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科學的優質教案
小學科學是一門釋放學生大腦、雙手、眼睛、嘴巴的課程。在起始階段,教師一定要通過各種有效的課堂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學一年級科學的優質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一年級科學的優質教案1
初識大自然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許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學探究
能靜心聽聲音,判斷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嘗試搜集自然風光圖片,嘗試向同伴介紹大自然風光。
3.科學態度
感受自然的美麗、神秘,讓學生熱愛自然,激發探究欲;學習達爾文科學考察過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艱辛、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提前搜集自己喜愛的自然風光照片,向大家介紹這是什么地方?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師準備:蟬鳴、蛙鳴、杜鵑鳴叫、蟋蟀鳴叫、雷鳴等音視頻資料。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大自然,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這節課,讓我們來初步了解。
(二)新課學習
1.提取對大自然的已有認知并予以豐富
(1)老師播放來自大自然的聲音(選取帶有各種自然之聲的聲音資料,學生聽音判斷和想象)。
(2)學生認真聽,把聽到的聲音與對應的物體(現象)畫下來。
(3)交流。學生將頭腦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畫面,用圖畫和言語表述出來。
(4)出示大自然的聲音對應的事物(現象)圖片,與之前的交流結果進行印證或糾正。
(5)學生介紹自己見過的自然風景,豐富學生對大自然的認識。(先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結。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動植物,有各種自然現象(例如雷電)。
大自然中蘊藏著很多奧秘,需要我們運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現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達爾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實
(1)閱讀。學生看圖、看拼音自讀短文,然后互相講講達爾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獲和感想。
(3)總結。我們要像科學家達爾文一樣,愛自然,多觀察、勤整理、記錄、善堅持。
(三)下課
小學一年級科學的優質教案2
我有好奇心
教學目標:
1、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物體的外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感受探究的樂趣。
2、了解溫室里的石頭、自然中的鳥兒、蜻蜓、彩虹和其他。
3、通過對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們感到好奇。
4、通過對溫室里奇怪的“石頭”的觀察,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學生了解溫室里的石頭、自然中的鳥兒、蜻蜓、彩虹和其他。
難點:通過對溫室里奇怪的“石頭”的觀察,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提出質疑
1、課件出示《溫室里奇怪的石頭》圖片,引導學生質疑。
2、孩子們,知道嗎?當你在對這幅圖片提出疑問的時候,你就覺得好奇了。
二、細心觀察,說說稀奇事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請看課件(課件出示:寶貴的好奇心)板書:好奇心
2、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寶貴的好奇心,那么我們身邊有那些現象會讓我們好奇呢?
師課件出示課前收集的奇怪事:
1、蝸牛遇到鹽巴會變成水
2、鱷魚吃飯的時候會掉眼淚
3、把蚯蚓切成兩段,它不會死,反而兩端還會重新長出來
三、講故事,感受名人的好奇心
師給孩子們講愛迪生的故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講下面名人(課前收集)故事,感受名人的好奇心。
(1)摩爾根———在抽屜里養一窩小老鼠會怎樣?
(2)李四光————這里為什么會有一塊幾丈見方的大石頭呢?
(3)魯班————茅草為什么會割破手指呢?
(4)達爾文————甲蟲能吃嗎?
四、讀名人名言
五、活動1、2:打開課本第4頁。
溫室里為什么要種一盆石頭?
(3)匯報小結
1、美觀;
2、可以如果植物的花粉傳遞到那盆石頭里,有可能長出新植物;
生石花是番杏科生石花屬多肉植物的總稱,莖很短。3-4年生的生石花秋季從對生葉的中間縫隙中開出黃、白、粉等色花朵,多在下午開放,傍晚閉合,次日午后又開,單朵花可開3-7天。開花時花朵幾乎將整個植株都蓋住。異株授粉花謝后結出果實,可收獲非常細小的種子。
說說自己身邊奇怪的事:
1、蜻蜓有幾只腳呢?
2、鳥兒為什么能在空中飛翔?
3、什么時候能見到彩虹?
4、……
小結:希望你們通過這些有趣的故事能記住這些名人以及他們提出的問題。因為他們就是對這些尋常事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才會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六、作業布置
1、記住愛迪生等偉大發明家的發現;
2、選擇身邊的某一樣物品或者是現象提出你的問題,在問題卡片上完成。
七、課堂回顧(2分鐘)
用心觀察——產生好奇——提出問題——實踐探索——發明家
小學一年級科學的優質教案3
放大鏡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能說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
2、能說出放大鏡的用途。
二、科學探究:
1、能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外部形態。
2、能用語言描述觀察的結果。
3、能與同學討論交流放大鏡的用途。
三、科學態度
1、能對放大鏡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能如實地講述觀察到的現象。
3、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了解工具是我們學習科學的好幫手。
2、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幫助。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放大鏡、帶蓋的瓶子、裝水的燒杯等。
二、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小花、布條、報紙、書、指紋等要觀察的物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東西嗎?出示放大鏡。激發學生興趣。
(二)、探究與發現。
1、觀察構造。大家看,你們面前的盤子里都有一個放大鏡,大家看一看,它是什么樣的?學生分組觀察,然后交流匯報。教師總結,放大鏡由鏡片、鏡框、鏡柄三部分組成。
2、掌握方法
如何使用放大鏡呢?看視頻。然后讓學生說,你知道了什么,然后老師再強調。不可死記。
A、觀察物體時,手拿鏡柄,使鏡面對著要看的物體;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上慢慢調整鏡面與物體的距離,直到看到、最清楚的時候為止;拿穩放大鏡,仔細觀察。
B、讓放大鏡靠近觀察的物體,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然后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放大鏡,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C、放大鏡盡量靠近眼睛。放大鏡不動,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D、不要將放大鏡放在地上易碎。不要用手摸鏡片,不要接觸硬東西。
3、觀察物體。
讓學生分組看書上的字。看指紋。學會使用。
4、交流評價。你觀察了什么物體,你看到了什么?
(三)、應用與拓展。
根據《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4頁,按照上面的步驟自制放大鏡。
小學一年級科學的優質教案4
《地球上的水》
[學習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能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2.知識與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
(2)知道水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類中的應用。
(3)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大自然中美麗的水體,產生喜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
(3)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好處。
(4)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水景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觀察地球儀,認識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師生共同欣賞自然界中美麗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麗。
2.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盡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
(2)感知地球上的水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
3.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4.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師生討論。
(2)老師補充介紹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三)作業:
想象,如果沒有水了,將會怎么樣?
小學一年級科學的優質教案5
找物體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認識物體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學探究
經歷多個觀察、比較、描述的活動過程,嘗試用多種觀察方法觀察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對物體進行比較。學習比較方法,初步形成比較能力。
3.科學態度
勇于嘗試新的比較方法。逐步形成仔細比較,如實描述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不同形狀、顏色的積木塊,輕重、軟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鐵球、球狀藥丸盒等),白紙,筆。
教師準備:體重秤,米尺或軟尺,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猜一猜:哪根棒更長?
(教師兩手分別握著兩根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小木棒,讓學生判斷哪根棒更長?)
2.怎么證明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兩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對齊一端,觀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為標準分別量長度)滲透比較時需要統一標準的意識。
(二)新課學習
1.用眼睛觀察比較物品
(1)提供顏色相同但形狀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塊積木
思考:這4塊積木顏色都相同嗎?形狀都相同嗎?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同色(綠色)、同形狀積木2塊,同色(紅色)不同形狀積木2塊
思考:這4塊積木顏色都相同嗎?形狀都相同嗎?你怎么知道的?
(3)提供更多的積木塊,增加比較的靈活性
2.借助多個感官觀察比較物品
(1)提供兩個有較多不同點(包括輕重)的玩具球,比較它們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這2個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兩個有較多不同點的玩具球和積木塊,比較它們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這2個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3.總結(重點總結比較方法)。
4.找我們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學生兩人一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說話聲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進行觀察比較(例如用筆畫出腳的輪廓,用電子秤稱量)。
(三)整理材料、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