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
科學基于研究,通常在學術或研究機構以及政府機構和公司中進行。科學研究的通過開發商業產品,軍備,醫療保健產品和進行環境保護來影響企業和國家的科學政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了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應用觀察、比較、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化石的相關問題。
3.通過學習,對與化石相關的問題產生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的課件或圖片(暴龍頭骨化石、圓頂龍頭骨化石圖片;鴿子、鷹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導入。本課時是《生物的演變》的第一課時。安排一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調查學生關于生物的演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⑴了解學生關于生物演變的認知基礎。利用"人們是通過什么了解遠古時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進化的證據是什么?生物為什么會進化?"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于進化、化石等知識的前概念。
⑵收集學生對生物的演變最感興趣的問題,并把問題記錄下來。
⑶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探究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應怎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導入新課。了解生物的演變,必須研究化石。關于化石你們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提煉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問題,用于展開后面的教學。
3.解讀"化石"概念極其作用。
⑴用"你見到過化石嗎?化石看起來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討化石的作用。當今學生見多識廣,適當引導,學生可以許多獨特的見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時的重要依據,是推算地質年代的基礎,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現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許多造型美觀的化石即是自然遺產,又是天成的藝術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化石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很大。
化石還有經濟上和工業上的用途。化石經常用來協助礦物和石油的勘探,微體生物的化石對于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為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化石還有多種醫用價值,龍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獨特的醫用價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課本的幾幅圖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師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圖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遠古時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斷演變的,早期出現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著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來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發展壯大。課本中圖片顯示的為桫欏、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為桫欏葉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與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有關,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積巖中。
5.通過認識有代表性的幾種化石了解化石的種類、特點及其關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課本3頁分別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關于這幾種化石,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⑵這幾種化石與桫欏葉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內容選擇學習)
⑶利用網絡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種類?這幾種化石分別屬于哪一類?他們分別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還是遺物所形成?
桫欏葉化石屬于實體化石,由植物遺體形成。
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屬于模鑄化石,由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琥珀昆蟲化石屬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學生熟悉的由遺物形成的恐龍蛋化石,學生可能會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化石)》。教師還可以補充講一講什么是遺跡化石、化學化石。
6.學習應用已有的化石知識,推想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要求學生對化石的種類、特點及成因試圖作出解釋,通過交流整理出一個令大家比較滿意的說法。這一部分關鍵是指導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具體化,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
魚化石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魚。
魚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于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尸體不會腐爛。
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尸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尸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巖,夾在這些沉積巖中的魚的尸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7.布置學生查閱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關信息。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人類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技術,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動特點及其當時的生活環境等。
檢查學生搜集、查閱古生物資料的情況。
1.以"化石能告訴我們什么?"導入新課。讓學生懂得化石中蘊涵著豐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們應該通過觀察、使用各種恰當的技術手段研究化石所攜帶的信息。
⑴請學生看一看課本4頁的兩個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什么恐龍,仔細觀察其牙齒有什么不同特點。
⑵根據其牙齒的不同特征,推測它們分別吃什么。
小結:具有鋒利尖銳牙齒的是兇猛的暴龍頭骨化石,由于其長有鋸齒邊緣的長牙齒,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
長著相對扁平,象勺子一樣牙齒的是圓頂龍頭骨化石,圓頂龍是草食動物,它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性情溫順,與同類友好相處。
2.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習的生物中還有哪些生物的形態特征與其食性、運動等生活習性有關。
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識和實物標本,再對鴿子和鷹進行一次比較。主要比較鴿子和鷹的不同點:
⑴身體的大小不同,鷹的身體比鴿子的身體大,鷹的翅膀也比鴿子的翅膀寬。
所以它們的運動雖然相似,但有差異,飛行的能力不同,鷹比鴿子飛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態不同,鷹的`嘴是鉤狀的,鴿子的嘴沒有鉤;足的形態不同,鷹的足比較大、有長而呈鉤狀的爪,鴿子的足比較小,爪比較短,不呈明顯的鉤狀。所以它們的食物不同,鷹吃兔子、小鳥、鼠類等肉食,鴿子吃糧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鷹兇猛,鴿子溫順。
3.必須讓學生了解,對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觀察、測量、生理生化實驗外,還必須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復原出古生物的外形,這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相關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圖中提到的兩種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分別為:
⑴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
⑵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
3.圍繞"你還知道哪些古生物?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樣的?"的話題,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資料,然后由幾個小組的代表展示圖片,講解交流。
4.講解活化石。學生容易列舉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國現在還存在的銀杏、蘇鐵、大熊貓、白鰭豚、中華鱘等,這些生物幾千萬年甚至億年后還是老樣子,與原來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被稱為活化石。
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2
預期學習結果: 知道什么是遺傳現象。知道遺傳是生物的普遍現象。能對自己與家人的外形特征進行比較,并能說出哪些地方相似。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難點: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過程:
一、發現人類的遺傳現象。
1、分組做游戲。課前請小組內的一些同學從家里帶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與其他小組交換,看能不能為同學找到他的家人。
2、小組交流。用多媒體有選擇地展示遺傳遺傳特征明顯的組合。由學生本人驗證是否正確,大家再仔細觀察對照,說說到底哪里最像。
3、老師講解什么是遺傳。
4、學生把各自的照片與父母的照片進行對照觀察,然后思考并交流:遺傳了父母的哪些特征?
5、活動:在課文中,用連線的方法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認識動物的遺傳現象。
1、學生分別觀察小狗、小兔、獵豹、企鵝、長頸鹿等家庭的圖片,找找它們的相似點。
2、小組討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整理好。
3、小組交流。
4、師生小結:動物界也有遺傳現象。
三、認識植物的遺傳現象。
1、提問: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難道也有遺傳嗎?
2、小組討論。
3、學生看課文中的說明。
4、布置任務:回去找出類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諺語或成語。提問:通過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5、學生交流。
四、綜合練習。
談話:仔細觀察照片中每只小貓的顏色和花紋,然后觀察照片中的小貓媽媽,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樣子的。說一說,也可以畫一畫,并講講你的理由
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3
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人的一生劃分為幾個時期進行探究。
●能夠有依據地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能夠探究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生活,并寫出調查報告。
科學知識:
●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
●知道怎樣劃分人的一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
●體驗到制定計劃在調查活動中的作用。
●愿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人一生中各個時期的圖片。(2)有提示語的記錄單。
●學生準備:收集嬰幼兒和老年人生活的資料。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談話:我們來猜猜,這種動物是什么?講述“斯芬克司之謎”。
2、學生自行劃分人的一生有哪幾個時期。
談話:古希臘神話故事說的是,人的一生要經過幼年、成年、老年三個階段,除此之外,還可以怎樣劃分人的一生?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時期,你準備怎樣劃分?
學生活動。學生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此時教師可以把人的各個時期的圖片發給他們,幫助他們思考。同時可提供一份記錄單。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每種結果只要大家同意劃分依據就可通過。之后,可以一起看看教材上愛因斯坦的照片,說說都是什么時期的。
4.討論交流:說說你看到嬰幼兒是怎樣被照料的?老年人是怎樣生活的?見到有困難的老人應怎樣做?
5、指導怎樣寫調查報告。
(1)通過談話向學生講明活動為什么要做訪問。“科學家有時會利用一些溝通技巧來收集信息。對可能會提供有用信息的人進行采訪是科學家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采訪中,通常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問一些和某個主題相關的問題。”
(2)步驟:(要提供給學生)
①想出一位你要采訪的人,可以是你的父母、叔叔、阿姨、祖父母,或者是熟悉的鄰居;
②詢問對方是否愿意接受你的采訪,記住交流的時候要表達清楚,約定一個采訪時間;
③在采訪開始之前,先要把你要問的問題列出來;
④在問完對方所有的問題之后,要向對方表示感謝。
(3)整理采訪資料,完成調查報告。
可以針對以下幾項來完成。
①調查對象;②調查人數;③調查內容;④調查時間;⑤調查問題;⑥調查結果;⑦其他。
調查活動結束后,通過交流,讓學生們談談感受。
此項調查活動建議每個小組只調查一組人群。
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4
目標確定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能從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教材分析:
《觀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_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時,教材首先呈現了學生熟識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對香蕉描述的這個例子,讓學生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設置了猜水果的游戲。
3.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很多種水果,也能夠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顏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顯的特征,不能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整體描述一種水果。
學習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2、學生能夠對常見物質的外在特征有觀察、探究的興趣,并能提出相關問題。
學習重難點
1、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評價設計
1、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正確描述自己或其他學生所說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并能評價其他學生說的是否正確,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在猜水果的游戲過程中,能夠正確猜出老師或其他學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并提出不同的問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節一
導入
(3—5分鐘)
1、猜謎游戲。
2、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要舉行觀察水果會。大家都帶來了哪些水果?我們先一起開個水果介紹會吧!
學生知道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環節二
講授新課
(15—18分鐘)
1、提出問題。
你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的水果,讓我們先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
2、活動:觀察水果。
(1)觀察前輔導。
上一課我們知道了人體的哪些觀察器官?你準備怎樣運用它們?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我們才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觀察。
教師視情況讓一個小組先進行觀察示范,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分別說說水果的顏色、大小、氣味、表面的粗糙與光滑。
(3)分組觀察。
3、活動:介紹水果。
指定一位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或補充。
(完成目標一)
1、認真聽要求,知道如何運用多種感官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正確描述自己的水果。
3、評價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確。
(評價目標一)
環節三
游戲練習
(10—12分鐘)
1、游戲:猜水果。
(1)熟悉活動規則。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猜水果的游戲。我把一個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嗎?現在請5個同學分別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們5個人能觀察到這個水果。其余的同學可以通過向他們提出問題來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稱。如果沒有猜到,由其他同學繼續提問,直到正確猜出水果名稱。
(2)學生游戲。
可以多玩幾次。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上課的活動習慣,最好是一個人一個人地提問,一個一個地回答,防止吵鬧雜亂影響活動效果。
2、反思與總結。
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參與了觀察和回答問題。
(完成目標二)
1、能夠提出問題。
2、學生能夠描述水果特征。
(評價目標二)
環節四
總結
(3—5分鐘)
1、全課總結。
通過這一節課的活動我們觀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請大家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填涂出來。
2、拓展活動: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學生文明分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完成目標二)
1、學生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
2、學生能夠分享水果,并提出問題。
(評價目標二)
作業設計
(1—2分鐘)
1、學生向家長描述櫻桃、橙子、火龍果三種水果的特征。
2、學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長猜。
正確描述水果特征。
板書設計
觀察水果
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調查并記錄家庭使用能源的情況。
2、能夠制作太陽能灶、小水輪等裝置。
3、能夠設計利用風能工作的模型裝置。
4、能夠看懂統計圖表。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能源與能量的關系。
2、知道能源分為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
3、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能源對日常生活中和工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2、意識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臨枯竭的危險。
3、體驗到開發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知道能源分為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
三、教學難點:能夠獨立設計利用一種能量工作的模型裝置。
四、教學準備:碗、鋁箔、木塞、橡皮泥、瓶蓋、塑料片、鐵絲、塑料瓶、剪刀等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檢查上節課布置的課外作業。
2、匯報自己的調查情況,表揚。
二、認識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看圖說一說:
圖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么能量?
這些能量是怎樣轉換的?
2、提問: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里來的?
(引如能源) 有哪些能源?
3、分類:
將剛才所講的能源分類。
小結: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4、提問: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區別是什么?舉例。
5、看圖了解世界與中國能源對比情況
看圖P48,思考通過圖表你有什么啟示?
你對中國禁止小型煤礦、造紙廠的生產或關閉的行為有何想法?說說理由。
有人說:一次性紙杯是偉大的發明;也有人說:一次性紙杯的發明是最糟糕的發明。你支持哪種觀點?
三、學習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太陽能灶或小水車
1、過渡:我們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資源制造的,而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車、家里用的煤氣灶、電熱水壺等。你還能舉例。
2、為了改變這種浪費能源的這種狀況,科學家做出巨大的貢獻,你能告訴大家嗎?
3、制作太陽能灶。
講講太陽能灶的作用。
說說制作的材料和步驟。(還有什么方法制作?)
自己制作。
4、活動:看誰制作的效果好。
室外活動,烤土豆片。
5、小評,如何改進這個裝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6、自選:制作小水輪(可安排課后)
說制作方法與步驟。
簡便的方法:鐵絲為支架。
瓶蓋(內有橡皮泥)為輪。
漿葉為塑料片。
四、設計一種利用風能工作的模型裝置。
1、出示:風能轉換電能的模型。
學生上臺游戲。
2、學生分組畫圖設計。
3、展評。
說出設計意圖及能源轉換的過程。
一周后看模型。
五、鞏固應用
1、垃圾為什么要提倡分類回收?
2、我們怎樣保護不可再生能源。
六、布置作業
1、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板書設計:
3、能 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 水
風能 礦產 不可再生資源
木材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