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下冊教案
小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1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新詞。
3、理解詩歌內容,了解植樹的重要,體會少先隊員們要用實際行動綠化祖國的決心,教育學生從小要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出示幻燈圖片。
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們去干什?要求看圖說一段話。
2.板書課題:
走,我們去植樹
二、自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利用熟字自學生字和書寫方法。
(3)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按要求白讀課文。
教師行間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生字的瀆音。
(2)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煦:指名分析字形結構。
符:與“附”比較。
版:與“板”比較。
乖:與“乘”比較。
(3)交流詞語的意思。
和煦:溫暖。
音符:表示音調高低的符號。
版圖:戶籍和地圖,引申為國家的疆域。
乖乖:不淘氣,聽話。
(4)指名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三、范讀課文
放錄音范讀全文。
指名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四、作業(yè)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后練習2)
3.讀—讀,再抄寫。(文后練習3)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看拼音,寫詞語。
2.組詞區(qū)別。
照( ) 符( ) 版( ) 乖( )
煦( ) 附( ) 板( ) 乘( )
二、細讀課文
1鎬碌趌、2節(jié)。
(1)白由讀課文。
(2)討論。
①從哪兒看出少先隊員去植樹的決心很大?
(“走”單音詞后面的停頓,“我們一起去植樹”后面的感嘆號)
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有關句子。
②哪些詞句說明少先隊員的心情很高興?
(和煦的春風、輕快的腳步、歡聲笑語)
引導想象少先隊員在路上行走和植樹時歡樂的情景。
指導用歡快的語氣讀有關句子。
③少先隊員在什么地方植樹?誰能在省略號處補充內容?
告訴學生“到處”和“青翠”要重讀。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2.細讀第3~6節(jié)。
(1)指名讀課文。
思考:植樹有哪些好處?
(2)讀后交流。
(相機板書:綠色工廠綠色寶庫增添新綠綠色希望)
(3)進一步理解詞句,指導朗讀。
①講解光合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綠色工廠”,指導讀好“給我們送來清新的空氣,讓每個人都健康幸福”。
②“綠色寶庫”指什么?為什么說森林是“綠色寶庫”?除了“蓋房,架橋,造船,鋪路”外樹木還有哪些用處?指導讀好第4節(jié)。
(“離不開”、“寶庫”要讀重音)
③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億萬棵樹連起來,就染綠了祖國的版圖”一句,說說“綠色的希望”指什么。想象祖國處處是“參天的大樹”后的景象,練習有感情地讀第5、6節(jié)。
(4)練習背誦。
3.細讀第7節(jié)。
指導朗讀。
師述:植樹的好處如此之多,植樹的意義如此重大,讓我們動員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樹。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節(jié)。
學生練讀課文。
三、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分組背誦課文。
3.讀讀課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
四、布置作業(yè)
選擇學校的一種樹木,按名稱、外形特征、作用三個方面寫一段話。
小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2
首先,要努力提高小學生的預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提高他們的預習興趣,才能夠逐漸地培養(yǎng)起他們的預習習慣。比如,可以下午放學布置預習作業(yè),第二天一早就來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得好,看誰讀得有進步。及時進行鼓勵,以激發(fā)大部分學生的預習興趣,如此四五次,學生都不用老師布置,自己就知道每天晚上回家進行預習了。
第二,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標與要求。
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并不知道預習時該做些什么。所以在每次預習之前,教師要告訴他們預習的目標和要求。有了要求,加之對學習新課文的“求知欲”,學生會在家長的督促和幫助下完成預習。預習的扎實與否,直接影響到第二天的課堂教學質量和進度。
第三,要教給學生語文預習的方法。
要讓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語文預習的方法,學生預習時要具體做好3件事:一是讀一讀。讀詞語和課文。讀課文,一般讀5遍。1~3遍讀準字音,第4遍讀通順句子,讀出停頓;第5遍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點感情來。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多讀幾遍。二是想一想。課文中感興趣的句子、詞語是什么意思,生字怎么記住,如果孩子求知欲旺盛,他就會借助圖畫去研究。三是問一問。對于自己解決不了而急于知道的問題可以向父母或他人請教。如得不到答案可以在旁邊畫問號,到課堂上去解決。
第四,要放聲朗讀語文課文。
在語文預習中,放聲朗讀課文對于形成有效預習非常重要。俗話說“眼過十遍,不如嘴過一遍”,大聲朗讀,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課文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課文內容,思想意義,了解課文寫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說明的東西;第三遍要注意課文結構、寫作方法。讀過幾遍課文,其印象肯定會比“一默看”時深刻。
第五,讓學生養(yǎng)成做筆記的習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語文預習中,要讓學生學會做預習筆記,這對預習的效果是非常大的。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強調的就是動筆的重要性。教會學生做預習筆記時,可以在預習的課文上做標記;也可準備一本預習筆記本,把相關的資料、問題記下;還可以在本子上設新詞欄、重難點等等,為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當學生做到了這幾點,聽課的時候也就會比較容易地隨著老師的串講,理清老師講課的思路,并且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哪些解決了,哪些還不明白,通過聽課、提問,獲得及時解決。
第六,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收集、閱讀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一方面能夠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積累更豐富的知識;另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小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3
1、拮據:缺少錢,家庭條件貧困。
2、夢寐以求:寐,睡覺。睡夢中都想著尋找,形容迫切地希望著。
3、悶悶不樂:形容不高興的樣子。
4、迷惑不解:辨別不清,摸不著頭腦,不明白其中的緣故。
5、疲憊不堪:堪,忍受。疲勞得不能忍受了。
6、狼吞虎咽: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7、骨瘦如柴:形容瘦到了極點。
8、將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別人的心。指遇事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
小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4
繁星(七一)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哪一顆星沒有光?
哪一朵花沒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沒有你波濤的清響?
繁星(一五九)
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__________
本詩作者冰心,選作課文時有改動。
小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5
1.比喻句
(1)青苔把它裹起來,它躺在那兒真可以說成了一個囚犯。
這句話把豌豆比作囚犯,說明了最后一粒豌豆進入了一個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得不到陽光和自由。
(2)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這句話把蝙蝠比作沒頭蒼蠅,形象地寫出了蝙蝠耳朵和嘴被封住后,飛行時的混亂狀態(tài)。
(3)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這句話把超聲波比作波浪,把陌生的事物用常見的事物進行比喻,使得超聲波的特點更加簡單明了。
2.設問句
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是怎么做到安全飛行的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自問自答是設問句的特點,以設問句引出文章的中心內容,點明蝙蝠和飛機飛行安全的關系。
3.反問句
(1)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這句話是說它的眼睛特別敏銳,但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
(2)這不是難為蝴蝶嗎?
這確實是難為蝴蝶。
4.排比句
它們的身體是那樣輕盈,載不動一個水點;它們身上的彩粉是那樣素潔,一點兒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們是那樣的柔弱,比一片樹葉還無力,怎么禁得起這猛烈的風雨呢?
排比句的使用,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蝴蝶的弱小,也突出了作者對蝴蝶的擔心和著急。
5.含有關聯(lián)詞的句子
(1)這里既溫暖,又舒適。
(2)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請你來吧!
(3)雖然母親不相信,但她還是仔細地用一根小棍子把這植物支起來。
(4)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5)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fā)出一種聲音。
(6)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7)我一想起來就為蝴蝶著急。
(8)它們是那么高興,那么鮮艷。
6.含義深刻的句子
此刻,頂樓窗子旁那個小女孩——她的臉上洋溢著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發(fā)著亮光——正注視著豌豆花,快樂地微笑著。
豌豆花的力量是無窮的,它給了這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小女孩“快樂地微笑著”說明她的身體也逐漸恢復了健康。這一朵微不足道的豌豆花不但是眼前的美景,也是生命的重要啟示,更是最后一粒豌豆追求理想、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的結果。
小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教養(yǎng)
1、認識本課6個生字,學會其中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尊嚴、逃難、款待、樸實、狼吞虎咽、例外、骨瘦如柴、喉結、贊賞、思量、疲憊不堪、面呈菜色、僵硬、許配等詞語。
2、能通過把哈默與其他難民進行比較,從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tài)等描寫中體會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不同人物的形象。
教育
通過對哈默、杰克遜這兩個人物的認識,從中懂得人不僅要有自尊,還要懂得尊重別人。
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想象、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從描寫年輕人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句子里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嚴。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杰克遜對女兒說的話:“別看他現(xiàn)在什么都沒有,可他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解決辦法:
采取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談話法
教學媒體:
幻燈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課題入文,學習生字詞,能讀,會寫,識記。
2、初讀課文,能讀通、讀順。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寫了一個逃難的年輕人,在饑腸轆轆的情況下,沒有接受人們送給他的食物,而是執(zhí)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了食物,贏得了做人的尊嚴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請你回憶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板書:年輕人、杰克遜)
設計意圖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高年級的重點能力訓練目標,學習內容的解讀應該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邏輯過程,所以在進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讓學生回顧全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也鍛煉學生用凝練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欣賞人物——品味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語句。
(一)、找準切入點,表層解讀年輕人。
1、師:這一節(jié)課吳老師和大家再次走進這個故事。一個寒冷的冬天,沃爾遜小鎮(zhèn)上來了一群逃難者(出示:逃難者)問:看到這三個字,在你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2、那文中又是怎樣描寫這些逃難者的呢?
出示:默讀課文,用線畫出描寫逃難者的句子。
3、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句子
句子(一)
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
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
(1)請學生齊讀這兩個句子。
(2)理解詞語:“面呈菜色”、“疲憊不堪”
(3)問:那你能從這些描寫逃難者的詞語中感受到什么?
(4)指導朗讀這兩句話。
句子(二)
“這些逃難的人,顯然很久沒有吃到這么好的食物了,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也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1)請學生自由朗讀這兩個句子,并思考:從描寫逃難者的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抓住“立刻、狼吞虎咽、連……也……就”等詞語體會逃難者的極度饑餓。)
(2)通過指導朗讀體會。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使‘教師執(zhí)行’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經驗’的課程。”“學習過程還必須以‘生活世界’作為背景和來源。”學生對逃難者的境遇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抓住“逃難者”這一個詞語,讓學生去想象逃難者的可憐與悲苦,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形容“逃難者”的句子,變抽象為具體,一個簡單的詞語,使學生不僅理解了“逃難者”這一詞語的意思,而且也為后面更好地理解“尊嚴”打下了鋪墊。
4、讓學生想象:這些人在逃難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
5、小結:吃的沒有、喝的沒有、長距離的奔波流亡,又天寒地凍,在這樣饑寒交迫艱難的境況下,這些逃難的人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指名說)食物來填飽肚子、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6、出示:這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他更需要的是(指名說)
過渡:然而一個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輕人,在面對杰克遜大叔送上的食物時,他并沒有馬上接受這眼前的食物,而是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杰克遜是怎樣評價這個年輕人的?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說,目的讓學生明白一個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輕人,在食物面前,卻拒絕了。初步感知年輕人的與眾不同,為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作鋪墊。
(二)鎖定重點,解讀尊嚴,深度了解年輕人。
1、讓學生快速從文中找出杰克遜大叔對這個年輕的逃難者評價的句子。
出示:“別看他現(xiàn)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1)全班齊讀。
(2)出示:貧窮、尊嚴、富翁三個詞語。
(3)然后引導學生口述這三個詞語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簡單的詞序調換,不但是對學生的語言訓練,而且是引導學生對“尊嚴”的詮釋。
過渡:同是逃難者,為什么杰克遜大叔對年輕人有如此的評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哈默的三句話,帶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2、出示:自由朗讀課文2~4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年輕人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句子,并在書本旁邊寫批注。
(1)學生自學,寫體會。
(2)匯報交流:出示年輕人的話
他仰起頭,問:“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嗎?”
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說:“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不,我現(xiàn)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年輕人站起來說。
抓住年輕人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引導學生去體會年輕人心中的那份尊嚴:不應該接受別人的施舍,而是堅決地認為:自己想要得到食物,就必須得靠自己的雙手去勞動。
(3)出示:對話指導學生朗讀,個人--自由練讀—齊讀—分角色,讀出年輕人疲憊中帶有堅定。
(4)再次出示:兩個描寫逃難者吃食物時狼吞虎咽的句子。
問:這個時候年輕人狼吞虎咽地吃所得到的食物與其他逃難的人得到的食物一樣嗎?(指名說)
(5)發(fā)散說話:此時此刻,假如這個年輕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是讓學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去感悟人物形象。學生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并且抓住課文的空白處,去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想象中對哈默與眾不同的做法有更深入地理解。
三、感悟文章中心,升華人物形象。
1、引讀杰克遜大叔的話:“別看他現(xiàn)在什么都沒有,可他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2、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板書:贊賞)
3、拓展介紹:幻燈片出示哈默照片,教師介紹哈默。
4、同學們,年輕的哈默是可敬的,他也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一個賞識他的杰克遜大叔,那杰克遜大叔可敬嗎?(善良、有智慧、懂得尊重別人)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讀、自問中和文本、教師、同學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情感得到了升華,個性得到張揚。既培養(yǎng)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又攻破了難點。哈默心中那份高貴的尊嚴也不斷耕植于學生的心中,杰克遜大叔的形象也植入了孩子們的腦海,學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拓展延伸,總結升華。
1、出示名言請學生讀:尊嚴,就是拒絕乞討。尊嚴,就是以自尊贏得別人的尊敬。
2、請你圍繞“尊嚴”說或寫一條格言來激勵自己或自己的好朋友。
小結:讓我們大家都做一個像哈默有尊嚴的人,也要做一個像杰克遜大叔一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設計意圖拓展語文學習廣闊天地,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五、作業(yè)
(1)推薦一本書《勇敢的人—哈默》
(2)搜集有關“尊嚴”的故事。
板書設計:
尊嚴
年輕人杰克遜
贊賞
小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篇7
①ABB式詞語:
暖洋洋靜悄悄黑壓壓水淋淋濕漉漉
類似的詞語:
黑漆漆白茫茫綠油油水靈靈胖乎乎
②含有數字的詞語:橫七豎八
類似的詞語:
一唱一和成千上萬四面八方一毛不拔
③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
類似的詞語:趕鴨子上架打開天窗說亮話
④量詞:
一個豆莢一粒豌豆一個口袋一塊板子
一個裂縫一個囚犯一個早晨一個花園
一根棍子一根繩子一個節(jié)日一只鴿子
兩盞燈一架飛機一根電線一次實驗
一間屋子一種聲音一個世紀一個神話
一個奇跡一個水點一片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