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主題教案設計
高中主題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的:
1.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以某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分析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引入新課)我們的生活與區域密切相聯。例如,我們介紹自己家鄉在某省某市,去過某風景區旅游等。我們經常聽到省(直轄市、自治區)、流域、經濟區、自然保護區等名詞和反映區域的術語。你知道什么是區域嗎?區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書
一、區域的含義
1、區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
2、區域的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⑴層次性。即區域是有等級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例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劃分為薌城區、龍文區等。
(2)差異性。指區域與同級別區域之間的差異。一般說來,區域等級越高,區域內部越復雜,同一性越小,區域間差異性也就越大;反之,區域等級越低,區域本身簡單,區域內同一性大,區域間差異也小。例如我國東部季風區南北跨緯度廣,內部差異明顯,根據氣候等要素的區別,又可分為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
(3)整體性。指地表區域內各組成部分間的內在聯系,并經過這種長期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區域的這種整體性是形成區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變性。首先是指區域界線的模糊性。雖然有的區域的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但大多數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其次是指對同一地表空間,人們研究區域的目的不同,劃分的角度、指標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區劃方案。
(過渡)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會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首先學習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板書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具體包括:不同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生產、生活特點差異;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等差異。我們通過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說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思考:
1.導致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點撥: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現什么規律?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
點撥:長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國降水量的普遍規律一致,原因從該地地形為平原,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基本呈現從東向西遞減的規律。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網密度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因河網密布,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松嫩平原地區河網密度小,導致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
高中主題教案設計篇2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國古代農業是怎樣完成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演變的?
②推動整個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中國原始農業
(1)起源: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耕作方式: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一種非常落后而久遠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錛除草
火種:焚燒雜草,形成木灰肥,再進行播種
人們發現被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勢好,于是砍去樹木,鏟除雜草,曬干后放火焚燒,灰燼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種
(3)人們生活: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耕種一兩年后,隨著肥料耗盡,地力明顯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尋新的耕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生活十分艱苦;這種方式也嚴重破壞環境
2、商周時期的農業
(1)農業工具: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那時候的農具,都比較粗笨簡單。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農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發展為雙尖的木叉。
耜:形狀像現在的鏟和鍬。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術提高: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這樣,土地可以連續耕種,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農作物種類: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五谷豐登)
(4)人們生活: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二)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突出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施肥、灌溉技術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辬準。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工具的進步:鐵犁牛耕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與牛耕并逐漸推廣
西漢時:耦犁(西漢趙過)與犁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隋唐時:江東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時期:壟作法
西漢時:代田法
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塊上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
3、耕作制度的發展:
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穩定的一年兩熟制(稻麥輪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與灌溉工具的應用
(1)水利工程:
戰國的都江堰
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時的翻車
唐朝時的筒車
宋朝出現的高轉筒車
明清時的風力水車
試從農具進步的角度來說明生產力的進步。
1、從材質方面看,從最初的
石、骨、木、蚌器等到后來的青銅、鐵等金屬農具;
2、從制造工藝方面看,從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看,從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牽引。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設問:我國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1、耕作方式的發展進步
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3、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具有分散性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少有交換,具有封閉性
③注重精耕細作,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具有落后性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4、發展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5、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蕩。歷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5、小農經濟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農經濟脆弱,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生產規模很難擴大。
②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過度開墾,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高中主題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2.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4.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個概念的關系,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2.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3.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人口遷移的概念、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
播放錄象:我國民工流動、伊拉克戰爭難民移動引入本節課題
[學生閱讀]
回答問題:
①人口變動的原因是什么?
②什么是人口遷移?
③短期旅行、農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買東西是否是人口遷移
提示:人口遷移是指變更定居地時間為長期或永久,人口遷移≠人口流動③中的現象都是人口流動。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1判斷是否為人口遷移?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展示]①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圖
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③我國當代人口遷移
[承轉]①②為國際人口遷移,③為國內人口遷移,引入人口遷移的分類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2判斷哪些為國際人口遷移,哪些為國內人口遷移?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承轉]人口遷移類型多種多樣,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學生閱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問題: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與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展示案例]美國的人口遷移
探究問題:
①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么?
②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么?
[討論回答]20世紀60-70年代由于東北部老工業區環境惡化,西部和南部環境優美,新興工業發達;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出現了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承轉]從以上分析:引起美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環境生態因素。
[閱讀回答]
①自然環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
②什么是環境移民?三峽移民是否為環境移民?
答案:拉力為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資源豐富;
推力為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由生態環境條件惡化而引起的移民稱為“環境移民”或“生態移民”。三峽移民并不是環境移民,因為環境移民是被迫的,結果都是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舉例:圖瓦盧舉國移民新西蘭。
[承轉]自然條件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是通過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來實現的。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閱讀課本]回答:
①經濟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別是什么?
②經濟因素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并舉例。
答案:拉力為經濟水平高,遷入率高。推力為經濟落后,遷出率高
表現: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布局,區域的大規模發展,交通運輸
[展示資料]深圳-年輕的特區城市、三峽工程建設、西部大開發
提問:造成的人口遷移分別受哪個因素影響?
答案: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布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活動參與]學生閱讀課本活動要求,看圖分組討論:
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的流動方向?
②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方向:從內地向沿海,從農村向城市,從山區向平原——從經濟發達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
原因:
①我國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長期處于剩余。
②城鄉之間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遷移的根本。
③國家政策允許人口遷移。
[閱讀提問]閱讀課本材料:我國當代人口遷移、戰爭與巴爾干人口遷移
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人口遷移與巴爾干地區的人口遷移分別是有什么因素引起的?
答案:國家政策、戰爭即政治因素。
[自主學習]
①社會文化因素表現在哪些方面?
②下列現象分別屬于哪個方面?
A科技人員出國留學B印巴分治C老張到深圳去和兒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活動參與]閱讀課本活動要求,討論回答:
①世界人口遷出國和遷入國有什么特征?(遷出國都是發展中國家,遷入國都是發達國家)
②造成這種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發達國家經濟發達,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剩余。主要受經濟原因影響。)
③在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經濟因素)
[小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態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在以上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帶來怎樣的影響?討論回答:
對人口增長和分布產生巨大影響;對人口結構產生影響;對經濟、文化發展深遠影響;同時對城市的環境、交通、住房等產生影響。
高中主題教案設計篇4
【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特點、布局和發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從農業、工業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然后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角度指出了該區農業的布局特點,著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后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其中,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及發展方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內容應抓住: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區域發展特點→區域發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并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發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的農業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發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策略調整,了解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一、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
1.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區位、市場等各種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如: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東北地區。
該區自然地域完整,農業生態類型多樣,生產部門齊全
二、地理條件
1.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⑴氣候條件——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思考:1.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這與氣候條件有什么關系?
點撥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施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優勢。
2.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為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
點撥有利于農忙季節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閑時,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等。
3.與我國主要農業地區相比,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劣勢,但是也可以認為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優勢。試分別舉例說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點撥劣勢主要表現為許多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
好牲畜的防寒問題,但冬季長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緩解春旱現象,還可以改善土壤墑情。
⑵地形、土壤條件
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
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
ⅰ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
ⅱ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面積占全國平原總面積的1/3
ⅲ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總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廣泛分布黑土、黑鈣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⑶社會、經濟條件
①工業特別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如亞麻紡織、毛紡織、乳品加工等對原料的需求,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②東北地區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農產品、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為拉動本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重要機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農業經營規模化,且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活動: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點撥: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有利條件有:臨近港、澳、臺地區,港口、鐵路和航空等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
2、x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的棉花生產基地
點撥: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當地種植長絨棉歷史悠久,市場對長絨棉需求大。
3、海南島成為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點撥: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條件可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橡膠等熱帶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業農業布局特點
點撥:昆明四季如春,氣候條件適宜發展多種花卉品種,昆明等國內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綜合考慮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農業部門。
1.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高中主題教案設計篇5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秦漢的中樞權力機構(秦——三公九卿,西漢——中朝)
師:在上一節課里我們已經了解從秦朝開始,皇帝位于全國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時的中樞決策機構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牽制,避免了大權旁落局面的出現。從秦朝開始,中國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在這一體系中,一直存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矛盾處理得好,就能使國家安定,百姓安樂,處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現動蕩。在秦朝以后,中樞權力體系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而不斷變化。
漢承秦制,西漢時一開始繼續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漢武帝時,為了提高皇帝的,于是起用一些級別比較低的官員作為他身邊的辦事人員,這些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形成宮內的決策班子,號稱“中朝”,這樣就使得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機構“外朝”,淪為了執行一般政務的行政機構。(展示圖片)
東漢的尚書臺取代了三公,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另外設立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但還沒有規定各自具體的權力和職務,因此它還不是正式的中樞權力機構的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階段。(展示圖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
師:到了隋朝時,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確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結束分裂、建立統一的王朝,結果也同樣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這兩個朝代在歷所起做的貢獻都同樣不可磨滅,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證。隋朝的創制是圍繞著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的重建而展開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唐承隋制,到了唐時,三省六部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展示圖片)
?內容: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們的辦公地點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這些宰相外,還有其他官員也會參加政事堂會議,如參知政事、參知機務等,他們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的職權及運行程序:
中書省是決策機構,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擬旨(這就相當于我國現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門下省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甚至將其封還,因此一道詔書的頒發或執行,需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在政事堂上達成協議才成;尚書省就是接受決議的執行機關,其下六部的職能大致與我國現今政治制度中的國務院類似。
(舉例)假設唐朝時,黃河出現了水患,皇帝認為有必要興修水利以絕后患,于是令中書省的官員在政事堂會議上對此進行討論,決定出來后,通過中書令的審核裁定,送給皇帝畫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開始動工了嗎?當然不是,還要送到門下省去復審,同意了,這時才能交由尚書省去貫徹實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擬了。
作用:
1)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2)(更重要的是,此時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不能獨裁)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完善;對后世影響深遠。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
師:經過唐末五代的激烈社會變動,貴族政治徹底崩潰,到了宋朝時,新的的官僚政治體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時,相權雖然受到了牽制,但仍然“事無不統”,擁有行政、軍事和經濟權,這樣一來,容易動搖或威脅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趙匡胤時,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分割相權。(展示圖片)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增設了同書門下這個部門,其長官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這樣一來,相權就被分得很散;
在軍事權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劃了“杯酒釋兵權”的喜劇,用高官厚祿作為交換條件,讓石守信等將領交出兵權;另外,設置了樞密院,剝奪了宰相的軍事權。宰相的政事堂和樞密使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財權由“三司”(度支、鹽度、戶部)掌握,三司號稱計相,意思是主管財政的宰相。
這樣我們就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宋朝時進一步削弱相權,形成了君主獨裁體制。政事堂管政治,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三權分離,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過皇帝,這就意味著皇權這次在與相權的博弈中,又取得了勝利。
師:從課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采納了高鳴的建議,在中央實行一省制。(展示結構圖)根據材料總結出:
原因:這跟元朝的統治疆域十分遼闊有關,統治地區一廣,自然政務也就繁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對國土的管轄,因此縮減三省為一省,保留了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了中書省。
設問:元朝的一省制加強了皇權嗎?
生:沒有。通過一省制,相權得到加強,皇權和相權的這次博弈中,相權取得了勝利。
設問:在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宰相權力?
生:元朝
師:影響:到了中后期,相權過重,不時卷入統治內部的斗爭,甚至左右皇位的繼承,引起政局動蕩。
設問: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
師總結:四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其實質是:皇權與相權的爭奪;
總的趨勢是:皇權逐步加強。
二、選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祿
?戰國:軍功爵
?秦、漢初:沿襲軍功授爵的制度
?漢武帝:舉薦模式——察舉、征辟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舉制度
1.西周——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
過度:同學們聽過“公務員”這個詞嗎?他們是國家正式的政府官員,現在想在政府擔任個一官半職,都要通過公務員考試,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層層篩選,才有可能成為政府里的一員。說不定哪天我們在座的同學也有這樣的經歷成為我們的公仆。那么古時候的政府官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師:現在我們就從西周開始,回顧官員是如何產生的?(演示圖片)
生:就是與宗法制、分封制相應產生的“世卿世祿”制度,到了禮崩樂壞的時期,宗法分封制逐漸崩潰,世卿世祿制度也逐漸被破壞了。
師:在戰國的變法和混戰之中,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就有一個獎勵軍功的措施(演示圖片)。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帝國以后,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軍功選任制。但是,“馬上奪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很明顯,戰場上驍勇善戰的軍人未必是治國的良才,在《亮劍》里邊的李云龍顯然就是這么一個人物。秦朝就是吃了這個虧,從軍人中選官,甚至發展到強烈排斥知識分子的地步,發生了歷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事件。
師:西漢初也還是沿用軍功授爵的方式,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出現了我國古代的第一個盛世,在選官制度上漢武帝采用了適應和平年代的選官制度——察舉、征辟。這是一種舉薦模式的選官制度。課本上有解釋。大家可以畫起來。
師:但是察舉容易造成用人權的下移,隨著時間的推移,舉薦人和被舉人容易結成小集團,出現“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嚴重沖擊中央集權統治。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這樣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勢力集團。(演示圖片)
2.隋唐的科舉制
過渡:隋朝統一以后,為了改變長期以來士族控制地方政權的局面,隋文帝廢除了按照門第高低選用官員的九品中正制,改創科舉制,開創了通過文化水平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后為唐朝所繼承和進一步完善。
(1)科舉制的產生、完善和發展
師:1)隋文帝時,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撥官員;到了隋煬帝時,設立了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2)貞觀年間,以明經和進士為主;開元年間,開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試,以后成為定制。
3)宋朝時,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為三級(鄉試、省試、殿試),大大增加了錄取名額,為更多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道路,既進一步擴大了宋朝的政權基礎,又使得選官過冗過濫。
4)明清的科舉制,實行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
(2)科舉制的影響:
1.拓寬了政府選撥人才的基礎,為處于社會中下階層的文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撥制度,成功籠絡了讀書人,有利于鞏固統治,對維持政治和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2.科舉制具有發掘、培養人才的作用,為官僚隊伍提高了素質較高的人才;
因此,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長期繁榮穩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監察與諫議
(一)監察:針對官僚而言。包括監督和彈劾。
師:為了維護國家統治機器的正常運轉,中央政府必須對各級官吏實行有效的控制,監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級官吏的基本制度,
1.監察制度的必要性(這是由于君主專制集權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權獨攬,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百官進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員胡作非為、貪贓枉法的劣行。
2.監察制度的形成過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戰國,秦漢時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諸侯國設“監國”,代表周天子監視各諸侯國,三監之亂
戰國—國君的秘書御史逐漸兼有監察的職能
秦漢—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東漢—設置御史臺,成為相對獨立的監察機關;在地方的13分設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隸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諫議:針對皇帝而言。監督皇權是否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師:諫議制度的歷史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建立和發展——漢至宋,元朝擱置到明清敗壞變質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門下省就負責諫議和封駁,對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
明清時,隨著皇權高度加強,對官員的監察達到頂峰,可是對皇帝的諫議機構就已經消失了。
明朝的監察機構名目眾多,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充當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設立監察御史,負責各方面官員的監察;另外還有六科給事中六科與六部相對應,對應吏部就叫吏部給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給事中,等等。在地方上還有負責司法、監察的按察使司。
高中主題教案設計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som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play.
3. Let students learn the expressions of ordering food.
能力目標
1.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and enable them to learn how to use different reading strategies to read different reading materials.
2.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act out the play.
3. Have students learn how to use the expressions to order food.
情感目標
1.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and acting this play.
2.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group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二、教學重點
1.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nd speaking skills.
2. Let students read and act the play.
3. Have students learn to use the expressions to order food.
三、教學難點
1.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o us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so on.
2. Get students to act the play.
3. Have students make a dialogue at the restaurant.
教學過程
→Step 1 Revision
1. Check the homework exercises.
2. Ask two students to retell the content of Act I, Scene 3.in their own words.
→Step 2 Warming up
We have learned that Henry got a letter from the two old brothers ,so please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next.
→Step 3 Reading
1. Read the play fast to understand the gist and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The owner looked down upon Henry when he noticed Henry’s appearance.
2)Henry asked for more of the same food because he is an American who like to eat a lot.
3)When Henry saw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he was happy and proud of it.
4)The owner didn’t believe that the bank note was real and he asked Henry to get out of the restaurant.
2. Read the play carefully and do the following:
1)Answer these questions in small groups.
(1)Whose behavior changes the most during this scene? Give examples.
(2)What kind of person is the owner of the restaurant?
(3)Why do you think the owner of the restaurant gave Henry a free meal?
2)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Henry.
Before Henry shows his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Owner Hostess Waiter
That one’s reserved.
Well, we will have to take a chance.
. . . if you pay the bill. . . My goodness! He eats like a wolf.
It’ll cost a tiny bit.
Again, everything?
What’s there to wait for?
After Henry shows his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Owner Hostess Waiter
I’m so sorry, sir, so sorry.
Oh, please, don’t worry, sir. Doesn’t matter at all.
Just having you sit here is a great honor! . . . bow. . . Screams
And you put him in the back of the restaurant!
bow
. . . bow. . .
3.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envelope in hand, Henry decided to enter a restaurant for a meal. He ordered some ham and eggs and a nice big steak together with a tall glass of beer. The waiter told him the meal would cost him a tiny bit. After eating his first order, Henry asked for more of the same.
When Henry opened the letter, he found it was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He was surprised but the owner and the waiter were shocked. The owner was not sure if it was genuine or fake. They couldn’t believe Henry who was in rags could be so rich. At last, the note was proved to be real.
After knowing that the bill is genuine, the owner thanked Henry again and again for his coming to his little eating place and even asked Henry to forget the bill . The owner, hostess and waiter all bowed together as Henry left.
→Step 4 Language points
1.order n. 要(叫)的菜 eg. May I take your order?
n. 順序,次序 eg. The books are arranged in order of size.
n. 命令 eg. Soldiers must obey orders
v. 命令 eg. The officer ordered his soldiers to march
v. 預定,預購 eg. I have ordered a steak.
2.take a chance 碰運氣
Eg. As for whether he will win the game or not ,we must take a chance .
Maybe true love is a decision, a decision to take a chance with somebody.
也許真愛只是一個決定,一個與某個人一起冒險的決定。
3. genuine adj 1)真正的,真實的,名副其實的;非人造的,非偽造的
Eg. Her wedding ring is made of genuine diamond.
她的結婚戒指是真正的鉆石做得。
2) 真誠的,真心的,誠實的
My genuine friend is not such right?
我真正的朋友不是這樣的對嗎?
3. Well, I did hear that the Bank of England had issued two notes in this amount. . . Anyway, I don’t think it can be a fake.
我確實聽說英格蘭銀行發行了兩張這樣面值的鈔票……不管怎樣, 我覺得這不可能是假鈔。
助動詞do或其他形式does, did在肯定句中用于謂語動詞前, 表示強調。例如:
I did tell him what I thought of.
我的確告訴過他我的想法。
can表示推測, 與主句中的not結合在一起, 表示“不可能”。例如:
It can’t be Jim. I know him too well.
不可能是吉姆, 我太了解他了。
5. But he’s in rags! 但是他穿得破破爛爛的。
介詞in后面接表示顏色或衣物等的名詞時, 意思是“穿著; 戴著”。例如:
The girl in green is a good friend of mine.
穿綠衣服的女孩是我的一個好朋友。
in rags衣衫襤褸
The old man in rags used to be very rich.
衣著襤褸的那位老人過去很富有。
6. As for the bill, sir, please forget it.
至于賬單嘛, 先生, 請把他忘了吧。
as for: with regard to至于; 關于
As for you, you ought to be ashamed of yourself.
至于你, 你應該感到慚愧。
As for the hotel, it was very uncomfortable and miles from the sea.
至于旅館呢, 非常不舒服, 而且離海邊有好幾里地
→Step 5 Acting
1.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ole play the text. Remind them to remember that Henry has an American accent while the owner, the hostess and the waiters all have British accents. Let them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rrect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2. Have as many groups as possible to act out the play in front of the class.
→Step 6 Speaking
1. Ask students to read Act Ⅰ, Scene 4 again and underline all the expressions used to order food. Read them aloud.
2. Show the following form on the screen. Let students read the expressions aloud, and make sure they understand their Chinese meanings.
WAITER/WAITRESS
Can I help you?
I’ll take your order in a minute.
Are you ready to order, sir/madam?
What would you like. . . ?
Enjoy your meal!
Here’s your bill.
Here you are. CUSTOMER
I’d like. . .
I’ll have. . .
Do you have. . . ?
What do you suggest?
I’ll have that.
The bill, please.
Can I have the check, please?
2. Suppose the situation: Now imagine you are having a good meal in a restaurant.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who acts as a waiter/waitress.
3. Give several minutes for the students to prepare their dialogues in pairs.
4. Ask as many pairs as possible to present their dialogues to the class.
→Step 7 Extension
Many people are crazy about buying lottery tickets (彩票).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 What kind of role do you think money plays in our daily life?
● Is money everything?
Suggested Answers:
Money is not everything.
Money can buy a house, but not a home.
Money can buy a bed, but not sleep.
Money can buy a clock, but not time.
Money can buy a book, but not knowledge.
Money can buy you a position, but not respect.
Money can buy you medicine, but not health.
Money can buy a friend, but not love.
Money can buy you blood, but not life.
→Step 8 Homework
1.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by heart.
2. Act out the play.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同時運用語言的能力,重點掌握在餐館中可能遇到的口語交際語言。這堂課的效果不錯,學生積極參與,但是,由于學生的語言儲備不夠,所以在口語訓練環節不是很流暢。很多學生不敢開口說英語,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盡量幫助學生開口說,幫助他們創造一定的語言環境。
高中主題教案設計篇7
《第二次工業革命》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分析和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2)通過對壟斷組織的形成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到,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的進步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新發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課時安排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本節重點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層次分析,它反映了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即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這是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壟斷組織的形成,就其內容來說,它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它使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基本定型,它對以后資本主義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其能力要求來說,它需要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才能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現象形成正確的認識。
2.難點分析:本節難點是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的分析,學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難于深入理解其深層含義。
課堂教學設計
師: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背景和條件
師:工業革命的進行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請同學們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條件,從社會政治前提、市場的需要、技術的準備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師:(歸納)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后,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政治前提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為廣大的世界市場呼喚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作了物質的技術的準備。
2.主要成就
師: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科學技術對工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四個方面的具體成果請同學們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果表
類別年代內容國別
電力1866西門子制成發電機德國
70年代電力成為新能源
-十年代電燈、電車、放映機相繼問世
內燃機
交通工具七八十年代汽油內燃機德國
80年代本茨制成汽車德國
90年代狄塞爾制成柴油機德國
1903年飛機試飛成功美國
通訊
手段40年代有線電報開發成功美國
70年代貝爾發明有線電話美國
90年代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意大利
化學
工業石油化工工業產生
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藥瑞典
80年代從煤炭中提取鹵、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纖維開始生產
(教師概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插圖)
3.特點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兩次工業革命發明的進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一些主要發明)
年代內容國別發明人
1765珍妮紡紗機英國哈格里夫斯
1779騾機英國克隆普頓
1785水力織布機英國卡特萊特
1785改良蒸汽機英國瓦特
1807輪船美國富爾頓
1814蒸汽機車英國史蒂芬孫
生:(議論并回答)
師:(小結)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是從紡織部門的紡紗環節開始,然后推動其它環節、其它部門,層層展開,不斷深入。從其各項發明的時間也可以看出,從1765年到1814年,各項發明呈逐步遞進的關系。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電力、內燃機和交通工具、通訊、化工工業——幾乎同時展開的。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補充)
師:(小結)是因為兩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主要發明,都是為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如:英國出現“紗荒”,促成珍妮紡紗機的誕生;紡織部門使用機器后,對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繼而有蒸汽機的問世。正像恩格斯所說,社會需求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科學研究的新發現為先導的,19世紀科學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它的新發現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業革命表現為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幾乎同時進行。
我們教材還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各項發明的產生、發生的地域范圍及其對各國的不同影響等三個方面總結了它的特點。下面我們就逐項進行分析。請一個同學讀教材總結的第一個特點。
生:(讀書)
師:就兩次工業革命中的各項發明產生的特點,教材總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是工匠在總結自己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發明,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是在科學研究新發現基礎上的應用。請同學們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糾正或補充)
師:(小結)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較少,因此,生產過程中革命性的創造,利用實踐經驗就可完成。而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再僅僅依靠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來實現生產過程的革命性發明創造就不夠了,就必需以科學研究的成果作為基礎。英國人W·丹皮爾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一書中對這一特點進行了總結。請同學們讀一讀。(放投影)
在以前時代的大發明中,我們看見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說除了偶然發現所帶來的發明之外,需要常在發明之先。但在19世紀,我們就看見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并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
科學過去是躲在經驗技術的隱蔽角落辛勤工作,當它走到前面傳遞而且高舉火炬的時候,科學時代就可以說已經開始了。
——摘自[英]W·丹皮爾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
生:(讀材料)
師:他所說“科學時代”的含義是什么?這一觀點對不對?
生:(議論并回答)
師:(小結)科學時代就是指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并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歷史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此后社會生產的每一次飛躍式的進步,都是依賴于科學研究的新發現。所以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下面我們看教材總結的第二個特點。
生:(讀書)
師:這一點教材說得已經很清楚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而且主要成果也都發明在英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補充或糾正)
師:(小結)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只有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基礎,即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當時,世界上只有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而其他國家都還處于資本主義前的社會狀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形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請學生讀教材,總結特點之三)
師: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的國家除日本外,還有德國、俄國、美國的西南部地區等。由于這些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較晚,所以,這些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尚未完成,就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這樣,對這些國家來講,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新技術,從而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這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師:(小結)說明了后來者居上的道理。因為后來者可以借鑒先行者的經驗,避免或少走彎路,這樣,他們就可以很快趕上或超過者。但要注意,這需要主觀、客觀條件都具備,條件具備了后來者才可以居上。
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1.產生
師: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革,這就是壟斷組織的產生。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看壟斷組織是怎樣產生的?
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師:(小結)主要是兩個途徑,一是先進的企業擠垮、兼并落后的企業,使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需要實行大規模的集中生產,使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2.主要形式
師:壟斷組織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為所在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企業部門的不同以及環境等的不同,壟斷組織形式也就隨之多樣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幾種不同的壟斷組織)
師:(歸納、簡化)
流通領域:卡特爾——分割市場(初級)
辛迪加——設總辦事處協調(中級)
生產領域:托拉斯——合股經營(高級)
3.影響
師:從壟斷組織產生的途徑,同學們可以分析壟斷組織的作用和影響。
生:(回答,并相互補充)
師:(總結)首先,壟斷是在競爭中形成的。在競爭中獲勝的必然是設備先進、經營管理完善的企業,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設備陳舊、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設備先進、經營管理完善的企業發展成為壟斷組織,顯然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其次,壟斷是新興工業部門生產的需要。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工業,如電力工業、化工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部門,都需要巨額投資,進行大規模生產,壟斷組織在這些部門發展的程度較高。這些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從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應用于生產過程中的步伐。總之,壟斷組織的產生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了壟斷組織,在這些壟斷組織內企業經營管理得到改善,產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我們可以看到,壟斷組織的出現,實際上是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之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調整適應了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
我們同時還應該看到,資本家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利潤,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資本家建立壟斷組織的目的就是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國內市場顯然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壟斷組織還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這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給亞非拉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造成了世界的緊張局勢。
第四,列寧說:壟斷是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