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高中通用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的編寫應注重簡潔明了、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可操作性強等特點,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工作。好的高中通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高中通用教案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高中通用教案

高中通用教案篇1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乘法原理、排列、排列數公式和加法原理以后的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排列問題,并且對順序與排列的關系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因此關鍵是排列與組合的區別在于問題是否與順序有關.與順序有關的是排列問題,與順序無關是組合問題,順序對排列、組合問題的求解特別重要.排列與組合的區別,從定義上來說是簡單的,但在具體求解過程中學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與順序有無關系,指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問題的內涵領悟其中體現出來的順序.教的秘訣在于度,學的真諦在于悟,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二、教學目標設計

1.理解組合的意義,掌握組合數的計算公式;

2.能正確認識組合與排列的聯系與區別

3.通過練習與訓練體驗并初步掌握組合數的計算公式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組合概念的理解和組合數公式;組合與排列的區別.

四、教學用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

五、教學流程設計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 復習引入

1.復習

我們在前幾節中學習了排列、排列數以及排列數公式

定 義

特 點

相同排列

公 式



排 列























 以上由學生口答.

2.引入

那么請問:平面上有7個點,問以這7點中任何兩個為端點,構成有向線段有幾條?

這是一個排列問題 

若改為:構成的線段有幾條?則為 ,

其實亦可用另一種方法解決,這就是組合.

二、學習新課

探究性質

1. 組合定義: P16

一般地,從個不同元素中取出個元素并成一組,叫做從個不同元素中取出個元素的一個組合.

【說明】:⑴不同元素; ⑵“只取不排”——無序性;

⑶相同組合:元素相同.

2.組合數定義:

從個不同元素中取出個元素的所有組合的個數,叫做從個不同元素中取出個元素的組合數.用符號表示.

如:引入中的例子可表示為 

==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 構成有向線段的問題可分成2步來完成:

第一步,先從7個點中選2個點出來,共有種選法;

第二步,將選出的2個點做一個排列,有種次序;

根據乘法原理,共有·= 所以

·判斷何為排列、組合問題: 利用書本P16~P17例題請學生判斷

·這個公式叫組合數公式

3.組合數公式:

如= =

用計算器求  、  、  、 

可發現= =

由此猜想: 

用實際例子說明:比如要從50人中挑選4個出來參加迎春長跑的選擇方案有,就相當于挑46個人不參加長跑的選擇方案一樣.“取法”與“剩法”是“一 一對應”的.

證明:∵

又 ,∴

當m=n時,

此性質作用:當時,計算可變為計算,能夠使運算簡化.

4. 組合數性質:

1、

2、=  

可解釋為:從這n 1個不同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的組合數是,這些組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含有元素,一類不含有.含有的組合是從這n個元素中取出m (1個元素與組成的,共有個;不含有的組合是從這n個元素中取出m個元素組成的,共有個.根據加法原理,可以得到組合數的另一個性質.在這里,主要體現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思想,“含與不含其元素”的分類思想.

證明:





得證.

【說明】1( 公式特征:下標相同而上標差1的兩個組合數之和,等于下標比原下標多1而上標與高的相同的一個組合數.

2( 此性質的作用:恒等變形,簡化運算.在今后學習“二項式定理”時,我們會看到它的主要應用.

2.例題分析

例1、(1),求x

(2)

(3)

略解:(1) 





(2) 

(3)



例2、應用題:

有15本不同的書,其中6本是數學書,問:

分給甲4本,且都不是數學書;

略解:(1)

3.問題拓展

例3.題設同例2:

(2)平均分給3人;

(3)若平均分為3份;

(4)甲分2本,乙分7本,丙分6本;

(5)1人2本,1人7本,1人6本.

略解:(2) (3)

(4) (5)

三、課堂小結

指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問題的內涵領悟其中體現出來的順序.教的秘訣在于度,學的真諦在于悟,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能列舉出某種方法時,讓學生通過交換元素位置的辦法加以鑒別.

學生易于辨別組合、全排列問題,而排列問題就是先組合后全排列.在求解排列、組合問題時,可引導學生找出兩定義的關系后,按以下兩步思考:首先要考慮如何選出符合題意要求的元素來,選出元素后再去考慮是否要對元素進行排隊,即第一步僅從組合的角度考慮,第二步則考慮元素是否需全排列,如果不需要,是組合問題;否則是排列問題.

排列、組合問題大都來源于同學們生活和學習中所熟悉的情景,解題思路通常是依據具體做事的過程,用數學的原理和語言加以表述.也可以說解排列、組合題就是從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具體情景的出發,正確領會問題的實質,抽象出“按部就班”的處理問題的過程.據觀察,有些同學之所以學習中感到抽象,不知如何思考,并不是因為數學知識跟不上,而是因為平時做事、考慮問題就缺乏條理性,或解題思路是自己主觀想象的做法(很可能是有悖于常理或常規的做法).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師生一道在分析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怎么做事就怎么分析,若能借助適當的工具,模擬做事的過程,則更能說明問題.久而久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將會大大提高.

四、作業布置

(略)

七、教學設計說明

在學習過程中,從排列問題引入,隨即自然地過渡到組合問題.由此讓學生對于排列與組合兩者的異同有深刻理解,并能自如地進行判斷.

本節課在教學技術上通過多媒體課件大大縮短了教師板書抄題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更加連貫的思考以及探索問題.

在例題的設計上從最基本的組合數公式的利用,到簡單的應用題,再到組合中較難的分組分配以及平均不平均分配問題的訓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以積極發揮課堂教學的基礎型和研究型功能,培養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和發現;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采取對話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開闊思維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通用教案篇2

第一節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重點: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工業革命的影響。

難點:自由資本主義的概念;“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在各國的統治基礎”。

教學手段: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英國工業革命

1.前提和條件

學生閱讀66—67頁第一自然段回答: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需要哪些條件?推動英國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是什么,還有什么其他條件?如何解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的前提”?“豐厚的資本”是怎樣積累的?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尼德蘭,最早開始殖民掠奪的西班牙、葡萄牙沒能成為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獨立后的尼德蘭商業資本發達,大資產階級和貴族聯合執政制約了改革的發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奪的財富沒有轉化成資本,封建中央集權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具有條件非常全面,同時,工場手工業時期,國內工業技術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但仍然無法滿足擴大了的市場需求,必須進行生產技術的革新。英國的圈地運動有其特殊性,資產階級頒布法令、動用政權工具來積極推動經濟基礎的改造,圈地運動促成傳統農業社會的瓦解,為大工業的興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之處。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是合力的作用。

2.進程和重大發明

學生閱讀67—68頁有關自然段歸納概括。

教師強調工業革命的概念,并比較與手工工場時期生產方式的不同。

教師幫助學生明確:第一,工業革命最早出現于英國的棉紡織業;第二,“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第三,工業革命的各個環節互相促進。主要發明由學生列舉,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圖片增加學生感性認識,提高興趣。

3.結果

學生歸納總結,教師強調: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面貌,成為最早的工業國家,并逐漸演變成“世界工廠”。

二、工業革命的擴展

學生閱讀第68頁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為什么是法國成為當時僅次于英國的工業國家?法國工業革命與英國比較,有那些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

學生閱讀第69頁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國、德意志工業革命發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學生討論總結工業革命的共性。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69-70頁,歸納工業革命的重大影響,并討論比較:工業革命后的三百年與在此之前的上百萬年的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業革命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的物質基礎”?

教師補充強調: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物質基礎是工場手工業,它所創造的資本主義生產力,還不足以摧毀整個世界的舊的、封建的生產關系,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不穩固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和政治主張。正是在工業革命影響下,19世紀中期,歐美、日本爆發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改革運動,使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鞏固確立下來。

教師指導學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既是一種理論學說,也是一種社會運動,包括社會和經濟兩個方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家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同時轉變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統治思想。自由主義取代了重商主義,從此自由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自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

機器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資本家開始需要“自由”活動,開始不滿國王的干預,開始批判“重商主義”,確立“自由主義”的地位,使之成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思想。

引導學生思考:工業革命后的“自由主義”與以往的“重商主義”有何不同?資產階級為什么曾需要它?兩者在歷的關系如何?

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經濟思想,由君主發動,政府控制工商業的發展。時由于資產階級的弱小,需要尋求封建政府的保護和扶植,因此,重商主義經濟思想盛行。重商主義使資本家積聚了財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工業革命后,重商主義經濟思想讓位與自由放任政策,這是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政府的決策和經濟發展與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發展資本主義。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得出結論。對工業革命的原因及影響進行分析;較深入的理解關于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概念;初步領悟工業革命的現實意義。

高中通用教案篇3

一、班會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生活的不易,并能以正確態度面對人生的挫折。

2.使同學們明白,理想的實現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

3.使同學們敢于面對自我的不足,并主動尋求幫助,到達理想彼岸。

4、鼓舞全班同學的志氣,全力以赴,爭取明年高考的勝利。

二、班會形式

游戲,發言,師生交流,生生交流

三、主持人

班級主要班干

四、班會地點

班級教室,多媒體輔助

五、班會流程

<1>回憶童年夢想

這次的班會主要以夢想為主,提到夢想,童年時期的我們也曾有過許許多多的美麗的夢想.要展望未來,就讓我們從回憶過去開始……

<2>游戲”玫瑰征途”

玫瑰是幸福的象征,誰都想摘取這朵幸福之花,然而.玫瑰花下卻是長滿刺的&39;莖。“玫瑰征途”便是一個模擬游戲,讓同學們身臨其境去感受成長道路的艱辛。游戲是殘酷的,可以達到要求的人便可以奔向勝利的終點,而達不到要求的人便會慘遭淘汰。人生亦是如此,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因此,我們只有劈荊斬棘,勇往直前,才能擁抱理想。

〈3〉夢之航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夢想。擁有夢想便有一種動力,一種促使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主持人與同學互動的形式,同學們主要講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地以及產生這種愿望的原因,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將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通過這個環節,同學們更加認真地思考了自己未來的人生,更加明確了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有目的性而付出的努力,將會事半功倍。最后,同學們把己手中的象征夢想的紙船貼在中國地圖上,用行動來宣告自己的決心。理想之舟就在此時此刻起航了!

〈4〉面對不足,尋求幫助

班上同學自由發言,講出自己在現階段的的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尋求現場同學和老師的幫助。

〈5〉宣誓儀式

附:

誓詞: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不知不覺之間,高考的腳步漸漸近了,留給我們的只有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了。我們知道,作為高三的我們,承載著學校的深切厚望和父母的殷勤期盼。我們也深刻地明白我們的命運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改寫,我們會用實際行動回報所有關愛我們的人,不讓你們傷心,不讓你們失望,我們時刻不忘偉大的高三(8)班的班級理想:“一個都不能少。”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我們是兄弟,我們是姐妹,我們要讓兄弟姐妹們不僅有大學上,還要有好大學上。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們是一個無堅不摧的集體。我們勇于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在此,我們高三(8)班在此宣誓:

我們要以堅韌強健的意志,

以勇奪桂冠的信心,

以團結拼搏的精神,

以追求卓越的豪邁。

以挑戰人生的信念,

只管耕耘,不問收獲。

為了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我們要擰成一股繩,搏盡一份力,狠下一條心,共圓一個夢。我們將全力以赴,永不放棄。從現在起,我們會以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想面對未來。讓我們攜起手來,挑戰極限,滿載領導、老師,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勇敢地起航,我們將用拼搏扼住命運的咽喉,用自信鑄就明日的輝煌,在季延中學發展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宣誓人:______

〈6〉班主任講話

班會結束,對本次班會進行評價并提出要求和期望。

(7)小結:

1、本堂班會課形式較為活潑,內容豐富,氣氛熱烈。

2、時間有限,活動過程較為倉促,一部份活動所花時間較長,效果并不一定理想。

3、本次班會重點放在學生自由發言上,同學們針對自身的問題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其實這個環節完全可以獨立成為一堂班會課。

4、開班會課不能面面俱到,就有所側重。

高中通用教案篇4

一、寫作背景

本文是韓愈借給學生李蟠贈文的機會,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的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結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會上的人對他指指點點,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韓愈。韓愈也因此落得個瘋子的名聲。結果住在長安,常常連飯都沒煮熟,就被趕走了。所以說有的時候維護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提倡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文體簡介

“師說”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點句子如何斷句

——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第一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之—代詞,指道理;固—本來;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哪里,管、過問;無—不論,不分

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恥—以……為恥;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讀—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小的學習方面;族—類;不齒—不屑一顧;歟—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常—固定;攻—學習研究;已—罷了;通—普通

語法:被動句——1、不拘于時。

介賓后置句——1、而恥學于師;2、師不必賢于弟子。

六、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二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4、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

①而恥學于師。

②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師不必賢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高中通用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氣候變化的各種尺度及相互關系

2、了解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

3、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培養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樹立學生的環境、全球觀念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具準備】

錄像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備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現)

閱讀資料:①1982年冬,美國紐約出現22℃高溫,創百年紀錄;1987年夏,希臘雅典出現罕見持續46℃高溫天氣;1988年7月,中國武漢高溫天氣持續25天之久。20__年也出現了持續40多天的高溫天氣。

思考:上述現象反映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全球變暖。

【教師引入】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因此,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是:全球氣候變化。

【板書】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

【預習新課】(備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現)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49—50《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氣候變化?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是什么?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幾種類型?

④各種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概念分別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的相互關系?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什么?我國的情況如何?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與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系?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學生回答】

1、①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近代氣候變化三種類型。

④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時間跨度最大,變化周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⑤_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_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溫都在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并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說明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板書】(備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進行總結板書)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小結】略

高中通用教案篇6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中通用教案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為后續學習光合、呼吸作用作鋪墊,具有承前繼后之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并說出其結構特點

②、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③、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④、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并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對本節內容確定的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針對這些重點內容,其中最難讓學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對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的理解。

二、說學法

因為本節知識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于這一節知識的介紹,所以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閱讀、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以及聯系生活實際來學習本課時的內容。

三、說教法

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理論聯系實際為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盡量聯系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展開教學。并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關鍵的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利用熒火蟲的尾器發光的實驗: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會發現尾器的發光情況會逐漸消失、設置對照實驗,A組加入適量的ATP粉劑(展示課前買來的ATP、并讓學生傳看),B組加入等量蒸餾水。結果會發現A組的尾器的發光量加強,而B組繼續減弱。

讓學生討論這一情境

學生對于這一問題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能夠從直觀上知道ATP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和具體的作用。

設問:燃燒一匙葡萄糖,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細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釋放出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圍繞標題展開教學,教學時利用身邊的生活實例:如用百元大鈔與一元小票購買小件物品,如果我們總是拿大額面值的鈔票進午行交易會很麻煩,相反如果我們把百元鈔票換成100張一元小票,在進行交易時就會很方便,有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細胞中的能量——在細胞中百元大鈔相當于儲存能量的有機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個可以在細胞內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貨,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鍵:

通過再次呈現ATP藥物及說明、介紹ATP為動力的納米發動機等貼近生活實際和學生感興趣的新科技內容,寓教于樂,形成ATP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展現ATP結構動畫及其“近親”腺苷的圖片、引導觀察和比較,調動積極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認識。要讓學生清楚ATP三個磷酸鍵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何謂“高能磷酸鍵”。

師生共同歸納ATP的名稱、簡式、物質性質、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認識。

3、ATP、ADP相互轉化

繼續以上面的比喻進一步展開,將細胞中的能量通貨比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錢,它會隨著每天的花銷而減少,因此要維持正常生活必須不斷破開大面值的鈔票給予補充,細胞中大面值鈔票主要是糖類等有機物。在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能量能被用來合成ATP,這個過程通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來實現。并通過動畫形式介紹、圖文轉化提問、學生前臺板書等過程教學,加強理解記憶、培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其中,重點從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對相互的兩個過程進行比較:ATP水解時,遠離腺苷的磷酸鍵斷裂——放能。合成時是可逆的,但要注意與化學中可逆反應知識的干擾,并以此引出下一個問題—ATP的形成途徑。

4、ATP的形成途徑

通過學生自學、圖文表述提問、師生共同歸納、展示動畫等程序教學。注意與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的銜接作鋪墊。并與ATP的結構、功能、轉化的知識渾然一體,為進一步學習后面的知識奠定基礎。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講清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關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解,讓學生在看懂圖解的基礎上,再依據教材51頁的圖解,討論ATP還有哪些用途,從而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6、總結鞏固

從生物進行生命活動耗能的知識和ATP的基礎知識方面進行總結,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并最終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補充練習以鞏固。

高中通用教案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析圖理解地球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三、情感目標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是統一的整體等觀念。認識陸地環境的復雜多樣和規律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學過地理學嗎?

【學生回答】

學過,初高中都學過!

【教師講解】

你們還沒學過地理學!你們只學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屬于地球概論學,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屬于氣象氣候學,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屬于水文學,第四章地地表形態的塑造屬于地質地貌學。今天要學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的殿堂。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92閱讀材料“生物循環”,思考生物循環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板書】1、生物循環

【過渡】我們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到底發揮著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閱讀教材P92~93案例1對其作出回答?

【學生回答】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說明:

【板書】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文之間,我們常說,“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源豐富;反之,地表水資源則貧乏。而地面濕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區,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于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類型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境為例,說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于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這是一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說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并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1生產功能(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闡述略)

【板書】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教師講解】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由此可見,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氣本身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請大家閱讀教材P94活動,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恒定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略。(可參考教參)

【轉折】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說,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板書】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介紹】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其一: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于距海較近,降水豐富,形成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這里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生物資源豐富,土壤發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

【轉折】不僅如此(其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例如: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

局部小氣候

水土流失

連年戰爭,大興土木森林被破壞

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板書】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關于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并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相反,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思考】請學生閱讀課本P96案例3,思考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

【課后作業】完成教材P97活動

【課堂小結】略。

板書

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生物循環

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高中通用教案篇9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述法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過程

章引入學生閱讀P58。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由于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于從長頸漏斗滲出的水分子數量,使得管內液面升高。

2.用紗布替代玻璃紙時,因紗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會升高。

3.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濃度相等時,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等于滲出的水分子數量,液面也不會升高。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

板書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與討論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一般不能透過細胞膜。

2.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問題探討”中的半透膜。

3.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紅細胞內部的濃度時,紅細胞一般會因持續吸水而漲破。

4.紅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決于紅細胞內外濃度的差值。一般情況下,差值較大時吸水或失水較多

板書㈠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膨脹甚至漲破)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皺縮)

㈡成熟植物細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學生閱讀思考交流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變小原生質層脫離細胞壁基本不變

清水逐漸恢復原來大小原生質層恢復原來位置基本不變

板書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復原)

板書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提示1.在培養過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離子較多,吸收Ca2+、Mg2+較少,結果導致水稻培養液里的.Ca2+、Mg2+濃度增高。

2.不同作物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有差異的。

3.水分子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并不都是這樣,這取決于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

4.細胞對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具有普遍性。

板書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小結見板書。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2.√。3.×。

拓展題

農業生產上的輪作正是針對不同作物根系對礦質元素的選擇性吸收而采取的生產措施。如果長期在同一塊田里種植同種作物,地力就會下降(俗稱傷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這樣就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高中通用教案篇10

一、指導思想

(1)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切實提高中學德育工作和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結合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明確所教年級的教學目標的要求,從整體上確定與把握教學內容,以新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結合當前教學改革的新形勢,學習和實踐新的教學理念,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39;教學模式。

(3)認真做好高考備課的工作,取得高考的豐收。

二、教學目標

通過《思想政治》的教學和復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馬克思經濟﹑政治﹑哲學和文化等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了解,使學生能夠說明常見的經濟和政治現象,學會運用相關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加強學生的高考應試能力。

三、教學要求

1.學習《課程標準》,并且結合《課程標準》中的識記、理解、運用的不同層次的基本要求,準確地貫徹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學內容,把握教材的特點。

2.要充分利用有限課時,努力提高課堂效率。重點突出,難點講透。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運用各種形象、直觀和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思想實際,充分利用各種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3.認真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將教材中的基本知識、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思想認識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4.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有效地探索和實施研究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獲得結論。同時做好后進生的較換工作。

5.在認真學習、備課、講課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市和縣里及校內的有關教研活動,互相學習,有意識地捕捉教學和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教學改革的新要求。

四、教學活動設計

1.同組指導教師的教學意見

2.師生交流會

3.研究教學實踐課

4.參觀示范課、講座、集體備課

5.新高考教育的研究

五、本學年教學工作要點

1、認真研讀新考綱,明確考點,把屋考試方向。

認真研究考綱規定考試的性質,內容,形式及試卷結構,考查的知識范圍,考試的基本型及要求;分析考點,明確每個考點的本質,了解考點的內涵和外延,明確復習的方向,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以教材為本,夯實基礎,構建網絡。

首先,立足教材,認真梳理知識,狠抓基礎知識的掌握。以本為本,堅決、踏實地抓好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每節課利用10分鐘來考查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問答題的形式來進行考查,考不好的同學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去掌握。

其次,要構建知識網絡。復習時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重視網絡化復習,注重學科內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的聯系和綜合。網絡化復習從縱橫兩角度雙向展開。

3、關注熱點,聯系實際,提高能力。

復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特別是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重點問題。弄清來龍去脈,了解產生的原因,分析如何發展,注意解決對策,并學會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

4、強化訓練,精選試題,提高水平。

在高考的最后階段的復習過程中,結合近幾年來文綜測試反映較好的試題,進行思維過程的訓練,熟悉高考文綜試題的命題思路,領悟試題的設計立意、設問角度、答案組織等關鍵環節。通過練習查漏補缺,掌握答題規律、技巧,提高應試能力。每次的習題要經過篩選,練習要練,也要講評,而且要講得精,評得透,做到舉一反三。

5、加強對學生答題的訓練,提高應試水平。

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注意答題技巧,答題規律的把握,同時要訓練學生答題的格式,書寫,答主觀題要做到術語化、要點化、段落化、序號化,以增加非智力因素得分。

向你推薦的相關文章

高中通用教案篇11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知道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2.知道什么叫參照物,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需要選定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二)教具

1米長的一端封閉的玻璃管,管內注入水,并留約2厘米長的一段空氣柱,管口被封閉;節拍器(或秒表)。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

2.完成下列長度單位的換算,要求有單位換算的過程。由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進行練習。

教師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對學生所答進行講評。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測量課本圖1—5甲圖中木塊的實際長度。要求每個學生動手測量。由同學說出測量結果。鞏固上節所學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正確讀、記測量結果和減小誤差的基本知識。

二、新課教學

1.新課的引入

組織同學閱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么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板書:“第二章簡單的運動

一、機械運動”

2.機械運動

(1)什么是機械運動?

運動是個多義詞,物理學里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于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2)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提問并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對于回答中所舉機械運動實例,教師要明確指出是哪個物體相對什么物體有位置的改變。

組織同學看課本圖2—2,提問:圖中的哪些物體在做機械運動?

答:圖2—2中運動員、足球、列車、地球、人造衛星、太陽系、銀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機械運動。

問:圖中的鐵軌,地球上的樹木、高山,我們教室中的課桌和椅子是運動的嗎?

答:它們都在跟隨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他們也在做機械運動。

小結: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板書:“1.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課本圖2—3,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

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說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說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以車廂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板書:“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①:在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②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提問:看課本圖2—4,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里并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說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么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

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例說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4.勻速直線運動

(1)自然界中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2)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演示實驗:啟動節拍器,使兩響之間間隔1秒鐘(如果沒有節拍器,可由學生讀秒表)。將1米長的內封氣泡的玻璃管豎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氣泡由管底豎直上升,從零時刻開始,在每個節拍時,在氣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個短橫線(以氣泡的上沿或下沿為準),這些橫線由下到上等距離排列。

改變節拍器擺錘的位置,增大(或減小)擺的周期,重做上述實驗。此時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組記畫橫線不可重疊。

用刻度尺測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氣泡通過的距離。

提問:你認為氣泡的運動有什么特點?

教師講述:運動的氣泡經過的路線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距離相等,即快慢是不變的。這種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板書:“3.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見,但是許多運動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

提問:百米跑運動員,從起跑線起跑,跑到終點,他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嗎?(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

5.小結本節知識要點

三、布置作業

課本P2—4,練習1、2、3、4。

四、說明

由于在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試用)中,參照物并未作為教學內容列出。建議在教學中只需讓學生對參照物的概念有個很初步的了解,懂得要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需要選個參照物就夠了,不要在教學中補充較為復雜的例題,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高中通用教案篇12

在預習教材中的例4的基礎上,證明:若分別是橢圓的左、右焦點,則橢圓上任一點p()到焦點的距離(焦半徑),同時思考當橢圓的焦點在y軸上時,結論如何?(此題意圖是引導學生去進一步探究,為進一步研究橢圓的性質做準備)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橢圓的定義、標準方程的基礎上,根據方程研究曲線的性質。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改變了教材中原有安排順序,引導學生從觀察課前預習所作的圖形入手,從分析對稱開始,循序漸進進行探究。由教師點撥、指導,學生研究、合作、體驗來完成。

本節課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研究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興趣是前提)。例如導入,通過“神州五號”這樣一個人們關注的話題引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如,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利用曲線方程研究曲線性質,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在課前設計中改變了教材原有研究順序,讓學生從觀察一個具體橢圓圖形入手,從觀察到對稱性這一宏觀特征開始研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他們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親身體驗幾何性質的形成與論證過程,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在研究范圍這一性質時,課前設計中,只要學生能根據不等式知識解出就可以了,但學生采用了多種方法研究,這時教師沒有打斷他的思路,而是引導幫助他研究,鼓勵學生創新,從而也實現了以學生為主,為學生服務。

在離心率這一性質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以輕松愉悅的動畫演示,化解了知識的難點。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對具體例子的觀察分析中,設計的問題過于具體,可能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還沒有放開。還有就是少講多學方面也是我今后教學中努力的方向。

感悟:新課堂是活動的課堂,討論、合作交流可課堂,德育教育的課堂,應用現代技術的課堂,因此新教育理念、新課改下的新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培育。

高中通用教案篇13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

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

【教學時間】

月日星期第節 高二(一)、(二)班共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前幾課里,我們介紹并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

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高中通用教案篇14

一、說教材

《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中的第三節。因為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氧化還原反應》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學生對本節教材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以后對化學的學習。

這部分內容既復習了初中的基本類型反應及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重要知識并以此為鋪墊展開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較深層次的學習,又還將是今后聯系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紐帶。

氧化還原反應像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等內容一樣,歷來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還原是一對典型的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應發生必然有還原反應發生,它們絕對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統一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學中的對立統一現象到處可見,通過認真引導,就可以使學生逐步理解對立統一規律在自然現象里的體現。反過來,這又會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對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不同種類的化學反應,學習過大量的化學反應,知道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等反應類型。但是沒有形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無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鐵的反應類。初三化學教材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介紹比較簡單,即“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生成物是氧化劑。氧氣是一種常見的氧化劑。”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不夠全面、不夠本質。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原子之間的電子轉移三者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2)了解氧化劑、還原劑;氧化性、還原性;被氧化、被還原;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氧化產物、還原產物五對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演變,由表及里培養思維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態度、勇于探索的品質學習化學。

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與研究,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2)通過小組討論、代表匯報的形式使表達能力得到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知事物的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對立統一的觀點。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難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五、說教法

采用“問題引導—深入探究”的教學模式,并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系統概念的建立為主線,從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價升降的表面現象再到電子轉移的本質原因層層推進,逐步深入;并以基本類型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氧化劑與還原劑、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等為輔線來充實基本概念;同時加以一定量的應用、練習來鞏固、深化和發展概念。

六、說學法

注重指導學生勤于思考、表達完整、學會交流、善于總結、學會比較記憶等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多媒體演示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實驗、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請學生寫出反應方程式①2Mg+O2=2MgO;②H2+CuO=Cu+H2O提問此反應屬于什么反應類型?氧化和還原反應是分別獨立進行的嗎?

(學生隨意發揮:Mg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化合反應,CuO失去氧發生還原反應、置換反應。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同時存在,同時發生,它們是對立統一,不能分開的。)

提問③2Na+Cl2=2NaCl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學生認為不是,事實上這個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在這個過程中,以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提問,討論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中的矛盾點,引出氧化還原反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進行“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提示學生從化合價角度分析①②③三個反應的共同點,學生經過討論、分析、尋找規律,得出結論:元素化合價有升降。

新課講授

通過引導同學分析①②③三個化學反應,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凡是有化合價升降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元素化合價有升降。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原子這間的重新組合,我們知道,元素化合價的升降與電子轉移密切相關,氧化還原反應中,粒子間發生重新組合,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必然與原子結構有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是什么?

同學們帶著問題觀看多媒體動畫模擬氯化鈉和氯化氫的形成過程。

觀看結束后,請同學寫出這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并標明元素的化合價變化。提問為什么氧化還原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會發生變化?其本質原因是什么?

同學們討論,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有電子轉移(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偏移),培養學生由表及里的邏輯性思維。

同學們總結出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發生變化,在反應中反應物被氧化或被還原。引出氧化劑、還原劑概念的講述:在反應中,氧化劑是得到電子的或電子對偏向的物質,本身具有氧化性,反應后化合價降低;還原劑是失去電子的或電子對偏離的物質,本身具有還原性,反應后化合價升高。整個反應過程電子從還原劑轉移到氧化劑。

高中通用教案篇15

一、教學目標

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兩角差的余弦公式.通過簡單運用,使學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結構及其功能,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探索得到兩角差的余弦公式;

2.教學難點:探索過程的組織和適當引導,這里不僅有學習積極性的問題,還有探索過程必用的基礎知識是否已經具備的問題,運用已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問題,等等.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學法:啟發式教學

2.教學用具:多媒體

四、教學設想:

(一)導入:我們在初中時就知道?,,由此我們能否得到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

根據我們在第一章所學的&39;知識可知我們的猜想是錯誤的!下面我們就一起探討兩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探討過程:

在第一章三角函數的學習當中我們知道,在設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為,等于角與單位圓交點的橫坐標,也可以用角的余弦線來表示,大家思考:怎樣構造角和角?(注意:要與它們的正弦線、余弦線聯系起來.)

展示多媒體動畫課件,通過正、余弦線及它們之間的幾何關系探索與__之間的關系,由此得到,認識兩角差余弦公式的結構.

思考:我們在第二章學習用向量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幾何問題,兩角差余弦公式我們能否用向量的知識來證明?

提示:

1、結合圖形,明確應該選擇哪幾個向量,它們是怎樣表示的?

2、怎樣利用向量的數量積的概念的計算公式得到探索結果?

展示多媒體課件

比較用幾何知識和向量知識解決問題的不同之處,體會向量方法的作用與便利之處.

思考:再利用兩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

(三)例題講解

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的值.

解:分析:把、構造成兩個特殊角的和、差.

點評:把一個具體角構造成兩個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種構造方法,例如:,要學會靈活運用.

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解:因為,由此得

又因為是第三象限角,所以

所以

點評: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號問題.

(四)小結:本節我們學習了兩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認識公式結構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熟知由此衍變的兩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題過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號問題,學會靈活運用.

高中通用教案篇16

《開創外交新局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關系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并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過程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1、中美關系緩和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2)從中國方面看,為了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為了遏制蘇聯,必須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雙方急需改善兩國關系。

2.過程

(1)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訪華做準備。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___副總理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它揭開了中美關系的全面發展階段。

思考:結合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形勢分析中美關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試析始終左右著兩國關系的兩個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國際形勢:二戰后形成的兩極格局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中美關系的發展。具體表現在:(1)資本主義陣營內的變化,由于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美國不得不調整其與歐洲和日本的關系。(2)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滑使其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于守勢。(3)美國深陷侵-爭的泥潭。(4)社會主義陣營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而不復存在,中國受到來自蘇聯的危險日益增大。正是這種世界局勢的變化才使得中美兩國的關系從長期的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個是共同的國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兩國疏遠,共同的國家利益使兩國接近。

3中日關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日本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為兩國關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礎。

2.過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并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2)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3)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響

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十多年來,始終主張各成員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高中通用教案篇1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 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后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在知識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運用。

b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數與數列關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數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通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同項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較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分析對于三中的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教法分析

針對高中生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學法指導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復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例解(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布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復習引入:

1.從函數觀點看,數列可看作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對應的一列函數值,從而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數的______ 。(N﹡;解析式)

通過練習1復習上節內容,為本節課用函數思想研究數列問題作準備。

2. 小明目前會100個單詞,他她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地每天忘掉2個單詞,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減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會5個單詞,他決定從今天起每天背記10個單詞,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增為 5,10,15,20,25 ②

通過練習2和3 引出兩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征,為后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由學生觀察兩個數列特點,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二) 新課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項減前項所得;

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達式:

an+1-an=d (n≥1)

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組數列,由學生判斷是否為等差數列,是等差數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0, 第二個數列公差>0,第三個數列公差=0

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高中通用教案篇18

學生觀和教材觀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善于發現新案例、合理組織案例、創造運用案例。其中,地理案例的選編和組織是案例教學能否成功的前提。因此,為提高案例使用效率,教師需要對地理案例進行二次開發,使案例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課程教學效率。

一、案例二次開發的流程

“教材二次開發”將教師定位為課程的開發者,將目光聚焦于教材,將課程標準、學生的需要、評價和反思作為整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交互關系構成了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的“教材二次開發”系統[2]。由此可見,地理案例二次開發同樣是一個復雜的開發系統。因此,案例二次開發就需要地理教師對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設備、教學資源進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礎上開發出適合學生需求的地理案例。

(一)案例二次開發的一般流程

(二)案例二次開發的教育訴求

高中地理教材一綱多本的格局使案例的呈現多樣化,案例運用個性化。因此,地理教師需要根據本地區、本校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學生特點,對教材案例進行適切的二次開發。地理案例的二次開發應以備課組或教研組為依托,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備課組的教研功能,選取適合自己學生的案例進行二次組織。地理教師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進程、學生需求、突發的意外情況及時調整地理教學案例,這就需要地理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在平時的教學與自身學習過程中注重積累地理案例,從而有效促進地理教師專業成長。

二、案例二次開發的策略

(一)增加鄉土案例提高學習興趣

《標準》建議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征的地理問題,對學生發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啟示、有幫助的地理素材等[3]。因此,地理案例具有實踐性、時代性等突出特征,所以它適合作為生活中地理教材的教學。由于地域差異,地理教材中很多案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背景差距較大,學生在理解這些案例的時候往往比較困難,因此在實際地理教學中應注意選取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案例進行教學。比如,在講解教材案例臺風及其危害時,增加南京市近年來受臺風登陸影響的時間、次數、危害等內容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家鄉臺風登陸的有關知識,繼而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分析南京受臺風影響的時間段、臺風帶來的天氣特征及其危害,然后自然地引出面對臺風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的問題思考。再比如,在講解工業區位選擇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南京市工業分布圖,給出南京市揚子石化及南鋼等工廠的選址布局,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工業布局的問題、合理性及以后隨著城市擴張應如何更加合理布局等問題。面對熟悉的案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這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創設案例情境

隨著學校教學硬件的日益完善及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地理信息技術輔助地理教學已經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們可以運用ARCGISMAPGIS等地理信息技術工具對城市道路圖層和人口密度圖層進行疊加,分析南京市商業網點選址。

(三)不同版本教材案例整合提高教學效率

全國性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四個版本:人教版、中圖版、湘教版、魯教版。不同版本教材的案例選擇、案例編排都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對不同版本案例進行選擇性整合或重新編排。例如,在學習“流域開發與治理”這節課時,由于人教版教材是以美國田納西河為例,學生對田納西河比較陌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難以結合自身經驗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運用存在困難。在此情況下,筆者選用魯教版教材“流域開發與治理”中以長江流域為例的案例,結合南京位于長江附近的實際進行流域開發與治理的講解,提高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認同感,且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對本節課知識的同化,最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案例二次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一)案例的選取應具有典型性

地理案例應該是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例子,它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產與生活情境中一個地理問題,一個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因此,地理教師應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地理案例進行教學,這些案例應緊貼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并與教材內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互補性,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案例的二次開發中,應該關注的是開發的案例能否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而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隨意地開發地理案例。教師開發的案例只有符合教學目標、符合學生需要時才能被學生所接受,并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地理案例二次開發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案例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和載體。因此,學生需要的滿足是案例二次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地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搜尋案例、積累案例,提高學生參與地理案例二次開發的積極性。學生開發的教學案例往往來源于學生自身生活體驗或熟悉的情境。這些案例就地取材,貼近學生生活,親近學生自身文化和經驗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三)充分挖掘地理案例的有效信息

地理案例不等同于地理素材,地理素材主要通過詳細的地理材料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重難點。而地理案例往往隱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一些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則包含或者蘊含在地理案例之中,從這些案例中可以提煉出地理事件發生的原因、發展、特點、變化及影響等一系列相關的地理信息。這些重要的地理信息往往會被地理教師所忽略,尤其是年輕教師因為教學經驗不足,對地理案例缺乏一定的敏感性,案例教學時不能有效提取案例的有效信息。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加強對案例的學習與研討,學習案例教學與案例二次開發的科學方法,充分發掘案例中的地理信息,豐富教學內容。

(四)教師應注重日常教學案例的積累

新教材給地理教師留出了可利用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教材案例進行二次開發。教師首先應該樹立案例二次開發意識。教學過程不是教教材的過程,而是對教材不斷充實、調整、創造、完整的動態過程。教師只有具備案例二次開發意識,才會對生活及教學實踐中的各種案例具有敏感性,才能把教材內容與開發的案例進行有效的整合和拓展,最終為教學所用,提高教學效率。其次,教師要善于從日常生活及各種信息來源中提煉地理案例。科學而準確地捕捉與提煉地理案例,需要地理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和對地理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教師只有在完全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才能有效整合案例并進行二次開發,從而在教學設計時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加強對地理教材的研究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因此,地理教材案例的二次開發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途徑,有利于地理教師的專業發展。

高中通用教案篇19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于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

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質疑,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

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

借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導入]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么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么?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么選擇呢?

[提示3]因變量是什么?

[提示4]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衛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鑒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于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鑒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后進一步探究](5分鐘)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于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于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于大膽的猜想,又歸功于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么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么是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么是對照實驗,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采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后操作。

高中通用教案篇20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平面向量的概念》,這是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基礎模塊·下冊》第七章平面向量中的第一節的內容,我將嘗試運用新課改的理念、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本節課的教學,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要本著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將以此為基礎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五個環節,向各位專家談談我對本節課教材的理解和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高中階段學習的一個新的矢量,向量概念是《平面向量》的最基本內容,它的學習直接影響到我們對向量的進一步研究和學習,如向量間關系、向量的加法、減法以及數乘等運算,還有向量的坐標運算等,因此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識記平面向量的定義,會用有向線段和字母表示向量,能辨別數量與向量;

2)識記向量模的定義,會用字母和線段表示向量的模。

3)知道零向量、單位向量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對向量的學習,能體會出向量來自于客觀現實,提高觀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方面的能力,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及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向量的定義,向量的幾何表示和符號表示,以及零向量和單位向量

教學難點:向量的幾何表示的理解,對零向量和單位向量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

(1)能力分析:對于我校的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雖然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成運演階段,但并不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及數形結合的思想。

(2)認知分析:之前,學生有了物理中的矢量概念,這為學習向量作了最好的鋪墊。

(3)情感分析:部分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強烈的探究欲望,能主動參與研究。

三、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教學法,引探教學法,問題驅動法,并借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

學法:在學法上,采用的是探究,發現,歸納,練習。從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概括、歸納、類比等發現和探索過程。

四、教學過程

課前:

為了打造高效課堂,以生為本我選擇生本式的教學方式,以穿針引線的方式設計了前置性作業。其中包括一些向量的基本概念,并提出:

1、你學過的其他學科中有沒有可以稱為向量的?

2、向量的特點是什么?有幾種描述向量的表示方法?

3、零向量的特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目的是通過課前的預習明確自己需要在本節課中解決的問題,帶著問題聽課,我會在上課前就學生的完成情況明確主要的教學側重點,真正打造高效課堂。

課上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數學的學習應該是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并掌握數學,由生活的實例引入,在對比于物理學中的速度、位移等學生已有的知識給出本章研究的問題平面向量

【設計意圖】形成對概念的初步認識,為進一步抽象概括做準備。

2、形成概念

結合物理學中對矢量的定義,給出向量的描述性概念。對于一個新學的量定義概念后,通常要用符號表示它。怎樣把我們所舉例子中的向量表示出來呢?

采取讓學生先嘗試向量的表示方法,自覺接受用帶有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向量。明確為什么可以用有向線段表示向量,引導學生總結出向量的表示方法,強調印刷體與手寫體的區別。結合板書的有向線段給出向量的模。

單位向量、零向量的概念

【即時訓練】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

3、知識應用

本階段的教學,我采用的是教材上的兩個例題,旨在鞏固學生對平面向量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掌握求模的基本方法,提升識圖能力。

4、學以致用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本環節我采用小組競爭的方式開展教學,小組討論并選派代表回答,各組之間取長補短,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再次加強學生對向量概念的理解。

5、課堂小結

為了了解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并且將所學做個很好的總結。設置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可以從各種角度入手)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使學生明確本節的學習內容,強化重點,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定的基礎

6、布置作業

出選做題的目的是注意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層層遞進,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問題為驅動,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最后的實際應用又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進入對本節課更深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從而達到知識在課堂以外的延伸。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和說明,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873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州织里童装_女童男童中大童装_款式多尺码全_织里儿童网【官网】-嘉兴嘉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天津货架厂_穿梭车货架_重型仓储货架_阁楼货架定制-天津钢力仓储货架生产厂家_天津钢力智能仓储装备 | 航空连接器,航空插头,航空插座,航空接插件,航插_深圳鸿万科 | H型钢切割机,相贯线切割机,数控钻床,数控平面钻,钢结构设备,槽钢切割机,角钢切割机,翻转机,拼焊矫一体机 | 成都办公室装修-办公室设计-写字楼装修设计-厂房装修-四川和信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ge超声波测厚仪-电动涂膜机-电动划格仪-上海洪富 | 宁夏档案密集柜,智能密集柜,电动手摇密集柜-盛隆柜业宁夏档案密集柜厂家 | 上海橡胶接头_弹簧减震器_金属软接头厂家-上海淞江集团 | 新疆散热器,新疆暖气片,新疆电锅炉,光耀暖通公司 | 施工电梯_齿条货梯_烟囱电梯_物料提升机-河南大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超声波清洗机_超声波清洗机设备_超声波清洗机厂家_鼎泰恒胜 | 座椅式升降机_无障碍升降平台_残疾人升降平台-南京明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UV固化机_UVLED光固化机_UV干燥机生产厂家-上海冠顶公司专业生产UV固化机设备 | 食品质构分析仪-氧化诱导分析仪-瞬态法导热系数仪|热冰百科 | 软文世界-软文推广-软文营销-新闻稿发布-一站式软文自助发稿平台 | 识禅_对禅的了解,从这里开始| Q361F全焊接球阀,200X减压稳压阀,ZJHP气动单座调节阀-上海戎钛 | 精密交叉滚子轴承厂家,转盘轴承,YRT转台轴承-洛阳千协轴承 | 胶水,胶粘剂,AB胶,环氧胶,UV胶水,高温胶,快干胶,密封胶,结构胶,电子胶,厌氧胶,高温胶水,电子胶水-东莞聚力-聚厉胶粘 | 成都办公室装修-办公室设计-写字楼装修设计-厂房装修-四川和信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蓄电池回收,ups电池后备电源回收,铅酸蓄电池回收,机房电源回收-广州益夫铅酸电池回收公司 | 塑料托盘厂家直销-吹塑托盘生产厂家-力库塑业【官网】 | 烟台金蝶财务软件,烟台网站建设,烟台网络推广 | 电主轴,车床电磨头,变频制动电机-博山鸿达特种电机 | 微信小程序定制,广州app公众号商城网站开发公司-广东锋火 | 电表箱-浙江迈峰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电表箱专业制造商 | 多功能真空滤油机_润滑油全自动滤油机_高效真空滤油机价格-重庆润华通驰 | 脉冲除尘器,除尘器厂家-淄博机械 | 自动钻孔机-全自动数控钻孔机生产厂家-多米(广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挤出熔体泵_高温熔体泵_熔体出料泵_郑州海科熔体泵有限公司 | 通风天窗,通风气楼,屋顶通风天窗,屋顶通风天窗公司 | 深圳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及流程_深圳职称评审_职称评审-职称网 | 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清洗设备定制生产厂家 - 深圳市冠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东莞猎头公司_深圳猎头公司_广州猎头公司-广东万诚猎头提供企业中高端人才招聘服务 | 数码管_LED贴片灯_LED数码管厂家-无锡市冠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合肥活动房_安徽活动板房_集成打包箱房厂家-安徽玉强钢结构集成房屋有限公司 | DDoS安全防护官网-领先的DDoS安全防护服务商 | 新能源汽车电池软连接,铜铝复合膜柔性连接,电力母排-容发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东莞压铸厂_精密压铸_锌合金压铸_铝合金压铸_压铸件加工_东莞祥宇金属制品 | 智能楼宇-楼宇自控系统-楼宇智能化-楼宇自动化-三水智能化 | 彩超机-黑白B超机-便携兽用B超机-多普勒彩超机价格「大为彩超」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