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
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后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后歸納小結。
3.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一、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三、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了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致。先分說后總說。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著;“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頭坐著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著,拉著;“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著。“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余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則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雙賓語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后面的練習。
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空間說明順序。
3、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解讀課文內容。
2、了解結構形式,說明順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把握結構。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微型雕刻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堪稱一絕。
舉兩個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讓我們今天用五倍放大鏡才能識讀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筆桿上雕刻鐵馬云雕的將士行軍路;
(屏幕欣賞《孫子兵法》竹筒微雕、雞蛋微雕)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古文《核舟記》,記錄的就是我國古代微雕藝術,讀來令人驚喜(屏幕顯示課題)
二、題解(屏幕顯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據課文內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記: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
題意:介紹說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識記下列詞語的讀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四、聽錄音范讀,學生朗讀課文
五、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全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結構形式:總分總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本課時講解分析前兩段)
具體方法:請學生參照注釋和老師的提示,讓他們互相討論,然后分別講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師釋疑并明確意思。
第1段(總說):
1、重要詞語:⑴ 奇巧;⑵ 為;⑶ 罔不因勢象形;⑷ 嘗:曾經;
⑸ 貽;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據以上詞語,學生討論譯出大意,老師再明確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4、朗讀:
第2~5段(分說)
提問:根據方位詞語,這幾段按什么順序介紹核舟?各段介紹的重點是什么?
明確:
⑴ 空間順序;
⑵ 各段介紹的重點:
第2段(船的結構)第3段(船頭游覽者蘇軾、魯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頂部,題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體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詞語。
2、學生討論后講解大意,老師再明確。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確:
第2段:介紹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讀。
七、布置作業
1、朗讀全文,并背誦第2段。
2、完成閱讀思考題。
〖結構圖示
概說核舟之奇巧,引出由來(第1段)
船體設計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記 詳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態、動作(第3、4段)
船背技師的題款、著色(第5段)
總括核舟,發出贊嘆(第6段)
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3
一、學情分析: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在這篇短文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美好社會的向往。
經過了兩年的學習積累,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識和文言字詞。而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節,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難。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學感悟。
二、學習目標:
1、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3、掌握常見文言實虛詞,積累古今異義詞;會翻譯課文。
4、學習本文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精練準確的特點。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三、學習策略:
在課堂模式上,我選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學模式。即“一個中心、四個環節、三種學習”。
在學案的編寫上,要盡可能的多給學生一些資料,以減少學生查閱資料的時間,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要多指導學生學會有效的預習文言文。比如,反復誦讀,熟悉文章內容;根據課下注釋和參考書翻譯全文,把有難度的句子翻譯和詞語解釋批注在相應的詞句旁邊;看課下注釋和參考書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在課本上做標記;要學會分類整理詞語和特殊句式等。有了充分的自學預習,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課堂學習時,要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學習模式。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限度的發揮。
四、教學過程:
(一)分發學案,指導預習:
預習部分的簡單內容,比如資料的閱讀背記和字音字形的掌握,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完成;較難的內容,像句子翻譯、詞語的積累,還有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可以放在課堂上,先由學生自學,然后全班交流明確。以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的準確性。
A、閱讀下列有關資料,批畫背記重點內容:
1、有關“記”:“記”是一種文體,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2、有關作者: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杰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因此,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3、有關作品:《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另有同名動畫《桃花源記》和相關話劇《暗戀桃花源》。
B、讀出下列詞句,注意加點字的讀音。并把這些字音批寫在課文上:
夾(jiá)岸便舍(shě)船豁(huò)然開朗劉子驥(jì)
阡(qiān)陌(mò)交通黃發垂髫(tiáo)怡(yí)然自樂
便要(yāo)還家邑(yì)人皆嘆惋(wǎn)此中人語(yù)云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屋舍(shè)儼(yǎn)然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C、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D、解釋加點字詞,并翻譯句子: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2、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3、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5、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6、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7、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0、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1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12、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13、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4、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6、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17、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18、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20、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21、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23、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E、文言知識積累:
請在學案上寫出各類詞語的解釋以及特殊句式。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咸、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論、語、足、及、詣、津
2、重要虛詞:
乃:為:其:
3、古今異義:
無論:妻子:絕境:鮮美:交通:不足:間隔:儼然:緣:津:外人:如此:仿佛:開朗:扶:志:延:悉:咸:既:尋:向:果:
4、詞類活用:
盡:異:前:窮:焉:志:未果,果:
5、一詞多義:
尋:舍:中:志:之:為:遂:向:得:聞:
6、同義詞
都——悉:皆:咸:并:具:
沿——緣:扶
邀請—要:延:
7、特殊句式:
(1)判斷句:
(2)省略句:省主語:省賓語:
F、請分別用四個字概括每段主要內容:
發現桃林——桃源做客——離開桃源——再尋桃源(不見桃源)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師:有誰知道“世外桃源”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師:那么誰又能告訴大家這個成語的出處呢?
生:“世外桃源”出自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那么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這么一個故事?為什么要把他虛構的社會描繪得這么美好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桃花源記》來了解在這個故事中,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目標,明確方向:
1、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
3、掌握常見文言實虛詞,積累古今異義詞;會翻譯課文。
4、學習本文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精練準確的特點。
5、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四)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進一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五)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共有四個思考題,分給七個小組分別進行討論交流。各小組推舉出自己的中心發言人。小組成員討論出問題的答案之后,要協助中心發言人準備展示講解。
1、細讀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二小組
2、本文所描繪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你的依據是什么?
——第三小組
3、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美好的桃花源?這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第四、五小組
4、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第六、七小組
(六)小組展示,互動生成:
在各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學習效果的展示和交流。每小組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作主要的發言。發言不到位的地方有本組補充,或其他的組的同學做補充和糾正。其他組的同學還可提出自己的疑問,由交流的小組答疑解難。
學生講解不清或理解不透的問題,由教師明確講解。教師的講解要注重方法的指導。
明確問題:
1、會的代名詞,細讀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各盡所能的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友好。(或——自然環境:優美富饒。社會環境:安定和平。人文環境:自由快樂。)
2、本文所描繪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你的依據是什么?
答:桃花源并不是真實存在。漁人處處“志”之,可是幾番尋找卻沒有結果,桃花源的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著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在階級社會,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3、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美好的桃花源?這其中寄予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4、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答:(1)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本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了一個有頭有尾情節完整的故事,而且寫得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此為第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懸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這是第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舉動。“初極狹,才通人”又產生了懸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這是第三折。接著便具體描繪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是第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懸念又起:找到了嗎?“不復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懸念。為之迷惑不解。這是第五折。
(2)組織材料,詳略得當: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達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關鍵。總的說來,桃花源里面寫的詳,桃花源外面寫的略;生活圖景寫的較詳,一般過程較略;漁人進桃花源時寫的詳,出來時寫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寫的詳,漁人的答話寫的略。正因為該詳就詳,該略就略,詳略得當,所以全文僅用320字,就創造了一個有頭有尾、有環境、有情節、有人物和有對話的動人故事,完美表達了寓意。
(3)漁人見聞,虛實結合:文中桃源內外的景物,村中的風俗人情都是通過漁人的觀察和感覺或借助漁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而文章開頭寫他“忘路之遠近”,臨末又寫他“遂迷,不復得路”是要通過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讀者,這里所寫的世外桃源是一個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六)當堂反饋,查缺補漏:
A、填空:本文是以()為線索,按()順序來寫的。
B、請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10、“村人”滿足于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
C、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D、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試舉一例進行說明。
中考連接:
(一)廣東省(09)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2、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2分)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離開桃花源時,他“”,但再來尋找時還是“”。
3、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二)蕪湖市(09安微省)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節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7.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還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填2字);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題。(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么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五、教學反思:
1、朗讀課文:
a、方法:分組分段輪流朗讀,反復輪流競賽。
b、效果:朗讀積極性、熱情空前高漲,一次比一次聲音高,氣勢盛。
c、自思:分數的激勵、榜樣的帶動力量、互相的競比氣氛、熱烈的情緒都感染、鼓舞著每一個學生。
2、解釋翻譯課文:
a、方法:分組分任務翻譯,加分標準:號位靠后者翻譯講解分數更高(1號位發言加一分……8號位發言加8分);本組譯完之后,其他組可以提問題,本組任何一位同學都可回答:回答正確則提問者不加分;回答不正確則提問者加分;其他組幫助回答正確也同樣加分。
b、效果:①負責翻譯的組準備更加充分,更加細致周到、更加準確。②其他同學聽得更認真,記筆記也更認真。③參與面極大,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參與了進來。
c、自思:號位不同分數不同,能使優秀的學生自覺、主動、有效地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努力為組里爭取更多的分數,自豪感、成就感大大地得以滿足,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自然就更高了。
3、檢測解釋翻譯:
a、方法:只檢測號位靠后的同學,不會時其他同學可以搶答,并酌情加分、扣分。
b、效果:猶如萬馬奔騰,個個興奮,個個爭先。
c、自思:傾聽度增高,專注讀更高,因為只有聽清楚老師提出的問題,才能快速做出反應,才能搶到發言的機會,為組里掙到分數。
4、背課文:
a、方法:比比看誰先背會課文:前5名加10分,前10名加九分……7號位、8號位再另外多加一分。
b、效果:背課文檢測爭先恐后。
c、自思:加分不同,幾乎每一個同學都可根據背會的先后加分,不留檢測死角。
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4
《社戲》是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這是魯迅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充滿溫情的一篇,從理解難度上來講也不艱澀。教材做這樣的設置,我認為有利于減輕學生對魯迅文章的畏難情緒,讓他們在文章的學習中,看到魯迅深刻冷峻背后溫情的一面。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閱讀《朝花夕拾》,從這些對往昔生活的回憶中,讀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這將為以后學習魯迅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戲》的教學成功與否十分重要。所以,這篇課文我用了4個課時,備課也下了工夫,整體上到達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其一,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小說體裁的基本文體知識不扎實。普遍認為小說中的我即作者本人。這可能和這篇文章體裁特征不鮮明有關。所以我又結合文章將小說的虛構性這一知識點講解了一下,對這一知識點個別同學的理解程度不高,具體體此刻答題的時候,還是用作者二字來作答。所以在以后的小說學習中,還是要反復強化文體特征。并且許多學生的作文也存在著文體不清的問題,例如在記敘文中穿插很多議論,本末倒置,文章所以變成大雜燴。由此看來,目前淡化文體界限、按資料來來編排教學資料的做法還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應當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知識點,引導學生按照行文規范來寫作。
其二,《社戲》這篇文章的教學,最終一個自然段十分重要。這一段既是文章的切入點,也是文章的題旨所在。我設計教學過程時,安排學生在第一課時先談談自我對這一段落的理解,在第四課時學完整篇課文以后,再重新來談這一問題。經過比較考察學生對課文關鍵點的理解程度。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能就真正懷念的不是豆和戲這一點闡述自我的觀點。由此,在教時上我做出了調整,較快地引出人生經驗通感這一深層次的概念,引導學生結合自我童年生活的回憶,聯系自我以往歷過的事、相處過的人、吃過的東西、聽過的歌等等,談一談對再也沒有看過那夜似的好戲、卻并沒有昨夜的那樣好吃兩句話的理解。這一環節的設置使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課堂氣氛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學中比較忽略的問題,有時為了趕進度或者想盡快地將學生引到正確的答案上,自我講解和灌輸的部分所占比例偏大,學生容易走神和倦怠。所以多設置一些活動和討論環節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緊之后學生在交流中大致能體會這樣一種感覺:物是人非,每每回憶卻再也找不到那時的感覺,令人悵然若失。因為即使一切都沒有變,但歲月無痕,當時的情感和體驗已一去不復返了。就在學生若有所悟的時候,趁熱打鐵點出魯迅作品的高妙之處,就是能喚起大家人生經驗的通感,寫到每個人的心里去。這樣使學生在認識到魯迅溫情一面的同時,對他思想的深刻性和強大的洞察力也有了感性的直觀的認識。水到渠成地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字詞在文中的特殊語義。
2、能力目標:體會敘事的詳略、學習人物與景物刻畫的方法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從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的情感取向(人情美、風情美、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2、難點:如何通過語句與事件表情達意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童年生活中有過什么有趣或好玩的事情呀?(讓幾個同學起來發言,跟大家分享下,老師不做闡發,意在勾起同學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好,同學們的童年果然是豐富多彩,下面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看他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樣的,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作者又是怎么把這些事情呈現在紙上的。
(板書課題,播放課件:有關社戲的圖片,同時,播放課文的錄音)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整體感知,請兩三個同學用一句話簡短地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記敘了“我”在鄉村和農村小伙伴看戲的一次經歷)
(三)研讀課文
1.默讀——劃分段落、理清情節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錢的波折
(4)夜航去看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讓學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請同學站起來說出自己劃分的段落與概括的段意,最后從幾個同學中選出一個劃分的寫在黑板上,老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2.在文章中做旁注——品味文章重點詞語、句子、語段。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重要的有寓意的詞語語段勾出來,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并追問學生覺得文章哪里寫得好,為什么覺得寫得好。最后請同學發言。
A例子(詞語):“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只櫓……”
幾個動詞,將少年開船的動作合作劃船表現得頗為詳細,顯示了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干的品格,心情愉悅。
B例子(語段)“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留了艇子看著連喝起彩來……”
運用的手法:比喻。好處:富有童話色彩;反映了兒童富于幻想的特點和愉悅的心情,而老漁父的喝彩是通過旁觀者的贊美來襯托孩子們的駕船技術。
C語段例子(11段)這是月夜行船的一段,景物描寫,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景物立體感由此而生。(讓學生進一步分析)
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真的是豆子好吃?戲好看嗎?
明確:“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份特有的農村風光,以及人與人之間誠樸、祥和、親密的關系。這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過的,在后來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這正好表達了作者對往事的深情回憶,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3.重點品評偷豆的是與非
“偷”是不好的行為,為什么在我這個有修養的城里人看來卻是有趣的?
偷的豆:貶——褒——(作者覺得)好吃——為什么?可以看出什么,體現了作者什么情感取向?向往什么(人情)?討厭什么?
送的豆:褒——貶——(作者覺得)不好吃——為什么?體現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取向?向往什么?討厭什么?
由此不難得出這是一種什么種寫作手法,體現了作者什么感情。
討論——學生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來,由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解答
(四)拓展延伸
A:選擇一件讓你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B:以說故事的形式復述本文。讓同學們給文章改變標題,分析“社戲”這標題好不好,由好在哪里?有沒有更好的標題?為什么要換標題?
(五)小結作業
回顧本課所學,給同學們傳授記敘文的學習方法,學習詳略得到的寫作手法以及寫景、敘事、寫人的表現手法。背誦喜歡的段落、句子。
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6
一、 教材
1、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現代作家黃飛寫的一篇小小說。這篇小說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離異家庭的孩子需要至愛親情的問題。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告訴人們:至親至愛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而離異家庭的孩子也同樣能得到人類的關愛,獲得生活的勇氣和動力。
2、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出人物的特點。
(2)能仔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朗讀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運,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1)能仔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分析歸納本文的主題。
3、課時安排:一課時
因為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根據大綱要求及課文特點,計劃授課時數為一課時。
二、教法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時代色彩的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習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學空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本課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
(1)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及背景音樂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2)朗讀法。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共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閱讀法。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全文內容,在閱讀中發現問題。
(4)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共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互動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
三、學法
對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古人有云:“受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注意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根據大綱要求和本課特點,這節課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有:
(1)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圈點勾畫法。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有疑惑或自己喜歡的字、詞、句進行圈點勾畫,以便之后更好的解決或賞析。
(3)討論法。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多媒體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擁有母愛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愛,對有的人來說唾手可得,而對有的人來說卻是那么的遙而無望。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感受小小說《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愛。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一遍課文,解決生字詞。
2、自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簡要復述故事梗概。
(三)、自由閱讀課文,和周圍同學討論完成思考題:
(1)從文中找出離異母親愛孩子的語句,看看“有媽的孩子像塊寶”的幸福,品味這份母愛。
(2)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愛的懷抱里,該有多好啊!可現實是殘酷的,愛他的媽媽偏偏離開了他,失去媽媽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樣生活。課文中哪些語句能很好的闡述這句話?把它找出來。
(3)“看人間萬象,品人生百味。”生活這列列車有時并不按照我們預設的軌道在運行,前面我們隨著小亮一起感受了母愛,像塊寶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說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請同學們走進課文,找出文章的其他人物,討論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四)、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分析文章的結尾)
王小亮的遭遇已經很不幸了,作者為什么還要讓奶糖被冰雪消融、滲入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蘊涵:母親的胸懷像大地那樣寬廣,那樣慈愛,那樣公正,她會給每一個孩子以溫暖和熱愛,使他們幸福成長。作者讓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訴大家,人間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的大地,無所不在,無所不有。
(五)、深情誦讀 沐浴母愛
讓我們伴著舒緩的音樂(《燭光里的媽媽》),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愛,沐浴母愛。
讀出人物的感情,讀出文章的味道。
(六)、拓展延伸(也可以作為小結)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擁有母愛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親的疼愛,連做夢都想,但現實中更多的人,在母愛的呵護下,卻麻木的感受不到母愛,覺得自己的母親嘮叨、煩,甚至開始討厭自己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的母親。結合本文和自身的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7
【導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節的節奏特點。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關雎》,第二課時完成《蒹葭》。
第一課時學習《關雎》
情景導入:雎鳩啼鳴,荇菜差參。琴瑟鐘鼓,君子淑女……這一切,在心中蕩漾著愛意的戀人眼中,大概會多一層溫馨與幽怨吧!你聽,他們各自為自己傾心的“淑女”唱出了纏綿悱惻的情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雎(jū)鳩(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
寤寐(wùmèi)芼(mào)
2.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關關:擬聲詞,一種鳥的叫聲。洲:水中的陸地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選。
(2)詞類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詞做動詞用,做朋友,相親相愛,親近)
②鐘鼓樂之(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樂)
(3)古今異義
左右流之(古義:撈取;今義:流出)
3.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成《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基本表現手法為賦、比、興。
《詩經》的詩體格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時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其語言生動傳神。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一)朗讀指導
1.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交流點撥】第一節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節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節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急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五節寫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2.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3.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交流點撥】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撈。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兩邊來。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挑選。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交流點撥】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做夢夢見自己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理清層次
1.全詩共5個小節,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第一章(第1節)描寫小伙子見到一位漂亮姑娘,從而引起愛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節)描寫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無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寢食不安。第三章(4~5節)描寫小伙子夢想成婚的歡樂場景。
2.《關雎》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交流點撥】《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夢想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步驟四細讀課文探究寫法
《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這種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是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關雎》寫一個男子對所愛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了求之不得的焦慮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悅,表現了追求愛情中的苦與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國文字的“第一”
【交流點撥】①《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②《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板書設計】
關雎托物起興所聽:關關雎鳩所見: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輾轉反側——相思之苦夢幻之樂琴瑟反之——親密相愛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第二課時學習《蒹葭》
情景導入: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部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蒹葭》。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晞(xī)
湄(méi)躋(jī)涘(sì)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蒹葭: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順流而下。晞:干。阻:險。躋:高。
坻:水中的陸地。涘:水邊。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2)詞類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詞,作形容詞,彎曲)
(3)古今異義
道阻且右(古義:彎曲;今義:右邊,表方位)
白露為已(古義:干;今義:已經)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感受音韻美。
(1)全班齊讀詩歌,要求學生結合上一課時介紹的關于《詩經》藝術特點,體會《蒹葭》的音韻美。
(2)聽學生朗讀后,教師正音,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作品的音韻美是如何表現的。
【交流點撥】音韻美表現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讀時采用“二二”拍,聽起來很整齊。②作品押韻:第一章押“ɑng”韻,韻腳有蒼、霜、長、方、央。第二章押“i”韻,韻腳有萋、晞、躋、坻。第三章押“i”韻,韻腳有已、涘、沚。③運用疊詞,如“蒼蒼、萋萋、采采”;運用疊章,統一內容的反復詠唱,這樣有一唱三嘆的美感。
(3)請男女生交錯進行朗讀,把自己體會的音韻美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
2.感知內容大意。
請學生結合注解,盡量用優美的語言翻譯作品第一章的內容后,引導學生對比。第二、三章的內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復。
【交流點撥】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三章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表現了一位癡心、癡情男子對心上人的愛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傷感。
步驟三質疑問難深層探究
1.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2.詩歌中哪些詩句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交流點撥】“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些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請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點撥】感情基調: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理由:渴慕傾心于伊人,執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4.《蒹葭》的主題是什么?
【交流點撥】詩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一種凄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后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的情景,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驟四探究寫法比較閱讀
(一)寫法探究
1.《蒹葭》這首詩歌中運用了哪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詩歌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凄涼的畫面:一個晚秋的早晨,天色朦朧,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望遠處,是一塊小小的沙洲。這是一幅蕭瑟的晚秋晨光圖,烘托出主人公凄惻的情感。詩的每章景物描寫都有不同。首章“白露為霜”,露凝為霜,是拂曉時;第二章“白露為晞”,太陽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陽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時間的晚秋晨光圖,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佇立遠望而始終不能見面的惆悵心情,而主人公的這種心情隨著晨光畫面的重疊,顯得越來越急切,越來越凄婉,使這首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這首詩采用重章疊詠的手法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奏感,更充分地抒發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二)比較閱讀
1.《關雎》《蒹葭》都可看作是愛情詩,它們的寫作手法相同嗎?
【交流點撥】《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從中可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蒹葭》比《關雎》情感意味更濃。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2.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點撥】《關雎》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蒹葭》表現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寫出了他欲見不得的焦急悵惘的心情。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人。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2.拓展延伸
任選《蒹葭》中的一節,用優美的語言重現詩歌的意境。
【交流點撥】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板書設計】
景物蒹葭:蒼蒼——萋萋——采采白露: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長,阻且躋,阻且右結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離,距離遙遠)
八年級下冊語文電子版教案篇8
一、 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中國古代詩歌這條道路上出現了不少名家,詩歌寫作的體裁也得到不斷拓展,由此產生了許多風格迥異的派別,比如:
1、浪漫派,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獨酌》、《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
2、現實派,詩歌藝術風格沉郁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代表詩人杜甫《三吏》、《三別》、《兵車行》
3、山水田園詩派,體裁多為青山綠水,自然風光,風格多為恬靜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淵明、王維《山居秋瞑》、孟浩然《過故人莊》等。
4、邊塞詩派,體裁多為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戍守邊疆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向往與情懷。代表人物有高適《別董大》、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維《使至塞上》等。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也是古詩,請同學打開課本《詩四首》,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寫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曾經做過幾任小官,41歲辭官而歸,從此居住在農村,參加田間勞動,63歲去世,這首詩是在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
2、學生正音、劃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你們在這首詩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學習
1、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
(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干什么,用了多少時間?
(鋤草,從“晨興”“帶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結:詩的前四句寫了給豆鋤草一事,交代了種豆的地點,“南山”指廬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鋤草的原因,草長得茂盛,把土里的營養都吸收走了,豆苗長不起來,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作者一大早就去鋤草,“興”,起的意思,“晨興”就是早早起來;“理”清理,清除,“荒”,雜草,“__”田間的雜草,第五句說自己歸家之時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說的?為什么開頭不說,在這里才說它狹而草木深?
(詩人的歸途)(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濕)
4、作者為什么要寫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詩人整日勞作的艱辛,烘托出詩人堅定的歸田愿望)
小結: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身歸隱的愿望,盡管勞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歸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現了他的意愿,生動的表現了詩人自然樸素的風格。
(二)探究學習
1、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2、“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3、、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4、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