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

時間: 奕玲 優秀教案

《勸學》是一篇需要學生完全會背誦的文言文,所以有一定的難度,老師要提前備好課做好教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勸學名師課堂教案(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篇1】

一、導入新課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著疑惑。沒關系,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二、作者簡介、解題

1、關于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我們看一下注釋①

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后天環境可以改善人惡的本性,故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這本書現存32,今天我們要學的《勸學》就是這本書第一篇的節選。

2、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么意思?(提問)

明確:勸勉、勉勵。《勾踐滅吳》中“國人皆勸”中的“勸”也是這個意思。“勸”的繁體字寫作“勸”,這是一個形聲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勵的意思,如努、勵。因此,“勸學”就是勉勵人們學習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樣勉勵人們學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三、疏通文意

1、首先,聽老師范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這篇文言文比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注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5、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講解。如

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么就提問學生。(同時板書)

6、重點講解

①學不可以已(停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義。)

②于:青,取之于(從)藍,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詞后的介詞“于”都當“比”講)藍

③指名翻譯:木直中(合乎)繩,輮以為輪,其曲(弧度、彎度,形容詞作名詞)中規。

明確: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

④雖有槁暴(即使,如《勾踐滅吳》中“雖無四方之憂”的“雖”也是此義)

⑤不復挺者(直)

⑥指名翻譯:君子博學而日(名詞作狀語)參省乎己,則知(通“智”,智慧)明而行無過矣。

明確: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⑦指名翻譯:順風而(表修飾,連接狀語和動詞的“而”往往表修飾。)呼,聲非加疾也,而(表轉折)聞者彰(明顯,顯著。同“欲蓋彌彰”的“彰”)。

明確: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很清楚。

⑧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利爪牙,強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詞作狀語)飲黃泉,用心一也。

7、對“跬步”加以講解:“步”為會意字,左腳向前跨出去,右腳再向前跨出去稱為一步;“跬”是半步,相當于現在的一步。

8、同時指出文中的兩個錯誤:蛟龍為人們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會打洞,只是偶爾寄居于蛇鱔之穴,可見荀子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如同學們來得豐富。當然也有人認為荀子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個注釋錯誤:“功在不舍”的“舍”應為“停”的意思,注釋把意思譯反了。

9、掌握了這些字、詞、句再結合注釋,文章內容就不難理解了。請同學們帶著理解把課文再齊讀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系。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說明大家對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1、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么?(齊答)“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

提問:結合課文說說為什么“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為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節是寫學習的意義的?(齊答)第2節。

第2節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齊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談到了學?(齊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么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引導:“青于藍”、“寒于水”兩個“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齊答)前者較后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邊鋒利,這說明它們有何改變?(齊答)它們的性狀發生了改變。

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么人可以變嗎?(齊答)可以。物變需要條件嗎?(齊答)需要。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溫,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

那么人的改變需要什么條件?(用原文回答)“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

3、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說的是學與什么的關系?(齊答)學與思的關系。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么荀子認為二者何者更重要?(齊答)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于什么?(齊答)彌補不足。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

明確:用了四個比喻。

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不足,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用原文齊答)“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學習。

這是刪節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臨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聽古代君王的遺言,也就不知道學問的廣博。干國、越國、夷族、貉族的人,剛生下時,他們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待他們長大后,其風俗習慣卻不相同,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詩經》里有詩說:“唉呀你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滿意足地供奉你的職位,充當追求正直的德行,這樣,神明才會理解你,支持你,賜給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沒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沒有比無災無禍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用羽毛構筑自己的窩巢,再用毛發將它紡織起來,系掛在蘆葦的嫩條上。一遇風吹,蘆葦的嫩條折斷,蒙鳩的窩巢也就掉在地下,結果巢里的鳥蛋被打破,幼鳥被摔死。這并不是蒙鳩的窩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結的東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種樹木,名叫射干,樹莖只有四寸長,可它生長在高山上面,就能俯臨百丈深淵。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樹莖就能夠長得長些,而是它所生長的地勢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長在麻叢當中,不需要扶植就長得挺直;潔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會變得跟黑泥一樣黑。香草蘭槐的根叫做芷,芷雖香,如果將它浸泡在臭水當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這并不是芷的本質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緣故,因此,君子定居時一定要選擇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結伴,這樣就能夠防止自己受邪惡乖僻之人的影響,而逐漸接近“禮”“仁”之道。

各類事物的發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榮譽或恥辱的來臨,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優劣相一致。肉腐朽了會生蛹,魚枯爛了會生蟲。懶散到連自身安危都不顧的時候,災禍也就要降臨了。太剛強了很容易自己折斷,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約束,自己邪惡骯臟,那就必然造成人們對你怨恨。把干、濕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樣,火總會朝著干燥的一堆燒去;一樣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濕,水也總是向著潮濕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樹木總是共同生長,飛禽和走獸也總是成群地居住,萬物就是這樣各自依從自己的同類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張設,箭也就會對著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著斧頭來了;樹木一旦成蔭,眾鳥也就會飛來棲息;醋一有酸味,蚊蠅也自然會飛來相聚。說話有時會帶來災禍,行動有時會招致恥辱,因此,君子應當謹慎地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沒有精誠專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條路的盡頭他都不能到達;同時,事奉兩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會容納他。眼睛不可能同時看清楚兩件東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時聽清楚兩個聲音。螣蛇沒有腳卻能凌空起飛,鼫(shí)鼠雖然具有飛、爬、游、挖、走五種技能,但它飛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樹頂,游不能渡澗,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別的動物前面,所以依然窮困而無法可想。《詩經》里有詩唱道:“布谷筑巢桑樹上,專心致志將七只小鳥哺養。善人君子,其行動要專一不邪,不但行動要專一不邪,意志也必須堅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應當將心志集中到一點上來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篇2】

文本解讀:

《勸學》節選自戰國后期最后一位儒學大師的作品《荀子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勉勵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議論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中,運用比喻手法靈活自然,生動鮮明。運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教學設想:

根據學情和文本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擬以誦讀為主要活動,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的方式落實課文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文本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體會課文所論述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并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

教學重難點: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勸學》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

今天很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蘊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殘缺的,大家可嘗試將它補充完整。(投影殘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貧窮、煩惱與孤獨。如工作、學習、奉獻等。)大家補充的都很有道理。對于同學們來說呢?關于學習的名言舉不勝舉,大家可以說說(指名交流),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兩千多年前的儒學大師荀子關于學習的諄諄教誨。它的題目是:《勸學》。(激發興趣,啟發談話,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導入新課,使學生生產急于閱讀的欲望。)

二、美文品讀。

1.教師示范朗讀,掃清難點字音。提問學生題目的含義 。明確:《勸學》中的勸是勸勉之意,說明本文是一篇論說文,勸學即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

2.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用筆畫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并根據你對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為什么會提出這一主張?(同桌間交流)

(板書:性惡論 學不可以已)

3.背誦第4段,同桌相互檢查。提問:這段主要論證的內容是?

明確: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4.齊聲朗讀第4段,讀后將開始學習小組學習活動。各小組任務:①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疏通第4段字詞句的解釋與翻譯。② 各小組匯總難點字詞句,老師講解。

三、問題探究。

學生齊讀,教師點撥,思考問題:這一段論述關關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用什么方法論述的?明確:比喻。

問:用了幾個比喻?分幾層論述?各是論述哪個方面的?明確:十個比喻。分三層論述,論述了(積累、堅持、專心)?

每一層的比喻之間是什么關系?明確:對比關系。板書:正反對比設喻

積 第一層:積累--寫積與不積達到的不同的效果,積從正面論證,不積從反面論證,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見識廣博

第二層:堅持--寫舍與不舍達到的不同的效果,先從反面論證,舍會怎樣,再正面論述,不舍又會如何。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堅持才會有所成就

第 三層 :專心--寫專與躁分別達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專是從正面論述,螃蟹的躁是從反面論述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專心一意才會有收獲。

提問:三層都采用了對比設喻的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鮮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聯系現實來小結: 去年我校高考狀元是洪漢寺,考取華中科技大學。他學習方法是什么呢?據他的班主任說:把平時做錯題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時抽時間認真思考這些錯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舉一反三地思考類似的題目。這種學習方法他堅持了三年,狀元就是這樣煉成了。之所以能成為狀元是因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不斷反思,積累,堅持

四、積累與提高。

我們很多同學喜歡在課外收集名人名言,詩詞對聯之類的,現在,我們就這積累、堅持、專心各舉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對聯來。(學生答,教師私下也作準備,以防學生答不上來)

(教師準備)積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辭小土,方能成其大。

堅持:貴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專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時,課堂外的嬉戲玩耍,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荒廢的人生;青年時,校園外的功名利祿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虛榮的人生;中年時,社會上的燈紅酒綠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墮落的人生。這也告訴我們要專心:少年時,專心于讀書,青年時,專心于學業,中年時專心于家庭事業。

現在我們分角色背誦一下第四段:男生讀正面設喻的句子,女生讀反面設喻的句子。

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因為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心,所以,就是不能停。這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設喻,反復設喻,正反對比設喻的方法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背誦第3段。

板書設計:

勸學

觀點:學不可以已 性惡論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論證方法

積累 堅持 專心 設喻 對比(反襯)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篇3】

一、導入

既來(升入高中)之,則安之。—— 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入課文

二、作者簡介

“性本惡”→“明禮而化之”

三、釋題

關鍵字:勸——何解?

學——學什么?

四、朗誦

五、理清思路,內容分析

1、作者開門見山,引用了什么觀點?

2、荀子為什么強調學習?

△變)(書與人、獲得教養、學習改變一生……)

△怎樣變?(比喻)

3、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又何在呢?

4、學習應采取怎樣的態度與方法?

5、結構梳理:

第一段: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提高自己(兩喻)

第二段:學習的意義:(五喻) 改變自己(三喻)

第三段: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五喻) 積累(四喻)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態度(十喻) 堅持(四喻) 正反對比 專心(兩喻)

六、分類歸納總結文言文知識

1.詞類活用 (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詞結構后置 A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 B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一詞多義

絕 強 假 望 聞

七、小結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篇4】

教學目標

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朗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見的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背誦傳誦千古的名篇名句,《勸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誦讀課文,這篇文章的教學就是要落實以上的教學要求。

㈠知識目標

⒈掌握并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于、者、而);5個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見文言句式、(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固定用法)。

⒉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及其之間的聯系

㈡ 能力目標:

⒈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質疑能力。 ⒉掌握背誦的技巧。

㈢德育目標

⒈了解作者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⒉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及其內在的邏輯聯系,論證效果。

教學方法 ⒈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⒉朗讀法 ⒊點撥法 ⒋講解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從古至今,關于學習的名言詩句,數不勝數,同學們想想,有哪些?根據學生回答,老師 提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老師啟發: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自哪里,闡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后期,與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聽他關于一個人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的教誨。(板書:《勸學》 荀子)

多媒體展示:

1、荀子簡介(多媒體投放)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曾兩度到齊國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學宮的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過秦昭王,后來又去楚國,任蘭陵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儀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述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問題的根本。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有很強的邏輯性,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2、《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談學勸學的議論性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基礎,旁征博引、多方設喻,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并且在比喻的運用中,做到了形象鮮活、手法多變、邏輯謹嚴、言近旨遠,從而使文章充滿了機智和靈動的色彩,產生了震撼古今的藝術效果。正所謂“一語珠璣萬古新,言近旨遠見真淳 ”

(讓學生看,不占課堂時間 )

二、解題

師: 提問:“勸學”,應怎么理解?

(師點撥)“勸”的繁體字是“勸”,《說文解字》中“勸,勉也。從力雚聲”,是一個形聲字,在古代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都有給人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勸誡”,詞義已經轉移。所以,“勸學”應理解為: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教師范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學生請思考:

①荀子為什么要勸學,在本文中他又是怎樣論述的?

②同學們試譯一、二自然段,劃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譯的難句詞。

(師點撥)1、荀子為什么要勸學,主要是基于他“人性惡,其善者偽也”的主張。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必須要靠“學”才能去惡成善。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事例來說明這一觀點。

2、檢查學生預習效果,教師點評,分析難句詞。

三、分析課文。

1、學生參照文下注釋,結合手中的工具書,自譯前二個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參照文下注釋,自譯前二自然段,遇到疑難問題請作好標記。(提示:這二個自然段中,有一些實詞與虛詞應予以重視。如“于”“ 輮”“然”“就”“礪”“雖”“者”“而”“假”“致”“絕”“博學”“可以”“以為”。此外,課文有些注釋還有待商榷,同學們在借鑒時要學會科學質疑。)

2、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講解、梳理課文。

師:同學們大概已經勾畫出了前三段的疑難字詞,疑難句式,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難題。

⑴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補充:“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把”的意思,如《師說》中“可以為師也”。

⑵青,取之于①藍,而青于②藍;冰,水為之,而寒于③水。

明確:其一,三個介詞“于”的用法差異。第①處“于”相當于“從”,表示處所,而第②③處兩個“于”用法一致,表示比較。其二,兩個“而”用法相似,都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此外,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也是出自這里,只是現代漢語中人們常用來形容“徒弟或后輩勝過了師父或前輩”,意義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三,“取之于藍,青于藍,寒于水”,是狀語后置句式(介賓后置),正常語序為“于藍取之,于藍青,于水寒”。

(3)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明確:其一,兩個“中”,讀音都是zhònɡ,用法及意義相同,都釋為“合乎”“符合”。其二,“輮 ”是“煣”的通假字,釋為“用火烤,使物彎曲”。“煣”是手工業當中常用的一種加工程序,通常是將物體放到火上去烤,然后用力使之彎曲,以符合使用的目的。現在農村加工農具時或人們制作竹器過程中常用到這種辦法。其三,“以為”與現代漢語意義不同,這是個省略句式,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補充完整后應為“ 輮(之)以(之)為輪”,“以”是介詞,可譯為“把”,“為”是動詞,可譯為“做”“加工”。其四,“繩”“規”都是木工專業工具,“繩”即墨線,是木工取直用的工具,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規”是木工用來畫圓的工具。其五,“曲”并非“彎曲”,這里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彎曲的弧度”。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也。

明確:其一,“雖”作連詞,共有兩種常見用法,一是表示假設關系,釋為“即使”“就算”;二是表示轉折關系,解釋為“雖然”“盡管”等,此處之“雖”表示假設關系。判斷其兩種用法的區別就在于“雖”所引導的內容究竟是否發生,如發生了則必須釋為“雖然”,如果未發生,通常情況下就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即使”。 “有”通“又”,“暴”通“曝”,是“曝”的古字(同音相假)

其二,此句中的“ 輮”雖然仍是通假字,通“煣”,教材注釋為“使彎曲”但此處的“輮 ”是名詞性的,指“煣”這道工序,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而不是使動用法。

其三,“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還是個判斷句。“……者,……也”是其標志。必須指出的是其中的“者”只是語氣助詞,此處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也”句尾語氣詞,此處表示判斷。“之”此處為代詞,代木。

(5)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①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②行無過矣。

明確:金,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具; 今義:指黃金。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提問:“參省”該如何理解?按書下注釋令人費解,釋為“參,驗,檢查”,,翻遍《辭源》亦不見這種說法有何根據。奇怪的是這么多年來,書下注釋一直未做改動,似乎斷無錯誤之可能。但總覺得這個詞用在這里蹊蹺且別扭,先秦時期同義復用現象實不多見,更何況在這同義復用現象前居然還會出現一個名詞性的狀語“日”,這就更為蹊蹺更感別扭了,想來再也找不到第二例了!難道此乃孤例?其后總覺得這句有似曾相識之感,猛然想起《論語》中孔子曾云:吾日三省乎已……,終覓得良津,豁然開朗。其實,此處“參”斷屬訛誤,“參”與“叁”字形何其相似,“叁”即“三”,泛指多次。其實,荀子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話而已。

難點:其一,“就”解釋為“動詞,接近,靠近”,

其二,“礪”是名詞,“磨刀石”之意,與“砥”相似。現代漢語中有“坦蕩如砥”一詞,而“砥礪”則成為動詞,義同“磨煉”。

其三,“博學”是古今異義。“博學”在此是“廣泛地學習”之意,它是由兩個單音節詞構成,現代漢語中的“博學”是一個形容詞,用以形容人知識面寬廣。 “知”通“智”,譯為“智慧”;是“智”的古字。“乎”相當于“于”,同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還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乎己參省”,介賓后置。

其四,兩個句子中的“而”用法不一樣。第①處是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譯為“并且,而且”,如: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第②處是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而”用作連詞時,通常是連接名詞、動詞、形容詞或短語,可以不譯;此句中是連接兩個短語“智明,行過”。譯為:又,或不譯。再如: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而”表并列,就是連接兩個形容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并劃出難句詞。

二、師生一起梳理課文第三自然段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明確:其一,“之”在此處為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之”在古代漢語中,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之所"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所……的地方”等。如“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勾踐滅吳》)。

其二,“而”是表修飾關系的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或譯為“地”。后面“吾嘗跂而望矣”、“登高而招”中的“而”用法類似,【“登高而招”與“揭竿而起”應該類似,“揭竿”是描述“起”時的情形,應該是“修飾”,并不是先“揭竿”然后才能“起”;“登高而招”也是同樣,并非只有“登高”了才能“招”,只是說“招”的情狀是登高,而不是爬上樹。所以是“修飾”關系。】此處一并提過,后不贅述。再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2.順風而①呼,聲非加疾也,而②聞者彰。

明確:其一,“加”,不是動詞,不能譯為“增加”,此處是副詞,相當于“更”,故而現代漢語中有“更加”一詞。今天現代漢語中許多聯合式合成詞都是由古漢語中同義復用演化而來,比如“快樂”“欣喜”“窮困”等,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以此來推斷這些詞語在古漢語中的本來意思,此處“加”釋為“更”即為一例。其二,順風而呼中的“而”①表修飾,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或不譯。 “而聞者彰”中的“而”②在這里是表轉折的連詞;其三,“彰”,是形容詞,“清楚”“清晰”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有“欲蓋彌彰”這個成語,正是這個意思的運用。

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明確:其一,“假”,讀jiǎ,是“借”“借助”的意思,我們常說的“假借”“通假”都使用這個義項。其二,此處的“水”是典型的名詞用作動詞“游泳”;“能水”在這里便是“擅長游泳”的意思。注意:“能”,同學們千萬不能解釋為“能夠”。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譯為“……的人”。其三,“致”,按文下注釋是“到達”的意思。其四,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絕”是會意字,《說文解字》中“絕”斷絲也。從“糸”,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

“江河”與今義區別甚大,“江”,指長江,“河”,指黃河。從該詞古今意義的沿革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詞義擴大現象。通常在先秦時期,“江”“河”都是專指長江與黃河,而其他河流則稱“水”,如“淮水”“湘水”“漢水”等等。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明確:其一,“生”是“性”的通假現象,是“天性”“稟賦”的意思。其二,“物”指外物,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將“物”與“我”相對,“物我交融”“物我兩忘”都是說主體(“我”)與客體(“外部世界”)之間的交匯融合之意。其三,介詞“于”在這兒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作“對”、“向”講。“善假于物也”就是善于借助外物。

附譯文: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挺直,(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整天空想,(結果)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獲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結果)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差別,(但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進行學習)啊。

師:同學們,對古漢語中一些疑難詞語的解釋,我們可以通過現代漢語中該詞的使用情況來考察(尤其是當它與其他語素構成合成詞時所承擔的語義)來作出判斷;特別是古今異義現象的分析一定要多從“音節區別”(如“妻子”“絕境”)“詞義轉移”(如“犧牲”)“詞義擴大”(如“江河”“菜”)以及詞義縮小等來判斷。我們共同解決了前三段中的疑難字詞、疑難句式,下面請同學們找出課文第二段中的比喻和事例,看一看荀子運用了哪些材料來論證勸學?

三、分析課文最后一段

1、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明確:其一,此句中的三個“焉”該怎么理解?前兩個“焉”用法相同,為兼詞,相當于“于此”或“于之”,在《捕蛇者說》中也有類似實例,如“永之人爭奔走焉”(相當于“于此”)。而第三個“焉”只能理解為語氣助詞。有關“焉”的用法應作為本堂課小結的重要內容,一般說來,“焉”有這樣幾種用法:

A.疑問代詞“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B.疑問副詞“怎么”,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C.代詞,相當于“之”,如“時而獻焉”“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D.結構助詞,往往作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的(樣子)”,如“盤盤焉,囷囷焉”(《阿房宮賦》)

E.語氣助詞(用得最普遍的),可以表示陳述語氣,可以表示感嘆語氣,如“今其室十無一焉”(《捕蛇者說》)。

F.兼詞,也就是合音詞,它并非是語法學上所講的某個詞類,而是指其語法作用相當于某兩個詞合在一起的效果(除了“焉”外,“諸”是另一個典型)。如“猶且從師而問焉”(相當于“于之”,《師說》)而“且焉置土石”中的“焉”也有人認為是兼詞,相當于“于何”,替換后為“且于何置土石”,亦通。

其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中有幾個詞語需注意,句中“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善”即“善行”,“德”即為“美好的品德”,“神明”就是“智慧”,“圣心”指“高尚的思想”。 “而”在這里為表示順接的連詞。相當于“就”、“于是”。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明確:兩個“無”該怎么理解?通常情況下,人們常將“無”視作“有”的反義詞,也就是“沒有”的意思,它就是表示存現的動詞。其實,“無”不僅可以用作表示存現的動詞,而且還更多地用成“無指代詞”(亦稱為“不定代詞”),古漢語中約一半左右的“有”是無指代詞,而“無”亦是如此(這一觀念必須向學生強調再強調)。無指代詞亦是代詞,它可以代人、代物甚至代事。如“無不落淚”“無不表示同情”(相當于“沒有人”或“沒有誰”,代人,不可釋為“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相當于“無言”或“沒有話”,代物)。此處之“無”亦是代物,釋為“無法”或“沒有辦法”,如此“無以至千里”便應釋為“無法到達千里以外”。下文中之“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中的“無”也是無指代詞,是“無處”“沒有地方”的意思,代物。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①舍之,朽木不折;鍥而②不舍,金石可鏤。

明確:其一,“十駕”是名詞用作動詞,原指“馬拉車走十天的路程”,這里是“馬拉車連續走十天”。清代王先謙考證說此處存在脫訛,少了一句“則亦及之”,此為一說,但從整個上下文考慮,若添此句,結構顯散亂,且有畫蛇添足之嫌,不足為訓。其二,兩個“而”該怎么理解?目前學術界對此存在較大爭議:有人認為第①處之“而”表示轉折,相當于“但是”或“卻”,第②處之“而”表示遞進,相當于“并且”;我本人比較贊成這種觀點,結合語境“鍥而舍之,朽木不折”來理解,這里的“而”理解為轉折關系,“卻”較為貼切。而"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的"而"理解為遞進關系,“并且”較為貼切,所以,鍥而不舍應譯為雕刻著并且不停止。還有人認為兩處的“而”都是表假設關系的連詞,相當于“如果”,這種說法倒是非常新穎,但我認為不是很具有說服力,據我考證,在先秦“而”表假設的這種用法極為少見,若有都是用來連接主語和謂語,而此處是連接兩個動詞。例如《左轉·襄公三十年》中有一例“子產而死,誰來嗣之?”,后來這種用法逐漸增多,在《馮婉貞》一文中曾有一典型例句“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是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其中的“而”就必須解釋為“如果”或“假使”,表假設關系。其三,名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應記牢。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明確:其一,兩種句式要特別注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典型的定語后置現象,“之”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在這兩個小分句中,中心語是“爪牙”和“筋骨”,而修飾性定語“利”和“強”都后置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這種用法在《岳陽樓記》中也曾接觸過,如“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等。此外,《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也可以當作定語后置的典型來看待。“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其二,怎么解釋這里的“用心”?“用心”與現代漢語用法不一樣,“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在此處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名詞“心思”的意思。“一”,是數詞用作形容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是兩個省略式的判斷句。“而”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其三,“寄托”與現代漢語用法不一樣,這里是“容身、安置”之意。 而現代漢語中“托付”常指“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附: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借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只腳,兩只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托(身體),(這是)用心浮躁(不專一的緣故)

五、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本節課,我們通過學習《勸學》的一、二段,已經基本了解了本文的內容,希望大家課后根據老師的講解,整理、歸納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識,并試著背誦全文。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_______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楔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______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________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________”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l.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________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______”和“為”是兩個動詞,“______”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______”,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______,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七)誦讀第l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______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在現代語中有沒有相同用法?請舉例。(奔騰不已,不能自已)

“以為”——跟“自以為得之矣”(《石鐘山記》)中的“以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為”是自己認為之意;此句中的“以為”是“以之為”(用它做成)的省文。)

“雖”——這個“雖”跟下面兩句話中哪一個“雖”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不同)②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相同)

“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受繩而后鋸之”“就礪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學生練習背誦。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師生都不看書),然后檢查試背,發現難點,指出關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追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

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再追問:既然如此,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為“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補充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分三組:①“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繩……______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追問: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問: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①是將前后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后者高于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學習之前,智力發達程度也高于學習之前。②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既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性質上去,用“______”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③“受繩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被省略的“鋸”“磨”二字,都表示持續的動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最后板書此段文理示意圖,幫助學生記誦。

4.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學生參照上面的示意圖齊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師檢查。

誦讀第2段。

(八)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用“·”表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釋詞語:

“終日而思”和“______而望”——屬于“對舉”,結構相同,“而”表示修飾關系。用現代語表述,依次為“整天地想”和“躍起腳跟向遠處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從“彡”,從“章”,“章”亦聲,光彩奪目之意。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為同“至”,非是。“致”與“絕”對應,都表示動作結果,課本注為“達到”是正確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會水”一詞,指游泳而言。

2.學生練習背誦。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______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絕江河”。)

追問: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語,作解釋,說明“登高”的效果。③與“登高”一喻對舉,說明“順風”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與此相同。)

再追問:結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語句說的?(“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揖”“輿馬”)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復?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揖”,是人的發明創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小結:①喻屬起句;②③④⑤喻屬結句。

主導問: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系?(“學”是前提條件,“善假于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請歸納本段大意:能學習才能善假于物(板書)。

4.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順風”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點出“假”字;至“輿馬…“舟揖”二喻,才明白點出;最后再說“善假于物”,給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這種行文方式也可以幫助我們記誦。

(九)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后解釋下列詞語: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于是”,亦通。虛詞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無害。

“無以”——可與“河曲智里無以應”作比較。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2.劃分層次,然后練習背誦。

第一層(首句、以句號為標志、下同)說明積善而后圣心備的道理。

第二層(第2—4句)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積累的必要性。

第三層(最后兩句)從正反兩面說明用心專一才能積累的道理。

提示學生:此段較長,可按上述層次,一層一層地練習背誦,最后連貫地背誦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學習知識必須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地積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專一。

(十)總結全文。

1.思想內容。

總結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論點(分論點);再分析這些論點跟“學不可以已”這句話(中心論點)的關系,指出分論點就是中心論點的論據,最后列表說明。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意義(分論點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義(分論點之二)

學而不已,方能積累,即“鍥而不舍”——態度(分論點之三)

教師點撥: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______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設喻的運用。

教師說明:嚴格地說,通常所謂“比喻論證”是不確切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常用來說明事物的狀態、大小、色澤等等;設喻則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應稱為“設喻論證”。

學生討論:(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小結要點: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附帶說說,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上學期已學過,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同樣也有深入淺出的效果。)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絕江河”。

3.對舉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討論對舉的作用。教師要說明一下:上述對舉句組又都是設喻,那是就其目的(說明事理)來說的,而討論對舉的作用則應從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處。(讀起來節奏整齊劃一,鏗鏘有力;以同類事物對舉可以豐富內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對舉,可以使讀者對問題獲得一面的認識。)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篇6】

《孫權勸學》作為一篇精練的文言文,是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簡練生動的筆墨,個性鮮明的對話,極富特色。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把它放在七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中,緊扣住單元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名人的品格,態度與精神這一要求,同時新教材將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單元中,也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與積累文言知識,提高自己的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 在朗讀中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 把握人物對話的特點,揣摩人物神態、心理活動。

3. 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4.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 人物對話的深意。

教學難點:

情節的詳略。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法指導:

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朗讀中憑借語感了解大意。

討論法: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學討論明確答案。

點撥法:教師針對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適時提示,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學習本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但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相勸,但他都以各種理由推托了。那么,孫權最終規勸呂蒙讀書了嗎?我們看《孫權勸學》。

二、展示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把握人物對話的特點,揣摩人物神態、心理活動。

三、初步嘗試:

1.熟讀課文,掌握注釋中的重點詞。

朗讀要求:

第一步: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第二步:讀出句意,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第三步:結合內容,自由朗讀,力爭背會。

2.解釋難解詞語,及古今異義詞。

文言翻譯五字法:

留: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

替:用現代漢語詞替換古代文言詞。

調:調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說法。

補:補充出句中省略的內容。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權謂呂蒙曰 告訴、對------說

卿今當涂掌事 主管事務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務,孰若孤 誰。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學 從事

及魯肅過尋陽 到了------的時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現在

古今異義詞: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博士:古義:當時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 今義:求學的較高學位

見往事耳

往事:古義:歷史 今義:過去的事情

3.試譯課文,翻譯重點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四、研討與賞析:

本文主要是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你能否從這寥寥數語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朗讀時語氣堅決,不容推辭,同時又體現其關心、厚望。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要讀出其語重心長,言辭懇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5.“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反映了呂蒙為自己的才略長進深感欣喜與自豪。

五、寫作小提示: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結論:

說話要符合人物身份,針對說話對象不同,語言要有所變化,語調也應有所不同。

六、嘗試二:

1.《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歷史。

宋神宗:“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2.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卒謚文正,追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

3.問題研究:

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么啟示?

4.送同學們一句名言:

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高爾基)

--開卷有益

5.從文中找出常用成語:

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結: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即生命有限,學海無涯。通過呂蒙的變化,讓我們懂得了開卷有益的道理。同學們,希望你們以此為起點,在知識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而《傷仲永》里的仲永雖天資聰穎卻因“不使學”而“泯然眾人矣”。讀罷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請自擬題目或以《當呂蒙碰到方仲永》為題寫一篇練筆。

九、補充:由本文提煉出來的道理--

1.通過孫權勸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2.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就有收益。

4.要善于聽取他人好的建議或意見并去做。

5.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就會學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督促周圍的人學習,隨著社會一同進步。

7.做人不能太驕傲,要謙虛。

8.勸人要講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輕言放棄。

10.只要發憤讀書,就能積學修業,學有所成。

勸學名師課堂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預習

閱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1.教師或請學生進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課時

一、試背誦全文。

二、復述課文(學生講講文章的內容和背景)

三、情節表演(分男女兩組,每組三給人,分扮演三個角色)

四、教師小結(目標4)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布置作業

A.課后練習一、二、三。

B、背誦全文。

C、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六、說課精要:解決本課重難點要注意講練結合,使學生更好的掌握。

(附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說:"我哪里要你攻讀經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當刎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啊!"呂蒙說:"士人離別三天,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么發現情況這么近呢?"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認識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全文。

3通過人物的對話,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看導語、注釋1(作者、作品簡介)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讀課文

三、看書下注釋,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字多義

四、閱讀課文概括情節

勸學——就學——議論——結友

五、課文在材料的安排、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六、分析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孫權:嚴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則現身說法

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2、呂蒙:知錯就改虛心好學

才干謀略大有長進

七、找出文中成語并解釋

1、吳下阿蒙

2、刮目相看

267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检车_移动CT车_CT检查车_CT车_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移动CT体检车厂家-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 | 国产液相色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厂家-上海伍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密封圈_泛塞封_格莱圈-[东莞市国昊密封圈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密封圈定制生产厂家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一体化污水设备厂家-宜兴市福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深圳市万色印象美业有限公司 | 蒜肠网-动漫,二次元,COSPLAY,漫展以及收藏型模型,手办,玩具的新媒体.(原变形金刚变迷TF圈) | 展厅装修公司|企业展厅设计|展厅制作|展厅搭建—广州展厅装饰公司 | 蓝莓施肥机,智能施肥机,自动施肥机,水肥一体化项目,水肥一体机厂家,小型施肥机,圣大节水,滴灌施工方案,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官网17864474793 | 长沙中央空调维修,中央空调清洗维保,空气能热水工程,价格,公司就找维小保-湖南维小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高效复合碳源-多核碳源生产厂家-污水处理反硝化菌种一长隆科技库巴鲁 | 西子馋火锅鸡加盟-太原市龙城酉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恒温油槽-恒温水槽-低温恒温槽厂家-宁波科麦仪器有限公司 | 混合生育酚_醋酸生育酚粉_琥珀酸生育酚-山东新元素生物科技 | 深圳诚暄fpc首页-柔性线路板,fpc柔性线路板打样生产厂家 | 工业雾炮机_超细雾炮_远程抑尘射雾器-世纪润德环保设备 | 热风机_工业热风机生产厂家上海冠顶公司提供专业热风机图片价格实惠 | 拉力机-万能试验机-材料拉伸试验机-电子拉力机-拉力试验机厂家-冲击试验机-苏州皖仪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一体式钢筋扫描仪-楼板测厚仪-裂缝检测仪-泰仕特(北京) | 天津暖气片厂家_钢制散热器_天津铜铝复合暖气片_维尼罗散热器 | 塑料托盘厂家直销-吹塑托盘生产厂家-力库塑业【官网】 | 上海橡胶接头_弹簧减震器_金属软接头厂家-上海淞江集团 | 控显科技 - 工控一体机、工业显示器、工业平板电脑源头厂家 | 耐腐蚀泵,耐腐蚀真空泵,玻璃钢真空泵-淄博华舜耐腐蚀真空泵有限公司 | 小型数控车床-数控车床厂家-双头数控车床 | 莱州网络公司|莱州网站建设|莱州网站优化|莱州阿里巴巴-莱州唯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金属软管_不锈钢金属软管_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超声骨密度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器-人体成分分析仪厂家/品牌/价格_南京科力悦 | 万师讲师网-优质讲师培训师供应商,讲师认证,找讲师来万师 | 宿舍管理系统_智慧园区系统_房屋/房产管理系统_公寓管理系统 | 邢台人才网_邢台招聘网_邢台123招聘【智达人才网】 | 亿立分板机_曲线_锯片式_走刀_在线式全自动_铣刀_在线V槽分板机-杭州亿协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工业零排放|水厂设备|软化水设备|海南净水设备--海南水处理设备厂家 | 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吊装实验室设备,顶装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成套设备厂家,校园功能室设备,智慧书法教室方案 - 东莞市惠森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 海尔生物医疗四川代理商,海尔低温冰箱四川销售-成都壹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非甲烷总烃分析仪|环控百科 | 石家庄小程序开发_小程序开发公司_APP开发_网站制作-石家庄乘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工业铝型材-铝合金电机壳-铝排-气动执行器-山东永恒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西宁装修_西宁装修公司-西宁业之峰装饰-青海业之峰墅级装饰设计公司【官网】 | 除湿机|工业除湿机|抽湿器|大型地下室车间仓库吊顶防爆除湿机|抽湿烘干房|新风除湿机|调温/降温除湿机|恒温恒湿机|加湿机-杭州川田电器有限公司 | 体感VRAR全息沉浸式3D投影多媒体展厅展会游戏互动-万展互动 | 净化车间装修_合肥厂房无尘室设计_合肥工厂洁净工程装修公司-安徽盛世和居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