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電子版
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電子版篇1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重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
“像”的概念,區別實像和虛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光的直線傳播
2.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實驗1內容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內容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閱讀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出的,好像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活動卡P37探究1.2.3.
小結1.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后記錄
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電子版篇2
第一節長度測量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梢越M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梢杂^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新授課: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梢栽俪鍪疽恍﹩栴},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物理教案-長度的測量誤差
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電子版篇3
第一節,《認識靜電》教學反思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課堂因實驗而精彩,由于實驗的成功,學生對于這三種起電方式的理解就比較容易。如果天氣不夠干燥,課就很難上好
二、理解物體帶電的本質時,教師反復強調:質子數目偏多,或電子數目偏多。對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鞏固練習中的幾個題也選得比較好
三、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課還要加強復習。
第二節,《探究靜電力》教學反思
一、關于點電荷,不宜講得太多,知道這幾個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帶電體就可看成點電荷,也不是很大的帶電體就不可看成點電荷,一個帶電體能否看成點電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第三節,《電場強度》教學反思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試探電荷就好比是溫度表,這點的溫度是40度,用溫度表測量,溫度為40度,不用溫度表測量,它還是40度。用這個表量得是40度,那個表量也是40度。場源電荷產生的電場也是這樣,這點的場強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不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用小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用大點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與試探電荷完全無關。
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電子版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能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2、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生活中的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杠桿,能抽象出杠桿的定義,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創造一種探究氣氛,通過用桿秤稱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經常使用各種機械,同學們想一想你使用過哪些機械?或你看到別人使用過哪些機械?
同學們想起很多人們常用的機械,這說明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在同學們說出的機械中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瓶蓋起子等都屬于簡單機械,播種機、縫紉機等是復雜機械。復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這一章我們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上放著鉗子、錘子、瓶蓋起子分別試著用一用,看會有什么發現?
(各小組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鐵絲,有的用錘子起木板上的釘子,有的用瓶蓋起子起瓶蓋,有三個小組用鉗子分別把鐵絲彎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后平靜下來。)
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電子版篇5
[設計意圖]通過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復習目標]掌握質量,密度,比熱容等物理量,鞏固天平,量筒等儀器的使用方法.
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培養學生手腦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學精神.
[復習重點和難點]密度和比熱容知識的理解運用
[教具和學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幣,五角硬幣,磁鐵,三角板,刻度尺,鐵湯匙和塑料湯匙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點評
一、了解硬幣(20分鐘)
1、用天平分別稱出一元硬幣和五角硬幣質量,并加以比較。測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沒有砝碼的天平比較出兩枚硬幣的質量大小呢?)
2、請大家比較兩枚硬幣的密度,要求大家設計表格,記錄你測量的數據。最好能用兩種方法來測量密度。
3、自選器材,探究這兩枚硬幣還有那些性質。
動手測量硬幣的質量,進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兩枚硬幣分別放在調節好的天平兩邊來比較他們的質量。自主設計測量密度的實驗表格,提出不同的測量密度的方法。(一種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種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導學生自發的把桌上的硬幣拿到一起,用測多算少的方法來測量硬幣的厚度。學生研究總結出兩種硬幣是否可以被磁鐵吸引通過這個活動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學會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并且能夠研究發現一些新的問題
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8分鐘)
水的比熱容比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這一性質,請大家總結自己知道的現象,交流一下學生討論
交流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總結每個小組的討論,讓大家對比熱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質有哪些物理屬性?(10分鐘)
總結學過的物質的&39;物理屬性,請同學們設計實驗從物質的物理屬性的角度比較鐵湯匙和塑料湯匙從密度角度比較
從比熱容的角度比較
從硬度角度比較
從導電性角度比較
從導熱性角度比較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選材都要根據它的用處,我們要把不同物理屬性的物質用在最適合的地方
四、總結知識點(7分鐘)
歸納質量,密度,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及其單位,復習課后的知識梳理學生聽講
[教學資源]復習課往往比較枯燥,在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的時候可以上物理課件圓,發光的小球等網站下載flash,配合課堂使用
[教學評析]從運用知識的角度來復習本章內容,以為是復習課,教師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做必要的引導,大部分活動讓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學生不但認識了知識,也用過了這些知識。
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電子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彈力;
(2)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力的測量原理。
【教學難點】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課后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實踐活動】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教學反饋】
本節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教案設計電子版篇7
(一)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釘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疖囶^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答: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學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五、練習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2。
(四)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