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集合教案
教案的編排以教學過程的步驟為基礎,使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整個教學流程,從而有利于教學的有序進行。那要怎么寫五年級集合教案呢?這里提供一些五年級集合教案,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計算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運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舉一反三的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養成遷移類推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按比例分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合理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紙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教師談話
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有關人體奧秘的知識,除了我們學過的,你還了解到那些有關人體的知識?(學生根據課前調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請你們仔細觀察情境圖。
2、提問: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1)學生觀察回答,教師適時板書相應的信息條件
明明體重30千克,體內水與其它物質的比是:4:1;
爸爸的體重70千克,體內水與其它物質的比是7:3
(2)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出問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解決第一個問題:明明體內的水分及其他物質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決那個問題?可以根據那些信息解決?
(明明體內的水分及其他物質各有多少千克?體重30千克,體內水與其它物質的比是:4:1)
(2)體重30千克與4:1有什么聯系?
(3)線段圖或折紙的方法表示出他們之間的聯系嗎?
學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
2、展示交流
(1)學生展示交流線段圖,結合信息說明圖意。
(2)教師引導口述信息并畫出線段圖
如果用一條線段表示30千克體重,水和其他物質應該怎樣表示?為什么?求的問題是什么?怎樣表示?
(3)要求體內的水和其他物質各有多少千克會計算了嗎?請同學們在本子上獨立完成。
明明體內的水分及其他物質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體內的水分及其它物質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師巡視的過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學到前面板書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304/4+1=24(千克)
3051=6(千克)301/4+1=6(千克)
(2)讓兩種不同解法的學生說一說這樣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義。
(3)觀察比較:這兩種方法有什么區別?
相同點:體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質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質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點: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數,用平均分的方法來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數,轉化成分數乘法問題來解答。
(4)優化算法:他們的方法你喜歡哪個?為什么?
說給你的同位聽一聽。
(5)小結:像第二種方法,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課題)
4、解決第二個問題:爸爸體內的水分和其他物質各有多少千克?
(1)師:你能用這種方法解決第二個問題嗎?
(2)學生獨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學生板演并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怎樣知道我們解答的是否正確呢?誰能口頭檢驗一下?
5、同學們都很棒,都能靈活的運用剛剛學過的分數乘法解決按比例分配的題目,誰能說說在計算按比例分配的題目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1、走進生活(看誰能又對又快的解決這些問題)
自主練習1、2、3第2、3題要求畫出線段圖分析解答。
2、課后延伸
判斷: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錯,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業
自主練習3、4、5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2
《桂花雨》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琦君用柔美的筆觸,動人的語言回憶了飄滿桂花香味的故鄉以及童年時期充滿童真童趣的“搖花樂”,兒時生活的樂趣躍然紙上。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對故鄉、對童年的深深懷念。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能夠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但他們初步接觸散文這一文體,對于這樣形散神聚,情感表達較為含蓄的文章,更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讀懂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深深的思鄉之情。也應在讀文的過程中體會作者表情達意的方式。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自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且學會抓住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悟作者感情的方法。
3.通過自讀自悟和交流,體會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的思戀之情。【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題導入,初識桂花
1.師:同學們,上課前老師想請同學們放松放松,跟我一起深呼吸。今天我們要上的課文就和這味道有關。(齊讀課題)
2.猜題:這“桂花”和“雨”的組合有些奇妙,看到課題,你的腦海里會浮現出什么畫面?
中秋節前后,正是故鄉桂花盛開的季節,這絲絲縷縷的香縈繞著臺灣女作家琦君的童年。
3.你們見過桂花嗎?(桂花簡介)課文里又是怎么描寫的呢?(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
既然它并不出眾,作者為什么偏偏對它情有獨鐘?
(香。僅僅是香嗎?還有搖花的快樂)
學完這篇文章,我們就能明白作者為什么桂花在作者的腦海中這么久久揮之不去了。
二、導讀提示,疏通脈絡
1.閱讀“導讀提示”
師: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的導讀提示里就隱藏著學習這篇文章的方法。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讀讀“導讀提示”,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提示里要求我們做哪幾件事?
2.梳理問題
①香氣迷人的桂花又讓“我”想起了什么呢?
②說說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
③和同學交流讀了“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這句話的體會。
3.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問題隨著作者琦君一起共賞這場紛飛的桂花雨吧。
三、詞句引領,細品花香
1.請大家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中秋節前后,桂子飄香。課文里有哪些文字也能讓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相關的句子畫下來。
“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3.看來這香味也特別吸引大家的注意,那么老師想請大家再次仔細地品讀這幾個句子,聯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哪些字眼讓你特別感受到桂花的芬芳,把它們圈劃下來,并在空白處寫寫自己的感想。
4.小組合作探究
5.全班交流
相機引導:全年--桂花花期長、曬干的時候香、制成糕點的時候香,香味持久。
至少、前后十幾戶人家--范圍廣、村子里鄰居友愛
6.聚焦“關鍵字眼”
(1)剛剛這兩句話大家都深有感觸,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看看你發現了什么?(“浸”用了兩次)
(2)是的同學們,這種特別之處值得我們品味。我們來琢磨下這個“浸”里包含著什么。
a.浸:(出示字典里的字義)意思是泡、沉浸。彌漫,充滿。你能讀一讀嗎?
如果換成“飄”字可以嗎?對比下好不好?
b.看來整個村子里都彌漫著濃濃的桂花香呀。
孩子們想象下,假如此刻你漫步在村頭村尾,你感受到什么?此刻你正坐在綠意盎然的小山丘上,你--
此刻你踏上村里那條鋪鵝卵石的路,你--
是呀,無論你村子的哪個角落,那陣濃郁的花香總會縈繞在你的身旁。
而當春天來臨,在翠綠的草地上端一杯桂花泡的茶,你會感覺--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夏天,在綠樹陰下,咬一口桂花糕,你會感覺--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秋天,忙完農活,賞著芬芳的桂花,你會感覺--
冬天,白雪皚皚,還可以品著桂花酒暖身,你會感覺--
c.看來,家鄉的桂花香真的是與眾不同,久久都飄散不去,并隨著歲月的累積而日益濃郁,日夜累積,這香味還僅僅是桂花的香嗎?那更是家鄉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四、想象畫面,享“搖花樂”
1.過渡:其實,深刻我心的不僅只有桂花的香味,還有--搖花的快樂。
2.尋找“搖花樂”
請同學們再次默讀文章,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份快樂?
3.全班交流
指導朗讀:
①纏“--纏是什么意思?怎么纏?假如你就是小琦君,老師來當你的母親,請你來表演下。為什么會這么”纏“著母親?
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也感受到了這搖曳的花朵帶來了滿懷的歡喜。老師這還有幾張圖片?視頻?讀了,看了畫面,此刻的你們一定有別樣的感受吧。
5.想象畫面,隨機采訪:此時此刻,假如你正和作者琦君一起,沉浸在這漫天的桂花香里,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輕輕地落在你的頭發上,你此刻有什么感受?
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悄悄地鉆進你的領子里,你--
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悠悠地棲在你的小手上,你--
搖著那桂花樹,
你搖出了--
你搖出了--
更搖出了--
6.是呀,所以這份快樂是特屬于家鄉,屬于童年的歡樂。連在一旁看著的琦君的父親也忍不住吟詩道:
細細香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
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小結:花語繽紛入夢甜。這做的是什么夢?童年的夢,思鄉的夢。
五、資料補充,感悟鄉情
1.過渡:一樹桂花開,心頭難忘懷。只是,童年終會遠去,而”我“也離開了故鄉。
2.作者生平簡介
琦君,是我國著名的現當代女作家。她出生在一個氣候溫和,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而后舉家遷往浙江杭州,她在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完成了學業。1949年,琦君離開祖國大陸到了臺灣,后來定居美國。直到20_年,84歲高齡的琦君首次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故鄉。遠離故土的漫長歲月中,家鄉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以及她在故鄉所度過的童年美好時光,都給她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琦君對家鄉的一切都難以忘懷。她忘不了故鄉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鄉人,忘不了親愛的父母,尊敬的老師、姐妹……她把自己的滿腔思念,一片摯情,熔鑄到每一篇作品里。《煙愁》、《桂花雨》、《春酒》《水是故鄉甜》等文章里就流淌著她濃濃的思鄉之情。這份濃濃的愛將與她的文字一起永遠縈繞在我們的心間。她曾深情地寫道:“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孩子們,畫面定格在這里,看著琦君的這些經歷,你會想到什么詞語(漂泊、無依無靠、浮萍)
2.理解母親的話。
難怪,我們搬離了家鄉,我也常到杭州的那處滿是桂花樹的小山上賞花當我把桂花帶回給母親時,母親卻說:
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這滿山遍野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里那一棵桂花嗎?
3.學生交流
4.小結:是的,對于琦君來說,那陣陣搖落的桂花雨分明就是她夢里故鄉的甜美記憶,是濃濃的思鄉情愁,是童年歡樂生活的深情懷戀;而對于母親來說,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獨一無二的,早已成了母親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母親心中對家鄉的思念!
六、拓展延伸,直抒真情
1.所以,在母親的眼里這杭州的桂花再美、香味再迷人也永遠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出示:花還是故鄉的香。
2.除了這花,故鄉的一草一木,在母親和“我”的心中都是最為珍貴的。孩子們,你們能不能也仿造這樣的句式說說心中所感呢?
3.生仿寫句子()還是故鄉的()。
4.指名上臺將答案填寫到白板內。
5.看,將這些句子組合在一起,不就構成了一首清麗的小詩?老師想給它取個題目,就叫--《鄉情》。
【板書設計】
桂花雨
品花香
搖花樂
思鄉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等自主理解和積累本課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慈母情深,親情無價。
3、初步了解環境和人物描寫在表現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慈母情深,親情無價。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環境和人物描寫在表現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準備:
powerpoin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1、同學們,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嗎?(師生共同朗誦)
2、詩歌贊頌的是什么?(母愛)
歷來文人墨客喜歡用詩歌贊美母親。今天,我們來閱讀一篇梁曉聲寫的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慈母情深》,聽聽他買的第一本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背后的故事。
3、作者簡介:
梁曉聲,男,1949年出生,山東榮城人。當過知青,197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集《天若有情》、《白樺樹皮燈罩》、《死神》,中篇小說集《人間煙火》,長篇小說《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從復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親》,及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分獲全國優秀小說獎。現在兒童電影制片廠任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突出了母親的什么特點?
三、再讀課文,感悟慈母情深
1、仔細默讀,研讀專題:課文中哪些詞句能表現“慈母情深”?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體會“慈母情深”
(1)慈母瘦小蒼老的形象
(2)慈母肩負的生活壓力
(3)慈母艱辛忙碌的工作
(4)慈母偉大無私的付出
2、補充梁曉聲原著《母親》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3、組織學生交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重點指導學生朗讀好母親艱辛工作的三個場景
(1)我穿過一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彎曲著,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周圍幾只燈泡的烤著我的臉。
(2)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骯臟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看我,我的母親……
(3)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總結拓展,加深體驗
由梁曉聲的母親,我想起了許許多多母親,他們是那么平凡,然而是那么偉大。此時,我又想起了一位作家的文章——《母親》。想聽聽嗎?
當我是嬰兒的時候,母親為我托起我的.整個世界,讓我感受所有的溫柔。
當我長大一點的時候,母親為我引開一條蹣跚的小路,讓我沿著小路去尋找生命里的自由。
當我開始讀書的時候,母親把我送入廣闊的海洋,讓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長。
……
在每個母親眼里,兒女就像春天里放飛的風箏。
風箏在天空里自由地飛翔,母親永遠在另一頭守望。
母親的手緊緊抓住那根纖細的繩,因為那上面能承載所有的愛,傳達所有的關懷。其實,在母親眼里孩子永遠是個孩子。我們時刻享受著母愛。
五、語言實踐,傾訴情感
1、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心里一定涌動著愛暖流,請你把它說出來,把你心中的感動、感激、感懷說出來!你可以對文中這位母親說,可以對孟郊的母親說,也可以對自己的母親說,還可以對天下所有的母親說。
2、愛需要表達!同學們,回家后把你們的話深情地說給你的母親聽。
六、教師總結
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完母親和我們之間的感情!同學們,母親的愛還有很多很多的表達方式,隨著你們生命的成長,我相信你們會對母愛有更深的有、體驗。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4
教學內容:1.互射
2.4-5分鐘定時跑
教學任務:1.通過互射游戲,培養學生靈敏、反應和擲準能力
2.發展學生耐力素質,提高耐久中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8')
1.開課式。
2.隊列練習:橫隊、縱隊齊步走。
3.準備活動:慢跑兩圈,徒手操6節。
二、基本部分:(28')
1.游戲:互射
(1)方法:將參加游戲的分為人數相等垢甲,乙兩隊各隊分散站在本隊的場地內。游戲開始,先由甲隊用沙包向乙隊投擊,乙隊接住或沙包回擊。擊中對方身體得1分。在規定的時間內,得分多的隊為勝。
(2)規則:1.投擊和躲閃必須在場內進行。2.只準投擊頭以下部分。
(3)注意事項:1.在場上畫幾似排球場地,視人數多少分成雙數組進行比賽。2.教師要啟發學生互相配合巧妙用沙包擊中對方,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善于判斷及時躲閃。3.根據情況可以增加沙包數目,提高學生積極性。
2.4-5分鐘定時跑
(1)動作:4-5分鐘定時跑上一種規定時間的耐力跑。開始練習時,可用中等以下速度勻速跑動,堅持跑完4-5分鐘。在此基礎上還可采用變速跑,以在規定的時間內跑完的距離越長越好。跑時,用全腳掌著地,然后過渡到前腳掌后蹬離地,動作要輕快,步幅要均勻,呼吸要有節奏。
(2)講解示范。
(3)練習方法:成縱隊集體練習。
(4)注意事項:教師隨時觀察學生情況,對體弱學生要區別對待。
三、結束部分:(4')
1.整理放松。
2.小結、講評。
3.宣布下次課內容。
4.下課。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5
1.小數乘整數。
動物名稱長頸鹿大猩猩企鵝
體重/千克50022540
2.提出問題。
教師:大家認真看圖,誰能告訴我表格中顯示的信息內容是什么?
(學生積極討論,教師指名讓舉手最快的學生回答)
學生:表中顯示的是長頸鹿、大猩猩和企鵝三種動物的體重。長頸鹿的體重是500千克,大猩猩的體重是225千克,企鵝的體重是40千克。
教師:回答得非常好!你對表中信息把握得很準確,其他同學也要多向這位同學學習。現在我們知道了三種動物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如果換作噸作單位,那么長頸鹿的.體重是多少噸?
3.討論分析。
(讓學生在下面分組討論,教師指名讓兩名學生回答)
學生甲:長頸鹿的體重是500千克,要化成用噸作單位的數,只要用500除以1000即可,即500÷1000=0.5,所以長頸鹿的體重是0.5噸。
學生乙:根據我們剛才學的小數除以10、100、1000……的得數的規律,我們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即500千克=0.5噸,所以長頸鹿的體重是0.5噸。
教師:你們兩個的答案都是對的,但第二個同學很好地運用了我們剛才學過的知識,他的方法更為簡便些。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看法嗎?同桌之間相互交流,把你的想法說給對方聽聽。
4.練習鞏固。
教師出示教材第61頁的“試一試”。
大猩猩和企鵝的體重各是多少噸?
讓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教師最后統一訂正。
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前后兩個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6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能夠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但他們初步接觸散文這一文體,對于這樣形散神聚,情感表達較為含蓄的文章,更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讀懂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深深的思鄉之情。也應在讀文的過程中體會作者表情達意的方式。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自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且學會抓住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悟作者感情的方法。
3.通過自讀自悟和交流,體會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的思戀之情。【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題導入,初識桂花
1.師:同學們,上課前老師想請同學們放松放松,跟我一起深呼吸。今天我們要上的課文就和這味道有關。(齊讀課題)
2.猜題:這“桂花”和“雨”的組合有些奇妙,看到課題,你的腦海里會浮現出什么畫面?
中秋節前后,正是故鄉桂花盛開的季節,這絲絲縷縷的香縈繞著臺灣女作家琦君的童年。
3.你們見過桂花嗎?(桂花簡介)課文里又是怎么描寫的呢?(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
既然它并不出眾,作者為什么偏偏對它情有獨鐘?
(香。僅僅是香嗎?還有搖花的快樂)
學完這篇文章,我們就能明白作者為什么桂花在作者的腦海中這么久久揮之不去了。
二、導讀提示,疏通脈絡
1.閱讀“導讀提示”
師: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的導讀提示里就隱藏著學習這篇文章的方法。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讀讀“導讀提示”,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提示里要求我們做哪幾件事?
2.梳理問題
①香氣迷人的桂花又讓“我”想起了什么呢?
②說說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
③和同學交流讀了“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這句話的體會。
3.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問題隨著作者琦君一起共賞這場紛飛的桂花雨吧。
三、詞句引領,細品花香
1.請大家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中秋節前后,桂子飄香。課文里有哪些文字也能讓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相關的句子畫下來。
“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3.看來這香味也特別吸引大家的注意,那么老師想請大家再次仔細地品讀這幾個句子,聯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哪些字眼讓你特別感受到桂花的芬芳,把它們圈劃下來,并在空白處寫寫自己的感想。
4.小組合作探究
5.全班交流
相機引導:全年桂花花期長、曬干的時候香、制成糕點的時候香,香味持久。
至少、前后十幾戶人家范圍廣、村子里鄰居友愛
6.聚焦“關鍵字眼”
(1)剛剛這兩句話大家都深有感觸,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看看你發現了什么?(“浸”用了兩次)
(2)是的同學們,這種特別之處值得我們品味。我們來琢磨下這個“浸”里包含著什么。
a.浸:(出示字典里的字義)意思是泡、沉浸。彌漫,充滿。你能讀一讀嗎?
如果換成“飄”字可以嗎?對比下好不好?
b.看來整個村子里都彌漫著濃濃的桂花香呀。
孩子們想象下,假如此刻你漫步在村頭村尾,你感受到什么?此刻你正坐在綠意盎然的小山丘上,你
此刻你踏上村里那條鋪鵝卵石的路,你
是呀,無論你村子的哪個角落,那陣濃郁的花香總會縈繞在你的身旁。
而當春天來臨,在翠綠的草地上端一杯桂花泡的茶,你會感覺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夏天,在綠樹陰下,咬一口桂花糕,你會感覺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秋天,忙完農活,賞著芬芳的桂花,你會感覺
冬天,白雪皚皚,還可以品著桂花酒暖身,你會感覺
c.看來,家鄉的桂花香真的是與眾不同,久久都飄散不去,并隨著歲月的累積而日益濃郁,日夜累積,這香味還僅僅是桂花的香嗎?那更是家鄉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四、想象畫面,享“搖花樂”
1.過渡:其實,深刻我心的不僅只有桂花的香味,還有搖花的快樂。
2.尋找“搖花樂”
請同學們再次默讀文章,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份快樂?
3.全班交流
指導朗讀:
①纏“纏是什么意思?怎么纏?假如你就是小琦君,老師來當你的母親,請你來表演下。為什么會這么”纏“著母親?
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也感受到了這搖曳的花朵帶來了滿懷的歡喜。老師這還有幾張圖片?視頻?讀了,看了畫面,此刻的你們一定有別樣的感受吧。
5.想象畫面,隨機采訪:此時此刻,假如你正和作者琦君一起,沉浸在這漫天的桂花香里,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輕輕地落在你的頭發上,你此刻有什么感受?
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悄悄地鉆進你的領子里,你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悠悠地棲在你的小手上,你搖著那桂花樹,你搖出了,你搖出了,更搖出了
6.是呀,所以這份快樂是特屬于家鄉,屬于童年的歡樂。連在一旁看著的琦君的父親也忍不住吟詩道:
細細香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
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小結:花語繽紛入夢甜。這做的是什么夢?童年的夢,思鄉的夢。
五、資料補充,感悟鄉情
1.過渡:一樹桂花開,心頭難忘懷。只是,童年終會遠去,而”我“也離開了故鄉。
2.作者生平簡介
琦君,是我國著名的現當代女作家。她出生在一個氣候溫和,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而后舉家遷往浙江杭州,她在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完成了學業。1949年,琦君離開祖國大陸到了臺灣,后來定居美國。直到20__年,84歲高齡的琦君首次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故鄉。遠離故土的漫長歲月中,家鄉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以及她在故鄉所度過的童年美好時光,都給她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琦君對家鄉的一切都難以忘懷。她忘不了故鄉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鄉人,忘不了親愛的父母,尊敬的老師、姐妹……她把自己的滿腔思念,一片摯情,熔鑄到每一篇作品里。《煙愁》、《桂花雨》、《春酒》《水是故鄉甜》等文章里就流淌著她濃濃的思鄉之情。這份濃濃的愛將與她的文字一起永遠縈繞在我們的心間。她曾深情地寫道:“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孩子們,畫面定格在這里,看著琦君的這些經歷,你會想到什么詞語(漂泊、無依無靠、浮萍)
2.理解母親的話。
難怪,我們搬離了家鄉,我也常到杭州的那處滿是桂花樹的小山上賞花當我把桂花帶回給母親時,母親卻說:
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這滿山遍野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里那一棵桂花嗎?
3.學生交流
4.小結:是的,對于琦君來說,那陣陣搖落的桂花雨分明就是她夢里故鄉的甜美記憶,是濃濃的思鄉情愁,是童年歡樂生活的深情懷戀;而對于母親來說,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獨一無二的,早已成了母親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母親心中對家鄉的思念!
六、拓展延伸,直抒真情
1.所以,在母親的眼里這杭州的桂花再美、香味再迷人也永遠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出示:花還是故鄉的香。
2.除了這花,故鄉的一草一木,在母親和“我”的心中都是最為珍貴的。孩子們,你們能不能也仿造這樣的句式說說心中所感呢?
3.生仿寫句子()還是故鄉的()。
4.指名上臺將答案填寫到白板內。
5.看,將這些句子組合在一起,不就構成了一首清麗的小詩?老師想給它取個題目,就叫《鄉情》。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 能聽懂對話,能夠用正確的語音、語調并按意群朗讀對話。
2. 能夠在情景中運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詢問他人的作息時間并作答。
3. 能夠在語境中理解新詞“late”, “when”, “after”, “start”, “usually”, “Spain” , “eat dinner”的意思,并能正確發音。
重點:
在情景中運用句型“Whendo you (usually) …?”詢問他人的作息時間并作答。
難點
單詞“usually”表示的頻率及其用法;“at +時間點”表示“在某個具體的時間點”。
教具
五個動詞短語的教學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Warm-up
1. 活動:快速搶答。出示卡片,讓學生搶答,復習學過得動詞短語。
2. One minute’s talk 。(兩人一組快速地進行對話:)
When do youdo morning exercises?
I do morningexercises at....
二、Presentation
1. Let’s try.
(1)教師介紹聽力任務。
(2)第一次播放教學錄音,學生根據錄音內容給正確的圖片打鉤。
(3)教師第二次播放教學錄音,師生一起核對答案。
2. Let’s talk.
(1)在課件上出示本部分的情境圖并介紹情境圖內容。
(2)播放A Let’stalk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錄音,邊畫出生詞,然后回答問題:Where is Pedro from?
(3) 通過與學生對話,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新詞when, after,start, usually, late. (教師重讀“usually”,提醒學生“usually”表示的頻率及用法)
(4)在課件上出示新詞,學生跟錄音讀。
(5)再次播放課文動畫,學生跟著讀。
(6)再次播放課文動畫,學生聽完錄音后回答問題:
① When does Pedro fin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② When does Pedro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lunch?
③ When does Pedro usually eat dinner in Spain?
(7)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學生逐句仿讀。(注意模仿錄音中的語音、語調)
三、Practice
1.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同桌分角色朗讀對話;教師可挑學生上臺表演對話。
2. Role-play.
(1)兩人一組,一位學生扮演訪問者,一位扮演出租車司機,示范讀對話。
(2)學生同桌合作,根據圖片提示,替換對話中的關鍵短語,編新對話,并嘗試表演新對話。
(3)請兩三對學生上臺,戴上頭飾,表演新對話。
(4)問答接龍:把班里學生分成若干組,A問B “When do you (usually) …?”,B回答后問C,C回答后問D。依次類推,循環進行問答練習。最先完成任務的小組獲勝。
提供參考詞匯:get up, go to school, go to bed, have breakfast,have lunch, have dinner, have English class, have Chinese class…
3. Pairwork: 讓學生列出一張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包括起床、吃飯、上各種課、回家、看電視、睡覺),同桌兩人就彼此的時間表進行對話。
參考句型:When do you (usually)…? I(usually) … at … o’clock.
四、Summary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課所學重點句型,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勞動中注意安全的重要性。
2、學會正確使用常用的勞動工具,防范勞動造成的傷害。
3、樹立學生熱愛勞動,注意勞動安全、珍愛生命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大話”勞動
活動目的:
1、通過猜謎語、角色扮演講故事等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認識勞動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忽視勞動安全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強勞動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布置學生課前手機有關“勞動中受傷害”的各種案例。
活動方式:
1、教師出示有關勞動工具的謎語“千只腳3,萬只腳,站不住,靠墻角”(掃帚),激趣引入。
2、由學生扮演勞動工具為大家講故事,應重點說明勞動工具的作用和勞動中的注意事項。
3、研討:你通過故事獲取了哪些知識?
4、請學生代表講述勞動中受傷害的案例。
5、學生交流對傷害者行為的看法。
教師總結:
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積極參加集體勞動和公益勞動,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收獲。勞動工具是我們勞動的好幫手,在勞動中,我們一定要合理操作,注意安全,別讓我們在勞動的快樂打折。
(二)活動二:錯在哪里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注意勞動安全的重要性,辨別有關勞動安全的好習慣和壞習慣,幫助身邊的人改掉不注意勞動安全的毛病。
2、教育學生要時刻把勞動安全記在心間。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兩把掃帚。
2、課前,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值日情況編排一個情景劇。
活動方式:
1、活動活動師生一起觀看“學生值日打鬧”的情景劇。
2、師生討論:劇中同學勞動時的行為錯在哪里?這樣做有什么意義?
3、學生談改正錯誤的辦法,給劇中的幾位同學提出意見與建議。
4、根據討論結果,全班同學編制《勞動安全備忘錄》。
教師總結:
勞動是光榮的,我們都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可是勞動時,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安全,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因此,我們在勞動中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遵守操作規程和勞動紀律,文明勞動,安全勞動,時刻將安全記在心中。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整體感受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掌握課文中的豐富而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理清記敘的順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深入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好習慣,不斷的提高學生修養。
二、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四、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字音,在文中圈畫出應積累的詞語,查詞典,正音、釋義。
2、讀通課文,能夠流暢、清晰的朗讀課文。
3、讀懂文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夠指出不同時期的不同書本帶給作者的影響。
4、讀出疑問,能夠把文中一些不能理解的詞句圈畫出來,以便于課堂上討論解決。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許多多高尚的人談話。”不錯,讀書給予我們知識,而知識又富予我們內涵。而讀到好的文章,就猶如聽美妙的音樂,似乎每一個字都是有靈魂的,它們在那里活潑地跳躍著。許多字合起來,就如同一個絕大的音樂會,很和諧地奏著音樂。這種美的感覺,是自己所獨有的。這就是讀書給人的愉悅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紀老人,冰心,在回憶自己的讀書經歷時,也為我們總結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讓我們一起走進冰心的讀書生活。(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
冰心,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長樂,生于福州。
作品集:詩集《繁星》和《春水》被人稱為“春水體”。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另有散文集《再寄小讀者》、小說集《超人》、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橘燈》等。
愛的哲學:童心、母愛、自然美。
三、檢查預習
1、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生字生詞,查字典或看課下注釋,正音釋意:
斬黃巾笸籮水滸傳消遣天罡地煞朦朦朧朧
氣憤填胸(義憤填膺)怒發沖冠慘慘戚戚不能自已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無味風花雪月無病而呻
四、新課講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朗讀課文,按照接龍的方式,每個學生讀一段,一共是15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出對方朗讀時的失誤與不足。
2、思考:
冰心介紹了自己讀了哪些書?分別是什么時候讀的?
什么樣的書是好書?
(二)
1、請同學指出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的一句話。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2、課文緊緊圍繞“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一中心內容來選材、組材,請學生說出作者都讀了哪些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聊齋志異》《精忠說岳》《茶花女遺事》
這些內容體現了_____哪一中心思想?多讀書
3、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回憶幼時、少時讀書經歷的?在文中圈畫出表明順序的詞語。
明確:時間順序。
表時間的詞語:七歲時,同時,到我十一歲時,在我十二三歲時,自1986年。
4、學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通過回憶作者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以及多年來讀書的經驗,勉勵青少年“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五、課內小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生中從親身經歷獲得的經驗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其他途徑,用別人的、間接的經驗來彌補缺失,豐富心靈,完善自我。
讀書,是人獲得人生經驗的不竭的源泉。因此,我們要多讀書。享受讀書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歡樂。
六、作業。
1。抄寫本文的字詞。
2。整理出三條有關“讀書”和“書”的名言,寫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并寫上日期。
3。查找并閱讀介紹作家冰心的文字或者是冰心的作品,下節課請同學分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請同學介紹作者冰心及其創作。
2、導入課文:
正如同學們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謳歌和頌贊的是壯美的自然、純晶的童心、真摯的母愛。
巴金在談到少年時代和哥哥共讀冰心作品時的感受說:過去我們都是孤寂的孩子,從她的作品那里我們得到了不少的溫暖和安慰。我們知道了愛星,愛海,而且我們從那些親切而美麗的語句重溫了我們永久失去了的母愛。……現在我不能說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給我加添過一點生活的勇氣,可是甚至在今夜對著一盞油燈,聽著窗外的淅瀝的雨聲,我還能想起我們兄弟從書上抬起頭相對微笑的情景。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創作之源是什么呢?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本詩通過比喻揭示:成功來自艱辛的奮斗的道理。(激勵青年努力學習,艱苦奮斗。)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圈畫出在字里行間體現作者讀書體會的詞語,進行概括,同桌為一組,可以討論,:
例如:《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床,哭了一場;
《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
《紅樓夢》讓作者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
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作者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遺事》則讓作者對外國小說有了廣泛的興趣。
以上內容體現了?一中心?———讀書好
2、重點思考:
問題:本文作者講了很多讀書的好處,那么請同學將結合本文內容以及上一節課的感受,概括歸納讀書好的“好”字都體現在哪幾方面?在文中有哪些具體表現?同桌為一組,3分鐘的討論時間。
①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豐滿的人物形象能激發讀者的各種情感,讓人獲得多種精神享受。
讀者可以隨著書中的情節和人物的遭遇有所感觸,體現在文中哪些地方:
比如A《三國演義》先是聽得“津津有味”,“含淚上床”3段;哭了...又哭了...5段;
B《水滸傳》...氣憤填胸!7段;
C《聲聲慢》“若有所失”的無聊情緒;
D《紅樓夢》起初的感受是....,中年以后、、、、、,
這些都使讀者獲得了一個精神層面的享受,使讀者的感情更加豐富。
②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第六段,作者并沒有讀過柳和李賀的文章,那么文章受到表揚也是因為文章功底好。
③讀書能擴大知識面,提高能力,開拓視野:
A七歲時開始讀《三國》,一知半解....居然懂了,————自身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B《三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水滸傳》當時的歷史狀況,《紅》中朝代家庭的興旺盛衰的過程,以及這些過程中所包含的道理,這些都是作者通過讀書獲得的。
④讀書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
11段,讀書使人更聰明,更善于思考。
3、作者還提到了“讀好書”,那么在冰心眼里,什么樣的書是”好書”呢?請同學快速瀏覽12—13段,圈畫出能表明作者讀書體會的詞語。
真情實感,引起共鳴的,語言質樸淺顯的,哪怕篇幅不長,也能夠使我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
讀書是一種精神享受、
讀好書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
借助書本中的道理,
能夠幫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提高自身修養,更好的立足社會。
三、提高升華。
1、小結全文。
學生活動要求:概括本文主要內容,理清記敘文的順序,指出文章中總結性的語句。
教師輔導策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及時評價。
2、請同學們思考,“書”為誰而讀?
是為家長?老師?不明確。我們來回顧一下從古至今的人們是為了誰,或者說的為了什么而讀書?
我國古代文人是為了光宗耀祖,升官發財而讀書,有“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的說法,當然,也有有節操的仁人志士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書中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偉大的周恩來總理,12、3歲時,從小就有高尚的情操,目標遠大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那么新世紀的我們應當為什么讀書呢?請同學們談談。
為祖國,為社會,為自己的未來,實現正確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貢獻。
同學們,只有樹立了正確的、遠大的目標,那么我們讀書才會有動力。
四,作業布置。
《憶讀書》學完了,但是我們的讀書之路才剛開始。學完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示是,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做有用的人。那么又對你有什么啟發呢?是否有自己一直想讀卻沒有讀的書呢?寫一篇日記。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0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3、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領悟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理解《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設計理念:
1、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張田若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教學中應采取多種形式練習誦讀,讀背與評議相結合,以調動學生朗讀背誦的積極性。
2、破古詩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
3、教者認為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著情意去溝通。同時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探索中解決問題,實踐中感悟真諦,朗讀中品味情感。并著眼課題,啟發學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題,拓寬學生視野。
教學過程:
一、激趣渲染,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文人輩出。昨天,我們認識了宋朝的愛國詩人陸游,今天,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奮讀書,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
二、圖文結合,自讀課文,感知詩文內容
出示:(無題目)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自讀自悟、層層深入
1、出示:一讀要讀通(即把詩文讀準確);二讀要讀懂(即弄懂詩的意思,明白詩中所講的道理);三讀要讀好(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誦詩文,讀出詩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
(2)多種形式的朗讀。
【多層次、多角度、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范讀、指讀、評讀、齊讀】
(3)你有什么收獲?
(4)有哪些問題你不能解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思考,在自主閱讀中理解。所謂書是自己讀懂的,情是自己悟出來的。】
(二)圖文結合、小組合作、研讀感悟
活動要求:
1、談談對詩句的理解。
2、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3、質疑——解疑。
4、圖文結合,談談自己的感受。
【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自學能力,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于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三、質疑題目,引出哲理
1、引導學生質疑
請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給詩加題目。
讓學生比較,質疑,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么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系?
2、討論、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讀書,不斷汲取
【運用知識遷移、比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原來朱熹寫方塘的景色,就是為了說明讀書的道理啊!這樣的詩就叫“說理詩”。朱熹先生這首優美的詩,用池塘的水來比喻讀書,通過比喻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藏在里面,使人們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觀點,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它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如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你覺得這兩首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嗎?(前兩句都是寫景,后兩句是感受)
3、同學們想想,你還能舉出一些跟這些詩相似的說理詩嗎?
蘇軾《題西林壁》
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
葉紹翁《游園不值》
陸游《游山西村》
4、總結:
這首詩中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詩更是膾炙人口,千年不衰,成為千古名句。(背一背這兩句)這兩句現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名句活用
1、我們學習古詩不僅是為了積累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下面就是運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的例子。
例1:這是我們班的小作家,在介紹他的寫作經驗時的一段話:“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為我注意平時留心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各種事物,把觀察所得記下來,所以我的文章內容才豐富多彩、真實具體。
在這段文章里“源頭活水”是什么?“清如許”指什么?
【不僅讓學生理解詩意,還舉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導學生運用詩句,體現了學用結合。】
2、朱熹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出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朱熹
“讀萬卷書”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因為——(生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行萬里路”就是要不斷實踐,因為——(生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學也能像朱熹那樣勤于讀書,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六、課后作業:課后自學朱熹的《春日》。
【拓展課程時空,使學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學的內容。課后再次讓學生走入閱讀、表達中去,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閱讀實踐緊密聯系起來,課內與課外互為補充】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例9、例10和“練一練’’,第45頁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用列舉的方法求100以內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通過直觀圖理解兩個數的因數及公因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借助直觀認識公因數,理解公因數的特征;通過列舉探索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合理和多樣;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發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加思考和探索活動,感受學習的收獲,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鋪墊準備
1.直觀演示,作好鋪墊。
出示邊長6厘米和邊長5厘米的兩個正方形。
提問:觀察這兩個正方形,哪一個能正好分成邊長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課。
談話:根據上面我們看到的,如果一個長度是原來邊長的因數,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現在就利用這樣的認識,學習與因數有密切聯系的新內容,認識新知識,學會新方法。
二、學習新知
1.認識公因數。
(1)出示例9,了解題意。
啟發:觀察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寬,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正好鋪滿?先在小組討論,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你是怎樣想的?
結合交流進行演示,引導觀察用正方形紙片鋪的結果,理解邊長6是長方形兩邊12和18的因數,能正好鋪滿;(板書:12÷6=218÷6=3)邊長4是12的因數,但不是18的因數,就不能正好鋪滿。(板書:12÷4=318÷4=4.5)
(2)啟發:想一想,還有哪些邊長是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為什么?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說一說,并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還有哪些邊長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鋪滿?你是怎樣想的?你發現正方形邊長的厘米數符合什么條件,就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
(3)引導:現在你發現,哪些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指出:大家發現,1、2、3、6這幾個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數,我們稱它們是12和18的公因數。(板書)
追問:4是1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數。
(1)出示問題。
引導:我們已經知道,兩個數公有的因數,是它們的公因數。那如果已知兩個數,你能不能找出它們所有的公因數呢?接著看一個問題。
出示例10,讓學生明確要找出8和12的所有公因數,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個。
(2)探索方法。
引導:先想想怎樣的數是8和12的公因數;再想怎樣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數。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并找出最大的一個。
學生思考、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是怎樣找8和12的公因數和最大的公因數的?
結合交流,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書過程)
①分別找出8和12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②先找出8的因數,再從8的因數里找12的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提問:為什么可以這樣找8和12的公因數?
③先找12的因數,再從12的因數里找8的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追問:這種方法是怎樣想的?
小結
3.用集合圖表示公因數。
出示兩個圈:8的因數12的因數(圖略)讓學生分別說出8和12的因數,教師板書。
引導:如果要在圖里既看出8的因數和12的因數,又能把公有的因數寫在共同的部分,這兩個圈怎樣合并到一起比較合適?小組里討論討論。
4.回顧內容。
提問:回顧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哪些內容?(板書課題)什么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三、鞏固深化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3.做練習七第1題。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檢查板演過程,說明最大公因數;有錯訂正。
4.做練習七第2題。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
提問:能根據算式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嗎?
四、小結收獲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你還有哪些體會?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倍數的方法;
2、學生能了解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倍數是無限的;
3、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師:看你能不能讀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數,6也是12的因數;
12是2的倍數,12也是6的倍數。
3、師:你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說說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說一說)
師:你有沒有明白因數和倍數的關系了?
那你還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數嗎?
4、你能不能寫一個算式來考考同桌?學生寫算式。
師:誰來出一個算式考考全班同學?
5、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因數和倍數。(出示課題:因數 倍數)
齊讀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數
1、出示例1:18的因數有哪幾個?
從12的因數可以看得出,一個數的因數還不止一個,那我們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數有哪些?
學生嘗試完成:匯報
(18的因數有: 1,2,3,6,9,18)
師:說說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對一對找,如1×18=18,2×9=18…)
師:18的因數中,最小的是幾?的是幾?我們在寫的時候一般都是從小到大排列的。
2、用這樣的方法,請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數有那些?
匯報36的因數有: 1,2,3,4,6,9,12,18,36
師:你是怎么找的?
舉錯例(1,2,3,4,6,6,9,12,18,36)
師:這樣寫可以嗎?為什么?(不可以,因為重復的因數只要寫一個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寫兩個6)
仔細看看,36的因數中,最小的是幾,的是幾?
看來,任何一個數的因數,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還想找哪個數的因數?(18、5、42……)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一寫,然后匯報。
4、其實寫一個數的因數除了這樣寫以外,還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數
1、2、3、6、9、18
小結:我們找了這么多數的因數,你覺得怎樣找才不容易漏掉?
從最小的自然數1找起,也就是從最小的因數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過程中一對一對找,寫的時候從小到大寫。
(二)找倍數
1、我們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數,那2的倍數你能找出來嗎?
匯報:2、4、6、8、10、16、……
師: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這些倍數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數最小是幾?的你能找到嗎?
2、讓學生完成做一做1、2小題:找3和5的倍數。
匯報 3的倍數有:3,6,9,12
師:這樣寫可以嗎?為什么?應該怎么改呢?
改寫成:3的倍數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別乘以1,2,3,……倍)
5的倍數有:5,10,15,20,……
師:表示一個數的倍數情況,除了用這種文字敘述的方法外,還可以用集合來表示
2的倍數 3的倍數 5的倍數
2、4、6、8…… 3、6、9…… 5、10、15……
師:我們知道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那么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怎么樣的呢?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沒有的倍數)
三、課堂小結
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重點研究了一個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呢?
四、獨立作業
完成練習二1~4題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3
教學要求
(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收集原始數據和分類整理的方法。
(2)通過有說服力的數據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收集數據的方法。
教學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復習題
(2)學生每人準備一枚一元的硬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已學過收集靜止的數據,如:第1頁的復習題(投影顯示)。
1、點一名學生上來完成下面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其余的學生做在書上。
2、統計一下我們班同學寒假里讀課外書的數量情況。
以前我們學習的是收集靜止事物的數據,如復習題,但有的時候要收集的數據往往不是靜止的,要隨著時間的變化逐個收集和積累,這時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來收集和積累數據。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
(板書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數據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種內各種機動車通過的錄像,讓學生看。
(1)小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種車輛的出現有沒有規律?
②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準確無誤地記下各種車輛通過的數據?
③小組討論:用什么方法記錄數據?
④匯報展示,統一方法。
(2)學生實際操作。
每人拿出一張紙寫出各種車輛名稱,然后聽老師報通過的車輛,并畫“正”字記載。
講:你們紙上收集的數據是原始數據。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種內各種機動車通過路口的輛數和總輛數,需要把這些數據加以整理,制成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
2、數據的整理。
(1)統計表。
想:這個統計表該怎樣制?要分幾欄?
(2)條形統計圖。
投影顯示教材第2頁空白的條形統計圖。
想:①圖中的每格代表幾?
②每種車的輛數如何用豎條表示出來?
③如果收集的數目較大怎樣辦?
做:讓學生翻開書第2頁,將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三、實踐操作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幣,按照剛學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進行,并填好書上的統計表。
2.課堂作業。
做練習一的第1題。做練習一的第3題。
四、課外實踐
收集本班同學家庭人口數的數據,并按照所學的整理數據的方法進行整理。
課后反思: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依照他們積累的經驗解決問題,是新課程觀的具體體現。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深入研究的課題。
課題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教學要求①使學生認識分組整理和編制統計表的意義;②初步學會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③學會填寫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重點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
教學用具放大例2的兩張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復習一下已學過的簡單數據整理和一些統計表的知識。
2.下面是某班數學興趣小組中女同學測量身高的統計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獨立之后思考回答問題:
①如何求出這組女同學的平均身高?
②這組女同學的身高有什么特點?
③最高的女同學比最矮的女同學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這張表上的女同學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們身高的分布狀況,怎么辦?這節課我們學習把原始數據按照數量的大小劃分成幾組,再制成統計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
(1)教師出示記錄單,學生獨立思考
①誰最高?身高多少?
②誰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圍?(很難看出,要分組整理一下)
(2)小組討論:
怎樣分組整理?說說你的設想。
(3)分組整理的具體做法(對照著做):
①找出原始數據的范圍(學生找出記錄單中原始數據的范圍)。130~154厘米。
②把數據的范圍劃分成幾組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組可分為五組,再分成“身高”和“人數”兩欄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統計表)
③統計各組中的數目,填寫統計表(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并讓學生填好統計表)。
(4)看書回答問題:
①看教材第3頁,回答下面的三個問題。
②看教材第4頁,“想一想”該怎么辦?(說明記錄單上的原始數據的重要性,不能隨便丟掉)
三、課堂實踐
1.調查本班學號1~32的學生的體重,并將調查結果按分組的方法進行整理。
2.課堂作業
做練習一的第4、5題。
課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現代化社會對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個人必備的技能之一。而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意義,是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內的最好方法。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4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活動準備: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5
1、能夠識別單詞:list airport shoe ticket toothbrush.
2、學習目標語句: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Who’s going to go with you?
3、功能:能夠談論旅行前的準備和具體事宜。
教學重點:
1、掌握新單詞,并能夠理解旅行所準備的物品。
2、能夠口頭運用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這類 問句就具體信息提問。
教學難點:
能夠和同學用 “where、 what、when、who”這四個單詞開頭的疑問句談論旅行前的準 備。
教學用具:
錄音機、PPT
教學過程:
Step1、Warm-up
師生之間相互問候
Step2、Presentation Free talk
T:the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s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in your summerholidays?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here?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Who is going to go with you ? (生逐一回答后,師總結):I think you had a lovely time, Yes? 由此活動引出 Where, When, What, Who?等特殊疑問詞,并帶領同學們復習一般將來 時的用法。
教學目標:
1、能夠識別單詞:list airport shoe ticket toothbrush.
2、學習目標語句: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Who’s going to go with you?
3、功能:能夠談論旅行前的準備和具體事宜。
教學重點:
1、掌握新單詞,并能夠理解旅行所準備的物品。
2、能夠口頭運用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這類 問句就具體信息提問。
教學難點:
能夠和同學用 “where、 what、when、who”這四個單詞開頭的疑問句談論旅行前的準 備。
教學用具:
錄音機、PPT
教學過程:
Step1、Warm-up
師生之間相互問候
Step2、Presentation Free talk
T:the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s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in your summerholidays?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here?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Who is going to go with you ? (生逐一回答后,師總結):I think you had a lovely time, Yes? 由此活動引出 Where, When, What, Who?等特殊疑問詞,并帶領同學們復習一般將來 時的用法。 8、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Where is Daming going to go ? What is Daming going to take ? When is Daming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9、Listen and repeat.(教師隨機解釋 passport)
Step4、Practice
1、Now,I want to be Daming,You want to be grandma. I answer you ask me together(師說答語,學生找到相對應的問句) S: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T:To the airport. Clothes,shoes,present,ticket,passport,toothbrush? At seven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Daming
2、分角色表演課文對話
Step5、Extension
Step6、Summary and homework.
1、 Summary 欣賞 Chant: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 To the airport, to the airport.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Shoes,ticket and toothbrush,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 At 7 o’clock, At 7 o’clock, Who is going to go ? Who is going to go ? It’s me! It’s me !
2、 Homework
(1)Read the words and text
(2)請學生詢問朋友或家人外出旅游的準備情況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6
教學內容:
教材P32例6及練習八第1、2、3、8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理解商的近似數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掌握小數除法計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數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求近似數。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除法計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數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題意正確求出商的近似數。
教學方法:
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總結。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舊知:(出示如下題目)
1.用“四舍五入”法將下面的數改寫成一位小數。
8.769 3.452 12.71 18.64
2.計算下面各題,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2.43×4.67 12.15×3.41
訂正答案,并通過問題:你是用什么方法求這些數的近似數?
(保留幾位小數就看這位小數后面的數位,大于4就向前一位進一,小于五就舍去。師引導總結方法的名稱:“四舍五入”法。)
引出課題: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商的近似數”。(板書課題:商的近似數)
二、互動新授
1.出示教材第32頁例6情境圖。
閱讀情境圖中的信息,并問:怎樣解決爸爸提出的問題呢?
引導學生自主列算式,并試著計算:19.4÷12
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會發現除不盡。這時,師引導學生小組交流,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
通過交流,學生可能會想到:實際計算錢數時應該算到分,因為分是人民幣的最小單位;也可以算到角,因為現在買東西時已經不用分了。
教師小結:根據我們的生活實際,當所買的商品數量少的時候,可以保留整數,或者保留一位小數,或者兩位小數。當然如果數量很多的時候,通常會計算到分,這就要根據我們的實際需要進行取近似數了。看來取近似數一種是按照要求去取,一種是按照實際情況去取。(板書:按要求取,按需要取。)
然后再引導學生想一想:算到分和角時分別需要保留幾位小數?
(算到分要保留兩位小數,算到角就要保留一位小數。)
師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除的時候應該怎么算?
小組討論后,學生匯報: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算出三位小數,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算出兩位小數,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
讓學生自己用豎式計算:19.4÷12。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2.提問:說一說如何求商的近似數?
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引導學生小結:求商的近似數時,只需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除出一位,然后再用“四舍五入”法就可以取近似數了。或者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后,不再繼續除了,只把余數同除數作比較,若余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數等于或者大于除數的一半,就說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加上1。同時,求商的近似數的時,不需要算出商的準確值之后再進行取舍。
3.引導學生比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積的近似值的異同點。
小組討論后發言:相同點: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不同點:積的近似數要求出準確數之后再求近似數;商的近似數不需要求出準確數,只需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除出一位就可以求近似數。
師小結:求商的近似數非常重要,有時按照要求取近似數,有時按照實際取,在取商的近似數的時候,要明白應該除到哪位就可以不用再除了。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2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近似值分別是怎么取的。有些題保留指定小數位數后,近似數的末尾有0,要讓學生說說是如何處理的。如第2小題1.55÷3.9,保留兩位小數是0.40。
四、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節課你學了什么知識?有哪些收獲?
引導學生歸納
1.求商的近似數時,計算到比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再將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2.求商的近似數的時候不需要算出商的準確值之后再進行取舍。除到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后,不再繼續除了,只把余數同除數作比較,若余數比除數的一半小,就說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數等于或者大于除數的一半,就說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加上1。
作業:教材第36~37頁練習八第1、2、3、8題。
板書設計:
商的近似數
求商的近似數時,計算到比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再將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7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以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Recycle1第一課時,重點在于復習前三個單元所學語言知識,并要求能到實際的語言交際中去。
(1)重、難點:復習1---3單元會話,并在情景中運用;能聽懂Listenandcircle的錄音,并回答問題,會唱Let’schant的歌謠,能理解其含義。
(2)難點:在實際的情景熟練運用這些句子。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較活躍,具備一定的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我在新單元的教授過程中可以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創設一定的語言交流的環境,鼓勵學生自然的交流。同時,由于個體的差異,學生的分化已經形成并開始逐漸拉大,導致英語興趣濃的學生越學越有勁頭,而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學生越學越沒勁。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逐步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優生和學困生互助合作共同進步。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復習1---3單元的語言和詞匯,要求學生做到能聽、會認,并在實際情景中準確表達。
(2).復習1---3單元Let’slearn中的四會單詞和Readandwrite中的四會句子,要求學生能熟練地聽、說、讀、寫。
(3).能聽懂Listenandcircle的錄音,并回答問題,會唱Let’schant的歌謠,能理解其含義。
2.能力目標
(1)能夠把前三個單元所學語言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到實際的語言交際中去。
(2)能夠通過溫習舊知識開拓思維,自覺學習并運用融合和擴展后的新世界語言知識。
3.情感目標
隨著學生內容的擴展,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和說話、寫話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難點:復習1---3單元會話,并在情景中運用;能聽懂Listenandcircle的錄音,并回答問題,會唱Let’schant的歌謠,能理解其含義。
(2)難點:在實際的情景熟練運用這些句子。
五年級集合教案篇18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設計、制作太陽鐘,并用它計時。
2、嘗試做一個沙漏。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多種多樣的古代計時工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學具袋中有備)、手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有經驗的老農會根據天上的太陽來判斷時間,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陽的確可以當作一個鐘來計算時間。今天我們來學習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太陽鐘及各種各樣的計時器
(1)太陽鐘又叫日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
(2)認識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認識各種各樣的古代計時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陽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學生室外活動,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書上的樣子。
3、做太陽鐘
(1)你在不同時間里畫過物體的影子嗎?你發現了什么?
(2)我們來做在個太陽鐘。
(3)學生室外活動,畫不同時間里物體的影子,在每條影子旁標上時間。
三、總結應用
1、小結課文。
2、課后利用星期六時間,按照這種方法做一個整點時間的太陽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