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年級歷史教案
2023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脊虐l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于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系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現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
3、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展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的教育觀念。可以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于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系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系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借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后,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說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么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敘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2023七年級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圣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么書?(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
學派 | 代表人物 | 主要觀點 |
墨家 | 墨子 | 主張兼愛、非攻 |
儒家 | 孟子 | 反對一切戰爭,主張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
道家 | 莊子 | 主張無為而治 |
法家 | 韓非子 |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
兵家 | 孫武 |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
(之后,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么?
四、作業: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2023七年級歷史教案篇3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學建議>【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胺笔⒁粫r”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里?隋朝為什么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敦懹^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蹦隳苷f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么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2023七年級歷史教案篇4
1. 教學目標
1.比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器鑄造業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畜牧業發展的狀況;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2.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培養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揭示奴隸制文明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教學難點:青銅文明的概念、表現;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工具
4. 標簽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文明”一詞反映的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在夏、商、西周時期。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在青銅器制造工藝上。
學習目標:
1、掌握青銅文明包括哪幾個王朝。
2、掌握這一時期高超的青銅工藝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時期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商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4、懂得我國奴隸社會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的。
自學指導: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業?
2、青銅器制造業發展演變的過程?
3、青銅器制作有何特點?
4、夏、商、西周農業發展的表現?
5、畜牧業發展的表現?
新課學習:
教師提問:青銅器制造業的特點?(多媒體展示:青銅器的制作流程)特點之一:生產規模大
(多媒體展示)四羊方尊圖片特點之二:工藝精美
(多媒體展示,青銅器)特點之三:品種繁多,應用普遍
(多媒體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特點之四:分布廣泛
教師提問: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處?
學生回答: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
教師引導:這說明我國青銅制造業不僅僅分布在商周統治中心地區。在西南等邊遠地區青銅制造業照樣盛行。這說明當時青銅制造業還有何特點?分布怎樣?
教師過渡:夏、商、西周的手工業,除了青銅鑄造業之外,當時的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發達。(教師簡單提一下陶和瓷的區別,稍作講解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
教師引導:那么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表現如何呢?請第二組同學概括一下。
農業發展表現:?
判斷題:青銅文明就是青銅器工藝高超。
教師引導:上節課我布置同學們搜集了有關奴隸社會及奴隸悲慘生活的資料?,F在我請一些同學來演繹奴隸的悲慘生活。
分角色表演:
場景一
學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師完成):奴隸一天的勞動開始了。
奴隸主:(不停吆喝)快起來!快起來!(打開奴隸枷鎖)把地里的肥給我施了,才能吃飯。(隨著“啪”一聲鞭響,奴隸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隸身上)叫你快點,你不聽!(呵斥)
奴隸:(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會兒)
2023七年級歷史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梢?,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2023七年級歷史教案篇6
【課程標準】
了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__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2023七年級歷史教案篇7
一、識記和理解
1、記住春秋時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稱。
2、理解齊桓公為什么能夠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3、理解越王勾踐能夠轉敗為勝,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成語的來源。
二、能力與方法
1、通過閱讀教材上的材料,培養閱讀、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過學習管仲改革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學習城濮之戰,初步了解、分析和評價古代戰爭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習齊、魯、越國的發展史,認識到改革對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我們今天的改革是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我國社會進步。
2、我們只有積極投身改革,才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3、通過了解齊桓公與管仲的關系,認識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4、通過學習勾踐的事跡,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和不畏艱險、奮發圖強、持之以恒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及難點一、教學重點:“春秋”和“春秋五霸”;齊桓公首霸
二、教學難點:王權衰落的原因、表現及影響課型新課教學準備教師準備:
1、建議學生采取繪畫、表演等方式來展現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
2、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準備活動。
3、教師制作多媒體。
學生準備:
1、提前查閱資料,對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進行熟悉。
2、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成語故事短劇。
教學方法
討論法、表演法、講解法、提問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講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后他的兒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領犬戎大軍攻破鎬京西周滅亡,西周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又進入了春秋時期,那為什么這一時期在歷被稱為春秋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與我國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有關,說: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絕筆信,經打聽郭沫若找到了這個女孩,經過反復勸解,最終讓女孩放棄了輕身的念頭,臨走時郭沫若送給女孩一首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書楚”?!翱嘈娜耍觳回摚P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在這幅對聯中我們來找一下有哪個典故是屬于春秋時期。到底這個歷史故事又是怎么來的呢?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新課第六課——春秋爭霸的學習。
一、“春秋五霸”(板書)
(師)西周滅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宜也就是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河南洛陽),從此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那么我們為什么把這一歷史時期叫做春秋呢?春秋時期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
(生)答略
(師)春秋原為書名,是指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體史書《春秋》,因此書記載從魯隱公至魯哀公的歷史時期與周平王遷都到周敬王這一時期大體一致,因此,人們習慣上以“春秋”來命名這段歷史,這段歷史從公元前77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歷時近300年。
這段歷史是我國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周王室權利衰落,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周王出行請求諸侯給予車馬,上一代周王去世后,還要向各方諸侯要錢為父親買棺材。請大家想想,在春秋時期,王權為什么會衰落,王權衰落又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生)答略(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分封制度的發展,在分封制度之下,諸侯對封國有完全的經濟、官吏任免、和軍事權利,當封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達到能夠和周王室抗衡的地步時,封國還聽不聽周王室的調遣呢?
其次:我們來看看周平王如何當上國王的,周平王和外公申侯引犬戎軍隊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這相當于兒子殺父親,老丈人殺女婿,這是與我國社會倫理不相容的,周王室發生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各方的諸侯還會聽周王的調遣嗎?
從這兩方面的原因來看,王權的衰微在所難免。那么,王權的衰落表現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
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國無大事,唯祭祀和征戰”,我們從上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周時,祭祀和征戰都由天子命令,到了春秋時卻變為了諸侯,可見到春秋時期,王權已經衰落了。
在王權衰落的同時,各方諸侯為爭奪土地、財產、人口而進行長期的爭霸斗爭,一些諸侯被打敗,一些諸侯卻強大起來,做起了天下的霸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歷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當然歷“春秋五霸”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但是宋襄公十分窩囊;秦穆公僅獨霸西方,勢力未入中原,因此歷“春秋五霸”更偏重于第一種說法。(學生活動)
(師)齊桓公何在?(學生甲)在此!
(學生甲飾齊桓公)晉國、楚國、燕國、吳國、越國國君何在?(學生乙、丙、丁、戊等)
(學生甲)各國聽令,限你們在秋后,按照以前的禮制,把你們國家的財寶、特產、車馬、軍隊敬獻給周天子,可曾聽見?
(學生乙、丙、丁、戊等)是(面面相覷,不情愿)
(師)從剛才的短劇里,我們能感覺到齊桓公性格怎么樣?(生)
(師)那么如此霸道的齊桓公又是怎樣成為中原霸主的呢?他又有哪些政策呢?
二、齊桓公首霸(板書)
(師)首先,我們在地圖上找找齊國的地理位置,請同學們想一想,齊國的地理位置對請過稱霸天下有什么樣的優勢呢?
(生)答略
(師)齊國位于現在的山東北部,是一個靠海的國家,國內盛產魚、鹽,齊國將本國的特產販賣到其他內陸國家,因此,齊國經濟實力雄厚,這也為齊國奪取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礎。
史書有云:“爭天下者,必先爭人”齊桓公手下有沒有這樣一個能為他爭霸天下出力的人呢?這個人是誰?
(生)答略
對,這個人就是管仲,其實最開始的時候,齊桓公和管仲還是冤家對頭,在齊桓公與他哥哥公子糾爭奪齊國國君時,管仲曾站在齊桓公哥哥公子糾一方,還用箭射過齊桓公,要不是衣服上的衣帶鉤,齊桓公早就一命嗚呼。假如你是齊桓公,你將怎樣對待曾經想要自己命的管仲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幕歷史短劇,看看一代霸主齊桓公師怎樣對待這件事情的。(學生活動)
(學生甲)氣沖沖的樣子:管仲,我非殺了你不可,快,快,對魯國增兵,逼他們交出管仲,我要讓管仲死在我面前。
(學生乙飾鮑叔牙)君上,息怒。
(學生甲)哼!鮑愛卿,為何為管仲求情,再求情,我連你一起殺掉。(學生乙)君上,天下和管仲誰更重要?
(學生甲)當然是天下,鮑愛卿是想讓我為爭天下而不殺管仲?
(學生乙)非也!君上若只想治理好齊國,有臣等盡職盡責也就差不多了,君上若要稱霸天下,沒有管仲是不行的,齊國不能失掉管仲這樣的人才啊!正所謂:得管仲者得天下。
(學生甲)哦?這樣,容我想想。(深思中)旁白:當管仲從魯國回到齊國后
(學生甲)快將管仲請上殿來。(學生丙)君上(拱手作揖),罪臣在此。
(學生甲)管仲,聽鮑愛卿說你很有才能,以前的事情我既往不咎,我封你為齊國的丞相,希望你好好為我效勞。
(學生丙)謝君上不殺之恩,管仲定當不辱君上使命,為齊國肝腦涂地。
(師)感謝剛才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從這則歷史短劇中,我們能看出齊桓公怎樣的用人原則?
(生)答略
(師)我們從剛才的歷史短劇中能看出來,齊桓公任人唯賢,為齊國爭霸天下,和管仲擯棄前嫌,體現出齊桓公作為春秋首霸的不計前嫌、寬宏大量。因此孔子曾今又這樣的評價:“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這里我們也不得不敬佩齊桓公的大度。
管仲在當上齊國宰相之后進行了哪些改革呢?請同學們在書上勾畫下來。(生)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師)非常好,齊國經過管仲的改革后國力更加強盛。現在,齊桓公終于又實力爭霸天下了。下面請同學們在書上找一下,齊桓公為使自己成為天下的霸主又有那些舉措呢?
(生)答略
(師)我來歸納一下:1、“尊王攘夷”2、“葵丘會盟”。
所謂尊王攘夷是:尊:尊重,王:沒有權利的周天子,攘:排除,夷:周邊少數民族。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齊桓公打出尊重沒有權利的周天子,幫助周天子攻打周邊的少數民族,甚至還召集四方諸侯為周天子戍守洛邑,這樣做有利于齊桓公團結四方的諸侯,再則有利于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的名義征戰四方。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葵丘大會諸侯,宋、衛、鄭許、曹等國應約而來,周天子也派人送來禮物,葵丘會盟也標志著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霸業也臻于鼎盛。
齊桓公任人唯賢,任用管仲成就了一方霸業。當齊桓公去世以后,齊國內亂不斷,從此衰落下去,齊國帥落后,又有哪兩個國家開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呢?
(生)答略
三、晉楚爭霸(板書)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晉國和楚國的地圖。從地圖中找出晉國和楚國的位置。
晉國地處今山西境內,為爭奪中原霸主,晉國向南發展,而楚國也在同一時期向北發展,兩國戰爭一觸即發,晉楚爭霸帶給我們一個成語: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怎么來的呢?
原來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內亂,晉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來的晉文公外逃到楚國避亂。在楚國,公子重耳曾向楚國國君許諾,如果晉國和楚國交兵,晉國將主動撤退,恭迎楚國軍隊。在陶丘兩軍相遇,晉軍主動“退避三舍”(90里),退到城濮,楚軍主帥子玉不知是計,以為晉軍害怕楚軍,于是領楚軍深入追擊,在城濮被晉軍團團圍住,楚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叫做“兵不厭詐”。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于是迫不及待的在踐土會盟諸侯,周天子也趕來參加,并承認晉文公的霸主地位。晉文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二個中原霸主。
楚國在城濮之戰中失敗,楚國能甘心嗎?楚國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那么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又是怎么來的呢?(生)答略
城濮之戰失敗后,楚莊王即位,他任用孫叔敖整頓內政、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加強軍事訓練,楚國國力日漸強盛。公元前606年,楚軍揮師北上,并在東都洛邑附近檢閱軍隊,周天子被迫派人犒勞楚軍,楚莊王遂向來人“問鼎之輕重”,這就是“問鼎中原”成語的出處。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楚莊王問鼎中原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答略
(師)楚莊王問鼎之輕重,表明他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公元前588年,北進中原的楚軍與晉軍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相遇,邲之戰爆發,楚軍取得了邲之戰的勝利,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又一霸主。
但晉楚爭霸遠沒有這樣結束,晉楚之間為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相互進行戰爭長達80年之久。
晉楚爭霸結束后,又出現了哪兩個國家爭霸中原呢?(生)答略
四、吳越爭霸(板書)
讓我們來看看吳國和越國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圖上找出吳越兩國的地理位置。
春秋末年,位于南方的吳國和越國也加入了爭奪霸主的行列。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吳國稱霸。
吳王闔閭成為春秋霸主得益于兩個方面:1、重用人才。如:伍子胥、孫武。2、改革內政、訓練軍隊、建設城郭。
吳王闔閭即位后,采納伍子胥的建議,派軍事家孫武為將軍聯合晉國攻打楚國,
并于公元前506年大敗楚軍主力,五戰五捷攻下楚國都城郢城,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閭攻越,越國大敗吳國,闔閭受傷去世,子夫差即位,“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立志為父親報仇。于公元前493年大舉伐越,越國大敗。越王勾踐成為夫差的階下囚。夫差滅掉越國后乘機北上,相繼打敗魯、齊、衛等國,并在黃池會盟諸侯,成為中原霸主。
吳國滅掉越國后,越王勾踐成為夫差的階下囚,伍子胥曾多次勸夫差殺掉勾踐,但夫差不聽。越王勾踐乘機進獻美女——西施,并在夫差面前發誓愿意一輩子為夫差牽馬、提鞋,借此來麻痹夫差。果然,夫差中計,非但沒有殺掉勾踐,還把勾踐放回越國,這叫“放虎歸山,終為后患”。
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訓練”,乘夫差北上會盟諸侯,國內空虛的時機,大舉伐吳,經過幾次激戰,吳滅,夫差自殺。勾踐也效法夫差,北上會盟諸侯,勾踐也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
“春秋無義戰”,各方霸主發動戰爭只為擴大自己的統治范圍,爭奪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產,而在戰爭中,受牽連的是千千萬萬的貧苦老百姓。因此后世有“寧做太平狗,不為亂世人”的說法。但是,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一些大國吞并周邊一些小國,這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民族間的融合打下基礎。通過兼并戰爭,國家逐漸減少,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創造了前提。
吳越爭霸已經是大國爭霸的尾聲,歷史已經跨進了“七國爭雄”的戰國時代,欲知戰國風云,請聽下回分解!五、新課回顧:(略)
都城:洛邑(河南洛陽)
平王東遷時間:公元前770年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管仲改革
齊桓公首霸
“尊王攘夷”和“葵丘會盟”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晉楚爭霸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吳國爭霸
吳越爭霸
越國爭霸
六、課堂反饋:(略)
七、課后思考:
從齊桓公、楚莊王、越王勾踐身上,我們學到了什么?
八、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