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孫權勸學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孫權勸學語文教案1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人。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
見往事:知道
以為:認為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一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一就學+議論一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則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丁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⑧“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準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請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鑒》
勸學:辭一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學設計(B)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學生查字典,理解“吳下阿蒙”和“刮H相待”兩個成浯的含義:
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二、學生自讀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字詞,有疑難之處即提出來。
2.教師落實重要詞句。[可結合教學設計(A)。]
主、學生齊讀課文,分析理解“孫權勸學”。
1.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一變而為讓人“刮目相待”的?
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2.孫權是怎樣勸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②“孤豈……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③“卿言……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四、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呂蒙與魯肅的對話,揣摩“刮目相待”的內涵。
說明:朗讀時要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的心境,讀完后教師應作點評。
思考討論:
1.魯肅為什么對呂蒙會“刮目相待”?
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2.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是怎樣表明的?
沒有直接表現呂蒙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言語中側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表現了魯肅怎樣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見。
4.“士別三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怎樣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說明:呂蒙的“自豪、自得”緣于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從學習:中獲益非淺。
5.“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五、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談淡學了本文后你的體會。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勸學、就學、議論、結友)
孫權勸學語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及設計意圖
《孫權勸學》是人教社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讀課,選自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講的是三國時期東吳呂蒙在孫權勸說下認真讀書,才略長進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對話描寫生動,既可承擔、落實本單元寫人的教學重點任務,又是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的好文本,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本設計以朗讀(不同形式)為主線,以練習(不同形式)為副線,意在通過引導,學生能夠疏通文意,積累一些基礎的文言詞句,體會傳神的語言,感知生動的人物形象,習得文言文基本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教師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學情學法分析
教學此課前,學生初中階段已學過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書與課文注釋疏通淺顯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課的主題與學習有關,易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聯系實際選準切入點,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在讀中質疑文題,圈點勾畫,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通過體會人物對話時的神態、心理,進而感知文本思想內容,提升學生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三、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及“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兩個成語。
2.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正確翻譯課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對話,評說人物特點。
3.領悟開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并積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詞語及兩個成語,把握文意;
2.難點:品味人物對話并據此評說人物形象的特點。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與準備
1.方法:自讀法、質疑文題法、討論法等。
2.準備:課件,學生搜集的相關學習資料等。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懸念,導入新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的時代,關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終敗在東吳的一位將軍之手,可想而知這位將軍定有非凡之處,他也是咱們安徽人,他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他有關的一篇文章。(板書文題:孫權勸學)
二)范讀課文,正音斷句
1.師范讀,生聽讀,注意正音斷句。
2.生試讀,生評議,師隨機糾正。
3.指名讀無標點課文,要讀音準確,斷句正確。(投影無標點課文)
三)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學習資料,明確課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應導語)
2.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譯課文,圈點勾畫疑問之處,小組討論解決或師生全班共同解決。(投影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讀課文,感知內容
1.發問文題。孫權勸學的對象是誰?為什么要勸學?怎么勸學的?結果如何?
小組合作討論,明確答案,理清課文思路。(板書: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2.分角色演讀課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對話中的語氣、神態、心理,完成課后練習二,評說人物形象特點。
五)賽讀課文,探究質疑
1.師生賽讀,嘗試背誦。
2.從文中找出能夠表現呂蒙就學前后鮮明對比的兩個成語,并以此說一段話。
3與《傷仲永》比較閱讀,找出異同點。
小組合作探究,明確答案。(板書,同:與學習有關;異:《傷仲永》----少年不學,泯然眾人。先敘后議《孫權勸學》----成年肯學,刮目相待,對話描寫)
4.本文主要人物是誰?用哪一個成語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題?
小組合作探究,明確答案,完成課后練習一。(板書:開卷有益)
六)齊讀課文,梳理總結
1.以練習題的形式梳理與鞏固本課的知識點。(投影練習題)
2.請學生對照板書,回顧本課教學內容,齊讀課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業(選做)
1.課下搜集與學習有關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據課文內容,補寫一段“就學”時的情況。
3.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4.學完本課,你肯定有所感悟,聯系生活,寫一篇讀后感。
孫權勸學語文教案3
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文言文詞匯。
2.理解文章內容,背誦課文,理解文章主旨。(重點)
3.反復朗讀課文,深入品味人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難點)
學法指導
朗讀法,圈點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
孫權:
呂蒙:
魯肅:
司馬光:
《資治通鑒》:
一、把課文讀通,讀準字音。(給下列的詞語注音)
卿()涉獵()邪()孰()更()遂()
二、試畫出課文的停頓。
三、解釋下列詞語。
卿:
當涂:辭:
博士:(今義:)
乃:涉獵:
治經:見:
往事:(今義:)
非復:更:
刮目相待:
見事:及:
遂:才略:
四、翻譯句子。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4.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
6.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7.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8.卿言多務,孰若孤
9.蒙辭以軍中多務
10.蒙乃始就學
五、分角色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1.學生分別找出孫權、呂蒙、魯肅說的話,小組內模擬人物的語氣進行對話,想一想該以什么神態、語氣說?表現了人物的什么心理?體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人物說話內容語氣(神態性格特征
孫權
呂蒙
魯肅
2.學習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個人物,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六、背誦課文,談談自己學習課文后的收獲、啟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課后作業
當方仲永遇上呂蒙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發揮你的想象,寫一篇500字的作文。
孫權勸學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 在朗讀中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 把握人物對話的特點,揣摩人物神態、心理活動。
3. 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4.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 人物對話的深意。
教學難點:
情節的詳略。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法指導:
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朗讀中憑借語感了解大意。
討論法: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學討論明確答案。
點撥法:教師針對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適時提示,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學習本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但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相勸,但他都以各種理由推托了。那么,孫權最終規勸呂蒙讀書了嗎?我們看《孫權勸學》。
二、展示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把握人物對話的特點,揣摩人物神態、心理活動。
三、初步嘗試:
1.熟讀課文,掌握注釋中的重點詞。
朗讀要求:
第一步: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第二步:讀出句意,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第三步:結合內容,自由朗讀,力爭背會。
2.解釋難解詞語,及古今異義詞。
文言翻譯五字法:
留: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
替:用現代漢語詞替換古代文言詞。
調:調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說法。
補:補充出句中省略的內容。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權謂呂蒙曰 告訴、對------說
卿今當涂掌事 主管事務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務,孰若孤 誰。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學 從事
及魯肅過尋陽 到了------的時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現在
古今異義詞: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博士:古義:當時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 今義:求學的較高學位
見往事耳
往事:古義:歷史 今義:過去的事情
3.試譯課文,翻譯重點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四、研討與賞析:
本文主要是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你能否從這寥寥數語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朗讀時語氣堅決,不容推辭,同時又體現其關心、厚望。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要讀出其語重心長,言辭懇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
5.“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反映了呂蒙為自己的才略長進深感欣喜與自豪。
五、寫作小提示: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結論:
說話要符合人物身份,針對說話對象不同,語言要有所變化,語調也應有所不同。
六、嘗試二:
1.《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歷史。
宋神宗:“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2.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卒謚文正,追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
3.問題研究:
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么啟示?
4.送同學們一句名言:
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高爾基)
--開卷有益
5.從文中找出常用成語:
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結: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即生命有限,學海無涯。通過呂蒙的變化,讓我們懂得了開卷有益的道理。同學們,希望你們以此為起點,在知識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孫權勸學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理解課文內容大意,并背誦全文。
2、在感知語句大意的基礎上,揣摩重點詞語的含義。
3、品味人物對話并說出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特點的作用。
4、領悟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重點】
品味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人物形象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喜歡看《三國演義》嗎?知道孫權、呂蒙、魯肅是怎樣的人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資治通鑒》里的一則關于品蒙讀書的故事。(板書課題)
2、學生自讀題解,畫出其中介紹《資治通鑒》和司馬光的文字。
3、翻譯課文:
⑴齊讀課文。
⑵對照注解,自行翻譯課文。
⑶根據你對下列詞語所處的上下文內容大意(語境)的理解,揣摩其含義(板書)。
初謂,豈,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討論翻譯課文
5、分角色朗讀:
①先同桌練習
②再請三位同學朗讀
③討論
孫權: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親心、期望,語重心長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魯肅:情不自禁的贊嘆,十分驚奇的神態。
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6、小結: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呂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他們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7、質疑問難
8、鞏固拓展:
①試背課文(比賽)
②呂蒙讀書迅速長進對你有什么啟示?
全班討論
9、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