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繪畫教案范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小編帶來幼兒繪畫教案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繪畫教案范文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不同形狀的房子,感知房子有高有低;有尖有圓等不同的形狀。
2、讓孩子學習如何觀察事物順序的方法。
3、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素材:木頭房,磚房,茅屋。
2、幼兒用畫紙,蠟筆。
活動過程
一、動物聲音,引起興趣。
1.播放聲音:鴨子,小雞。
教師:小朋友,你們聽一聽誰來了?
小雞,小鴨要來我們這里做客,它們想在我們這里住一段時間,
可是還沒有住的地方呢,怎么辦呢?
2.啟發幼兒想辦法
二、讓幼兒觀察樓房
你們看看這幾幢房子,我們幫它一起來選擇,好嗎?
1.出示圖片:木頭房
你們看,這是什么樣子的房子?
(讓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引導幼兒從各方位去觀察樓房的形狀。
小結:這座房子是木頭房,矮矮的,房頂是三角形的。
2.出示圖片:茅草房
你們看,這是什么樣的房子?房頂是什么形狀的?
(讓幼兒自由討論)。
3.出示圖片:磚房
你們看,這座房子是什么樣的?
(讓幼兒自由討論,知道這是獨立的 )
4.引導幼兒觀察特別的建筑與房子的區別,說出自己心中認為最漂亮的房子是怎樣的?
5.你想為小動物設計一座什么樣的房子呢?
鼓勵幼兒大膽開展想象。
6.幼兒設計,繪畫漂亮的房子,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及時表揚有進步和有創意的幼兒,并激發其他幼兒的積極性。
三、展示幼兒作品,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組織幼兒布置房展,相互交流,幫助小動物選出最漂亮的房子。
幼兒繪畫教案范文篇2
活動背景:
我班幼兒愛畫畫,進入大班年級孩子們的繪畫水平已經進入了一個較高的平臺,這是源于從小班開始我們班就開展了有目標有計劃的美術專題活動。培養發展到今天,孩子們從小班、中班階段的'涂色練習,簡單色塊、線條繪畫,到大班階段的運用黑白兩色繪畫、各種命題創作等等。孩子們對于繪畫的興趣日益高漲,作品也得到家長的積極好評,這也激發了作為授課老師的我更大的工作熱情。
本次春姑娘的命題,是基于我班幼兒在美術活動發展領域的發展狀況,注重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自由創作,即教師在指導中要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有的放矢,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有所得。
命題畫“春姑娘”運用孩子們熟知的春天信息,啟發他們選擇喜歡的色彩、線條,通過春姑娘這個抽象人物去描繪“我”喜愛的春天。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技能技巧進行命題想象畫。
2、線條與色塊并用進行人物和背景的描繪。
3、享受美術活動的樂趣,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其中,目標1是對活動的總體要求,關鍵詞為命題想象畫。目標2是此次活動技能技巧層面的細化, 關鍵詞為并用(并用,其一為線條與色塊并用、其二為人物和背景描繪并用),目標3則是在情感目標基礎上關注孩子的社會化行為。
活動準備:
1、孩子已有畫線條畫和色塊畫的經驗。
2、繪畫用具:白版紙、水彩筆、油畫棒
關鍵性問題:
幼兒對于春天都很熟悉,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 對于這個平常的命題,我認為不足以引起他們的興趣。我拋出了一個關鍵性問題“小朋友,現在我們把春天比作一個人物,你們覺得春天像誰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像個小姑娘,像個大姐姐,像媽媽”,我又進一步啟發:好吧,我們現在把春天當作一個姑娘,那你們說說,這個春天的姑娘長什么樣?這樣一來,孩子們對于春姑娘這個擬人化形象有了具體的理解和明確。
活動教法:
(一)談話法
談話法是一種比較直接且能有效把握幼兒心理的方法既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拉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對于春姑娘這個形象的討論結果使孩子們將內心的激情躍然與畫面。
(二)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兒喜歡的形式,他們把自己的想法運用已有的技能,通過繪畫方式充分表現,給予他們嘗試與表現的機會。他們裝飾圖案,組合成更為復雜、更為豐富的畫面。如:太陽、蝴蝶、花朵、樹葉等等進行變形組合,形成了人物形象與景物的結合,夸張的手法,充分滿足兒童的心理和表現欲。
活動過程:
(一)切入
以描述春姑娘作為引題,引起孩子的興趣,調動她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使春天化作春姑娘這個擬人化的形象,在孩子們的眼前豐富立體起來。
(二)談話活動
這個部分是教師與幼兒進行平等對話的環節。
通過提問、欣賞、交流,讓幼兒體會、感受春天的美麗,交流線條和色塊的運用,為下面的操作活動打下基礎。
例如,教師問“春天到了,環境、動物有什么變化?”孩子“樹葉綠了,柳枝發芽了,花開了,小動物們出來玩了,小鳥、蝴蝶飛來了……”這樣一來,畫面所需要展現的東西就在與孩子的交流中體現。
(三)操作活動
這是活動的主要環節,是幼兒動手繪畫的過程。運用材料,根據自己的意向獨立完成,極個別的也可在老師指導下完成。
通過幼兒自己動手繪畫,教師可以檢驗幼兒對畫面的構圖的掌握情況,同時,幼兒可以將自己的理解和經驗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讓幼兒按自己意愿選擇色彩進行操作活動,是體現其主體地位的活動形式。
(四) 展示
展示活動是對幼兒操作結果的肯定,也是為幼兒間互相評價提供平臺, 每位孩子講述自己的作品,并進行相互的評價,發現自己與伙伴畫的精彩之處,讓幼兒感受成功的喜悅。我們是采取展出每一位幼兒的作品,在我班的畫展區域布置畫展。
活動反思:
美術活動開展過程中,美術技能技巧的加強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幼兒將自己的情感、意向轉變為表現形式的媒介,沒有基礎性的技能支持,這種轉變無法發生。教師通過活動,指導和幫助幼兒探索和掌握美術表現方法。由于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各異,我改變了以往“統一要求”的做法,對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啟發指導。為了讓幼兒表現春天景物的細致和唯妙,我提出要幼兒設計春姑娘裙子上各種各樣圖案造型,達到提升幼兒繪畫水平與需求。水平較好的幼兒畫出了春天的動物、植物等,水平稍弱的幼兒會畫花、幾何圖形。因材施教,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取成功,獲得經驗。
色彩知覺與人的情感有密切聯系,美術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美的情操,陶冶幼兒的心靈。從孩子們完成的作品情況來看,大部分孩子偏愛運用暖色調來描繪春姑娘,但也有孩子選用冷色調,效果也非常好。也有的孩子將冷暖兩種色系和諧運用于畫面,可見孩子們的潛力是超出成人的預想,他們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對于作品的理解,讓我這位老師自愧不如。
因為在活動前的談話中已經把整體形象已描繪,所以對以春姑娘的創作有點太一致了,沒有很大自由創作空間,這是本次活動的不足。
幼兒繪畫教案范文篇3
背景
在討論食物的營養時,我們提出了“糧食有營養嗎?”給幼兒討論,在討論中很多幼兒了解了糧食均為谷類,能幫助我們長身體、長力氣,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漸改變了認為糧食僅供吃飽沒有什么營養的錯誤看法。秋季到周邊農家樂的勞動,更使幼兒增加了許多直觀體驗,此時,我們不失時機地將一首古詩《憫農》教給幼兒,古詩寥寥數語的詩句,再現了農民辛勤勞作的情境,深得幼兒喜愛。
但是,要畫出農民在烈日下彎腰耕作的形象,對習慣于表現直立造型的幼兒具有很大的挑戰。過去,我們采用教師示范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其結果是幼兒只會畫出和教師相同的圖像。這種重復圖像的畫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兒自己的圖式,反而會妨礙幼兒獨立思考解決疑問的能力。為此,我們一方面借助幼兒對農民耕作的直觀體驗和對古詩的興趣,另一方面又為幼兒提供了許多欣賞材料,給幼兒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觀感受。在討論中,采取觀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誰拾到了稻穗誰沒有拾到的基礎上糾錯的方法,讓幼兒用自己的圖像進行表。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并不要求幼兒畫得合理,而是鼓勵幼兒自主地創造。
目標:
1、大膽表現農民收割的辛勞,表達個人對古詩《憫農》的感受。
2、嘗試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習慣,初步把握低頭彎腰的人物動態。
準備:
1、欣賞作品:書法作品、優秀繪畫作品。
2、比較辨別人物動態畫面數張。
3、印有稻穗的長條紙、打印的古詩《憫農》、勾線筆、白紙。
過程:
一、吟誦古詩,再現經驗
1.出示書法作品,吟誦古詩。
2.談論這首古詩的意思,逐句解釋。
3.農民除了種大米還種些什么?(教師協助歸類——糧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們經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
二、欣賞藝術作品
1.欣賞畫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時候,農民怎樣在田野的勞動?發現農民整天在田地里,低著頭彎著腰不停地勞動,不丟棄一顆糧食,多辛苦啊!
2.欣賞畫面二(田問兒童):畫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們在干什么?他們是怎樣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紀小,不能干這樣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讓她幫著捧卜豆。
三、比較、判別——從四張相似的動作中判別IE確與錯誤,說出原因,設法糾正。
1、四個小朋友第一次到農村學做小農民,從動作上分辨誰干得好。
2、對不會干農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種顏色的筆進行糾錯。
四、操作表現
1、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本畫古詩《憫農》的書,了解老師已經把古詩打印在每一頁上,由小朋友來畫低頭彎腰地辛占勞動的農民。
2、四位幼兒為一組,各用勾線筆將農民勞作的情境畫在白紙上,并適當涂色。
3、依次粘貼在圖畫書的內頁上。
五、觀賞誦讀
1、觀賞每個小組的圖畫書,找一找哪幾個小組的小朋友最勤勞。
2、用自制的圖畫書頌讀占詩。
延伸:
開展慶豐收的運動游戲,學唱歌《憫農》。
糾錯——兒童主動學習的好方法
美術教學活動離不開美術技能的學習,美術教學活動時常會出現教師不教幼兒則學不會畫,教師教了幼J乙又學死了的兩難境地,如何來解決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我結合美術教學活動為古詩《憫農》畫插圖,嘗試采取“糾錯”這一教學方法,獲得了一些新的認識。
《憫農》是一首幼兒較易理解的古詩,但是在表現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須把握低頭彎腰的動態,這對習慣表現直立人物動態的幼兒來說有較大的挑戰。我在教學時采用了糾錯的方法,通過觀賞、分辨、解釋、糾正等步驟,引導幼兒自己來發現錯誤糾正錯誤,自如地表現個人的感受。
一、觀賞
選擇眾多農民勞作的實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兩幅欣賞作品,引導幼兒通過欣賞強化印象,發現問題:
在觀賞實景照片,重現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這是一幅非常經典的藝術作品,畫面生動地表現了農民們在烈日下收割糧食的情境,激發了幼兒對農民勞動的敬佩之情,體會到農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長時間低著頭彎著腰的辛苦,也強化了他們對彎腰這一動作的直覺印象。
接著又拿出第二幅畫:《三個拾土豆的孩子》一。農村的孩子們也在幫助成人干活。在欣賞中提出:三個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嗎,引導幼兒從人物彎腰和直腰兩種不同的姿態中發現哥哥姐姐在忙著拾土豆,小妹妹年紀小,只能幫著捧3=-豆,將動作和內容建立密切聯系,進一步體會動作的意義。
二、分辨
在活動前,從幼兒日常作品中尋找表現彎腰的畫面,發現一般都會出現以下圖像:
1、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尚未擺脫畫直立人的習慣)。
2、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尚未把握身體的傾斜與四肢彎曲)。
3、身體傾斜,腿從身后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動作時各部位活動的特點)。
我們將這些錯誤圖像和許多其他正確圖像放在一起,提出“這些第一次到田間的小朋友,他們都能拾到稻穗嗎’’的疑問,引導幼兒一一對應地比較和判斷,找出錯誤圖像。有了比較,就降低了找出錯誤圖像的難度,也使他們發現表現彎腰動作同樣可以創造無限豐富的圖像。
三、解釋
在請幼兒談論錯誤的原因時,卻發現幼兒有著與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釋:
1、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
幼兒的解釋:這是蹲著,沒有彎腰,他一根麥穗也沒拾著,倒馬上要摔跤了。
2、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
幼兒的解釋:這是動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畫成小花貓、小狗,還有……,小動物怎么能當農民呢?
3、身體傾斜,腿從身后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
幼兒的解釋: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是殘疾人啊?
從以上解釋中不難看出幼兒與成人不同的視點和思維方式,成人總是善于從具體事物中尋找抽象的規律(例如:關節活動的特點),幼兒則是用直覺生活經驗解釋一切。由此領悟到以前在討論后教師慣用的簡短總結,自以為很清晰,實際上時常不自覺的拉大了和幼兒的距離,只有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釋問題,才會讓幼兒信服。
四、糾錯
發現和解釋錯誤以后,糾正錯誤就成了幼兒最關注的問題,于是,我們發動幼兒一起來想辦法,由幼兒說方法教師操作,對以上三張錯誤作品逐一進行修改,幫助三位朋友一起參加勞動:
1、將“身體垂直,腿彎曲,雙手距離地面很遠”修改為把身體垂直改為向下傾斜。
2、將“身體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動物一般”修改為四肢彎曲或傾斜。
3、將“身體傾斜,腿從身后像管子一樣彎曲到地上”修改為表現雙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畫雙腿”的辦法。
師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兒發現即便錯誤的圖像,也不是全盤皆錯,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創造出另一個圖像。也使我們發現,在操作討論時,多聽取幼兒的意見(而不是勉強幼兒順從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處,教師也應加以考慮,努力創造平等對話的氛圍,才能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因勢利導。
縱觀幼兒的繪畫過程,面對這一極有挑戰的嘗試,竟然沒有一位幼兒束手無策。幼兒筆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鮮活起來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兒作品中創造的眾多拾稻穗的圖像,雖然并不像成人那樣結構合理,卻多了幾分大膽與自信,同時保持了兒童的稚拙。我體會到把主動權交給幼兒以后,他們所表現的驚人創造力,相信幼兒在今后觀賞、比較、判斷和糾錯中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新發現。
幼兒繪畫教案范文篇4
課前思考: 小動物對于幼兒來說是最喜歡的。刺猬在幼兒日常生活中是不常見的,但幼兒是很感興趣的。于是,我先讓幼兒來認識一下真實的刺猬,讓他們通過觀察來說說他的特征,再一個小故事來引出主題,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活動目標: 1、繼續學畫半圓形
2、用添畫的形式或重復圖象的方法把畫面畫滿。
活動準備:蠟筆、紙、課件
活動過程:
1、介紹內容,引導觀察
出示課件。提問:這是誰?
小刺猬的身體是什么形狀的?它的身上有什么?有什么用?(刺可以用來刺食物,又可以用來抵擋敵人,保護自己)
2、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題。(課件)
小刺猬來到樹林,看到樹上有許多果子,可是它不會爬樹,正在這時,風姑娘幫助它把果子吹了下來。小刺猬想把果子被回家,就在地上打了一個滾,把鬼子插在刺上,然后就回家了。
3、教師示范
小刺猬背果子的時候,肚子直直的還是平平的?(平平的一條直線)
彎彎的背在肚子的上面(畫一條彎彎的弧線)
果子是怎么背上去的?(插在刺上)
4、請幼兒上來示范
5、創作要求
小刺猬看見地上還有許多果子,請小朋友幫它多找一些刺猬一起來背果子,把所有的果子都送回家。
6、講評
7、結束
小刺猬請了這么多的朋友不停的背果子。把果子送回家,吃也吃不玩,準備明天請小朋友一起來吃。
課后反思: 此活動教師先讓幼兒觀察真實的刺猬,然后用簡筆畫的形式來畫刺猬,使幼兒知道復雜的事物可以用簡單的圖形表現出來。教師能運用課件,一個故事來引出繪畫主題畫刺猬。教師在活動中應注意語言的生動如:在進行涂色時可以說:給小刺猬穿衣服,背上背了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梨,綠綠的……。請幼兒上來示范后,教師要做一些簡單的講評,說說哪些地方不好,讓幼兒在繪畫的時候可以注意。
幼兒繪畫教案范文篇5
活動目標:
1、根據樹葉原有的形狀組合,拼貼圖案。
2、發展剪、貼、添畫的美工技能。
活動準備:
1、收集多種形狀顏色的樹葉,并進行壓制處理(葉子壓平整不要完全脫水)剪刀、膠水、雙面膠、畫紙、各種樹葉(顏色、大小不一樣的)。
2、粘貼畫范例(小金魚、小烏龜)
3、輕柔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觀察樹葉。
1、引導
師:“小朋友,秋天到了,秋風把樹葉吹落下來,老師把他們請進了我們的教室,讓它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讓我們來看看吧!”
2、觀察樹葉
出示真實的樹葉
讓幼兒認識法國梧桐樹葉,桃樹葉,女貞樹葉,銀杏樹葉、香椿樹葉等,并說說葉子的樣子?(讓孩子們認識一些常見樹葉,有象征性的,并讓兩葉子進行比對,注意:一大一小樹葉不能比高低。讓幼兒仔細的觀察并說出葉子的形狀、顏色和大小)它像什么?(幼兒在回答時可讓幼兒有秩序的一次起來說)
二、出示范畫,請幼兒觀察,并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粘貼畫制作過程。
“小樹葉真神奇,形狀不同,可以像那么多東西!看看我們把幾個樹葉拼擺在一起會變成什么?”
1、出示范畫(金魚)
粘貼的是什么?是有哪幾種樹葉粘貼成的?
我們看看還拼成了什么?
出示范畫(烏龜)
他是用同等大小的葉子拼成的嗎?
請幼兒仔細觀察并回答。
樹葉除了可以拼貼小金魚和小烏龜,還可以拼成什么?(讓孩子們發揮想象,積極回答)
2、教師現場做粘貼畫一幅
“小朋友來看看老師拿的是什么樹葉,我們剛才認識了一下它。”(法國梧桐樹葉)
“這么漂亮的樹葉,老師想用它做一幅畫。小朋友們來看看。”
引導并示范孩子怎樣用剪刀(讓孩子知道用剪刀要注意安全)、膠水、雙面膠、彩筆等粘貼添畫。和孩子們一起做一幅秋天的圖畫。(提醒孩子,讓孩子們自己動腦經除了用剪子修剪樹葉的外形,還可以用用手撕出來。讓孩子觀察樹葉畫制作步驟,對過程有整體系統的印象。)
三、制作粘貼畫
“老師的樹葉拼貼畫做完了,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副樹葉拼貼畫?”
要求:在拼貼畫前,我們先在你的腦中想好拼什么,其次選擇你想要的樹葉,在紙上先拼好,然后再用膠水粘貼。現在請小朋友輕輕的抬起你的小板凳找一個位置開始拼貼吧!
在孩子開始進行拼貼畫時,在黑板上出示多種不一樣的樹葉拼貼畫,以引導幼兒發揮創造想象的空間、時間。
1、幼兒自由選擇樹葉,初步嘗試拼擺。播放輕柔的音樂。
師:“小朋友,你最喜歡哪種樹葉,你想用樹葉粘貼什么呢?”請幼兒自由的選擇樹葉,構思自己的樹葉粘貼畫,在畫紙上拼擺,調整。
2、請幼兒跟同伴說說自己拼擺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相互啟發更好的創意。
3、讓幼兒粘貼,制作作品。
請幼兒適當調整或重新組合好的作品,粘貼,添畫,美化自己的作品。注意用剪刀要注意安全,膠水涂抹在葉子的反面,并涂抹均勻。樹葉要輕壓,防止碎裂。
教師對不同水平的幼兒分層指導。
四、欣賞作品。
將幼兒的作品一一定在白板上,讓幼兒之間互相評價欣賞粘貼畫作品,獲得美感與經驗。同時,讓完成作品的孩子幫助沒有完成作品的孩子們,體現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