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

時間: 新華 優秀教案

教案通過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教師提供了全面而系統的指導。這里提供優秀的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方便大家寫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參考。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文言詞語,背誦默寫全文。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根據文章特點,賞析文章的能力。

3、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作者以苦為樂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背誦默寫全文。

2、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難點:

對文章的賞析,引導學生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法,引導發現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提一個問題,讓大家選擇一下:假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須說若干句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還有一間陋室,那里芳草青青,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個?

學生:選后者,因為……

老師: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與一位唐朝大名鼎鼎的詩人不謀而合,他就是劉禹錫,你有望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還是讓我們一起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吧。

二、釋“銘”解題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已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通常是用韻的。陋室,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間在當地造的簡易房子,作者為它作銘,目的是為了表述自已的抱負和情操。

三、走進作者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曾多次被貶官降職,與柳宗元交情深厚,著有《劉賓客集》。

四、追溯背景

劉禹錫因革新失敗被貶。按規定,他應住在三間三廂的房子,可是策知縣是個小人,他多方刁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在房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他這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將劉禹錫的房子從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劉禹錫見此景又作了一聯: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讀書作文,策知縣都要氣炸肺了,這回他又為劉禹錫尋了一間只能容納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這銘文是被氣出來的。

五、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句子的斷句、語氣、語調。

2、下面的時間我要留給同學們來展示風采,哪位同學先來?

找二名同學分別讀,教師要有點評。最后齊讀。用心領會并指出本文有哪些押韻字?有什么作用?

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作用:使人加深印象,同時便于吟誦和記憶,有節奏之美。

3、讓學生分小組結合書下注釋和大屏幕上重點實詞疏通文意,不懂的提出來共同解決。最后指一名同學疏通文意,其它同學糾正補充。

著重強調下列詞語:

名:出名,著名

靈:靈異。

斯:這

入:映入。

上:長到,名詞用作動詞。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動用法,使……勞累

亂:使動用法,使……擾亂

六、整體感知

1、在理解文意之后,你覺得作者寫《陋室銘》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明確:是要突出“陋室”不“陋”。

“陋”是針對房子本身講的,而“不陋”是說室主人的精神品質高尚就不覺其陋了。“陋”是物質,“不陋”是精神上的。文章開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都是圍繞這一句展開的。

七、合作探究,分析文章

1、本文是如何表現陋室不陋的呢?

①、教師講解:文章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么寫起呢?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山水寫起,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這里作者以比喻起興,點明題旨。說明陋室不陋。

②、名為“陋室”,實則“不陋”,文中哪些語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指導學生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教師再要求學生用自已的話說說文中的意思,并順勢突出句子的個別意思及修辭方法,并分析這些句子分別從哪些角度寫陋室不陋的特點?相關句子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明確:寫自然環境清幽雅致,這是寫室中之景。“上”“入”二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這里運用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對這句話進行賞析)。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明確:寫交往人物不俗。襯托自已的“德馨”,這里是寫室中人。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明確:從正面實寫,寫出生活情趣高雅脫俗,這是寫室中之事。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明確:從反面虛寫,表現作者不慕富貴,對黑暗官場的厭惡。

不陋原因: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呼應了惟吾德馨。

2、作者所居住的陋室就像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一樣,這是類比,你說諸葛亮的草廬,揚雄的子云亭簡陋嗎?為什么?

明確:不陋,因為室主人不凡。

3、引用孔子的話目的何在?(引導學生分析結尾孔子話的作用)

明確: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睛之筆。說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4、作者身居陋室,卻不以為陋,安于清貧的物質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現他什么樣的生活情趣和品質?

明確:安貧樂道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品質

5、文章一開頭以山、水類比,引出陋室,接著描寫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點,最后用孔子的話,畫龍點晴,總結全文。作者借陋室表達了安貧樂道的情趣,這種寫法叫什么?

明確:托物言志

八、適當遷移,正確引導

學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自由說,言之有理即可)

九、思維拓展

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表現出來。

(提示:粉筆、石子、落葉等)

十、小結全文,布置作業

同學們,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只要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擁有充實的人生!清貧的物質世界也會向我們展開異樣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縷清風,一陣蛙鳴,都有了幾分圣潔的意味。達到了這層境界,我們就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作業:

⑴抄寫常用實詞

⑵背誦并默寫全文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感受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藝術,感受古人寫作語言的簡約及營造廣闊的想象空間。

2、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及其表現作用,感受細膩生動的描寫,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3、培養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積累詞語,背誦全文。

【教材重難點】

詞語積累,掌握正、側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法及學法處理】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學習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與學發就遵循這一原則為指導。

1、教學方法:

以興趣激發學生,講、議結合。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2、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現有設備,電視、影碟機(課前準備并放映《洛桑學藝》的光碟),錄音機。

3、學法指導:

課前預習法,掃清字、詞障礙。學會整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誦讀法,把握內容,體會口技表演的精妙。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

【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入

口技是一種表演藝術,演員一般都是用嘴模仿自然界的各種聲音,有的模仿鳥鳴,有的模仿火車,有的模仿樂器。現代著名的口技演員洛桑(已故)最擅長模仿表演各種樂器。(課前已放《洛桑學藝》)我們觀看時,是怎么知道它非常精彩的?

最精彩的表演=最復雜的內容+最簡單的道具+最熱烈的觀眾反應

口技藝術是我國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這種民間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要學的《口技》是清代的口技表演者模仿的一場火災過程中發出的各種聲音。看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是不是一場精彩的演出。

二、讀課文

放《口技》錄音磁帶,聽準讀音,并掌握節奏。學生自瀆課文,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三、討論學習,了解大意

(學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可利用工具書。)自由組合討論,充分體現自主學習原則。

問題設計:

1、口技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由哪些語言來判斷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

前奏:表演者、時間、地點、事件

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忽而、俄而

四、合作探究

1、找夢出每個場景中口技人模仿的各種聲音(及表演內容):

夢中驚醒:犬吠、欠伸、囈語、大啼、婦嗚、絮絮、夫叱

漸入夢鄉: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傾盆器聲、咳嗽聲

火場百象:大呼、齊哭、百千大呼、齊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無所不有

2、找出表演者所用的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

3、觀眾的反應:

表演前: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夢中驚醒: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漸入夢鄉: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

火場百象: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4、感受:

表演精彩→善=復雜的內容+簡單的道具+熱烈的反應=妙

五、質疑問難

作者為什么能描寫的這樣成功?

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

反應正面:精彩復雜的內容;側面:簡單的道具、觀眾的熱烈

六、復讀課文

品味、升化。

七、拓展延伸

1、舉出生活中所看到的最精彩的表演。

2、模仿寫作:用正面與側面結合方法描寫人物或場景。

八、作業

1、完成課本143頁第三、四題。

2、模仿文章的寫法,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刻畫一個人物或描寫一幕場景,200字左右。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3

《在山的那邊》述說的,顯然與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隨他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他的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然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要求詩人用“形象”而非簡單的、概念化的語言來處理他所反復體會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經驗。王家新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喧囂,而是從中體驗出所有的理想的破滅之苦,并把它轉化成一種以“山”與“海”的對立為基本模式的沉思詩意。

從表面上來說,“山那邊還是山”這樣的發現,自然不過是“山那邊是海”一類幼稚幻想的破滅。然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向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折也就喻示了詩人生活中所有的傷痛和失敗,它超越了具體的生活經歷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經驗的象征。

與之相對應,“海”則是那種永遠呼喚著我們出發的誘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詩人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PGN0009A.TXT/PGN>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山”與“海”的對立,往往是一種無法打破的對立,正如另外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所以沒等他走到那里/就會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這首詩中,“山”與“海”的對立,“山”對“海”的隔絕,因為一個“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尋大海的倔強的“孩子(我)”的出現,而告克服。這“孩子”可以說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這個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體現了我們內心“隱秘的想望”,更體現了一代人在現實的重重磨難與對理想的苦苦堅持之間的精神歷程。

在藝術上,《在山的那邊》看似線條單純,卻又波瀾迭出,緊扣人心。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他的語調并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回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個孩子的語調這樣寫道:“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仍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些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沖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對“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4

一、導入

北宋的王安石,是有名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杰出的詩人。

二、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三、介紹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可看做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四、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五、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六、詩句研讀

1.“飛來山上千尋塔”與出了什么內容

明確:緊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并用“千尋”二字言其高。

2.“聞說雞鳴見日升”如何理解?

明確:緊承首句而來,聽說在雞鳴之時,站在塔上可見到旭日東升。這是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

3.賞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明確:這兩句詩用了典故。

補充:西漢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意思是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

七、詩詞主旨歸納

詩人借登高以寄慨,抒發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

板書設計:

登飛來峰

景物——充滿生機

情懷——躊躇滿志

《己亥雜詩》

一、導入

《己亥雜詩》共315首,多為詠懷和諷喻之作。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315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本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篇。

二、作者介紹

龔自珍(1792—1841),號定庵,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歲中進士。政治上主張改革內政,抵御外侮,與同時的魏源齊名,稱“龔魏”,為近代思想界的先驅者,啟蒙思想家。有《龔定庵全集》。

三、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竭盡余力的懷抱。

五、研讀詩句

1.本詩從結構上看,分前后兩部分,從表達方式上看,分別屬于哪種?

明確:寫景,抒情。

2.賞析“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①詩人以天涯、日暮寫出一片浩蕩的離愁。

②“浩蕩”,廣大無邊。“白日斜”,夕陽西斜。龔自珍報國無門,終于辭官回歸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悶。詩中用“浩蕩”來形容離愁,說明愁緒之深。這個“愁”是對國事的憂慮,表現了他的愛國之心。

“吟鞭東指即天涯”,這句寫的是作者的心態,離京意味著告別朝廷,遠離仕途,不再回來了,所以作者產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緒。

3.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①從落花到春泥展開聯想,把自己變革現實的熱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傾吐了內心的情感。

②“落紅”,落花。“紅”,比喻理想與信念。“落紅”是作者自比脫離官場。這兩句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寫落花,實際上是借以表露詩人的情懷。詩人雖然像一朵落花辭別故枝一樣地離別了京師,但他并不是無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這種對理想的堅定追求,高度的愛國熱忱,崇高的獻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六、主旨歸納

抒發了作者離京時的感受,雖然充滿愁緒和惆悵,卻更坦露了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盡力的高尚情懷.

七、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兩首詩歌。

2.完成練習題。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

(1)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難點:

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xing)行家(hang)憚(dan)絮叨(xudao)怠慢(dai)攛攝(cuanduo)鳧水(fu)潺(chan)歌吹(chui)蘊藻(yunzao)家眷(juan)皎潔(jiao)漂渺(piaomiao)糾葛(jiuge)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

(2)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估計。

(3)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4)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6)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8)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9)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聲和樂聲。

(11)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著。屹:山峰高聳的樣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1)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興致。

(14)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3、自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關于課文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三、課文分析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一層:(第1節)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二層:(第2節)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層:(第3節)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為最大樂事——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一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第14-ZI節)寫在趙任看社戲。

第四層(第22-30節)寫看社成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DEF

(3)略寫的是:AB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再讀課文,思考雙喜和六一公公各是什么樣的人?

2、背誦:從“一出門”到“趙莊使真在眼前了”。思考文章是怎樣寫景物。

二、課文分析

1、提問: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提問: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門)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

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4、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

戲了”?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四、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6

《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自中學時期開始學習這篇文章直到今日仍然記憶猶新。朱自清先生用充滿“詩意”性的感知語言,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的闡述,抓住了春的特點,抒發了對春天的贊美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揣摩、口味語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時,學習和借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為了突破重難點,在授課之前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共同朗讀課文,在熟讀基礎上進行課文的學習,進而要求學生對全文進行背誦。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如下:

1.引導學生欣賞“春草圖”。

2.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

3.要求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4.聯系實際,談春。

課文學過之后,通過檢查學生背誦情況,感到孩子比較喜歡這篇散文。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并熟練背誦。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觀滄海

一.導入新課

曹操,字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并思考: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是想象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三.研讀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

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第二課時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待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王昌齡遭遇以后,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在聽到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的消息時,寫的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聞,聽說。王昌齡(約698-757),唐代邊塞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遷,貶謫。龍標,在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遙,遙遠。此寄,這首詩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是我國文學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楊花飄落,子規啼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悉。“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寫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已現,流露出作者對被貶友人的深切懷念。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人隔兩地,心意難達,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兩句抒情。作者用擬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給明月。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王昌齡赴遠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關切。

四、合作探究:

試舉例說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明確:詩人用“楊花落盡子規啼”一句既寫了景,又以“子規啼”暗點自己對王昌齡被貶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師小結: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變抽象為形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維方式,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額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抒發了對官場傾軋的憎惡。

六、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首句寫景點時令——飄零之感;次句敘事表驚悉——遷謫之遠;后兩句抒情表牽掛——情深意長。

————對遭遇同情,對官場憎惡。

第三課時

次北固山下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

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選懸”是怎樣的情景。如

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四.作業

背誦這二首詩。

第四課時

天凈沙秋思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出色地

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內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隨著老師的描繪學生閉目想象畫面,體會思鄉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畫面。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四、拓展延伸

1.將收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2.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⑴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⑵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聯系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教師講故事,出示課題、作者并板書孫權勸學)

2.作品、作者介紹

師提問學生,師生齊說,《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

誰能說一下《資治通鑒》是一部什么書?司馬光是一個什么人?(提問學生)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教師介紹《資治通鑒》的命名由來并出示。當年宋神宗之所以給這本書命名為《資治通鑒》,有“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希望同學們通過孫權勸學這個小故事,也能有所收獲。

學習這篇文章的主要目標是:出示課件,生齊讀明確。

①朗讀課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懂文意;

②通過誦讀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體會人物形象;

③通過閱讀、體驗、感悟,懂得開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教師出示多層次朗讀要求,講讀明確。

(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1.下面請大家大聲自由朗讀課文,要做到讀準字音、停頓,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讀中與大家討論解決。(教師口述)

2.全體起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朗讀。先交流自己畫出的字詞,互相質疑答疑,再小組集體朗讀課文。(師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讀)

3.小組展示朗讀成果。(兩個小組)

4.出示全文,教師強調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和停頓不當之處。

5.全班齊讀課文

(二)讀懂文意,理解內容

1.小組合作,通譯全文。(起立)

2.二人小組合作,讀譯全文。

3.學法點撥

通過我們對文意的疏通,我們知道,我們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譯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讓生說(留替調補刪)并出示。明確文言文翻譯五字法翻譯課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讀出語氣,品味語言

通過讀譯課文,相信大家對本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現在你能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出文章的內容或寫法嗎?(先小組討論,后自主發言)

課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并得到魯肅贊揚的故事,從而告訴我們,告訴我們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正所謂開卷有益。(板書:孫權勸呂蒙學魯肅贊開卷有益)

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文中孫權為什么“勸”,是怎么“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品析)

⑴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⑵“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⑶“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見。)

⑸“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體驗反思

1.聽錄音

2.分角色朗讀。誰能比他讀得更好呢?一位同學朗讀作者話,另三位上臺分別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后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學作點評。

3.談感悟

剛才我們分角色朗讀了課文,想一想孫權三勸的魅力、呂蒙乃始就學后的變化,魯肅的愛才、敬才,你有什么收獲或感想呢?下面我們先小組討論,再自由發言。(起立)

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

做人不能太驕傲,要謙虛。

我們不能總用老眼光來看待別人,人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

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

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四、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變化與呂蒙的變化有何不同,對你有什么啟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努力讀書,開卷有益。)

2.隔空對話

假如仲永和呂蒙穿越時空相遇了,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哪兩位同學能既興表演一下。

3.現場勸學

學與不學,使呂蒙和仲永的結束發生了很大變化。縱觀我們周圍,也有些同學上課常開小差,課后時常完不成作業,成績總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勸導他努力學習呢?

五、總結、作業

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魯肅贊揚并與之結友的故事,告訴我們讀書是有用的。最后老師把宋代蘇軾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我們一起共勉。它就是: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作業

1.背誦全文:勸學——就學——論議——結友

2.收集與讀書、學習有關的名句、格言,寫在摘抄本上。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廟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如果預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一起 今義:并列

(2)閱十余歲。

古義:經歷 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因為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 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 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 今義:水分不足,干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 離開

相去甚遠已 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介詞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 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嚙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聞之笑曰 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 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于上流 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 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 助詞,的。

求之下流 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 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 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 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復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復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么?(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課文中一些重要實詞的含義及其用法。

3、準確、形象地復述課文內容、朗讀、背誦全文。

4、成語積累。

【教學重點】

1、課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義。

2、緊扣情節,培養豐富的想像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習文言文困難的原因:

⑴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

⑵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

(語言障礙:詞、句。)

2、中考文言文考點①字詞解釋。

⑴翻譯句子。

⑵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針對以上內容,指導學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規律:

⑴從整體到局部。

⑵從熟讀到理解。

⑶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

基本方法:

⑴字詞的理解,要重視語言環境。

⑵要從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詞的含義。

二、利用以上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狼》

1、作者,文章簡介。

2、朗讀課文。

要求:

⑴語言準確。

⑵順暢。

⑶讀出語氣。

3、檢查預習情況(結合課文的詮釋弄清文意)

4、重點字詞,句子的理解(結合語言環境)

顧:回頭看,這里指往旁邊看(一詞多義)

苫蔽:覆蓋,遮蓋

犬坐:像狗一樣坐著,犬:名詞作狀語

洞:打洞,名詞活用為動詞

遂:鉆洞,名詞活用為動詞

假寐:假裝睡覺

(教師指導重點詞的理解,學生翻譯句子(提問))

⑴骨已盡矣:而兩狼并驅如故(狀語后置句,如故是狀語,翻譯時應回原)

骨頭已經扔完了,但兩只狼仍然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⑵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離開犬:像狗一樣,是動詞坐的狀語

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

⑶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乃:方,才蓋:原來

這才領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⑷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哉:表反問的語氣詞

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

5、提出問題:

⑴本文敘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⑵屠夫和狼搏斗有一個過程,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每段都用一個字概括

記敘:遇狼→懼狼→御狼→殺狼→評狼

議論

6、分組討論、探究:

⑴讓學生分組在課文中找出體現狼與屠戶的形象的相關語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學生討論后派代表概括。)

明確(板書):

屠戶:機智、勇敢

形象

狼:狡猾、兇殘、貪婪

⑵課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寫狼嗎?究竟比喻什么?這則故事讀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啟示?(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成理便可)

小結:社會上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面對像狼一樣陰險、狡猾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小結: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四、根據板書提示,試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

說出一些關于狼的成語;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六、作業留置

1、展開想像,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話故事

2、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出現了狼兇殘,貪婪的形象,而事實上,狼有時也很溫順而有愛心,查找有關狼的資料,試著給狼一個公正的評價。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2、領會課文用詞造句準確、鮮明、主動的特點。

3、認識農民及農民孩子的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輔助】多媒體教學平臺

一、以歌曲《童年》導入。

二、作者及文體介紹。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等。

◎短篇小說《社戲》寫于1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農民痛苦,使他自然回憶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愛,也有純樸善良農民的撫愛,更有熱情能干的小伙伴們的友愛,那里還有一片可以擺脫封建教育和封建倫禮觀念的自由天地。他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農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這種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魯迅在童年時代,曾隨母親到農村居住過,間或和許多農民親近。《社戲》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憶的形式,用第一人稱寫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傳,而是在生活基礎上的藝術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魯迅。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情節的展開和環境的渲染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說的情節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什么是社戲?(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同時,又是古代的一個地區單位。

◎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亂彈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生字詞

歸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釣魚(diào)

悠揚(yōu)彌散(mí)宛轉(wǎn)踴躍(yǒng)

獸脊(Jǐ)蘊藻(yùn)烏篷(péng)支撐(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著(cuō)桕樹(jiù)

(二)自瀆課文,思考: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結構。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1)看戲前(1—3段)

(2)看戲中(4—30段)

(3)看戲后(3l一40段)

◎2從故事情節來看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詳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略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六一公公送豆。

◎3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后歸航偷豆等情節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四、精讀課文。

◎請同學朗讀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樂土”。)

2、這一部分與寫看社戲有什么關系?

(1)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2)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3)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默讀課文第二部分,思考:

1、第二部分是寫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

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

四層(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層就寫了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并思考這樣寫的好處。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

②不準和別人去;

③外祖母要擔心。

三次轉機:

①八叔公的船回來了;

②與我同去;

③保證不出事。

好處:

①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

②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3、易忽略的精彩處:表現“我”心情變化的詞句: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渲染沮喪)——不釣蝦,東西也少吃,不開口。——高興(烘托社戲對兒童的吸引力)

4、一切問題都解決之后,小伙伴們自然要急急忙忙趕往趙莊看戲。作者抓住哪些內容進行詳細的描寫以突出小伙伴看戲途中的心情?聽同學朗讀,同學們作思考。(10—13)

5、第10自然段對少年朋友的開船動作運用一系列準確的動詞,進行傳神的描繪。請將動詞找出來,并體會其作用。(表現小伙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

6、閱讀第11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從哪些感官角度來寫的?體現了人物怎樣的心情?

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

聽覺:(潺潺的水聲,小伙伴的說笑、嚷聲,歌吹)想象(感受):(戲臺、漁火)

作用:

①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

②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④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7、從上述幾種感覺描寫里,推測“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戲時怎樣的心理?

(總體來說,有高興、迫切和沉靜的心理。進一步分析,突出“迫切”

心理較為明顯。起伏的連山如踴躍的鐵的獸脊,以動寫靜,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聽到歌聲,料想便來自戲臺,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轉、悠揚的笛聲,使我沉靜,反襯出此前著急的心理。)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連山”比喻成“踴躍的鐵的獸脊”。(以動寫靜,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修辭方法,融情入景,描繪出一幅十分優美的“水鄉月夜圖”,既表現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現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傳神。

8、閱讀14~21段。討論:

◎1這一部分寫在趙莊看戲,戲好看不好看?從哪里表現出來?(不好看。一是鐵頭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沒有“我”最愛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2孩子們愛不愛看?從哪里表現出來?{不愛看。表現:稀奇、漸不明顯、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哈欠、各管自己談話。(側面描寫)}

◎3這一部分寫月夜歸航,景物描寫突出表現了哪兩點?

①“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視覺、聽覺。寫我對趙莊的依戀之情。)

②“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側面描寫突出船快。)

◎4討論:這幾段寫偷豆要表現什么?

(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淳樸的天性。文中的“偷”成為了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的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5“歸船偷豆”

①雙喜在全文中共表現出了哪些性格特點?(聰明,調皮,能為他人著想,體貼,有責任心。)

②阿發在偷豆中表現出了哪些性格特點?(天真,調皮,質樸,熱心。)

③討論:途中偷羅漢豆吃,這件事能不能刪掉,為什么?(羅漢豆并不是無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們齊心協力做好的,因此便變成了無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戲也并不是引人入勝,但看戲時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變成了無法再看到的好戲。童年的快樂、甜蜜,也便變成了永恒的回憶。所以不能刪掉。)

◎默讀課文第二部分(看戲后的余波),思考:

①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一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童年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志→說明甜蜜的童年回憶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個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兒。)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時,雙喜大聲大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哪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他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他反應靈敏)

(二)六一公公

⑴“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⑵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樸、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好強。)

⑷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淳樸、好客、熱誠。)

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六、語言品析

◎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1、寫起伏的連山如獸脊:——比喻,以動寫靜,形象地描繪了行船之快。

2、寫聽到歌聲,料想發自戲臺:——間接地表現了“我”急切的心情。

3、寫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表現了“我”被水鄉美麗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記了自己。

4、“潺潺”寫出了水聲美,“宛轉”“悠揚”寫出了笛聲美。

5、“輕松”“舒展”表現了“我”心曠神怡之情。“船慢”表現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靜”表現了“我”由焦急而平靜之情。“自失、彌散”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現了“我”的依依之情。

6、“起伏、踴躍”寫出了

連山的動態美。“躥”“喝彩”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7、品味美詞:從色彩、氣味、聲音、心情動態方面品味美詞。如:

◎1“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2“碧綠”“淡黑”“紅霞”分別寫出了豆麥、連山、燈光的色彩美。

◎3“縹緲”“仙山樓閣”寫出了戲臺的.神奇美。

◎4“清香”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2

教學目的:

1、體味詩歌的內涵。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

3、《游山西村》賞析

這是一首紀游抒情詩。

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渾,酒水混濁,指酒的質量不好。古人飲米酒,需要濾去酒釀(酒糟),方為清酒。未經過濾的則為濁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第三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從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情感。

4.試比較《歸園田居》《游山西村》兩首詩的異同

可從思想內容、情感抒發、風格等幾方面比較。

兩首詩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都選擇了“一天”中農村生活的剪影,都表達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不同之處:

《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寫了田園的勞作之樂,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樸素的語言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表現了詩人意訣官場、熱愛田園、回歸田園的意愿。風格質樸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記游的七言律詩,寫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見、所聞、所感,生動描繪了美的田園風光,展示了農村特有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決意歸隱。因為詩人雖賦閑在家,但仍有志報效國家,所以僅有重游之念,而無歸隱之意。詩風自然閑適。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3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注釋默讀課文:

⑴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扳謁稱泯耶

⑵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父異焉書詩立就邑人奇之賓客其父或以錢幣利其然環謁泯然受于天固眾人傷仲永

說明: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⑶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⑴完成練習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⑵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⑴用詞的精當傳神:

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⑵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布置作業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4

[課標要求]

1.自讀自譯,疏通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3.通過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解岳飛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飛的事跡,學習岳飛的優秀品質,樹立民族自尊心。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學法點悟]

收集岳飛的小故事。熟悉岳飛生平主要事跡,把握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這樣更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整體感知]

這篇傳記刻畫了一個對親上至孝至忠,治軍有方,軍隊所向披靡,關心百姓和將士疾苦的愛國將領的形象。

[疑難解析]

質疑:根據你對課文的學習,說說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寫了岳飛的品格?你認為哪些屬于詳寫,哪些屬于略寫?為什么要詳寫第二部分?

解惑:

一、寫岳飛對親上至孝至忠。

二、寫岳飛治軍有方,軍隊所向披靡。

三、岳飛關心百姓和將士的疾苦。

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屬于略寫,第二部分屬于詳寫。

第二層最詳細,從“嚴”、“仁”、“信”、“勇”、“智”五個方面細述。因為岳飛首先是個抗金將領,所以應詳細寫他治軍有方,略寫其它。

質疑:本文中哪些句子是側面描寫,有什么作用?

解惑:“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突出了岳家軍的威力。

[語言揣摩]

岳飛“治軍有方”一共包括五個方面,這五方面在文中都有體現。我們把各個方面的表現與這五個字對應起來。細讀文章第二部分,然后回答問題。

(1)找出與“仁”字對應的原句。

答:

(2)找出與“信”字對應的原句

答:

(3)找出與“智”有關的原句。

答:

(4)找出與“勇”對應的原句。

答:

(5)找出與“嚴”對應的原句。

答:

提示:

(1)“卒有疾,親為調藥,諸將逐戍,飛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仁)

(2)“有頒犒,均給軍史,秋毫無犯”。(信)

(3)“凡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謀定而后戰,故所向克捷”。(智)

(4)猝遇敵不動。(勇)

(5)“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以習之,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卒夜宿,民開門愿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折屋,餓死不掠奪。(嚴)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導引

我們通過自學要了解岳飛,還應積累一些詞語,我們還要進一步領會愛國將領的人格魅力。

[基礎鞏固集練]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岳飛》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朝代)史學家,岳飛,________(朝代)著名抗金將領。

二、字音字義

1.給下列字詞注音:

姬姝()遺()旰()寧()壕()

鎧()芻()徇()戍()犒()

2.解釋下列字詞:

○1親:

○2索:

○3卻:

○4育其孤:

○5克捷:

○6闕:

3.解釋加點的字:

①飛事親至孝

②主上宵旰

③課將士注坡跳壕

④猝遇敵不動

⑤撼山易。

三、語言積累

翻譯下列句子。

1.主上宵旰。

翻譯:

2.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譯:

3.仁,信,智,勇,嚴,闕一不可。

翻譯:

4.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翻譯:

四、問題探究

1.岳家軍為什么能贏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聲?

(提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2.你讀過《岳飛傳》嗎?請查閱有關資料,以標題形式寫幾個關于岳飛的故事。

(提示:如“岳母刺字”等。)

3.將《岳飛》一文與前兩篇傳記相比,敘述事跡有何異同?

(提示:與前兩篇傳記相比,相同之處是敘述事跡有詳有略、正面敘述與側面表現相結合;不同之處是本文更注重本人話語的直接引用。)

五、拓展閱讀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A.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譯文:

3.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六、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齊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縛致殿下,命左右肢解之,敢諫者誅,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仰而問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從何處始。”公離席曰:“縱之,罪在寡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縛致殿下:

②敢諫者誅:

③縱之:

④公離席曰:

2、翻譯句子

①齊有得罪于景公者

翻譯:

②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從何處始。

翻譯:

3、“仰而問曰”是一個省略句,將它補充完整應為

4、晏子身為宰相,卻親自操刀,他操刀的原因是什么?

答:

5、晏子操刀卻不動手殺人而問“不知從何處始”的原因是什么?

答:

6、怎樣評價晏子其人?

答: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點研讀買《山海經》的部分,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3、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的寫法。

2、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配樂磁帶、幻燈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說起魯迅,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誰來說說魯迅?

2、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個很有影響的、特殊的人物。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的一個保姆,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樂)

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讀一讀課題。

3、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

(生質疑)

二、整體感知:

1、阿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與《山海經》又有什么關系,讓魯迅對他有這樣深的感情,讓我們帶著疑問速讀課文。

2、說說阿長在你眼中是個怎樣的人?

(生預設:無知、淳樸、善良、粗魯……)

3、師小結:

總之,阿長是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復雜的人。

三、拎出線索:

1、那么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

2、自由朗讀課文,同桌討論: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句。

(隨機板書: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四、精讀買《山海經》部分

1、我們知道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從對阿長的憎惡到最后對她產生一生的敬意和懷念,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而促使魯迅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給“我”買《山海經》)

2、輕聲朗讀課文19—29段,四人小組討論把最能打動“我”的句子找出來,說說理由,寫上旁批。

3、學生反饋

預設:

A、“過了十多天,……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出示幻燈

(這句話充分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心思觀察的多么細致,對孩子的愿望多么體貼,為了滿足孩子的正當愿望又是那樣認真,鄭重其事。)

a、齊讀這一句,最能觸動你內心情感的是哪幾個字?(三哼經)

b、一個文盲,但卻能為“我”買來心愛的書,可見他是很關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從這三個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難?(生想象,并指名說)

c、阿長為“我”買一本書可謂是歷盡千辛萬苦,但他總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悅傳達給我,哪位同學愿意用朗讀把阿長的喜悅傳達給我們?(生讀——生評價——生再讀——再評價)

B、“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了。”出示幻燈

a、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生讀)

b、如果換做是“我”的父親或是母親為“我”買來《山海經》會有這種感覺嗎?為什么?

c、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想?

(生反饋)

d、師小結:正是因為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書,而且是我一直不以為然的阿長為我買的,使我對他產生的新的敬意。

C、“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出示幻燈

a、齊讀,為什么說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一種體驗?

(生自由暢說)

c、到底是什么讓長媽媽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呢?

(善良、純樸、關心孩子)

d、朗讀指導

e、師小結:

正是這種善良、純樸的優秀品質,讓制作粗拙的《山海經》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讓長媽媽成了“我”最懷念的人。

五、情感升華

出示幻燈:“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靈魂!”

1、指導朗讀

2、此時你還聽到了魯迅怎樣的心里話,請用自己的語言為課文換一種結尾。

(生練筆)

3、小結:

是啊,這樣一個純樸善良的人,怎不讓人產生敬意和懷念呢!而這篇文章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業

在魯迅先生的眼里,長媽媽和《山海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長媽媽就沒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所以,這四本書就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以至得到《山海經》后,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

1、隱鼠一事,文中出現了好幾次,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發材料)

教師讀《狗·貓·鼠》的片斷。

2、《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憶童年、少年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已40多歲了,所以取名為《朝花夕拾》,含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學們能抽出時間去讀一讀。

3、認真研讀《阿長與山海經》里面的其他故事。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研讀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3、背誦課文,汲取精神養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二、初讀課文

老師范讀,學生勾畫生字詞。注意句子的停頓。

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時/與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學生自由讀課文。

聽朗讀錄音,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學生再自由讀一遍課文。

三、精讀課文。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疏通文意,互相質疑解難,嘗試翻譯課文。

難點:(1)詞語廣才——增長才干。勵精——振奮精神。治性——修養性情。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個句子為例:年華隨著時光飛馳,意志隨著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無益······

2、總結交流:

四人一組互相翻譯課文,交流指正。選2名學生朗讀自己的譯文,老師闡述自己觀點,供參考。

3、說說對下列兩句話的理解。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4、畫出文中提到“志”的語句,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志”與“學”的關系是怎樣理解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難以學有所成。)

四、練習試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作業

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7

《最后一課》教案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對漢語的熱愛。

教學重點:1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

3、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此文的背景和對熱愛祖國語言是一種愛國的理解。

教學設想:

首先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正確區分故事情節的層次和人物思想感情發展的階段,從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分析人物在情節發展中的表現,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會意義。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字詞、理清小說的基本情節、訓練復述能力、小說的結構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

一、由奧運會引入愛國主義短篇小說《最后一課》

——(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領土完整等情感)

二、簡介背景及作者。(見書43頁)

——這篇小說是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選材別出心裁,既沒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反映淪陷人民對祖國的眷戀、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這“最后一課”中,使小說更具社會意義。都德,法國19世紀下半期的小說家,其小說多以反映普法戰爭為主。

三、正字音

祈禱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鬧 慘白

四、小說常識

——1屬于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2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3小說要素:

人物(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

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五、分析

1解題:

——最后一課,是指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后,淪陷區阿爾薩斯一所小學上的最后一節法語課。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和一名小學生小弗郎士。

2本文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劃分結構。(練習一)

一、(1-6)上學路上(開端)表現小弗郎士貪玩,幼稚。

二、(7-23)認真上課(發展)表現小弗郎士的吃驚,詫異,到恍然大悟,心里萬分難受,感情發生變化

三、(24-末)宣布散學(高潮、結局)師生心相通,忠于祖國,絕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讀、劃出環境描寫 ,分析其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天氣”“畫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無憂無慮的幼稚心態。

社會環境描寫“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淪陷,并設置了懸念,布告牌上到底寫了些什么,為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好鋪墊。

5分析第二部分:對課堂氣氛的描寫的作用。

課堂氣氛與往日的不同

課堂氣氛:(往日) 喧鬧—— (今日)偏安安靜靜的 老師態度:罵——態度溫和

老師衣著:穿禮服,衣著隆重。

人 們:神色憂慮,少見的人也都來了。

渲染了一種嚴肅、莊嚴、悲憤的氣氛。

四、作業 :將本文縮寫成一篇兩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8

1、引導學生揣摩語言,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并注意本文層次清晰、有條不紊的特點,以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2、背誦全文,要理清文章脈絡,注意首段與末段相照應的結構特點,以及中間三段記述的內容、順序和層次。背誦中間三段,要注意以下幾點:

⑴每段都先寫藝人所模擬的音響,后寫聽眾的反應;

⑵每段各依次寫了哪些聲音,是怎樣寫的;

⑶“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詞語,具有承接作用,可作為背誦的詞語線索。

3、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想像。關鍵是抓住口技表演的藝術構思,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遙聞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問學生:“遙聞”表現了怎樣的聽覺效果?“深巷”中的“犬吠”聲有什么特點?這句話能使人感到怎樣的一種氛圍,與下句的“婦人驚覺欠伸”有什么關系?這樣提問的目的是把學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規定情景”中去,使之對文章的內容和情味有深切的體會。

4、如有條件,可讓學生聽、看有關口技表演的音像資料。

七年級語文最新教案篇19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童年絮味》課文內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況。

2、品味《童年絮味》風趣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童年絮味》作者童年時物質生活的艱辛與對美好世界的向往,進而更加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4、概括《生命》中老師所說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童年絮味》課文內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況。

2、品味《童年絮味》風趣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味《童年絮味》風趣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童年絮味》作者童年時物質生活的艱辛與對美好世界的向往,進而更加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過程:

(一)導入示例

童年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幸福的階段,在童年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值得我們留戀的,我們和童年生活也是無憂無慮的,那我們大家來談一談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難忘的事或人。(學生回答)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我國當代女詩人舒婷她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樣的?

(二)《童年絮味》題解

本文是當代女詩人舒婷的富有情趣的一篇敘事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在極度匱乏的物質條件下度過的充滿笑聲而又略帶辛酸的童年時光,抒發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表達了對追求自由與快樂的純真童心的贊美之情。同時,也通過與今天的孩子們對比,引起人們的思考。

(三)《童年絮味》導讀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在文中都寫到了童年的哪些事情。

討論歸納:

①童年的玩具只有一個;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③初學識字自得意;④自編小辮美極了;⑤家教嚴歷成習慣;⑥左鄰右舍關系密;⑦乘涼還有小表妹;⑧夏秋冬季我都愛;⑨如今給兒買雨鞋。

2、重點難點解讀。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作者生活的時代是我們國家經濟落后,物質條件差,那時的孩子們少玩具生活較苦。但他們卻同樣的熱愛生活,追求快樂,以艱苦的環境里照樣玩得豐富多彩。他們跟大自然親密接觸,他們從不缺玩伴他們可以享受漫長的暑假,健康成長。而今天的孩子們,物質生活優越,他們有大量的玩具與玩伴,往往被封鎖在單元里與電視電腦為伴,或是被各種興趣班占去了課余時間,這是現在孩子們的痛苦之處。為了讓今天的孩子們健康成長,應該給他們真正減負,把假期和課余時間還給孩子們,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學與玩的關系,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健康快樂地成長。

(2)作者愛勞動的習慣是怎樣養成的?對她今后有何影響?

作者愛勞動的習慣與小時候所受的教育有關,作者很小的時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還要接受外婆的嚴格檢查,漸成習慣,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時常陶醉在自己的勞動成果中。直到長大后,這個好習慣仍伴隨著她。

3、綜合研討,探究下列似乎矛盾的現象。

(1)為了貪吃灶糖就公開宣稱要嫁給賣糖的老頭兒(《揀麥穗》),小小年紀就把自己打扮得像“小妖精”(《童年絮味》),這些小女孩是“不害臊”還是挺可愛?或是二者兼有?為什么?

明確:這兩位小女孩當然是挺可愛的。首先,為了貪吃灶糖就決計嫁給賣糖老漢,這在實用性上是很不合算、毫無價值的。但是小女孩對此完全無知。正是這個無知襯托出了心靈的純潔。這樣的未被世俗功利熏染的心靈是可愛可貴的。把自己打扮得成了一個“小妖精”,小女孩的姨媽們看到后差點背過氣去,說明在實用性上無可取之處,甚至適得其反。但是小女孩的愛美之心是真誠的,純潔的,也是幼稚的,她以為自己美極了,她并不知道這個后果。這樣,相反的實用效果卻反而使人注意到了她的愛美心靈和幼稚可愛的童真。其次,“不知羞”在成人的詞典里,在成人的身上是貶詞,而在這特定表現兒童心靈的情境里,正是這“不知羞”才顯出她們心靈的純潔和心地的坦然。她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被人笑話,這是多么的純潔無邪!再次,為吃灶糖而公開宣稱要嫁給賣糖老漢,從理性講,絕對是荒唐可笑的。把自己打扮成了“小妖精”,從效果講也是可笑的。所以,兩篇作品中周圍的人們均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讀者看后想來也是開懷大笑。但這笑聲是善意的、寬容的、充分理解對象的,因為這里更多是令人可愛的純潔、幼稚、天真無邪。如果由此認為這些小女孩是“不知羞”和“挺可愛”兼而有之,那也應屬于幽默諧趣的表現效果問題,也就是說,幽默常常把優點和缺點集于一身。換言之,這不是令人討嫌的“不知羞”,而是令人可愛的“不知羞”。

(2)“我”的樂園——百草園,原本只有一些野草;“我”最心愛的寶書——《山海經》卻是一部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類似的描述,《童年絮味》也有,請具體指出。交代這些童年的心愛之物、歡樂之處原本的“簡陋”,不會煞風景嗎?為什么?

明確:《童年絮味》以那些破布娃娃、破藤桌“舞臺”、荒郊野地、防空洞、九曲巷為玩樂對象、場所都屬于類似的描述。描述這些童年的心愛之物、歡樂之處的“簡陋”,并不會使文章遜色,相反,卻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審美的重點感——

其一,荒蕪的園子、拙劣的印本、破桌荒地,這些都是真實的。在大人們的眼里,這些大約都成不了他們的樂園和愛物。比如《阿長與〈山海經〉》中的“我”成年后,就買過了一本精致得多的石印本《山海經》,而原先長媽媽送的那本早不知丟到那里去了。但在生活經驗很有限、事事感到新鮮好奇、常常把幻想和想像當現實的兒童的心靈世界里,這些荒園陋物卻可能成為他們心靈上有著無限趣味的樂園,成為滿足他們童心的最為心愛的寶書,成為他們童年游戲的大好場所。物不擇好壞,事不計真假,要的只是能真正成為他們心靈上的樂園,這正是童趣生活的最真實的特點,這是幾乎所有人的童年時代都有過的“過家家”體驗。所以,無論是原始素材的實錄還是文學創作的編造,描述這些童年心愛之物、歡樂之所的“簡陋”,恰恰更能增強文章的真實感。

其二,心靈上的樂園卻是簡陋之物。這一反差,突顯了審美的重點不在實用而在情感、情趣。“我”懷念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不在乎這里只有一些野草和讀書生活的枯燥,而在于有過“我”的童趣童真童心。“我”動情地憶起這部最初得到的最為心愛的寶書,不在于書本質量如此粗劣,而在于這里寄寓了一個人道關懷的動人故事。“我”的童年引“我”無限眷戀,不是“我”擁有過奢侈的玩具、豪華的游樂場,而是破桌破椅都記錄著“我”童年的情趣。

(四)《生命》導讀

1、默讀《生命》,體會文中老師所說的道理。

2、概括《生命》中老師所說的道理。

明確:要尊重每一個生命,關愛每一個尊貴的生命,生命的實質就是充滿著自由的活力,要為他們(它們)自由地、充滿活力地活著而高興,以寬廣的胸懷善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3、討論:借用《生命》中“老師”所領悟出的道理,你是否能欣賞到《童年絮味》所包含的趣味和意義?

《童年絮味》也就是像《生命》中的“老師”一樣,以對生命的新的感悟去感受、看待周圍的生活,以升華了的理性認識去照看具體的感性生活。《童年絮昧》就像“老師”在足球場上看到的孩子們“找樂子”情景的翻版。《童年絮昧》所包含的全部意義就是生命的意義,更具體一點,就是“老師”最后說的“生命的實質”,也是“老師”在本段文字開頭說的“多么自由啊,不肯受壓制”,它的趣味就是以童年情趣的形式展現著這充滿自由活力的鮮活的生命。文中的“我”及童年伙伴們也是在到處“找樂子”,替洋娃娃整容。捉蝴蝶、捉迷藏、鉆防空洞、捧著大詞典大聲唱讀、把自己打扮成“小妖精”、與同學打架、自編自演戲劇、泡海水、過春節、秋游野餐運動會……,所有這些童趣生活就是活著的生命的趣味。

4、寫作特色:

(1)語調詼諧,充滿童趣。

(2)以比鮮明,引人深思。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詞句品味積累”。

2、完成《伴你學》中相關練習。

【教學總結】

在教讀本文的時候,我讓學生先讀一遍,談點感受。由于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對于哲理性的敘事散文還沒有較深的認識,所以談的比較膚淺。我就引領他們再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寫了那些事情,為什么寫這些事情,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最后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尊重每一個生命,珍愛每一個生命。

教學本文,在備課時我的心靈就受到了深深地觸動:讀完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我們都是有生命的,但誰何曾認真正視過自己的生命?仔細想來,每每在別人的生命因天災人禍、疾病困苦而飽受煎熬甚至夭折時,才想起:哦,有生命真好,能好好活著真好,平安健康真好!而對于其他的生命,我想,去關心、愛惜他們的.就更少之又少了。那么,究竟是什么令我們對生命毫無感動甚至漠不關心呢?

誠然,我們教師是最不應該漠視生命的人,因為我們每天和眾多鮮活的生命打著交道。我是一個喜歡孩子的人,記得剛剛畢業來到學校,看到天真可愛的孩子,我笑了,如同沉河一樣,是一種從心靈的笑。那時候,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和孩子在一起無憂無慮,和孩子在一起我也成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生命如此燦爛。那時候,每每親朋好友對我的職業表示羨慕時,自己也覺得從事這個職業的幸福。

教師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事業,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有著鮮活生命的人。我們對待學生不能像對待等待加工的工業材料那樣,按照我們的意圖把他們加工成一個個符合我們自己意愿的成品;從而抹殺了他們的個性,遏制了他們的思想,使他們失去了創新的能力。這樣是不利于社會的發展的。我們面對著幾十個鮮活的生命無動于衷,對一個個有思想的生命更多的時候是壓制,而往往這些抑制個性、不尊重生命的做法被我們堂而皇之地冠以“愛”的稱號。

北大教授錢理群這樣說:我熱愛教師工作,卻恐懼于“教書匠”。在讀他的這句話時自己還不甚理解。而在觸摸《生命》后,我幡然醒悟:教書匠如同木匠、鐵匠一樣,他們面對的哪里是生命啊,已然成為了“教書機器”、“老師油子”,這不就是對生命的漠視、不尊重甚至不負責任嗎?這樣說也許任何一位教師都會難以接受,可你敢說在你的教師生涯中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嗎?

清晨,步入校園,孩子們看見你,立正敬禮“老師好”,你立正回禮“同學好”了嗎;課堂上,學生啟而不發,你暴怒之下口不擇言,你考慮過一個生命受到的傷害嗎;孩子們有了快樂或是憂傷,他找你傾訴嗎?即便是傾訴了,你和他同喜同憂了嗎……捫心自問,我就有做得不當的地方,班上的學生閑著沒事就愿意和老師說話,我哪有那個功夫和他磨牙?教學進度趕不上,美術音樂上什么上,一律改成語文課,我哪有和孩子們商量?學習任務完不成,鋪天蓋地一通訓斥,我哪有心思去傾聽學生或真或假的“借口”……往小了說,是我對學生缺乏耐心,缺乏愛心,往大了說,這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每個人的心里可能都有被黑暗遮蔽的時候,不幸就在那時乘虛而入。每個人的心里可能都有脆弱的時候,他因此走上了歧途。但就是這些,都能夠得到寬容。”我們的孩子們呢,那么質樸、天真,不大干凈的臉龐上一樣是清澈的眼睛,他們對這個世界懵懂地感受著、探究著,努力著。對于他們,我還苛刻什么呢?他們同樣是生命,他們都有生活的權利,他們都可以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我有什么理由漠視他們的生命呢?非常欣賞沉河的這一句話,“愛才是唯一的才能”。的確,正是對學生的愛,促使我們鉆研教材教法;正是對學生的愛,促使我們走進他們的心;正是對學生的愛,促使我們絞盡腦汁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還是對學生的愛,促使我們沒有結束地去干我們的活……

凡事可以重來,唯獨生命例外。在珍視孩子的生命的同時,我們不也在實現著自己生命的價值嗎?有位老師說:批著學生的作文,我就神經病一樣,跟著哭,隨著笑。我說:“不,這就是教師的幸福,這就是教師對生命的感動,這就是教師生命價值的實現!”是啊,當看到孩子們精彩的文章,美麗的圖畫;聽到他們美妙的歌聲,暖人的話語;感受到學生對同伴的關心,對班集體的熱愛,我釋然了。我看到了我生命中有盛開的花朵,這些花朵,正是我可愛的學生的生命之花,我又不禁沉重起來,因為我的生命已經不再那么簡單,我的肩膀上多了份沉甸甸的責任。

生命從零開始,最后又歸結為零。其中,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則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我們惟一能夠把握的。好比一個圓圈,從終點又回到起點,圈中的無數點點就是生命的印跡。

請每一位從教者再讀一遍沉河的《生命》吧!請你多讀幾遍這幾句話“我帶著感動回到我上課的教室的,因此我沒再為教室里不聽話的學生而惱怒,也沒再為那些不用功的學生感到失望。我要用最動聽的語言給他們講課,用無限的耐心給他們解疑。”你一定會有所感動和改變的。

1057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精度-恒温冷水机-螺杆式冰水机-蒸发冷冷水机-北京蓝海神骏科技有限公司 | 小区健身器材_户外健身器材_室外健身器材_公园健身路径-沧州浩然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播音主持培训-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学苑「官网」-中国艺考界的贵族学校 | 天然鹅卵石滤料厂家-锰砂滤料-石英砂滤料-巩义东枫净水 | 吉林污水处理公司,长春工业污水处理设备,净水设备-长春易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IPO咨询公司-IPO上市服务-细分市场研究-龙马咨询 | 消电检公司,消电检价格,北京消电检报告-北京设施检测公司-亿杰(北京)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 武汉天安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安盾安检,武汉安检门,武汉安检机,武汉金属探测器,武汉测温安检门,武汉X光行李安检机,武汉防爆罐,武汉车底安全检查,武汉液体探测仪,武汉安检防爆设备 | 熔体泵_熔体出料泵_高温熔体泵-郑州海科熔体泵有限公司 | 气密性检测仪_气密性检测设备_防水测试仪_密封测试仪-岳信仪器 | 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环评网|环评论坛|环评报告公示网|竣工环保验收公示网|环保验收报告公示网|环保自主验收公示|环评公示网|环保公示网|注册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师|规划环评|环评报告|环评考试网|环评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 「钾冰晶石」氟铝酸钾_冰晶石_氟铝酸钠「价格用途」-亚铝氟化物厂家 | 棉服定制/厂家/公司_棉袄订做/价格/费用-北京圣达信棉服 | 金刚网,金刚网窗纱,不锈钢网,金刚网厂家- 河北萨邦丝网制品有限公司 | 雨水收集系统厂家-雨水收集利用-模块雨水收集池-徐州博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光栅尺_Magnescale探规_磁栅尺_笔式位移传感器_苏州德美达 | 家用净水器代理批发加盟_净水机招商代理_全屋净水器定制品牌_【劳伦斯官网】 | 淄博不锈钢,淄博不锈钢管,淄博不锈钢板-山东振远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 安全,主动,被动,柔性,山体滑坡,sns,钢丝绳,边坡,防护网,护栏网,围栏,栏杆,栅栏,厂家 - 护栏网防护网生产厂家 | 净化车间装修_合肥厂房无尘室设计_合肥工厂洁净工程装修公司-安徽盛世和居装饰 | 广州展览制作|展台制作工厂|展览设计制作|展览展示制作|搭建制作公司 | 青岛空压机,青岛空压机维修/保养,青岛空压机销售/出租公司,青岛空压机厂家电话 | 劳动法网-专业的劳动法和劳动争议仲裁服务网 | 上海单片机培训|重庆曙海培训分支机构—CortexM3+uC/OS培训班,北京linux培训,Windows驱动开发培训|上海IC版图设计,西安linux培训,北京汽车电子EMC培训,ARM培训,MTK培训,Android培训 | 艾乐贝拉细胞研究中心 | 国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库华南分库 | 叉车电池-叉车电瓶-叉车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电动叉车蓄电池生产厂家 | 刑事律师_深圳著名刑事辩护律师_王平聚【清华博士|刑法教授】 | 江苏大隆凯科技有限公司| 液氮罐(生物液氮罐)百科-无锡爱思科 | 电池挤压试验机-自行车喷淋-车辆碾压试验装置-深圳德迈盛测控设备有限公司 | 首页-浙江橙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石磨面粉机|石磨面粉机械|石磨面粉机组|石磨面粉成套设备-河南成立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 工业机械三维动画制作 环保设备原理三维演示动画 自动化装配产线三维动画制作公司-南京燃动数字 聚合氯化铝_喷雾聚氯化铝_聚合氯化铝铁厂家_郑州亿升化工有限公司 | 江苏密集柜_电动_手动_移动_盛隆柜业江苏档案密集柜厂家 | 安徽集装箱厂-合肥国彩钢结构板房工程有限公司| 双舌接地线-PC68数字式高阻计-ZC36|苏海百科 | 干洗加盟网-洗衣店品牌排行-干洗设备价格-干洗连锁加盟指南 | 制样机-密封锤式破碎机-粉碎机-智能马弗炉-南昌科鑫制样 | 发电机价格|发电机组价格|柴油发电机价格|柴油发电机组价格网 | 三氯异氰尿酸-二氯-三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强氯精-消毒片-济南中北_优氯净厂家 | 干粉砂浆设备_干混砂浆生产线_腻子粉加工设备_石膏抹灰砂浆生产成套设备厂家_干粉混合设备_砂子烘干机--郑州铭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合肥展厅设计-安徽展台设计-合肥展览公司-安徽奥美展览工程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