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視頻欣賞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是著名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對于此曲的賞析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賞析一下《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吧!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樂曲賞析
此曲按照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的結構寫成,由序奏、五個小圓舞曲和尾聲組成:
序奏開始時,小提琴在A大調上用碎弓輕輕奏出徐緩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撥開河面上的薄霧,喚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輕柔地翻動。在這背景的襯托下,圓號吹奏出這首樂曲最重要的一個動機,它象征著黎明的到來。
接下來是五首連著一起演奏的小圓舞曲,每首小圓舞曲都包含兩個相互對比的主題旋律。
第一小圓舞曲描寫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們翩翩起舞時的情景。主題A抒情明朗的旋律、輕松活潑的節奏,以及和主旋律相響應的頓音,充滿了歡快的情緒,使人感到春天的氣息已經來到多瑙河;主題B輕松、明快,仿佛是對春天的多瑙河的贊美。
第二小圓舞曲首先在D大調上出現,第一部分旋律跳躍、起伏,層層推進,情緒爽朗、活潑,給人以朝氣蓬勃的感覺;突然樂曲轉為降B大調,顯得優美委婉,與第一部分形成對比。巧妙而富于變化的第二圓舞曲描寫了南阿爾卑斯山下的小姑娘們,穿著鵝絨舞裙在歡快地跳舞,富于變化的色彩顯得格外動人。
第三小圓舞曲屬歌唱性旋律,主題A有優美典雅、端莊穩重的特點;主題B具有流動性特點,加強了舞蹈性,呈現出狂歡的舞蹈場面。這段音樂采用了切分節奏,給人以親切新穎的感覺。
第四小圓舞曲的主題A優美動人,富于歌唱性;主題B強調舞蹈節奏,情緒熱烈奔放,與主題A形成了對比。在開始時節奏比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連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圓舞曲是第四圓舞曲音樂情緒的繼續和發展,只是轉到A大調上。主題A旋律起伏回蕩,柔美而又溫情;主題B則是一段熾熱而歡騰的音樂,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在多瑙河上無憂無慮地蕩舟時的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結尾。樂曲的結尾有兩種,一種是合唱型結尾,接在第五小圓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另一種是管弦樂曲結尾,較長,依次再現了第三小圓舞曲、第四小圓舞曲及第一小圓舞曲的主題,接著又再現了樂曲序奏的主要音調,最后結束在疾風驟雨式的狂歡氣氛之中。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的創作背景
1866年奧地利帝國在普奧戰爭中慘敗,帝國首都維也納的民眾陷于沉悶的情緒之中,當時小約翰·施特勞斯任維也納宮廷舞會指揮。為了擺脫這種情緒,小約翰接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赫貝克的委托,為他的合唱隊創作一部“象征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合唱曲。這時的小約翰·施特勞斯雖已創作出數百首圓舞曲,但還沒有創作過聲樂作品。這首合唱曲的歌詞是他請詩人哥涅爾特創作的。
1867年2月9日,這部作品在維也納首演。因為當時的維也納在普魯士的圍攻之下,人們正處于悲觀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敗。直到1868年2月,小約翰·施特勞斯住在維也納郊區離多瑙河不遠的布勒泰街五十四號時,把這部合唱曲改為管弦樂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并命名為“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同年,小約翰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親自指揮該曲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僅僅幾個月之后,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國公演。頃刻間,這首圓舞曲傳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來竟成為小約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這首樂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在每年元旦舉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為傳統在新年前夜午夜時分剛過的時候演奏。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的樂曲概述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作品第314號(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Walzer,op.314),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作品。此曲創作于1866年,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
這首樂曲的全稱是“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圓舞曲”。曲名取自詩人卡爾·貝克一首詩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復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輕,美麗,溫順好心腸,猶如礦中的金子閃閃發光,真情就在那兒蘇醒,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鮮花吐芳,撫慰我心中的陰影和創傷不毛的灌木叢中花兒依然開放,夜鶯歌喉囀,在多瑙河旁,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旁。”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
>>>下一頁更多精彩“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的視頻”
p副標題e
關于藍色多瑙河的創作,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小約翰·施特勞斯回家時換下一件臟襯衣。他的妻子發現
這件襯衣的衣袖上寫滿了五線譜。她知道這是丈夫靈感突現時記錄下來的,便將這件襯衣放在一邊。幾分鐘以后回來,她正想把它交給丈夫,卻發現這件襯衣不翼而飛。原來,在她離開的瞬間,洗衣婦把它連同其他臟衣服一起拿走了。她不知道洗衣婦的居所,就坐著車子到處尋找,奔波了半天,也沒有下落。在她陷于絕望的時刻,幸好一位酒店里的老婦人把她領到那洗衣婦的小屋。她猛沖進去,見洗衣婦正要把那件襯衣丟入盛滿肥皂水的桶里。她急忙抓住洗衣婦的手臂,搶過了那件臟衣,挽救了衣袖上的珍貴樂譜,這正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不朽名作——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的作者簡介
約翰·施特勞斯(德語:Johann Strauss,1825-1899),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他自幼酷愛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敘曲》《春之聲》等曲最為著名。
這些作品優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由此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與父親同名,兩人都以創作圓舞曲而聞名于世。為區別起見,人們在它們的名字前面分別加上“老”、“小”二字。老約翰·施特勞斯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父”。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作者的經歷
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作曲家。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維也納。施特勞斯自幼愛好音樂,夢想成為職業音樂家。他19歲時就舉辦了一系列音樂會,并在各地巡回演出,獲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與父親齊名。1848年,他訪問羅馬尼亞并舉辦音樂會,這期間他在當地居民的鼓動下推翻了奧地利領事。在維也納發生革命的時日里,他是國民軍樂隊的隊長,指揮了《馬賽曲》和他自己創作的革命進行曲和革命圓舞曲。他的名聲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1851年開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國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自1853年起,施特勞斯擔任宮廷舞會音樂指揮;1863—1870年,擔任奧匈帝國皇室和王室的宮廷舞會樂隊隊長之職。1870年,作為圓舞曲和舞曲作曲家處于榮譽高峰的施特勞斯(他當時已經寫作了大約340首圓舞曲和其他舞曲)轉向舞臺樂的創作。
他寫了17部輕歌劇、一部歌劇和一部芭蕾舞曲,在這些作品中,絕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劇腳本而宣告失敗,或很快以半失敗而煙消云散。1872年,施特勞斯的美國之行轟動一時。在1894年舉行慶祝斯特勞斯從事藝術活動50周年慶祝會時,他收到了來自全世界的祝賀和授予他名譽會員稱號的證書,這一切顯示出這是一次真正勝利的盛會。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時期臥病以后于維也納去世。
斯特勞斯的創作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844年10月,年僅十九歲的約翰·施特勞斯率領自己的樂隊在維也納一流的飯店進行首演,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一場圓舞曲的“父子之戰”就此展開。老約翰動用自己的關系阻止各娛樂場所聘請兒子的樂隊演出,但聰明的約翰開始逐步培養有別于父親的觀眾,他把目光轉向年輕人和民族主義者,創作了《維也納的年輕人》、《塞爾維亞進行曲》、《撥弦波爾卡》等早期音樂作品。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世博會上,小約翰·施特勞斯演奏了風靡全球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作品第314號)。
其作品包括圓舞曲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爾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及輕歌劇16部。施特勞斯的創作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1863年以前。在這一時期里,他基本遵循維也納圓舞曲模式,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力。第二時期為1864—1870年。這時,他的創作已趨于成熟,創作了大批至今仍廣為流傳的著名圓舞曲,如《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第三時期為1871—1899年。施特勞斯雖然又寫出了著名的《南國玫瑰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皇帝圓舞曲》等,但主要從事輕歌劇創作。自1871年后的近30年中,他陸續寫了16部輕歌劇。在J.奧芬巴赫和F.von蘇佩影響下,他充分運用維也納圓舞曲及其他舞曲體裁,使維也納輕歌劇別開生面。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賽男爵》(1885)尤為突出。
逝世
1899年6月3日 ,小約翰·施特勞斯在奧匈帝國維也納與世長辭,享年73歲。維也納人民舉行了十萬人的盛大葬禮。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