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高中教案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規范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優秀的免費的高中教案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免費的高中教案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
一、班會背景:
對比現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不大懂得“感恩”。所以,決定在班級舉辦這樣一個主題班會。想以此來喚醒同學們心中那業已塵封的感恩的情結。同時今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華誕,為慶祝這一重大歷史時刻,讓廣大學生了解祖國歷史,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我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二、班會目的:
1、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滄桑,感受祖國屈辱的過去。
2、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強大,感受祖國的輝煌。
3、鼓勵學生回報祖國,立志長大后為祖國作貢獻。
4、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公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提高道德認識水平
三、班會準備:
1、搜集資料,組織素材,準備節目,主持人撰寫串聯詞。
2、制作班會相關課件。
3、場景設計,渲染環境,奠定基調。
四、班會過程:
(一)、主持人宣布開始
主持人:10月1日是祖國母親的生日,今年是祖國母親六十三歲的生日,在這舉國歡慶的日子里,我們祝愿祖國母親健康長壽,永遠年輕。
(二)、第一環節:圖片展示過去的屈辱
1、投影出示:英國偷運鴉片到中國
2、圖片展示:一副副被鴉片折磨的觸目驚心的人
3、表格展示:清軍與西方列強簽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4、地圖劃出:列強侵入我國的線路圖
主持人:面對這一切,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多么地痛心呀!請聽卓然的散文詩《秋謁圓明園》
主持人:學生展開討論:為什么我們的國家會遭受如此的屈辱呢?為什么列強可以無休止地侵略我們國家的尊嚴?這都是為什么呢?
第二環節:表演展示強大的新中國
主持人:祖國經歷了百年滄桑,沉睡的雄獅終于猛醒。共和國成立以來,祖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就在我們的身邊。
1、小品《神八上天了》
讓學生通過惟妙惟肖的表演,表現出神六發射的過程,感受全國人民的歡騰,突出祖國的強大。
2、男生獨唱:《五星紅旗》
主持人:在08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一次次奪冠,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
1【多媒體展示奧運健兒奪冠的場景】
3、男女生合唱《中國站起來》
主持人:中國站起來,中國站起來!我們為了中國加油喝彩!心相連,連成愛,就讓風雨迎面來。中國站起來,中國站起來!就讓我們的愛匯成大海。天未塌,地還在,我們永遠會同在!我們會同在!
第三環節:感恩祖國———————從我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主持人: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國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五十六個兄弟姐妹親同手足,互敬互愛,團結向上,才有了我們祖國今天的繁榮景象。下面請欣賞電子琴獨奏《愛我中華》【學生手語配合】
主持人:祖國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感謝祖國,賜予我金色的生命!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讓我的身體里流淌著中國人的熱血!下面請聽歌曲《感恩的心》
主持人: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學生代表宣讀倡議書
【背景音樂:《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倡議書: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倡議書
1、做一個會感恩的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體貼父母,記住他們的生日,關心他們的身體,在家中主動分擔家務,不盲目攀比,做到勤儉節約,感恩自己的老師,感謝他們的悉心培養。
2、做一個講文明禮儀的人。做到文明出行、文明上網、文明待人。積極投身社區實踐活動,參加義務勞動,服務孤寡老人、殘疾人,慰問軍烈家屬等,向社會獻上自己的愛心。
3、做一個集體觀念強的人。做到同學友愛,助人為樂,關心集體,樂于合作,培養和增強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每個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4、做一個有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人。積極開展向地震災區的同學們獻愛心活動,我們要齊心協力和四川的同胞在一起,幫助他們,鼓舞他們,站立起來創造出新的幸福生活。
主持人:請同學們在班級道德建設欄內簽下自己的名字【再度響起音樂:《因為我們是一家人》】(三)、班主任寄語
我們的每一位同學用他們的智慧與才藝表達了對愛國的理解與認識。我們的茁壯成長離不開祖國、父母,離不開我們身邊的朋友,離不開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自尊自愛,珍愛生命。感恩祖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祖國母親的生日獻禮!
五、班會效果:
這次班會的策劃和排練都是同學們用“心”來完成的。我很欣喜地發現,他們在排練節目的同時,也把心靈沉浸到節目當中,所以他們有了許多新的發現。
過去的他們往往忙于課堂學習,在家和學校的兩點一線之間疲于奔命,對書本漸漸厭煩,對生活漸漸變得木然,這決不是學校教育要達到的效果。今天,我們創造出這個美麗的情境,就是為了讓他們重新感受心靈的悸動,讓他們在繁忙的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強有力的愛的脈動。在這次的活動中,他們從塵封泛黃的書頁中體會到了感動;他們從過去平凡無奇的生活瑣事中體會到了感動;他們還從廣闊無垠的陌生人海中體會到了感動,這都是他們用心的結果。羅丹說過“世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我要說的是“世上并不缺乏愛,而是缺乏能夠感受愛的心”。只要你能夠敞開心扉,就能從極北的冰層下感受到愛的潛流;只要你敞開心扉,就能讓這愛的春潮破冰而出;只要你敞開心扉,你就能看到無數愛的細流最終匯成幸福的海洋……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2
設計指導思想
《勸學》是學生剛入高中是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認為高中階段文言文的教學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的營養,二是應領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艱深,三是必須積累古代漢語的基本語匯語法常識。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在學習中獲得教養”的主題,首先了解古代賢哲在此問題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為平臺,致力于學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養等方面有所感悟,從而具體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長的精神營養。
正是強調學生感知的需要,教學中要突出誦讀、涵泳的方式,透過文本建立與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師一包到底的傳統講授的方式。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是完善自我,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
2.了解比喻、對比在表達中的具體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準確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辯證認識學習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體理解比喻和對比手法在語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絕”“勸”“日”“知”的意義及用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同座相互指導。
3.學生自愿表演朗讀。
4.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糾正朗讀中暴露的錯誤。
5.老師朗讀,也可由學生品評。
(二)介紹作者
1.閱讀題注,明確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荀況,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門人共同編著。
2.補充介紹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附近,是戰國齊都臨淄西邊南首門,一稱稷門。因地近稷山,設館其下,故名稷下。為戰國各學派薈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
(2)蘭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為蘭陵令,開始了他一生中短暫的仕途生涯。蘭陵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原為魯地,魯滅亡后歸于楚。荀子在蘭陵一邊做官,一邊著述,同時收徒講學,進入學術創造的一個高潮。
(3)孫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荀子為孫卿。
(三)討論第一段
1.討論幾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為輪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的比喻:本體是下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學習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個比喻,都是正面設喻,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達效果: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2.討論首句“學不可以已”與比喻的關系:開宗明義,提出中心;從邏輯關系看,是因果關系,首句是果,結論,5個比喻是因。
3.討論“可以”“以為”古今意義是否相同:“可以”這里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都是能夠的意思?!耙詾椤边@里與現代漢語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現代漢語是“認為”。
(四)結合自身情況,用比喻說出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組。
2.討論。
3.由學生自行評價。
(五)當堂背誦第一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鼓勵學生在大致能背的時候勇敢的嘗試背誦。
3.找出背誦過程中暴露的共同問題想出巧妙的背書方法。
第二課時
(一)討論第二段
梳理5個比喻的內部關系
1.“登高博見”與“跂而望”為一組,本體是前面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跂而望”喻“終日而思”,“登高博見”喻“須臾之所學”,說學習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為一組,說善于借助外物則效益倍增。
3.5個比喻就是5組正反對比,都是闡述學習的作用。
(二)當堂背誦第二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組織背誦競賽,比速度,比正確率。
(三)討論第三段
1.討論“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的比喻意義及寫法:前兩個先正面設喻,后兩個再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積累,其本義在四個比喻的中間,“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騏驥駑馬、鍥朽木及鍥金石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騏驥駑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鍥朽木鍥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說學習要持之以恒。
3.蚓與蟹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蚓是正面設喻,蟹是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用心專一。
4.明確“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句式:定語后置,“之”為結構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闡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四)當堂背誦第三段
1.理清層次結構來幫助背誦。
2.集體背誦。
3.理解性背誦。
(五)課文的邏輯結構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一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二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闡述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可見先秦荀子散文達到極高的理性思維水平。
(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對學習的作用、方法和態度的理解。
(七)作業:整理課文里有關語言現象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同煣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2)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線方程幾種形式之間的互化.
(2)理解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及其證明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分類討論能力、逆向思維的習慣和形成特殊與一般辯證統一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直線方程的一般式.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不同時為0)的對應關系及其證明.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下面給出教學實施過程設計的簡要思路:
教學設計思路:
(一)引入的設計
前邊學習了如何根據所給條件求出直線方程的方法,看下面問題:
問:說出過點(2,1),斜率為2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并糾正學生中不規范的表述.再看一個問題:
問:求出過點,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或其它形式),也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后強調“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啟發: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誰來談談?各小組可以討論討論.
學生紛紛談出自己的想法,教師邊評價邊啟發引導,使學生的認識統一到如下問題:
【問題1】“任意直線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二)本節主體內容教學的設計
這是本節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如何解決?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組研究,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生或獨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師巡視指導.
經過一定時間的研究,教師組織開展集體討論.首先讓學生陳述解決思路或解決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
教師組織評價,確定最優方案(其它待課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線的位置有兩種可能,即斜率存在或不存在.
當存在時,直線的截距也一定存在,直線的方程可表示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當不存在時,直線的方程可表示為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學生有的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與其它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沒有任何區別,根據直線方程的概念,方程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綜合兩種情況,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關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們的問題1就解決了.簡單點說就是:直線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這個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或的形式,準確地說應該是“要么形如這樣,要么形如這樣的方程”.
同學們注意:這樣表達起來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表達?
學生們不難得出:二者可以概括為統一的形式.
這樣上邊的結論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啟發:任何一條直線都有這種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覺得還有什么與之相關的問題呢?
【問題2】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嗎?
不難看出上邊的結論只是直線與方程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這個問題是它的另一方面.這是顯然的嗎?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剛才一樣認真地研究,得到明確的結論.那么如何研究呢?
師生共同討論,評價不同思路,達成共識:
回顧上邊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其中、不同時為0)系數是否為0恰好對應斜率是否存在,即
(1)當時,方程可化為
這是表示斜率為、在軸上的截距為的直線.
(2)當時,由于、不同時為0,必有,方程可化為
這表示一條與軸垂直的直線.
因此,得到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為方便,我們把(其中、不同時為0)稱作直線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
【動畫演示】
演示“直線各參數”文件,體會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至此,我們的第二個問題也圓滿解決,而且我們還發現上述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個大問題揭示了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對應關系,同時,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對直線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層次越高越簡潔,我們還體會到了特殊與一般的轉化關系.
(三)練習鞏固、總結提高、板書和作業等環節的設計
略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4
高中數學的內容多,抽象性、理論性強,高中很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誰的自學能力強,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你的成績以及將來你發展的前途。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對數學學科特點有清楚的認識
數學的概念、方法、思想都是人類長期實踐中自然發展形成的,以數域的發展為例,從自然數到有理數到實數再到復數,都是由自然的認知沖突引起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有必要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它的形成過程以及它的應用,讓數學顯得合情合理,渾然天成。數學中沒有含糊不清的詞,對錯分明,凡事都要講個為什么,只要按照數學規則去學去想就能融會貫通,但是如果不把來龍去脈想清楚而是“想當然”的`話,那就學不下去了。
第二、要改變一個觀念。
有人會說自己的基礎不好。那什么是基礎?今天所學的知識就是明天的基礎。明天學習的知識就是后天的基礎,
所以只要學好每一天的內容,那么你打的基礎就是最扎實的了。所以現在你們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無所謂基礎好不好。
第三、學數學要摸索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重在方法,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事半功倍。學習、掌握并能靈活應用數學的途徑有很多,做習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問題是必需的,理解、學會證明、領會思想、掌握方法也是必需的。同時,要注意前后知識的銜接,類比地學、聯系地學,既要從概念中看到它的具體背景,又要在具體的例子中想到它蘊含的一般概念。
相關文章推薦:
1.高中開學第一周教學反思
2.開學第一課教學反思精選
3.20--初中開學第一課教學反思【精選】
4.高三開學教學反思
5.高一信息技術教學反思
6.開學第一課語文教學反思
7.幼兒園開學第一課反思
8.高中英語教學反思精選
9.高中生物教育反思
10.20--開學第一課教學反思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什么是想象和聯想;
2.認識想象與聯想在寫作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3.能夠在寫作中正確運用想象與聯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使學生明確想象與聯想的含義,能夠在寫作中進行恰當的想象與聯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封面)精鶩八極心游萬仞
——想象與聯想①
課前導入:
想象與聯想是人類的兩種主要的思維能力,尤其在寫作中學會正確地進
行想象與聯想,會使我們的思路開闊,文章含蓄雋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在寫作過程中如何進行想象和聯想。
一.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小練習:
1.根據屏幕上杜甫的詩句描繪心中的畫面請同學們來展示自己的圖畫并簡述自己的構思設計(大約五個學生:孟群霍夢珍喬爽郭建郭倩穎)
2.展示掃描畫面②
師:以上幾個同學的畫面,以及屏幕上的畫面都是根據同一首詩作的,但畫面內容互不相同,為什么呢?
生:因為每個人對這首詩的理解是不同的,畫面帶上了自己的主觀色彩,所以作出來的
畫互不相同。
3.展示CAI畫面③
《二十歲的坦白》我的將來到底是什么樣的,本人沒有經歷過,只能是自己純粹的想象。作者用過這樣的設想給自己的生命畫上美麗的結局。
4.展示CAI畫面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④
詩人用極度夸張的方式描繪了洞天仙境的輝煌燦爛及光輝耀眼,給人如
臨其境之感。
師:以上我們根據詩句構思畫面,設想自己的未來,這樣的思維過程就叫做想象。
想象:是人腦對記憶中的表象進行改造并創造新形象的過程。⑤
想象還可以分為創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如:李白沒有見過神仙集會,那么他所描繪的彩虹的服飾,老虎鼓瑟,鸞鳥駕車的情節都是他獨創的,那么這樣的想象相對于李白來說就屬于創造想象。當我們讀了他的這首詩后,也做了一個夢,夢到詩中描繪的神仙形象,對我們而言,這種想象就屬于再現想象了。因為我們想象的依據是詩人的描摹,我們接受了這樣的語言信息。
5.請同學根據提示口頭作文(三分鐘)
描繪一下之后我們全班聚會時的情景
①同學們的語言、動作
②見面時激動的情緒
③年齡的變化
④身份地位
二.關于聯想
聯想集團有這樣的廣告語:聯想是人類邁出的一小步,但也是歷史邁出的一大步。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聯想”二字的分量。在文章中進行豐富的聯想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題。聯想這種思維過程在寫作中往往體現在象征手法的運用。
問:請同學們思考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和高爾基的《海燕》,在文章中作者如何運用聯想的?
答:作者由黃土高原上倔強生長,挺拔向上的高大的白楊聯想到北方的抗日軍民。
問:為什么由樹想到人?
答:他們之間存在著相似的地方:不畏懼惡劣的環境,高大挺拔,所有的枝干都一律向上,力爭上游,這些精神與北方抗日軍民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引發了作者的聯想。
問:那高爾基是如何聯想的?
答:由狂風暴雨來臨時在海面上高傲的飛翔的海燕想到了在革命激流中進行無畏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由躲在崖下的海鴨和企鵝,就想到了革命中的那些軟弱者和投降者。引發作者進行這樣聯想的原因就是它們之間有相似之處。
師:還比如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有什么都是“送去”想到了“拿來”,這也是一種聯想;還比如魯迅先生在《故鄉》里描寫:看到眼前面容枯瘦,精神麻木的閏土不禁想到了帶著銀項圈,拿著鋼叉在月夜下捕獾時聰明伶俐,面色紅潤的少年閏土等等。類似的還有(請學生補充:豆腐西施楊二嫂,祥林嫂前后形象的對比)
展示圖片,推測人物⑥
師:這樣的思維過程就叫做聯想。
聯想:就是由當前的&39;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右加觀念想到一觀念的心理過程。⑦
由于事物間存在著不同的聯系,所以聯想已有不同的方式。
同向聯想
聯想
反向聯想
師: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體會到想象與聯想之間的區別就在于:一個是創造了新形象,一個沒有創造新形象,而且由此及彼。但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二者往往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愛因斯坦曾說: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⑨
我國古代文學家劉勰在談及想象和聯想時也說:
“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雹?/p>
三.練習
1.根據下面畫面進行想象和聯想
出示《夜宿山寺》的畫面:⑾
問:仔細體會這幅畫面,你認為它描繪了一種什么意境?此種意境會讓你聯想起那一首詩?
2.看掛歷
觀察這幅畫面它引發你那些想象和聯想?哪國的建筑風格?這么高級的住宅和私家車,主人是干什么的?
3.以“墻”為話題進行想象和聯想
有形的
墻
無形的(心靈的隔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附:①--⑾為所展示的圖片)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6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下午好!
我的抽簽序號是___,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第__課時。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四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后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熟練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的知識經驗較豐富,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學生思維活潑,積極性高,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學生層次參次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為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目標的制定和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__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單調增函數、單調減函數等概念;能運用函數單調性概念解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函數單調性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教學難點是_________。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年齡特征,按照臨沂市高中數學“三五四”課堂教學策略,采用探究――體驗教學法為主來完成教學,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緊扣概念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正確地形成概念.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并順利地完成書面表達.
(二)學法在學法上我重視了:1、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并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2、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是一個教師的“導”,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中的“悟”構成的和諧整體。教師的“導”也就是教師啟發、誘導、激勵、評價等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把學習的任務轉移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任務,探究問題、完成任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完美的結合也就是以“問題”為核心,通過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的演繹、解釋和探究來組織和推動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
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數學概念的形成來自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難懂、難教和難學,這就需要讓學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模仿與記憶,數學思想的領悟和學習過程更是如此。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親身經歷和實踐體驗,師生互動學習,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1)必做題(2)選做題
(三)板書設計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系;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采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____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反函數的概念,弄清原函數與反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的關系.
2.會求一些簡單函數的反函數.
3.在嘗試、探索求反函數的過程中,深化對概念的認識,總結出求反函數的一般步驟,加深對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
4.進一步完善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培養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求反函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反函數的概念.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提問
①函數的概念
②y=f(x)中各變量的意義
2.同學們在物理課學過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和時間的函數關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 中位移S是時間t的函數;在t=中,時間t是位移S的函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t=是函數S=vt的反函數.什么是反函數,如何求反函數,就是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3.板書課題
由實際問題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展示了教學目標.這樣既可以撥去"反函數"這一概念的神秘面紗,也可使學生知道學習這一概念的必要性.
二、實例分析,組織探究
1.問題組一:
(用投影給出函數與;與()的圖象)
(1)這兩組函數的圖像有什么關系?這兩組函數有什么關系?(生答:與的圖像關于直線y=x對稱;與()的圖象也關于直線y=x對稱.是求一個數立方的運算,而是求一個數立方根的運算,它們互為逆運算.同樣,與()也互為逆運算.)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個函數?它與有何關系?
(4)與有何聯系?
2.問題組二:
(1)函數y=2x 1(x是自變量)與函數x=2y 1(y是自變量)是否是同一函數?
(2)函數(x是自變量)與函數x=2y 1(y是自變量)是否是同一函數?
(3)函數 ()的定義域與函數()的值域有什么關系?
3.滲透反函數的概念.
(教師點明這樣的函數即互為反函數,然后師生共同探究其特點)
從學生熟知的函數出發,抽象出反函數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過這兩組問題,為反函數概念的引出做了鋪墊,利用舊知,引出新識,在"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使學生對反函數有一個直觀的粗略印象,為進一步抽象反函數的概念奠定基礎.
三、師生互動,歸納定義
1.(根據上述實例,教師與學生共同歸納出反函數的定義)
函數y=f(x)(x∈A) 中,設它的值域為 C.我們根據這個函數中x,y的關系,用 y 把 x 表示出來,得到 x = j (y) .如果對于y在C中的任何一個值,通過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對應,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變量,x是自變量 y 的函數.這樣的函數 x = j (y)(y ∈C)叫做函數y=f(x)(x∈A)的反函數.記作: .考慮到"用 x表示自變量, y表示函數"的習慣,將中的x與y對調寫成.
2.引導分析:
1)反函數也是函數;
2)對應法則為互逆運算;
3)定義中的"如果"意味著對于一個任意的函數y=f(x)來說不一定有反函數;
4)函數y=f(x)的定義域、值域分別是函數x=f(y)的值域、定義域;
5)函數y=f(x)與x=f(y)互為反函數;
6)要理解好符號f;
7)交換變量x、y的原因.
3.兩次轉換x、y的對應關系
(原函數中的自變量x與反函數中的函數值y 是等價的,原函數中的函數值y與反函數中的自變量x是等價的.)
4.函數與其反函數的關系
函數y=f(x)
函數
定義域
A
C
值 域
C
A
四、應用解題,總結步驟
1.(投影例題)
【例1】求下列函數的反函數
(1)y=3x-1 (2)y=x 1
【例2】求函數的反函數.
(教師板書例題過程后,由學生總結求反函數步驟.)
2.總結求函數反函數的步驟:
1° 由y=f(x)反解出x=f(y).
2° 把x=f(y)中 x與y互換得.
3° 寫出反函數的定義域.
(簡記為:反解、互換、寫出反函數的定義域)【例3】(1)有沒有反函數?
(2)的反函數是________.
(3)(x<0)的反函數是__________.
在上述探究的基礎上,揭示反函數的定義,學生有針對性地體會定義的特點,進而對定義有更深刻的認識,與自己的預設產生矛盾沖突,體會反函數.在剖析定義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函數與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并對數學的符號語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過動畫演示,表格對照,使學生對反函數定義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消化理解.
通過對具體例題的講解分析,在解題的步驟上和方法上為學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時歸納總結,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習慣,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題目的設計遵循了從了解到理解,從掌握到應用的不同層次要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體現了對定義的反思理解.學生思考練習,師生共同分析糾正.
五、鞏固強化,評價反饋
1.已知函數 y=f(x)存在反函數,求它的反函數 y =f( x)
(1)y=-2x 3(xR) (2)y=-(xR,且x)
( 3 ) y=(xR,且x)
2.已知函數f(x)=(xR,且x)存在反函數,求f(7)的值.
五、反思小結,再度設疑
本節課主要研究了反函數的定義,以及反函數的求解步驟.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的圖象到底有什么特點呢?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呢?我們將在下節研究.
(讓學生談一下本節課的學習體會,教師適時點撥)
進一步強化反函數的概念,并能正確求出反函數.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評價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落實程度.具體實踐中可采取同學板演、分組競賽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
六、作業
習題2.4 第1題,第2題
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
教學設計說明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一個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經過具體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本節教案通過一個物理學中的具體實例引入反函數,進而又通過若干函數的圖象進一步加以誘導剖析,最終形成概念.
反函數的概念是教學中的難點,原因是其本身較為抽象,經過兩次代換,又采用了抽象的符號.由于沒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撐,使學生難以從本質上去把握反函數的概念.為此,我們大膽地使用教材,把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的圖象關系預先揭示,進而探究原因,尋找規律,程序是從問題出發,研究性質,進而得出概念,這正是數學研究的順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與形成.另外,對概念的剖析以及習題的配備也很精當,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滿足學生多層次需要,起到評價反饋的作用.通過對函數與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動畫演示,表格對照、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求欲,在探究與剖析的過程中,完善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使學生自然成為學習的主人。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8
高一化學離子反應達標測試題
一、選擇題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SO2能溶于水,水溶液能導電,所以SO2是電解質
B.NaCl溶液能導電是因為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Na+和Cl-
C.H2SO4在電流作用下在水中電離出H+和SO2-4
D.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由于發生中和反應,溶液的導電能力降低
【解析】SO2通入水中生成H2SO3后溶液導電,H2SO3是電解質,SO2不是電解質。NaCl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動的Na+和Cl-,這些離子的定向移動可以導電;H2SO4在水溶液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電離出H+和SO2-4,它的電離不需要通電;醋酸是弱酸,不完全電離,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小,與氫氧化鈉反應后,生成醋酸鈉,鈉鹽是可溶鹽,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增大,溶液的導電性增強。
【答案】B
2.離子方程式CO2-3+2H+===CO2↑+H2O表示()
A.碳酸鹽與鹽酸之間的反應
B.一切碳酸鹽與一切酸之間的反應
C.可溶性碳酸鹽與強酸之間的反應
D.可溶性碳酸鹽與一切酸之間的反應
【解析】可溶性碳酸鹽可拆成CO2-3形式。
【答案】C
3.下列離子方程式中,不能用離子反應方程式Ba2++SO2-4===BaSO4↓來表示的是()
A.Ba(NO3)2+H2SO4===BaSO4↓+2HNO3
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H2SO4===BaSO4↓+2HCl
【解析】A、B、D選項中Ba(NO3)2、H2SO4、HNO3、BaCl2、Na2SO4、NaCl、HCl都是易溶、易電離的物質,應拆成離子形式,最后相應未參加離子反應的離子符號刪去;C項BaCO3、BaSO4為難溶物,寫化學式,其正確的離子方程式為:BaCO3+2H++SO2-4===BaSO4↓+CO2↑+H2O。
【答案】C
4.下列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正確的是()
A.鋁與鹽酸反應:Al+6H+===Al3++3H2↑
B.足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
CO2+2OH-===CO2-3+H2O
C.澄清石灰水與鹽酸反應:Ca(OH)2+2H+===2H2O+Ca2+
D.碳酸鈉與氯化鈣混合:CO2-3+Ca2+===CaCO3↓
【解析】A項中離子所帶電荷不相等;B項中產物應為HCO-3;C項中澄清的石灰水應寫離子形式。
【答案】D
5.下列電離方程式錯誤的是()
A.NaHCO3===Na++H++CO2-3
B.NaHSO4===Na++H++SO2-4
C.MgCl2===Mg2++Cl-2
D.Ba(OH)2===Ba2++2OH-
【解析】A中HCO-3為弱酸根離子,在溶液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發生電離,不能拆成H+與CO2-3,應寫為NaHCO3===Na++HCO-3。而NaHSO4中的HSO-4在水溶液中能完全電離成H+與SO2-4,故B正確,A錯誤。C中MgCl2應寫為MgCl2===Mg2++2Cl-,C錯誤,D正確。
【答案】ACXkb1.com
6.下列各組離子,在無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K+、H+、Cl-、SO2-4B.Na+、H+、SO2-3、Cl-
C.Na+、Cu2+、SO2-4、OH-D.H+、K+、HCO-3、Cl-
【解析】B項H+與SO2-3生成H2SO3,而H2SO3不穩定易分解為SO2和H2O,故不能大量共存。C項Cu2+在水溶液中呈藍色,不符合“無色”的要求,且它能與OH-生成Cu(OH)2沉淀,故也不能大量共存。D項H+能和HCO-3生成H2CO3,而H2CO3易分解成CO2與H2O也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A
7.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A.鋅片插入硝酸銀溶液中:Zn+Ag+===Zn2++Ag
B.碳酸氫鈣溶液加到醋酸中:Ca(HCO3)2+2CH3COOH===Ca2++2CH3COO-+2CO2↑+2H2O
C.少量金屬鈉加到冷水中:Na+2H2O===Na++OH-+H2↑
D.氫氧化銅加到鹽酸中:Cu(OH)2+2H+===Cu2++2H2O
【解析】A項電荷不守恒;B項Ca(HCO3)2易溶于水,應拆成離子形成;C項原子個數不守恒,應為2Na+2H2O===2Na++2OH-+H2↑。
【答案】D
8.在如右圖所示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裝置中,若向某一電解質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種溶液時,則燈光由亮變暗至熄滅后逐漸變亮的是()
A.鹽酸中逐滴加入食鹽溶液
B.醋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C.飽和石灰水中不斷通入CO2
D.醋酸中逐滴加入氨水
【解析】燈光的明暗變化與溶液的導電性強弱有關。燈泡由亮變暗至熄滅說明溶液中的離子濃度逐漸下降;又逐漸變亮,說明溶液中離子濃度又逐漸增大。在鹽酸中加入食鹽溶液,離子濃度基本沒有變化。醋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生成的醋酸鈉是強電解質,溶液中離子的濃度增大,燈光變亮;當氫氧化鈉加到一定量時,離子濃度基本不變,燈光的明暗程度也基本不變化。C正確。醋酸中加入氨水,由于生成醋酸銨,所以燈泡先變亮;再加氨水,燈泡又逐漸變暗。
【答案】C
二、非選擇題
9.向澄清的石灰水不斷通入二氧化碳直至過量時,溶液先變渾濁,后變澄清,有關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飽和Na2CO3溶液中不斷通入二氧化碳,將有晶體析出,該晶體是___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析出晶體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答案】Ca2++CO2+2OH-===CaCO3↓+H2O,CaCO3+H2O+CO2===Ca2++2HCO-3NaHCO3Na2CO3+CO2+H2O===2NaHCO3↓反應生成的NaHCO3的質量比Na2CO3的質量大溶劑水的量減少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
10.(濟南市高三質檢)用一種試劑除去下列各物質中的雜質(括號內為雜質),并寫出離子方程式。
(1)BaCl2(HCl)試劑________,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HCl)試劑________,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O2(CO2)試劑________,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SO2-4(CO2-3)試劑________,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被提純物與雜質的組成與性質特點。
【答案】(1)BaCO3BaCO3+2H+===Ba2++H2O+CO2↑
(2)飽和NaHCO3溶液HCO-3+H+===H2O+CO2↑
(3)NaOH溶液2OH-+CO2===CO2-3+H2O
(4)稀硫酸CO2-3+2H+===H2O+CO2↑
11.完成離子反應,然后改寫成化學反應方程式。
________+Ag+===________+A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2O3+________===Fe3++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________===CO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類題目主要考查由離子方程式逆推化學方程式。首先結合電荷守恒、物料守恒關系,結合反應物,生成物特點補充離子方程式,再改寫成化學方程式。如(1)中應選擇比Ag活潑金屬Cu、Zn等,但Na不可取,因為其活潑性太強。
【答案】Cu+2Ag+===Cu2++2Ag
Cu+2AgNO3===Cu(NO3)2+2Ag
Fe2O3+6H+===2Fe3++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CaCO3+2H+===CO2↑+Ca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若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2.(能力提高)某無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Fe3+中的幾種,請填寫下列空白:
(1)不做任何實驗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離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過量稀鹽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說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離子是________,有關的離子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2)中的濾液,加入過量的稀氨水(NH3?H2O),出現白色沉淀,說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_______,有關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陰離子是下列的()
A.Cl-B.NO-3
C.CO2-3D.OH-xkb1.com
【解析】無色透明溶液中,肯定不存在帶顏色的離子:Cu2+(藍色)、Fe3+(黃色);與鹽酸反應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應該是Ag+的性質,在Ag+全部被沉淀完全后,再加稀氨水(一元弱堿),又出現白色沉淀,說明有Mg2+,白色沉淀為Mg(OH)2。
【答案】(1)Cu2+、Fe3+(2)Ag+Ag++Cl-===AgCl↓
(3)Mg2+Mg2++2NH3?H2O===Mg(OH)2↓+2NH+4
(4)B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復數的幾何意義,會用復平面內的點和向量來表示復數;了解復數代數形式的加、減運算的幾何意義.
2.通過建立復平面上的點與復數的一一對應關系,自主探索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重點:
復數的幾何意義,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難點:
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我們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實數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那么,復數是否也能用點來表示呢?
二、學生活動
問題1任何一個復數a+bi都可以由一個有序實數對(a,b)惟一確定,而有序實數對(a,b)與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是一一對應的,那么我們怎樣用平面上的點來表示復數呢?
問題2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A與以原點O為起點,A為終點的向量是一一對應的,那么復數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嗎?
問題3任何一個實數都有絕對值,它表示數軸上與這個實數對應的點到原點的距離.任何一個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長度,那么相應的,我們可以給出復數的模(絕對值)的概念嗎?它又有什么幾何意義呢?
問題4復數可以用復平面的向量來表示,那么,復數的加減法有什么幾何意義呢?它能像向量加減法一樣,用作圖的方法得到嗎?兩個復數差的模有什么幾何意義?
三、建構數學
1.復數的幾何意義: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以復數a+bi的實部a為橫坐標,虛部b為縱坐標就確定了點Z(a,b),我們可以用點Z(a,b)來表示復數a+bi,這就是復數的幾何意義.
2.復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標系來表示復數的平面.其中x軸為實軸,y軸為虛軸.實軸上的點都表示實數,除原點外,虛軸上的點都表示純虛數.
3.因為復平面上的點Z(a,b)與以原點O為起點、Z為終點的向量一一對應,所以我們也可以用向量來表示復數z=a+bi,這也是復數的幾何意義.
4.復數加減法的幾何意義可由向量加減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得到,兩個復數差的模就是復平面內與這兩個復數對應的兩點間的距離.同時,復數加減法的法則與平面向量加減法的坐標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功的概念,知道電功是指電場力對自由電荷所做的功,理解電功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2、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推導電功的計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和守恒,進一步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教學重點】
電功、電功率的概念、公式;焦耳定律、電熱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學難點】
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過程】
復習
串并聯電路的性質。
電流表的改裝。
(二)進行新課
1、電功和電功率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1)電場力的功的定義式是什么?
(2)電流的定義式是什么?
學生:(1)電場力的功的定義式W=qU
(2)電流的定義式I=
教師:投影教材圖2.5-1(如圖所示)
如圖所示,一段電路兩端的電壓為U,由于這段電路兩端有電勢差,電路中就有電場存在,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I,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是多少?
學生: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It。
教師:這相當于在時間t內將這些電荷q由這段電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這個過程中,電場力做了多少功?
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電場力做的功W=qU=IUt
教師:在這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電功:
(1)定義:在一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就是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2)定義式:W=UIT
教師:電功的定義式用語言如何表述?
學生:電流在一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和通電時間t三者的乘積。
教師:請同學們說出電功的單位有哪些?
學生:(1)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
(2)電功的常用單位有:千瓦時,俗稱“度”,符號是kW·h.
說明:使用電功的定義式計算時,要注意電壓U的單位用V,電流I的單位用A,通電時間t的單位用s,求出的電功W的單位就是J。
教師:在相同的時間里,電流通過不同用電器所做的功一般不同。例如,在相同時間里,電流通過電力機車的電動機所做的功要顯著大于通過電風扇的電動機所做的功。電流做功不僅有多少,而且還有快慢,為了描述電流做功的快慢,引入電功率的概念。
(1)定義:單位時間內電流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用P表示電功率。
(2)定義式:P==IU
(3)單位:瓦(W)、千瓦(kW)
[說明]電流做功的“快慢”與電流做功的“多少”不同。電流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電流做功慢,但做功不一定少。
2、焦耳定律
教師:電流做功,消耗的是電能。電能轉化為什么形式的能與電路中的電學元件有關。在純電阻元件中電能完全轉化成內能,于是導體發熱。
設在一段電路中只有純電阻元件,其電阻為R,通過的電流為I,試計算在時間t內電流通過此電阻產生的熱量Q。
學生:求解產生的熱量Q。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1
一、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
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
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朗誦全文。
二、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知識,培養閱讀能力。
2.賞析作者刻畫和表現燭之武思想性格的藝術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學法指津
學習這篇課文,可用五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讀、解、辨、理、誦。
讀:朗讀課文,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可多讀幾遍,把文章讀流暢,并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了解。
解:理解詞語,可與讀同步進行。要認真查看課文注釋,必要時還應翻閱有關字(詞)典,以準確把握有關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辨:分辨詞義。要利用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具體語境,認真分析比較,對文中的一些多義詞作義項歸納。
理:梳理課文??筛鶕疚闹饕宋锖褪录?,依據文章順序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3.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4.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5.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賞:欣賞特色。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為此,可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什么水平?
點撥: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誦:朗誦全文。朗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詞句和內容特點等),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要注意,應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課文研讀
(一)第一段。
1、基礎知識。(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且貳于楚也。(èr)秦軍汜(fàn)南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因為)(禮遇,以禮相待。)
②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
③晉軍函陵(軍,名詞做動詞用,駐軍。)
(3)“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詞結構后置句。
2、課文分析。
這一段寫秦、晉圍鄭。共有五個分句,語言簡練,從情節發展上看,從兩個方面為下文作了鋪墊。這兩方面的情況是:
①這次圍鄭,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沒有多大利害關系,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②兩國軍隊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說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第二段。
1、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y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稱代詞“你”)
④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保ㄍ妻o)(尚且,還)(同“矣”)
(3)翻譯下面句子。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趕不上別人。)
2、課文分析。
這段寫燭之武同意“見秦君”。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請說明這一段如何寫得波瀾起伏,曲折生動的。(字數不超過150個字)
秦晉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說服秦軍,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感動了燭之武,他終于以國家利益為重,答應“見秦軍”。
(三)第三段。
1、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夜縋而出(zhu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夫晉,何厭之有(代詞,那)
②遂子孫荷擔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句尾語助詞)
⑥焉用亡鄭以陪鄰(何必)
⑦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哪里)
⑧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給)
(3)說明下面加點詞的活用特點。
①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當作邊邑。
遠:形容詞作名詞,遙遠的地方。
②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使動用法,使減少。
③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動用法,使之為邊界。
2、課文分析。
(1)燭之武為什么一見到秦伯就說“鄭既知亡矣”?
燭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辦法。一開始,燭之武使秦伯認為燭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這就引起秦伯對燭之武的好感,愿意聽燭之武把話說完,這就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燭之武說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請予以概括。(不超過20個字)
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燭之武說服秦退兵的理由還有什么?請予以歸納。
①保全鄭國有利于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②晉國曾對秦國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四)第四段。
1、基礎知識。
(1)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因為)
②以亂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損害)
④失其所與,不知(結交)(智)
⑤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還是)
2、課文分析。
晉文公為什么不愿進攻秦軍?
晉文公是一個講恩情、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附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汜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犃怂囊庖?。燭之武推托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答應了。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庇谑菚x國的軍隊也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要點
(一)、詞類活用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3)臣之壯也
(4)今老矣
(5)越國以鄙遠
(6)鄰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君亦無所害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10)既東封晉,又欲肆其西封,夜縋而出
(11)若不闕秦
(12)與鄭人盟
(13)不仁,不知(智),不武
(14)唯君圖之
1.名詞的活用
A.名詞活用為動詞
(2)軍——駐軍,駐扎
(5)鄙——原為名詞邊邑,此為名詞意動用法,以遠方為邊邑
(12)盟——訂(建)立同盟
(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14)圖——計劃、考慮
B.名詞作狀語
(10)東、西——向東、向西
夜——在晚上
2.動詞的活用
A.動詞活用為名詞
(8)害——害處
(9)賜——恩惠,好處
B.動詞的使動用法
(11)闕秦——使秦闕(減少土地)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3)(4)壯——壯年人,老——老年人
(5)遠——遠地
(6)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7)乏用——缺少的東西
(二)、特殊句式
1、倒裝句
(1)以其無禮于晉[于(對)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2)且貳于楚[于(對)楚從屬——同上]
(3)佚之狐言于鄭伯[于(對)鄭伯言——同上]
2、省略句
(1)()辭曰:“臣之壯也……”(省主語”燭之武”)
(2)()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3)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4)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省略介詞“于”)
作為一篇記敘文《燭之武退秦師》故事雖不長,然而記敘文的各個環節卻大都具備,給人以美的享受。整個情節發展脈絡是:
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故事的主角是燭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燭之武的情節都作了詳寫;其他情節均為略寫,而且,用“略”,更凸現了“詳”。
六、課外閱讀
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則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閱讀后,回答問題。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解釋下列句中斜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戰于泓
及——于——
(2)楚人未既濟
既——濟——
(3)及其未既濟也,請擊
及——請——
(4)又以告
以——告——
(5)既陳而后擊之
既——陳——
【答案】
(1)及——與;于——在
(2)既——完全;濟——渡河
(3)及——趁,乘著;請——請您允許
(4)以——把(這種意見);告——告訴,報告
(5)既——已經;陳——通“陣”,此處為動詞擺好陣勢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
⑴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表達交流能力。
⑵學會“寫人凸顯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⑴感知偉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并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所謂品文就是品賞文章。所謂品人就是品評人物。
品文是從教書的角度觀照這篇文章,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以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從育人的角度觀照這篇文章,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以對學生的心靈進行熏陶,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評價標準】
只要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點收獲,就應該給予鼓勵和肯定,并作出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如:能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與人合作、共同探究;會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達等。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可能問題及預案
一、導入新課(競猜題:猜猜他是誰?)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詩經》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們就要走近這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人物──梁啟超。
二、課文分析(品文與品人)
問題設計:
梁實秋是名人,他以創作散文小品著稱。今天,我們要把他頭上的光環拿下來,就當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寫的,大家試著批改他的文章,給它寫評語,作旁注。
教師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明事知理
啟發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步驟:
1、學生與作品作者交流: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生生、師生交流:讓學生帶著獨立思考后的結果,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展開討論,最后拿出小組的意見;
3、生生、師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就某一個問題闡述本組觀點,以求最終解決問題。
能夠通過本課的學習,積極思考,悟出其中所蘊含的事理。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激發學生崇敬之情及閱讀興趣。
學會分析與概括,學會表達與交流,并賞析文章寫人的技巧
讓學生明事知理。
學生對答案是否有統一標準,可能會有疑慮。此時教師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自己的新見,以實現閱讀的個性化目標。但要強調一點:任何觀點的背后,都得有論據作為支撐,你得自圓其說。
學生的感悟可能會有很多,應該鼓勵學生積極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作業布置】
片段作文練習:
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結合寫作第三單元:“寫人要凸顯個性”,任選一題作文。
1、從肖像、語言或神態等方面對班上同學進行刻畫。
2、模仿寫作:記老師的一次講課。
(設計目的與思想:能力的遷移,將課內所學知識與技能作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板書設計】
品文:即品賞文章。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
品人:即品評人物。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3
一、《詩經》與《楚辭》
1、《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編者可能是周王朝的樂官太師。
①《詩經》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
②《詩經》的內容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間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③《詩經》的藝術手法主要有“賦”、“比”、“興”三類。
2、《楚辭》是我國古代另一部詩歌總集。
①“楚辭”本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②《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離騷》。
3、《詩經》與《楚辭》歷來合稱“風騷”,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
二、先秦散文與漢賦
1、先秦散文
①先秦歷史散文中,主要有編年體的《左傳》、國別體的《國語》、《戰國策》、專記個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傳》的文學成就。
②先秦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爭鳴”時期諸子的言論編纂而成,有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等。
2、漢賦
①賦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它兼有散文和韻文的性質,其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
②漢賦按題材取向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抒情述志的短賦,一類是以鋪陳排比為主要手法的“體物”大賦。后者是漢賦的主流。漢大賦的代表作家是司馬相如和楊雄。
漢賦的恢宏氣度是漢代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積極樂觀的時代精神的藝術體現。
三、唐詩宋詞
1、唐詩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兩個時期的詩壇最為光輝奪目。
①盛唐詩壇上有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山水田園詩派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邊塞詩派,前者是中華民族熱愛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民族心理的藝術積淀,后者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反對侵略和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氣象是富于浪漫氣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詩中盛唐氣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積極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現實生活。
③中唐詩壇有兩個主要流派,一派以白居易為首,一派以韓愈為首。
2、宋詞
①詞是一種音樂歌詞,主要功用是在宴樂場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它的題材主要是描寫婦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愛情為主。
②北宋詞壇幾乎是婉約詞的一統天下。
③宋代豪放詞的代表作家就是蘇軾和辛棄疾,但他們都善于寫婉約詞。
④宋詞婉約含蓄的美學特征是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思想的典型體現。
四、元雜劇與明清小說
1、元雜劇也可單獨稱為“元曲”,它是元代文學中的精華。
①元雜劇是匯融了歌唱、舞蹈、說白、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藝術,是中國獨特的戲劇形式——戲曲的第一種成熟形態
②元雜劇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極其豐富,主要題材有愛情劇、公案劇、水滸劇、世情劇、歷史劇。元雜劇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塑造了形象鮮明、面目各異的舞臺形象。它善于組織矛盾沖突。它的語言大多質樸自然,洋溢著生活氣息。
③元雜劇在中國文學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④元雜劇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首先,元雜劇高揚了反抗精神,抨擊黑暗勢力、落后觀念與丑陋風習,歌頌了不畏強暴、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竇娥冤》中的竇娥。
其次,元雜劇褒貶分明,劇中人物的忠奸美惡判若涇渭,這種體現著多數人意志的價值判斷是具有民主傾向和進步意義的。
第三,元雜劇體現了中國戲劇文學的一個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處理現實主義的題材,往往有“大團圓”的結局,這種方式體現了中國人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念,體現了正義戰勝邪惡、幸福普降人間的美好愿望。
2、明清小說
中國的小說經歷了先唐筆記小說,唐代傳奇小說和宋元話本小說三個發展階段后,到明清時代臻于極盛,涌現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紅樓夢》六部的長篇小說。前四部被稱為明代“四大奇書”,后兩部則是清代長篇小說中的雙璧。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4
一、創設情境
教師播放歌曲動畫《再別康橋》,導入本課。
二、朗讀詩歌
1.提問:你覺得詩詞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師介紹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徐志摩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徐志摩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p>
3.教師朗誦全詩,配背景音樂和畫面。要求學生注意節奏與重音。
4.學生分各種形式朗讀,教師逐節指導。屏幕出示全詩及其節奏與重音提示。
點評:詩歌重在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是學習詩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學習
學生帶著任務在學習網站的“自主學習”欄目自學。“自主學習”包括“學習任務”、“徐志摩”、“詩歌意象”、“詩歌形式”、“詩歌誦讀”和“英國風光”等內容。
四、學習反饋
方法:屏幕出示問題,學生搶答。
1.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剛才你閱讀了哪些古代的別離詩?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它們送別的對象有什么不一樣呢?
◆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們叫什么?詩歌選擇的是哪些意象呢?
◆詩人告別康橋時,按理說,應該有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卻避開了這些,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有什么好處呢?
2.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聞一多提出的詩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張是什么?你覺得《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嗎?
◆音樂美:
A、從押韻上看:本詩一節一韻,每節換韻。
B、從節奏上看:詩歌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從首節和末節來看:回環復沓,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筑美:
A、從字數上看:《再別康橋》共7節,每節兩句,每句6~8字。
B、從排列上看: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繪畫美:
A、選用“云彩,金柳”等詞語,給讀者色彩想象。
B、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招手”、“蕩漾”等。
C、全詩共7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等。
重點賞析“繪畫美”,賞析的同時出示畫面,然后學生看著畫面回憶相應的詩句,再看著畫面背誦全詩。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屏幕顯示。
點評:詩歌鑒賞的方法是重點,通過重點講解便于學生網上拓展,同時也有利于對本課另外三篇現代詩的學習。
五、網上拓展
布置任務:點擊“相關網站”,進入“徐志摩名作欣賞”網站,和因特網上的專家一起賞析徐志摩更多的詩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學習成果讓我們大家來分享。
點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去學習和創新。
六、成果展示
學生朗讀并賞析“徐志摩名作欣賞”中的現代詩,重點賞析詩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點評:給學生自我展現的舞臺。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梢哉f,“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云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5
1.1.1任意角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負角、零角)與區間角的概念.
(二)過程與能力目標
會建立直角坐標系討論任意角,能判斷象限角,會書寫終邊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三)情感與態度目標
1.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應用意識.教學重點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教學難點
終邊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區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回顧角的定義
①角的第一種定義是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種定義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
二、新課:
1.角的有關概念:
①角的定義:
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
②角的名稱:
③角的分類:A
正角: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零角:射線沒有任何旋轉形成的角
負角: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角α”或“∠α”可以簡化成“α”;
⑵零角的終邊與始邊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
⑶角的概念經過推廣后,已包括正角、負角和零角.
⑤練習:請說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義:若將角頂點與原點重合,角的始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那么角的終邊(端點除外)在第幾象限,我們就說這個角是第幾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標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們是第幾象限的角.
⑴60°;⑵120°;⑶240°;⑷300°;⑸420°;⑹480°;
答:分別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終邊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與角α終邊相同的角,連同α在內,可構成一個集合S={ββ=α+
k·360°,
k∈Z},即任一與角α終邊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與整個周角的和.注意:⑴k∈Z
⑵α是任一角;
⑶終邊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終邊一定相同.終邊相同的角有無限個,它們相差
360°的整數倍;
⑷角α+k·720°與角α終邊相同,但不能表示與角α終邊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圍內,找出與下列各角終邊相等的角,并判斷它們是第幾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寫出終邊在y軸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解:{αα=90°+n·180°,n∈Z}.
例5.寫出終邊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適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寫出來.
4.課堂小結
①角的定義;
②角的分類:
正角: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零角:射線沒有任何旋轉形成的角
負角: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終邊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課后作業:
①閱讀教材P2-P5;
②教材P5練習第1-5題;
③教材P.9習題1.1第1、2、3題思考題: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則2α,
解:??角屬于第三象限,
?k·360°+180°<α<k·360°+270°(k∈Z)
因此,2k·360°+360°<2α<2k·360°+540°(k∈Z)即(2k+1)360°<2α<(2k+1)360°+180°(k∈Z)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終邊在y軸的非負半軸上的角.又k·180°+90°<
各是第幾象限角?
<k·180°+135°(k∈Z).
<n·360°+135°(n∈Z),
當k為偶數時,令k=2n(n∈Z),則n·360°+90°<此時,
屬于第二象限角
<n·360°+315°(n∈Z),
當k為奇數時,令k=2n+1(n∈Z),則n·360°+270°<此時,
屬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屬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學目標
(二)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弧度的意義;了解角的集合與實數集R之間的可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熟記特殊角的弧度數.
(三)過程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地進行弧度與角度之間的換算,能推導弧度制下的弧長公式及扇形的面積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新的度量角的單位制(弧度制)的引進,培養學生求異創新的精神;通過對弧度制與角度制下弧長公式、扇形面積公式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弧長及扇形面積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簡潔美.教學重點
弧度的概念.弧長公式及扇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與證明.教學難點
“角度制”與“弧度制”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角度制:
初中所學的角度制是怎樣規定角的度量的?規定把周角的作為1度的角,用度做單位來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課:
1.引入:
由角度制的定義我們知道,角度是用來度量角的`,角度制的度量是60進制的,運用起來不太方便.在數學和其他許多科學研究中還要經常用到另一種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義呢?
2.定義
我們規定,長度等于半徑的弧所對的圓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來度量角的單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1弧度記做1rad.在實際運算中,常常將rad單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圓心角?所對應的弧長與半徑的比值是否是確定的?與圓的半徑大小有關嗎?
(2)引導學生完成P6的探究并歸納:弧度制的性質:
①半圓所對的圓心角為
②整圓所對的圓心角為
③正角的弧度數是一個正數.
④負角的弧度數是一個負數.
⑤零角的弧度數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數的絕對值α=.
4.角度與弧度之間的轉換:
①將角度化為弧度:
②將弧度化為角度:
5.常規寫法:
①用弧度數表示角時,常常把弧度數寫成多少π的形式,不必寫成小數.
②弧度與角度不能混用.
弧長等于弧所對應的圓心角(的弧度數)的絕對值與半徑的積.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rad化成度.
例3.計算:
(1)sin4
(2)tan1.5.
8.課后作業:
①閱讀教材P6–P8;
②教材P9練習第1、2、3、6題;
③教材P10面7、8題及B2、3題.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6
課題: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
課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講授法與探究法
教學媒體選擇:多媒體教學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學習者分析:
1.需求分析:在研究指數函數前,學生應熟練掌握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通過本節內容將指數的取值范圍擴充到實數,為學習指數函數打基礎.
2.學情分析:在中學階段已經接觸過正數指數冪的運算,但是這對我們研究指數函數是遠遠不夠的,通過本節課使學生對指數冪的運算和理解更加深入.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學習任務分析:
1.教材分析:本節的內容蘊含了許多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推廣思想,逼近思想,教材充分關注與實際問題的聯系,體現了本節內容的重要性和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2.教學重點:根式的概念及n次方根的性質;分數指數冪的意義及運算性質;分數指數冪與根式的互化.
3.教學難點:n次方根的性質;分數指數冪的意義及分數指數冪的運算.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教學目標闡明:
1.知識與技能:理解根式的概念及性質,掌握分數指數冪的運算,能夠熟練的進行分數指數冪與根式的互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和思考,培養學生推廣和逼近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主動參與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來加深對n次方根和分數指數冪的理解,而具有探索能力是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方面.
教學流程圖: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一)本章知識結構介紹
(二)問題引入
1.問題:當生物體死亡后,它機體內原有的碳14會按確定的規律衰減,大約每經過5730年衰減為原來的一半,這個時間稱為“半衰期”.根據此規律,人們獲得了生物體內含量P與死亡年數t之間的關系:
(1)當生物死亡了5730年后,它體內的碳14含量P的值為
(2)當生物死亡了5730×2年后,它體內的碳14含量P的值為
(3)當生物死亡了6000年后,它體內的碳14含量P的值為
(4)當生物死亡了10000年后,它體內的碳14含量P的值為
2.回顧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3.思考:這些運算性質對分數指數冪是否適用呢?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
【板書】2.1.1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
二.根式的概念:
【師】下面我們來看幾個簡單的例子.口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引導學生總結n次方根的概念..
【板書】平方根,立方根,n次方根的符號,并舉一些簡單的方根運算,以便學生觀察總結.
【師】現在我們請同學來總結n次方根的概念..
1.根式的概念
【板書】概念
即如果一個數的n次方等于a(n>1,且n∈N_),那么這個數叫做a的n次方根.
【師】通過剛才所舉的例子不難看出n的奇偶以及a的正負都會影響a的n次方根,下面我們來共同完成這樣一個表格.
【板書】表格
【師】通過這個表格,我們知道負數沒有偶次方根.那么0的n次方根是什么?
【學生】0的n次方根是0.
【師】現在我們來對這個符號作一說明.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注】本題較為簡單,由學生口答即可,此處過程省略.
三.n次方根的性質
【注】對于1提問學生a的取值范圍,讓學生思考便能得出結論.
【注】對于2,少舉幾個例子讓學生觀察,并起來說他們的結論.
1.n次方根的性質
四.分數指數冪
【師】這兩個根式可以寫成分數指數冪的形式,是因為根指數能整除被開方數的指數,那么請大家思考下面的問題.
思考:根指數不能整除被開方數的指數時還能寫成分數指數冪的形式嗎
【師】如果成立那么它的意義是什么,我們有這樣的規定.
(一)分數指數冪的意義:
1.我們規定正數的正分數指數冪的意義是:
2.我們規定正數的負分數指數冪的意義是:
3.0的正分數指數冪等于0,0的負分數指數冪沒有意義.
(二)指數冪運算性質的推廣:
五.例題
例2.求值
【注】此處例2讓學生上黑板做,例3待學生完成后老師在黑板板演,例4讓學生黑板上做,然后糾正錯誤.
六.課堂小結
1.根式的定義;
2.n次方根的性質;
3.分數指數冪.
七.課后作業
P59習題2.1A組1.2.4.
八.課后反思
1.在第一節課的時候沒有把重要的內容寫在黑板上,而且運算性質中a,r,s的條件沒有給出,另外課件中有一處錯誤.第二節課時改正了第一節課的錯誤.
2.有許多問題應讓學生回答,不能自問自答.根式性質的思考沒有講清楚,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回答和思考問題,與之互動太少.
3.講課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節處理不好,并且講課聲音較小,沒有起伏.
4.課前的章節知識結構很好,引入簡單到位,亮點是概念后的表格.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7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首先,我說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X》是人教版必修__第__單元第__課。本課的知識、理論、方法是學好以后內容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開篇點題(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于知識與能力目標,識記主要史實,如……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以及運用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關于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以老師啟發為先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大量史實、圖片等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在小組討論、合作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
關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講授……,培養或激發學生……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是本課的核心知識點,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關于本課完整的知識體系。
……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所以是本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上談談。
基于本課的特點,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集體討論法,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圖表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問題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我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基于本課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以此,讓學生從機械的“學會答”向“學會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1、合作學習:首先組織學生進行組內討論,然后由各組派出代表展示交流的結果,以此達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通過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教學的目標。)
六、說教學程序設計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四大環節,具體設計如下:
1.導入新課:(2~3分鐘)學生尚未進入狀態,可以通過講故事、諺語、歇后語、笑話等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由上節課講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通過復習性提問促進新舊知識的銜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從整體把握教材,從背景、過程、結果三方面入手,著重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首先,(1)通過展示圖片資料、文字資料,以及教材提供的資源,總結……
其次,(2)通過設置問題,……,講明……,使學生理解……
再次,(3)學生閱讀教材,總結歸納……
最后,(4)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資料,小組討論……
3.課堂小結:(2~3分鐘)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在新課講完后,簡單扼要地總結本課的內容,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課的重難點,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4.布置作業。
最后,針對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我進行分層訓練,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采用直觀教學、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8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后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勢;2~3年后,黃蒿占優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__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__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__年前退耕還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950km2“長”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350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__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約占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巴四吝€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39;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19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 “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投影和三視圖,這部分知識是立體幾何的基礎之一,一方面它是對上一節空間幾何體結構特征的再一次強化,畫出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并能將三視圖還原為直觀圖,是建立空間概念的基礎和訓練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三視圖部分也是新課程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常常結合給出的三視圖求給定幾何體的表面積或體積設置在選擇或填空中。同時,三視圖在工程建設、機械制造中有著廣泛應用,同時也為學生進入高一層學府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能畫出簡單空間圖形(長方體,球,圓柱,圓錐,棱柱等的簡易組合)的三視圖,能識別上述三視圖表示的立體模型,從而進一步熟悉簡單幾何體的結構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幾何直觀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提高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培養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完成由立體圖形到三視圖,再由三視圖想象立體圖形的復雜過程。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是新課程幾何課堂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通過大量的多媒體直觀,實物直觀使學生獲得了對三視圖的感性認識,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動手實踐,操作練習,實現認知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幾何直觀能力為學習立體幾何打下基礎。
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重點:畫出空間幾何體及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體會在作三視圖時應遵循的“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的原則。
(二)難點:識別三視圖所表示的空間幾何體,即:將三視圖還原為直觀圖。
四、學生現實分析
本節首先簡單介紹了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兩種投影形式,學生具有這方面的直接經驗和基礎。投影和三視圖雖為高中新增內容,但學
生在初中有一定基礎,在七年級上冊 “從不同方向看”的基礎上給出了三視圖的概念。到了九年級下冊則是在介紹了投影后,用投影的方法給出了三視圖的概念,這一概念已基本接近了高中的三視圖定義,只是在名字上略有差異。初中叫做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進入高中后特別是再次學習和認識了柱、錐、臺等幾何體的概念后,學生在空間想象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給出了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的概念。這些概念的變化也說明了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差異
五、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針對本節課知識是由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空間思維難度較大的特點,我采用的教法是直觀教學法、啟導發現法。
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引導啟發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同時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啟發性,解決了教師“口說無憑”的尷尬境地,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
(2)學法指導
力爭在新課程要求的大背景下組織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在學生的辯證和討論前提下,發揮教師的概括和引領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通過攝影作品及汽車設計圖紙引出問題
1.照相、繪畫之所以有空間視覺效果,主要處決于線條、明暗和色彩,其中對線條畫法的基本原理是一個幾何問題,我們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2.在建筑、機械等工程中,需要用平面圖形反映空間幾何體的形狀和大小,在作圖技術上這也是一個幾何問題,你想知道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嗎?
設計意圖:通過攝影作品及汽車設計圖紙的展示引出問題1,2,從貼近生活的實例入手,給學生以視覺沖擊,引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內容。
引出課題:投影與三視圖
知識探究(一):中心投影與平行投影
光是直線傳播的,一個不透明物體在光的照射下,在物體后面的屏幕上會留下這個物體的影子,這種現象叫做投影。其中的光線叫做投影線,留下物體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面。
思考1:不同的光源發出的光線是有差異的,其中燈泡發出的光線與手電筒發出的光線有什么
不同?
思考2:我們把光由一點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把在一束平行光線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那么用燈泡照射物體和用手電筒照射物體形成的投影分別是哪種投影?
思考3:用燈泡照射一個與投影面平行的不透明物體,在投影面上形成的影子與原物體的形狀、大小有什么關系?當物體與燈泡的距離發生變化時,影子的大小會有什么不同?
思考4:用手電筒照射一個與投影面平行的不透明物體,在投影面上形成的影子與原物體的形狀、大小有什么關系?當物體與手電筒的距離發生變化時,影子的大小會有變化嗎?
思考5: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線正對著投影面時叫做正投影,否則叫做斜投影.一個與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圖形,在正投影和斜投影下的形狀、大小是否發生變化?
思考6:一個與投影面不平行的平面圖形,在正投影和斜投影下的形狀、大小是否發生變化?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講解投影,投影線,投影面,讓學生了解投影式如何形成的。通過六個思考層層深入,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總結出投影的分類及每種投影的特點。
知識探究(二):柱、錐、臺、球的三視圖
把一個空間幾何體投影到一個平面上,可以獲得一個平面圖形。但只有一個平面圖形難以把握幾何體的全貌,因此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投影,這樣就能較好地把握幾何體的形狀和大小,通常選擇三種正投影,即正面、側面和上面。
從不同的角度看建筑
問題1:要很好地描繪這幢房子,需要從哪些方向去看?
問題2:如果要建造房子,你是工程師,需要給施工員提供哪幾種圖紙?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大樓的圖片,提出問題1,2,這種設計更易于讓學生接受,說明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給出三視圖的含義:
(1)光線從幾何體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叫做幾何體的正視圖;
(2)光線從幾何體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叫做幾何體的側視圖;
(3)光線從幾何體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圖,叫做幾何體的俯視圖;
(4)幾何體的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統稱為幾何體的三視圖。
思考1 :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分別是從幾何體的哪三個角度觀察得到的幾何體的正投影圖?它們都是平面圖形還是空間圖形?
思考2 :如圖,設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為a、b、c ,那么其三視圖分別是什么?
一個幾何體的正視圖和側視圖的高度一樣,俯視圖和正視圖的的長度一樣,側視圖和俯視圖的寬度一樣。
思考3 :圓柱、圓錐、圓臺的三視圖分別是什么?
思考4 :一般地,一個幾何體的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的長度、寬度和高度有什么關系? 師生活動:分小組討論,動手操作來完成思考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對學生的結論進行驗證,大概花15分鐘的時間來完成這部分的教學。學生自主歸納總結將本節課的重點化解。
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
免費的高中教案篇20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區域發展差異。下面我將從本節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說,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第三節,也是學生學習第二章的基礎,知識結構層次遞進明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了解我國區域發展的差異,能有效直觀地讓學生養成主動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的習慣,增強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這就使該節課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其次,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本節為第一課時。
2、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通過比較,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差異。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比較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區域發展的差異,提高讀圖、析圖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區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其愛國、愛鄉情感,從而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
難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原因。
各地區應該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協作、協調發展。
二、教學方法
高中學生的理解、比較、分析、歸納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課堂上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能力??紤]到他們具有較強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高效課堂五環節教學方法
我們可以從發現問題→合作學習→交流主講→引導點撥→達標拓展五個環節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更新教師的觀念,轉換教師的角色,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它強調合作和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2、讀圖分析法
3、任務驅動法:教師提供圖表,設定預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4、歌訣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文本材料(教科書)
3、圖像展示(視頻)
四、教學過程
1、幻燈片導入:
現在請欣賞一組幻燈片,他展現的是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差異,有雄偉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島風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從而提出一個問題:我國區域之間的發展究竟有什么差異,而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進入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預習目標展示
我利用書本上的幾幅圖構思了五個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看圖解圖的習慣。
問題一: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問題二: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及形成的原因;
問題三:產業結構的差異;
問題四: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差異;
問題五: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
3、交流展示
4、點撥升華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并且分發空白的省級行政區劃圖,讓同學們自主填寫、自己總結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對應的省級行政區。
2、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桂瓊。
中部湘贛鄂豫皖,黑吉晉入內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陜甘寧。
3、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中部地區加速崛起,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取得了長足進步。
4、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東部經濟地帶:位置臨海,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礦產貧乏。
中西部經濟地帶:距海遙遠,位置閉塞,氣候干燥,水源較少。
5、產業結構差異
東部地區:先進制造業、高新產業、第三產業相對發達。
東北地區:重化工業為主導。
中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占較大比重。
6、工業化與城市化差異:東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快,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滯后。從城市化水平來看,東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7、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開放程度高,吸納外資能力強,而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程度則比較低。
5.板書小結
6.活動題
1、你的家鄉位于我國四大地區的哪一個地區?
2、在你的家鄉,區域發展有哪些優勢與限制性因素?對于家鄉建設,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議?
7.布置作業
四.課后反思:
本節課理論性比較強,知識點較多,我應該在講課期間更加的生動有趣,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編歌訣、四字模板等記憶術,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