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課件
科學研究涉及使用科學方法,該方法旨在以可再現的方式客觀地解釋自然事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課件,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教案課件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持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了解放大鏡的發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于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了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圖像,看清更多細節。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課前視頻導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么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導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現。
通過比較發現能放大物體圖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圖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為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并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了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么不同。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匯報各自的發現。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你還希望用什么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小學科學教案課件2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放大鏡(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平面鏡片。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猜想
1、導入:
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我來介紹一下放大鏡。(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1)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2)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二、探究與實踐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拓展與創新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說說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嘗試利用放大鏡來放大物體。
四、小結
小學科學教案課件3
教學目標:了解空氣在人體內的旅行線路,感覺并測量呼吸時的身體變化,知道什么叫“氣量”,會測肺活量。
教學用具:軟尺、肺活量測量裝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人體健康除離不開健康飲食外,還需要呼吸健康。今天我們共同探討呼吸與健康的關系。
二、新課講授
1、舉例說明“氣量”。
2、空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從出生起,人就開始呼吸了。人的生命一刻也離不開空氣,一旦停止呼吸,人的生命就完結了。
3、活動1追蹤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 鼻腔 咽喉 氣管 支氣管 肺)
①看圖,說說空氣進入人體后,依次到達哪些地方,了解這些地方的名稱。(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
②空氣能從口入嗎?
③畫出新鮮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
4、活動2觀察呼吸時的身體變化
①軟尺測量深呼吸時的胸圍(自測,互測),記下數據,計算出胸圍差。
②多測幾次,計算出平均值。
③制表備用。
5、活動3比比誰的氣量大
①用瓶子、軟管等測量氣量,根據胸圍差記錄,研究胸圍差與氣量的關系。(注意管子衛生)
②用肺活量計測量肺活量。
③小知識:肺活量是指做一次盡可能大的吸氣后,用力呼出的全部氣體。肺活量的大小是肺功能強弱的一項指標,肺活量大,肺功能就強。
④制作肺活量統計表。
⑤增大肺活量的方法:加強體育鍛練。
6、上網查看資料1
不同年齡的人肺活量也不一樣,兒童肺活量約1.2升,成年人約2.6升。經常鍛煉可增加到5升,比不經常鍛煉的人能夠吸入更多的新鮮空氣,這能使身體更健康。
7、測量運動后的呼吸次數
①先測定平靜狀態下每分鐘的呼吸次數(一呼一吸算作一次呼吸)。
②到操場跑三圈,回到教室。
③測半分鐘內的呼吸次數,計算出1分鐘的呼吸次數。
8、比較運動前后呼吸次數的變化。
9、解釋運動中呼吸加快的原因:人體運動時,需要的氧氣比較多,這些氧氣靠吸進的空氣提供,所以呼吸就加快了。供氧不足會出現頭暈、惡心等癥狀,特別是劇烈運動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鍛煉身體要循序漸進,以求身體適應。
三、小結
四、作業
記下(或再測量)自己的肺活量,保存好,一年后再測,看看有沒有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課件4
教學目標:知道食物在人體內的運動路線,逐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各自說說昨天都吃了什么。
二、新課講授
1、五大類食物:谷物(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蛋豆類、奶類、油脂類。
2、比照食物金字塔,看看自己昨天的飲食是否需要改善。
3、拓展1為自己設計一周營養合理的晚餐食譜。
4、活動3吃進去的食物變成了什么?
到達位置口腔胃小腸大腸直腸
食物變化嚼碎糊狀營養被吸收水分被吸收糞便
5、拓展2養成飲食好習慣
①說說自己的飲食習慣。
②討論各自飲食習慣的優劣。
③看圖,說說哪種習慣好,哪種行為不好。
三、小結
四、作業
學了這一課,想想怎樣改進自己的飲食習慣。
小學科學教案課件5
教學目標:知道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教學過程:
一、欣賞題圖,引入新課
當坐在餐桌前的時候,你是否想過,怎樣的飲食才能讓你更健康?
當呼吸著新鮮空氣的時候,你是否想過,怎樣才能使肺功能更強?
當數著自己脈博的時候,你是否想過,什么因素影響著心跳的快慢?
當揮擊球拍的時候,你是否想過,身體的各個部分為什么會如此協調?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號書中探寶吧!
二、新課講授
1、看圖,簡單了解食譜,聽聽小朋友們怎么說,自己想提什么問題?
2、活動1餃子里有什么?
①餃子的制作過程(調餡、和面、搟皮、包、蒸煮)。
②餃子的營養成分(脂肪、糖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
③不同餡的餃子有不同營養。
④吃過水果餡餃子嗎?自己動手包水果餡餃子,嘗嘗味道。
⑤討論:肉餡餃子的營養成分來自什么原料?(脂肪來自動物油、植物油,糖類來自面粉,蛋白質來自瘦肉、蛋類等,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等來自蔬菜)
3、資料
人的身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糖類、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水等。這些營養成分分別來自肉蛋奶、油脂、谷物、蔬菜、水果等。其中谷類食物為人體提供能量,奶、豆制品提供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蔬菜水果類提供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水等。油脂也能為人體提供能量,還能增加食物香味,刺激食欲,水可直接飲用。
4、食物金字塔的構成
塔基是人體需要營養成分量的食物,越往塔尖需要量越小,但也不可或缺。
三、小結
四、作業
說說一日三餐都含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