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教案
八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教案篇1
教學內容分析:
⑴學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質和判定。
⑵前面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類比他們的性質與判斷,有利于對正方形的研究。
⑶對本節的學習,繼續培養學生分類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類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梳理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學生分析:
⑴學生在小學初步認識了正方形,并且本節課之前,學生又學習了幾種平行四邊形,已經具備了觀察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經驗與知識基礎。
⑵學生在上幾節已有了推理的經歷,但是對于證明,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不成熟,有待于提高。
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掌握它的性質和判定,會利用性質與判定進行簡單的說理。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類比前邊的四邊形的研究,探索并歸納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通過運用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中體會正方形的完美性,通過活動獲得成功的喜悅與自信。
重點:
掌握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并進行簡單的推理。
難點:
探索正方形的判定,發展學生的推理能
教學方法:
類比與探究
教具準備:
可以活動的四邊形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建立聯系。
【教師活動】
問題設置:①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各有哪些性質?
②()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的四邊形是矩形。()的四邊形是菱形。
【學生活動】
學生回憶,并舉手回答,對于填空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說出更多的答案。
【教師活動】
評析學生的結果,給予表揚。
總結性質從邊角對角線考慮,在填空時也考慮這幾方面之外,還應該考慮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演示平行四邊形變為矩形菱形的過程。
二:動手操作,探索發現。
活動一:拿出一張矩形紙片,拉起一角,使其寬AB落在長AD邊上,如下圖所示,沿著B′E剪下,能得到什么圖形?
【學生活動】
學生拿出自備矩形紙片,動手操作,不難發現它是正方形。
設置問題:①什么是正方形?
觀察發現,從活動中體會。
【教師活動】:演示矩形變為正方形的過程,菱形變為正方形的過程。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變化過程,思考之間的聯系,舉手回答設置問題。
設置問題②正方形是矩形嗎,是菱形嗎?是平行四邊形嗎?為什么?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分組回答。
【教師活動】
總結板書:
㈠(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設置問題③正方形有那些性質?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舉手搶答。
【教師活動】
表揚學生發言,板書學生發現,㈡正方形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活動二:拿出活動一得到的正方形折一折,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嗎?有幾條對稱軸?
學生活動
折紙發現,說出自己的發現。得到正方形的又一性質。正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教師活動
演示從平行四邊形變為正方形的過程,擦去板書㈠中的括號內容,出示一下問題:你還可以怎樣填空?
()的菱形是正方形,()的矩形是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學生活動
小組充分交流,表達不同的意見。
教師活動
評析活動,總結發現:
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有一組鄰邊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
四邊相等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以上是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正方形是一個多么完美的平行四邊形呀?大家互相說一說,它的完美體現在哪里?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正方形的例子?
學生交流,感受正方形
三,應用體驗,推理證明。
出示例一:正方形ABCD的兩條對角線AC,BD交與O,AB長4cm,求AC,AO長,及的度數。
方法一解:∵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ABC=90°(正方形的四個角是直角)。
BC=AB=4cm(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
∴=4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是45°)
∴利用勾股定理可知,AC===4cm
∵AO=AC(正方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AO=×4=2cm
方法二:證明△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證。
學生活動
獨立思考,寫出推理過程,再進行小組討論,并且各小組指派代表寫在黑板上,共同交流。
教師活動
總結解題方法,從正方形的性質全面考慮,準確利用條件,減少麻煩。評析解題步驟,表揚突出學生。
出示例二: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別在它的四條邊上,且AE=BF=CG=DH,四邊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邊形,你是如何判斷的?
學生活動
小組交流,分析題意,整理思路,指名口答。
教師活動
說明思路,從已知出發或者從已有的判定加以選擇。
四,歸納新知,梳理知識。
這一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舉手談論自己的收獲。
請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別填寫在下圖的ABCDC處,說明它們的關系。
發表評論
八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教案篇2
圖形的平移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平移的定義;2.平移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內涵.
2.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質,理解平移前后兩個圖形對應點連線平行且相等,對應線段和對應角分別相等的性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經歷觀察、分析、操作、欣賞以及抽象、概括等過程,經歷探索圖形平移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平移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平移的基本內涵的理解.
教學方法:探索、發現法.
教具準備
圖片:一些游樂園的圖片、轆轤、電梯等.
電腦演示:平移的過程,粒子運動及行星運轉等.
教學過程
Ⅰ.巧設情景問題,引入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游樂園內的一些項目嗎?(或投影片放圖片,或在電腦上演示幻燈片):旋轉木馬、蕩秋千、小火車、滑梯……它們曾經使我們許多人樂而忘返.不過,你想過沒有:小火車在筆直的鐵軌上開動時,火車頭走了200米,那車尾走了多少米呢?
Ⅱ.講授新課
下面我們來看第一節:生活中的平移(電腦演示:P57的圖3—1,然后提出問題)
(1)圖3—1中,傳送帶上的電視機的形狀、大小在運動前后是否發生了變化?手扶電梯上的人呢?
好,(電腦出示問題,并演示四邊形ABCD移動到四邊形EFGH的位置的過程)
如果把移動前后的同一臺電視機的屏幕分別記為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EFGH(如下圖),那么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H的形狀、大小是否相同?
八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極差的定義,知道極差是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一個量.
2、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2、難點:本節課內容較容易接受,不存在難點.
三、課堂引入:
下表顯示的是上海20__年2月下旬和20__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氣溫,如何對這兩段時間的氣溫進行比較呢?
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較兩段時間氣溫的高低,求平均氣溫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經計算可以看出,對于2月下旬的這段時間而言,20__年和20__年上海地區的平均氣溫相等,都是12度.
這是不是說,兩個時段的氣溫情況沒有什么差異呢?
根據兩段時間的氣溫情況可繪成的折線圖.
觀察一下,它們有區別嗎?說說你觀察得到的結果.
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來反映這組數據的變化范圍.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差稱為極差(range).
四、例習題分析
本節課在教材中沒有相應的例題,教材P152習題分析
問題1可由極差計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較大,結合本題背景可以說明該村貧富差距較大.問題2涉及前一個學期統計知識首先應回憶復習已學知識.問題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教案篇4
一、課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質?
3.矩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共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4.事例引入:小華想要做一個矩形像框送給媽媽做生日禮物,于是找來兩根長度相等的短木條和兩根長度相等的長木條制作,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檢測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嗎?看看誰的方法可行?
通過討論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對角錢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個四邊形是矩形,知道三個角是直角,條件就夠了.因為由四邊形內角和可知,這時第四個角一定是直角.)
二、例習題分析
例1(補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2)有四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3)四個角都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4)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5)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邊形是矩形;(×)
(6)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7)對角線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8)一組鄰邊垂直,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9)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指出:
(l)所給四邊形添加的條件不滿足三個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給四邊形添加的條件是三個獨立條件,但若與判定方法不同,則需要利用定義和判定方法證明或舉反例,才能下結論.
例2(補充)已知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AOB是等邊三角形,AB=4cm,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分析:首先根據△AOB是等邊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計算邊長,從而得到面積值.
解:∵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AO=AC,BO=BD.
∵AO=BO,
∴AC=BD.
∴ABCD是矩形(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AB=4cm,AC=2AO=8cm,
∴BC=(cm).
例3(補充)已知:如圖(1),ABCD的四個內角的平分線分別相交于點E,F,G,H.求證:四邊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證四邊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題目可分解出基本圖形,如圖(2),因此,可選用“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來證明
八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有趣場景中的數字問題和行程問題,歸納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設置問題串,讓學生體會分析復雜問題的思考方法.
2.讓學生進一步經歷和體驗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把復雜問題化為簡單問題的策略,體驗成功感,同時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勇氣,樹立自信心,并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
2.學會用圖表分析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問題。
教學難點
將實際問題轉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數學模型;會用圖表分析數 量關系。
教學準備:
教具:教材,課件,電腦(視頻播放器)
學具:教材,練習本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復習提問(5分鐘,學生口答)
內容:填空:
(1)一個兩位數,個位數字是,十位數字是,則這個兩位數用代數式表示為;若交換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得到一個新的兩位數,用代數式表示為.
(2)一個兩位數,個位上的數為,十位上的數為,如果在它們之間添上一個0,就得到一個三位數,這個三位數用代數式可以表示為.
(3)有兩個兩位數 和,如果將放在的左邊,就得到一個四位數,那么這個四位數用代數式表示為;如果將放在的右邊,將得到一個新的四位數,那么這個四位數用代數式可表示為.
第二環節:情境引入(10分鐘,學生動腦思考,全班交流)
內容:小明爸爸騎著摩托車帶著小明在公路上勻速行駛,下圖是小明每隔1小時看到的里程情況.你能確定小明在12:00時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數嗎?
第三環節:合作學習(10分鐘,小組討論,找等量關系,解決問題)
內容:例1
兩個兩位數的和是68,在較大的兩位數的右邊接著寫較小的兩位數,得到一個四位數;在較大的兩位數的左邊寫上較小的兩位數,也得到一個四位數.已知前一個四位數比后一個四位數大2178,求這兩個兩位數.
學生先獨立思考例1,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思考情況組織交流與討論.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10分鐘,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全班交流)
內容:練習
1.一個兩位數,減去它的各位數字之和的3倍,結果是23;這個兩位數除以它的各位數字之和,商是5,余數是1.這個兩位數是多少?
2.一個兩位數是另一個兩位數的3倍,如果把這個兩位數放在另一個兩位數的左邊與放在右邊所得的數之和為8484.求這個兩位數.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5分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一般步驟)
內容:
1.教師提問: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那些內容,對這些內容你有什么體會和想法?請與同伴交流.
2.師生互相交流總結出列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
第六環節:布置作業
內容:習題7.6
A組(優等生)2,3,4
B組(中等生)2、3
C組(后三分之一生)2
八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教案篇6
一、分解因式
1、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這種變形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互逆關系。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區別和聯系:
(1)整式乘法是把幾個整式相乘,化為一個多項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個多項式化為幾個因式相乘。
二、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如:ab+ac=a(b+c)
2、概念內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應當是“積”;
(2)公因式可能是單項式,也可能是多項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論依據是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即:ma+mb—mc=m(a+b—c)
3、易錯點點評:
(1)注意項的符號與冪指數是否搞錯;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凈”;
(3)多項式中某一項恰為公因式,提出后,括號中這一項為+1,不漏掉。
三、運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過來,就可以用來把某些多項式分解因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運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4、運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應是二項式或視作二項式的多項式;
②二項式的每項(不含符號)都是一個單項式(或多項式)的平方;
③二項是異號。
(2)完全平方公式:
①應是三項式;
②其中兩項同號,且各為一整式的平方;
③還有一項可正可負,且它是前兩項冪的底數乘積的2倍。
5、因式分解的思路與解題步驟:
(1)先看各項有沒有公因式,若有,則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組分解法,即通過分組后提取各組公因式或運用公式法來達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必須是幾個整式的乘積,否則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結果必須進行到每個因式在有理數范圍內不能再分解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