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教案
中考地理教案篇1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四、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二、繁榮的旅游業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四)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作業:
中考地理教案篇2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度
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地圖
導學過程批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于質疑并勇于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于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后總結。
板書設計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設計復習
小結
中考地理教案篇3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后,經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第二節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p26-27)
2、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p29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國家
河內紅河(上游為元江)越南
金邊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柬埔寨
萬象同上老撾
曼谷湄南河泰國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緬甸
第三節印度
2、印度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班加羅爾。
3、印度大部分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風,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活動p37)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
經濟作物有棉花、黃麻和甘蔗。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爾各答是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鋼鐵工業中心;孟買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節俄羅斯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位于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大部分處于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特征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大部分地區地形比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以山脈河流為界自西向東分別是東歐平原(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石油、天然氣、煤、鐵資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礦是庫茲巴斯煤礦,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庫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鐵礦是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亞洲部分鐵路稀疏,有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起始點為中國連云港,終點為荷蘭鹿特丹)
(2)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流量豐富,水流平穩,航運價值高,通過運河,伏爾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羅的海、白海、里海、亞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俄羅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終年不凍港。
第八章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1、中東位于亞洲西南部、非洲東北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是東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之地,對照中東地形圖8.3,了解中東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
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藏量最大、生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主要產油國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聯酋、伊拉克等
5、中東主要是白色人種。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蘭教還把麥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猶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蘭教。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考地理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地勢的概念,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了解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掌握三級階梯的界線。了解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掌握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及其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2.通過對地勢特征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能力。
3.通過對我國地勢及地形等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面貌的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地形的興趣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本節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為主。
教具
中國地形圖,中國階梯狀示意圖的投影片,中國地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后,為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就該學習我國的自然地理特征。請問,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據大家在世界地理學習中的經驗,說說應該先學習哪個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我國的地形情況。
學習新教材
第二章中國的地形[板書]
第一節地形概況[板書]
[讀圖練習]觀察分析“中國地形圖”,然后沿北緯32°緯線畫一幅東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請一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畫一幅示意圖。
[提問]通過對地形剖面示意圖的分析,說出我國地形高低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西部高,東部低,由西向東像階梯似的一階一階地降低的。)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板書]
1.地勢的定義: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板書]
[讀圖練習]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三級階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類型及階梯間分界線的山脈名稱。(學生回答后,教師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內)。
2.三級階涕的概況[板書]
注:括號內為要填寫的內容。
[教師講解]我國大陸上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東延伸就進人了海洋。這部分被稱為大陸架。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較淺的藍色表示大陸架。
[讀圖練習]讀“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大陸架的分布狀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板書]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黃海的全部海底,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過渡]前面我們從整體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地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板書]
[提問]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地形是指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具體形態。根據海拔高度和形態大致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種類型。
[讀圖練習]指導學生看“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都有哪些地形類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種類型都有。)
1.五種地形齊全[板書]
[分析示意圖]讓學生看課本第12頁“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說出哪種地形最多,哪種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師講解]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那么大家再根據“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來分析我國地形類型的組成時,就可以看出,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2.山區面積廣大[板書]
[小結]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
3.地形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板書]
[討論]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教師歸納]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有利條件:廣大的山區為我國發展旅游業和采礦業提供了條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積少不利于耕作業和糧食生產的發展;崎嶇的山區又使交通不便。
復習鞏固
[填圖練習]在“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的空白圖上,填注三級階梯、主要地形區、階梯間分界的山脈。
[思考]根據我國地勢的特點,說明我國哪些地區水能資源可能最為豐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說明
地形概況一節主要從整體講述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揭示我國地形分布的基本規律,在全章起著重要整體控制的作用。但是全節知識內容淺顯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具體的做法例舉說明如下。
1.讓學生畫出地形剖面圖的簡化示意圖。初看起來,讓學生畫地形剖面示意圖好像過于簡單,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讓學生畫時,他還必須花費一定的精力、認真思索才能完成。因為這里需要學生對原剖面圖作一次仔細的分析,還要他考慮簡化示意圖的繪圖的方法。通過這樣一畫,學生對我國三級階梯的地勢分布特點認識更加深刻;同時還提高了他們抽象、概括圖象知識的能力,進而有益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讀圖、填表。在學習我國三級階梯具體特征時,教案中使用了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與“中國地形圖”并填注表格的方法。這一方法除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作用外,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將示意圖與地圖結合使用,既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又拓寬和提高了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總結學生口述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并提高總結概括知識的能力。
3.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對于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類知識,學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接觸過。所以通過討論的方法,讓他們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是可以獲得完整的知識的。
板書設計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地勢的概念
2.三級階梯的概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4.我國地勢對降水、河流的影響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五種地形齊全
2.山區面積廣大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考地理教案篇5
教學建議
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關于“巴基斯坦”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用具】巴基斯坦景觀圖片;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巴基斯坦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布圖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系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
(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景觀圖片)
(總結板書)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悠久的歷史
民族與宗教
(承轉)巴基斯坦屬于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呢?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幾個區域,今天希望大家通過讀書和討論,試著分析巴基斯坦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的條件和特點。
(展示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
印度和對巴基斯坦經濟的發展具有什么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歸納):
由以上分析得出,巴基斯坦境內大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限制巴基斯坦發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條件是—水,所以,農業、人口、城市、交通線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對于巴基斯坦來講非常重要。
(提問)巴基斯坦主要農作物有什么?
可以發展什么工業部門?
(學生回答)水稻、小麥、棉花---紡織工業
(板書)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農業為主
(提問)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的城市嗎?
(學生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板書)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
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饋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節巴基斯坦
一、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蘭堡,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動
上網查找巴基斯坦的風俗、與印度之間的關系等資料,討論印巴沖突升級帶來的影響。
中考地理教案篇6
第一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__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中考地理教案篇7
對于剛剛從小學走上初中的學生來講,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課對學生的來講就更為重要。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鉆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以疑激趣
教學片段一:(同步展示圖片)——
教師問: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人們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頂上,大家說為什么呀?
學生1:他們那地方很窮,修不起房子。
學生2:不對,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所以不可能是因為窮。
學生3;老師,是不是因為那地方環境優美,住在屋頂可以盡情地欣賞周圍的風光,站的高,看的遠。
學生4:不對,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師:同學們,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學習地理,學好了你的知識自然就豐富起來了,你就能解釋了這些奇怪的現象。
學生們:老師,我們現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
老師:好吧,請同學們看地圖,沙特阿拉伯位于熱帶、-帶地區,終年氣溫很高;氣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謂“滴水貴如油”,人們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沒有被雨淋濕的后顧之憂,這是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的一種特殊的人文景觀。
學生們:啊?原來如此呀!
教學片段二:——
老師問:來自非洲東部高原地區的運動員經常能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1;他們沒有鞋子穿,已經練出了赤腳走路,所以跑起來快。
學生2:不對,沒有鞋子穿與跑的快沒有關系。
學生3:可能是因為他們經常追趕野獸練出來的。
學生4:是不是因為他們經常沒有水喝,鍛煉出了忍饑挨餓的本領,在跑步中不覺得渴、餓。
老師:大家思維很活躍,老師感到很是欣慰,不過,你們說的還是沒有科學的依據,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學好地理。現在我就給大家講為什么。請看圖,非洲東部是高原地區,高原地區由于地勢高,大氣中含氧量相對較低,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適應了缺氧的環境,中長跑運動員需要有較強的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而來自高原地區的人,無氧耐力具有優勢,比較適合中長跑運動,這也是來自東非高原的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師:通過探究一些問題,同學們,你們說,學習地理這門課好不好呀?有趣沒趣呀?
學生:好,很有趣。
評析:
教師提出了一些的問題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疑激趣使學生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審美情趣。同時,老師讓學生先七嘴八舌地發言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以談話、聊天的形式來和學生對話,體現了師生關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導學生明白學習地理的方法
教學片段:
教師問:同學們,既然地理課能讓我們內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學好地理課呢?
學生1: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2:及時做作業和復習
學生3:上課認真聽講,不說小話、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
學生4: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日曬網。
教師;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現象,你還的必須首先知道它們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進一步去分析產生一些現象的原因,對不對呀?
學生們:對
學生5:老師,像我國南方為什么就熱,北方為什么就冷,這要看地圖才能分析出來。
學生6:為什么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人煙稀少,這也的看地圖就能分析出來。
學生7:如果不看地圖,我們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國在什么地方。
教師:同學們分析的很對,學習地理離開了地圖,就等與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師:要想學好地理的確需要大家做好課前語系、課后復習、上課認真聽講,你們說的這些道理是學習每一門課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學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幾方面以外,我們還得重視學會讀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評析:
長期以來,所有的課程的學習都好似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一言堂,根本沒有學生發言的權利,以上對話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課堂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從對話中也能感到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那種把學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陳舊的觀念在這里蕩然無存。
案例反思:
本課以“聊天”、“談話”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地理與生活的關系,盡量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遵循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盡量利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維、積極發言,學習有興趣。堅持了“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的思維在前馬腳市的點撥在、評價在后”的原則,使學生樹立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中考地理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眾多的人口第一課時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冊第三章<中國的人口>第一節的內容。教材編排是以人口—環境—資源為主線,正確闡明了人地關系,學習本課內容是學習本章其它部分知識的基礎,也是為今后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社會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確定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掌握我國人口分布特點;掌握我國人口基本國策;通過讀圖,找出我國人口分布情況等。
技能培養:學會計算人口密度;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培養學生聯系實際,關注社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圖表、數據、文字材料等,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過講述我國人口,使學生認識中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初步樹立必須實行________國策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加強我國國情、國策等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人口基本國策及我國人口分布特點。(理由是________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基本國策,同時也為初三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打下基礎。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上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制約。這些知識是學生必須認識的內容。)
難點: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或影響。(理由是根據初一學生的認識水平及學生大多缺乏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求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本節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運用讀圖分析法、啟發誘導法、分組討論法。
三、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四、教學程序
問題導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個國家,我國在1995年抽樣調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是多少,分布情況如何,過多的人口帶來哪些問題或影響,該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對我國人口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興趣,同時可對本課學習的內容有個粗略的認識。)
探究新知,師生互動:[課件]播放一組人口眾多的照片和錄像[提問]這些照片和錄像給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學生自由發言)師歸納小結。(能使學生感性認識我國人口眾多)接著展示[課件]我國人口增長圖師指出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總數,并讓學生計算一下,當時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啟發學生從圖中發現“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及引導學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時間與1949年—2000年50多年時間人口增長情況,并討論分析其原因。[課件]顯示“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的人口數量(1999)”圖[提問]我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學生讀圖回答)(通過這些數據,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中國人口數量多的特點,各省數量相差大,為學習下一知識點作基礎)接著師也聯系一下本地實際(加強鄉土教育)針對前面得出的結論,師分組讓學生思考討論: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或影響(設計意圖:可使學生充分認識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利于加強我國國情教育,可培養學生識圖和解題能力及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接著設問:針對我國人口眾多,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那么應用什么方法解決?(前后銜接,通過學生思考、回答,突破重點)
關于人口密度教學:可以這樣轉入,我國人口眾多,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從地圖上怎么閱讀?一個地區的人口疏密狀況用什么表示,怎樣計算?為了理解人口密度啟發學生計算江蘇、山東、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業本),并根據結果思考:我國人口分布有何特點?(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為學習接下來的內容作準備,同時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課件]顯示“中國人口密度圖”[讀圖提示]1.A、B兩點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圍?2.我國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3.我國人口界線是從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圖中找出人口密度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個自治區。師指導學生讀圖,歸納小結。(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為突破重點奠定了基礎)[課件]閃爍“黑河、騰沖”的名稱和之間的人口界線[提問]人口界線東南、西北兩部分面積和人口占全國的比重各是多少?學生回答基礎上小結: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互動,層層設問推進,實現重點的突破)
歸納小結:根據本節課知識內容和特點,對照地圖采取概括式小結方式(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及時鞏固,加深對所學的知識運用,提高學生讀圖、用圖能力)
反饋練習:為了真正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引入練習
板書設計:
人口總數:1995年2000年
人口最多的省區和最少的省區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影響
人口增長快
的省區
人口密度人口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