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件教案
初中物理課件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建立熱值概念。知道熱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熱值的表示法和常見燃料的熱值,能利用熱值表進行有關燃料放熱的簡單計算。
2、了解熱機效率。知道熱機工作時燃料釋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樣提高熱機效率以及提高熱機效率的意義所在。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社會調查、分組交流合作,了解熱機效率及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熱機的利用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并能夠簡述熱機使用產生的排放物
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培養自覺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燃料的熱值、熱機效率以及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
教學難點
熱機效率的理解和環境保護。
課前準備
木柴、煙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氣(打火機中裝有)等燃料樣本,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課前進行有關環境污染方面的社會調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無論是燒菜做飯,還是奔馳的汽車與火車,乃至直入蒼穹的火箭等都離不開燃料。即從原始人類學會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們使用的能量絕大部分還是通過燃料燃燒獲得的。那么燃料燃燒釋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來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燒對環境會造成那些影響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節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
二、新課教學
1、課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氣燒飯、鍋爐中煤炭燃燒、內燃機車、飛機、輪船等,引出常見的燃料。
2、設疑:常見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燒時都會釋放能量,但它們釋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來表示它們這種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與討論:如何比較不同燃料燃燒釋放能量的能力的不同?
注:如果學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師引導:必須保證哪些量相同才能進行比較?(燃料的質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燒)。
(一)燃料的熱值
燃料的熱值:把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釋放出的能量(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用q表示。單位是J/kg,氣體燃料熱值單位是J/m3。
注意,質量必須是單位質量1千克,必須完全燃燒。
強調:熱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種類有關,與質量和是否完全燃燒無關。
學生查熱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氣熱值的物理意義。
由熱值的定義我們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燒釋放出1.2×107J的熱量;
那么質量為mkg的干木柴完全燃燒釋放出多少J的熱量,怎么計算?
m﹒q
由此得出熱值的計算公式:Q=mq。
思考:氣體燃料通常不用質量而用體積,因此計算氣體燃料放熱時,公式應該寫成Q=qV
例:計算4kg柴油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
所以Q=mq=4kg×3.3×107J/kg=1.32×108J。
答: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為1.32×108J。
估算練習:在圖12-26所示的情況下,所需的干木柴、煙煤和汽油。
交流與討論:在圖12-26中,實際需要的干木柴、煙煤和汽油的質量大大超過計算得出的數值,這是為什么?
(二)熱機效率
實際上熱機工作時,并不能將燃料所蘊藏的化學能全部用來對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過程中損耗掉了。
課件展示:教材圖12-27“熱機燃料燃燒能量走向示意圖”。
由圖可知,真正能轉變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燒所釋放能量的一部分。
熱機效率:熱機轉變為有用功的能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所釋放的能量的比值稱為熱機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總×100%)。
過渡語: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們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熱機的效率。
自學P38第四自然段
交流與討論: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熱機的效率?
歸納:主要途徑是減少熱機各種能量損失。
具體措施:(1)使燃料盡可能完全燃燒(煤粉、鼓風)
(2)減小機械摩擦(選用優良潤滑油)
(3)盡量簡化機械傳動部分(三角旋轉式發動機)
5、課件展示:各種熱機的效率
思考:熱機的效率能否達到100%?為什么?
(三)環境保護
熱機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造成了環境污染,如噪聲污染、廢氣污染等。
課件展示:燃料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的有關圖片和生活場景。
交流與討論:通過上面的展示,并聯系我們的生活環境談一談:燃料燃燒對環境有哪些影響?
歸納:(1)燃料燃燒排放的煙塵,使空氣混濁,影響動植物生長。
(2)汽車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如過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CO能造成“煤氣中毒”,讓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會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莊稼,破壞生態平衡,還會腐蝕建筑物……
閱讀: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和信息窗內容,進行環??倓訂T。
三、課堂小結:
1、熱值:①概念:②單位;③公式:④計算:
2、熱機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熱機效率的途徑:具體措施:
3、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四、課堂練習
1、液化氣的熱值是4.9×107J/m3,,其物理意義是,完全燃燒5m3的液化氣可以產生J的熱量。
2、火箭常用液態氫氣作燃料,其原因是。
3、下列關于熱值的說法正確的是()
A、燃料不燃燒,其熱值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燒其熱值要變小。
C、.燃料的熱值與燃燒情況和質量無關,只與燃料種類有關。
D、燃料燃燒時放出熱量多的其熱值就大。
4、一個含0.6kg無煙煤的蜂窩煤,能燒開5瓶水,而0.6kg的液化氣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天做飯、燒開水、洗澡用水。這樣看來不同的燃料的不同,若q無煙煤=3.4×107J/kg,5瓶水的質量是9kg,從20℃到燒開,那么這個煤爐的效率是。(一個標準大氣壓下)
5、要提高熱機的效率,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盡量減少廢氣帶走的熱量。
B、盡量保持機械部件之間有良好的潤滑。
C、盡量減少曲軸傳遞給飛輪的機械能。
D、盡量減少散熱損失。
6、煤和石油在燃燒時生成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燒還會產生粉塵和一氧化碳,這些和排放到空氣中,嚴重污染了大氣。
7、用煤炭燒開水,水實際吸收的熱量遠遠小于依照熱值計算的熱量,為什么?
作業設計
①一臺大型推土機的推力約為3×104N,勻速推著土總行程達10km,消耗柴油約30.3kg,求推土機上裝的柴油機的熱機效率。
②點燃一只無煙煤(0.6kg),能燒開5瓶水,而點燃0.6kg的液化氣可以供普通人家燒一天的飯菜,開水還可以燒淋浴用的洗澡水。這樣看來:不同的燃料()不相同。若q無煙煤=3.4×107J/kg,5瓶水的質量約為9.5kg,從20℃燒開,那么這個煤爐的熱效率是()
板書設計
第四節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
一、燃料的熱值。
熱值:1千克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
(1)符號:q
(2)單位:焦/千克。(J/kg)?;驓怏w燃料的熱值:J/m3
(3)熱值的物理意義:
(1)公式:Q=mq或q=Q/m
二、熱機效率。
三、環境保護。
初中物理課件教案篇2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塊放在酒精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系著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干木塊等,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減??;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著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說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系,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于“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系,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于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于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說明氣體對浸沒在它里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于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并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初中物理課件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小組合作實驗認識磁體有吸引鐵(鈷、鎳)的性質和指向性。
2、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歸納總結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3、通過動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認識磁化現象。
2教學準備:
條形磁體、蹄形磁體,訂書針,鐵粉,銅線,鋁線,塑料,小磁針,細線,鐵架臺等。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4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觀看影片
觀看“鄭和下西洋”片段說明過去的中國人靠自己的智慧開辟航道向世界傳遞文明,現在的中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勇于創新使我們國家較快的建成小康社會,盡早的實現中國夢。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磁現
活動2【活動】學習活動一
學習活動一:
學生小組合作用磁體靠近訂書針,銅線,鋁線,塑料以及身邊的其他物品,觀察現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什么現象?
(2)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活動3【活動】學習活動二
(問題:磁體上各部分吸引鐵的能力一樣嗎?)
學生小組合作把一些鐵粉撒放在一張白紙上,然后分別將條形磁體、蹄形磁體平放在鐵粉上,然后用手輕輕將磁體拿起并輕輕抖動后觀察現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象?
(2)實驗現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3)什么叫磁極?
(4)磁極位于磁體的什么位置?
學生板書:磁體上各部分磁性強弱不同,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它位于磁體的兩端,磁體有兩個磁極。
活動4【練習】當堂訓練
甲乙是兩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鋼棒,按如圖所示的位置放置,發現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間,由此可知()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沒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沒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沒有磁性。
活動5【活動】學習活動三
(問題:磁體有兩個磁極,如何表示這兩個磁極?)
學生小組合作用細線將條形磁體拴好正中間懸掛起來,讓它自由轉動。支起小磁針,讓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轉動,靜止后觀察現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象?
(2)什么叫南極?
(3)什么叫北極?
學生板書:磁體有兩個磁極,一個叫南極(S極),一個叫北極(N極)。磁體自由轉動后,靜止時指南的一端叫南極(S極)指北的一端叫北極(N極)
活動6【活動】學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別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動7【活動】學習活動四
(問題:磁體兩端的磁性最強,如果把兩磁極相互靠近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學生小組合作用細線將條形磁體拴好正中間懸掛起來,讓它自由轉動,用另外一根條形磁鐵的N極先慢慢靠近懸掛起來的條形磁體的N極,然后再慢慢靠近懸掛起來的條形磁體的S極。觀察現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象?
(2)實驗現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板書: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活動8【練習】當堂訓練
1、用條形磁鐵的N極去靠近某物體的A端,發現
能把A端吸引過來,則物體的A端()
A、一定的S極B、可能是N極
C、可能是S極D、一定是N極
2、某物體的一端靠近靜止的一根小磁針,當靠近
小磁針的N極和S極時都能吸引,則這物體的這端()
A、可能是無磁性的B、可能是N極
C、可能是S極D、一定有磁性
我們已經研究了磁體的磁現象,磁體分為天然磁體和人造磁體,我們剛才使用的是人造磁體,它們的磁性能夠長期保持,成為永磁體。它們是如何制作的呢?請同學們繼續完成實驗。
活動9【活動】學習活動五
學生小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訂書針,觀察現象,然后用磁體慢慢從上部接觸起子,又觀察現象,最后拿走磁體,最后又觀察現象,后交流展示下列問題:
(1)觀察到什么現象?
(2)什么叫磁化現象?
(3)哪些物質可以被磁化?
學生板書:使沒有磁性的物體活動磁性叫磁化。鐵、鋼都能被磁化。
活動10【講授】課堂小結:
1、學到了什么?
2、評價一下你們小組的學習情況并為你們小組提點建議或希望
初中物理課件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一些實例了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4.通過使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質量的單位以及換算;
2.學習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大水泥釘、小水泥釘各一枚,訂書針一錠,天平。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1)一根大水泥釘與一根小水泥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鋼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鋼的量不同)
(2)一根訂書針和一錠訂書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相同材料構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于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初中物理課件教案篇5
新課教學:
一、力是什么?(多媒體投影)
1、觀察、演示:(多媒體投影——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著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物體間能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教師組織,學生互問互答)
③學生思考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多媒體投影)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體投影——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后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
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⑤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體投影)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多媒體投影)
(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
3、多媒體投影上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物體力作用的體會
4、鼓勵學生由體驗提出疑問:一個物體能否發生力的作用?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
學生總結出: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發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觀察和體驗:(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提出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一個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來的?
1、學生實驗:
①讓全體學生舉手拍書桌
②學生用雙手拉彈簧
2、(多媒體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學生推墻后的場面;
②游泳時手和腳向后劃水,人為什么前進?
③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后的情況,引導學分析得出結論;
3、總結(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運用:劃船時船漿向哪個方向劃?為什么船能前進?(多媒體投影)
5、質疑討論:
甲乙兩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臉,臉痛手不痛,是臉受到了力而手沒有?
6、做一做:
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多媒體投影——火箭)
原因:氣球向后壓出氣體,反過來氣體向前推氣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問題:物體間力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受到了力呢?會產生什么效果呢?
教師講解什么是運動狀態的改變,由學生的實驗概括出結論(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1、學生演示:兩名學生傳接排球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學生演示:
(1)輕壓氣球
(2)輕拉壓彈簧
(3)使鋸片變彎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質疑討論:
(學生實驗)學生用手壓桌面,桌面看不出變化,從而提出: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不都是能產生效果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多媒體投影幫助釋疑。)
四、理解知識,發展智力: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重視個體,激活學生思維,并使學生獲的成就感(穿插于過程)
1.馬拉車時車,車隨馬前進,可見車受力而馬不受力對嗎?
2.腳踢球時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這時受到球作用的物體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動,人就不受力嗎?
4.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鐵釘也能吸引磁鐵嗎?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為什么會碎?
6.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
五、探討總結(多媒體投影)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
獨存在;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接接觸的物體間可以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運用這個知識
解釋生活、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實例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六、教師結束語:
有的力很?。盒∥浵伆嶂姘?,細雨紛飛飄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風巨浪,轟然巨響,火箭騰飛,斗轉星移,宇宙奇觀,力真美妙!關于力還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學現象,同學們回去后按探究問題探究,如果發現新的問題,我們大家再來共同探討!
七、探究問題
1、力的大小如何比較?
2、怎樣對力進行測量?
3、你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種測量力的工具嗎?
初中物理課件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