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預測和解決問題,以避免課堂上出現不可預料的突發情況。物理教案免費下載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物理教案免費下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聚變反應的特點及其條件.

2.了解可控熱核反應及其研究和發展.

3.知道輕核的聚變能夠釋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將為人類提供廣闊的能源前景。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培養他們歸納與概括知識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導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更加熱愛科學、勇于獻身科學。

2.認識核能的和平利用能為人類造福,但若用于戰爭目的將給人類帶來災難,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為人類早日和平利用核聚變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學重點

聚變核反應的特點。

聚變反應的條件。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設備一套:可供實物投影、放像、課件播放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提問1:利用核能的兩大途徑分別是什么?

☆學生:輕核的聚變核重核的裂變。

復習提問2:利用重核裂變獲取核能時,有哪些不利因素?

☆學生:燃料利用率低,廢料處理存在隱患。

復習提問3:什么是核子平均質量?從核子平均質量曲線可以看出,最大效能利用核能的途徑是什么?

☆學生:原子核的質量除以核子總數;輕核聚變。

教師: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美國用了7年。氫彈爆炸釋放核能是通過輕核的聚變來實現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聚變的問題.

學生:學生認真仔細地聽課

點評:通過介紹我國第一氫彈爆炸,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二)進行新課

1.聚變及其條件

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段,回答什么叫輕核的聚變?

學生仔細閱讀課文

學生回答:兩個輕核結合成質量較大的核,這樣的反應叫做聚變。

投影材料一:核聚變發展的歷史進程

提問:請同學們再看看比結合能曲線(圖19.5-3),想一想為什么輕核的聚變反應能夠比重核的裂變反應釋放更多的核能?

讓學生了解聚變的發展歷史進程。

學生思考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學生回答:因為較輕的原子核比較重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質量更大,聚變成質量較大的原子核能產生更多的質量虧損,所以平均每個核子釋放的能量就更大

點評: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歸納補充:

(1)氫的聚變反應:

21H+21H→31He+11H+4MeV、

21H+31H→42He+10n+17.6MeV

(2)釋放能量:ΔE=Δmc2=17.6MeV,平均每個核子釋放能量3MeV以上,約為裂變反應釋放能量的3~4倍

提問:請同學們試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說明核聚變發生的條件?

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思考、歸納總結并分組討論。

得出結論

微觀上:參與反應的原子核必須接近到原子核大小的尺寸范圍,即10-15m,要使原子核接近到這種程度,必須使它們具有很大的動能以克服原子核之間巨大的庫侖斥力。

宏觀上:要使原子核具有如此大的動能,就要把它加熱到幾百萬攝氏度的高溫。

點評: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考慮核聚變的條件,有助于加深理解。

教師說強調:聚變反應一旦發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給它能量,靠自身產生的熱就可以維持反應持續進行下去,在短時間釋放巨大的能量,這就是聚變引起的核爆炸。

教師補充說明:

(1)熱核反應在宇宙中時時刻刻地進行著,太陽和很多恒星的內部溫度高達107K以上,因而在那里進行著激烈的熱核反應,不斷向外界釋放著巨大的能量。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約為3.8×1026J,地球只接受了其中的二十億分之一。太陽在“核燃燒”的過程中“體重”不斷減輕。它每秒有7億噸原子核參與碰撞,轉化為能量的物質是400萬噸。科學家估計,太陽的這種“核燃燒”還能維持90億~100億年。當然,與人類歷史相比,這個時間很長很長!

教師:希望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太陽能有關方面的知識及其應用。

(2)上世紀四十年代,人們利用核聚變反應制成了用于戰爭的氫彈,氫彈是利用熱核反應制造的一種在規模殺傷武器,在其中進行的是不可控熱核反應,它的威力是原子彈的十幾倍。

提問:氫彈爆炸原理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課本圖19.7-1是氫彈原理圖,它需要用原子炸藥來引爆,以獲得熱核反應所需要的高溫,而這些原子炸藥又要用普通炸藥來點燃。

[教師點撥]

[錄像]氫彈的構造簡介及其爆炸情況。

根據你收集的資料,還能通過什么方法實現核聚變?

學生回答:日英開發出激光核聚變新方法、有人提出利用電解重水的方法實現低溫核聚變。

點評:學生自學看書,自己歸納總結,

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可控熱核反應

(1)聚變與裂變相比有很多優點

提問:目前,人們還不能控制核聚變的速度,但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和嘗試可控熱核反應,以使核聚變造福于人類。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請同學們自學教材,了解聚變與裂變相比有哪些優點?

投影材料二:可控熱核反應發展進程

例:一個氘核和一個氚核發生聚變,其核反應方程是21H+31H→42He+10n,其中氘核的質量:mD=2.014102u、氚核的質量:mT=3.016050u、氦核的質量:mα=4.002603u、中子的質量:mn=1.008665u、1u=1.6606×10-27kg,e=1.6022×10-19C,請同學們求出該核反應所釋放出來的能量。

學生計算:

根據質能方程,釋放出的能量為:

教師點拔:平均每個核子放出的能量約為3.3MeV,而鈾核裂變時平均每個核子釋放的能量約為1MeV。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介紹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進而分析系統在單純的熱傳遞過程中系統內能的變化,自然引出熱量與系統內能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最后研究做功與熱傳遞在改變系統內能上的異同。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2.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系統內能的一種方式。

3.能區分熱量與內能的概念。

4.知道熱傳遞與做功對改變系統的內能是有區別的

過程與方法

能舉例說明熱傳遞能夠改變系統內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感受能量的轉移,增強我們學習物理、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熱傳遞對內能的改變。

難點:熱量與內能的區別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稍簡單,易于學生接受。

五、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討論、講解

六、課前準備

鐵絲、布、酒精燈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基礎知識提問:

1、焦耳的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2、什么是內能?內能于什么有關?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

想一想,使一段鐵絲的溫度升高有哪些方法?

回答:將鐵絲來回多次彎折,用布摩擦,將鐵絲放在火上燒,與高溫物體接觸……

教師:可以通過做功改變物體內能,今天我們來學習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熱傳遞。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播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2頁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

(1)什么是熱傳遞?

(2)熱傳遞有幾種方式?舉例說明。

(3)熱傳遞過程的實質是什么?

1.熱傳遞

(1)熱量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或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遞到低溫部分,叫做熱傳遞。

(2)熱傳遞的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

(3)熱傳遞的實質:能量的轉移

①熱傳導:不借助于物質的宏觀移動,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熱運動,使能量由高溫物體(或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物體(或物體的低溫部分)傳遞的過程,這種過程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都能發生。

②熱對流:流體依靠宏觀流動而實現熱傳遞的過程,在對流過程中伴隨著大量分子的定向運動。熱對流又分自然對流和強迫對流。自然對流——當流體內部存在溫度梯度,進而出現密度梯度時,高溫處流體的密度—般小于低溫處(水在0~4oC時的反常膨脹現象除外),這時如果流體的密度由小到大對應空間位置的由低到高,在重力作用下,流體便開始作宏觀的定向流動,密度小處溫度較高的流體向上運動,而溫度低處密度較大的流體填充過來,行成了流體的對流,從而使能量從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強迫對流——靠外來的作用使流體在高溫處與低溫處之間作循環流動而傳遞熱量的過程,例如制冷系統內工作物質的循環流動就是靠壓縮機的工作強迫實現的。

③熱輻射:不依賴于物質的接觸而由熱源自身的溫度作用借助電磁波傳遞能量的方式。溫度的高低決定著輻射的強弱。溫度較低時,主要以不可見的紅外線進行輻射,溫度較高時,熱輻射的成分在可見光區。如太陽就是通過熱輻射的形式將熱經宇宙空間傳給地球的。

2.熱和內能

對于一個熱力學系統,單純地對系統傳熱也能改變系統的熱力學狀態。

熱量是在單純的傳熱過程中系統內能變化的量度。

當系統從狀態1經過絕熱過程達到狀態2時,內能的增加量等于外界對系統傳遞的熱量Q,即。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3頁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

(1)怎樣理解熱量?能否說某一物體具有多少熱量?為什么?

(2)傳遞的熱量與內能改變滿足什么關系?

(3)做功和熱傳遞都能改變物體的內能。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內能,有何不同?

回答:

(1)熱量表征物體間內能轉移的多少。只有在改變物體內能的過程中,說熱量才有意義。所以,不能說物體含有多少熱量。

(2)傳遞的熱量與內能改變的關系

①在單純熱傳遞中,系統從外界吸收多少熱量,系統的內能就增加多少。即ΔU=Q吸

②在單純熱傳遞中,系統向外界放出多少熱量,系統的內能就減少多少。即Q放=-ΔU

(3)熱傳遞,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即內能從物體的一部分傳到另一部分,或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做功,是物體的內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如內能與機械能、內能與電能等發生轉化。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3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光的干涉現象及產生光干涉的條件;

(2)理解光的干涉條紋形成原理,認識干涉條紋的特征;

(3)如何用波動說來說明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怎么會出現時間上是穩定的,空間上存在著。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表述、概括能力;

(2)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表述物理現象,概括其規律特征的能力,學生親自做實驗培養學生動手的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波的干涉條件,相干光源;如何用波動說來說明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怎么會出現時間上是穩定的,空間上存在著。

教學難點:如何用波動說來說明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怎么會出現時間上是穩定的,空間上存在著;加強區和減弱區并且互相間隔,如何理解“加強”和“減弱”。

1、從紅光到紫光頻率是如何變化的?頻率由誰決定?

(1)從紅光到紫光的頻率關系為:υ紫>………>υ紅

(2)頻率由光源決定與傳播介質無關。(由光源的發光方式決定)

2、在真空中,從紅光到紫光波長是如何變化的?

3、任一單色光從真空進入某一介質時,波長、光速、頻率各如何變化?

(1)當光從真空進入介質或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頻率不發生變化。即光的的顏色不發生改變。

(2)當光從真空進入介質后,傳播速度將變小。當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后,又如何判斷傳播速度的變化?

(3)當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后,又如何判斷波長的變化?

例1:已知介質對某單色光的臨界角為θ,則()

該介質對此單色光的折射率等于1/sinθB.此單色光在該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等于csinθ倍(c是真空中的光速)

C.此單色光在該介質中的波長是在真空中的波長的sinθ倍

D.此單色光在該介質中的頻率是在真空中頻率的1/sinθ倍

4、在同一介質中,從紅光到紫光波長、速度大小間的關系如何?

(1)在同一種介質中,頻率小的傳播速度大。

(2)在同一種介質中,頻率小的波長大(這一點與真空中的規律一樣)。

5、產生穩定干涉現象的條件是什么?(

頻率相同、振動方向相同、相差保持恒定)

6、日常生活中為何不易看到光的干涉現象?(

對機械波來說容易滿足相干條件,對光來講就困難的多,這與光源的發光機理有關,利用普通光源獲得相干光的方法是把一列光波設法分成兩部分進行疊加發生干涉)

楊氏雙縫干涉圖樣的特點有那些?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電磁感應現象,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2、會運用楞次定律和左手定則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3、會計算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切割法、磁通量變化法)。

4、通過電磁感應綜合題目的分析與解答,深化學生對電磁感應規律的理解與應用,使學生在建立力、電、磁三部分知識聯系的同時,再次復習力與運動、動量與能量、電路計算、安培力做功等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楞次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是電磁感應一章的重點。另外,電磁感應的規律也是自感、交流電、變壓器等知識的基礎,因而在電磁學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2、在高考考試大綱中,楞次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都屬II級要求,每年的高考試題中都會出現相應考題,題型也多種多樣,在歷年高考中,以選擇、填空、實驗、計算各種題型都出現過,屬高考必考內容。同時,由電磁感應與力學、電學知識相結合的題目更是高考中的熱點內容,題目內容變化多端,需要學生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又有一定的解題技巧,因此在復習中要重視這方面的訓練。

3、電磁感應現象及規律在復習中并不難,但是能熟練應用則需要適量的訓練。關于楞次定律的推廣含義、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在應用中何時用其計算平均值、何時要考慮瞬時值等問題都需通過訓練來達到深刻理解、熟練掌握的要求,因此要根據具體的學情精心選擇一些針對性強、有代表性的題目組織學生分析討論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4、電磁感應的綜合問題中,往往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功能關系、閉合電路計算等物理規律及基本方法,而這些規律及方法又都是中學物理學中的重點知識,因此進行與此相關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回顧和應用,建立各部分知識的聯系。但是另一方面,也因其綜合性強,要求學生有更強的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成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

5、楞次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也是能量守恒定律在電磁感應中的體現,因此,在研究電磁感應問題時,從能量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往往更能深入問題的本質,處理方法也更簡捷,物理的思維更突出,對學生提高理解能力有較大幫助,因而應成為復習的重點。

教學過程設計

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是: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

以上表述是充分必要條件。不論什么情況,只要滿足電路閉合和磁通量發生變化這兩個條件,就必然產生感應電流;反之,只要產生了感應電流,那么電路一定是閉合的,穿過該電路的磁通量也一定發生了變化。

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電路中有感應電流產生。這個表述是充分條件,不是必要的。在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用它判定比較方便。

2、感應電動勢產生的條件。

感應電動勢產生的條件是:穿過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

這里不要求閉合。無論電路閉合與否,只要磁通量變化了,就一定有感應電動勢產生。這好比一個電源:不論外電路是否閉合,電動勢總是存在的。但只有當外電路閉合時,電路中才會有電流。

3、關于磁通量變化

(1)在勻強磁場中,磁通量=BSsin(是B與S的夾角),磁通量的變化=1有多種形式,主要有:

①S、不變,B改變,這時=BSsin

②B、不變,S改變,這時=SBsin

③B、S不變,改變,這時=BS(sin2-sin1)

當B、S、中有兩個或三個一起變化時,就要分別計算1、2,再求1了。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5

高一的物理學習是中學物理學習的轉折點。在我高一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雖然學習很用功,但其學習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各次測驗考試的成績低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大受打擊。在對學生進行交流、訪談和教育調查時,很多學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一放就忘。許多物理教師也認為這種情況在高一新生中相當普遍。這說明學生對所學知識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研究高一新生物理學習特點,以及針對物理學習上的困難提出相應的對策,不僅對高一新生渡過這一轉折點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整個中學物理教育也有一定的啟發和促進作用。

一、高一新生學習物理的通病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審題和分析能力差:審題不細致,不準確,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會通過分析題目信息抓出問題的關鍵。②理解能力差:對概念的理解膚淺,答題時憑著感覺答。③綜合實驗能力差:尤其是實驗設計能力有待提高。④數理結合意識差:不會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簡單運算失誤太多。⑤表達能力差:作圖不嚴格,計算題解法不規范,邏輯性差。

2、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審題不夠仔細,粗心大意;②公式不明,亂代數據;③表達不清,思維邏輯性差,解題無計劃,書寫太混亂;④運算能力差,數據不準確,單位混亂。

二、成因分析

1、與學科特點有關: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緣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故此比較的抽象并且要真正地弄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積累。然而,高一新生在這一方面相當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與初高中知識的銜接也有關:

初中沒有獨立開設物理課,因此高一新生還未形成較好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解題技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數學符號與物理專用符號的區別;圖象結合物理情境的想象與思考能力的培養;解題時畫受力分析圖和運動情況圖的習慣和規范還未養成;單位、有效數字、方向以及解題格式的規范化始終要引起重視。

3、與新生的適應能力有關:

從初中到高中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們注意到高一新生面對著新的教育環境、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不少學生感覺很不適應,心理波動很大,存在著明顯的“過渡期”(一般為一學期乃至一年)。筆者曾對高一新生第一次期中考試后,對考試成績滿意程度做了一次調查,結果有80%以上的同學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對高中的學習不能完全適應。這種不適應階段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嚴重,對學習的影響就越大。高一新生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適應的現象呢?我認為這種不適應可能與下列幾種因素有關。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6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5、物體與像的大小相等;

6、物與像的連線垂直于平面鏡。

制作步驟:

1、在2113紙上豎一塊玻璃板作為平5261面鏡,在紙上記下4102平面鏡的位置;

2、把點燃的蠟燭放1653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后面與像重合,在紙上記錄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線將物像位置連起來;

5、改變位置再測幾組;將測得數據填入表格中。

擴展資料:

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實驗中宜選擇較薄的玻璃板,從而避免因前后兩個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錯位(重影),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這樣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體與前面物體的像重合,從而更好地確定像的位置。可用兩塊三角板檢驗玻璃板是否與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鋪白紙的目的是便于記下蠟燭、玻璃板和像的位置,從而確定物與像到玻璃板的距離關系及物、像的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平面2113鏡成像的實驗步驟如下:

1、在紙上豎一塊玻璃5261板作為平面鏡,在紙上記4102下平面鏡的位置。1653

2、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后面與像重合,在紙上記錄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線將物像位置連起來

5、改變位置再測幾組;將測得數據填入表格中。

拓展資料:

平面鏡成像是一種物理現象。指的是太陽或者燈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鏡面上平面鏡又將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們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鏡中的虛像。當你照鏡子時可以在鏡子里看到另外一個"你",鏡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image)。在鏡面成像中,你的左邊你看到的還是在左邊,你的右邊你看到的還是在右邊,但如果是兩個人面對面,你的左邊就是在對方的右邊,你的右邊就是在對方的左邊。這樣的效果也叫鏡像。

制作步驟:

1、在紙2113上豎一塊玻璃板5261作為平面鏡,在紙上記下平面鏡的位置;

2、把點4102燃的蠟燭1653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后面與像重合,在紙上記錄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線將物像位置連起來;

5、改變位置再測幾組;將測得數據填入表格中。

擴展資料

實驗:

【儀器和器材】

蠟燭,12cm×15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貼有反光膜的汽車用玻璃),12cm×10cm普通透明玻璃片,玻璃膠。

【制作方法】

在透明玻璃12cm邊涂上適量的玻璃膠,將其固定在12cm×10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間(要保證兩玻璃面的垂直),并在反光面位置兩側的底座玻璃上畫線。

【使用方法】

將做好的裝置放在方格紙上,并讓裝置上的記號線與方格紙上的中線重合。

【實驗技巧】

做實驗時方格紙上的記號,應將物體的整個底部形狀畫出。

【實驗方法】

本實驗總方法:實驗歸納法。

用未打開的蠟燭代替點燃的蠟燭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實驗中宜選擇較薄的玻璃板,從而避免因前后兩個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錯位(重影),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這樣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體與前面物體的像重合,從而更好地確定像的位置。可用兩塊三角板檢驗玻璃板是否與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鋪白紙的目的是便于記下蠟燭、玻璃板和像的位置,從而確定物與像到玻璃板的距離關系及物、像的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成像特點:

1、平面鏡成正立等大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連線垂直于平面鏡。

3、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4、像和物關于平面鏡對稱。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變,左右互換

(總結: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

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步驟:2113

1、儀器和器材準備。蠟5261燭,12cm×15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貼有4102反光膜的汽車用玻璃),12cm×10cm普通1653透明玻璃片,玻璃膠。

2、在透明玻璃12cm邊涂上適量的玻璃膠,將其固定在12cm×10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間(要保證兩玻璃面的垂直),接著在透明玻璃的兩側放置蠟燭(兩根蠟燭要確保在同一直線上)

3、多次移動并測量兩根蠟燭與透明玻璃之間的距離,記錄下來;

4、做好實驗后收拾器材,根據所得數據分析研究。

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方法:

本實驗總方法:實驗歸納法。

用未打開的蠟燭代替點燃的蠟燭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擴展資料:

平面鏡成像特性:

但在實驗中,我們常用薄玻璃板來代替平面鏡。因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的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問題。

為了更清晰的看到“鏡”中的像,我們要求玻璃前的物體要盡可能的亮,而環境要盡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體不需點亮,環境要盡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鏡成像實驗適合在較暗的環境下進行。

平面鏡能改變光的傳播路線,但不能改變光束性質,即入射光分別是平行光束、發散光束等光束時,反射后仍分別是平行光束、發散光束。

由物體任意發射的兩條光線,由平面鏡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則順著這兩條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看到了兩條線的交點,

即我們在平面鏡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鏡后面是沒有物體的,所以物體在平面鏡里成的是虛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沒有實際光線通過像點,因此稱作虛像);

像距與物距大小相等,它們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它們到鏡面的距離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實際上是前后相反,但是教科書上是左右相反)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7

【教學設計思想】

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難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極大的興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處: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是高中力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正確認識摩擦力對整個力學知識框架的搭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初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系出發,讓學生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

本節課也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目前還沒有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相關知識,只是在初中階段簡單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質。所以在講述新課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要讓他們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學習新課程,避免跨越式教學。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靜摩擦、滑動摩擦力,和它們的產生條件及其作用效果,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3.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3.讓學生參與和親身體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參與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3.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難點: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三、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實驗探究、體會參與、練習鞏固

四、教具準備

木板、彈簧秤、物塊、毛巾、泡沫板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說明展示圖片引出問題導入課題展示兩組圖片,引出摩擦力課題。

圖片一:帶花紋的輪胎和鞋子。

問題:輪胎表面和鞋子底部的花紋有什么作用?

圖片二:身體表面光滑的魚。

問題:魚類身體表面分泌的粘液對自身有什么作用?

學生認真觀察圖片,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陶冶情操。

3.能初步明確課堂所要研究的任務。1.利用生活實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觀念。設置情景

認識不同

類型的摩

擦力情景一:小明同學需將一個很重的箱子從A處搬到B處,經嘗試,小明很難直接搬動它。(要求:小明獨自完成任務,使用力氣最少。)

問題一:小明該如何去做?

情景二:在上述背景之下,小明嘗試推動箱子,發現箱子不容易推動。

問題二:小明怎樣改進方案,能讓箱子更容易推動?

情景三:發現澆油不環保,也很浪費。

問題三:能否有更輕松的辦法?

老師對上述三個場景對應提出的三個解決方案進行小結,對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做出肯定,并同時介紹學生,解決方案中涉及的三種摩擦力分別是: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1.請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三個問題:

回答問題一:推箱子。

回答問題二:給地面澆油。

回答問題三:給箱子底部放木棒。

3.學生跟隨老師的分析,深刻思考,總結規律。

4.學生進行觀察,從中發現:物體受到摩擦力的條件,與初中的知識進行比較,歸納出兩種不同類型的摩擦力。1.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2.使學生發散思維,不再只受物理條條框框的公式限制,盡可能的發散思維,考慮解決方案,自己引出三種常見的摩擦力。

3.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

4.以師生互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學生對實例分析,讓學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為下面的探究打基礎。

探究滑動摩擦力

1.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另一物體滑動時,會受到另一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產生的條件:

a.直接接觸

b.接觸面粗糙

c.兩物體間有彈力

d.有相對運動

擴充: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物體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會有所不同,進行思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A.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B.跟物體間的壓力(正壓力)有關

C.跟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根據以上幾條猜測,設計實驗去進行驗證探索。(利用控制變量法來進行探究)

壓力FN

摩擦力Ff

作出FN——Ff圖象,尋找其中規律。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

3.大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數由接觸面的材料決定,稱之為動摩擦因數(μ)即:F=μFN

“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沒有單位。

4.方向: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相反”是指相對接觸的物體,而不能相對別的物體。

所謂“相對運動”,指的是兩個物體分別以對方為參照物所表現出來的運動,而不是相對地面或其他物體的運動。

觀察A在B上滑動時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理解相對運動含義。1.學生小組討論后提出問題。并確定探究的方向。

2.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得出滑動摩擦力的特點。

3.學生通過自己的比較探究過程,并分享其他同學的成果,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4.學生對成果進行分析論證,得出它們的特點。

5.就此結論進行實驗探究。

6.鼓勵學生在學習完靜摩擦力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更深層探究。

7.師生一起對問題進行初步的評價和篩選,確定合理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就此進行猜想和假設,設計出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探究。

8.學生進行實驗時進行個別指導,使得后進生能完成實驗進展。

9.分析論證后形成結論: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

②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

10.學生就實驗結論進行分析、深層拓展,達到最優。1.培養學生在觀察物理現象或物理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膽量。

2.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研究的計劃和實驗方案。完成對知識的初步探究和理解過程。

3.鼓勵學生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并能書面或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認識到實驗、分析,論證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4.培養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既堅持原則,又尊重他人。

5.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

6.具體問題的分析過程,讓學生能從中了解到解決問題的規范和過程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習慣。

反饋練習

例題:在東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伐下的木料常裝在雪撬上,馬拉著雪撬在冰道上滑行,將木料運出。一個有鋼制滑板的雪撬,連同木料的總重量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夠拉著雪撬勻速前進?(已知鋼與冰之間的μ=0.02)學生運用滑動摩擦力計算公式F=μF來解答問題。

通過例題,使學生深刻理解和熟練運動滑動摩擦力計算公式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8

知識目標

1、知道渦流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渦流對我們的不利和有利的兩個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事例,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本節是選學的內容,它又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中有很多應用,比如: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講,或者知道學生閱讀.什么是渦流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渦流和自感一樣,也有利和弊兩個方面.教學中應該充分應用這些實例,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

教學設計方案

一、引入:引導學生觀察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可用事物或圖片)

提出問題:為什么它們的鐵芯都不是整塊金屬,而是由許多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

引導學生看書回答,從而引出渦流的概念:什么是渦流?

把塊狀金屬放在變化的磁場中,或者讓它在磁場中運動時,金屬塊內將產生感應電流,這種電流在金屬塊內自成閉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渦,因此叫做渦流.

整塊金屬的電阻很小,所以渦流常常很大.

(使學生明確:渦流是整塊導體發生的電磁感應現象,同樣遵守電磁感應定律.)

二、渦流在實際中的意義是什么?

⑴為什么電機和變壓器通常用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就可以減少渦流在造成的損失?

⑵利用渦流原理制成的冶煉金屬的高頻感應爐有什么優點?

電學測量儀表如何利用渦流原理,方便觀察?

提出上述問題后,讓學生看書、討論回答

三、作業:讓學生業余時間到物理實驗室觀察電度表如何利用渦流,寫出小文章進行闡述.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9

教學目的:

1、了解光的電磁說及建立過程;

2、了解各種電磁波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它們的行為服從共同的規律。由于頻率不同而呈現出的不同特性。并熟悉它們的不同應用。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光具有波動性,它是以什么實驗事實為依據的?

導入新課

1、光的電磁說

19世紀初,光的波動說獲得很大成功,逐漸得到人們公認。

但是當時人們把光波看成象機械波,需要有傳播的媒介,曾假設在宇宙空間充滿一種特殊物質“以太”,“以太”應具有的性質,一是很大的彈性(甚至象鋼一樣)二是極小的密度(比空氣要稀薄得多),然而各種證明“以太”存在的實驗結果都是否定的,這就使光的波動說在傳播媒介問題上陷入了困境。

19世紀6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提出電磁場的理論,預見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提出電磁波是橫波,傳播的速度等于光速,根據它跟光波的這些相似性,指出“光波是一種電磁波”-----光的電磁說。

1888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測得它傳播的速度等于光速,與麥克斯韋的預言符合得相當好,證實了光的電磁說是正確的。

2、電磁波譜

我們已知無線電波是電磁波,其波長范圍以幾十千米到幾毫米,又已知光波也是電磁波,其波長不到1微米,可見電磁波是一個很大的家族,作用于我們眼睛并引起視覺的部分,只是一個很窄的波段,稱可見光,在可見光波范圍外還存在大量的不可見光,如紅外線、紫外線等等。

(一)、紅外線

發現過程:

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謝耳用靈敏溫度計研究光譜各色光的熱作用時,把溫度計移至紅光區域外側,發現溫度更高,說明這里存在一種不可見的射線,后來就叫做紅外線。(用棱鏡顯示可見譜)

特點:最顯著的是熱作用

應用:

(1)紅外線加熱,這種加熱方式優點是能使物體內部發熱,加熱效率高,效果好。

(2)紅外攝影,(遠距離攝影、高空攝影、衛星地面攝影)這種攝影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

(3)紅外線成像(夜視儀)可以在漆黑的夜間能看見目標。

(4)紅外遙感,可以在飛機或衛星上戡測地熱,尋找水源、監測森林火情,估計家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預報臺風、寒潮。

(二)、紫外線

發現過程:

1801年德國的物理學家里特,發現在紫外區放置的照相底板感光,熒光物質發光。

特性:主要作用是化學作用,還有很強的熒光效應,殺菌消毒作用。

應用:

紫外照相,可辨別出很細微差別,如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留在紙上的指紋。

照明和誘殺害蟲的日光燈,黑光燈。

醫院里病房和手術室的消毒。

治療皮膚病,硬骨病。

(三)、倫琴射線

發現過程: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在研究陰極射線的性質時,發現陰極射線(高速電子流)射到玻璃壁上,管壁會發出一種看不見的射線,倫琴把它叫做X射線。

產生條件:高速電子流射到任體固體上,都會產生X射線。

特性:穿透本領很強。

應用:

工業上金屬探傷

醫療上透視人體。

此外還有比倫琴射線波長更短的電磁波,如放射性元素放出的r射線

(四)、電磁波譜

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倫琴射線、r射線合起來構成了范圍廣闊的電磁波譜。

從無線電波到r射線,都是本質相同的電磁波,它們的行為服從共同的規律,另一方面由頻率或波長的不同而又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如波長越長的無線電波,很容易表現出干涉、衍射等現象,隨波長越來越短的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r射線要觀察到它們的干涉、衍射現象、就越來越困難了。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0

素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學中所說的力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

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受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

(2)學生用圖11-4-1所示的器材做實驗。

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結束后,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

①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速度變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

(3)學生看課文圖11.4-2乙、丙,交流圖中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①棒球運動員用力將球投出,由靜止變為運動。

②足球守門員接住射進球門的足球,足球由運動變為靜止。

(4)告訴學生: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運動速度或者方向發生變化,都可以認為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引導學生分析:在磁鐵吸引下小鋼珠運動狀態改變情況和手球、足球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

由此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力拉和壓彈簧,看看彈簧的形狀(長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在壓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縮短。)

(6)學生看課本圖11.4-2甲,交流圖中在射箭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弓被拉開了,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

(7)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如:踢足球時,足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等。

(8)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類效果。

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三、力的單位

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作了規定: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體驗1N的大小:讓學生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

補充例子: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問題: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3、探究: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

(1)拉彈簧時,所用的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顯。

(2)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

這些事例說明了力作用的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

(3)關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關用實驗探究:

①推門實驗:用的力推門,每次手的位置距離門軸遠近不同。體會手在不同位置時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舉尺實驗: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請一位同學用一個力作用在尺子的中點,向上將尺子舉起來;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舉尺子。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讓學生總結: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所以,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圖示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請同學們觀察或進行下列實驗,通過觀察或實驗你們對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認識、

(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也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

(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

(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達標自查

1、人推車時,是和之間發生了力的作用,對于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這時,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體是。

2、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托起一個蘋果的力大約為。

3、力的、稱為力的三要素,因為。

4、下列哪個物體最接近3N

A、一頭小牛B、一塊磚C、九年級物理課本D、兩枚1元硬幣

5、游泳的人,手腳用力向后劃水,人就能向前進,這表明,人向后給水作用力的同時受到了的推力,這個現象表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6、畫出下列力的示意圖: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時,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幫他把實驗結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將小鋼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當磁體靠近小鋼球時,看見小鋼球向磁體運動;然后讓小鋼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當在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時,小鋼球運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上面兩個實驗,你總結出的結論是力能。

(2)小明用雙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見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變長了,說明力能。

8、甲、乙兩個同學穿著滑冰鞋面對面靜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對乙用力推一下,其結果是

A、甲仍然靜止,乙被推開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時相對離開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后一個物體一定同時對前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常常叫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什么關系呢?請就此問題做出你的猜想,并說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那么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力,運動狀態還會改變嗎?請寫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體的形狀,如果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改變了,當這個力撤去的時候,物體的形狀會怎么樣?談談你的觀點,并列舉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觀點。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1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性。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小結。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范。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初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力的分類,強調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在力學范圍內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范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探究活動

測定患者的血沉。在醫學上有助于醫生對病情作出判斷。設血液是由紅血球和血漿組成的懸浮液。將此懸浮液放進豎直放置的血沉管內,紅血球就會在血漿中勻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稱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約是10mm/h。如果把紅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徑為R的小球,且認為它在血漿中下沉時所受的黏滯阻力為。在室溫下Pa·s。已知血漿的密度,紅血球的密度。試由以上數據估算紅血球半徑的大小。

答案:m。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2

這節課是實驗探究課,我以學生“動”起來為主線設計教學,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主動探究的能力。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通過教師適時引導,自主構建獲得知識,這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有效的教學環境,以支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引導他們自主探索與問題解決活動,從根本上達到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它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這個探究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這個探究在整個初中物理探究性學習中起示范作用,本節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現代心理學表明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而人的動機、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誘發的,任何具備新穎性、沖突性,復雜性和不確定的現象都能夠有效引發學習者的好奇心,給學習者提供一個持久而強大的力量,促使其自覺的探索和研究。

師:出示圖片,這個景色熟悉嗎?

生:這不是劉玲廣場的廊橋嗎?

師:對,映樓臺倒影增添了景色之美,別有風味。看到這個場景,同學們一定猜到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了吧!出示標題:平面鏡成像!

2、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師:上一周路過咱們學校的小竹林,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咱們一起來看一下并思考你會提出什么問題?一起來看大屏幕。視頻中的我在找鏡子、照鏡子,咱們也行動起來。

生:學生活動。(學生上臺表演)

師:同學們選兩位同學上臺一個人當物體,一個人當像。同學們會選誰?學生選了兩個個子、體型、臉型有點像的兩個同學上臺,我發口令這兩位同學做,舉起你的左手,眨一下你的右眼,往前走兩步。這兩位同學的動作有失誤,其他同學逗樂了!(學生情緒高漲)

師:結合這兩個場景,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

生1: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生2:老師為什么照鏡子?

生3:物和像到鏡面的距離什么關系?……

師:同學們思維真活躍,提出的問題真不少!如果讓你們選一個大家都想知道,和這節課題目有關,很具有概括性的、最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你會選哪個?

生: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什么?

師:這也是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老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通過錄制生活中常見的視頻的呈現和學生經常照鏡子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設計認知沖突,使學生帶著疑問、充滿好奇地開始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參與,不包辦代替提問。當學生所提的問題意義不大,針對性不強時,教師應給予鼓勵和幫助,盡可能指出其合理之處,同時引導學生提出更合理的問題,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出示教學目標。

3、初識器材,提出問題

師: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問題需要的是創造力和想象力!”根據剛才大家所提出的平面鏡成像特點這個問題,我們能否將問題敘述的更具體一些?比如:所成的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嗎?等等。思考一分鐘,嘗試著提出來。

生:思考提出問題,同時做出猜想。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老師都簡寫在黑板上了,剛才這些同學猜想的和其他同學猜想的完全一樣嗎?那結果到底是什么呢?就請同學們自己去探究。探究之前,我們還需要準備什么器材呢?

生:說出自己需要的器材。

〖設計意圖〗

經歷真實情境激發興趣,學生肯定能生成疑問,老師不代替提問,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動”起來,對大框架的問題具體描述,培養學生用物理語言描述生活現象的意識和用物理視野發現研究問題的習慣。

師:我今天給大家準備了這幾樣器材兩個有紅色標記的支架、兩個沒有紅色標記的支架、一個平面鏡、一張方格紙、一把直尺,又特意給你們準備了玻璃板,每組一共7個實驗器材,每四個同學一組,做好分工,有記錄員、操作員、匯報員,圍繞黑板上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現在開始行動吧!

〖設計意圖〗

針對學生的具體化問題,結合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同學們有思路,有想法進行探究,順口就能說出自己想要的器材,讓他們“動”起來,然后統一器材。

4、閱讀課本,明晰步驟

生:這時同學們第一次做實驗。大概3分鐘時間

師:巡視,發現問題。暫停做實驗。

我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同學用平面鏡做實驗,有的組用玻璃板做實驗;有的用帶走紅色標記的當物體,有的用不帶紅色標記的做物體;有的同學不知道怎樣放鏡子?等等,什么情況都有,比較亂。現在暫停實驗閱讀課本77頁到78頁的第一塊知識,然后再進行實驗,并思考這些器材如何使用才能更容易探究黑板上的問題。3分鐘的時間規范一下實驗步驟再操作。

生:閱讀課本,規范步驟重新做實驗。這時學生第二次做實驗。大概12分鐘左右。

〖設計意圖〗

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引發預想的實驗器材再到統一的器材,學生的思路可能被干擾了,實驗器材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但是看到實驗器材好奇心促使他們動手摸一摸,做一做,這是讓他們做,允許他們犯錯,不怕他們犯錯。提出質疑時再來引導,此時我引導學生能聽進去,看書也能看進去,這樣實驗操作就規范了!兩次操作實驗使學生體驗了從盲目到明白,從急切到用心,從無緒到規范,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5、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師:大部分組已經探究完成,得出結論,下面就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吧!每組的匯報員采用這種形式(板書在黑板上)組名、探究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實驗的步驟。其他組認真傾聽,有不完整的其他組補充。

生:學生用模板展示,這一組不完整下一組,直到學生提出的5個問題全部探究完成!

師:同學們都很用心,匯報的很精彩!掌聲送給你們。把大家的實驗結果合在一起就是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結論?能否用關鍵詞簡明扼要的概括。

生:等大、正立、等距、虛像,學生展示。

師:完善結論,送給大家20個字:正立等大、線面垂直、兩距相等、左右相反、像為虛像!自由讀兩遍記下來!老師板書

〖設計意圖〗

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能夠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培養同學們物理語言的概括能力。

6、釋疑拓展,再次探究

師:同學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是否思考其他問題,比如說實驗中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鏡?為什么用方格紙,用白紙行不行?……讓學生思考,討論。

生:提出了6個問題。

分別是:

(1)為什么要選用大小相同的物體?

(2)為什么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

(3)玻璃板不垂直桌面會怎樣?

(4)物體靠近玻璃擦,像會變大嗎?

(5)用白紙做實驗記錄什么呢?

(6)玻璃板變大變小像會變化嗎?

師:同學們很認真的做實驗,提出的問題非常值得探究。你們都很棒!現在利用這些器材去解決你們提出的問題吧!仍然采用剛才的匯報形式。

生:學生積極投入實驗,動作很迅速。大概十分鐘,學生展示。

師:老師總結。這么多問題大家都解決了,真的是辦法總比問題多。生活中也是這樣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老師為你們的探究能力點贊。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操作會再次遇到問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節外生枝”的情形,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能預測到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引導敢于質疑并提出質疑。探究式教學的設計,要循序漸進,既要整體考慮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目標的逐步達成,又要分別考慮每次探究活動的側重點。由于課時所限,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動中各個要素都面面俱到。一次科學探究活動可以側重某些探究要素,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使所有要素對應的探究能力都得到培養,這不僅有利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科學探究任務,而且能使所側重的探究過程更加深入、具體,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7、歸納總結,針對練習

師:講解,這個過程中所體現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1)等效替代法,

(2)實驗歸納法。

這些探究方法也是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辦法。

生:學生搶著回答,用玻璃板去替代平面鏡,用方格紙替代白紙,用大小一樣的物體替代物體所成的像!

師:你們真的是學會了!鼓掌。(重難點結束)

師:想想議議,為什么一開始六玲廣場上廊橋的圖片看起來是倒立的像?

生:思考并回答,水面相當于鏡面,根據像距等于物距,符合成像特點。

〖設計意圖〗

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結合學生身邊的景物充實在課堂中。把這些現實中的物理問題用于課堂交流,大大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培養同學們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師:學以致用,做幾道練習題試試吧!學生練習并展示。最后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

制作步驟2113:

1、在紙上豎一塊玻5261璃板作為平面鏡,在紙上記下4102平面鏡的位置;

2、把點燃1653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后面與像重合,在紙上記錄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線將物像位置連起來;

5、改變位置再測幾組;將測得數據填入表格中。

平面鏡成像實驗的特點:

1、平面鏡成正立等大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連線垂直于平面鏡。

3、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4、像和物關于平面鏡對稱。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變,左右互換。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3

一、教學反思及其必要性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就倡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杜威看來,反思的出發點是對問題情境的困惑,經過分析、假設、推理與檢驗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是否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似乎已成為衡量優秀教師的當代標準。____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新課程教學呼喚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時期的教師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善于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學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學反思?物理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什么幫助?我們物理教師又如何進行教學反思?筆者在兩年的新課程教學中做了些初步的探討。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證的過程。而高中物理教學反思就是一種以追求物理教學實踐合理性為目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思考、解決問題,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證的過程。

二、物理新課程的特點

新課程內容改變了過去的‘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主要特點有:

1、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導入,旨在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導入有的淺顯易懂、幽默風趣,引導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入物理學習;有的高度概括,從科學技術的現代應用開始,啟發學生思考;有的則從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指導學生從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學的問題;有的導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之產生學習興趣;有的則從物理學史的角度將學生引入課堂。教材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加強物理學與生活、生產的聯系。這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就在身邊,物理學融進了我們的生活,物理學對社會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樂于探究,注意從身邊現象探索物理規律,注重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的興趣與能力。

2、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繼承了我國物理教材的優勢,強____材的科學性,嚴謹性,注重教材知識結構的邏輯性,循序漸進,注重內容表述言簡意賅、條理分明、深入淺出。充分體現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目標。

3、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物理實驗、科學探究能力

教材體現于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從整體結構上為學生的自主發展留下了空間,非常注重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有趣的小實驗和低成本實驗的引入,這不僅讓學生們學到物理知識,而且還讓他們經歷一些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由此看出,物理新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現代科學知識發展的日新月異,教師不可能在學校教育時間里,把物理學的事實和原理都傳授給學生.但是讓學生理解了科學的過程,就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三、新課改物理教學中的反思案例

新課改前,我校積極地提倡“啟發式”教學,堅決地廢除“滿堂灌”,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學習成績的提高只能____學生“獲得到了更多的知識”,意味著這批學生將來會比較順利地步入重點大學的&39;殿堂。但是這些學生離開學校、離開了老師的懷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們能否在人類高科技的激烈

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嗎?真的無可挑剔了嗎?筆者經過反復的學習和論證,深深地體會到,教學成績只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這一維目標。讓學生動起來,成為科學探究的主人,這才是課程____的終極目標。如何由一維目標向三維目標進發呢?筆者作了大量的嘗試,取得了一些經驗。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學為例,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在“原子核式結構”的教學中,過去是教師引入新課,如電子的發現使科學家想到原子的結構問題,因為電子帶負電,而原子是中性的,____電將如何分布呢?著名科學家湯姆生提出了誘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這個模型是否正確呢?接著教師呈現出幾個重點問題:什么國家的哪位科學家做了一個什么實驗,得出了何結論?這個結論與“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相符?為了解釋這個現象,科學家提出了原子的模型是怎樣的?用這個模型又如何成功地解釋了實驗現象?……誠言這種授課方式,比起傳統的“滿堂灌”優越了許多。但同新課標要求的教會學生用科學家的思維去分析、解決問題相差甚遠。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作了如下嘗試:教師先將學生分成了八個學習小組,教師提出問題:湯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確呢?假如你是科學家,你如何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然后各小組選出____發言。大家各抒已見,熱鬧空前,有的小組提出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但立即受到這樣的反對,當時有電子顯微鏡嗎?有的小組提出做實驗,但不能拿出具體可行的實驗方案,大家激烈地討論了許多分鐘后,終于有同學提出用極細的____打擊物體中的原子,從而探討原子內部的結構。教師欣喜地表示,這是個了不起的主意。同時啟發學生,探索物質的內部結構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輸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饋信息,從而對黑箱的內部結構作出推理。教師進一步引導:極細的“____”如何獲得呢?“____”如果能“帶電”,我們就能根據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更加準確的分析。如何獲得“極細的、帶電的”____呢?讓我們來看科學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學們興趣十足,這時再引導學生看課本及動畫“α粒子散射實驗”。最后教師同學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究中,科學家的思維是:提出問題(電子的發現導出了原子____電荷如何分布的問題)、作出猜想(湯姆生的原子模型)、設計實驗并做實驗(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獲取數據(大多數α粒子沿原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來)、分析論證(湯姆和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腳,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交流評估等。最后教師因勢利導地鼓勵同學們,有些同學很有創意,他們對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動就成了方便實用的新型工具,這些同學就是善于用科學家的思維來探究問題。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學界仍有很多問題未得到解決,同學們要奇思異想,敢于質疑,大膽猜想,大膽實驗,培養自己的科學素養,為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貢獻。

筆者在整個原子物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都一直在灌輸科學探究的思想,從湯姆生電子的發現,到盧瑟福核式結構的提出;從核式結構與經典電磁理論的矛盾,到玻爾的原子模型,到量子論的“電子云”……,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多____演示等多種____,體現當時科學發展的歷程。讓學生生動體會到粒子世界的奇妙和微小,體現攀登科學高峰的艱辛與喜悅。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學,變成了一個生動活潑、曲折動人的原子結構發現的故事,變成了提高科學探究素養的樂園。這樣的課堂教學使學生不但學到了新的知識,更重要的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漁”。

物理學是一門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物理定律的發現過程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如果教師能夠精心策劃好每節課,適時地滲透科學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學家的思維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積極熱情地投入到這門學科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這正是新課教的初衷和目標。

新課程下物理的教學的反思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____環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學。當代____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反思意識到人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的發展的,那么知識的掌握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

四、新課程下高中物理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新課程下高中物理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可從理論和專業基礎方面,教學基本策略方面進行。

第一、對理論和專業基礎方面的反思。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____、____、__等特色。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____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

要豐富物理專業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對于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要多研讀物理學名著、物理學學術論文、物理著作等。閱讀這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專業素質、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學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基礎上,新課程下物理教師主要以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

1、物理課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

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看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__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

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核自己的教學行為。

物理教學反思對物理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物理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物理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復合型教師。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4

《質點在平面內的運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平拋運動是加速度為g的勻變速運動,其水平方向是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為自由落體運動.

2.了解斜拋運動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遷移應用.

過程與方法

會用平拋運動的規律解答相關問題,以數學中的拋物線方程及圖象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拋體運動的規律及處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和數學計算能力以及知識方法的應用能力.

2.領略拋體運動的對稱與和諧,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什么是拋體運動,什么是平拋運動.知道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

2.用運動的分解、合成結合牛頓運動定律研究拋體運動的特點,知道平拋運動可分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3.能應用平拋運動的規律交流討論并解決實際問題.在得出平拋運動規律的基礎上進而分析斜拋運動.掌握研究拋體運動的一般方法.

教學過程

一、拋體運動

探究交流:體育運動中投擲的鏈球、鉛球、鐵餅、標槍等(如圖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拋體運動嗎?都可以看成是平拋運動嗎?

1.基本知識

(1)定義

以一定的速度將物體拋出,物體只受重力作用的運動.

(2)平拋運動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拋體運動.

(3)平拋運動的特點

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斷

(1)水平拋出的物體所做的運動就是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中要考慮空氣阻力的作用.(×)

(3)平拋運動的初速度與重力垂直.(√)

二、平拋運動的速度

1.基本知識

將物體以初速度v0水平拋出,由于物體只受重力作用,t時刻的速度為:

(1)水平方向:v_=v0.

(2)豎直方向:vy=gt.

(4)速度變化特點:由于平拋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為g,因此在平拋運動中速度的變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兩個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速度的變化量相等,方向豎直向下,即任意兩個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速度的變化相同,如圖所示.

2.思考判斷

(1)平拋運動的物體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

(2)做平拋運動的物體下落時,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θ越來越大.(√)

(3)如果下落時間較長,平拋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變為豎直方向.(×)

3.探究交流

平拋運動中,豎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該公式外,還有求vy的公式嗎?

【提示】由于豎直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所以

例:關于平拋物體的運動,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做平拋運動的物體,速度和加速度都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大

B.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變

C.平拋物體的運動是勻變速運動

D.平拋物體的運動是變加速運動

【答案】BC

三、平拋運動的位移

1.基本知識

將物體以初速度v0水平拋出,經時間t物體的位移為:

2.思考判斷

(1)平拋運動合位移的方向與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平拋運動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體的路程.(×)

(3)平拋運動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時間越長.(×)

3.探究交流

飛機向某災區投放救災物資,要使物資準確落到指定地點,是飛到目標正上方投放,還是提前投放?

【提示】物資離開飛機前具有與飛機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當離開飛機后,由于慣性,它們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運動速度,另外,物資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資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運動,另一方面向下加速運動,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資準確落到指定地方.

4.小結:平拋運動的特點

1.速度特點:平拋運動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斷變化,故它是變速運動.

2.軌跡特點:平拋運動的運動軌跡是曲線,故它是曲線運動.

3.加速度特點:平拋運動的加速度為自由落體加速度,恒定不變,故它是勻變速運動.

綜上所述,平拋運動的性質為勻變速曲線運動.

例:關于平拋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

B.平拋運動是變加速運動

C.任意兩段時間內加速度相同

D.任意兩段相等時間內速度變化相同

【答案】ACD

四、平拋運動的研究方法和規律

【問題導思】

1.如何研究平拋運動比較簡單?

2.平拋運動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

3.試推導平拋運動的軌跡方程.

1.平拋運動的研究方法

(1)由于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速度、位移的方向時刻發生變化,無法直接應用運動學公式,因此研究平拋運動問題時采用運動分解的方法.

(2)平拋運動一般分解為豎直方向上的自由落體運動和水平方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

2.平拋運動的規律

(1)分運動

五、平拋運動的幾個重要推論

【問題導思】

1.平拋運動的飛行時間與初速度有關嗎?

2.平拋運動的落地速度決定于哪些因素?

3.平拋運動的速度偏向角與位移偏向角間的關系如何?

1.平拋運動的時間

A.tanφ=sinθB.tanφ=cosθ

C.tanφ=tanθD.tanφ=2tanθ

【答案】D

六、平拋運動的臨界問題

例:如圖所示,女排比賽時,排球場總長為18m,設球網高度為2m,運動員站在網前3m處正對球網跳起將球水平擊出.若擊球的高度為2.5m,為使球既不觸網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圍.

2.思考判斷

(1)斜拋運動和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體運動.(×)

(2)斜拋運動和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勻速直線運動.(√)

(3)斜拋運動和平拋運動的加速度相同.(√)

3.探究交流

對斜上拋運動,有一個點,該點的速度是零嗎?為什么

【提示】在斜上拋運動的點,豎直分速度為零.水平分速度等于v0cosθ.故該點的速度v=v0cosθ.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5

教學目標

體驗蒸發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蒸發的吸熱本質,了解蒸發可以制冷的應用;了解沸騰現象;知道蒸發和沸騰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時的現象,記錄數據,描繪圖象,經歷科學實驗的基本過程,體會物理實驗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了解圖象是一種比較直觀的物理變化的方法。

2.通過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做液體沸騰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及實驗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雙邊活動、實驗操作、探究學習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通過對“坎兒井”的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重點

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及實驗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概括和表達,總結出沸騰的特點,并對生活中蒸發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四、教學器材

棉球、鐵架臺、溫度計、燒杯、石棉網、酒精燈、硬紙板、。

五、課時計劃

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設計與過程

一、創設物理情景,引入新課

1、你知道水有幾種狀態嗎?這些狀態可以轉化?(學生回答、并舉例,教師總結:)

物態變化:物質由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的過程。

2、指導學生活動:把水擦在手背上,用嘴吹(用書扇)。

教師演示:將棉球蘸少許酒精在黑板上寫好“大家好”三個字,請同學們觀察酒精的變化.

3、提問:有什么現象?有什么感覺?(水不見了,干了,比較涼。)

水和酒精到哪里去了?(變成氣體跑掉了。)

二、新課教學:

(一)、汽化:像水或酒精這樣由液態變成氣態的現象叫做汽化。

(二)、汽化的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

1、提問:你們還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也是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

說明汽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像酒精由液態變成氣態在物理上稱做蒸發;一種像水燒開后會變少的現象叫沸騰.

下面我們一起先來探討有關蒸發的知識。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有關蒸發的例子嗎?

(天熱了在教室里灑水;晾曬衣服…)

2、由曬衣服猜想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板書學生的猜想)

(三)、蒸發

1、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提問:同學們思考:在曬衣服時,要使衣服干的快些,怎么辦?為什么在陽光下,通風處攤開曬,衣服干的快呢?

小結:通過以上研究誰能總結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A:表面積

蒸發:影響因素

B:溫度

C:空氣流動速度

2、蒸發的特點:同學們夏天溫度高,水能蒸發,那么冬天溫度低,水能蒸發嗎?這說明了什么?

3、蒸發吸熱

小實驗:在學生手背上涂酒精,有何感覺?

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溫度計的玻璃泡,觀察溫度計的示數有什么變化?你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沸騰

二、觀察水的沸騰

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汽化中的沸騰現象.水的沸騰是我們常見到的現象,誰能描述一下水沸騰有什么現象?

1、今天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水在沸騰過程中有什么現象?繼續加熱水溫如何變化?

那么我們需要什么實驗裝置?如何設計實驗方案?

2、教師請設計好的學生講解設計方案.

3、將記錄的數據若放入表格中,則很直觀明了,那怎樣設計表格呢?

4、在學生實驗的同時,教師講述注意事項

正確使用溫度計,用酒精燈時注意安全;

切勿碰翻燒杯,小心燙傷!

讀數要迅速準確.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結束后,師生共同分析實驗結果.

5、分析:

(1)、定義:通過觀察哪位同學起來描述水沸騰時的現象?水沸騰發生在液體的什么位置?

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提問:在實驗中測到水沸騰時的溫度多少?其他小組有不同的數值嗎?為什么不完全相同呢?

(3)、介紹:圖像法可形象描述水沸騰前后溫度隨時間變化.由于初二的學生對函數圖像沒有接觸,教師先用兩個作標點舉例,后讓學生畫圖.

(4)、特點

觀察水的沸騰圖象,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特點:吸熱,溫度保持不變.

(5)、條件

水沸騰的過程中,你們是否對水加熱?停止加熱,水還沸騰嗎?說明了什么問題?

條件:水沸騰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且繼續吸熱.

(6)、沸點:水在一定的溫度下沸騰,我們把液體沸騰時溫度稱做沸點.

請同學們閱讀幾種液體的沸點表,你們發現了什么?

同學們思考液體沸騰需要哪些條件?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6

一、教材分析

通過研讀教材,對浮力這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這一常識的基礎上,綜合的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等知識而展開的。學習完本節內容后,學生能夠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測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為接下來物體的浮與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的內容及其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將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實驗探究,定性認識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學習使用探究學習常用的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關觀:

通過觀察思考,實驗探究,收集資料。交流討論等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并聯系學生的實際狀況,我認為本節教學的重難點如下:

1、重點:

1)浮力的概念,經歷探究過程,了解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難點:

1)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教材的特點,依據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這一理念及初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主,講授法為輔的方法。即在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基礎上,輔助以觀察、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從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測量,明確浮力的大小,然后通過簡單的生活現象的分析使學生的思維從抽象的規定到思維的具體,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爭取使教學達到最優化。

五、教學過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看圖后歸納得出,生生交流后,學生匯報,教師點評。

1)浸在液體內部和浮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

3)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或氣體;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準備2個小實驗,一個是釋放氫氣球,一個是往水里壓空礦泉水瓶。

在這一環節,也許有各種問題出現,特別是概念的建構與生活經驗的沖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體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個生活經驗去反駁,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輕松。從而形成矛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浮力的測量:

明確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壓礦泉水瓶的實驗中,提問學生有沒辦法測得浮力的大小。給出器材,小組討論,得出方案。

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燒杯,細繩

實驗步驟:在空氣中稱出石塊的重力,將石塊浸沒在水里稱出此時的視重。

根據現象能說明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

除此,在剛才的實驗中,同學們會發現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

關于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彈簧測力計、圓柱體、盛有純水和濃鹽水的容器各一個。實驗步驟可以參考書上P92。學生按照步驟記錄數據,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這個實驗比較簡單,計劃讓同學們自行完成,有問題的舉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關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經知道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質量、重力)有關。

小組討論分析實驗步驟,明確實驗原理而后再進行實驗。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認識振動中的偏振現象,知道只有橫波有偏振現象。

2.了解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區別,從光的偏振現象知道光是橫波。

3.了解日常見到的光多數是偏振光,了解偏振光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機械波的偏振實驗和光的偏振實驗掌握類比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2.通過對光的偏振應用的學習,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課外活動觀察光的偏振現象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學習物理的觀念和習慣。

【教學重點】

光的偏振實驗的觀察和分析。

【教學難點】

光振動與自然光和偏振光的聯系。

【教學方法】

通過實驗現象使學生認清機械波中橫波的偏振現象,再通過機械波與光波的類比,實現輕松過渡,形成概念明確規律,并在應用中深化知識的理解。

【教學用具】

柔軟的長繩一根,帶有狹縫的木板兩塊,細軟的彈簧一根,電氣石晶體薄片或人造偏振片兩片,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橫波和縱波的概念)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機械波一節內容,舉例說說什么是橫波?什么是縱波?

生: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橫波,抖動水平軟繩時產生的波就是橫波,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叫縱波,像水平懸掛的彈簧一端振動時形成的沿彈簧傳播的波。

師: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光具有波動性,那么光波究竟是橫波還是縱波呢?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偏振現象,可以說明光是橫波。

(二)進行新課

1.偏振現象

師:我們先通過一個實驗來看看怎么判斷一種波是橫波還是縱波。

[演示一]

介紹課本圖13.6-1裝置,教師演示,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波傳到狹縫時的情況,看波能否通過狹縫傳到木板的另一側。

師:請一位同學來表述一下看到的現象。

生:對繩上形成的橫波,當狹縫與振動方向一致時,波不受阻礙,能通過狹縫,而當狹縫與振動方向垂直時,波被狹縫擋住,不能通過狹縫傳到木板另一端,對彈簧上形成的縱波,無論狹縫怎樣放置,彈簧上疏密相間的波均能順利通過狹縫傳播到木板另一側。

師:表達得不錯,還有同學要補充嗎?

生:在繩上橫波傳播過程中,當狹縫既不與振動方向平行也不與振動方向垂直時,有部分振動能通過狹縫。

師:很好。橫波的這種現象稱為偏振現象,大家看到,縱波不會發生偏振現象,根據是否能發生偏振,我們可以判斷一個機械波是橫波還是縱波。雖然這種方法對判斷機械波并非必要,但我們可以借助這種方法來判斷光波是橫波還是縱波。

[演示二]

(教師介紹裝置,強調起偏器P和檢偏器Q的作用,演示同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隨著檢偏器Q的轉動屏上光照強度的變化)

師:請大家看這個薄片,它在我們這個演示實驗中的作用與前面的帶有狹縫的木板類似,它上面有一個特殊的方向稱透振方向,只有振動方向與透振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透過偏振片,下面請大家認真觀察。

[現象1]用一個起偏器觀察自然光,偏振片是透明的,以光的傳播方向為軸旋轉P時,透射光強度不變。[投影]

師:同學們能由此得到什么結論嗎?

生:光是縱波。

師:怎么得到這個結論的呢?

生:與前面縱波實驗類比得到的。

師:大家有沒有考慮過假如波是橫波而且沿各個方向都有振動的情況呢?

(學生默然,教師繼續演示)

[現象2]加上檢偏器Q,當Q的透振方向與P的透振方向一致時,透射光強度最大。[投影]

[現象3]以光傳播方向為軸旋轉時,透射光強度減弱。當Q與P透振方向垂直時,屏上最暗,光強幾乎為零。[投影]

師:現在大家能判斷光是橫波還是縱波了嗎?

生:能,是橫波。

師:那現象1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我們這里用的太陽光源包含了垂直于傳播方向上沿一切方向振動的光,而且各個方向振動的光波強度都相同,這種光叫自然光。通過起偏器后,這種光就只能沿著一個特定方向振動,這種光叫做偏振光。橫波只沿著某一個特定方向振動,稱為波的偏振。只有橫波才有偏振現象。

師:哪位同學能來解釋剛才我們看到的三個現象呢?

(學生基本上能根據與機械波類比解釋實驗現象,并明確光是一種橫波。)

師:其實,除了從太陽、電燈這樣一些從光源直接發出的光外,通常看到的絕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請大家看課本圖13.6-4,在這里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且兩者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0頁有關內容。了解光的偏振現象是一種常見現象,只是我們不能用肉眼直接察覺罷了。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8

教材分析

教材從物質的組成入手,先說明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然后講到擴散現象,接下來對布朗運動的分析,并對分子熱運動進行講解,對今后學習微觀分子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整個高中的物理3-3知識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它也是高中階段物理教學中非重點知識中的重點。

學情分析

對于目前學生存在一些困難:認為顯微鏡下的就是微觀的,所以看到的就是分子的運動;理解布朗運動明顯的原理有欠缺,常會出現相反的結論;看到的現象還需要經過思維去理解,尚要進行一定的訓練。因此,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理解推理能力,實驗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技能:1.了解擴散現象是由于分子的運動產生的.

2.知道什么是布朗運動,理解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熱運動,理解分子熱運動與溫度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布朗運動產生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于觀察、敢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情感價值觀:通過實驗體驗物理基于實驗的科學,使學生相信科學,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擴散現象和布朗運動,及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教學難點:對布朗運動產生原因的分析,能區分擴散現象、布朗運動、分子熱運動。

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實驗分析法舉例法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演示:往地上噴香水,提問:同學們的感受?分析得出:香水分子不停的運動。本節課我們就從實驗說明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一、擴散現象

學生觀察三個實驗:

1.將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氣瓶與另一集氣瓶豎直方向對口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子慢慢擴展到上面瓶內。

2.將硫酸銅溶液注入水底部,分界面很清晰,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界面模糊了。

3.把鉛塊和金塊壓緊,放置幾年后,發現在接觸的地方都有對方的分子。

結論: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彼此進入對方。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擴散現象。

定義:不同的物質能夠彼此進入對方。(板書)

原因:分子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板書)

提問:那么擴散現象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探究實驗:

在盛有冷水和熱水的燒杯中,滴入幾滴紅墨水后,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比較快,而在冷水中擴散較慢。

3、影響因素:溫度(溫度越高,擴散現象越快)(板書)

4、本質:直接反應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板書)

二、布朗運動

閱讀課本P5-7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是布朗運動。

2、布朗運動是怎樣產生的。

3、影響布朗運動因素是什么?

4、布朗運動反映了什么。

解答:(1)定義:懸浮顆粒的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板書)

展示動畫:液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撞擊懸浮顆粒。

說明:懸浮微粒:宏觀上的小(肉眼看不到)

微觀上的大(由成千上萬個分子組成)

正因為液體分子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導致顆粒的無規則運動。

(2)原因:液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對懸浮微粒撞擊的不平衡造成的.(板書)

思考填空: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的液體分子越,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越,布朗運動越。如果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很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的分子數,各個方向的撞擊作用接近,布朗運動就。(畫圖分析)

幫助理解:

大量的事實還表明了:布朗運動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更加激烈。

影響因素:顆粒的大小、溫度(顆粒越小,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明顯)(板書)

提問:布朗運動是液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對懸浮微粒撞擊的不平衡造成的.那么布朗運動是(直接/間接)的反應了分子的運動?

(4)本質:間接地反映了液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板書)

分子熱運動

由擴散現象與布朗運動說明: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正因為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所以,我們把分子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板書)

提問:布朗運動是不是分子的運動?

答:不是,布朗運動是指懸浮微粒的不規則運動,熱運動是指分子的不規則運動。

四、課堂小結

一、擴散現象:1、定義:不同物質+相互接觸+彼此進入

2、原因: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3、影響因素:溫度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1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應用。

(2)了解虛像的概念,知道虛像是怎么形成的。

(3)初步學習用光路圖研究幾何光學的成像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

(2)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通過實驗,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進一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的過程,并能應用平面鏡成像特點分析解釋簡單的現象。

教學難點:

如何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以及“虛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準備:

平板玻璃一塊、完全相同的蠟燭2支、平面鏡一面、火柴、支架、刻度尺、大白紙一張。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觀察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澆不滅的蠟燭(視頻)

播放“澆不滅的蠟燭”視頻,為什么蠟燭澆不滅呢?(學生大開眼界,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興趣,極力的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使學生的學習具有驅動力。同時還能體會到玻璃板替代平面鏡及蠟燭燃燒成像的好處,為下一步實驗設計打下基礎。)

一、平面鏡——表面平整光滑的鏡面叫做平面鏡

講述:物理學中把表面是平的鏡子稱為平面鏡;鏡子外面的蠟燭稱為“物”;鏡子里面的“不滅”的蠟燭稱為“像”。

觀察問題:在平面鏡前觀察自己的像,并提出平面鏡成像的概念。

1、人或物體在鏡中的像的形狀、大小跟原物一樣嗎?

2、人或物體在鏡前移動時,鏡中的像怎樣移動?

3、鏡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樣呈現在光屏上?

這節課,我們共同一起來學習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合作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探究一: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時,物體的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當物體離平面鏡越來越遠(越來越近)時,物體的像的大小是如何變化的?

2、猜想與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

①實驗中,若即可以觀察到物體所成的像,又可以較方便地確定像的位置,應選用玻璃板(選填“平面鏡”或“玻璃板”)。

②實驗中,為了研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對選取的兩支蠟燭有什么要求?(兩支蠟燭完全相同)

4、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1)把白紙平鋪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紙的中間畫一條直線,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豎立在這條直線上。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并記錄下此蠟燭的位置。

(3)找到蠟燭的像的具體位置,并記錄下蠟燭的像的位置。

(4)比較蠟燭與蠟燭的像的大小關系,將其填入位置1的相應表格中。

(5)將蠟燭向遠離平面鏡的方向移動2次(或是靠面鏡的方向移動2次),然后重復2、3、4步的實驗過程,并將其結果填入位置2、3的相應表格中。

5、分析與驗證:

由以上表格所記錄的內容,你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交流與合作:

(1)實驗中,我們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來做實驗,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我們用_______方法找到像的具體位置,從而更有利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探究二:物與像的位置關系

1、猜想: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如何?像與物的連線跟平面鏡什么關系?

2、進行實驗、收集數據:

(1)把蠟燭熄滅和玻璃板移開,撤出壓在下面的白紙。

(2)把在紙上記下的每次蠟燭和像的位置連線,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到玻璃板(平面鏡)的距離,再用量角器量一下這條線與平面鏡鏡面之間的夾角。將其結果記錄在如下表格中。

3、分析與驗證:

由以上數據我們知道,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______(“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的連線跟平面鏡______(“垂直”或“平行”)。

4、交流與合作:

(1)實驗中,玻璃板(平面鏡)如果不豎直放置,對實驗有何影響?

(2)以上實驗都是收集了3次數據,一次可不可以?簡單的說說你的理由。

探究三:虛像

做一做:如何用實驗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用光屏能否承接到像)

點撥:通過平面鏡成的像與小孔成像、樹陰下的亮斑對比,說明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能用光屏接收到的像,而平面鏡是不能承接的、不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虛像。

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像是虛像;

(2)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3)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和物體相對于平面鏡是對稱的。

課堂練習: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將玻璃板垂直水平桌面放置的目的是使像成在水平桌面上,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3)選用兩支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4)刻度尺與白紙的作用是在白紙上標注玻璃板、蠟燭以及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測量蠟燭及蠟燭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便于確定像、物到鏡面的距離關系,像物連線與鏡面的關系。(5)實驗中光屏的作用是通過觀察像是否呈現在光屏上,從而驗證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還是實像。(6)實驗時選用薄玻璃板的原因是防止蠟燭通過玻璃板的前后兩面成兩個虛像,影響實驗效果。

三、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對于平面鏡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們能看見物體,是因為有光射入眼睛,我們也能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從哪里來的呢?邊板畫邊講授,進行解疑,具體做法可按下面步驟進行:

《平面鏡成像》(滬科版)教學設計

1、在黑板上畫出平面鏡,先給出一個發光點S。然后提問學生:

大家知道S能發出多少條光線,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線有多少條?其實S能向四面八方發出無數條光線,所以射到平面鏡的光線有無數條。

2、讓學生選出一條入射光線,并畫出它的反射光線,再選出另一條入射光線,并畫出它的反射光線。這兩條反射光線沿傳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處于這兩條光線傳播的路徑上,會覺得這兩條光線是從哪里發出的?并在圖上畫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這兩條反射光線不能相交。

②當眼睛正處于反射光線的路徑上時,根據光線直進的經驗,眼睛會覺得反射光線好像是從它們的反向延長線在鏡后的交點S′發出的。邊講邊把這兩條反射光線用虛線向鏡后延長,得交點S′。

3、由上可知:

①S′是S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但鏡子后面實際上并沒有這個發出光線的點,所以S′叫虛像點。

②物體上的每個點在鏡子里都有一個像點,所有的像點就組成整個物體的虛像,因而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

四、平面鏡的作用和應用

1、不同反射面類似平面鏡成像的活動展示,介紹我國古代鏡子發展史(如中國古代的銅鏡)

2、平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梳妝鏡、練功房內(觀察和矯正自己的姿勢)、商場內(擴大視覺空間)

3、在軍事上的應用:潛望鏡(觀察水面上的情況,可畫示意圖說明,同時說明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平面鏡成像》(滬科版)教學設計4、多塊平面鏡的利用——萬花筒

(一)平面鏡的作用

1、成像。

2、改變光路。

(二)光污染

平面鏡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好處,它有對我們不利的一面。若平面鏡使用不當,就可能帶來麻煩,甚至造成“光污染”。如:城市建筑大面積安裝玻璃幕墻,有時也會損害人的視覺和身心健康,成為光污染。

課堂小結:

這節課中你學到了什么?

1、生活中常用的鏡子表面是平滑的,叫做平面鏡。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對鏡面是對稱的。

3、虛像——能被人看見,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現的像叫做虛像。

4、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5、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布置作業:

1、課本作業第1、3題。

2、課外小制作:

(1)利用兩塊平面鏡制成潛望鏡。

(2)利用三塊平面鏡制成萬花筒。

物理教案免費下載篇20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一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一節。

牛頓運動定律是聯系力和運動(動力學)的橋梁,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教材針對“運動是否需要力來維持”這一問題,利用簡單實驗批判亞里士多德單純從經驗出發得出的錯誤結論,在此基礎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邏輯思維構造的理想實驗,利用邏輯推廣得出“沒有摩擦力時,小球將沿水平面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說明“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然后介紹由牛頓總結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教師要補充深化該定律的物理意義:(1)提示了物體在不受外力(合外力為零)時,物體的運動規律;(2)揭示了任何物體都有(隱含)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惰性且屢教不改);(3)提示(隱含)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4)揭示了

在任何慣性參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觀察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等價的。

在學習之后,學生不但應當能用這個規律解釋力與運動的關系相關問題,而且還應該認識到理想實驗是比簡單經驗總結更合理的科學方法。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為后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其中科學家自身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敢于質疑、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高一年級大部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較強,學習熱情高,有參與意識。這是在教學中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前提。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和力”的基礎知識,對定律又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故他們對定律的認識比較熟悉,大部分學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識,但是在具體應用和認知上會有片面現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規律來彌補已有知識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強是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節內容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定律的理解還不深入。所以高中階段的學習,應該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發現其理解上存在的問題、深入對本定律的理解,這樣才有利于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對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并且這一時期的學生好奇善問,對于物理實驗及媒體中所展示的各種現象具有濃厚的興趣,會產生探究其本質的愿望。

【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主要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是邏輯的推理結果,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亮度,理解慣性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要能透過現象了解事物的本質,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憑經驗,對物理問題決不能主觀臆斷。正確的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

通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得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

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學生敢于堅持真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認識慣性與質量的關系,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并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

加俐略理想實驗中的邏輯思維提煉,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認識慣性與質量的關系。

【教學難點】

在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之后,根據文字表述挖掘其隱含的物理意義(定律的內含和外延)是教學難點,突破這個難點可使學生在透徹理解物理定律時起到引導作用。糾正學生在生活中形成的直覺認識錯誤,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慣性與質量的關系。

【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發,分組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講清教材的重難點,本課堂主要通過設疑,思考,啟發,引導,總結來激發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考,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學習到科學思維與實驗驗證這兩種方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與學法。

【學法指導】

由于本節課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已經具有較為直觀的認識,那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怎樣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從機械的回答轉變為主動地提問,從學會轉變為回學。我主要采取的學法指導有:思考討論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教具】小車、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氣墊導軌、雞蛋、水杯(含有食鹽水)、木塊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塊石頭,用力才能移動它;馬不拉車,車就不懂,是不是有力才有運動,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曾經困擾了人們近兩千年,并由此引發了科學史上一場意義深遠、影響影響廣泛的思想革命,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

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此情景源于學生的生活,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順利進入新課的教學中。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讓學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分別研究:

力推物動,力撤物停;

力撤物不停。

學生操作結束后,教師可以讓一個學生說一下他的操作過程及看到的現象,由此可以得到結論。

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為了證明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再讓學生舉出一些其他的實例來說明。

如:蹬一段時間自行車后停止蹬車,自行車還會滑行一段距離;在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塊要運動一段距離后

才停止運動;空中飛行的飛機制動后仍然還會向前滑翔;射出槍膛的子彈等等。

既然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剛才的兩個實驗為什么會出現兩種現象呢?矛盾出在哪里?下面用小球來做個對比實驗。

實驗探究:

A.使斜槽下端與桌子上鋪好的毛巾吻合,讓小球從斜槽上自由滾下,標出小球在毛巾上滾動的距離;

B.使斜槽下端直接與桌面吻合,讓小球從斜槽上同一位置自由滾下,標出小球在桌面上滾動的距離;

C.使斜槽下端與桌面上的玻璃吻合,讓小球從斜槽上同一位置自由滾下,標出小球在玻璃板上滾動的距離。

結論:運動小球停下來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設疑:若接觸面光滑到無摩擦,小球會怎樣運動?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結合實驗進一步總結。

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為摩擦力。若無摩擦力,運動物體會一直運動下去。

最早發現這一問題的科學家是伽利略,他是怎樣研究這個問題的呢?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要求分別演示以下效果:

A.對稱斜面,無摩擦小球滾到等高;

B.減小另一側斜面傾角,小球從同一位置自由釋放要滾到等高,滾動距離漸遠;

把另一側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么,就會一直滾下去;

C.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下面通過氣墊導軌實驗來驗證一下:

演示:利用氣墊導軌消除摩擦,讓滑塊在導軌上滑動,利用光電門測出滑塊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伽利略的觀點;

笛卡爾的補充和完善;

牛頓第一定律;

對比三個人的觀點,他們都是敘述力和運動關系的,誰的更全面。

綜上所述,牛頓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設疑:既然牛頓第一定律更完善,那么它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總結: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設疑:牛頓第一定律能否用實驗驗證?

受力但合力為零可看做不受力。

牛頓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種理想化狀態,但它卻正確揭示了自然規律。

932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凯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刺绳_刀片刺网_刺丝滚笼_不锈钢刺绳生产厂家_安平县浩荣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安平县浩荣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 | 杭州代理记账多少钱-注册公司代办-公司注销流程及费用-杭州福道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北京包装设计_标志设计公司_包装设计公司-北京思逸品牌设计 | 太空舱_民宿太空舱厂家_移动房屋太空舱价格-豪品建筑 | 电池高低温试验箱-气态冲击箱-双层电池防爆箱|简户百科 | 双舌接地线-PC68数字式高阻计-ZC36|苏海百科 | 南溪在线-南溪招聘找工作、找房子、找对象,南溪综合生活信息门户! | 模具ERP_模具管理系统_模具mes_模具进度管理_东莞市精纬软件有限公司 | 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哈尔滨失眠医院_哈尔滨治疗抑郁症医院_哈尔滨精神心理医院 | IP检测-检测您的IP质量| 探伤仪,漆膜厚度测试仪,轮胎花纹深度尺厂家-淄博创宇电子 | 展厅设计公司,展厅公司,展厅设计,展厅施工,展厅装修,企业展厅,展馆设计公司-深圳广州展厅设计公司 | 广西正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官网】| 撕碎机,撕破机,双轴破碎机-大件垃圾破碎机厂家 | 刚性-柔性防水套管-橡胶伸缩接头-波纹管补偿器-启腾供水材料有限公司 | 幂简集成 - 品种超全的API接口平台, 一站搜索、试用、集成国内外API接口 | 存包柜厂家_电子存包柜_超市存包柜_超市电子存包柜_自动存包柜-洛阳中星 | vr安全体验馆|交通安全|工地安全|禁毒|消防|安全教育体验馆|安全体验教室-贝森德(深圳)科技 | 钢木实验台-全钢实验台-化验室通风柜-实验室装修厂家-杭州博扬实验设备 | 组织研磨机-高通量组织研磨仪-实验室多样品组织研磨机-东方天净 传递窗_超净|洁净工作台_高效过滤器-传递窗厂家广州梓净公司 | 生物风-销售载体,基因,质粒,ATCC细胞,ATCC菌株等,欢迎购买-百风生物 | 精密光学实验平台-红外粉末压片机模具-天津博君 | IIS7站长之家-站长工具-爱网站请使用IIS7站长综合查询工具,中国站长【WWW.IIS7.COM】 | 医学模型生产厂家-显微手术模拟训练器-仿真手术模拟训练系统-北京医教科技 | 电位器_轻触开关_USB连接器_广东精密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创富网-B2B网站|供求信息网|b2b平台|专业电子商务网站 | 纯化水设备-纯水设备-超纯水设备-[大鹏水处理]纯水设备一站式服务商-东莞市大鹏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 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站设计-网站开发定制公司-网站SEO优化推广-咏熠软件 | 「安徽双凯」自动售货机-无人售货机-成人用品-自动饮料食品零食售货机 | 板材品牌-中国胶合板行业十大品牌-环保板材-上海声达板材 | 通风气楼_通风天窗_屋顶风机-山东美创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 百度关键词优化_网站优化_SEO价格 - 云无限好排名 | 超声波清洗机_细胞破碎仪_实验室超声仪器_恒温水浴-广东洁盟深那仪器 | 至顶网| 精密冲床,高速冲床等冲压设备生产商-常州晋志德压力机厂 | 陕西自考报名_陕西自学考试网 | 锂电混合机-新能源混合机-正极材料混料机-高镍,三元材料混料机-负极,包覆混合机-贝尔专业混合混料搅拌机械系统设备厂家 | EFM 022静电场测试仪-套帽式风量计-静电平板监测器-上海民仪电子有限公司 | 中图网(原中国图书网):网上书店,尾货特色书店,30万种特价书低至2折! | 锂辉石检测仪器,水泥成分快速分析仪-湘潭宇科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