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強教學自信心。下面是一些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有用。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

【課題】

認識物理第一章走進實驗室第一節:學習科學探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基礎物理由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等組成。初步了解物質世界有宏觀、微觀、宇觀三個層次。認識到測量是實驗探究的重要環節。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了解安排這些步驟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觀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現象,初步了解觀察的科學方法。通過觀察常用實驗儀器,認識到測量工具對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物質世界產生神秘感,對物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認識“沒有物理學就沒有現代文明”的道理。激發學生初步的探究意識和對探究的渴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認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教學重點】

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活動形成一個概貌性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物理現象,探索物理規律的意識。認識“家庭實驗室”的重要性。

【教學器材】

音叉、光具座、天平、電流表、電壓表、彈簧測力計、量筒、量杯、溫度計、刻度尺、玻璃杯、水、紙片、蓋和底鉆小孔的塑料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學習一門新的學科:物理學。什么是物理學?物理學有怎樣的作用?學習物理為什么要進行控究?怎樣才能學好物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這些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認識物理學

1、學生閱讀課文,了解物理學的重要性:

物理學是:認識世界的科學,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是產生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

科學精神的科學。(基礎物理由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等組成)

2、學習物理不但要學習知識、技能,還要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精神。

學習物理還對提高科學素質有特殊作用。(強調物理學的重要性,一定要學好物理。)

(二)怎樣才能學好物理?

1、重視實驗和探究性學習。要學會觀察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動手動腦的自主學習。

2、注重知識的理解。

(三)、參觀實驗室

1、要求學生明確走進實驗室有兩大任務:觀察奇妙的物理現象和了解實驗室的儀器、設施。

2、在實驗室,還應引導學生參觀實驗室的各種儀器、設施,特別是要認識各種常用的測量儀器,為今后學習實驗探究做準備。對這些儀器可以觀看使學生感受物理實驗的氛圍,消除對儀器的神秘感。

(四)、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師講故事:

某個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驚奇地發現,房頂上掛著的吊燈因為風吹而不停地有節奏地擺動。他想,脈搏的跳動是有規律的,可用來計時。于是他一面按著脈搏,一面注視著燈的擺動。不錯,燈每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基本相同。這使他又產生了一個疑問;假如吊燈受到強風吹動,擺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擺動的.時間還是一樣嗎?伽利略把鐵塊固定在繩的一端掛起來,再把鐵塊拉到不同高度讓它開始擺動,仍用脈搏細心地測定擺動的時間。結果表明每次擺動的時間仍然相同。這個實驗結果證明他的想法是正確的,即“不論擺動的幅度大些還是小些,完成一次擺動的時間是一樣的”。這就是物理學中擺的等時性原理。

后來,人們對擺動繼續深入研究,不僅進一步發現了擺的周期與擺長間的數學關系,并據此發明了鐘表。

然后請學生們一起討論,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伽利略通過觀察,發現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現象?伽利略怎樣提出問題?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樣證實了自己的猜想?科學家對擺動規律的探究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五)、建立家庭實驗室。

簡單地介紹如何利用周圍的事物建立實驗室

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不僅需要動腦,還需要動手;物理學不僅有用,而且還能提高我們的科學素質。

(六)、教育學生遵守實驗室守則

三、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物理學是怎樣的一門科學,知道了物理學是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一門科學,知道了學習物理要學什么和怎樣學習,初步了解了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

四、布置作業:

1.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看物理書,討論什么是物理學?討論發生在家里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學對社會進步的主要作用。

2.寫一篇對物理學的初步認識的小論文。

3.做一些小實驗

靜電小實驗、三原色陀螺

【板書設計】

認識物理

一、基礎物理由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等組成。

物理學: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產生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科學。

二、學習物理:學習知識、技能和科學探究方法、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三、怎樣才能學好物理:1、重視實驗和探究式學習。2、注重知識的理解。

第一章走進實驗室第一節:學習科學探究

一、觀察奇妙的物理現象

觀察是科學發現的重要環節。

二、認識常用的測量工具

三、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合作。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安全電壓

第二、用測電筆辨別火線

第三、安全用電常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電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性,也是作為現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識,讓學生掌握安全用電常識,提高安全用電的意識,具有實際意義,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本節的內容不同于前面規律性知識的學習,注重的是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好的體現了STS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安全電壓

知道測電筆的構造,學習使用測電筆辨別家庭電路的火線和零線

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

(2)技能目標

通過學習用測電筆辨別家庭電路的火線和零線,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

通過學習安全用電常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能自覺地執行和宣傳安全用電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安全用電的原則是學生今后生產、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準則之一,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重點。

難點:對于觸電事故的發生,無論是高壓觸電還是低壓觸電都具有不可實驗與體驗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對于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依據本節教材的內容,采用師生互動啟發式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實例、圖片,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動態教學手段,通過討論、問答、練習等一系列的師生活動展開教學。

學法:引導學生采用討論法、問答法、練習法、記憶法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學過程

(一)事例引課(2&39;)

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人體觸電事故發生的視頻,這樣做可以達到兩個目的:(1)興趣是的老師,具體事例引課比語言引課更具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以真實的事例教育學生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導出課題。

(二)師生互動——知識的學習

1、安全電壓(5&39;)

人體也是導體,對于人體的觸電現象學生較易理解。基于這一點對本知識我設計下面的師生互動過程:

(1)教師提供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對人體的影響(危害)和通常情況下人體電阻值的大小兩方面數據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公式U=IR推導出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既應用鞏固了舊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師向學生介紹不是每個人的電阻都一樣大,而且同一個人的電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從而著重指出:一般情況下,36伏以下的電壓對人體才是安全的。培養學生嚴謹的求知態度,感受科學的辨證關系。

2、用測電筆辨別火線(5&39;)

先讓學生將測電筆拆開(事先布置學生從家中帶來測電筆),并對照教材中的圖13-17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它的各部分名稱,接著教師用測電筆演示教材圖13-18的測電筆的正確和錯誤的使用方法。教師要告訴學生:在使用測電筆時,應先在有電的地方試一下,檢查測電筆是否正常,防止造成誤判,發生觸電事故;測電筆只能在對地電壓250V以下使用。不可用它碰高壓帶電設備。

3、安全用電常識(10&39;)

觸電事故的發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采取下面的具體做法:

(1)學生閱讀課文,對觸電事故有一個初步認識。

(2)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小老鼠觸電的視頻,使學生認識到電的危害。

(3)通過媒體展示觸電的類別的圖片和視頻(低壓觸電和高壓觸電的發生)讓學生觀察、分析,然后進行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群體的思維討論得出觸電類別及其觸電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采取討論這種學習方式也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使學生有張有弛。

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①圖中哪些是低壓觸電?哪些是高壓觸電?理由是什么?(引導學生從架線桿、標志等方面分析)

②由圖中看出低壓觸電是接觸零線還是火線造成的?低壓觸電發生的情況一樣嗎?

③由圖看出高壓觸電是接觸高壓帶電體造成的,還是靠近高壓帶電體造成的?高壓觸電發生的情況一樣嗎?

(4)引導學生小結低壓觸電和高壓觸電發生的情況及發生的原因。

(5)練習:

①家庭電路中保險絲為什么要串接在火線上?開關為什么要安裝在用電器與火線之間?

②高壓輸電設備上為什么要有“高壓危險”的示警標志?如發現高壓線落在你附近,你怎樣離開才比較安全?

通過以上習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辨證關系。

(三)總結歸納——得出安全用電原則(3&39;)

通過學習低壓觸電和高壓觸電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安全用電的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不弄濕用電器,不損壞絕緣層。從而完成本節教材的重點。

(四)達標練習(19&39;)

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有一名主持人,有10道搶答題,和8道必答題,答對加分,答錯扣分,最后總分第一的獲勝。

四、作業布置(1&39;)

針對九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水平,結合本節教材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特點,我給學生布置課題為《家庭安全用電的研究》這一研究性作業,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板書設計

安全用電

1、安全電壓

低于36V的電壓

2、用測電筆辨別火線

構造、使用方法

3、安全用電常識:“四部”

不接觸低壓帶電體,

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不弄濕用電器,

不損壞絕緣層。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3

教學目的:

知識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杠桿。

2.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能力要求:

1.培養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物理結論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解杠桿平衡條件并能運用解決簡單問題能力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畫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圖,且能正確找出各種器具的支點。

教具:

抽水機模型、瓶起子、鑷子、扳手、羊角錘、天平等,蹺蹺板掛圖,細線

探究性實驗:杠桿平衡、杠桿和支架(不帶刻度)、鉤碼若干、刻度尺

課型:

探究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看錄像片或圖片

看錄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桿搬動巨石修金字塔。

(2)游樂園里小朋友玩蹺蹺板。

(3)農村里從井里提水的壓水機的杠桿。

(4)釣魚。

(4)縫紉機的腳踏板。

師: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簡單機械,如鉗子、板手、螺絲刀、瓶起子(出示實物)等。有些機械是復雜的,如車床、收割機等復雜機械由許多簡單元件組成,其中象杠桿、滑輪等,初中我們主要研究杠桿、滑輪。

(二)新課教學:

阿基米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我就能搬動地球。”這說明杠桿能產生巨大的力。那什么是杠桿呢?

大家看這些裝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有一個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根繞著固定轉動的硬棍。

撬棒撬石頭的投影片。

1.杠桿:

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師:杠桿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學生:看圖理解。

師:“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發生形變,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彎的,形狀也可是各種各樣,可是方的、圓的等。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杠桿的結構及有關名詞:

對照杠桿撬石頭投影片講杠桿結構。

這個條件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師:如果動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

驗證杠桿平衡條件(使用帶有刻度支架)介紹實驗目的方法。

杠桿的應用:

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能省力呢?引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歸納杠桿的分類及各類杠桿的特點。

(1)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桿特點是省了力但費了距離

(2)動力臂小于阻力臂費力杠桿特點是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3)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桿特點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請學生分別舉例。

小結:

1.本節課主要掌握動力等七個要素,能夠熟練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確作圖。

2.能夠用杠桿平衡條件解答簡單問題。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浮力這節內容分三學時,第一學時學習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學時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浮力的應用,第三學時綜合運用浮力、壓強、密度等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但是物體的浮沉,在第一節課的實驗教學中就加以滲透,第二節再從理論角度推理驗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浮力的單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適用范圍、簡單應用)

技能目標:

學會用彈簧秤測量浮力,體驗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時運用的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

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于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設計思路

1、浮力知識的綜合性很強。

對于初三學生來說,在日常生活已經積累了很多對浮力的感性認識。但是要把有關浮力的認識從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還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歸納等。因此《浮力》的教學一直是初中教學的難點。在《新課程標準》中,對浮力的教學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歷屆中考中,再簡單的浮力題,得分率也相當低。

2、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特點

今年我面對的學生物理基礎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學科的特點,沒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維模式,對物理學習存在為難情緒。而物理教材又特別講究知識體系、科學嚴謹,是一門很嚴肅的科學。但是這種道貌岸然的面孔卻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現狀也就迫使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辦法讓它生動,它嚴肅,你想辦法讓它活潑。以下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件事是幾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節目,是美國錄制的,節目中的兩個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過大量的實驗、實物場景拍攝、通俗的講解讓孩子們了解物理知識,一點也不讓人覺得艱澀難懂,看完后你會覺得科學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覺悟:原來課還可以這么上,如果我們的課堂也這樣,哪還有那么多孩子討厭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啟發。有一次到北方圖書城給還在小學的女兒買了一本《孩子喜歡的一百個實驗》,她回家自己照著書忙乎了幾天后開始對我問著問那,我敷衍她說:“太難了,等你長大就學到了。”可是她卻不一不饒的糾纏。被磨不過,給她講了點,居然聽得頭頭是道。原來科學離孩子并不遠,只是缺了一個指路人。小學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中三年級的大學生呢?關鍵是學習時的心態不同、興趣不同、目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即灌壞了學生,又可惜了知識。

因此,在傳授基礎知識的課堂上,盡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語言,盡量采用實驗引出知識點,盡量讓學生自主發現,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實驗。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實驗建立直觀印象,先入為主。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然后再進行理論驗證。絕對不能先用理論推導得到結論后再去驗證,更不能連驗證性的實驗都不做。本節課的設計很多處都是圍繞這一原則展開的。

本節課圍繞著五個實驗展開,前三個實驗是重復生活中的場景,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引出浮力這個新知識點。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體、測量浮力的實驗方法等。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簡單的浮沉現象,‘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個知識點要到下一節才能解釋清楚,但是本節雖然不能從理論上分析透徹,但是沒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過受力分析,使學生了解表象,同時并為下節課的教學設置懸念。

實驗四是本節課的關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才能通過分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開液體之間存在某種定量關系。真正從理念上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取決于液體,而非物體自身的形狀、大小、輕重等因素,糾正生活中形成的錯誤意識。并學會利用已有器材,發現盡可能多的結論,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五是本節課的重點。作了這么多鋪墊,就是為了讓學生自主發現并理解物體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重。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于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四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這是求浮力的普遍適用式。

總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組織教學。即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任選材料和器材,圍繞“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讓學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說,自行設計進行探究,讓學生去參與自己設計的實踐性活動,在實踐探究中去總結、發現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癥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5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2)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認識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了解生活和生產中形形色色的連通器。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

部不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生的壓強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一、課前復習: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二、新課引入問題的提出:課件1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本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

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1、我們可以猜想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

(1)實驗探究: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接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表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份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5)實驗完后,請同學們對實驗所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液體內部是否有壓強?液體內部壓強有什么規律?分別請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一組同學說一說,在同一深度處,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兩部分同學所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利用課件進行總結: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4知識拓展

利用壓強公式P=F/S推到液體壓強公式見課件

三、歸納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1.講述:這節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努力,發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四、、課堂練習:

見課件

五、、布置作業:

六、課后小計: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6

在近幾年的物理教學中,在我的同行和許多“前輩”老師的幫助下,我對于物理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少走了許多的彎路,讓我對于今后的教學有信心。通過這幾年的教學使我對物理教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首先,應注意循序漸進,知識要逐步擴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許多物理問題學生們比較難以理解和接受,可以先給出最淺顯的說法,在以后的教學中再逐步加深。比如:力和物體的受力分析是初中物理教學中重要的、基石的內容,在開始時可以先分析一、二個力,隨著知識的近一步加深,再學會從力的性層方面考慮,按物體所受的重力、支持力、磨擦力、外力等逐個考慮,最后再學會結合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分析受力情況。循序漸進要求我們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和認識規律,分層次,有步驟地對學生提出恰當的要求,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其次,在教學中要注意講清思路,力求簡潔、順暢。在新課教學中注意通過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識的應用等,培養學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而不應該運用“題海”戰術,盲目地讓學生做題,增加生的負擔,要注意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們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中走出來,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做到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物理教學中的物理模型的建立非常重要,在這里要讓學生們知識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使學生們知道解決物理問題,首先弄清物理情景,學會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使學生們知道推理的過程,提高推理的能力等等。

另外,在物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們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極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變量的方法等。因為中考主要是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低一定意義上表現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運用方法的靈活,熟練程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們領會一些科學的方法。

另外,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面。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對知識的理解,有效地培養思維能力,也就是說,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都必須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所以,能讓學生概括、推理、證明的,應居高臨下鼓勵學生自己去做。

最后,要適時總結,不要只是練習、講解,要注意對知識的總結、概括,使學習過的知識和方法系統化,而且總結本身也是一種方法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如物體的受力分析,動力學問題的解法、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解法等,都要適時地進行總結。

以上幾點只是我在這一年的教學中幾點不成熟的認識,我知道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要多向我的“師傅”和“前輩”們請教,多各他們學習優點,完善自我,努力工作,踏踏實實做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師。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7

運動的快慢

教學目標:

l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l過程與方法

1.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l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的公式。

難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資源: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

(設計意圖:回顧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以參照物作為標準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增加前后內容的聯系,引出詳細學習運動的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引入新課,建構速度的概念。

【環節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出游時,人們希望最快到達目的地;劉翔比賽時,第一個沖到終點;草原上,獵豹追捕鹿。

此時,運動的快慢決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榮耀,而關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實驗:

將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貼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比較這兩張紙錐從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問題:如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思維活躍,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來讓學生了解運動的快慢很重要從而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引出新課)

【環節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面三個事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比較物體快慢的方法;

2.交流總結;

3.展示各組討論成果。

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并總結: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所用時間的長短;(用時短的就快)②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規律,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環節三】創設情境,建構速度概念

教師提出新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1.創設情境

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

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教師啟發:時間和路程都不一樣,我們可不可以把他們其中一個量設置成一樣呢?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計算兩位冠軍每1s內運動的路程,每一個相等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的就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情況下進行比較。

2.速度

我們平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稱作速度,用符號v表示。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單位,那么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什么呢?

學生數學中學過路程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時間的國際制單位是秒,所以會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

教師補充在交通運輸中我們還常用到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1m/s=3.6km/h。并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并強調常用的幾個。

【環節四】速度應用(多媒體展示)

例題1: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物理計算,規范計算步驟: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要統一單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時,數字后面要寫上正確的單位。

例題2:火車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運行速度約為104km/h,兩地之間的鐵路線長1453km,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強調公式變形,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題3:一位百米賽跑運動員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輛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40km/h,哪一個的速度比較快?

學生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題展示規范學生解決物理題的步驟并學會速度公式的變式,同時注意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模塊二: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一】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多媒體展示兩個網球運動時頻閃照片,提出問題:①哪個球運動的時間比較長?

②哪個小球運動的速度(即運動快慢)基本保持不變?③哪個小球的運動越來越快?(提示可以用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

第一個網球任何相等時間通過的路程相等也就是運動快慢不變,并且一直沿著直線運動,并且運動方向不變,我們成這樣的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設計意圖:用頻閃攝影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物體的運動情況,加深學生記憶;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二】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運動路線是直線,運動快慢不變即速度不變)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平均速度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改變即速度改變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運動基本上都是變速運動。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時快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

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就是用以描述變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平均速度。此時s是某段的總路程,t是某段的總時間,v表示的就是某段時間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題:火車從北京行駛1小時到天津,通過的路程是140km,求火車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給予總結提升,構建本節知識網絡。

一、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單位是米/秒(m/s)、千米/時(km/h).

1m/s=3.6km/h

二、在變速運動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反射定律,能從眾多的光現象中辨識出光的反射現象。

2.在實驗探究中能主動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對實驗現象作出總結。

3、能在實際中應用光的反射現象。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收集數據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能力。

2.難點

(1)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陽的光;用一面鏡子可將室外的陽光反射到室內,光的反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學、看到馬路上行駛的汽車都是由于發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光的反射;對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甲:反射光將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規律?

生丙:為什么光會發生反射現象?

生丁:反射光與入射光存在什么關系?

師:大家提的問題提得很好,由于時間所限,我們不可能每個問題都去研究,這節課我們先來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規律,其他問題大家可以回去查資料,回去研究。

二、新課內容

1.光的反射。

師:這是一條入射光線射到一個平面鏡上,下面請問這們討論猜想一下反射光線將沿什么方向射出?

師:請同學將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畫出,為了便于說明標出1、2、3……如圖2所示。

下面我們先表決一下,支持1的請舉手,支持2的請舉手,支持3的請舉手。

下面我們調換一下座位,請支持1的坐在左邊,請支持2的坐在中間,請支持2的坐在右邊,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過不要灰心,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我們現在三軍對陣,如何決出勝負呢?

生:做實驗。

師:做實驗首先要設計實驗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樣去做?請各組利用桌面上的實驗器材:光源、一個平面鏡、一個可折轉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鐵架臺,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思考,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師:先請一組到講臺上將其實驗方案演示給全體同學看,其他組的同學要進行評議:這個設計方案行不行。

該組同學設計實驗裝置與課本P52圖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全班同學給予掌聲鼓勵。

生:分4個人一小組做實驗,找反射光線。

師:1、2、3組的實驗結果,得出反射光線將沿哪個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師:有沒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沒有。

師:可見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錯誤的。

師:請1的支持者站起來,通過實驗證明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讓我們用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其他同學也不要氣餒,下次受到鼓勵的可能就是你們。

通過實驗我們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誰能給這兩條光線起個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線叫入射光線,反射光的光線叫反射光線。

師: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存在怎樣的位置關系呢?我們還需要通過實驗來研究,為了研究問題方便,我們可以把我們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傳播路徑以及平面鏡所在的位置像課本P52圖4一15一樣在塑料板上畫出來。因為兩點決定一線,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傳播的路徑后,點兩個點就可將其傳播路徑畫下來。

生:在紙板上畫入射光線、反射光線以及平面鏡的位置,找兩線位置關系。

師:反射光線的位置與入射光線的位置有什么關系。

生:入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跟反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相等。

師: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有兩個(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同理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也有兩個,你們說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

和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相等到底指哪一個角呢?可見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不惟一的,為了更確切地描述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的位置關系,我們需要添加一條輔助線,這條輔助線加在哪里合適?

生:討論、交流。

師:請一位同學自己上臺將輔助線加上。

師:這條輔助線與鏡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線,也不偏向反射光線,非常“公證”地站在中間,像“法官”一樣,因此我們就稱它為“法線”,引入法線后,同學們考慮一下,如何描繪這兩條光線的位置關系更確切?或者說就惟一了呢?

生:討論、思考得出:入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與反射光線和法線的夾角相等。

師:誰能給這兩個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反射角。

師:根據一次實驗的結果就能下結論嗎?

生:不能。

師:怎么辦?

生:改變入射光的方向,再做兩次,并將實驗所測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師:請大家設計實驗記錄表格,并請一位同學上黑板畫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師: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師:下面大家做實驗探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并將所測數據記錄表格中,得出實驗結論。

生:實驗結論是: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

師: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講: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講: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是不能只考慮數值大小關系,還要考慮物理意義。

對課本P52圖4一15光路圖你還可得出什么結淪?

生甲: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生乙: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師:甲乙兩同學回答正確,乙同學的結論你能用實驗驗證嗎?

生乙:可以。如果將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線為軸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線了。

師:大家一起做實驗探究,是這樣的嗎?

生:通過實驗得出:是這樣的。

師:可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請大家總結光的反射規律。

生: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書

師:介紹“模型法”:一幅圖三條光線就將光的反射規律形象地描繪出來了,這就是物理學上常用的——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模型法”。

師:根據“逆向思考法”,若讓入射光線逆著反射

光線的方向入射,同學們猜想一下,反射光線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怎么辦?

生: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

師:實驗結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著原來的反射光線,反射光逆著原來的入射光,可見,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書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演示實驗l:拿一塊平面鏡將太陽光反射到某同學的眼上,問其,感覺如何?(刺眼)刺眼說明光很強,看不清。其他同學有沒有這一感覺?(沒有)沒有說明光沒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實驗2:拿一塊面積、形狀與平面鏡相同的硬紙殼,再做相同的實驗,再提問那個同學.問此時有何感覺?(不刺眼,能看清)反問其他同學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說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師:光射到硬紙板上所發生的反射我們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鏡面的反射我們把它叫鏡面反射。

生:為什么會發生漫反射和鏡面反射?

教師取兩張硬紙條,把一些大頭針垂直插在硬紙條上,可以看到這些大頭針互相平行,教師把其中一張硬紙條注意折幾折后,插在這張硬紙條上的大頭針不再互相平行。

師:平的紙條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頭針看成法線,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時,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發生鏡面反射。彎折的紙條凹凸不平。各個入射點的法線方向各異,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時,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線向各個方向射出,發生漫反射,讓學生看課本P53圖4—16,進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時,每條光線的發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歸納小結及學習過程評估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本節我們通過對光的反射現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規律,學到了科學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師:每位同學對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進行評估。

四、課后練習

1.課本P56作業l、3、4、6。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光的反射(二)

第一課時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六、課后反思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9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二、機械運動

1、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3、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比較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采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2)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3)百米賽跑運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采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采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4、分類(根據運動路線):(1)曲線運動;(2)直線運動

Ⅰ勻速直線運動:

A、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v=s/t變形t=s/v,s=vt

B、速度單位:國際單位制中m/s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m/s單位大。

換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約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1m

直接測量工具:速度計

速度圖象:

初二物理上冊知識點:機械運動

Ⅱ變速運動:

A、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B、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

C、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則v2>v>v1

E、常識: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車速度5m/s,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客運火車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光速和無線電波3×108m/s

Ⅲ實驗中數據的記錄:

設計數據記錄表格是初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設計表格時,要先弄清實驗中直接測量的量和計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記錄的數據的組數,分別作為表格的行和列。根據需要就可設計出合理的表格。

三、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m,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3、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關系:

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

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單位換算的過程:口訣:“系數不變,等量代換”。

4、長度估測: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1cm、鉛筆芯的直徑1mm、一只新鉛筆長度1.75dm、手掌寬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測量方法:

A、測量細銅絲的直徑、一張紙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積法(當被測長度較小,測量工具精度不夠時可將較小的物體累積起來,用刻度尺測量之后再求得單一長度)

☆如何測物理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

答:數出物理課本若干張紙,記下總張數n,用毫米刻度尺測出n張紙的厚度L,則一張紙的厚度為L/n。

☆如何測細銅絲的直徑?

答:把細銅絲在鉛筆桿上緊密排繞n圈成螺線管,用刻度尺測出螺線管的長度L,則細銅絲直徑為L/n.

☆兩卷細銅絲,其中一卷上有直徑為0.3mm,而另一卷上標簽已脫落,如果只給你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你能較為準確地弄清它的直徑嗎?寫出操作過程及細銅絲直徑的數學表達式。

答:將已知直徑和未知直徑兩卷細銅絲分別緊密排繞在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上,且使線圈長度相等,記下排繞圈數N1和N2,則可計算出未知銅絲的直徑D2=0.3N1/N2mm

B、測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園柱的周長等常用化曲為直法(把不易拉長的軟線重合待測曲線上標出起點終點,然后拉直測量)

☆給你一段軟銅線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圖冊估測出北京到廣州的鐵路長嗎?

答:用細銅線去重合地圖冊上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再將細銅線拉直,用刻度尺測出長度L查出比例尺,計算出鐵路線的長度。

C、測操場跑道的長度等常用輪滾法(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待測曲線滾動,記下輪子圈數,可算出曲線長度)

D、測硬幣、球、園柱的直徑圓錐的高等常用輔助法(對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測出的物體長度可將刻度尺三角板等組合起來進行測量)

☆你能想出幾種方法測硬幣的直徑?(簡述)

①、直尺三角板輔助法。②、貼折硬幣邊緣用筆畫一圈剪下后對折量出折痕長。③、硬幣在紙上滾動一周測周長求直徑。④、將硬幣平放直尺上,讀取和硬幣左右相切的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

6、刻度尺的使用規則:

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

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7、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測量環境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儀器

(4)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避免,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9.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

10.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這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11.速度: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2.速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公式:s=vtv=s÷tt=s÷v

速度的單位是:米/秒;千米/小時。1米/秒=3.6千米/小時

13.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運動。

14.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用總路程除以所用的時間可得物體在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據速度和時間可求路程:s=vt

16.人類發明的計時工具有:日晷→沙漏→擺鐘→石英鐘→原子鐘。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掌握光的三原色、顏料的三原色

2、知道決定物體顏色的因素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無……前面無相關內容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入我們的眼睛。

②學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3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現象?

進行新課:

1、光的色散現象:彩虹現象

實驗:三棱鏡分解太陽光

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

2、光譜中紅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體的顏色:

(1)、試驗:光的色散……說明什么問題?

結論:白光是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后會變成其他顏色。不同顏色的光分散的過程叫光的色散。

(2)、顏色之迷:不透明物體: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

透明物體:由透過的色光決定。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4)、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1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節課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課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學情分析

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盡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個知識點都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根據上述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進行速度單位間的換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難點:

1.速度單位的換算

2.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下面我重點講一下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歸納總結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發現問題:視頻中物體有什么共同點?運動情況都一樣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論:視頻中的物體都在運動,有的運動得快,有的運動得慢。然后,引出新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樣,利用視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實例分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易于學生輕松的融入到課堂氣氛中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開始階段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是什么?最后裁判認為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氣氛,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并互相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較、討論中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并能描述所觀察現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開始階段兔子跑得快,是因為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后裁判認為烏龜贏得比賽,是因為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烏龜花的時間少。

據此,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進行總結并提出新問題:若路程、時間均不相同時,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這樣,采用邊觀察、邊引導分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看”、“想”、“說”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物理教育的教學目標。

展示問題: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激疑啟思,采用啟發式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通過演練得出:可以比較他們在1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單位時間,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么,這樣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根據速度的定義直接得出速度的計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義,并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來逐步的推導出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系,使學生慢慢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

利用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瓊斯以10秒75的成績獲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請運用知識計算出美國田徑運動員瓊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0.75s=9.30m/s

答:美國田徑運動員瓊斯百米短跑的速度為9.30m/s

例題2:例題: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為220Km,一輛汽車從五指山市開往海口,這輛汽車的速度是55Km/h,幾小時后可以到達海口?

已知:S=220Km,v=55km/h

求:t

解:根據公式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這輛汽車4小時后可以到達海口。

例題3:例題:20__月7月12日,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洛桑田徑黃金聯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欄世界紀錄,則這項記錄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正在行駛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計算出劉翔的速度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度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做出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二道題是根據五指山市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變形,學會變形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目的是讓學生領會速度的物理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學生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范解題的良好習慣。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想想議議的內容,使學生知道頻閃攝影也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兩幅圖中兩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的不同,通過比較分析來引出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同時指出,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為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簡化物理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度,使學生注意區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課堂小練習:

1、單位換算:

(1)21.6km/h=____m/s

(2)5m/s=____km/h

2、汽車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1min通過了1800m的路程,汽車的速度是

A.1800m/sB.108m/sC.90m/sD.30m/s

4.歸納總結

最后,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本節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養成先學習后總結的良好習慣,并培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教學、觀察比較法、多媒體演示

為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就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學,要重視直觀性,即以直觀為基礎來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本節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觀察比較來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認識,再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學法: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分析點撥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為主,老師的提問分析為輔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循序漸進的歸納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體課件能較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觀察,分析現象。更能方便的進行對比、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練。通過練習,來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再次,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加深對速度的物理意義的領會。

六、說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容易理解,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定義: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計算公式:

v=s/t

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km/h)

換算關系:1m/s=3.6km/h

二、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業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別是3.5km/h,64m/min,1m/s,則三人的速度的關系是?

3.汽車以25m/s的速度行駛了2h,它在這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人對著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聲,聽到回聲經過的時間是()

A.1.25sB.0.625sC.0.8sD.2.5s

八、效果評價:

通過這節課師生的共同學習和探討,同學們基本能夠掌握速度公式及其變形,能夠運用速度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同學們也學會了從生活中發現物理問題,并能夠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類問題,使物理知識有效的運用到生活中去。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

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性)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難點: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中考擷要

密度是中考試題中重要的考試內容,考查的重點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及計算,并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最近幾年中考中,有關探究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實驗題也經常出現。

教學工具

天平、各種金屬塊、酒精等常見物體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啟動課堂

一、課前感悟

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具有______________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用公式寫出來就是________,其中符號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質量的是________,表示體積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我們鑒別物質,有很多時候,僅靠氣味、顏色、軟硬、形狀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們發現物質還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來鑒別物質。

討論:前面我們學過物體的質量用來鑒別物質行嗎?

密度的單位是:

自學導航

一、實驗探究:物體體積與質量的關系

1、學生實驗:調節好天平,用天平稱量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看看它們的質量相同是否相同?

結論: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體積,看看它們的體積是否相同?

結論: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體積相等。

3、提問:以上兩個實驗用不同的物質進行比較,根據實驗結果,受到了什么啟示?關于物體質量與體積的關系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來進行研究?

讓學生討論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會什么關系?

4、驗證同學們的推測是否正確?請同學們(類比研究同一金屬導體兩端和電流關系實驗)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用實驗來驗證推測的正確性。

5、根據實驗方案不同實驗小組分別用體積大小不同的若干鋁塊(或鐵塊、松木塊)作實驗。學生還可以把操作中出現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結論:

(1)同種物質質量增加,其體積也增大;質量減少,體積也會減少。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建立概念

從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

3三、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ρ=m/v的物理意義。

知識梳理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

2.密度公式:ρ=m/v

3.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

34.密度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因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

技能遷移

1、一個燒杯質量是50g,裝了體積為100mL的液體,總質量為130g,求該液體的密度。

2、一個空瓶質量是200g,如果裝滿水總質量是700g,今先向瓶內裝一些金屬顆粒,使瓶和金屬顆粒總質量為1kg,然后再向瓶內裝滿水,則三者質量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

2、知道什么是頻率?頻率的應用。

3、利用實驗去探索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重難點

(重)1、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

(難)2、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復習提問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進行新課

一、回顧復習

1.簡述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2.什么是骨傳導?

二、導入新課

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聲音各種各樣,千差萬別.其中有許多聲音讓我們感到悅耳、動聽.例如:音叉發出的聲音、人歌唱的聲音、各種樂器的演奏聲等,它們都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學中把這類聲音叫做樂音。

請同學們回憶男低音獨唱曲、女高音獨唱曲,比較演唱風格有什么不同(前者的演唱音調低,后者的演唱音調高.)

有的聲音聽起來音調高,有的聲音聽起來音調低,聲音為什么會有音調高低的不同呢?讓我們一起來做下面的探究活動.

三、進行新課

1.[探究]音調和頻率的關系.(P19演示1.3-1)

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

使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短一些,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發聲時振動得快慢及聲音的特點.(鋼尺振動得較快,聲音尖而細.)

使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長一些,再次撥動,注意要使鋼尺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較兩種情況下鋼尺振動得快慢和發出的音調.

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短時,鋼尺振動得較快,音調高;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長時,鋼尺振動得慢,音調低.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20頁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1).頻率的物理意義是什么?什么叫頻率?

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

3).物體振動得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

4).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是什么?

5).什么叫超聲波?什么叫次聲波?

6).生活中你對超聲波、次聲波了解多少?能說出它們的一些用處嗎?

閱讀教材內容,并討論上述問題.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

1.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

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

3.實驗表明,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物體振動得快,頻率高,發出的音調就高;物體振動得慢,頻率低,發出的音調就低.

4.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從20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類聽覺的下限,20000Hz是人類聽覺的上限.

5.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

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6.超聲波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能量大,一個是沿直線傳播.

超聲波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超聲波加濕器、治療咽喉炎及氣管炎的藥液霧化器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將液體破碎成許多小霧滴.

(2)超聲波清洗污垢.

(3)聲納利用超聲波基本上沿直線傳播探測水中的暗礁、敵人的潛艇,測量海水的深度.

(4)超聲波探傷儀利用超聲波沿直線傳播探測金屬、陶瓷、混凝土制品內部是否有氣泡和裂紋.

(5)醫院利用B超(B型超聲波)分析體內的病變.

(6)許多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龍卷風等在發生前都會發出次聲波,科學家們用次聲波來預測臺風、研究大氣結構等,在軍事上可以利用次聲來偵察大氣中的核爆炸、跟蹤導彈等等.

有趣的是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飛行中不斷發出超聲波的脈沖,依靠昆蟲身體的反射波來發現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聲納”系統,使它能在混濁的水中準確地確定遠處小魚的位置.

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雷達,就是仿照蝙蝠的超聲波定位系統制造的.這門新學科叫仿生學.另外,有些動物對高頻聲波反應靈敏(如貓、狗、海豚),而有些動物對低頻聲波有很好的反應(如大象可以用人類聽不到的“聲音”進行交流,實際上大象的語言對人類來說就是一種次聲波)..

[演示]觀察聲波的波形

[師]簡單介紹示波器的作用:示波器顯示聲波的波形。

[想想議議]振動會發出聲音,為什么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蝴蝶的翅膀一秒鐘振動不超過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鐘振動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動的頻率低于人耳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當然人耳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動頻率在人耳的聽頻范圍內,人耳就能聽到蚊子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

聲音有音調的不同,也有強弱的不同.物理學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響度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怎樣才能使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更響?

應該使物體振動的幅度大一些.

2.[探究]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P21)

1).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3).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分組實驗,探究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實驗結果:

1).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小,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小,音叉振動的幅度小;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大,音叉振動的幅度大.

2).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知,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物體振動的幅度叫振幅.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就越大.

振幅是確定響度的惟一因素嗎?

實際中,響度還跟聽者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距發聲體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小,響度越小.(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原因:因為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越到遠處越分散.)

[演示]音調和響度的關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輕輕吹“5”.請同學們比較它們音調的高低,響度的大小.

“1”的響度大.“5”的響度小.

“1”的音調低.“5”的音調高.

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音調和響度是聲音的兩個不同的特征.

響度大的聲音,音調不一定高;

音調高的聲音,響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調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調高的“5”更響.

[練習]請同學們討論并回答,蚊子的叫聲與黃牛的叫聲相比,哪個音調高?哪個響度大?

參考解答:蚊子的叫聲音調高;黃牛的叫聲響度大.

3.音色

頻率的高低決定聲音的音調.但是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即便音調相同,我們還是能夠分辨它們.這表明在聲音的特征中還有一個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4

教學要求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

2.通過閱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圖,明確區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比較,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4.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結構分析

教材的第二節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征。本節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布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生產等知識。

1.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于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本節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說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引入新課】

1.中國區域地理知識是在中國總論的基礎上講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內容中很多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這一點,盡量采用簡明生動的啟發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區域知識的構建。

2.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直觀地感到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在教學中要突出區域特色。

【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1.展示不同區域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錄像資料。提出問題:從圖片或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3.指導學生分別閱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征。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于南方地區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發現,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河流的流量隨著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夏季會出現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的關系。首先分析“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別,然后繼續分析區域內部植被的區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征。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5

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玩過磁鐵,對磁鐵已經有一定的了解。“磁鐵有磁性”是三年級科學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激趣導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鐵”,從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討論和觀察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磁鐵有磁性這一最基本的性質的認識。然后通過交流在觀察中的發現和產生的問題,引發出后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的認識,并最終指向綜合運用。縱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懲前毖后,現反思如下: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釣魚的小游戲:在魚頭上放上回形針,誘餌用磁鐵。當學生游戲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有的已在下面喊起來了。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游戲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材料在科學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準備了鐵釘、回形針等十多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讓學生預測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鐵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然后再用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孩子們的預測是否準確。得出:磁鐵能吸鐵的性質。再進行簡單的生活運用。

然后我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續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我先出示一個試管,告訴學生試管中掉入了一個回形針,問同學們有沒什么好的辦法幫我取出來!然后,讓同學們也來玩玩我幫他們準備的量杯中的回形針,再請同學們在教室找找,看磁鐵還能隔著哪些物體吸鐵,最后請同學們得出結論: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最后請同學們猜測磁鐵最多能隔著練習本多少本將鐵吸住!做實驗,根據得出實驗結果不一樣,讓同學說出原因,引出下節課的內容!最后總結下課!

由于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由于是常態的科學教學,在教材處理上我還是不夠大膽,使學生動手探究的時間受到限制。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參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過程與方法: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運動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學習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學習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

●教學方式

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視頻資料,玩具車、玩具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min)

〖師〗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第十章內容,認識到多彩的物質世界,知道了宇宙萬物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都有質量,不同物質的密度不同,那么這些物質存在的狀態如何呢?

[討論]

[總結1]今天,我們研究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問題。為什么它們會運動或靜止?(板書本章課題)

[總結2]我們首先看物體的運動該如何描述?(板書本節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機械運動(10min)

1.現象

[問題]大家觀察周圍的物體,你認為它們哪些是運動的,哪些是靜止的?

[回答](1)行駛的汽車是運動的;(2)走路的人是運動的;(3)飛出的足球是運動的;(4)地球是運動的;(5)分子是運動的;……(6)黑板是靜止的;(7)教室外面的樹是靜止的;(8)公路是靜止的;(9)大橋是靜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問題:(1)星星是靜止的;(2)太陽是靜止的;……

[分析](1)我們身邊有運動的物體。如行駛的汽車、跑步的人們、飛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運動的。小學科學課上學過,地球本身在自轉,還繞太陽公轉,且整個太陽系都在運動。同理,銀河系也是運動的,那么宇宙同樣也在運動,所以從宏觀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體都是運動的。

(3)微觀分子是運動的。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是分子,這些分子也是在運動的。

[總結]世界上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

2.概念

[問題]物體運動的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說它們是運動的?

[觀察]大家觀看[播放視頻1]:運動的自然界。

[總結]

凡是運動的物體,它們的位置在發生著變化,所以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板書)

(二)參照物(15min)

1.概念

[問題]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體都是在做機械運動,可為什么我們還常說__物體是靜止的呢?如黑板是靜止的,房屋、樹木是靜止的等等。

[討論]我們常說物體靜止也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如果都運動,我們也不容易為物體定位了,房屋、樹木說它們靜止是因為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動的,即它相對于旁邊的房屋來說,它們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判斷物體是否運動時,我們也常看它與其他物體間的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平時說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都是以一個物體做標準而言的。

[總結]參照物: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播放視頻2]觀察哪輛列車在運動?它們是以什么物體做參照物來研究的?

2.特點

[問題](1)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只有一個嗎?

(2)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狀況一定相同嗎?

[分析]當觀察一小汽車在公路上駛過時,判斷它是運動的,我們可以選地面為參照物,也可以選路邊的房屋做參照物,還可以選樹木做參照物,它們都能得出汽車是運動的結論,所以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并不只有一個。

如果我們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如選汽車司機中靠椅,則會判斷小汽車是靜止的,所以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情況不一定相同。

3.練習

(1)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①某車站并排停放著兩列待發的列車甲和乙,過了一會兒,甲列車內一個人看見窗外樹木向東移動起來,然而,乙列車內的人通過窗口看甲車是靜止的,如果以地面為參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騎車勻速向東行駛。甲感覺順風,乙感覺無風,丙感覺逆風,則當時刮的是風。甲、乙、丙三個騎車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________。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所選的參照物。

①(20__年溫州中考題)詩人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其中“橋流水不流”,詩人選擇的參照物是()

A.橋B.河岸C.水D.岸上的樹

②在一條東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輛汽車同時向東行駛,乙知甲車比乙車快,比丙車慢,則以為參照物時,三輛汽車均向西行駛。

(三)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10min)

[問題]同一情況,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會得出物體的運動狀態是不同的。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討論]

[結論]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圖片展示]空中加油機;高空觀纜車。

[播放視頻4]航天器的起飛和降落。

[播放視頻5]聯合收割機。

[播放視頻6]生活中運動現象舉例。

[播放視頻7]同步衛星,火箭起飛和降落。

[類比]1.說某一同學個子高,是不準確的,應該說,它與誰相比個子高,同理說某一位同學矮,也是不科學的。

2.某人問路,到某地要用多長時間,該人不答,待問路人不耐煩開始走時,該人才說1小時左右,問路人不解,該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斷用多長時間呢?這里的參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見,我們表達話語時,一定要說話嚴密些。

(四)思考與練習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描述物體的運動,雖然運動是絕對的,但我們平時為了研究方便,仍然說某個物體是靜止的,為什么?就是因為平時我們判斷某個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時選擇了一個作標準的物體,這個物體我們叫做參照物。

對某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況而言,參照物的選擇不止一個,但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的運動狀態卻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為了敘述嚴密,說某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一定要加以參照物。如果沒加,一般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而言的。

四、作業布置

動手動腦學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運動的描述

一、機械運動

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自然界的物體都是運動的,即運動是絕對的。

二、參照物

1.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并不只有一個;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情況不一定相同。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從本章到第十四章講述力學知識。跟前面幾章簡單的物理現象相比,知識的講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養方面,除了繼續注意提高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外,在講述概念和規律的過程中,更應注意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分析物理事實,找出共同特征,從而概括出概念和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本章而言,涉及到兩個常用的物理量--質量和密度。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和用天平、量筒測物體的密度是初中學生應掌握的其中兩項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礎的一章。就本節而言,認識質量及其測量儀器,特別是學習使用學校實驗室和工廠化驗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區配置托盤天平),是為后續各節的學習所準備的。因此,本節是基礎的一節。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和換算。

〈2〉能力目標:①會調節天平平衡;②會使用游碼;③初步學習用天平稱固體的質量;④培養學生將學到的物理知識及技術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意識。

〈3〉方法目標:①繼續學習"從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②繼續學習運用"關鍵詞歸納法"歸納文段要點;③初步學習"實驗探索法"發現事物內部規律的學習方法。

〈4〉德育目標:①在質量初步概念的引出過程中滲透"現象"與"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②在實驗過程中滲透"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雖說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但教材對初中學生的要求較低,因此,它不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天平作為一種常用測量質量工具,是后續章節有關實驗的不可或缺的儀器;并且,它是質量測量中

1一種較為精密工具,對學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會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是讓學習天平的使用。

三、教學方法

"質量":現象歸納法、練習法;

"質量的測量":實驗探索法、關鍵詞歸納法。

四、板書設計:

一、質量

1、質量--物體中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

2、單位:

(1)通用單位:千克--kg

(2)常用單位:噸--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3、測量:

(1)工具:實驗室用--托盤天平

(2)托盤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天平平臺放,游碼零刻線;

平衡螺母調,指針中線指;

左物右碼放,砝碼游碼和。

②注意事項:稱量、鑷子、干燥、清潔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8

物理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固然依賴于自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的經驗,但是僅僅停留在經驗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學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對教學行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識的教學理論和專業學識為基礎。

1.轉變物理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新課標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要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要轉變教學理念,還應加強對歷史與社會教學理論的研習,如通過一些物理專業雜志或網絡信息、博客論壇開辟的一些欄目的討論,盡快更新教學理念,進入新的狀態。

2.豐富物理專業學識

學科專業知識對于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高中物理教師如何提高專業修養、豐富專業學識呢?關鍵是多研讀物理學名著、物理學史、物理學論文、物理著作等。這樣不但能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方法。而且提煉物理學研究方法,為教學打下基礎。

3.教學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基礎上,物理教師還要在新課標指導下以課堂為中心進行以下教學反思,縮短適應新課改的周期。

(1)進行物理課案例研究,反思教學的可行性。

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措施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看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進行物理課案例研究,其實是一種教學反思,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學。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反思意識到人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的發展的,那么知識的掌握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

(2)物理課的聽課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范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我校的“周周點評”已經形成教學常規,同事互相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留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并做了評課,課后,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通過“周周點評”活動,教師學會了評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物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3)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促成教學反思的常規性

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核自己的教學行為。新課程下,以物理學科來說,其實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后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物理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自己認為備好了一堂十分滿意的課,在上課的過程中也總感不足或不妥,常規性地做好課后的反思筆記是快速適應新課程的階梯。

雖然新課程下關于物理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學反思對物理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物理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物理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復合型教師。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19

教學目的: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和生產中的實際,在討論中使學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學會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簡單的物理習題。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內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產實際中,不僅要考慮機械效率,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對于生產設計和使用機械做功時必需要考慮的一個物理量。

我們要通過幾個典型問題的討論,理解它,認識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將1000塊磚送到15米高的樓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將磚運送到樓上。

2、人用滑輪將磚運送到樓上。

3、使用起重機將磚運送到樓上。

提問:以上三種方法,除了機械效率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待學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個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樓,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樓上。

提問:兩種方法所做的功的情況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題,先認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個重型的機器,需要推至距100米遠的廠房內。

方法有三:

1、工人們用推力推到廠房內。

2、工人們用車推到廠房內。

3、用馬車拉到廠房內。

提問:三種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對比上述三例,當人們完成一定的功時,存在著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是什么?

啟發同學得出答案:

物體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機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樓做功快。

例3中用馬車做功快。

物理學里用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板書:因此,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據定義可得出:

板書:各物理量的國際單位,寫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機器的主要技術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題】高出水面30米處有一個容積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臺離心式水泵抽水給蓄水池,1小時能把水池充滿即可,這臺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時=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據已知條件

=V。

=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頓。

W=Gh

=5×105牛頓×30米=15×106焦耳。

答:這臺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據已知條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題內首先根據水的質量求出水重,這樣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為什么題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這是因為在實際中水泵有軸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區別,軸功率是指單獨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題內所求功率,只能滿足軸功率,那么水泵是無法工作的,因為水泵必須同其它機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軸功率的,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為功率越大,必定耗電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

作業:P177習題10、11。

八年級物理工作教案篇20

往往一個知識點要連續講解多遍才能掌握。最近教學密度的相關知識,學生的表現令人沮喪。現在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加強的。

什么是密度?當時我想,學生是不理解密度的概念,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學生較容易理解呢?在密度新課的教學中,我按照教材中的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的方法引入新課,分別測量出不同體積的銅塊和鋁塊的質量的大小,列出表格,再以體積V為橫坐標,以質量m為縱坐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得到m—v的圖像,請同學們通過表格數據和圖像,進行總結,得到用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例關系,從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公式。課堂上我發現,許多同學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得到m—v的圖像有困難,描點都不會,經過個別指點,還是很茫然!恨自己不是數學老師!

接下來在密度知識的應用的講解中,物理量與物理符號有的同學就搞不清了,運用公式計算更不行,后來看到有個物理老師講解密度時用到了人口密度感覺比較淺顯易懂,靈感馬上來到我的腦海中,于是我也嘗試用人口密度來幫助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開始,請學生回答什么是人口密度,接著給出我們這一居民區的人口總數和面積,請學生算出人口密度,接著,再給出甲草地2平方米的面積內有400棵草,乙草地3平方米的面積上有480棵草,請學生說出哪塊草地的草長的密,學生用草的棵數比面積,求出草的密度。然后我又啟發怎樣比較物質的密度,學生馬上回答,用物質的多少除以體積,我又啟發物質的多少叫……,學生異口同聲回答質量,那么物質的密度應該怎么計算呢?學生回答:質量除以體積。顯然每個學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而且對單位,公式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也掌握的較好。

952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希望影视-高清影视vip热播电影电视剧免费在线抢先看 | 软文推广发布平台_新闻稿件自助发布_媒体邀约-澜媒宝 | 河南新乡德诚生产厂家主营震动筛,振动筛设备,筛机,塑料震动筛选机 | 校服厂家,英伦校服定做工厂,园服生产定制厂商-东莞市艾咪天使校服 | Boden齿轮油泵-ketai齿轮泵-yuken油研-无锡新立液压有限公司 | 【北京写字楼出租_写字楼租赁_办公室出租网/出售】-远行地产官网 | 2025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 武汉高温老化房,恒温恒湿试验箱,冷热冲击试验箱-武汉安德信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药品/药物稳定性试验考察箱-埃里森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周口风机|周风风机|河南省周口通用风机厂 | 一路商机网-品牌招商加盟优选平台-加盟店排行榜平台 | 上海租奔驰_上海租商务车_上海租车网-矢昂汽车服务公司 | 驾驶人在线_专业学车门户网站 | 电磁流量计_智能防腐防爆管道式计量表-金湖凯铭仪表有限公司 | 沧州友城管业有限公司-内外涂塑钢管-大口径螺旋钢管-涂塑螺旋管-保温钢管生产厂家 | 传递窗_超净|洁净工作台_高效过滤器-传递窗厂家广州梓净公司 | 青岛成人高考_山东成考报名网| 水冷散热器_水冷电子散热器_大功率散热器_水冷板散热器厂家-河源市恒光辉散热器有限公司 | 粉末包装机-给袋式包装机-全自动包装机-颗粒-液体-食品-酱腌菜包装机生产线【润立机械】 | 温州中研白癜风专科_温州治疗白癜风_温州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_温州哪里治疗白癜风 | 碎石机设备-欧版反击破-欧版颚式破碎机(站)厂家_山东奥凯诺机械 高低温试验箱-模拟高低温试验箱订制-北京普桑达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 99文库_实习生实用的范文资料文库站 | 肉嫩度仪-凝胶测试仪-国产质构仪-气味分析仪-上海保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部 | 长信科技产业园官网_西安厂房_陕西标准工业厂房 | 高效复合碳源-多核碳源生产厂家-污水处理反硝化菌种一长隆科技库巴鲁 | 深圳善跑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_塑胶跑道_人造草坪_运动木地板 | 沙盘模型公司_沙盘模型制作公司_建筑模型公司_工业机械模型制作厂家 | 天然气分析仪-液化气二甲醚分析仪|传昊仪器 | 大型低温冷却液循环泵-低温水槽冷阱「厂家品牌」京华仪器_京华仪器 | 广东机电安装工程_中央空调工程_东莞装饰装修-广东粤标建设有限公司 | 深圳展厅设计_企业展馆设计_展厅设计公司_数字展厅设计_深圳百艺堂 | 新疆散热器,新疆暖气片,新疆电锅炉,光耀暖通公司 | 温州在线网 | 橡胶接头_橡胶软接头_套管伸缩器_管道伸缩器厂家-巩义市远大供水材料有限公司 | 油液红外光谱仪-油液监测系统-燃油嗅探仪-上海冉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工业铝型材生产厂家_铝合金型材配件批发精加工定制厂商 - 上海岐易铝业 | 阜阳在线-阜阳综合门户| 小型UV打印机-UV平板打印机-大型uv打印机-UV打印机源头厂家 |松普集团 | 沧州友城管业有限公司-内外涂塑钢管-大口径螺旋钢管-涂塑螺旋管-保温钢管生产厂家 | 老城街小面官网_正宗重庆小面加盟技术培训_特色面馆加盟|牛肉拉面|招商加盟代理费用多少钱 | 河南mpp电力管_mpp电力管生产厂家_mpp电力电缆保护管价格 - 河南晨翀实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