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篇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范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Index.html>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征。
學習新教材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范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于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于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這是為什么?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于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系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占緯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國家位于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于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Index.html>總結歸納。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么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后問馬來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么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并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群島與日本群島一樣,也是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群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么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征。
[提問]東南亞屬于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里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這里年均溫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__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后,氣溫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云量逐漸增多;午后兩三點鐘,天空濃云密布,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里為什么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布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群島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為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制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于這里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為熱帶雨林。并且這里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獲。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布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提問]什么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么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里一月為東北風,七月為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濕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里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獲。
復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布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閱讀第116頁“讀一讀”。
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篇2
教學實錄:
“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采用大量形象生動且具體清晰的圖片資料作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在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就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接著開展小組活動尤其是以身邊的具體實例來開展活動,比較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后又以動畫的手段展示了我國的鐵路分布,學生點擊相關的鐵路線之后,鐵路線的名稱以及經過的主要城市都隨著鼠標的移動而一一展現,非常直觀;最后介紹了生活中的常識:怎樣看列車時刻表?如何買火車票?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學會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在實際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教學設計特色:
1、聯系實際設計教學,有親和力,易于為學生所接受。
2、鐵路線的教學,設計采用了多媒體(flash動畫)輔助教學,直觀性強,有效地化解了這節課的難點,節省了教學時間。
3、采用小組活動這種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是協作者、組織者,學生參與率高。
教學過程:
引言:交通運輸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接觸、看見、或聽見過哪些種類的交通運輸工具?他們分別屬于什么交通運輸方式?
(顯示)插入投影片:“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內河航運、海洋運輸、其他運輸方式,管道運輸。
(解釋)前面幾種運輸方式都可以兼顧貨運與客運,而管道運輸只能用于貨運。
(活動)請看下面的圖,(插入各種運輸工具的圖片)判斷他們分別屬于何種交通運輸方式。
(介紹)高速公路。(放映高速公路的資料片,在放映的同時簡單介紹與畫面相關的高速公路的有關知識。)
(閱讀)書本上的兩段閱讀材料,將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點擊后播放。
(提問)剛才的兩段閱讀材料給了你什么信息?(說明了交通運輸對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活動:小組討論)請同學們再來看下面的兩個實例:
實例1:我國的“四大米市”
(顯示)“四大米市”的圖片,
(提問)歷史上,我國有四大米市,它們分別是哪幾個城市?(長沙、九江、蕪湖和無錫)。
(提問)請大家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它們當時能夠成為著名米市的原因。(人口密集,消費大米的市場廣大;氣候以及土壤適宜種植生產大米,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位置緊靠運河,交通便利)。
(討論)作為一個無錫人,你知道無錫的米市在哪,為什么是在那里而不是在別的其它地方?(在無錫的三里橋,那兒解放前是無錫工商業與人口稠密的地區,有著廣大的大米消費市場;同時位于京杭大運河畔,便于大米的運輸;此外無錫地區盛產大米,居民有消費大米的習慣。)
實例2:五嶺縣的變化
(顯示)插入兩張反映五嶺縣80年代和90年代面貌的圖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相關的資料分析書本上所提出的四個問題。
(講述):以上兩條新聞及兩個實例充分說明了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交通運輸不僅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扮演的是“先行官”的&39;角色。
(顯示)投影片:交通運輸的重要性——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顯示)我國的鐵路運輸圖,公路分布圖、主要航空線與航空港。要求學生讀圖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稠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提問)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密度,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相比較,無論公路、鐵路還是航空運輸,哪個地區較為稠密?為什么?
(講述)鐵路線、公路線、航空線以及水上航線就象人體中的血管一樣,遍布祖國母親的肌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這些交通線相互交織,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從圖上可以看出,在我國的交通運輸網中,無論是公路運輸還是鐵路運輸,或者航空運輸,運輸網的分布都體現出這樣的一個特點:即東部發達地區交通運輸網稠密,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交通運輸網相對而言就顯得較為稀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西部經濟的發展,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網必將一天天的成長起來。
(過渡)在各種交通運輸工具之中,無論客運還是貨運,目前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都是鐵路運輸,下面請大家來認識我國的主要鐵路干線。
(顯示)插入互動式的教學多媒體課件:我國的鐵路分布。認識我國主要鐵路線的分布,以及鐵路分布格局。
(小組合作)填圖練習——“認識我國的鐵路”。
(小組合作)選擇合理的交通路線①(無錫——哈爾濱)、②(無錫——烏魯木齊)
實踐技能訓練:學會看列車時刻表
(介紹)鐵路運輸有自己的系統,火車行駛有規定的車次和時間,乘火車要注意火車運行的車次和時刻表。
(顯示)“簡明列車時刻表”,介紹閱讀方法
(小組活動)買火車票。
給學生完整的滬寧線列車時刻表(或課前要求學生自己購買準備好),小組合作完成。
設定具體情境:我們班要去上海進行為期一天的社會實踐活動,請各小組根據現有的滬寧線列車時刻表,選擇購買合適的來回車票,并說明為什么選擇購買這兩趟車。要求注意火車到達上海的時間,火車離開上海的時間,以及回到無錫的時間并計算在上海期間實際可供用于社會實踐的時間。
教師歸納總結。
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
2.舉例說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
3.根據資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以西氣東輸為例進行說明。
【過程與方法】
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層層遞進、互為關聯的問題探究活動,說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歸納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活動,以西氣東輸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將要教與學的內容通過順次開展的方式來實施和完成。讓學生在各項活動的積極參與中體驗、探索、求知、收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地理學習興趣,關心我國油氣資源國情,增強因地制宜、區域共謀發展的觀念以及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西氣東輸工程。
【教學難點】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字“疆”應當都認得吧?這是新疆的地形圖我們來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點和國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強占的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遠離政治中心,提醒我們要時刻握緊手中的武器,保衛祖國的疆土。這節課,我們就一同走進新疆了解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進入新課出示課件
教學目標:
出示新疆衛星影像示意圖,學生說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國新疆的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盆地處于天山和昆侖山之間。面積達53萬平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國極端干旱的地區。
合作探究一:
1.讀喀什氣候圖,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特點,總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類型??κ驳臍鉁嘏c降水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候干旱,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2.討論分析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的原因:出示課件
塔里木盆地遠離海洋(海陸位置),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地形),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成為我國極端干旱的地區。在盆地內部形成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合作探究二:
讀圖8.18,小組討論完成以下各題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說出它們的分布特點。
城鎮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
觀察圖中綠洲的分布有什么特點?找出這里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
綠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分布在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綠洲是星星點點分布的而且相距遙遠。綠洲面積小,限制了農業生產;綠洲之間相距遙遠,造成新疆交通不便,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討論塔里木盆地的城鎮、交通線分布與水源、綠洲分布的關系。
城鎮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交通線串聯起各座城鎮,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
圖中有兩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猜測修建這兩條公路的原因。
主要為了開發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氣資源。
油氣資源的開發
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簡介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根據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輪資源評價數據統計,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約為162.9億噸,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50億噸;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2.76億噸,中石化河南寶浪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__萬噸。
截至20__年,盆地剩余油氣資源總量在全國各大油氣田位居第一,天然氣資源量列全國500多個盆地之首,現階段仍處于勘探早期階段,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
西氣東輸:播放影像資料
西氣東輸工程的兩條線路及意義:
出示課件:
合作探究三:
1、什么是“西氣東輸”?
西氣東輸工程是指中國西部地區天然氣向東部地區輸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
2、那沿途一定經過哪些地方?
西氣東輸工程分兩條線路。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到上海、杭州,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二線工程主干線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將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向南運至廣州、廣西,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管道,可是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
3、西氣東輸主干管道自西向東經過了哪些地形區?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第江中下游平原
4、討論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為東西部地區帶來的益處。
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的影響:發揮西部地區能源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對東部地區的影響: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短缺;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改善東部地區環境質量
5、塔里木盆地開發油氣資源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是什么?
塔里木盆地環境脆弱,開發油氣資源應重視環境保護。
6、西氣東輸工程對塔里木地區的能源、環境保護方面帶來哪些好處?
西部地區的人們普遍使用了廉價、潔凈的天然氣能源,緩解了周邊地區因薪柴砍伐帶來的環境壓力。
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知道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實驗驗證假設的方法。
2、通過對黃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學論證的一般方法;對黃土高原過去至現在發展變化的過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區域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黃土高原的文明特點,知道她曾孕育了華夏文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2、通過科學探究,通“風成說”初步了解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接受前人的科學成果和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的驗證自己的假想,體驗追求真理的艱辛,從而培養對真理的執著探究精神和科學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點。
難點: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景觀、人們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產生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們看一段視頻。
看后猜猜看她屬于我國哪個地區?你對什么印象深刻?導入新課內容。
【活動】一、文明的搖籃
[板書]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3頁的內容,了解黃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點。(黃土地、寶塔、窯洞、白羊頭巾、信天游等)
學生活動:學生看書,初步了解黃土高原文明的特點。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為課文后續內容教學作鋪墊。
【活動】文明的搖籃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觀看下列一組反映黃土高原文化特點的圖片:黃土高原地貌、窯洞、信天游等。
學生活動:看圖、思考,了解黃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幾個特點。
設計目的:以圖片給學生具體的印象。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講授】一、文明的搖籃
學習一個地方,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學生閱讀課本第24頁回答問題。
1、區域、階梯及“四至”。
2、所跨省區。
[板書]1.位置: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南抵秦嶺;
[板書]2.主要跨越的省區: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
學生讀圖6.25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區,小組派代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并能根據地圖信息回答問題。
【講授】文明的搖籃
在黃土高原這片土地上,奔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請大家在書第24頁圖6.25黃土高原的地形圖上用筆描出黃河的輪廓。“幾”字形輪廓。
利用多媒體手段,放映有關華夏文明的視頻。
[板書]3.文明的搖籃:燦爛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黃土風情。
學生活動:動手在圖6.25上描出黃河的輪廓。看視頻,獲取書本之外的有關黃土高原的信息。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就是這邊土地曾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地獲取課本以外的知識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加深學生黃土高原是我華夏文明搖籃的印象。
【過渡】導入本課時第二部分。學生看閱讀材料(P26),然后討論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將討論結果和觀點向大家匯報。
學生看書,思考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積極發言。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活動】二、風吹來的黃土
[板書]1、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風成說。
利用動畫和視頻分別向學生展示黃土高原“風成說”原理。
結合“活動”,請學生討論并回答支持“風成說”的依據。
活動第2題留著課后思考。
看視頻,思考問題,參與討論,尋找答案。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講授】風吹來的黃土
[引導]請同學們看教材上第26頁有關黃土地貌的內容,了解黃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黃土塬: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溝壑。
黃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山梁。
黃土峁: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岳。
黃土川:溝谷進一步發育成川。
[板書]2.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溝壑縱橫;
了解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篇5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制作地形模型,使學生了解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特征并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它們。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圖。
通過讀圖和制作地形模型,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習興趣,進一步鍛煉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
2.進一步提高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教學難點
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
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及教材中的各種景觀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多媒體展示五幅景觀圖,它們的形態如何?(形態差異很大),我們把地表的各種形態總稱地形。人們把地形分為上面的五種基本類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們區分開嗎?
你能描述這五種地形的特征嗎?
(學生活動)觀察這幾幅圖?找出它們的主要差異?如果比較兩個人的身材,要從哪幾個方面考慮?(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異: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狀況不同。
那么判斷地面高低依據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對高度來表示)。我們可以根據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狀況,來判別各種各樣的地形。
(影像資料)珠穆朗瑪峰,我們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關珠穆朗瑪峰的影像資料,然后,再歸納山地的形態特征。
(學生活動)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險峻,也就是坡度較大。
山體往往是成組分布的,常用峰巒起伏,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并且沿著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長,叫山脈。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脈呢?
(計算機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有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學生活動)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學來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邊緣陡峭)。
它們之間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計算機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態差異很大。(高原特點: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盆地的特點:四周高,中間低。它們的形態差別很大。)
(學生活動)4—6人小組做五種基本地形的模型,比一比哪個小組做的&39;好?
大家已了解了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學會了區分它們的方法,下面我們做一個總結。請填下表:
地形類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有高山、高原,也有平原、盆地,還有廣泛的丘陵。通常我們把山地、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稱為山區。
(學生活動)讀中國地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約占我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討論)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在發展經濟方面,山區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承轉)我們知道海洋中分布著許多島嶼,這些島嶼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推測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點?
讀圖P67圖3.14底地形示意圖,和陸地地形相比更簡單嗎?
(1)看“海底地形示意圖”,找出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的分布。
(2)看著海底地形示意圖,試著解釋什么是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并和書中的定義比較。(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大陸坡分布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海嶺分布在大洋底。)
大陸架和我們人類活動的關系最大。
(總結反饋)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們是各種各樣、千姿百態的,這里有許多故事,還有很多的迷沒有揭開,希望你們做一個勇敢的探索者,繼續探索著美麗的世界。
板書設計
地形的類型
一、地形
二、地形的種類
地形類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較高
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廣闊
丘陵
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緩
高原
較高
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
盆地
沒一定標準
四周高,中間低
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篇6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20__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F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3頁,活動題。
㈤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4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__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F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活動: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作業: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后半節課,學生自主交流,講一下關于兩極地區的小故事,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熱烈,下課后,學生們的發言仍沒有結束。以后可以上一節關于兩極的地理知識交流課。
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篇7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理解氣溫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請同學們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大致估計一下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度?
關于氣溫大家想了解哪些內容?
(板書)一、氣溫與生活
(提問)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閱讀書上例子,說明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提問)我想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氣溫是變化的還是無論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
可從空間與時間上進行多方引導,例如:一天、一個月、一年,國內與國外,我國南方與北方等等,得出結論。
(板書)氣溫的變化
(副板書)午熱晨涼,冬寒夏暑
(提問)通過這句話你能得出一個與氣溫有關的什么結論?
我們在研究氣溫的`變化規律時,經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氣溫的值,請大家閱讀課文,自己都有哪些值,這些值是如何得出來的。
常用于描述氣溫的值有: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這些值都是通過觀測與計算得來的。
(提問)氣溫是如何觀測的?(視頻鏈接:氣溫觀測和記錄)
(提問)讀圖“氣溫日變化”和“氣溫年變化”圖,回答大屏幕上的問題。
圖上縱坐標代表什么?橫坐標代表什么?
讀出一天中最高與最低氣溫出現的時刻及讀數。
日最高氣溫與日最低氣溫的差叫什么?
讀出一年中北半球陸地上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出現的月份與讀數。
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什么?
(展示圖片)出示孟買和亞庫茨克兩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讓學生比較兩地氣溫年較差大小,并氣溫年較差與氣溫年變化大小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氣溫年較差大氣溫年變化就大,反之則相反。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
一、氣溫與生活
氣溫的變化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分布圖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閱讀氣溫分布圖。理解氣溫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閱讀氣溫曲線圖,今天請大家根據所給數據親自繪制一張氣溫曲線圖。(南半球某地氣溫資料)
提問:這幅圖的形狀與我們上節課閱讀的氣溫曲線圖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明什么問題?
南半球為波谷形,北半球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不同地點在同一時間的氣溫不同。
板書:三、氣溫的分布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的等溫線特性示意圖
提問:回憶等高線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溫線。
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溫線的疏密與氣溫變化之間是什么關系?
相鄰兩條等溫線的差。
大屏幕或掛圖展示世界一月氣溫分布圖(動畫鏈接: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提問:從赤道向兩極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以北回歸線為例觀察海洋和陸地氣溫有何差別?說明什么問題
冬季,海洋氣溫高,陸地氣溫低;夏季相反。
爬山時,感覺山頂比較涼爽為什么?
(學生討論)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三、氣溫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的設計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圖片說明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點,并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4.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掌握,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綜合、解說等方法。
教具準備
1.有關澳大利亞錄像資料。
2.實例圖片。
3.自制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歌曲《浪跡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亞人文和景觀的特色圖片。教師出示《悉尼歌劇院》圖,創設情境,引出澳大利亞之行。
板書:澳大利亞
[講授新課]
過渡語:今天我們要去澳大利亞旅行,開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73頁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
學生活動:
①學生在圖上找出澳大利亞。
②以它為中心,找出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大洲和大洋。
提問學生:在我們開始澳大利亞之行之前,請你談一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學生回答:服裝、飲食、語言、貨幣等方面做準備。
過渡語:第一站我們到悉尼去參觀野生動物園。
教師提問:你知道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生物嗎?
學生:袋鼠、鴨嘴獸、考拉等。
教師:這些動物長什么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園。
電腦展示:動物的圖片。老師做簡單介紹。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你們看,前面那只袋鼠正拖著美麗的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寶貝”,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整潔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過它比鴕鳥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聲譽。
鴨嘴獸:它是哺乳類卻會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亦獸亦魚,而又非獸非魚。它是水陸兩棲動物,它通過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鴨嘴獸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爭論,才將鴨嘴獸列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
樹袋熊:與我國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孩兒臉,一個黑黝黝的大鼻子,一雙黑豆似的圓眼睛,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愛、憨態可掬。它們雖然屬于走獸,但幾乎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吃在樹上,睡在樹上,以樹為家。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回答:很古老。
教師提問: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試著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一下。
電腦展示:大陸漂移的圖片。
分段提問:
1.澳大利亞大陸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
3.引申思考: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動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回答:
1、6500萬年前。
2、會減緩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果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老師補充小結:由于澳大利亞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使舊大陸上的高級食肉猛獸,如獅、豹、虎、狼等無法自己遠涉重洋來到這里,也使這些古老動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獨特位置是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板書: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總結過渡: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天敵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現在,我們一起來體會“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真實含義。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模擬播音員給大家朗誦課本74頁資料。
師生互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來幫助學生抓住資料當中的關鍵詞語。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植物?
學生齊答:9000種。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鳥類?
學生齊答:450種。
老師提問:全球有多少有袋類動物分布在這里?
學生齊答:全球150種除了南美洲有幾種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板書:種類繁多
過渡:參觀完悉尼動物園,下面我們去墨爾本,參觀牧羊場。
電腦展示:墨爾本《牧羊場》的圖片和視頻。
教師講述:這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牧羊場,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設置懸念:澳大利亞盛產羊和羊毛,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然而①澳大利亞是從何時開始發展養羊業?②又是誰最先把羊這種澳大利亞大陸原本沒有的動物引入這塊樂土的?
學生回答: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
教師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呢?
學生:氣候、地形適宜。草多,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電腦展示:展示《澳大利亞地形》空白圖。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電腦展示:視頻,補充大自流盆地相關知識。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地形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你準備把你的牧羊場建在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的氣候》圖片。
教師提問:說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回答: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氣候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你又準備把你的牧場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綜合地形和氣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東南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有幾種方式?
學生:兩種。一種粗放牧羊帶,一種是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公司的經理的話,如果你們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麥的話,你覺得這些工業原料應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哪些地區?
學生回答:東南部和西南部。因為那里是羊毛和小麥混合經營帶。
過渡:同學們,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嗎?(學生看書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國的1/45。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多少?(768萬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農場規模很大,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頃。這么少的人要管理這么大的農場,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呢?
學生結論:農牧業生產高度機械化。
老師:時間差不多,旅行快結束,請學生總結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內容。
思維拓展:澳大利亞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
1.發展特色農業。
2.農牧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