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教案
傳統文化組成了宏偉的歷史,也造就了輝煌的今天。我們應抱著感激的心情,去保護珍貴的傳統文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教案七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中華傳統文化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打年糕的主要過程,嘗試動手參與打年糕,感受過年的傳統習俗。
2、學念童謠,體驗民間過年歡樂祥和的氣氛。
活動準備:
打年糕的視頻及圖片,年糕的成品,和附近能打年糕的家庭聯系。
活動過程:
1、觀察圖片、討論交流。
你知道這些人在干什么嗎?
他們是怎么“打年糕”的?
用木桶把米蒸熟→用石杵搗→用木棍搟→用線切割→晾在竹片上
人們為什么在正月里要打年糕?(過年的習俗,討個好彩頭,寓意年年高)
2、觀察年糕成品。
你吃過手工制作的年糕嗎?
還有哪些不同的年糕?(機器制作的)
年糕可以怎么吃?
3、學習朗誦童謠《吃年糕》。
了解了手工制作年糕的過程,我們一起來學學童謠吧。
4、參觀年糕制作。
帶領幼兒到幼兒園附近的能制作年糕的家庭,請幼兒親自觀看年糕的制作。
幼兒參與用石杵搗米粉。
嘗一嘗剛做好的年糕。
附:童謠
吃年糕
搖啊搖,搖啊搖,
搖到外婆橋,
外婆請我吃年糕。
糖蘸蘸,少吃塊,
醬油蘸蘸吃半塊。
中華傳統文化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品嘗年糕,體會香、甜、糯的特色。
2、學習團、壓的技能,樂意參加手工活動。
3、懂得尊敬長輩,關心老人。
二、活動準備
1、年糕、牙簽若干
2、歡快、喜慶的民間音樂。
3、橡皮泥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年糕)
1、師: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告訴幼兒這是年糕)這是年糕,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上面有什么?
2、介紹為什么要吃年糕?
3、讓幼兒說說在家是怎樣關心長輩的?
4、幼兒對長輩說一句祝賀的話。
(二)品嘗年糕,感覺年糕香、甜、糯。
1、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嘗一嘗年糕。
2、播放音樂,幼兒品嘗年糕。
3、提醒幼兒注意:嘗的時候,要慢慢地嚼,品一品是什么味道?嘗完后把牙簽放在盤子里。
4、師:小朋友,剛才我們吃了年糕,你知道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嗎?年糕是什么味道的?
小結:年糕是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
(三)制作年糕。
1、年糕真好吃,小朋友想自己做嗎?
2、老師示范做年糕。
3、幼兒用橡皮泥制作年糕。
(四)結束
小朋友,年糕做好了,我們等會兒把它帶回家,送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中華傳統文化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教學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
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后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中華傳統文化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并了解中秋節的來歷。
2、了解中秋節的風俗,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湯圓再一同分享,同時體會到勞動與分享的樂趣。
3、通過這次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了解中秋節的來歷,感受體驗傳統文化。
4、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勞動的快樂、收獲的喜悅,同時培養孩子們愛勞動的好習慣。
5、進一步加深了老師、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情,進一步促進親子同樂、家園共育。
6、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動手包湯圓、吃湯圓,感受濃濃的家庭親情。
活動時間:
20__年9月30日下午3:00
活動準備:
環境準備:操場與教室道具準備:月餅、盤子、塑料刀,手套,面粉。凳子、大桌子、家長簽到本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給小朋友展示關于中秋節前后月亮變化的幻燈片,激發幼兒興趣。讓小朋友通過觀察、記錄月亮變化,知道月亮時缺時圓,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
(2)引出通過觀察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強調中秋節是豐收節,團圓節。
(3)談談"中秋節"一些習俗,議一議:"我家怎樣過中秋"。
(5)小結小朋友的討論,引出今天"包湯圓"的活動。
(6)結束談話,讓小朋友做好包湯圓的準備。
(二)、家長洗手、老師組織幼兒排隊如廁、洗手,布置好場地準備和家長一起包湯圓,教師安排好家長和幼兒分成6小組進行包湯圓、
(三)、家園同樂——包湯圓。
1、教師講解包湯圓的過程。(先拿和好的糯米粉團取一小團(一個湯圓大小),在手上搓成丸狀。再壓成餅狀,在其中包上餡搓成丸狀,一個個圓溜溜的湯圓就制作完成了。包好的湯圓放在預先準備灑上糯米粉的盆上,湯圓之間空開些,以防粘住。)
2、教師時刻提醒幼兒在包湯圓的時候手要保持干凈,不可以東摸西摸,也要注意安全。
3、組織幼兒參觀每組家庭的湯圓作品。
4、煮湯圓(請兩名家長協助煮湯圓)。(要煮湯圓時,先要燒開水。把湯圓慢慢放入鍋內。放進去之后就要輕輕的攪開。要在同一個方向攪動。讓湯圓順著水流動。這樣就不會粘住。水開了待湯圓浮起后。就用小火煮,湯圓浮出水面代表已經煮熟。)
(四)、家園同樂——吃湯圓,共同分享湯圓。
(五)、活動結束,老師清理活動場地。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鍛煉了動手能力的想象力,更讓他們感受的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濃濃的節日氣氛!
中華傳統文化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茶的故鄉在中國,家鄉也生長茶葉,初步感受茶文化。
2、了解茶的故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3、了解茶的簡單制作步驟。
活動重難點:
重點:感受中國茶文化,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難點:說說你看到的茶葉制作簡單過程
活動準備:
1、茶壺、淡茶水。
2、《神農和茶的故事》
3、茶制作圖片
4、功夫茶藝表演視頻。
5、觀察家長制茶或聽家長講講如何制茶
活動過程:
一、出示茶具,引起興趣。教師:老師今天想請小朋友品嘗一種飲料,小朋友愿不愿意?(出示茶壺)這是什么呀?
二、品嘗淡茶水,感受茶水特性
1、教師:品嘗了飲料,小朋友要說說你感覺這個飲料怎么樣?
2、幼兒與同伴、老師交流。
3、小結:茶壺是用來泡茶的,把茶葉放進壺里用熱水一泡就有了茶這個飲料。茶水有綠綠的顏色,茶的味道香香的,有點苦又有點甜。
三、聽茶葉的故事
1、教師:你們知道我們喝的茶是怎么發明的嗎?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神農和茶的故事》
2、教師:茶是誰發明的?神農用茶葉干嘛呀?為什么叫茶葉呀?
3、幼兒回答
4、小結:茶是中國人發明的,茶的故鄉在中國,茶不僅味道好,而且有好多功效,對人的身體有好處。
四、說說茶葉制作過程
1、教師:我們南義也有茶場,有許多茶葉。有的小朋友家里也制作茶葉,你能說說茶葉怎么制作的嗎?
2、請一些幼兒向其他幼兒說一說。
3、觀察茶葉制作的圖片。
4、小結:茶葉一般在春天和秋天的時候,茶農上山把茶葉采摘下來然后再打鍋里炒,把水分炒干,之后再把茶葉揉成細細的,最后再曬干,茶葉就基本做成啦。
五、欣賞功夫茶藝表演1、教師:小朋友們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茶葉也是一種文化呢,叫茶文化。這里有一個茶文化的表演,叫功夫茶,你們知道什么叫功夫茶么?
2、教師:功夫茶是指在泡茶品茶的時候有自己嚴格的程序,是要經過學習才能會的,而且很好看,所以叫功夫茶。
3、欣賞功夫茶藝表演視頻。
中華傳統文化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第八冊第三單元第3篇課文。課文介紹了我國是茶的故鄉,介紹了茶葉的種類、喝茶的好處及中國茶具的質地和造型,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小品文。課文中有詞句看似平常,其實寫得很美。其中課文把品茶是一種精神享受寫得很吸引人。
教學目標:
1、知道茶葉的種類、飲茶的好處,知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具質地多、造型美。
2、激發學生對茶的研究興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歷史。
3、自主探究課文語言文字,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自主探究課文內容,激發對茶的研究興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歷史。難點:感受品茶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各類茶的實物、西湖龍井茶、透明玻璃杯、課題推薦和課外閱讀推薦資料。學生:課外閱讀有關茶的書或文章。 國家教育部頒發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已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梳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臻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它還指出語文課程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基于這樣的課程理念,在鉆研教材時,我特別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試圖去繁就簡,返璞歸真,回歸語文教學進行語言實踐、發展語文能力的本位。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發美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趣解“茶”字。(課件出示“茶”)分析“茶”字。“茶”字由什么組成?“人”在草字頭之下,木字底之上,意思是人在草木間,誰能不喝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歸大自然,做一回草木間的茶人,一起來說一說茶。(課件出示茶園圖,板書課題)2、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了課文是從哪些方面說茶的?指名說:(板書:種類、好處、茶具)
二、自主探究,重點感悟。
1、選擇你最感興趣的1-2個方面,大聲地讀讀課文,讀完了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
2、學生選擇學習,教師巡視點撥。
3、交流:
(1)了解選擇情況。
(2)找幾個和你選擇同一內容的同學交流一下你讀懂了什么。
(3)大組交流。種類:
○1出示句子:從制作方法來看,茶可分為綠茶、紅茶、花茶、烏龍茶和緊壓茶6大類。出示茶的的實物、簡單介紹。指導讀:(指導讀好頓號)
○2出示句子:著名的“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廬山云霧”等綠茶中的珍品。理解:珍品。指導讀:小結:我國茶葉的種類那么多,無愧于真“茶的故鄉”的盛譽,所以課文第2自然段一開始就說——(引讀第2自然段)課始,從趣解“茶”字激起學生讀課文的興趣,以綠色茶園的畫面,營造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氣氛,投入到做一回草木間茶人的角色中來。復習上節課所學的茶的三方面內容,利于引導進入下個導學生環節的自主探究。這一環節中,采用選擇性學習,讓學生重點研讀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內容。接著又安排了找小伙伴交流的環節,旨在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交流時,不僅可以盡情發表自己的意見,還能從小伙伴那里獲得更多的自己所沒有讀出的信息。為了避免選擇性學習中學生只讀了自己感興趣的那部分內容,在大組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讀、人人參與讀,讓每個學生充分感受品茶的悠閑自得。
好處:
○1實用價值。出示句子:盛廈,喝上一杯涼茶,解渴消暑;吃了飯以后,喝杯熱茶可以幫助消化;看書倦了,呷幾口清茶,既清醒頭腦,又保護視力。理解“消暑”:炎炎夏日,你喝上一杯冰可樂是什么感受?喝杯涼茶也是這種感覺。理解“呷”:接線員名表演,評議。指導朗讀:
○2精神享受飲茶的精神享受來自于什么地方?
A、品茶講究茶葉的色、香、味。
B、品茶的過程。出示句子:要是你想品嘗“西湖龍井”,請在一只透明的下班杯或白色瓷杯里,放入少許茶葉,然后用杭州虎跑泉水沖泡。品茶的時候,別急于喝。先觀茶姿,清水綠葉;再聞茶香,清香漂逸;最后嘗味,回味甘甜。這樣細細品嘗,樂趣無究。教師配樂表演品嘗“西湖龍井”的情景。(邊表演邊用這段話敘述)指導讀這段話。
○3增進友誼。
A、客人來了,敬上一杯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聯系課文第1段:因為早在4千多年前,我們祖先就已經把茶作為日常飲料了。
B、課件出示周總理在梅家塢與國際友人邊品茶,邊交談的照片用導語聯系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茶具:○1質地多。○2造型美。出示句子:茶具的造型十分優美,有方形的、圓形的和扁平形的,有南瓜形、梅竹形和各種運動形的。能工巧匠給茶具刻上精美的花鳥山水、飛禽走獸,因而茶具就成了一件值得觀賞的藝術品。(課件出示各種造型的茶具圖片,具有典型代表的)學生自由議論。看了這么多琳瑯滿目、多姿多彩、造型優美的茶具,在讀的指導中,根據每片段傳遞的不同情感,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看一看實物;或從不懂之處入手;或觀看老師表演,創設品茶的情景;或看看多姿多彩圖片。在直觀的圖片前,學生有了情感的積累,讀時就特別投入。這樣以讀促學,以情導學,效果比較好。 教學中,教師考慮到教材之間的內在的聯系。比如,課文第1自然段中寫到;我國是茶的故鄉。課文后面的幾個自然段中寫到茶的幾個方面人內容都是圍繞“我國是茶的故鄉”寫的。
你想說什么?指導讀:導語:是啊,飲茶用這樣的茶具,不是很有趣味么!看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讀讀你的問題嗎?比讀“?”和“!”的不同語氣。自由發表意見。齊讀該句。小結:想象你飲茶時,茶具內是清香漂逸的茶葉,茶具上或青山綠水,或飛禽走獸,或呈各種開頭這不像是回到了大自然嗎?真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
三、總結延伸。
1、這一切,都來自于我國悠久的茶文化。所以文章第1自然段這樣寫道——(引讀)板書:茶的故鄉導語:(配樂)有人說,茶是上天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恩賜。幾千年前,神農氏就已經發現了茶葉,嘗過茶葉。但他不曾想到,在他身后的幾千年歷史中,茶文化不斷地蔓延,已大大超出了原先救人的根本作用,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光輝燦爛的一頁。
2、如果現在讓你再來說茶,你想說茶的哪些方面呢?學生自由談。
3、推薦茶史(茶葉起源、傳說、典幫、飲茶史、制茶史……)深深茶藝(茶藝表演、茶詩、茶諺、茶聯、茶樂……)濃濃茶情(茶禮、茶俗、茶的傳播、茶與名人……)繽紛茶具(茶具歷史、茶具種類、茶具精品、茶具選配……)名茶薈萃(中國十大名茶、名茶制作、名茶鑒別……)
4、推薦課外書和網站:
《中國少兒百科全書——自然》《茶藝》《茶文化與科學飲茶》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時,以美的導語體現教材中的內在聯系,讓整堂課構成一個回環的結構。此時,學生已有了對課文的深入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茶文化讓他們自豪不已。這時回歸課題,讓學生再來說茶,學生表現得興味盎然,提出了許多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這時向學生推薦課外研究的關于“茶”的5個課題。現在的學生正處于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收含有、處理信息的能力將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此時向學生推薦了幾本課外書和幾個相關的網站,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只看這幾本書,只上這三個網站瀏覽,而是向學生滲透獲取信息的途徑;向別人請教,到課外書或網上查找,以獲得更多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
中華傳統文化教案篇7
問題的提出:
4"5歲的兒童主要依照表象進行思維,認識活動的概括性是兒童對事物理解增強,但仍表面、膚淺!幼兒這個年齡決定他們對周邊環境有著強烈的好奇,對動植物、自然現象等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本著‘陳鶴勤的社會乃大學堂’:能引起幼兒興趣,真正作到‘玩中學、學中玩’———在本學期,我們中(1)班展開了以杭州老字號特產(杭州西湖龍井茶)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目的是想利用幼兒身邊熟悉的物質資源,通過幼兒自主收集、使用、了解,從而對家鄉的特產有進一步認識。在與同伴分享資源的同時,為家鄉擁有‘寶貴財富’而自豪,從而激發愛家鄉的情感!
研究目標:
1、通過積極參與杭州老字號特產的收集,認識特產對生活的用途,從而為家鄉自豪!
2、原因收集特產相關的背景知識,體會與同伴交流的快樂,同時提高主動獲取知識信息的興趣!
3、使幼兒在感受家鄉地大物博的同時,初步懂得現在好好‘學本領’的重要性!
4、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研究時間與對象:
時間:20__—06
對象:中(1)班全體幼兒、家長、老師
實施過程:
(為使‘西湖龍井’這一主題開展地更豐富,有效:首先制作主題網絡圖)
認識龍井
杭州西湖龍井品嘗龍井。
龍井繪、編。
為保證活動質量,我們將對活動的展開做具體預設:
首先收集各中各樣的茶葉,供孩子比較龍井茶葉與其他茶的不同處;
其次與孩子一起收集相關龍井茶的歷史背景及聞名的歷史原因;
第三觀看龍井茶的生長過程、龍井的采摘(有機會可實地觀察);
第四動手泡制龍井茶,與同伴分享合作成果;
(在區角中展開龍井的裝飾:用茶葉來拼自己喜歡的飾物等);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考慮孩子的興趣點,主要參考以下點:
1、一起認識龍井茶;——我來說說龍井茶;(從形,質等方面展開)
2、可愛的龍井茶樹;———我來畫棵龍井茶樹;
3、龍井茶的故事;——分享我所知道的;
4、一起采茶去;(用錄影帶觀看或實地)
5、好聽的‘采茶撲蝶’
6、品茶會;
7、我來做茶葉工藝品(投至區角等)
教育的隨機性很大,當然以上只是一個預設的過程,在實際展開中教師會按照幼兒的活動表現做調整或延伸!
活動反思
從目標、內容來看,內容圍繞著目標而展開,運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學孩子很感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到了有益的經驗,了解了茶的不同種類,了解了中國的茶文化。同時增強了民族自豪感,體會到了品茶泡茶的樂趣。在讓幼兒認識各種茶葉時,時間應多一點,把實物與幻燈片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樣孩子會更直觀印象也會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