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
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篇1
一、教學要求:
1、學習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3、憑借具體會語言材料,體會作者對拉薩湛藍的天空的贊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三、教學難點:
憑借具體會語言材料,體會作者對拉薩湛藍的天空的贊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四、教學準備:
收集有關拉薩的資料、錄音機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知道,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授新課
(三)精讀第二、三、四自然段
1、精讀第二自然段
①拉薩的天空那么藍,那么美,你們一定想讀讀作者筆下的拉薩了。請打開書36頁,自由大聲的朗讀二自然段。讀完之后,找到自己最喜歡部分把它多讀幾遍。也可以把你感受最深的詞語在書上做上記號。
②如果你認為你已經讀好了的同學,請你下讀給你的同桌聽,讓他給你提提意見。
誰愿意把你喜歡的部分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指名說)
③指導理解朗讀第一句話。
A、我喜歡“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這個部分。
B、那你請讀給我們大家聽聽。
C、你能把你喜歡這一句的感受說給我們大家聽聽嗎?
D、如果說得出來(拉薩的天很藍)(如果說不出來)不要緊,請你再把這句話讀讀好嗎?
E、同學們現在請你們站起來,用手摸摸天,你們能摸得到藍天嗎?(摸不到)好,請你們坐下來,你們看(出示圖片)你們摸不到藍天,課時為什么在拉薩的人們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藍天呢?(指名說。如果還說不出來就可以問,同學們,你們看看我們這里的天空,和拉薩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嗎?)(你真聰明真會想,請你坐下,拉薩的天空就像她說的那樣藍得讓人感覺到用手就可以摸到)
同學們請你們再站起來,閉上你們的眼睛,你們現就在湛藍的拉薩天空的下面,請你們把手伸出來摸摸,現在你們摸得到藍天了嗎?看誰最先摸到。
F、那么請你們帶著自己的感受把這句話讀讀。
G、有誰想來讀給我們大家聽的?
H、是啊,拉薩的天空真藍啊,拉薩的天空藍得真美呀,來我們一起來把這句話讀讀。
2、指導理解、朗讀第二句話。
A、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好像就浸泡在藍色里面,讓人感覺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學們你們還有喜歡其它部分的嗎?
B、我喜歡“有人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這個部分。
C、那么也請你來讀讀。你能說說你的感受嗎?
D、是啊!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呢!真是太妙了。請你再讀讀
E、藍天可以洗臉,你們覺得怎么樣啊?(真是太奇妙了)還有誰想讀讀的?
F、你們感覺怎么樣?(評)
G、你聽得真仔細,說得也很好。那你能把你的感覺讀讀嗎?
H、這句話多妙啊!我們一起來讀讀。
3、指導理解、朗讀第三句話。
A、同學們,還有喜歡的部分愿意和我們大家分享的嗎?
B、我喜歡“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fā)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這個部分。
C、那么請你也來讀讀。
D、聽了你讀,老師也想來讀了。如果老師讀得好,你們能給老師點掌聲嗎?(范讀、邊出示圖片邊做動作的讀)
D、謝謝你們,那請你們也能像老師那樣讀,甚至要能比老師讀得更好。別著急,先自己在下面練習練習。
E、誰想來試試?(指名讀)
F、你們聽了有什么感想?(自由說,說得好的請他讀,說得不好的也請他讀讀,然后再說)
G、那還有誰想試試的?
H、在白云的映襯下,湛藍的天空多么純凈啊!在河畔草地的對照下,湛藍的天空多么明潔啊!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句。
4、齊讀第二自然段。
拉薩的天空真藍啊,藍得用手可以摸到,藍得可以洗臉這么妙!藍得無比的純凈,藍得格外的明潔。那讓我們把這純凈、明潔的藍天的第二自然段一起讀讀吧!(配樂朗讀)
(四)精讀第三自然段
1、拉薩的天空真藍,藍得讓人神往,它把我們的視線緊緊吸引,久久不忍離開。同學們!你們的視線想離開嗎?想嗎?(不想)
2、那誰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讀讀呢?(久久不忍離開,瞧他多舍不得離開啊。)
3、我們一起帶著自己的感覺讀讀第三自然段。
4、拉薩湛藍的天空把你們的視線緊緊地吸引了,你們是多么舍不得離開啊!
(五)精讀第四自然段
1、同學們學到這兒,老師就想考考你們了。你們知道拉薩最有名的建筑是什么嗎?
2、接下來我們就到布達拉宮去看看。
3、請你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A、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
B、你真會讀書,那你能把你知道的讀讀嗎?通過讀書她知道了,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你們還有幫她補充的嗎?
C、你也很會讀書,那你能把它完整的讀讀嗎?
D、你們有什么感受嗎?(評)
E、老師的感受很你們是一樣的。通過他的讀讓老師看到了,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
F、我們帶著這種感覺一起來讀這一句。
G、你們還知道了什么呢?(能說就指導讀:邊說邊出示圖片。你說得真好,正是因為在這湛藍、純凈、明潔的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才顯得更加雄偉,更加壯麗。這是多么美啊!請你帶著你的感受把這句話讀讀好嗎?)
H、你讀得真好!老師仿佛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在湛藍的藍天下,顯得更加雄偉,更加壯麗了。我們一起來讀讀。
I、如果說不出來就
a、請你們再讀讀這個自然段,告訴老師你有什么問題想問的?
b、提出為什么有了這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顯得更加雄偉、壯麗?
(如果學生提不到這個問題,就有老師引導。同學們都沒有什么問題了,不過鄭老師可以有給問題想請同學們幫我解決。)
c、指名說,并出示圖片,朗讀這一句。
邊說邊出示圖片。你說得真好,正是因為在這湛藍、純凈、明潔的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才顯得更加雄偉,更加壯麗。這是多么美啊!請你帶著你的感受把這句話讀讀好嗎?
d、你讀得真好!老師仿佛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在湛藍的藍天下,顯得更加雄偉,更加壯麗了。我們一起來讀讀。
J、藍天下,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多么雄偉、多么壯麗啊!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段。
(六)指導背誦。
A、同學們!現在拉薩想請你們當中的同學當小導游,給游客介紹拉薩的天空,你們愿意去嗎?愿意嗎?
B、別著急,先請你們在下面練習一下等會再請你們來當小導游。
C、你們覺得這個小導游怎么樣?
D、(評讀)
E、那你們能比他當得更好嗎?
F、(有時間再讓他們練習)沒有時間就直接請。
G、這么多同學都想當小導游啊,那好你們現在都是導游了,請你們一起為游客介紹,拉薩的天空吧!(出示圖片配樂齊讀)
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根據詩句想象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小孩釣魚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yǎng)想像能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能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4、理解詩句,想象意境,激發(fā)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yǎng)想像能力。
三、跟老師一起學:
(一)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1、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蘇州市)人。紹興二十四年(1164)進士。孝宗時出使金國,表現出不畏__的凜然氣節(jié)。官至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他是南宋詩人之一,為“中興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來一度做參知政事。曾出使金國,全節(jié)而歸。晚年隱居石湖。他是位愛國詩人,也寫過大量的田園詩。其詩語言清新自然,風格溫潤委婉。與尤袤、陸游和楊萬里并稱“南宋四大詩人”。他的詞,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詩歌廣闊;文字精美,音節(jié)諧婉,與婉約派一脈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2、釋題:“興”是什么意思?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3、教師范讀全詩,學生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4、試讀全詩,回答上面問題。
5、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其一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參加。⑧耕織:耕田織布。⑨傍:靠近。⑩桑陰:桑樹下。
其二①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麥花:蕎麥花。蕎麥是一種糧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種,生長期很短。花為白色或淡紅色,果實磨成粉供食用。③籬落:籬笆。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遮攔的東西。④蛺(jiá)蝶:蝴蝶。
6、解釋全詩: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線,村里的男女都擔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其二:
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農民忙著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門前沒有人走動;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7、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tài)、動作、想象其語言)
8、資料:《四時田園雜興》(其一)是詩人退居家鄉(xiāng)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
9、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干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干完別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于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這首詩以一個老翁的口吻,寫初夏時節(jié)鄉(xiāng)村勞動的繁忙。成年的“村莊兒女”們,不論白天還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績麻,沒有一個閑人,沒有一點閑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孫”們呢,他們也在忙著“學種瓜”。這樣一方面更烘托出農忙無閑人的熱烈氣氛,一方面又表現了鄉(xiāng)村兒童在大人影響下從小就愛勞動的好品質。一個“學”字,寫出了小孩子們種瓜時認認真真的情態(tài)。
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10、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11、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
1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
13、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14、重點句:《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篇3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養(yǎng)成了良好的預習課文的習慣,對于文中出現的易讀錯的字音,大多可通過查字典等方式把音讀準。一些生詞也可利用查閱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等方法,在課前初步理解,個別弄不清含義的,可隨著課文深入學習時,再加深認識。
本文及本單元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正確的面對錯誤,并勇于改正錯誤,不但要讓大家受到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更要指導自己今后的行為實踐。因此了解本文作者林海音的成長經歷及她后來取得的成就,會更好地激勵學生懂得每一個人在面對錯誤、改正錯誤時,除了有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與幫助,還要有個人主觀的努力。基于以上目的,在學文前可組織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收集有關林海音的作者資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跡及創(chuàng)作成就等,針對資源有限的農村學校,教師可直接提供給學生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教學內容分析:
《遲到》是第九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上學經常遲到,在一個雨天被父親痛打一頓后心存怨恨。后來,在老師的幫助和父親的關懷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從此成了第一個到校的學生。
上學遲到是一個很難完全避免的問題,每一位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著名作家林海音在敘述這件事情時,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切身感受和父親的做法、態(tài)度細致刻畫出來,將一個一年級小學生雨天遲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發(fā)展,娓娓道來,告訴人們只有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長起來。
本文語言平實,條理明晰,有鋪墊,有高潮,有發(fā)展,有尾聲,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見真情,讓讀者領悟到了父親對孩子嚴厲而又深切的愛。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作者因為體會到了父親“嚴”和“疼”中含著的愛,改掉遲到這一習慣的過程,感受父親那份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作者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2.運用已經掌握的“品詞析句”的閱讀方法,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初步領悟本文前后照應、先總結后分述的寫作方法。
3.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認識改正錯誤、從小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自檢與反思,正確對待錯誤的良好品質。
教學難點分析:
1.概括父親關心我的具體事例,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詞句來感受父親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板書課題)同學們,你有過遲到的經歷嗎?說說你遲到的原因及你當時的心情。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遲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遲到了,這些事又給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齊讀課題)
二、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次瀏覽,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4.師生共同歸納主題性問題:①父親對我的態(tài)度為什么截然不同,這兩種態(tài)度說明了什么?②父親為什么對我這么嚴厲?③父親到底是怎樣愛我的?
三、精讀,理解感悟。
(一)學習第1自然段。
1.帶著問題①,自讀自學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書:很疼、很嚴)
2.語言訓練:將這句話改換語序讀一讀,說說你讀后的不同體會和感受。
①我的父親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
②我的父親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但是他很疼我。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自由讀第2自然段,說說從哪些地方你體會到父親對我很嚴呢?
2.指名回答。
(三)學習第3-10自然段。
1.自由讀第3-10自然段,說說你又是從哪兒體會到父親對我很嚴很嚴?(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句子去理解)(板書:很嚴很嚴)
2.父親為什么這么嚴厲地打我?讀文,找出作者的表現說明我該打的原因。(結合課后習題3理解,體會我的心理活動)
3.我挨打最后的結果當然是上學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學,有情有可原之處嗎?
4.有,為什么父親還是打了,最后又為我送來了夾襖和錢呢?你有過這樣的情況嗎?你的心情如何?此時,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過渡:我的感動不僅僅是因為此,而是韓老師的教育讓我體會到了父親對我的深沉的愛。下堂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細細品味。
四、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承上啟下,激發(fā)學習興趣。
1.上節(jié)課,我們學到我挨打后,還是去上了學。然而,在韓老師要我們靜默時,我聽著,聽著卻鼻子不禁抽搭起來,想要哭。我為什么會這樣?當時,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說一說。
2.學生靜思后,指名回答。(體會我在韓老師的引導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理解到父親打自己,是關心自己良好品質的形成,對自己的嚴厲是一種真正的愛。)
二、繼續(xù)學習。
(一)學習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讀第13-15自然段,說說父親又是怎樣疼我的?(引導學生抓父親的動作體會)
2.聯(lián)系前文,說說你對父親愛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是我的父親很疼我,()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這()是他對我深沉的愛。
(二)學習第16自然段。
1.是啊!無論是我的父親很疼我,還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這都是他對我深沉的愛。(板書:深沉的愛)
2.能享受這么深沉的愛,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決定怎么做呢?(指名說)
3.帶著你剛才的想法和感受讀最后一自然段。
4.指導感情朗讀。(輕松、愉悅、充滿感激)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觀,都源于——(父親深沉的愛),帶著這種體會再讀第一自然段。
2.在頭腦里回顧一下,作者是怎樣寫讓她感動的生活經歷的?(選取典型事例,有詳有略敘述,前后對比來突出重點;注重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特別是心理描寫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會像作者一樣有讓自己感動的生活經歷,學著作者那樣說一說、寫一寫,與大家分享吧。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堂作業(yè)》。
板書設計
8.遲到
很疼很嚴,很嚴很嚴
深沉的愛
自我問答:
每個人都會有犯錯誤的經歷,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既要有主觀的努力,也離不開客觀環(huán)境對我們的影響與幫助。本文中的父親對作者認識和改正錯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感悟出作者如何在父親的嚴厲與慈愛中認識和改正錯誤的這一中心,教師采用了直接插入重點部分,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使學生在對比的體驗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正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明確要求的,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視學生閱讀的體驗和感受”。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注意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的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大膽放手,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多次讀文、勾畫重點、做好批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同時還注意把“語文天地”中的相關內容整合到了課文的教學中。此外,北師大版教材圖文并茂,教師充分的運用了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進行圖文對照,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喚醒了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知道我國的國名和首都。
2.尊重國旗、國徽、國歌。升國旗、唱國歌時要立正、敬禮。
3.激發(fā)學生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國旗、國徽,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尊敬國旗、國徽,怎樣尊敬國旗、國徽。
教學過程:
一、認識祖國
1.老師講授“祖國”的概念,用學生已有的“母親”概念入手去理解祖國的概念。
2.祖國在哪里:用地球儀讓學生知道祖國的大體位置。
二、讀熟并記住三句話
1.教師教讀三句話。
我是中國人。
我國的國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國的首都是北京。
2.通過指名讀、小組讀、全體讀、比賽讀、比賽背誦等形式,讓學生熟記這三句話。
3.播放祖國__、長城、長江、黃河、珠穆朗瑪峰等圖片,讓學生感到祖國的偉大與美麗。
三、認識國旗、國徽
(一)認識國旗
1.出示國旗圖片。
2.從色彩、形狀、圖形等方面引導學生觀察國旗,并說一說。
3.講解國旗的紅色和五顆五角星所代表的意義。
4.畫一畫國旗。
5.欣賞圖片,說說在哪些地方出現了國旗,你在哪些地方還看到過國旗。
結論:國旗代表國家,我們要尊敬國旗。
(二)認識國徽
1.欣賞國徽圖片,從形狀、圖案、色彩等方面說說國徽是什么樣子的。
2.教師講解,讓學生明確:__象征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齒輪和谷穗象征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國徽也是國家的標志,我們要尊敬國徽。
3.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國徽?(圖片展示、學生議論)
四、學唱國歌
1.教師介紹國歌。
2.教師教讀國歌歌詞。
3.播放國慶節(jié)升國旗唱國歌、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全體起立唱國歌、奧運會體育健兒奪冠唱國歌等視頻,讓學生跟著學唱。
4.課堂展示唱國歌。
五、參加升國旗儀式
1.為什么要舉行升旗儀式。
2.觀看視頻:__升旗儀式。
3.閱讀并討論課文16頁,知道升國旗時要立正、敬禮。少先隊員行隊禮、軍人行軍禮、一般人行注目禮。
4.教師示范立正、行注目禮,學生互相學習、規(guī)范行為。
六、課堂小結
回顧本課內容,歌唱國歌。
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篇5
教學設想與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同學通過了解故事意思,體會出課文蘊涵的寓意,從而教育同學要心口如一。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復述故事。
4、搜集與龍有關的寓言、成語或故事等。
教學準備
課件、錄音機等。
教學重點、難點
雖然同學接觸過古文,但是它與文言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還是截然不同的。同學能否正確的斷句,流利的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要把指導同學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的重點。從理解課文來看,難點在于讓同學讀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蘊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利用課件輔助教學為同學提供生動形象的畫面,創(chuàng)設情境加強對同學朗讀的指導是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的關鍵。
教學過程
一、成語入手,激趣導入
1、交流課前搜集情況,引出課題。同學們,能說出有關龍的成語或詩詞嗎?隨著同學的回答,教師相機板書:葉公好龍。
2、點出課題,激發(fā)興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龍有關的寓言故事。“葉公”是誰?“好”是什么意思?應讀幾聲?想不想知道葉公和龍之間了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由“好”這一中心詞入手提出問題,激發(fā)起了同學欲進入課文中探究的興趣。】
二、初讀寓言,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每個字的`音。(讓生自由讀,這里要給足時間,讓同學讀文、認字。提示同學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或不會讀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問一問老師,也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猜一猜。)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課件出示本課的生字)誰來把這些生字讀給大家聽聽?字音都讀準了嗎?同位之間互相讀一讀,教師巡視,聽出不準的字音,和時糾正。全班齊讀一遍。
3、讀文感知意思。誰能把課文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認真聽,每一句話都讀對了嗎?再找同學讀,評價、糾正;再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全班齊讀,邊讀邊體會課文的大體意思。
【設計意圖: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讀中感悟,讀中促講,讀中發(fā)展同學能力都需要教師調動同學讀文的積極性。用同學喜歡的方式讀,同學樂讀,愛學。讀法多樣,讀的興趣濃厚,使同學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回顧學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聯(lián)系,總結學法。請同學們回想:我們上學期在學習《刻舟求劍》一課時,是怎樣解決難讀、難記、難懂的句子的?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總結出學習古文的許多好的方法。
2、由難入手,自主提出問題。課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讀懂了,能大膽地告訴老師在預習、讀書時遇到的難題嗎?同學邊說,教師邊把重點句、詞或共性的問題寫在黑板一角。
3、運用方法,自主、合作譯文。(課件出示古文)剛才,我們一起總結了許多好的學習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種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當然,也可以提出你的問題在小組里解決。下面我們來個小競賽,看看哪個小組自學得好自學得快。老師也參與到你們中間。
4、集體討論,研讀探究。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你都解決了嗎?你解決了哪個問題?(同學可能談到的詞句:“寫龍”、“窺頭與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w”)你是怎么理解的?這個詞是什么意思?這個句子呢?你能把它讀給大家聽聽嗎?
同學們,還有哪些問題你是通過學習,自身解決了?你也可以提出來考考大家。
老師這里也有問題,看誰能解決?⑴、有些字的字義,古代與現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嗎?⑵、“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你怎么理解這句話的?誰把它讀給大家聽聽?
【設計意圖:本層次的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同學在質疑之后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匯報交流中,同學以簡驅繁,突破難點,暢所欲言,打破了保守,形成了開放式課堂。特別是男讀女譯→女讀男譯→師讀生譯等一遍遍不同形式地讀、譯、問、答,使每個同學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持久地堅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歸整體,挖掘寓意。根據你的理解,說說這則寓言寫了個什么故事?你覺得葉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從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聯(lián)系生活,拓展開去。同學們,你喜歡葉公嗎?為什么?你想對葉公說點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葉公這樣的人?展開想象:真龍回到天上以后,會怎樣想?葉公回家之后又會怎樣做?
【設計意圖:發(fā)明性的設計問題意圖在于明理,拓展了同學的思維空間,讓同學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廣博精深,體情悟道自然不刻意。】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們請兩位同學上臺來演一演這則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現代話演,然后啟發(fā)同學:假如用古文來演效果肯定會更好,怎么樣,有信心嗎?在此基礎上,促使全班同學都能背過。
【設計意圖:演一演為同學的誦讀提供了空間,將同學帶入情境中,身臨其境,熟讀成誦。實際上這里在扮演時揭示寫作順序,為同學背誦做鋪墊,使朗讀扮演相輔相成,理解背誦相得益彰。】
六、探究作業(yè)
1、把《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講給他人聽,并考考他們。
2、給葉公寫信,告訴他如何做一個心口如一的人。
3、繼續(xù)收集與龍有關的資料,辦一次“我所知道的龍”手抄報。
【設計意圖:巧設作業(yè),拓展延伸發(fā)展個性。】
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篇6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yōu)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求
學習本課的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意,初讀課文,體會母親對我無私的愛,并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課文語言優(yōu)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孫友田的經典詩句,相機介紹詩人。
2、孫友田能成為詩人,離不開他的母親,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椤K屆髟滦枪馀惆槲业耐辏弥腔鄄湃A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3、這是位怎樣的母親,竟能給她的孩子帶來如此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友田寫的散文《月光啟蒙》(板書課題齊讀)
4、指導寫好“蒙”,理解:啟蒙(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智慧得以初步開發(fā)。)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讀,注意輕聲(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鳳、凰、嫦、荊、帳)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掌握情況。
3、通讀課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3):寫童年夏的美妙,是母親的歌謠使“我”懂得了對故鄉(xiāng)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第二段(4~8):寫母親在夏夜給我講神話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啟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寫母親是啟蒙老師,為“我”飛向詩歌王國奠定了基礎。
4、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完成《習字冊》上的字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通過讀文,理解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母親對我那廣博無私的愛,理解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收集家鄉(xiāng)的民歌童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yōu)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詞組:
美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最美的時辰混沌的童心
動聽的歌謠風趣的童謠濃郁的詩情芳香的音韻想象的翅膀
讀完這些詞組,在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呢?(自由說)
過渡: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保留著對童年的美好回憶,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跟孫友田一起,踏著月色,走進他們家的籬笆小院,走進他那永遠美妙的童年夏夜。
2、出示畫面。指名讀第一節(jié)描寫月夜的句子,把你的感覺讀出來。齊讀這段優(yōu)美的句子。
3、就在這美妙的月夜里,最令人著迷的是什么?
板書: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
(二)第一板塊品讀歌謠魅力。
1、母親唱了哪些歌謠呢?找出來讀一讀,把你最喜歡的那首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象,看看你能讀懂些什么?
2、出示:
出示民謠: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們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生自由念讀)
師:(指名讀,讀得響亮、鏗鏘)你來看,母親是怎么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三月的和風”什么感覺?(吹面不寒楊柳風。輕柔的、溫暖的感覺)
“小溪的流水“什么感覺呢?(恬靜地)
師:那么怎樣來表達這種感覺呢?你試著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師領讀一句,給予一定的節(jié)奏和速度。生跟讀。)
師:對,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讀時,要輕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種悠長飄逸、舒緩自由的感覺。
(生齊讀,有韻味。)
師:讀得已經不錯了。你們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個孩子,聽母親來唱一唱?
師:那就閉上眼睛。
師: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歌聲也飄出來了……(課件示歌謠錄音)
師:你聽了有什么感覺?
能不能用上書上的語言來描述一下?
生:(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母親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溫柔,如溪水一般悅耳,可怎么會有香味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多元化理解:
(1)母親的體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勞,換上了干凈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親懷里,聞到了母親熟悉的體香。
(2)母親的嗓音格外甜潤,格外深情,聽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連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聞到了香味一般;
(3)雖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豐富,苦中有甜,甜得讓我似乎聞得到香味。
師:在苦難的日子里,能對未來始終抱著熱情,懷著美好的向往,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這樣的芳香的音韻,不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們知道,聲音是無形的。作者是怎么來寫出母親聲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韻,什么器官可以感覺到?
生:皮膚可以感覺和風,耳朵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芳香。
師: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同樣的感覺——母親聲音的美妙。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生再讀句子。)
3、美妙的還不僅在那些民歌。你再來讀讀這些夏夜里的童謠:
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師:三首童謠,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腳,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著喊著讀。覺得怎么讀暢快你就怎么讀。
(生自由讀,跺腳的,拍手的,邊讀邊做老鼠啃鍋沿動作的,不一而足,氣氛活躍。)
師:這些童謠,念著有什么感覺?(音韻美,節(jié)奏明快,押韻,流暢,幽默)
學生交流。多種形式、個性化朗讀。
這童年的夏夜,有這節(jié)奏明快,幽默風趣的童謠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5、過渡:民歌民謠明快、流暢、有趣、幽默,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而且還飽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多有意思啊!一位作家說過,歌謠是兒童的精神食糧。你們的感受和孫友田一樣。(出示:明快、流暢、有趣、幽默)
(三)第二板塊感悟月光、母親、啟蒙
1、媽媽白天非常勞累,但還要在月色下給孩子唱歌、說明什么?她希望什么?(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希望孩子們熱愛生活,教育孩子要勤勞等等)能體會嗎?
(1)出示第五節(jié):那時,我們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讀到這兒你會奇怪嗎?為什么母親這樣勤勞,生活卻還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嗎?
(出示:黃河留給家鄉(xiāng)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齊讀
這句話中兩個“長”有什么不同嗎?(生長/產生)這里不生長糧食,卻流傳什么?
(2)是的,千古黃河,勤勞的人們總是滿懷希望地耕種,可由于土壤、氣候等問題,收成不佳,但歌謠卻從黃河故道中流傳下來,聰明的母親一聽就會,會那么多歌謠,通過傳唱——(顯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xiāng)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句話你懂嗎?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開朗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
(3)母親擅長歌謠,母親通過歌謠傳遞著她對“我”深深的愛,同時也把她對故鄉(xiāng)的愛,對生活的愛,傳遞給“我”,這些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開始懂得對故鄉(xiāng)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從課文中,我們知道了歌謠、蓮花落等民間藝術。蓮花落是一種民間曲藝,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蓮花落、落蓮花”一類語句作托腔或結尾。俗稱落子。
(4)慈祥的母親,唱完歌謠講故事,她讓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飛越遠,而此時,母親講完故事,又開始唱那風趣幽默的童謠,把“我”的思緒從高深莫測的夜空引到充滿情趣的人間。
出示: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明月已至中天說明夜深了,“玉石雕像”看過嗎?形容一下。為什么把母親比作“玉石雕像”?(美麗、圣潔)讀出來,指名朗讀
2、因為有這樣一位母親,童年的孫友田是幸福的。孫友田對母親滿懷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章的最后寫道:(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1)母親,這個連字都不認識的農村婦女是他的啟蒙老師,為什么?(引讀——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椤K屆髟滦枪馀惆槲业耐辏弥腔鄄湃A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自由讀這段話。
(2)也許母親并不知道她的歌謠對于“我”來說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一段,好嗎?
師引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因為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椤?是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是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3)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總結全文、點明題目:月光下,母親給了我啟蒙教育。點明中心:感謝、懷念母親。)
現在你知道文章為什么以《月光啟蒙》為題了吧。
(1)學生自讀。思考:課文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呢?
(2)師總結:母親在月光下用民歌民謠、神話故事、謎語給孩子播下了一粒粒愛生活、愛文學的種子,使他們生根、發(fā)芽、生長……如今,孫友田成了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那是因為母親從小給了他——月光啟蒙。[指板書]
(3)師引:讓我們滿懷感激之情,朗讀這詩一般的語言。
師生配樂齊誦。
(四)第三板塊表達懷念之情
1、正因為這月光下的啟蒙教育影響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啟蒙》為題,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板書)通過此文在告訴我們:雖然我的母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但她卻――(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椤?雖然我的生活貧窮而清苦,但我的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雖然我的母親不認識一個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在你們的眼里,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
(1)勤勞的母親、聰明的母親
你能聯(lián)系課文說嗎?(學生讀課文)
(2)善于和孩子溝通的母親;非常愛自己孩子的母親;這是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
3、這就是我的母親,一個令作者驕傲、自豪的母親!然而,時間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母親的青春。我個子高了,母親的脊背卻彎了;我長大了,母親卻老了;生活好了,母親卻感受不到了。出示課件: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4。我多想喚醒母親的記憶,讓她知道:當年,母親是我的驕傲;現在,我能讓母親為我而感到自豪。
而現在的母親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可曾經,――(點出齊讀: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現在的母親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可曾經,――(點出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現在的母親滿頭白發(fā),深深的皺紋刻在她的額上。可曾經,――(點出齊讀: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同學們,母親給了作者無私的愛,回想起母親,作者充滿了深深的感激和懷念,他認為“是母親為我開啟了文學的大門”,所以他特別感激母親。
感謝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椤?感謝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華啟迪我的想象。)感謝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師:此時此刻,我多么想喚起母親的記憶,我在母親耳邊低聲地說:
課件示:母親:您可曾記得
(五)總結
1、故鄉(xiāng)的天空不會忘記,我更不會忘記。母愛是永恒的話題,世界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在歲月的流里,有些東西會消失,比如母親會老去,“我”也會老去。但有些東西,在歲月里沉淀,比如,像母親這樣的歌聲……
2、再讀文章最后一段。
齊讀: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板書:17、月光啟蒙
難忘感激
母愛
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篇7
學習目標
1.提高同學表達、應對、傾聽、提問等語言能力.
2.運用本單元學習的說明方法,學習寫一篇說明性的文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激發(fā)興趣
今天同學們帶來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讓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他人的喜愛,讓他人心甘情愿地把他買下來嗎?那俺們今天就試著做一名“小小推銷員”.
精心準備
熟悉“商品”.對你的“商品”進行全面了解.從外觀、規(guī)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價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數.
找出產品最能打動人的地方,準備做精彩的描述.
面對“顧客”,你用怎樣的表情、怎樣的語氣、怎樣的語言推銷你的商品,請做好充沛的準備.
考慮“顧客”針對產品會提出那些質疑?你將如何解答.
小組試買
在小組中試著推銷你的商品,讓同學們針對你推銷產品的內容、語言、語氣、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議.
認真聆聽同學們的建議,合理采用.
班級特賣場
每組選出最優(yōu)秀的“推銷員”,推銷自身的產品.
“顧客”認真聆聽“推銷員”的介紹,對產品提出質疑.
耐心、機智地回答“顧客”的問題,抱著既對消費者負責,又對產品負責的態(tài)度.
總結
評出最佳“推銷員”.
你認為怎樣才干夠做一名優(yōu)秀的推銷員?(優(yōu)秀推銷員的規(guī)范是什么?)
第二、三課時習作
確定習作內容
默讀本次習作的要求,和同學交流一下.
確定習作內容.
作文指導,怎樣寫說明文
回憶一下說明文和一般的記敘性文章有什么不同.
寫說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你準備從哪些方面介紹物品,用上哪些說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點?如:外形、質量、用途、價格等,抓住突出的特點,用數字、舉例、對比、打比如、生動描寫等方法,具體描述物品的特點.)
可以適當運用一些資料,但不要大量抄錄.
自主習作,教師巡回指導
相互修改,完善習作
電子版五年級語文教案篇8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認識琥珀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讀后思考討論:
l.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蒼蠅、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呢?(人們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這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二、啟發(fā)談話
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運用了豐富合理的想象,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fā)現過程。
三、閱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后討論:“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約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后來地殼發(fā)生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過一萬年了。)
3.老師小結:因此,科學家的推測和估算是有根據的。
4.指名讀第2-11自然段。讀后思考: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課文中有幾處寫了太陽光的熱?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因為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5.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6.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象的根據是什么?(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7.指名讀第3-4自然段。
8.老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9.指名讀第8自然段。
10.老師小結: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
四、繼續(xù)學習課文
1.思考討論:科學家是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呢?
(松樹滲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蒼蠅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這樣就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巧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據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xù)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3.思考討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了化石的?
(后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地殼發(fā)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兒石。)
五、啟發(fā)談話
對于這塊琥珀的形成,科學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討論:
1.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fā)現的?(風吹浪卷到岸邊,孩子踩著后挖了出來,孩子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2.漁民看到這塊琥珀,為什么說“這是很少見的?(一塊琥珀包裹兩只蟲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現出了這塊琥珀的不可多得,極有價值。)
六、齊讀最后一段
七、老師小結
這塊琥珀給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既然在一萬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經有蒼蠅和蜘蛛,那么蒼蠅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萬年以上了。這是這塊琥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