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范例
在編寫教案時,應根據不同的學科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如何撰寫優秀的初中物理教案范例?這里分享一些初中物理教案范例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1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2.能夠做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3.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科學知識:
1.知道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現象;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與壓力(物體的重量)大小有關,也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知道一些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2.意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也存在著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
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教學難點:
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教學準備:
1、教師演示用:一塊木板,火柴盒、石頭、木塊、橡皮、放大鏡、砂紙、線繩、VCD光盤、橡皮泥、水槽。
2、小組:每組記錄紙1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感知神奇的摩擦力
1、老師借學生兩本科學書,相互一頁一頁交叉
2、你們能把這兩本科學書分開嗎?
3、請學生上來試試
4、為什么會拉不開呢?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
學生說說道理-引出課題(摩擦力))
5、請同學們找一找生活中哪兒有摩擦力?學生舉例
6、你能利用身邊的物體制造一點摩擦力嗎?
學生嘗試(用手、書本、筆盒、腳、身體:用手擦桌子、臉等)
7、在制造摩擦力的觀察中,你說說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學生談自己的發現(主要講摩擦力發生的條件:靜止的物體沒有摩擦力,當物體運動或將要運動時會產生摩擦力,一個物體不能產生摩擦力,兩個物
體且相互接觸才能產生摩擦力,能產生熱等)
9、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書.
二、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1、教師演示:一塊木板一端放上火柴盒、石頭、木塊、橡皮(試驗后再定)
2、猜一猜:把木板一端抬高,那塊物體先滑下來?
學生猜測
3、教師演示抬高一端,不掉下來時,問:這時物體之間有摩擦力嗎?(有)繼續抬高,觀察哪樣先滑下來。
4、為什么它們滑下來有快慢說明什么?
學生說出理由(物體和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有大小)
你們認為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提出看法:(如:物體接觸面的大小、接觸面的光滑、物體的輕重、運動速度
速度、用力的大小、物體的材料等)
5、誰能證明你的看法是正確的呢?(學生提出建議:實驗)
三、實驗驗證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假設,每組選擇一個假設通過實驗來驗證是否成立。
2、假如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物體摩擦表面的關系,你們認為實驗該怎么做?
3、學生發言提出意見(先提出假設:物體摩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摩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再做對比實驗,加以驗證)
我們研究的問題是: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和有關。
我們的假設:當,摩擦力越大;當,摩擦力越小。
4、各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附:小組記錄表)(學生小組活動情況預設: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做必要的歸類合并)
5、小組交流實驗方案(抽一組交流)
6、分組實驗,教師巡回
7、實驗完成,分類交流數據(教師在課件上記錄學生數據,聽取學生結論)
附課件記錄表:(不完善,也可實物展示學生的記錄表)
四、研究如何減小固體間的摩擦力
1、出示古埃及金字塔,平均每塊巨石2.5噸,最重160噸,依靠人力他們怎么搬動這些巨石的,猜一猜,他們是怎么搬巨石的?
2、你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你們能利用老師提供的小木塊、圓桿鉛筆、測力計這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想嗎?
3、學生設計實驗并驗證假設。
4、講述滑動摩擦變滾動摩擦,人類從這里得到啟示,發明了什么?(輪子)。
五、研究如何減小空氣的阻力及水的阻力
1、提問:當我們坐在摩托車上前進的時候,空氣對我們會不會產生摩擦力呢?(講述:這種摩擦力叫阻力)
2、除了在空氣中,我們在哪里運動也會產生阻力呢?(水里)
3、出示四塊不同形狀的橡皮泥,問:你們認為水對什么形狀的橡皮泥的阻力最小呢?
4、學生討論
5、師生共同完成驗證,用等重量不同形狀的四塊橡皮泥同時放入水中,比較下沉的速度。
6、講述:液體對流線型的物體的阻力是最小的。大家學習了《人類的老師》一課,知道海中的游泳健將是誰啊?(鯨)這是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
7、生活中有沒有不在水中運動的物體也采用了流線型的外形設計呢?(車、飛機、導彈、火箭、子彈頭等)實用且美觀。
六、拓展延伸,發展興趣
1、同學們,生活中有時摩擦力會給我們帶來好處,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摩擦力會給我們帶來壞處,需要減小摩擦力,下圖中哪些地方是為了增大摩擦力?人們是怎么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為了減小摩擦力,人們又是怎樣減小摩擦力的?
2、小結:摩擦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現象,我們只有恰當的運用好摩擦力,才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七、播放VCD光盤《摩擦力的秘密》
板書:
摩擦力的秘密
滑動摩擦---------滾動摩擦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能認識浮力產生的原因。
3、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實驗證明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認識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揭示隱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規律,糾正對浮力一些片面的認識。
2、通過參與實驗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的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和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會的必備知識。對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難點。
重點: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教學策略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用實驗手段讓學生認識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然后在學生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有根據的猜想。教師安排學生通過討論并在動手實驗的基礎上去驗證猜想,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的方法提出物體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密度的關系等的假設。
最后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去檢驗這一假設。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促進學生主動地思考并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利用學習性評價方法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評價。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乒乓球、礦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彈簧測力計、石塊、鹽、酒精等。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3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簡潔美;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方法。
2.學會用伏安法測量電阻。
3.加深對歐姆定律及其應用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根據實驗原理設計電路圖,并且能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規律,加深對電阻概念的認識。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具學具】
定值電阻、小燈泡、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電源、開關、導線若干、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實驗室里有些定值電阻沒有標簽了,你能幫老師重新貼好正確阻值的標簽嗎?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題,引發學生的研究興趣。
電流可以用電流表測量,電壓可以用電壓表測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測量電阻呢?本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電阻的測量。
二、新課教學
(一)伏安法測量電阻
1.用什么方法可以幫助老師測出沒有標牌的定值電阻的阻值呢?這種方法又稱(法),需要哪些實驗器材?
2.測量長度的實驗中我們采用什么方法減小誤差的?測量電阻實驗中我們怎樣減少誤差,還需要哪種器材來達到此目的?
3.請設計測量定值電阻實驗電路圖。
4.請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設計意圖:遞進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小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學會傾聽、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喜歡動腦思考。
實驗步驟:(學生口述實驗步驟)
①調節電流表、電壓表的指針到零刻度;按電路圖連接實物。調節滑動變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②斷開開關,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
③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至適當位置,分別讀出電流表的示數
I、電壓表的示數U,并記錄在表格中
④根據公式RUI計算出R的值,并記錄在表格中。
⑤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待測電阻中的電流及兩端的電壓,再測幾組數據,并計算R的值,并求出它們的平均值記入表格中
⑥實驗結束,整理好實驗器材。
(二)測量小燈泡的電阻
過渡語:我們平常使用的燈泡中的燈絲是否有電阻?先讓學生閱讀教材“想想做做”,小燈泡的電阻如何測量呢?
(1)實驗電路圖(學生完成)
(2)實驗步驟
①斷開開關,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
②閉合開關,移動滑片讓燈發光正常(2.5V),發光較暗(2V),發光較強(1V),讀取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并記錄入表格中。
③根據公式RU分別計算出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發光時的電阻,并記I錄在表格中,并分析其電阻不同的原因。
④實驗結束,整理好實驗器材。
(3)、進行實驗
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分別測量電阻和小燈泡電阻值,改變電壓和電流多測量幾組數據,算出對應電阻值,同時注意觀察小燈泡的亮度的變化,燈絲阻值的改變。
此過程老師巡視糾正學生在實驗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
(4)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完成實驗后,各小組進行實驗結果總結,實驗過程中經驗總結。
三、課堂小結
四、鞏固練習:見課件
五、布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1---4題
六、板書設計
電阻的測量
一、伏安法測電阻
二、測小燈泡的電阻
1.原理:歐姆定律
2.電路圖:
3.器材:
4.步驟: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5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在生活中對瓦的認識。
1.生活中什么地方經常提到“瓦”?平常所說的“瓦數大”“瓦數小”是什么意思?
2.電器瓦數不一樣,表現在消耗電能上有何不同?
1.提供一只200W的燈泡、一只60W的燈泡、一個接好電能表的示教板,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利用所給器材進行實驗,比較兩個瓦數不同的燈泡在消耗電能上有何不同?
2.通過觀察電能表的讀數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3.引入電功率的概念,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符號:P單位:瓦特(瓦)(W)其他單位:千瓦(kW)1kW=103W
千瓦時的來歷:“千瓦時”是電能的單位,它的由來我們能不能從P=W/t中得出?
看來1千瓦時是功率為1kW的用電器使用1h所消耗的電能。區分“千瓦時”與“千瓦”,一個是電能單位,一個是電功率的單位。
4.組織學生看各種家用電器的功率,參見教材。
1.在學生討論后,選一組學生說出自己的實驗思路,并對這組學生的想法進行討論和補充。
2.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出“瓦數”不同時,電能表鋁盤轉速不同,表明了兩個燈泡消耗電能的快慢不一樣,200W的消耗電能快,60W的消耗電能慢。
播放視頻“用電能表測量電功率”。
3.學生理解:物理學中,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平常所說的“瓦”是電功率的單位。讓學生對各種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電功率)有一個大致認識。
1.電功率表明了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著電器的電功率呢?
2.應該在什么條件下比較不同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提醒學生回憶“速度”定義。
3.綜上所述,我們在比較任何電器的電功率時,算出什么即可?
4.求一個電器的功率:一個用電器在時間t內消耗的電能為W,那么它的電功率P應表示成什么?寫出公式中P、W、t三個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2.相同時間的前提下,比較消耗電能的多少。
3.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電能。應表示成:P=W/t即電功率的公式。W──電流做的功(消耗的電能)──焦耳(J)t──所用的時間──秒(s)P──用電器的功率──瓦特(W)
3.根據P=IU,設計一個測量用電器功率的方法。
1.結合教材閱讀有關信息。
洗衣機額定電壓:220V允許最大電流:10A洗滌功率:330W加熱功率:1950W甩干功率:650W計算這個洗衣機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2.提出問題:洗衣機的洗滌功率、加熱功率、甩干功率共多少?這里有矛盾嗎?如果沒有矛盾,在沒有看到洗衣機實物的情況下,請你判斷一下,若要洗衣機工作時不超過總功率,它是怎樣設計的?
1.引導學生小結,自我完善。
如:本節課我們探究了電功率,知道了電功率的概念、計算公式、單位;并能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2.布置課后作業。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6
1.電功是指__________的功,電流在一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________、電路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三者的乘積,表達式W=________.
2.電功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________=________.
1.在一段只有電阻元件的純電阻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W等于電流通過這段電路時發出的________,即Q=W=__________,由歐姆定律U=IR,熱量Q=________,這就是焦耳定律.
2.一段電路因發熱而消耗的功率P熱=______,稱為熱功率.純電阻電路上的熱功率可表示為P熱=__________.
3.如果不是純電阻電路,電能除一部分轉化為內能外,其他部分轉化為機械能、化學能等,這時的電功仍然等于______,電阻上產生的熱量仍為______,此時電功比電阻上產生的熱量______.
三、閉合電路中的功率
1.EI=U外I+U內I,反映了閉合電路中的能量轉化關系.__________表示電源提供的電功率,________和________分別表示外電路和內電路上消耗的電功率.公式表明,電源提供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______上,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另一部分消耗在________上,轉化為內能.
2.電動勢反映了電源把____________________轉化為電能的能力.當電源流過單位電時,若電源電動勢越大,則電源提供的__________越大,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能力越強.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家用小電器,例如電吹風、電熨斗等,它們都會分為幾檔,像電吹風可以吹涼風、暖風和熱風.你知道如何計算它們消耗的電能嗎?
1.電流做功的實質是什么?
2.設加在一段電路兩端的電壓為U,流過電路的電流為I,試推導電流做功的表達式.
隨著家用電器的增多,特別是空調,電熱器等大功率用電器的使用,引發的火災事故越來越多.據統計很大一部分火災的事故原因是導線、插座或開關等元件溫度升高而導致的.電流通過導體為什么會發熱,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1.什么樣的電路是純電阻電路?
2.電功和電熱相等嗎?
3.比較非純電阻電路中電功與電熱的關系.
2.電功與電熱的關系:純電阻電路中:________________,非純電阻電路中:__________.
1.閉合電路中電源電動勢和內、外電壓的關系是怎樣的.
2.推導閉合電路中能量的轉化關系并解釋各項的物理意義.[
1.閉合電路中的能量轉化關系:______________,對于純電阻電路該式可寫為______.
2.電動勢反映了電源把________________轉化為____________的能力.
1.什么是電源的輸出功率?在一個閉合回路中電源的輸出功率與外電阻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純電阻電路)?
2.電源的效率如何計算?它與外電阻有怎樣的關系?
例1有一個直流電動機,把它接入0.2V電壓的電路時,電動機不轉,測得流過電動機的電流是0.4A.若把它接入2V電壓的電路中,電動機正常工作,工作電流是1A.
(1)求電動機正常工作時的輸出功率.
(2)若在正常工作時,轉子突然被卡住,此時電動機的發熱功率為多大?
變式訓練1某吸塵器中的電動機線圈電阻為1,接在220V的直流電壓下,工作電流為1A,則吸塵器消耗的電功率為________;發熱損耗的功率為________;轉化為機械能的功率為________.
如圖1所示,線段A為某電源的U-I圖線,線段B為某電阻R的U-I圖線,由上述電源和電阻組成閉合電路時,則:
(1)電源的`輸出功率P出是多大?
(2)電源內部損耗的電功率P內是多少?
變式訓練2電路圖如圖2甲所示,圖乙中的圖線是電路中的電源的路端電壓隨電流變化的關系圖象,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15,定值電阻R0=3.
(1)當R為何值時,R0消耗的功率最大?最大值為多少?
(2)當R為何值時,電源的輸出功率最大?最大值為多少?
思路點撥求解本題應把握以下三點:
(1)由U-I圖象求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2)電路中的電流最大時,R0消耗的功率最大.
(3)利用電源有最大輸出功率的條件,求電源的最大輸出功率.
3.電動機的電樞阻值為R,電動機正常工作時,兩端的電壓為U,通過的電流為I,工作時間為t,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4.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都保持一定,在外電路的電阻逐漸變小的過程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一、
二、
一、
1.因電流是自由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流做的功,實質上是電場力對自由電荷做功.
2.推導:t時間內流過電路的電荷總量q=It,電場力移動電荷做的功為W=qU,所以t時間內電流做功W=UIt.
二、
1.只含白熾燈、電爐等電熱元件的電路是純電阻電路.電流通過純電阻電路做功時,電能全部轉化為導體的內能.
2.在純電阻電路中,兩者相等;在非純電阻電路中,兩者不相等.
3.非純電阻電路中,電能一部分轉化為內能,其他部分轉化為機械能、化學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這時電功仍然等于UIt,電熱仍為I2Rt,此時電功大于電熱.
2.根據E=U內+U外可得EI=U內I+U外I,式中EI表示電源提供的電功率,U外I表示外電路上消耗的電功率;U內I表示內電路上消耗的電功率.
1.電源的輸出功率是指外電路消耗的功率.
P出=I2R=E2R+r2R=E2RR-r2+4Rr=E2R-r2R+4r,由此可知當R=r時,電源有最大輸出功率P出max=E24r.
(2)P出與外電阻R的函數關系圖象如圖所示,從圖中看出當Rr時,若R增大,P出減小.對一個確定的電源,除R=r外,外電阻有兩個值對應的輸出功率相等,即(ER1+r)2R1=(ER2+r)2R2,化簡后得到這兩個阻值的關系為R1R2=r2.
2.=P出P=IUIE=UE=IRIR+r=RR+r=11+rR,可見,外電阻R越大,電源的效率越高,當電源有最大輸出功率時,=50%,此時電源的效率并不是最高.
解析(1)電動機不轉時,說明電動機無機械能輸出,它消耗的電能完全轉化為內能,此時電動機可看做純電阻電路,則R=UI=0.5
當加電壓為2V、電流為1A時,電動機正常工作,有機械能輸出,此時電動機為非純電阻電路,消耗的電能等于轉化的機械能和內能之和.
總功率P總=UI=2W,則輸出功率P出=P總-P熱=1.5W.
(2)若在電動機正常工作時被卡住,電動機無機械能輸出,看做純電阻電路,此時的電熱功率為:
P熱=U2R=220.5W=8W.
E=3V,r=EI=36=0.5.
從圖線B可讀出R=UI=1.
由電源E=3V,r=0.5與電阻R=1組成的閉合電路中,I=ER+r=31.5A=2A,則P出=I2R=4W.
(2)P內=I2r=2W.
1.B
2.D
3.AC
4.B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7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新課改精神,轉變教師教學觀念,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組織各種研究性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教學目標
⑴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主體性判斷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⑵培養學生表達和溝通能力。通過利用各種符號與工具,表達個人的思想和觀念。善與他人溝通,并能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與資訊。
⑶培養學生規劃組織與實踐能力。
⑷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通過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匯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質。
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研究能力。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并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于生活中。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中生經過兩年系統的學習,在知識、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與進步,他們對于課上的要求都能認真的完成,課堂上他們動手動腦都很積極,一些常規已經基本養成并且紀律也相對穩定,這些為新課程的學習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繼續學習進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礎。
四、實施措施和安排
1、組織形式:
⑴個人活動:針對研究課題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走訪、查閱資料、調查等形式寫出調查報告。
⑵小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明確研究方向。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寫好小組總結,匯報研究成果。
2、教學形式
⑴任務驅動。向學生提出有明確具體要求的任務,引導研究性學
習活動的展開。
⑵集中與分散、課內與課外結合,教師針對性指導。需要利用一部分課內時間,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集中指導,或由學生進行交流研討;需要利用較多的課外時間,包括節假日和寒暑假時間,由學生進行集體或個人的研究活動。
1、強調綜合實踐理論知識的傳授。
2、增強在各個活動階段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監督。
3、讓學生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弄清楚什么是綜合實踐活動,怎樣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活動的一般步驟是怎樣的。
4、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積極的同周圍環境接觸,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綜合能力。
5、加強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資料積累,包括各種形式的原始資料,并逐步完善學生的綜合實踐個人成長檔案。
九年級活動安排:
九月社會調查與實踐搜集職業生涯規劃資料
十月校園生活調查手機與生活
十一月健康生活輻射與健康調查與環保
十二月社會生活交通擁堵帶來的影響
一月自然萬象小沼氣,大用途
五、總結
1、學生整理好各自的資料,寫好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及收獲等內容。
2、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8
一、基本說明
1、本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學內容
1)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或模塊:九年級
3)所屬的章節:第十六章第三節
4)教學時間45分鐘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并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于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采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采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給比
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體驗成功的愉悅。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案一:多媒體展示:炎熱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兩人在湖邊游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劃船到湖中去,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爽,你認為誰的意見對?
學生思考、猜想、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可能岸上、湖中、兩者一樣三者觀點都有,到底哪種觀點對呢?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
出示圖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曬得很燙,而海水卻很涼,你有這種感覺嗎?你想不想知道為什么?
推進新課
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性能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較困難的實驗之一,設計和實驗操作的難度較大,需要注意及時指導和協助學生,以保證每組學生都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下面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加以具體說明。
(1)提出問題
從生活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不同,這里還要把這個比較籠統的問題描述為明確具體的可驗證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予以引導:如果上面兩幅圖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也相等,顯然,它們吸收的熱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質(如水和砂子),在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相等時,它們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嗎?
這已經是一個可驗證的問題,其中包含限制條件,如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等、不同物質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實驗技術條件予以控制和測量,為下面設計實驗提供了基礎。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性能,需要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使其升高相等的溫度,比較各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僅僅是一個實驗計劃而已,還要具體設計怎樣實現這些要求。具體做法是:不同物質選擇水和砂子;質量相等要用天平稱量;升高的溫度通過溫度計測量出來;水和砂子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因此要用兩個相同的加熱源(如相同的酒精燈,但從安全性考慮,盡量不要用通常的“熱得快”等電加熱器)。另外,裝水和砂子的燒杯規格要相同,要保證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通過觀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樣溫度吸收熱量是否相等來驗證其吸熱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攪拌,否則會受熱不均勻。實驗中也可選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對比進行研究,可以省去攪拌的麻煩。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屬易燃品,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來,本實驗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不管采用哪種,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義,包括其中的單位等,這是以后閱讀、使用和設計表格必備的知識。
實驗的步驟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以鍛煉他們設計實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茲舉一例,僅供參考:①按照圖16.3-1和圖16.3-2所示,用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溫度計等組裝兩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別稱取100g水和砂子,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③記錄水和砂子開始時的溫度;④同時對水和砂子加熱,記錄在加熱1min、2min、3min……時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溫度。
本實驗的操作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同組學生互相配合,對實驗結果不要過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結論即可。
(3)分析與論證
學生實驗取得數據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質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溫度時,加熱的時間長短是否相同?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描述結論時,初學的學生不一定能做到簡潔而準確,只要能大致地將問題表達清楚,就應該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教師一定要規范描述到“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熱量比砂子吸收的熱量多”。
二)比熱容
比熱容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但教師要引領學生解析其中的關鍵詞及其含義。如為什么要限定“單位質量”“溫度升高1℃”,這是因為比熱容是以熱量來定義的,而熱量跟物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有關。比熱容是初中物理出現的一個由兩個以上物理量來定義的物理概念,教師對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把鋪墊和引導做得細一些。
對于比熱容的單位,要結合閱讀數據表“一些物質的比熱容”,明確其含義。因為熱量計算公式課標沒有要求,教學不必要補充傳統教材中的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不引入相關計算,而是把重點放在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上。
通過閱讀數據表,要求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會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點解釋有關現象。這里可以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活動:日常生活中為什么常用熱水來取暖?汽車中為什么用水來做冷卻劑?這些問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突破難點,教師應先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匯報辨析,教師梳理總結。對于水的比熱容較大,教師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其兩方面的含義:質量相同、升高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吸收的熱量多,所以用來作發動機的冷卻劑;質量相同、降低的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放出的熱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熱水來取暖。
三)熱量的計算
展示問題1:①1kg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熱量Q1=4.2×103J。
展示問題2:2kg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2=2×4.2×103J=8.4×103J。
展示問題3:2kg水溫度升高50℃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3=50×8.4×103J=4.2×105J。
展示問題4: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其質量、溫度變化、比熱容成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成正比,與升高的溫度成正比,與物質的比熱容成正比,計算公式:Q吸=cm(t-t0)。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物體放出熱量計算公式:Q放=cm(t0-t)。
四)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探究應包括哪些過程。
2.比熱容的概念、單位及物理意義。
3.Q吸=cm(t-t0)。
4.Q放=cm(t0-t)。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9
學情分析
本校新課程研究始于20__年9月,初期目標是構建具有"探究性的學習、問題式的教學、合作化的課堂"等特色的課堂教學。本屆初二學生經過近一年半的新課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學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悟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但科學探究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學生還不甚明了。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中力圖體現:"知識學習"是一種"探究的活動",知識并不是絕對的、不變的結論。
結合教學實際對本書內容進行更為合理的重組,以更利于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探究中創新,從而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并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從探究的"程序操作"走向"實質探索"。
并以"探究卷"為"橋",引領師生共同走向這一"變薄的教材"。
教材簡析與處理
《電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書主體內容由"電阻"、"變阻器"組成,編者的實施建議是使學生通過探究"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認識導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電阻,通過實踐學會使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為盡可能體現出"探究的意義在于發現與創新",并尊重編者的建議,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環節:打開探究之門。
教師組織學生收集、觀察家用電線并提出思考:普通導線為什么多用銅制成?
第二環節:探究與發現。
通過探究未發現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與導體材料、長度的關系。在完成"電阻"的知識建構過程中打開創新之門:如何制作可變電阻器件?(至于橫截面積與溫度因素對電阻的影響的探究仍按課標建議安排在課外實踐活動中。)
第三環節:創新與實踐。
重組教材內容,通過設計變阻器件和操作實踐,變單一的技能培養為創新意識的建立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四環節:拓展與延伸。
補充介紹"半導體"以開闊學生視野;多維度建構課堂小結,并對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設想,使課堂得以延伸……
教學目標
1、采用實驗、觀察、對比分析、設計創新等多種方法探究電阻及滑動變阻器,知道電阻及其單位,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并會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2、通過了解半導體和超導體以及它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應用開闊視野。
3、領悟探究的意義。
教學準備
電池組、小燈泡、開關、導線、自制電阻比較裝置、鉛筆芯、滑動變阻器、自制滑動變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5分鐘)
(師語)請同學們觀察所帶來的各式電線,談談你們的"發現"并提出你們最感興趣的問題?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1、一般電線內部是金屬絲,外部包有一層塑料。
2、為什么普通電線內部的導線多用銅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見金屬材料來代替銅。
(師)結合1再聯系舊知及實物重新加深學生對導體、絕緣體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導體和絕緣體都是重要的電工材料。
結合2引思;能用鐵或普通不銹鋼材料來代替銅嗎?從而打開課堂探究之門。
("導入"中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與發現(15分鐘)
1、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粗細、長短都相同的銅絲、不銹鋼絲的導電情況。
過程:
①學生設計實驗、選擇器材并操作(參考裝置見圖1);
②教師補充探究粗細、長短都相同的銅絲、碳鋼絲、康銅絲及鎳鉻合金絲的導電情況。
(學生)通過觀察燈泡的明暗去推斷電流強弱,并發表見解。
發現小結:粗細、長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屬絲導電能力不一定相同,換言之它們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師)組織討論本次發現的意義。
意義概述:①粗細、長短都相同的金屬絲導電能力跟導體的種類有關;②不同導體的電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確認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并且使學生明確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比較導體電阻的大小。從而初步突破"電阻"這一教學重難點。)
2、研討與發現。
目的:了解電阻。
過程:組織學生研讀"電阻"框,并積極鼓勵合作探究和對有效信息進行收集。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①電阻表示異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符號R,電路圖中的符號"",單位:歐姆(Ω);
②對第13頁框表中所列的幾種導體在一定條件下的阻值數據提出猜想:導體電阻除與材料有關外,是否可能還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及溫度有關。
(此種教學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讓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突破"電阻"這一教學重難點;二是打開新的探究之門。)
3、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導體電阻的大小限它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過程;
①學生設計實驗、選擇器材并操作(參考裝置見圖2);
②觀察燈泡亮度的變化。
(學生)發現:導體長度越長則電阻越大。
(師)組織討論本次發現的意義:
①某段電路中的電阻可以改變,做法之一就是改變導體接入電路中的長度。
②可根據導體的這一特性制作"可變電阻器件"。
三、創新與實踐(20分鐘)
創新課題:設計一種可以改變電路中電阻大小的器件。
設計依據:上述實驗的發現。(原則上應由學生給出)
設計選材:師生互動探討材料選擇。
主要材料選擇:
1、可選擇金屬電阻絲,因為它的韌性和可塑性好;
2、為便于使用,又不影響導體電阻,需用絕緣體制作配套的固定裝置。
設計過程:師生合作"制作"變阻器模型(見圖3)。
1、繞線(目的:減小空間范圍)
2、抽頭。(目的:取不同阻值)
3、設滑片。(目的:可任取相應阻值)
4、裝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師)組織學生觀察實際的"滑動變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與變阻情況。
學生討論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幾乎為零,且均無法變阻。應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則P向A移動阻值減小……
(師)提醒學生注意"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值。
操作實踐;用變阻器改變燈泡亮度。
注:實驗過程由學生完成(略)。
(師語)由于選材和變阻方式不同,變阻器會有很多種類,課后請同學們也試著設計一種變阻器,并了解實際生活中的其他變阻器件的應用。
(師)組織討論本次創新的意義:
1、學會了設計制作滑動變阻器,并為了解其他變阻設備的原理打下了基礎。
2、應用滑動變阻器可(根據需要)改變電路中的電流、電壓。
(本環節中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經歷"探究——設計——實踐"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玻"變阻器"這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體現了本課的設計理念:即"知識"乃是一種"探究的活動",并不是絕對的、不變的結論。)
四、小結與延展(5分鐘)
師生共同構建多維度課堂小結,并對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設想。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10
第一節長度測量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新授課: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物理教案-長度的測量誤差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11
一、學習目標:
1、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2、會選擇參照物描述機械運動,會根據對運動的描述指明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3、會運用速度公式解決生活問題
二、【重點】1、機械運動的概念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3、運動的快慢
【難點】1、參照物的概念2、理解物體運動的相對性3、應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一)自學互動一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一.知識回顧
1、長度單位國際單位為______,1nm=m,1微米=米;時間的國際單位為________,其它的單位有_____________。
2、正確使用刻度尺方法:(1)選:觀察刻度尺的和,根據測量的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測量所能達到的準確的程度是由______決定的。(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時,刻度尺要與被測長度_______,且尺的______要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3)讀: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要估讀到分度值的。(4)記:測量值分為_______、_______兩部分,如測得結果為23.32cm,則此刻度尺分度值為_____________。
3、減小誤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所選擇的______而言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的變化,就說它是運動的,相對于參照物的變化,就說它是靜止的。
5、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1);(2).
6、速度:(1)定義:速度是表示物體________的物理量。在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在叫做速度;(2)計算公式:速度=,用符號表示;(3)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物理意義是。1km/h=m/s.
7、勻速直線運動:快慢______、經過的路線是______的運動。
8、平均速度:物體通過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_______與_____的比值。
二.考點點擊
考點1:時間和長度的估計與單位
1.下列各過程經歷的時間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B人心臟跳動一次C人正常呼吸一次D人打一個哈欠
2.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單位(1)教室每層樓高約32____;(2)課桌高度大約70________;
(3)一張紙厚度約75_________;⑷脈搏跳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約為0.015_________。
3.某物體直徑為125nm,該物體可能是
A一個籃球B一個乒乓球C一根頭發D一種病毒
考點2:刻度尺的使用
4.某同學測量長度的方法如圖所示。他在測量中的錯誤有: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在學校“運用物理技術破案”趣味游戲活動中,小明根據“通常情況下,人站立時身高大約是腳長的7倍”這一常識,可知留下圖中腳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約為()
A.1.65mB.1.75mC.1.85mD.1.95m
6.用A、B兩把刻度尺分別測量同一木塊,你能讀出測量值嗎?
總結:正確使用刻度尺
考點3:誤差與減小誤差
7.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正確的是()
A.誤差是未遵守操作規則產生的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減小誤差
C.誤差就是實驗中產生的錯誤D.只要選用精密測量儀器,認真測量,可避免誤差
8.一位同學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測量一物體長度,各次測量結果分別是5.43cm、5.45cm、5.46cm、5.44cm,則此物長應是()
A、5.44cmB、5.45cmC、5.46cmD、5.445cm
總結:
考點4:長度的特殊測量
9.要測量1分硬幣的厚度,使測量結果的誤差較小,下列方法中佳的選項是()
A.用刻度尺仔細地測量硬幣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測量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別測出10個1分硬幣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測出10個1分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個1分硬幣的厚度
10.如圖2-2-3所示的方法常用于測量圓柱體直徑,則圖中圓柱體的直徑應為cm。一根細銅絲如圖纏繞
在鉛筆上,該銅絲直徑為mm.
總結:
考點5:靜止與運動的判斷
11、小紅在路上騎自行車,若說她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來的行人B.路旁的樹木C.小紅騎的自行車D.從身邊超越的汽車
12.坐在長途汽車上的乘客,看見前面的卡車與他的距離保持不變,后面的自行車離他越來越遠.若以卡車為參照物,自行車是_______的,長途汽車是_________的.
13.在《刻舟求劍》的故事中,行船時,乘船的人在船上刻下了劍落水時的位置;當船停靠到岸邊后,在所刻記號下方的水中尋找劍,卻找不到,這說明。
14、通過電視,我們看到“神舟七號”飛船中的一個情景:翟志剛放開了手中的飛行手冊。綠色的封面和白色的書頁,在失重的太空中飄浮起來并懸停在空中。這時的飛行手冊相對于______是靜止的,相對于______是運動的.
15.位于市中心的商業大樓建有觀光電梯,乘客在隨電梯豎直上升的過程中,可透過玻璃欣賞到樓外美麗的城市景色.分析這一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B.以電梯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
C.以地面為參照物,電梯是靜止的D.以乘客為參照物,地面是靜止的
總結: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首先選擇,然后看研究對象相對于是否有變化。同一研究對象,由于選擇的不同,判斷的結果也不相同,叫做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考點6: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16.《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說的是兔子瞧不起烏龜.它們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覺,醒來時發現烏龜已到了終點.整個賽程中()
A.兔子始終比烏龜跑得慢B.烏龜始終比兔子跑得慢
C.比賽采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D.比賽采用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
考點7:速度的計算
17.單位換算:20m/s=__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____m/s.
18.為宣傳“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個好朋友在某景點進行了一場有趣的運動比賽。小張駕駛電瓶車以36km/h的速度前進,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進,小李騎自行車,每分鐘通過的路程是0.6km。則:()
A.小張速度大B.小王速度大C.小李速度大D.三人速度一樣大
19.下列運動物體中,平均速度有可能為20m/s的是()。
A.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B.正在快速爬行的螞蟻
C.正在進行比賽的短跑運動員D.在高空中正常飛行的波音747飛機
20.圖2所示的是一輛桑塔納小轎車的速度表,從表中可知該汽車此時的速
度為______km/h,按照這個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______h.
21.觀察如圖3所示的出租車票,可知:乘車人在乘坐該車的時間內,該出租車運行的平均速度是米/秒(車票中里程的單位是千米)。
22.從哈爾濱東站開往北京的K18次列車,全程運行1288千米,列車運行時刻表如下:由表可知,K18次列車從哈爾濱東到北京需要多少小時?列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時?
考點8: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運動
23.由勻速直線運動公式V=s/t可知,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A.與路程成正比B.與時間成正比
C.隨路程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D.與路程和時間無關
24.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時的運動,某物理實驗小組的同學用照相機每隔相等的時間自動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時的運動狀態,如圖4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直線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其理由是。
(2)圖中四個速度隨時間的關系圖象,能反映出該小球下落運動的是。(選填圖中的選項字母)
25.運動會上,100m決賽,中間過程張明落后于王亮,沖刺階段張明加速追趕,結果他們同時到達終點。關于全過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張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張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勻速直線運動,無法比較
26.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______和______;經過5s,跑在前面的小車是______。
27.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甲、乙兩直線分別是兩運動物體的路程s和時間t關系的圖象,從圖可知兩運動物體的速度大小關系是()
A.v甲大于v乙B.v甲小于v乙C.v甲等于v乙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
28.在學校運動會上,小明參加的項目是百米賽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終以12.5s的優異成績獲得冠軍。關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賽跑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明在前50m-定用了6.25sB.小明每秒鐘通過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20.斜面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試按圖填寫下列表格(1)由此可知,物理學里所說的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在內的平均速度。
(2)實驗時,斜面的坡度應很小,其原因是為了·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1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識別出杠桿,并能準確找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并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相關的計算。
3.能對杠桿進行分類,并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杠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2.通過對杠桿的研究,讓學生逐步學會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從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杠桿模型的過程,了解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使學生勇于并樂于參與科學探究,增進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通過杠桿分類及應用的學習,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領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對于一些屬于杠桿的簡單機械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感性認識,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這些對杠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杠桿的特征及平衡條件。
杠桿知識是前面幾章力學知識的延續,也是學習滑輪和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內容由“杠桿”“杠桿的平衡條件”“生活中的杠桿”三部分構成。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在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數據處理等方面給學生創設參與的機會,使他們加深體驗。本節的教學難點是畫杠桿的力臂。為了使學生能較準確地畫力臂,教師有必要講清力臂的概念,但課堂上不宜花費過多的時間訓練,否則會影響本節重點的教學。
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杠桿示意圖中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
三、教學策略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屬于杠桿的工具入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觀察、分析,從而抽象出杠桿概念。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得出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儀,(教師)鐵架臺、杠桿、鉤碼、大剪刀、鉗子、大鑷子、羊角錘、起子、釘有釘子的木板、未啟封的飲料;(學生)鐵架臺、杠桿、鉤碼(50g,8個)、彈簧測力計(5N量程)。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39;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么變化?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14
【設計理念】
摩擦力一節的課堂設計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義的引出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采用了透鏡式教學。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列舉日常生活、生產中物體受摩擦力的事例,學生討論、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點,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特點,給摩擦力下定義。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節的重點,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通過實驗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最后進行評估交流。整個過程全部放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教師只起引導組織作用。
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節設計的一個亮點。將辯論引入課堂。教師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淪。通過辯論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增、減摩擦力的方法。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是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結不僅讓學生總結本節學到知識,而且提煉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程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③知道摩擦力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學習從實驗數據歸納簡單的物理學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理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點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對摩擦力的定義采用透鏡式教學模式“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與反駁教學模式。
教具和媒體
教師演示用:小車、彈簧秤、木塊、金屬塊、實物投影
學生演示用:小車、長木板、毛巾、彈簧秤、木塊、金屬塊
【教學過程實錄】
一、復習提問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兩種力?
生:重力、彈力
師: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課
師:請看實驗:老師把小車放在桌面上,此時小車處于什么狀態?當用手推小車時,小車怎樣呢?(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回答)
生:開始處于靜止狀態,后來小車慢慢停下來。
師:為什么運動的小車會慢慢停下來?
生:小車受到阻力(討論、回答)
師:這個力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摩擦力。
板書:第三節摩擦力
三、進行新課
師: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說明物體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問題)
生:討論舉例(搜集事例)。
師:(副板事例)運動的小車、汽車、足球等這些物體它們都受到了摩擦力。他們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生:討論回答。
師:點撥、歸納(兩物體是否接觸,在什么位置,是運動還是靜止)。(歸納分析)
(說明:通過摩擦力事例,討論其共同特點,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此時教師應及時充當優秀學生的角色,參與討論。)
師:根據剛才的分析,同學們討論一下,給摩擦力下個定義。
生:討論、回答,補充(得出結論)
師:板書定義。
(說明:摩擦力定義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的創造性思維程序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明確了摩擦力的定義,對于摩擦力,同學們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呢?(提出問題)
生:(討論,并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作用點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兒?
師: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由于時間關系,今天我們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首先來解決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請同學們看摩擦力的定義,然后討論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的作用點在物體表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師:(板書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并舉例鞏固。)小車在桌面上向右運動時,桌面對小車的摩擦力向左。解決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再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討論、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重力、速度、接觸面的面積……(猜想或假設)
師:(副板書)摩擦力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生:(討論回答)控制變量法。
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這些因素有關,首先應該測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測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討論、回答)講桌上展示實驗方案。(其他學生現察進行評估、補充)(設計實驗)
(說明:在測量摩擦力時,物體怎樣運動?為什么勻速?怎樣判斷?教師應及時參與討論,并找出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師:明確了摩擦力的測量方法,下面我們先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重力和接觸面這兩個因素是否有關呢?
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展示實驗方案并進行評估,找出最佳方案。
師:明確了實驗方案,各小組先討論、設計好實驗表格,并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隨后交流。
(說明:在明確了研究目的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完整地設計出方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生: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搜集實驗數據。)(進行實驗)
師:(實物投影展示實驗數據)請同學們觀察這幾組同學設計的表格與你設計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遞給老師,(展示并進行評估)根據這幾組表格的內容,同學們討論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討論,個別回答并補充)摩擦力與重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重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師:對剛才的結論,同學們有沒有疑問?(評估交流)
生:思考、討論。
師:(教師充當優秀學生的角色參與討論)老師對摩擦力和重力有關有疑問,認為不大確切。為什么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做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師生實驗:請同學們伸出右手食指,并將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輕輕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動的過程中感覺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學談一下體驗。
生:(實驗談體會)手指前進越來越困難(受摩擦力越來越大)。
師:什么原因使摩擦力變大呢?
生:(討論回答)手對桌面所施加壓力不同,壓力大、摩擦力大。
師:因此,我們對上述結論應做怎樣的修改呢?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大小應改為與壓力大小有關。
師: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時,物體受的重力和它對桌面壓力大小是相等的。有關壓力的知識我們后面再學習。(板書)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度有關。
師: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利用桌面器材繼續實驗。(提示:研究接觸面積時,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應控制相同。)
(說明:實驗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親自體驗成功的喜悅,探究的樂趣。)
師:(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通過實驗你得到了什么結論?
生: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師:通過實驗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現在老師有一問題:摩擦力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學生討論,舉手示意,教師對兩種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分組,開一個辨論會,認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認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師是主持人。正、反雙方在辯論時,一次一人發言,各舉一例證明自己的觀點,自由辯論。)
生:自由辯論。
師:由于時間關系自由辯論此結束,請正反雙方各派一名代表做總結性發言。(學生代表發言)
師:通過辯論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時大好,有時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處,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設法增大,為我們服務,有害的我們要千方百計減小。那么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學生討論回答)
師:(板書)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說明:以上將辯論引入課堂,學生興趣高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結
(讓學生討論小結)本節課:
(1)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我們主要采用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3)在研究問題時,采用了幾種思維程序?
(①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
②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說明:小結不僅要總結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本節研究問題的方法及思維程序提煉出來,學生初步學會這些方法并體會到它們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題
1.自行車在設計、制造、使用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識。
2,下雪天,路很滑,易發生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想辦法幫助解決,并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六、作業
以“沒有摩擦力的世界”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初中物理教案范例篇15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處于科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浮與沉》中的第五課。前四課對初步認識了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為本科對浮力的認識與測量打下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浮與沉》中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浮沉與什么因素有關、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對定義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鋪墊,并能促使學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課將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浮力學習的興趣。通過問答引導學生自覺組織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經多次多種實驗,與學生一起總結實驗得出的結果。
(四)技術準備
實驗材料:水槽、燒杯、量筒、測力計、小木塊、泡沫塊、小滑輪、細線
演示材料:課件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通過實驗測量出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通過實驗與實踐體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與實驗測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浮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測量不同物體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難點:理解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過物體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體下沉過程中浮力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出曹沖利用水中的浮力稱象。提問:什么是浮力?
(二)學習新知
1、感受浮力
把泡沫塊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觀察泡沫塊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輕輕地慢慢地往下壓,感受水通過泡沫塊傳來的阻礙。(小組學生輪流試驗)
學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導學生回答)
總結: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2、測量浮力的大小
1)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浮力的大小?(每個實驗小組提供滑輪、水槽、測力計、量筒、細線等實驗器材)學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測量浮力。
2)總結學生給出的方法,與原設計的方法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測量實驗。
a)先用測力計測量泡沫塊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記錄。
b)然后,將滑輪固定在燒杯底,細線通過滑輪連接泡沫塊和測力計(如圖1)。
c)接著,輕輕拉動測力計,讓泡沫塊分別處于小部分沒入水中、大部分沒入水中、全
部沒入水中三個狀態。當泡沫塊處于任一狀態時,分別記錄測力計的度數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塊入水排開的水量。
圖1
3)根據課本給出的圖示(圖2),列出浮力的計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學生根據記錄表中的數據對泡沫塊處于不同狀態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進行計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圖2
4)實驗小組測量小木塊各個沉沒狀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實驗結束,各小組報告測量和計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問:物體沉沒過程中,排水量的變化是怎樣的?(物體逐漸下沉,排水量越來越多,物體完全沒入水中后,繼續下沉,排水量沒有繼續增加。)
6)總結:物體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變。
(三)鞏固新知
學生課下測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記錄下來。
三、板書設計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