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1
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zhī)子花的氣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車,不邀游伴,也不帶什么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
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__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gǔ)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潔白的身影,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喂,淘氣的云雀,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么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葉,細數精致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秘,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滿世界都是雨,頭頂的巖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雨停了。幽谷里傳出幾聲犬(quǎn)吠,云嶺上掠過一群歸鳥。我該回家了。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山里的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還帶回一路月色。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2
課文簡析:
本文是一篇民間故事,講張石匠手藝高超,但是愿意自夸,在與一個小伙子的比試手藝時,連連失敗,他服輸了,愿拜小伙子為師。故事告訴我們,技藝是沒有止境的,人應該謙虛謹慎,不斷地學習和錘煉,精益求精。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故事內容,懂得一個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藝也不能驕傲自滿,因為天外有天,藝無止境。學習張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3.領悟課文中的細節描寫,揣摩人作的內心,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并能續寫故事。
4.認識3個生字,正確書寫11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揣摩人物性格,體會藝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方法:
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在民間,有許多擅長某些手藝的人,我們統稱為工匠。太行山腳下有一位張石匠,他手藝高超遠近聞名,可他還要拜師,這是為什么呢?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民間故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畫出生字詞,把課文讀熟,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提問,相應板書:天外有天 藝無止境
過渡:課文是通過哪些事情來說明天外有天這個道理的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
三、默讀思考
看問題讀書思考:
1.從對小伙子的態度中看出張石匠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
2.張石匠和小伙子比試了什么?結果怎樣?請說明理由。
一邊讀一邊畫一邊思考,然后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四、品讀感悟
(一)從對小伙子的態度中看出張石匠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
1.指名回答,相應板書:驕傲-不服氣-自愧不如
過渡:張石匠怎么看不起小伙子的?
2.學生自由讀1-5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兩人的對話,品一品人物的語言。可分角色朗讀。
3.指導朗讀
多媒體出示:
師傅,話別講絕了,天外還有天哪!
我干石匠的時候,你還沒見過石頭呢。
手藝高的人我見過,可沒見過像你這么傲的。
怎么,你還懂點手藝?那咱們就比試比試,讓大家評一評誰是高手。
今天我倆見個高低,輸了我拜他為師。
指名朗讀,相機評價。
過渡:既然看不起小伙子,不愛聽小伙子的話,那就得通過比試來見個分曉了。
(二)張石匠和小伙子比試了什么?結果怎樣?請說明理由。
1.指名回答,師板書:刻碑洗字 刻東西
2.指2名學生讀分角色讀刻碑洗字部分。
張石匠的手藝怎么樣?好在哪?這一次比試誰勝了?說出勝出的理由。
多媒體出示圖片,解釋楷書草書飛白。
張石匠服氣了嗎?讀出有關句子。怕可以換成什么詞?
過渡:既然張石匠不服氣,就再比一次吧。這次比什么?
理解七棱八不齊,說出為什么要用這樣的石頭來刻東西?
3.在這次比試藝不如人的情況下,張石匠回家刻石鏈時會想些什么?請說一說。
過渡:看來張石匠這次比試是勝券在握了,讓我們來看看結果吧。
4.回顧學法:剛才我們學習刻碑洗字這一部分是怎么學的?
屏幕出示:
①分角色讀一讀。②互相比一比。③說出勝出的理由。
按這樣的方法自學下一部分。
5.匯報。
過渡:俗話說的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此時勝負已決,如果你是文中的張石匠,
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盤張石匠心想他的臉上于是對小伙子說說完
通過這些你看出張石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出示:張師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只想讓你懂得藝無止境呀!
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五、拓展交流
讀了這篇課文后給你什么啟示?
六、總結
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天外有天、藝無止境的道理。其實,我們在學習上也是無止境的。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上永不滿足,不斷進取。最后老師送給大家兩句名人名言(多媒體出示)。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指導復述
1.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指導復述課文。
二、識字寫字
1.課件出示要求認的字,檢查認字情況,并進行擴詞訓練。
2.指導寫字。重點指導碑錘兩字的寫法。
三、積累內化
1.把自己喜歡的好詞抄在自選車里。
2.請你為這則故事寫續集。
四、實踐活動
把張石匠和小伙子比用石料刻東西這部分內容改成課本劇,先寫出人物的對話,再演一演。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3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層層遞進的寫作方法,體會文中排比句的表達作用。
2.正確理解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相互聯系。
3.懂得“人和”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自覺為社會和諧盡一份力。
【課文題解】
1.孟子,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尊奉為“亞圣”。
2.《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
【串講課文】
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孟子說:“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翻譯:譬如一座內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敵人包圍攻打卻不能取勝。
原文: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敵人圍攻一定是選擇得天時的時日了;可是沒有勝利,這說明得天時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譯:城墻筑得不是不高,護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鎧甲不是不銳利堅固,糧食不是不多;可是(當敵人進犯時)棄城逃跑,這說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譯:所以說:限制人民不必靠國家的疆界,鞏固國防不必憑山河的險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強大(兵器和鎧甲的銳利堅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譯:得到正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多,失去正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翻譯: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內親外戚也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都歸順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讓天下都歸順他的人,攻打連內親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會勝利的。
【課文結構】
本文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1句),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層次,(第2-4句),列舉兩個事例,從攻守兩方面分別論證分論點。
第三層次,(第5-8句),進一步論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論斷,點明主旨。
【課文分析】
《天時不如地利》一文觀點鮮明,結構嚴謹,很有氣勢。
文章開頭兩句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戰爭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舉“攻而不勝”和“委而去之”兩個事例,來論證觀點。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僅靠“天時”與“地利”條件,從反面強調“人和”的重要性,結尾歸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
文章強調“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廣之,方方面面應該“以和為貴”。
【思維訓練】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論據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兩個論據分別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的論證方法是什么?
既擺事實,又講道理。 先用“環攻不勝”和“委而去之”兩個論據證明論點;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從反面強調“人和”的重要性。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增強論述的語氣。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詞語回答。)
“得道者”
6.為什么“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
“天時”、“地利”是客觀的,外在的,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而“人和”是主觀的,內在的,在事物發展變化中起著決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
7.本文體現了作者什么思想?
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順應民意,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得施行仁政。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4
【過程與方法】
在中心話題的引領下,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詞語,自讀、自悟體會情感,感悟作者用詞的精準。通過師生談話、生生交流等方法升華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認識,使孩子們將課文讀得入情入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文中父母對孩子的無言的關愛以及孩子對自然、對美好事物純真無邪的愛。
重難點分析:
l 本課故事情節鮮明,文章布局巧妙,父母與孩子的心境變化交替描寫,結尾設計獨具匠心,教學中圍繞中心問題讓學生了解心理描寫的方法,積累描述心情的詞語,同時能用上文章中的詞語及自己已有積累的詞語講述這個故事。
l 父母對孩子的呵護關愛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淺顯處學生容易理解,但含義深刻之處需要反復品讀領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作業:
A.讀通課文,讀準字音,把遇到的讀音問題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注,并借助工具書解決。
B.思考:這篇課文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關金翅雀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直入新課:
課前已經布置了預習作業,關于“金翅雀”,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這節課我們共同走進課文,看看作者圍繞“金翅雀”,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檢查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小組中輪讀課文,互相傾聽,爭取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2.小組內交流易讀錯及不理解的生字詞情況。
樹冠 樹巔 蜷腿 氣氛
硬邦邦 毛茸茸 戰戰兢兢
心不在焉 聚精會神 提心吊膽 天真無邪
3.小組代表匯報遺留問題,全班交流。
4.教師出示整理的生詞和容易讀錯的詞語,指名朗讀。
檢查預習第二項:
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脈絡
發現鳥窩——開始爬樹——發現鳥蛋——親吻鳥蛋——放回鳥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覺
了解了課文內容,從中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孩子特別喜歡金翅雀;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
五、細讀課文,感悟孩子對金翅雀的愛。
默讀課文,找到孩子在講述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心境是怎樣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1、發現鳥窩
“孩子高興了,指手劃腳地講起來。他說,今天下午趕羊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只金翅雀從一棵大白松樹樹冠里飛出來。他看呀看呀,在濃密的樹枝里搜尋,終于在高處一根樹杈上發現有一團黑黑的東西。”
引導學生從“看呀看呀...終于”等詞體會孩子的好奇心,從“指手劃腳”體驗那份高興的心情。讀出了孩子的自豪和強烈的好奇心:高興、指手畫腳:因為喜歡,沉浸在興奮之中。覺得自己做的事很了不起。
突然:看似突然,實際說明孩子一直在想這件事!對他來說印象非常深刻。重復“我找到了一個鳥窩”是為了引起大家注意,因為他要大家分享他的快樂。
2、開始爬樹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樹又粗又高,他那纖細的身子緊緊貼在樹皮上,慢慢往上挪動,每一步都要分兩次進行:先用胳膊抱住,接著兩條腿盡量往上蜷,用了很長時間才爬上去,中間在結實的樹杈上休息三次。現在只能靠手,因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動詞如:貼、挪、抱等詞語體會孩子爬樹的艱難,理解孩子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好奇,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你體會到了什么?(很危險艱難)感情朗讀。
3、親吻鳥蛋
在高高的樹冠,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沒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體會孩子對鳥蛋的無比喜愛。
饒有興趣、情不自禁:不曾意識到危險,緣于對金翅雀的喜愛!
吻:這天使般的吻啊!體會到了孩子怎樣的內心世界?這時候,如果是你的話,看到這么可愛的小鳥會怎么想?怎么做?孩子呢?也許也是,可他又是怎么做的?讀出了什么?
孩子并沒有注意到父母心情的變化,只是陶醉在自己發現鳥蛋的欣喜中,也完全意識不到危險的處境。讓學生感情朗讀,體會孩子那份純真的喜悅和淳樸的愛心。
4、放回鳥巢
孩子為什么沒有把小鳥帶回家?
抓住“滿懷憐愛”“心境坦然”體會孩子的愛心。
知道他為什么坦然了嗎?放回,一切只為了發現!充滿了童真(孩子那份純真的喜悅和淳樸的愛心)
說一說這是個怎樣的孩子?孩子對金翅雀是一種怎樣的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1、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葡萄牙作家米?托爾加筆下的《金翅雀》,還記得文中的孩子為父母講了一件什么事嗎?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2、在講述這件事的過程當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樣的?(板書:饒有興趣、心境坦然)
3、誰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樣把這件事再給大家講一講呢?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對金翅雀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板書:天真無邪的愛)
在孩子的講述過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來繼續深入學習課文。
二、細讀課本,感受父母之愛
1、提出中心議題,學生自讀自悟。
中心話題:
默讀課文,找到在孩子講述這件事情的過程中,父親、母親的心境是怎樣變化的?勾畫出相關語句,認真地讀一讀,并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1-3)
“母親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親像往常一樣心不在焉,連聽也沒有聽到”
“父親總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會神的開始聽兒子說話。”
母親:抓住“瞪”讓學生體會母親從開始就關注孩子。
父親呢?為什么一開始“心不在焉”?可能父親覺得很平常,沒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為太累了。兒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傾聽時,抓住“聚精會神”體會父親雖累但為了孩子高興也開始關注孩子。
小結:母親總是關注著自己的孩子,無論再小的事,總能牽動她的心,而父親由心不在焉到聚精會神,同樣流露出對孩子默默的愛。
(5-7)
“母親把兒子的話句句吸入心田,還用整個心靈吻著可愛的寶貝”
抓住“吸、吻”體會母親聽得更認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親則又開始吃飯了”,“父親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親一樣提心吊膽地聽著”
父親又開始吃飯可見父親真的沒有什么興趣,但當孩子開始爬樹時同樣為孩子擔憂。“提心吊膽”是什么意思?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你有沒有讓父母為你提心吊膽過?”
感情朗讀,體會父母之愛。
小結: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她們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父親雖然還是有點漫不經心,但當孩子開始爬樹時同樣為孩子擔憂著、緊張著。
(10-11)
“父親和母親都驚呆了,誰也沒有吱聲”,“兩個人戰戰兢兢、一聲不響地讓兒子爬到樹上、爬上樹冠”“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樣變化的(害怕吃驚)?生讀理解“戰戰兢兢”是什么意思,并與“提心吊膽”對比理解,體會作者用詞精準。
老師讀,在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是真的停止嗎?緊張、擔憂到了極點,直至出現了幻覺,想象當時畫面,你的心情如何?更不用說是孩子的親生父母了。體會父母當時高度緊張的心情,同時領悟作者用詞的準確。
感情朗讀父親出現幻覺的部分 ,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之深切。
師小結:隨著孩子危險系數的不斷升級,父母的心也越繃越緊,直到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三、精讀最后一段,猜測故事情節。
讓學生再細致讀文章的最后一段,為什么“晚飯吃完了,屋里氣氛嚴肅”?引發學生猜測,父親和母親會談些什么呢?孩子在意了嗎?孩子把金翅雀的記憶順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講述故事的時候就打斷他呢?理解父母為了呵護孩子的愛心、好奇心的睿智而深沉的愛。
四、師總結全文
(指板書)全文以金翅雀為線索,文中沒有一個愛的字眼,但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愛既有孩子對金翅雀天真無邪的愛,更飽含了父母對孩子智慧而深沉的愛,我們相信孩子一定會在父母用心搭建的這個充滿愛的、溫馨的家庭中更自由、更快樂、更健康地成長起來。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在朗讀中疏通文意,把握字詞的正確讀音
2、通過閱讀,學會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3、培養學生閱讀《西游記》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壓五指山下500年,幸得唐僧搭救方得逃脫。遂拜唐僧為師,護其西天取經,這一路上又先后收豬八戒、沙僧一干人等同去,這一路上歷經坎坷,到底是如何艱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深山老林去看看。
二、初讀感知
1、全班齊讀
2、糾正讀音 骸骨 塋 擎 忖思 骷髏 戰戰兢兢 唆嘴 脊梁 唧唧噥噥
3、請同學講述本文的主要內容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挑撥是非的豬八戒的教唆下,不明是非的唐僧絕情的趕走了孫悟空。
4、本文主要描寫了哪些人物? 豬八戒 孫悟空 唐僧
★再讀感知
★你最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不喜歡 豬八戒:搬弄是非
1、好挑事:第1節:八戒道:“師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著你做了這幾年和尚,不成空著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舊褊衫,破帽子,分兩件與他罷。”
2、煽風點火、鼓動教唆:第2節唐僧聞說,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邊唆嘴道:“師父,他的手重棍兇,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話兒,故意變化這個模樣,掩你的眼淚哩!”
五、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積累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在朗讀中把握文中三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2、培養學生閱讀《西游記》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的性格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僧聽信豬八戒的讒言趕走了忠心耿耿的孫悟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再讀品味
從文中看,你最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
喜歡:孫悟空:明察善惡、勇敢無畏、忠心耿耿
★火眼金金 第2段行者笑道:“我是個做?虎的祖宗,你怎么袖子里籠了個鬼兒來哄我?你瞞了諸人,瞞不過我。我認得你是個妖精!”
★聰明 有勇有謀 智勇雙全 第2段:怕師傅懲罰,還不忘向當地土地 山神說:好大圣,念動咒語,叫當坊土地、本處山神道:“這妖精三番來戲弄我師父,這一番卻要打殺他。你與我在半空中作證,不許走了。”
★大仁大義 當師傅的絕情他止不住傷情: 第3節:“那大圣一聞得說他兩個是人,止不住傷情凄慘,對唐僧道聲“苦啊!你那時節,出了長安,有劉伯欽送你上路;到兩界山,救我出來,投拜你為師,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盡千辛萬苦;今日昧著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罷,罷!但只是多了那緊箍兒咒”。 好心反遭師傅誤解,傷心之情溢于言表,可師傅依然不為所動,在離別之際,又不計個人恩怨對師傅款款下拜。第4節:他將書折了,留在袖中,卻又軟款唐僧道:“師父,我也是跟你一場,又蒙菩薩指教;今日半涂而廢,不曾成得功果,你請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轉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大圣見他不睬,又使個身外法,把腦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了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那長老左右躲不脫,好道也受了一拜。
★忠心耿耿 臨走仍不忘師傅的安危。第5節: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不喜歡 唐僧:膽小絕情、不明是非
1、人妖不分、膽小怕事 第2節“那唐僧在馬上,又唬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
2、是非不分 毫無主見 第2節正相信悟空的解釋時,又聽信讒言,開始念咒。
3、固執絕情 第4節“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于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于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面對孫悟空的拜別,他不理不睬,口里嘰擠咕咕:“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 孫悟空就這樣被唐僧趕走了,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設計篇6
《詹天佑》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六年制第十二冊的精讀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為題,重點記敘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跡-----主持修筑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里行間流露著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贊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
全文圍繞“杰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我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第二教時,重點研讀的是課文重點段落2、3段。我將目標定為:
1、細讀課文,推敲理解課文的詞句。
2、感受詹天佑嚴謹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教學第二段時,重點抓住在()的情況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引導學生抓住“阻撓、要挾、輕蔑”這三個關鍵詞。聯系上下文仔細推敲,深入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學生暢所欲言,去感受,體會了當時的情況。從而對詹天佑受命于危難之中的勇氣、膽略,拳拳愛國之心產生了強烈的敬佩之情。
在教學第三段時學習的內容是詹天佑在修筑鐵路時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找出詹天佑在勘測線路遇到困難時的表現,仔細體會。學生從詹天佑的所說、所做、所想之中感受到詹天佑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在理解“開鑿隧道”和“設計線路”兩部分時,抽象的說明學生不容易理解,我通過把“開鑿隧道”和“設計線路”兩部分用畫圖或實驗的講解方法來說明。讓學生動手畫箭頭,標方向,運用創設情景,你是詹天佑紀念館的講解員來進行學習的方法,演示推拉的火車頭。把抽象的事物變形象了,陌生的變熟悉了,使詹天佑高大的形象躍然于學生眼前,使學生受到極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
此外,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匯報,并與其他學生一起,針對該組的學習收獲,給予補充,評價。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長短不限。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真正變成學生的“討論場”、“表現場”。教師需結合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匯報表達,進行適時的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