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的教案
八年級物理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能用實例說明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能解釋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簡單現象.
初步了解機械能守恒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
動手設計實驗,勇于探索自然現象和身邊的物理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機械能與人們生活的聯系,有將機械能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樂于參加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教學重點與難點: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學器材:教材教學課時:1時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實驗2:單擺實驗。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順便指出像單擺這種往復的運動,在物理學中叫做振動。
綜述實驗
1、2,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實驗3: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課本圖1—7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依據課本圖1—7,甲→乙圖和乙→丙圖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首先我們來分析足球離地面的高度的變化,這是判斷足球重力勢能變化的依據。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小;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人造地球衛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人造地球衛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圍繞人造衛星,同學們還有許多的謎沒有揭開。例如:人造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轉而不落下來?在人造衛星內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同學們進一步學習,今天我們只討論衛星運行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人造衛星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它的位置離地球有時近、有時遠。(出示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軌道圖)現以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例,它離地球最近時(此處叫近地點)離地面439公里,離地球最遠時(此處叫遠地點)離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114分鐘。它在近地點時,速度最大,動能最大;此時離地面最近,重力勢能最小。衛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練習
1、人造地球衛星沿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衛星在近地點時能最大,在遠地點時能最大,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的過程中,轉化為。
2、騎自行車上坡前,往往要加緊蹬幾下,加大速度,增加自行車上坡時的,上坡時,這些轉化為
,車就容易上到高處。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詩句表達了詩人蘇軾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拉彎的弓箭射出去,這一過程中能量的轉化情況是轉化為。
4、20__年3月20日,美英聯軍調用大量空降部隊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在空降兵離開機艙,尚未打開降落傘的一段時間里,他們在空中加速下降。若不計空氣阻力,那么在這段時間里,空降兵的重力勢能,動能,機械能
5、下列過程中,屬于動能轉化為勢能的是()
A、雪撬從山坡上滑下B、推開的彈簧門自動關閉C、人造地球衛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D、雪滴從空中落下.
小結:
1、機械能的概念
2、機械能的轉化: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化板書設計:
第五節機械能及其轉化
一、機械能:動能和勢能之和
二、機械能的轉化
動能——勢能勢能——動能教學后記:
本節對機械能的概念,以及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做了詳細的闡述,在所學的知識里,這一節是對本章的一個概括,因此,提出了能量守恒,對這一點的認識,也是學生能否學好這一章的關鍵。
八年級物理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課本圖0.1-1實驗[演示]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物理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業(略)
六、板書設計
八年級物理的教案篇3
第五節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塊放在酒精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
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系著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干木塊等,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著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說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第
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系,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于“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系,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于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于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說明氣體對浸沒在它里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于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并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八年級物理的教案篇4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并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于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采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采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給比
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體驗成功的愉悅。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案一:多媒體展示:炎熱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兩人在湖邊游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劃船到湖中去,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爽,你認為誰的意見對?
學生思考、猜想、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可能岸上、湖中、兩者一樣三者觀點都有,到底哪種觀點對呢?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
出示圖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曬得很燙,而海水卻很涼,你有這種感覺嗎?你想不想知道為什么?
推進新課
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性能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較困難的實驗之一,設計和實驗操作的難度較大,需要注意及時指導和協助學生,以保證每組學生都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下面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加以具體說明。
(1)提出問題
從生活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不同,這里還要把這個比較籠統的問題描述為明確具體的可驗證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予以引導:如果上面兩幅圖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也相等,顯然,它們吸收的熱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質(如水和砂子),在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相等時,它們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嗎?
這已經是一個可驗證的問題,其中包含限制條件,如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等、不同物質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實驗技術條件予以控制和測量,為下面設計實驗提供了基礎。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性能,需要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使其升高相等的溫度,比較各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僅僅是一個實驗計劃而已,還要具體設計怎樣實現這些要求。具體做法是:不同物質選擇水和砂子;質量相等要用天平稱量;升高的溫度通過溫度計測量出來;水和砂子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因此要用兩個相同的加熱源(如相同的酒精燈,但從安全性考慮,盡量不要用通常的“熱得快”等電加熱器)。另外,裝水和砂子的燒杯規格要相同,要保證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通過觀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樣溫度吸收熱量是否相等來驗證其吸熱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攪拌,否則會受熱不均勻。實驗中也可選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對比進行研究,可以省去攪拌的麻煩。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屬易燃品,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來,本實驗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不管采用哪種,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義,包括其中的單位等,這是以后閱讀、使用和設計表格必備的知識。
實驗的步驟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以鍛煉他們設計實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茲舉一例,僅供參考:①按照圖16.3-1和圖16.3-2所示,用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溫度計等組裝兩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別稱取100g水和砂子,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③記錄水和砂子開始時的溫度;④同時對水和砂子加熱,記錄在加熱1min、2min、3min……時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溫度。
本實驗的操作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同組學生互相配合,對實驗結果不要過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結論即可。
(3)分析與論證
學生實驗取得數據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質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溫度時,加熱的時間長短是否相同?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描述結論時,初學的學生不一定能做到簡潔而準確,只要能大致地將問題表達清楚,就應該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教師一定要規范描述到“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熱量比砂子吸收的熱量多”。
二)比熱容
比熱容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但教師要引領學生解析其中的關鍵詞及其含義。如為什么要限定“單位質量”“溫度升高1℃”,這是因為比熱容是以熱量來定義的,而熱量跟物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有關。比熱容是初中物理出現的一個由兩個以上物理量來定義的物理概念,教師對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把鋪墊和引導做得細一些。
對于比熱容的單位,要結合閱讀數據表“一些物質的比熱容”,明確其含義。因為熱量計算公式課標沒有要求,教學不必要補充傳統教材中的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不引入相關計算,而是把重點放在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上。
通過閱讀數據表,要求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會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點解釋有關現象。這里可以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活動:日常生活中為什么常用熱水來取暖?汽車中為什么用水來做冷卻劑?這些問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突破難點,教師應先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匯報辨析,教師梳理總結。對于水的比熱容較大,教師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其兩方面的含義:質量相同、升高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吸收的熱量多,所以用來作發動機的冷卻劑;質量相同、降低的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放出的熱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熱水來取暖。
三)熱量的計算
展示問題1:①1kg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熱量Q1=4.2×103J。
展示問題2:2kg水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2=2×4.2×103J=8.4×103J。
展示問題3:2kg水溫度升高50℃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3=50×8.4×103J=4.2×105J。
展示問題4: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其質量、溫度變化、比熱容成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成正比,與升高的溫度成正比,與物質的比熱容成正比,計算公式:Q吸=cm(t-t0)。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物體放出熱量計算公式:Q放=cm(t0-t)。
四)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探究應包括哪些過程。
2.比熱容的概念、單位及物理意義。
3.Q吸=cm(t-t0)。
4.Q放=cm(t0-t)。
八年級物理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掌握光的三原色、顏料的三原色
2、知道決定物體顏色的因素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無……前面無相關內容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入我們的眼睛。
②學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3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現象?
進行新課:
1、光的色散現象:彩虹現象
實驗:三棱鏡分解太陽光
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
2、光譜中紅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3、物體的顏色:
(1)、試驗:光的色散……說明什么問題?
結論:白光是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后會變成其他顏色。不同顏色的光分散的過程叫光的色散。
(2)、顏色之迷:不透明物體:由物體反射的色光決定。
透明物體:由透過的色光決定。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4)、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八年級物理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機械能;
2.理解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機械能守恒;3.能的利用。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機械能的轉化,及機械能與其他形式能的轉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滲透合理利用能源、保護環境意識、安全意識的教育。重難點: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歸納、對比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滾擺、單擺、籃球、教科書第74頁的“罐子”。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演示實驗)將教科書第74頁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滾下。提問:會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現象發生嗎?
提問:開始鐵罐在斜面上具有什么能?
向下滾動時具有什么能?
鐵罐滾動時橡皮筋有什么變化?具有什么能?
提問:請同學們舉出生活中同時具有動能和勢能的事例。根據圖片提問:飛行中的飛機具有什么能?
給出機械能的概念。
展示和提問:
展示射箭的圖片或視頻,提問:弓的彈性勢能哪里去了?
提問:舉高的球釋放后,重力勢能減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歸納得出:動能和勢能能夠相互轉化。鞏固練習
請學生再分析“撐桿跳”、“蹦床”、“蹦極”運動中的能量變化。演示滾擺實驗
請學生觀察滾擺的運動,思考滾擺在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變化的?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1.指導學生做單擺實驗,并在實驗中觀察和分析單擺小球在擺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怎樣相互轉化的。
2.指導學生做教科書中的鐵鎖擺動的實驗。實驗前提問:鐵鎖會打到鼻子嗎?
大量事實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盡管動能、勢能的大小會變化,但機械能的總量不變。
展示圖片與提問
根據過山車的圖片,請學生分析圖中的過山車具有什么能?過山車為什么能夠不斷地翻滾?
展示圖片或視頻
請學生觀看圖片或者視頻,認識自然界存在的機械能。
講授:水能和風能是水或者空氣因為運動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機械能。展示:展示圖片或者視頻,表現自然界的機械能有利也有弊。
提問:請學生觀看圖片或者視頻,了解:水電站是怎樣使發電機轉動的,風力發電是怎樣的。
總結
1.什么是機械能?
2.什么叫做“機械能守恒”?鞏固練習。
八年級物理的教案篇7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而且比較抽象.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而且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為重力是物體自己施加的,這樣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因而在進行“重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層次進行.
(1)從觀察入手,手中的物體離開手以后豎直下落,而且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小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體下落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物體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明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體下降時速度越來越快,向上拋出時越來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變了運動方向,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體必然有施力物體,這個施力物體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關于重力的方向,在學生中易出現兩個錯誤說法:一是把豎直向下說成垂直向下,或者誤認為與接觸面垂直.由于學生對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認識,因此認為這時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為了解決上述學生中的問題,建議在教學中采取以下方法.
(1)認真觀察物體自由下落的方向,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學生明確,這個方向被人們稱為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2)從數學知識可以知道,垂直是兩條線、兩個平面,或者是線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但是重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因此講垂直向下或者講與接觸面垂直是錯誤的.
3.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當一個物體的幾何形狀及質量分布不發生改變時,它的重心位置相對物體來說也是確定的,并不隨物體放置的位置改變而改變.但如果形狀發生了變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將發生改變,如一個人在運動時其重心位置就會不斷發生變化.
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如球形,正方體,圓柱體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體上,例如一個圓環其重心就不在環上,而在圓心上.
對于不規則的物體,其重心可以采用懸掛法來確定.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手中的物體離開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拋出的物體速度越來越慢最后改變方向自由下落,通過分析這些現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3.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4.小實驗,確定重心的位置.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重垂線、彈簧秤、鉤碼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
實驗一:教師將小球放在手中,松開手,請同學們觀察松開手以后小球如何運動?它的運動狀態變了沒有?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然后請同學回答上述問題.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來越快,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由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見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實驗二:教師向上拋出一個小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小球整個運動過程中的情況.
教師進行實驗,反復幾次,請同學敘述觀察到的現象.
提問:為什么小球在拋出以后運動的速度越來越慢,為什么小球會改變運動方向?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以上現象都說明小球受到了一個向下的力,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拋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變運動方向,向下運動,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這個力我們叫它重力.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方向
老師:放在講桌上的粉筆盒、板擦,同學們課桌上放的書、鉛筆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受不受重力?
[學生]都受到重力.
[老師]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是地球.
[老師]在地面附近有沒有不受重力的物體?
[學生]沒有.
[老師]請同學們看一下,在鐵架臺的橫桿上用線掛著幾個物體,有重錘、有砝碼.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剛才我們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學生]這些方向都是一樣的.
我們把這個方向叫豎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重力是有大小的,這里有兩個金屬球,一個大一個小,我們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這兩個金屬球放在手心感覺一下.
請一位同學到前邊來拿起金屬球.
[老師]這兩個金屬球哪個質量大?
[學生]大金屬球.
[老師]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哪個金屬球的重力大?
[學生]大球.
[老師]金屬球的重力和它的質量是什么關系?
[學生]質量越大的金屬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師]回答的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定性的結論,下面我們定量的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來測量,(把大小兩個金屬球用膠條固定兩根小線,并掛在兩個彈簧秤上)大金屬球彈簧秤示數大,掛小金屬球的彈簧秤示數小,彈簧秤的讀數就等于物體的重力.我們每個同學的課桌上有一個彈簧秤和3個100g的鉤碼,請同學們分別測出100g、200g、300g的鉤碼所受的重力,并計算出重力跟質量的比值,把測量值和計算結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開始實驗.
實驗過程中教師在同學中巡視,進行指導,了解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后請同學說出自己測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體的重力與它的質量的比值,將學生測得的值寫在黑板上.由于彈簧秤不十分精確以及測量中不可避免的誤差,計算出的比值不會正好等于9.8N/kg.應要求學生實事求是的說出自己的測量值,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值不準確的原因.
大量的實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增大幾倍、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它們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可以寫成如下表達式.
請同學考慮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這個結論如果學生一時說不出,教師應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逐步進行引導)
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已知質量計算出物體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體的質
量.但計算中要注意質量的單位用千克,計算出重力的單位是牛.下面請同學們計算一下,質量是450g的物體重力是多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練習結束后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將學生回答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確解題過程的板書.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G=?
解
答物體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請同學們把直尺、鋼筆、鉛筆放在手指上并且讓它們能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小實驗,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
是不是隨便怎么放,直尺、鋼筆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靜止不動.
不是,對每一樣東西總是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如果這個點正好在手指中間的位置,物體就可以不掉下來,這點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老師:剛才實驗中同學們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與鋼筆、圓珠筆等物體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沒注意的同學可以再試一下.
[學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間的位置,鋼筆、圓珠筆就不在中間.
[老師]同學們觀察的很好,這說明物體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形狀,材料是否均勻有關.
外形規則,密度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球心、圓心、正方形對角線的交點.
現在同學們的課桌上都有兩塊不規則的紙板,大家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迅速、準確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引導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這一物理規律,利用幾何中兩條
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的數學規律歸納出用吊線法來確定不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研究了重力,實際研究了兩個問題,首先,我們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較復雜,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紀末,英國科學家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引力稱之為萬有引力,地球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說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們的教材中在講重力時只說“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沒講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沒有給出重力的定義.由于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今后到高中還要作進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個問題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計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點.這三個問題對于今后學習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