合物中只含有離子鍵D.共價化合物中不含離子鍵
2.下列電子式的書寫正確的是H
A.:N:::N:B.H+[:O:]2?H+C.Na+[:Cl:]?D.H:N:H
3.下列分子的結構中,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不能都滿足8電子穩定結構的是
A.CO2B.PCl3C.CCl4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極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極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屬于非極性分子的經驗規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氫原子
B.A的相對原子質量必小于B的相對原子質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層電子都已成鍵
5.下列各組物質的晶體中,化學鍵類型相同、晶體類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B.CO2和H2SC.NaCl和HClD.CCl4和KI
6.下列各組物質中,按熔點由低到高排列正確的是
A.CO2、KCl、SiO2B.O2、I2、Hg
C.Na、K、RbD.SiC、NaCl、SO2
八.拓展練習。
1.下列各組物質中,都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的是
A.HClO、NaClOB.NH3?H2O、NH4ClC.KOH、K2O2D.H2SO4、KHSO4
2.下列各組指定原子序數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價化合物的是
A.6、8B.16、8C.12,9D.7,8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共價化合物中可能含有離子鍵
B.只含有極性鍵的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
C.雙原子單質分子中的共價鍵一定是非極性鍵
D.非金屬原子間不可能形成離子化合物
4.下列各組分子中,都屬于含極性鍵的非極性分子的是
A.CO2、H2SB.C2H2、CH4C.CHCl3、C2H4D.NH3、HCl
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同主族金屬的原子半徑越大熔點越高B.稀有氣體原子序數越大沸點越高
C.分子間作用力越弱的物質熔點越低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徑越小越易失電子
6.下列有關晶體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在金剛石中,有共價鍵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環上有6個碳原子
B.在氯化鈉晶體中,每個Na+周圍距離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個
C.在干冰晶體中,每個CO2分子與12個CO2分子緊鄰
D.在石墨晶體中,每一層內碳原子數與碳碳鍵數之比為2:3
7.下列電子式中錯誤的是HH
A.Na+B.[:O:H]?C.H:N:H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應的離子化合物,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的電子式是[: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達到稀有氣體的穩定結構
C.CaC2在水中以Ca2+和形式存在
D.MgC2的熔點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據“相似相溶”的溶解規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種溶劑中
A.苯B.乙醚C.液氨D.四氯化碳
10.下列分子結構中,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不能都滿足8電子穩定結構的是
A.CCl4B.PCl5C.PCl3D.BeCl2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滿足最外層8電子結構的是
A.COCl2B.SF6C.XeF2D.BF3
12.能說明BF3分子中4個原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理由是
A.BF3是非極性分子B.B-F鍵是非極性鍵
C.3個B-F鍵長度相等D.3個B-F鍵的夾角為120?
13.下列每組物質發生狀態變化所克服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屬同種類型的是
A.實驗和蔗糖熔化B.鈉和硫的熔化
C.碘和干冰的升華D.二氧化硅和氯化鈉熔化
14.有關晶體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晶體中分子間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穩定B.原子晶體中共價鍵越強,熔點越高
C.冰熔化時水分子中共價鍵發生斷裂D.氯化鈉熔化時離子鍵未被破壞
15.據報道,近來發現了一種新的星際分子氰基辛炔,其結構式為:
H-C≡C-C≡C-C≡C-C≡C-C≡N。對該物質判斷正確的是
A.晶體的硬度與金剛石相當B.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C.不能發生加成反應D.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得到
16.下列過程中,共價鍵被破壞的是
A.碘升華B.溴蒸氣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D.HCl氣體溶于水
17.下列物質的沸點高低順序正確的是
A.金剛石>晶體硅>水晶>金剛砂B.CI4>CBr4>CCl4>CH4
C.正丙苯>鄰二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D.金剛石>生鐵>純鐵>鈉
18.關于晶體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晶體中只要有陰離子就一定有陽離子B.晶體中只要有陽離子就一定有陰離子
C.原子晶體的熔點一定比金屬晶體的高D.分子晶體的熔點一定比金屬晶體的低
19.已知食鹽的密度為2.2g/cm3。在食鹽晶體中,兩個距離最近的鈉離子中心間的距離最接近下面4個數值中的
A.3.0×10?8cmB.3.5×10?8cmC.4.0×10?8cmD.4.5×10?8cm
20.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可滿足人類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晶體,晶體中平均每46個水分子構建成8個籠,每個籠可容納1個CH4分子或1個游離H2O分子。根據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關于天然氣水合物中兩種分子極性的描述正確的是
A.兩種都是極性分子B.CH4是極性分子,H2O是非極性分子
C.兩種都是非極性分子D.H2O是極性分子,CH4是非極性分子
(2)若晶體中每8個籠只有6個容納了CH4分子,另外2個籠被游離的H2O分子填充,則天然氣水合物的平均組成可表示為
A.CH4?14H2OB.CH4?8H2OC.CH4?(23/3)H2OD.CH4?6H2O
化學教案如何設計篇8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電池的分類、優點以及質量優劣的判斷標準。
2、了解電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3、掌握常見的幾種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性能及其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觀察、對比、分析、討論等方法,了解常見的幾種化學電池在性能和應用上的優缺點。運用上一節學習的原電池原理分析常見的幾種化學電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寫出相應的電極反應式和總的化學方程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對原電池的技術產品——各種化學電源的原理、應用有一個較為理性的認識后,感悟研制新型電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學電源可能會引起的環境問題,初步形成較為客觀、正確的能源觀,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和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性能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
教學過程:
[引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你用過哪些電池?其中哪些屬于化學電池?它們在哪些方面得到應用?
[投影]介紹幾種化學電源。
[學生閱讀]:課本P74,
[問題討論]:
化學電源與其它電源相比較有哪些優點?
判斷電池的優劣標準主要是什么?
目前化學電池主要分為哪幾大類?主流產品有哪些?在性能方面它們各自有何特點?產生電能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幾類常見化學電池的介紹]
一、一次電池
[講解]1、干電池構造
[投影]介紹干電池構造。
[學生練習]書寫干電池的電極方程式。
[提問](1)有什么不足之處?怎樣進行改進?
(2)不改變Zn取材,如何使它放電電流大幅度提高?
[講解]隨著用電器朝著小型化、多功能化發展的要求,對電池的發展也提出了小型化、多功能化發展的要求。體積小、性能好的堿性鋅-錳電池應運而生。這類電池的重要特征是電解液由原來的中性變為離子導電性更好的堿性,負極也由鋅片改為鋅粉,反應面積成倍增長,使放電電流大幅度提高。
[學生閱讀]課本P75,了解堿性鋅錳電池的構造和工作原理。
[結合投影講解]堿性鋅錳電池的構造和工作原理。
[學生練習]書寫電極反應式。
[投影]普通鋅錳電池和堿性鋅錳電池的放電曲線圖。
[學生討論]找出堿性鋅錳電池的優點。
資料介紹:
[學生閱讀]課本P75,了解鋅銀原電池,鋰電池。
[問題討論]干電池的使用極大的浪費了有限的金屬資源,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二、二次電池
[結合投影講解]蓄電池的結構,播放蓄電池的充電和放電動畫。
[學生練習]書寫蓄電池放電時的電極方程式。
三、燃料電池
[學生閱讀]課本P77
[問題討論]
什么是燃料電池?
用什么作電極材料?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
寫出電極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和總反應化學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