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課件教案
初中生物課件教案篇1
教師寄語:
勤觀察,多調查,增知識,拓視野!
知識目標:
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行歸類。
能力目標:
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學習重點:
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學習難點:
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__,人口普查也是__。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生物的特征,課下每個小組都對我們學校的生物做了調查,請各小組把你們的調查方法和結果進行展示,說出你們組是怎樣調查的,結果是怎樣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學生的發言,明確以下知識:
1、調查時首先要明確和,制定合理的。調查的范圍很大時,就要進行,調查過程中要如實。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和,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
2、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的方法步驟是:
(1)選擇調查范圍(校園)
(2)分組:__人為一個調查小組。
(3)設計調查路線
(4)調查記錄(請特別注意__、__和__里等處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還有空中偶爾飛過的__和__。
(5)歸類
(6)將歸好類的生物的資料進行整理,寫在筆記本上。
(二)生物的歸類方法
1、請根據本小組在室外開展的“調查校園生物活動”的有關情況填寫下列內容:
(1)我們的調查路線是;
(2)我們的調查范圍是;
(3)我們組一共調查到了()種生物,其中植物()種,動物()種,其他生物()種;說說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4)從調查到的生物中選1~2種,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
(5)這次活動中,我體會最深的是:
2、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可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分為__、__和__三大類;也可按照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__和x等;還可以按照用途,將生物分為__、__、__、__等。
初中生物課件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本節教材符合課標的要求,在教材編排上,文字優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以及許多精美的圖片,并就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提出了很多問題,設置懸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本節的教學目標側重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80%),體現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目標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時準備: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況。
2、收集關于生物方面尖端先進的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料,圖片、光盤,如DNA偵破技術,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方面的圖片、光盤。
3、磁帶(如《校園的早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放一首優美的鋼琴曲(或其它如《校園的早晨》磁帶)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感情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關系。
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閱讀全文。
二、分組:選定小組長(組織教學:制定課堂紀律規則及評價條例)進行小組討論,再作記錄,小組討論內容。
1、學校的垃圾問題(特別是食品包裝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分析原因。
2、學?;锸撤恐車鷺涓膳c其它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4、今年暑期發生的洪澇災害說明了什么問題?
5、關注自我: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列健壯嗎?更聰明嗎?
6、你是從什么途徑了解克隆和轉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組交流、討論
四、教師作補充,修正和總結,并對同學們的表現作出積極性的評價。
因為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和交流,所以無論對和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辨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
五、師生共同朗誦課文《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提高文學修養,討論:生活離得開生物嗎?
六、教師啟發,通過平??磮?、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知識嗎?(最后教師補充)
七、結束語:
同學們,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為新時代的學習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破譯生命的密碼吧!
初中生物課件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二、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
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四、教學設計
1、什么是生物?
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
2、提出問題:
“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捎么朔ǎ?/p>
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
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4、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
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初中生物課件教案篇4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教學難點: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1、知識與能力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交換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測量、比較肺活量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1、教學重點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概述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2、教學難點
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測量胸圍差
2.外界氣體是怎樣進出肺的
3.呼吸運動時胸廓容積的變化
吸氣時:肋間外肌收縮,胸腔擴大,腔內氣壓降低,膈肌收縮,頂部下降
呼氣時:肋間外肌舒張,胸腔縮小,腔內氣壓升高,膈肌舒張,頂部上升
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4.氣體交換的原理:通過氣體擴散作用來完成。
5.呼吸的全過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知識目標: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能力目標: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作出推想的過程中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
體驗腎臟結構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寶貴和人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腎單位——尿液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
尿液形成的兩個過程和排出的過程
[難點分析]
尿液形成過程中物質的變化,血液,原尿,尿液(無葡萄糖蛋白質和血細胞)。成分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導入:血漿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代謝廢物。引出代謝廢物的排出,從而引出尿液的排出。尿液血液化驗單比較。
總結:
1、腎小囊中有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質等。腎小球的血液中有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蛋白質和血細胞等。
2、腎小囊中的液體只能來自腎小球中的血漿。
3、由此推測腎小球和緊貼腎小球的腎小囊壁起過濾作用。
4、原尿在下行的過程中會經過腎小管,因為它的周圍定分布著毛細血管,所以在這兒可能發生物質的重新吸收。
細菌
知識目標:
1、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
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現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
做基礎;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點出日本侵略者慘無人寰的行徑激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是:
1、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初中生物課件教案篇5
重點、難點分析
1.“花的結構”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因為:
(1)前面幾章的教學講的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植物生長到一定時間就要進行繁殖?;?、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結構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開花后才能結果,種子才能形成。
(2)花實際上是變態的枝條?;ǖ母鞑糠峙c枝條的組成從來源上講是一致的。通過“花的結構”的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前后聯系及進一步探討事物從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系,都是有幫助的。
2.觀察實驗材料的準備,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講“桃花的結構”時,新鮮的桃花已經過季,這就需要教師在春天的時候,準備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們浸泡在酒精溶液里備用。也可以事先培養白菜花或油菜花進行教學,北方的冬天吃完的白菜留下的“白菜疙瘩”種在花盆里或浸泡在水中,一個月左右就能抽出花莛、開花。還可以選擇一些秋季盛開的花卉備用。
3.解剖花并做成粘貼花標本,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
(1)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對于學生來說,操作起來都顯得小了。學生進行解剖時,往往顯得“笨手笨腳”,容易弄丟一個部分或弄斷一個結構,所以要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謹慎地從外至內地一層層把花的各部分用鑷子鑷取下來,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后再粘貼在臺紙上。
(2)做粘貼花標本的過程,學生也往往容易把臺紙弄得很臟,而且粘出的花擺放不夠科學和美觀。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正確的操作過程,要設法引導學生粘貼出來的標本,既科學又美觀。
4.單性花、兩性花、雌雄同株、雌雄異株及花序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從上節的教學內容知道: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結構?;ㄈ魺o花蕊就不能稱其為花。因此,根據花中花蕊的種類而定名的單性花和兩性花是最基本的兩類花。只有理解了這兩類花的區別,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
花序的概念是對單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總狀花序、頭狀花序等各種植物的花序。
5.單生花與單性花概念的區別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
①從字面上看,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生”與“性”,字形也很相似。學生很容易把兩者弄混。
②從概念上講,“單生”與“單性”學生也容易混淆,特別是對“單性”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處理這兩個概念時,要強調“生”與“性”的區別?!皢紊本褪菃为氈?“單性”是對“兩性”而言的,指的是:只有一種花蕊的花,即雌花和雄花。
3.讓學生明啟頭狀花序不是一朵花,也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
①頭狀花序從外形上看,往往使人認為它是一朵花。
②組成頭狀花序的小花有兩種,舌狀花很像一朵花的花瓣;管狀花又很像一朵花的花蕊。這樣就造成了認識它的難度。所以教師在講解頭狀花序時,要引導學生分析頭狀花序的組成,要使學生認識,組成頭狀花序的舌狀花和管狀花。最后要緊扣在“花序”的概念上。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于引言:由于前幾章己系統地向學生介紹了根、葉、莖的結構和功能,所以在本章教學前,可以這樣引入:大家知道,根、莖、葉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營養器官,植物靠著這些器官逐漸地生長起來,當植物體生長到一定的時期就要開花、結果和產生種子。植物為什么要開花,為什么開花后才能結果和產生種子呢?這些是我們這一章所要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2.關于“花的基本結構”的教學,應采取實驗(實驗十二)與教學同步的教學方法。
①有條件的學??梢韵确乓欢武浵?,沒有條件的學校可用花卉的圖片或擺放幾盆已開花的植物,向學生展示或描述自然界中各種植物的花千姿百態、萬紫千紅、爭先斗妍的美麗景色。然后話題一轉:各種植物的花,雖然它們的形態、大小、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一致的?;ǖ慕Y構怎樣?下面我們來觀察一下植物的花(課前把準備好的花放在學生面前)。
②觀察和解剖桃花的過程可以在教師的提示下,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利用解剖工具,參照教材上的圖注,把桃花的各個部分的結構和功能弄清楚。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說明桃花的結構或教師指著圖讓學生說出名稱和功能。在學生回答問題和說明的過程中,教師可做補充?!?/p>
在學生觀察桃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去觀察。如①桃花是由幾部分構成的?②哪個部分是最主要的?為什么?在學生解剖花之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正確的解剖方法和步驟,避免造成花損壞了,而花的結構又沒有看清楚的現象。在學生制作粘貼花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提醒學生:不要丟失花的結構;臺紙要干凈。至于怎么貼,貼成什么樣的都不要管,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最后可以讓大家評判。教師也可做為學生中的一員提出自己的意見,使學生明白怎樣貼更科學、更美觀。
當學生解剖完桃花后,教師可以請一名學生到前面向大家講明桃花的結構。教師可以把桃花的結構圖制作成剪貼圖,讓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把所觀察到的結構貼在黑板上,并說出它們的名稱和功能。如果這名學生沒有說全,可請其他學生補充。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把桃花的結構弄清楚了,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如果有遺漏的地方教師再做補充說明。
最后,可讓學生用鑷子夾開一個花藥,用放大鏡觀察內部有什么結構;再用鑷子從花的中央將子房取出,用刀片將它縱向剖開,用放大鏡觀察子房里面有什么結構,當學生說出:花藥里有花粉、子房里有胚珠后,教師可以馬上追問:花粉和胚珠各有什么用呢?這個問題學生不會說得很清楚,需要教師告訴學生:只有當花開后,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子房里的胚珠才能發育成種子了,而整個子房就發育成果實,子房壁就發育成果皮了。講到這里如果再問:花的哪個部分最重要?學生一定會說是“花蕊”或“雌蕊和雄蕊”,而且也不難回答出其中的原因了。
3.關于“花的其他結構”的教學,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花粉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呢?”學生一般能夠回答出:靠風、靠昆蟲傳粉。教師可接著問:“昆蟲是怎樣幫助花傳粉的呢?”有些學生會提到昆蟲采蜜的問題,教師可以就勢引出花的其他結構。
昆蟲采花蜜無意中給花傳粉,學生是能夠理解的,但需要告訴學生:不同的植物吸引昆蟲前來“傳粉”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棗花,它的花冠并不好看,但是它的花蜜很香甜,這樣也會招引昆蟲??傊ò甑拿利愵伾拖銡?,蜜腺產生的花蜜,都能招引昆蟲前來幫助傳送花粉,這是植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4。就花的結構,引出新課:桃花的各部分結構較完整,是典型的完全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像桃花這樣完整的。它們有的缺少花萼、有的缺少花冠、有的缺少雄蕊、有的缺少雌蕊,凡是結構不完整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教師可以發給學生一些黃瓜花或柳樹花或其它易觀察的單性花(浸制過的),組織學生觀察這些植物的花與桃花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從外及內地逐層觀察,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花是缺少一種花蕊的。教師可以說:花有許多種類,如果從花蕊的情況看,花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單性花和兩性花。
5.關于“單性花”和“兩性花”的教學,可以緊接引言,問學生:什么樣的花叫單性花?什么樣的花叫兩性花?由于剛剛觀察了黃瓜花,所以學生是會說出單性花的概念的。在學生說出單性花的概念后,接著啟發:單性花中如果只有雄蕊,這種花就叫做——雄花;如果只有雌蕊,這種花就叫做——雌花。然后再請學生觀察發給自己的花,分別是雌花還是雄花,為什么?教師還可以說明:有些黃瓜花、絲瓜花、西瓜花等開花后結不了瓜,而有些花能結瓜,能結瓜的花是雌花。平時我們所說的“謊花”,實際上指的就是雄花。
講完了單性花,教師可以再問:像桃花那樣,雌蕊、雄蕊都有的花應該叫什么花呢?學生會很自然他說出:兩性花。教師還應補充說明:大多數植物的花是兩性花。
講完了兩性花,教師可以試著問學生:如果一棵植物體上所開的花都是雄花,另一棵植物體上(同種)所開的花都是雌花,這種現象應該叫什么?有些學生能夠答出:雌雄異株。只要有學生能回答對,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并重新說明雌雄異株的定義,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給出雌株和雄株的概念,并舉例說明,像楊樹、柳樹、銀杏樹都屬于雌雄異株的植物。最后,教師間:黃瓜的雌花、雄花是生長在同一棵植物體上呢?還是分別生長著?這個問題,對于有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不難回答,是同在一棵植物體上的。教師應很自然地問:這種現象稱為——雌雄同株。除了黃瓜花是屬于雌雄同株的,還有哪些植物的花屬于雌雄同株?有些學生會很快地想起:玉米、高梁、蓖麻等。一些城市的學生,沒有接觸過這些植物,需要教師用圖片、實物等來啟發學生理解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
6.關于“單生花”和“花序”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講完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后,就問學生:黃瓜的花是一朵一朵地單獨著生在莖上呢?還是許多黃瓜花排在一起?在提問的同時,教師可以出示黃瓜植物體的掛圖,提示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出教師的問題。當學生回答出黃瓜花是單獨生在莖上時,教師要馬上給出“單生花”的概念。特別強調是單獨著生在莖上。然后,教師可以出示白菜或蘿卜花序、串紅花序(或掛圖)問學生,這些植物的花是怎樣著生的呢?學生會說出:花都長在一個軸上了。教師在學生的回答后,給出花序的概念。隨后可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有的花單獨生在莖上,而一些植物的花排成花序集中著生在莖上呢?或者說:花序對植物體的生長、發育有什么益處?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具花序的植物的圖片、標本或實物,同時也出示一些單生花的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得出:單生花一般有:花朵較大,顏色鮮艷,很容易招引昆蟲的特點;具花序的植物,它的每朵小花都很小,顏色很不明顯,若許多這樣的小花聚集起來成為一體,是便于招引昆蟲傳粉的,這些特點是植物體長期進化的結果。
應該告訴學生,花序有許多種類型,根據花序的不同類型,可作為鑒定植物的一種依據。如蘿卜、白菜、油菜的花序叫總狀花序。總狀花序的特點是:每朵小花都有一個花柄與花軸有規律地相連,在整個花軸上可以看到不同發育程度的花朵,著生在花軸下面的花朵發育較早,而接近花軸頂部的花發育較遲。再如:向日葵、蒲公英的花序叫頭狀花序。它的特點是:花軸縮短而膨大,上有許多小花。從外形上看,好像是一朵花。它的外圍有些綠色的小片,這是花序的總苞。向日葵花序外圈黃色的瓣狀物,是舌狀花冠,這種小花叫舌狀花,其內無雌雄蕊,是退化的無性花。花序中央的小花,花冠呈筒狀,叫管狀花,它是兩性花,在小花里可以找到雌、雄蕊(可以結合掛圖或實物進行說明)。
在教師說明頭狀花序的特點后,可以問學生:菊花是一朵花呢?還是一個花序?為什么?最后可以告訴學生,“菊花”實際上是一個頭狀花序,由于它的舌狀花很鮮艷,經過人工培育,使其中的管狀花減少,舌狀花增多,“花冠”變得更加絢麗多姿,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最后,教師可以稍加說明:我們常見的花序還有傘形花序,如洋蔥、韭菜、胡蘿卜的花序。還有穗狀花序,如大麥、水稻、車前草的花序。
各種植物的花,不論形態、大小、顏色,不論結構缺少哪部分,其中花蕊是最重要的結構,是絕對不能缺少的,為什么呢?這就是下節課所要討論的問題。
小資料
無花果真的不開花嗎?
從無花果的名字看起來,無花果好像沒有花的。事實究竟怎樣呢?,
典型的花,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四部分組成。這四部分完全具備的叫完全花,如桃花;這四部分不完全具備的叫不完全花,如桑樹花。
一般植物,是花托把花被和花蕊抬得高高的,因此鮮艷奪目,引誘人們欣賞,蜂來蝶往。無花果的花卻靜靜悄悄地隱居在新枝葉腋間,它的雌花、雄花躲藏在囊狀肥大的總花托里面。總花托頂端深凹進去,造成一問寬大的房子。由于總花托把雌花、雄花從頭到腳包裹起來了,人們看不見,因此,認為無花果是不開花的。
說起來你或許不信,無花果還會一年開兩次花,結兩次果呢!當大地回春,草木欣欣向榮的時候,它就朝氣蓬勃地抽枝發芽。葉腋間生出花來;在秋高氣爽,雨水充足的時候,它的枝條又向上延伸,葉腋間又生出花來。第一次花結的果在當年秋季成熟;第二次花結的果要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才能成熟。
無花果的老家在亞洲西部。新鮮的無花果,果實肉質柔軟,味甜,是良好的水果;還可以制成果干、果醬和蜜餞。
初中生物課件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原則、等級和基本單位
3.練習編寫檢索表
4.說明對生物統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生物分類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3.活動“編制檢索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