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電子版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電子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圣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么書?(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
學派 | 代表人物 | 主要觀點 |
墨家 | 墨子 | 主張兼愛、非攻 |
儒家 | 孟子 | 反對一切戰爭,主張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
道家 | 莊子 | 主張無為而治 |
法家 | 韓非子 |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
兵家 | 孫武 |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
(之后,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么?
四、作業: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七年級歷史下冊電子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簡況。
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等重要史實。
理解:此時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還能得到鞏固。
過程與方法
閱讀提煉: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概括提煉出基本的知識要點。
縱向聯系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能夠用歷史事實說明臺灣、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國主義民族自尊:使學生認識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的斗爭都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
繼承傳統: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和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難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明清時期加強君主集權的負面作用是什么?(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過渡講解:這個時期的中國開始走向落后,但是還有能力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生了收復臺灣和勝利抗擊沙俄兩件大事。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開辟荊榛逐荷夷”
指導學生閱讀94-95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以及插圖、資料等,在書上標注要點并思考回答:
1.歷第一個對我國進行侵略活動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葡萄牙)
2.緊接著侵占臺灣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荷蘭)
3.誰收復了臺灣?(鄭成功)
4.這件事在歷起了什么作用?(捍衛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
5.根據95頁“動腦筋”:為什么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于中國”?(三國時,孫權就派萬人大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元朝時又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臺灣。所以,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于中國”。)
6.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臺灣的開發,另一方面與清政府分庭抗禮,形成分裂狀態。)
7.清政府怎么解決分裂問題?(1683年進軍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實現了統一,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鞏固了海防。)
過渡講解:東南方向的分裂問題解決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衛了東北領土的完整。
雅克薩之戰
指導學生閱讀96-98頁本目課文和插圖、地圖、“自由閱讀卡”等,作讀書標記并思考回答:
1.唐朝以來,黑龍江流域出現過哪些少數民族?(靺鞨、女真、滿洲等)
2.在雅克薩之戰中英勇抗擊沙俄的少數民族是哪一個?(達斡爾族)
3.誰兩次下令打敗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康熙帝)
4.根據98頁插圖和“自由閱讀卡”回答:圖中哪些是清軍?哪些是俄軍?清軍取勝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車而逃的是俄軍,右面眾志成城的是清軍。取勝原因是康熙決心大,部署周密;軍民眾志成城,為正義而戰;人數和武器裝備占有優勢等。)
5.1689年,中俄簽定什么條約?(《尼布楚條約》)
指導學生在97頁《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上,標明黑龍江、烏蘇里江、庫頁島的位置。
6.這個條約在歷和法律上有什么意義?(它是平等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講解“平等”概念并小結、留“伏筆”:經過協商,雙方各有讓步——清政府同意將尼布楚劃歸沙俄,沙俄同意將烏第河以南地區劃為“待議地區”,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見,這時中國社會發展雖然緩慢了,但是與侵略者相比,還有一定的實力,還能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后來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壯大、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雙方實力的差距日益擴大,終于導致東北許多地區逐漸被沙俄割走,臺灣也被日本割占兩次。具體情況,我們將會在今后的課程中逐步了解。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完成課本97頁“練一練”:連線搭配
2.完成新學案72頁“自我測評”。(其中選擇1的答案有誤,應訂正為BCD)
3.提醒學生預習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七年級歷史下冊電子版教案篇3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志;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導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為“世襲“的制度開始于何時嗎?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數學上的“數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啟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并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為什么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為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后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的問題“說說夏桀是一個怎樣的君主?你認為成湯滅夏的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為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濟的發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么?然后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并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 培養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國家興亡與暴政的關系
五、小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何啟示。 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下冊電子版教案篇4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下冊電子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采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杰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結合本課主題自制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
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并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后人為什么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么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P16頁的練一練
2、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名稱()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后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人文初祖
夏朝
禹時
七年級歷史下冊電子版教案篇6
春秋戰國的紛爭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
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課堂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七年級歷史下冊電子版教案篇7
[知識與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兩漢經營西域相關多媒體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3、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