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生物教案
好的教案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寫設計生物教案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設計生物教案下載,供大家參考。
設計生物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舉例說出動物不同的行為,如取食行為、繁殖行為、防御行為、遷徙行為等。
2.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
3.區(qū)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實例,知道這些行為對生物生存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閱讀資料,觀看視頻、圖片等資源,鍛煉觀察能力、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通過制定并實施探究實驗,鍛煉實踐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區(qū)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
難點:
1.通過資料分析,說明動物的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主要采用探究活動、多種媒體演示(視頻、圖片等)、啟發(fā)互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等策略,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jīng)驗、活動體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觀察、資料分析、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達成學習目標。
四、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常識和興趣點,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和引導
通過ppt課件呈現(xiàn)以下內容:
(1)駱賓王的著名古詩《詠鵝》。
(2)潘瑋柏《壁虎漫步》中的一句歌詞“有只壁虎懶洋洋地在漫步,但它吃起蚊子的動作很迅速?!?/p>
(3)播放視頻短片: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地震前漫天低飛的蜻蜓。
設計生物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基因工程應用及取得的豐碩成果。
2.關注基因工程的進展。
3.認同基因工程的應用促進生產(chǎn)力的提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基因工程在農(nóng)業(yè)和醫(yī)療等方面的應用。
2.教學難點
基因治療。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上一節(jié)課我們介紹了基因工程,先復習一下什么是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類的要求,把基因從生物體內提取出來在體外進行操作和加工,然后再把它導入一個新生物體;使其遺傳結構發(fā)生改變,產(chǎn)生我們所需要的新品種。
這種生物我們可以稱為轉基因生物。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植物是1983年品質培植成功的,具有抗生素藥物的煙草;那么第一種轉基因動物是什么呢?
師:〈投影片轉基因鼠〉
這兩只小老鼠大家是否熟悉,請看一下教科書的封面。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轉基因動物。
是1982年誕生的!美國科學家把一種大鼠的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一種小鼠的受精卵
中,然后培植成功了一種轉基因鼠、它的生長速度要比一般老鼠快50%,大1.8倍,
這種基因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移給它的下一代了。隨著基因技術的發(fā)展,我們說轉基因生物現(xiàn)
在已經(jīng)到各處都有了,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下面每個學習小組把查找到
的相關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圖片已存入電腦由我來控制,放映到哪張圖片,請
這一組的同學解答。
師:(放投影片)
下面我們看一下屏幕上的這只牛。
大家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頭不是一般的牛,它有兩個地方比較特殊:一個是它來之不易,芬蘭科學家通過1~3次實驗才把它培育出來的。這頭牛所擠出的奶牛含有促紅細胞素,也就是它能幫助人生成紅細胞,而這種藥品在世界上是比較昂貴的所以說有了這頭牛,只要喝它的牛奶就能治療某些缺少紅細胞的疾病,所以這頭牛也由此成了世界上最昂貴的牛。
第一個上市轉基因工程產(chǎn)品——不腐爛的番茄,在果實的成熟過程中它是直接受控于呼吸作用。那么我們可以根據(jù)呼吸作用發(fā)展的趁勢,分為兩類:一類是越變形果實;一類是非越變形果實。我們知道越變形果實在成熟過程中,會出現(xiàn)明顯的呼吸高峰。而非越變形果實則沒有這樣的高峰,于是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越變形果實它在成熟中因為它的呼吸作用往往是突然的又無法控制。所以常常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摸失。傳統(tǒng)的技術往往是通過乙烯催熟在還沒有成熟時就把它采摘下來,然后在出售時用乙烯催熟,雖然這樣有它的好處,但實際上不能真正起到保鮮作用。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條更好的方法來對果實進行保鮮??茖W家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過程。
S—腺苷酰絲氨酸(ACC合成酶)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乙烯合成酶)乙烯
我在黑板上寫出來的就是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的乙烯(ACC)合成過程,從這個過程上我們可以看到ACL是乙烯合成的直接前體,而ACL又直接受控于ACL合成酶,那么我們知道ACL合成酶是通過植物體內的RNA轉譯形成的產(chǎn)物,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降低RNA的含量來間接地降低乙烯的含量。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法是可行的。那就是反義RNA技術,反義RNA技術就是通過向細胞內補充與mRNA互補的RNA,然后使它與mRNA形成雙鏈達到很不穩(wěn)定的結構。從而容易降解,通過這樣的方法,科學家就對番茄進行了實驗。那么也就是說我們找到了一條比較可行而且經(jīng)濟的途徑來真正對水果進行保鮮,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大家的餐桌上會出現(xiàn)這樣一些轉基因番茄。我們有理由堅信,轉基因技術在將來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所謂轉基因技術就是把外源基因轉移到動、植物基因組中去。1997年經(jīng)各組織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申請環(huán)境釋放的實驗報告中,98.25%為轉基因
植物,而在這些轉基因植物中80%左右都是抗病蟲和抗除草劑的作物。如1996年以來美國研究人員一直種植一種轉基因改良棉花,這種棉花含有一種從細菌中提取的對棉鈴蟲有致命作用的基因。目前科學家還在創(chuàng)造含天然殺蟲劑基因的玉米和馬鈴薯。而在中國,在科技部國家生物工程研究開發(fā)中心863項目支持下,中國農(nóng)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根據(jù)植物偏愛的密碼子成功合成了B2B,并轉入了適合我國生態(tài)條件的棉花品種獲得了高抗棉鈴蟲的轉基因植物,成為了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轉gene抗蟲棉的國家,現(xiàn)已獲得農(nóng)業(yè)生物gene工程安全生產(chǎn)委員會批準商品化生產(chǎn)。1998年在安徽、陜西、湖南等地試種15萬畝,估計在2000年可達到500萬畝左右。
由于基因工程在農(nóng)業(yè)上具有極大的經(jīng)濟價值,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美國的一些基因工程公司特別重視基因工程作物的種植。1999年,全球有了200萬公頃的基因工程作物,其中美國大約占了2000萬公頃。在美國的超市里60%的加工食品里含有轉基因成分,但在歐洲好像不是這種情況。大家看一下這張照片。世界綠色和平組織在希臘雅典的一個加工轉基因食品的工廠外面,懸掛標語牌:gene危險。
課后小結
第一,可能表現(xiàn)在一些轉基因食品有毒,一些科學家認為對基因進行人工提取時,當人們達到了某些目的后,同時也增加了其微量的毒素,而這些微量毒素的累計也可能對人體有害,第二,過敏性問題,一些人本來對某些食品過敏,但是他吃了轉基因食品之后,對本來不過敏的食品,也過敏了,其原因就是食品中的蛋白質發(fā)生了轉移,比如科學家將玉米的基因轉入小麥中,那么對玉米過敏的人吃了這種小麥后也會過敏。
設計生物教案篇3
教案課前檢測:
1、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xiàn)有一定的順序:越古老的地層,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層,成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復雜。
教學目標: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選擇學說,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
重點難點:
一、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讀P58頁圖24:1850年,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的樺尺蠖大多數(shù)是淺色的,只有少數(shù)是深色的
讀P58頁圖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徹斯特已成為一個工業(yè)城市,樹皮被熏成黑色,結果深色樺尺蠖變成了常見類型。
思考:它們的數(shù)量為什么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保護色:
1、生物進化的原因:可遺傳的有利變異
內因:可遺傳的變異
外因:環(huán)境的變化
生物的后代會發(fā)生不同的變異,若變異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則具有此種變異的后代就能生存下來;若變異不能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則具有此種變異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來,將會被自然界淘汰。
二、達爾文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巨著。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達爾文根據(jù)20多年來積累的資料,以自然選擇學說為中心,從遺傳、變異、人工選擇、生存斗爭和適應等方面論證了物種的起源。該書強調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給神創(chuàng)論以沉重的打擊?!段锓N起源》是關于生物進化理論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學研究歷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著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
②自然選擇的過程: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過度繁殖達爾文發(fā)現(xiàn),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幾何比率增長的傾向。達爾文指出,象是一種繁殖很慢的動物,但是如果每一頭雌象一生(30~90歲)產(chǎn)仔6頭,每頭活到100歲,而且都能進行繁殖的話,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對象的后代就可達到1900萬頭。因此,按照理論上的計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動、植物,也會在不太長的時期內產(chǎn)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滿整個地球。但事實上,幾萬年來,象的數(shù)量也從沒有增加到那樣多,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繁殖能力都遠遠超過了象的繁殖能力,但各種生物的數(shù)量在一定的時期內都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狀態(tài),這是為什么呢?達爾文因此想到了生存斗爭。
生存斗爭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強大,但事實上,每種生物的后代能夠生存下來的卻很少。這是什么原因呢?達爾文認為,這主要是繁殖過度引起的生存斗爭的緣故。任何一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都必須為生存而斗爭。生存斗爭包括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斗爭,生物種內的斗爭,如為食物、配偶和棲息地等的斗爭,以及生物種間的斗爭。由于生存斗爭,導致生物大量死亡,結果只有少量個體生存下來。但在生存斗爭中,什么樣的個體能夠獲勝并生存下去呢?達爾文用遺傳和變異來進行解釋。
遺傳和變異達爾文認為一切生物都具有產(chǎn)生變異的特性。引起變異的根本原因是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在生物產(chǎn)生的各種變異中,有的可以遺傳,有的不能夠遺傳。但哪些變異可以遺傳呢?達爾文用適者生存來進行解釋。
適者生存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huán)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huán)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連續(xù)的過程。由于生存斗爭不斷地進行,因而自然選擇也是不斷地進行,通過一代代的生存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物種變異被定向地向著一個方向積累,于是性狀逐漸和原來的祖先不同了,這樣,新的物種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環(huán)境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經(jīng)過自然選擇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樣性。
請按照自然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進化。
答:略
補充:
最先對長頸鹿的長頸作出解釋的是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拉馬克(1744—1829)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jīng)認識到生物是不斷發(fā)生進化的,并提出了兩條著名的法則:一是用進廢退,二是獲得性遺傳。
拉馬克認為,環(huán)境變化是生物變化的原因。環(huán)境變化了,使得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經(jīng)常使用而發(fā)達,有的.器官則由于沒有使用而退化;這些變化了的性狀,即后天獲得的性狀是能夠遺傳的。拉馬克常以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為例,來說明他的進化思想。拉馬克認為,長頸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huán)境里,不得不經(jīng)常努力地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高處的葉子,由于經(jīng)常使用,頸和前肢逐漸地變得長了一些,并且這些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后代。這樣,經(jīng)過許多世代,終于進化成為現(xiàn)在所看到的長頸鹿。
二、人工選擇
人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愛好有目的對自然界出現(xiàn)的生物變異進行選擇,形成生物新類型的過程。達爾文認為,飼養(yǎng)動物和栽培植物是長期人工選擇的結果。現(xiàn)已成為選育農(nóng)作物和家畜家禽優(yōu)良品種的重要手段。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生物進化的原因
一、生物進化的原因:可遺傳的有利變異
內因:可遺傳的變異
外因:環(huán)境的變化
二、自然選擇:(自然界)
1、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著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
2、自然選擇的過程: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三、人工選擇:(農(nóng)作物和家畜家禽)
課后鞏固:
1、下列屬于保護色對生物的作用的是()
A一起敵害警覺而被嚇跑B不易被其他動物發(fā)現(xiàn)C有利于躲避敵害D有利于捕食獵物
2、澳大利亞東部有一種外形奇特而美麗的琴鳥,他們大都在冬季繁殖,這樣可以避免兔、蛇等前來偷食他們的卵和雛鳥,這是()
A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B變異造成的C條件反射造成的D自然選擇的結果
3、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是()
A產(chǎn)生了可遺傳的有利變異B產(chǎn)生了可遺傳的不利變異
C產(chǎn)生了不可遺傳的有利變異D產(chǎn)生了可遺傳的不利變異
4、在以下生物的特點中,是人工選擇結果的是()。
A來航雞每年下蛋200多枚B一條雌蛔蟲每天產(chǎn)卵20萬粒
C長頸鹿頸長,腿長D鴕鳥有一對退化的翅膀
5、中國是世界上金魚品種最多的國家。形成眾多金魚品種的原因是()。
A水環(huán)境的多樣性B自然選擇C金魚的適應能力強D人工選擇
6、現(xiàn)在長頸鹿的頸部都很長,這是由于()的結果。
A常用頸部B人工選擇C不斷變異D自然選擇
7、生物進化的內因是()。
A遺傳和變異B生殖C生長和發(fā)育D環(huán)境的變化
8、達爾文發(fā)現(xiàn)在大風經(jīng)常襲擊的情況下,可格倫島上的那些有翅昆蟲,要么翅很強大,要么翅退化,沒有中等大小翅的種類,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
A是否經(jīng)常使用翅膀的結果B食物獲得有多有少的結果
C定向變異的結果D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9、冬天的雷鳥體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卻呈現(xiàn)褐色,這種現(xiàn)象時()。
A生物具有保護色B雷鳥隨意改變自己的體色
C因為冬天較冷,夏天較熱D夏天陽光較強烈
10、自然界中生物進化的外界原因是()。
A環(huán)境的改變B其他生物的影響C氣溫的變化D人工選擇的結果
11、生物生存必然發(fā)生生存競爭的原因是()。
A生物好斗的本性B競爭是自然存在的
C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空間等有限D為了產(chǎn)生更好的后代
設計生物教案篇4
總體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jié)課突出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將科學研究的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線,以求向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并讓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科學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jié)課內容是人教版高級中學課本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是遺傳學的基本理論。這一課時,在聯(lián)系DNA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DNA通過復制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學好這一課時,有利于學生對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遺傳規(guī)律等知識得理解和鞏固,對于學生深刻認識遺傳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癉NA的復制”又是后面變異部分的基礎,學好這一課時,有利于學生對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生物進化等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重點難點
DNA的復制方式的發(fā)現(xiàn)雖然是選學內容,但是對學生的學會科學的探究,科學的思考有很大的幫助,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為探究的重點之一,但在知識層面上不作為重點。
DNA復制過程完成了遺傳信息的傳遞功能;對DNA復制過程的研究,蘊含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教育;DNA復制的過程具有微觀、動態(tài)、連續(xù)、抽象的特點。因此,對DNA復制的過程的探討既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DNA雙螺旋結構、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本課時將要從分子水平來探討生命的本質,屬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識。學生們會感到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以外,還通過啟發(fā)式教學,設置大量的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分析、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
記住DNA復制的概念
簡述DNA復制的過程,并分析、歸納出DNA復制過程的特點。
知道DNA復制在遺傳上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介紹Meselson、stehl的試驗,引導學生觀察DNA復制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
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
五板書:第三節(jié)DNA的復制
一、對DNA分子復制方式的兩種推測
二、DNA復制方式的探究
三、DNA分子復制的過程
教學過程:
程序教學活動設計
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發(fā)現(xiàn)問題利用DNA指紋技術,請同學們根據(jù)犯罪現(xiàn)場提取的血液樣品的DNA和懷疑對象的DNA進行比對,判斷哪一位懷疑對象是罪犯。且引入新課DNA的復制。思考回答:
1號懷疑對象是罪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復習舊知
展示課件并提問:
1、DNA化學組成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2、DNA分子的空間結構是什么樣的?
思考回答:
相關資源
設計生物教案篇5
在新的學期里本人將擔任七年級的生物教學工作,為了出色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我必將認真地做好教學工作。特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繼續(xù)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構建"雙思三環(huán)六步"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雙思"是指教師反思教學、學生反思學習;"三環(huán)"就是定向、內化、發(fā)展;"六步"分別是指:提供資源(入境生趣)、了解學情(自學生疑)、弄清疑難(學習釋疑)、點難撥疑(練習解難)、反思教學(反思學習)、引導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以《全日制義務教育中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在繼承我國現(xiàn)行生物教學優(yōu)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fā)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xù)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自成教育
本學期將繼續(xù)徹底貫徹落實初一年級的"邁好青春第一步,自信---成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才。初一年級以自信成功為主體,鼓勵學生邁好人生第一步;關注學生心靈花園的耕耘,喚醒學生內心的自尊與自信。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去年上一學期年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對生物這門課比較有興趣,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1)班與班差別比較大,班內兩極分化嚴重。
(2)每個班的人數(shù)太多,有時候老師無法估計到所有學生。
(3)優(yōu)秀率不很突出,一部分同學成績不太理想。
針對以上問題,我要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爭取在上一個新臺階。這些學生大部分都來自農(nóng)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有的則較差。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爭取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進步。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講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材(新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許多個學生活動,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每一章內容之前設置學習導語,使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每單元末尾又有信息庫,進一步深化及強調基礎知識。既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又有利基礎知識的學習。
五、具體措施:
(一)、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備課應包括以下過程和內容:
l、鉆研課程標準,做好教學工作計劃。
(1)鉆研課程標準,通讀教材,了解教學任務、目標、重點和難點。
(2)了解任教班級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態(tài)度,學習風氣、知識狀況等,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3)制定改進和提高質量的措施,編制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
2、寫好教案。
(1)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反復閱讀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每一課時的講述內容。
(2)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選參考資料。
(3)全面了解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學習規(guī)律和已有的基礎知識,結合教材內容寫出具體教案。
(4)教案內容包括:課題、目的和要求,重點、難點,課型、課時、教學方法,教具、教學反思等。
(二)、上課
上好課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不僅要求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掌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傳授知識和開發(fā)智力的教學藝術,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應做到:
1、教學目標明確,每節(jié)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2、教學內容必須正確。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4、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突出生物圈中的穩(wěn)定與協(xié)調及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xù)。
5、結合教材內容有計劃地進行青春期教育。
6、教學方法得當,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選用恰當?shù)慕谭ǎ诮虒W中要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重視對學生生物學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養(yǎng)。將實驗、觀察標本等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提高學生的四個能力(觀察、分析及解釋一些生物現(xiàn)象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
(3)教給學生學習生物特有的學習規(guī)律和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看圖記憶等)。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
(4)在學的.過程中,可將講授與實驗、觀察及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投影、錄像等交叉進行,以提高教學效果。
(5)為使教與學的雙方密切配合,學生集中精力聽課,要求學生記好課堂筆記。
7、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每節(jié)課一般應包括:提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檢查效果和布置作業(yè)等。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力求連貫、緊湊,時間分配合理,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8、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三)、作業(yè)批改
精選作業(yè),認真批改,可使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利于改進教學。
1、作業(yè)內容要根據(jù)中考要求,注意"雙基"的訓練,精心選題。
2、在布置作業(yè)前,掌握作業(yè)的深度和廣度,突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
3、及時批改作業(yè),堅持講評,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全班進行糾錯,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4、根據(jù)教材內容,可適應提前或課后布置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小實驗,標本采集等。
(四)生物教學中應做到如下幾點:
1、以活動為載體,充分發(fā)揮初一學生的好動及主觀能動性,從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實踐能力。建議活動相對條件較苛刻,而一般活動簡單易行,學生容易做,并且容易付諸實施,因此需布置力爭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以利于學習及活動內容的開展。
2、本冊教材對人體的基礎知識較為注重。章前有引言,章節(jié)后又有信息庫。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及理解、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加強而不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每章之前做到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做到心中有數(shù)。章節(jié)結束做章節(jié)小結回顧,強化、鞏固所學知識內容。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做好資料分析。培養(yǎng)學生應用資料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本冊教材有豐富、色彩鮮艷的插圖,對于學生理解掌握課本內容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因而可豐富教材教學法,也有利于基礎知識的學習。
4、應注重課本中關于科學發(fā)現(xiàn)及發(fā)展史資料的學習,使學生明確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一般過程,明確科學發(fā)現(xiàn)的方法。從而形成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一般科學探究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總之,初一生物應在學習基礎、發(fā)展能力(包括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實驗能力)及形成科研意識及科研方法上均有所長進,為后續(xù)學習打好基礎。
設計生物教案篇6
一、與課程標準的關系
本教科書緊扣課程標準提出的“全體學生通過努力都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既面向全體學生,著力于基本的公民素質的培養(yǎng),又從各方面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力圖使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發(fā)展。根據(jù)課程標準的精神,本教科書大力強化探究式學習,安排了較多的各類學習活動,無不廣泛聯(lián)系技術與社會。
本教科書還注重知識的現(xiàn)代化,包括傳統(tǒng)知識的現(xiàn)代拓展。例如,“細胞工程和克隆技術”,“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生物富集及其影響”、“生物多樣性價值”等,使這本教科書的面貌煥然一新,充滿了21世紀的時代氣息。
本教科書還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降低了難度,這不僅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的教學目標,也展示了生命世界的無窮魅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生物的繁衍和發(fā)展”、“生物與環(huán)境”兩個單元。
在第六單元里共分第一章生物的繁殖,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第三章生物的起源與進化和第四章現(xiàn)代生物技術。重點內容是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以及生物的繁殖。
第一章生物的繁殖是八年級下的開篇章節(jié),也是本單元的開篇章節(jié)。植物、動物和人通過生殖和遺傳維持種族的延續(xù)。在生物生殖與遺傳的基礎上,生物能夠得以發(fā)展。生物繁殖的知識是學習遺傳、變異與進化的基礎,本章知識在單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將本章安排在了本單元
的開篇章節(jié)。本章是依據(jù)《生物學課程標準》中“生物的生殖、發(fā)育與遺傳”這一主題下的“人的生殖和發(fā)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植物的生殖”的要求編寫的。本章包括“被子植物的生殖”“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人的生殖和胚胎發(fā)育”三節(jié)內容。這三節(jié)內容是按照植物-動物-人的順序編排的。植物生殖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比較密切,學生有豐富的這方面生活經(jīng)驗,所以將植物的生殖安排在第一節(jié)。植物的類群比較多,書中沒有面面俱到的介紹各種類群植物的生殖方式,而是以學生最為熟悉的被子植物來學習植物生殖的知識。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內容側重介紹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脊椎動物中的兩棲類和鳥類的生殖和發(fā)育內容,因為這幾類動物學生們比較熟悉,貼近學生的生活。人的生殖和發(fā)育的基本知識對于學生認識自我、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人類的生殖是最復雜的,所以教科書將部分內容安排在了最后一節(jié)來進行學習。
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第六單元“生物的繁衍和發(fā)展”的第二章。在生命的延續(xù)過程中,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在第一章學生學習了“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容,是對生物圈中生命延續(xù)和發(fā)展的繼續(xù)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有關遺傳和變異的知識對于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學生在日程生活中,常會遇到有關遺傳和變異的令其困惑不解的.問題。因此,知道一些遺傳和變異的知識對學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可以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遺傳的物質基礎、性別決定、遺傳育種的實踐上的應用以及遺傳病等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為后面的內容,特別是生物的進化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本章在整個初中生物教科書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三章生物的起源與進化依據(jù)《生物課標》中“生物的多樣性”這一主題下的“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的要求編寫。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問題,常見于各種媒體,一直是令人著迷和富于挑戰(zhàn)的課題,也是科學家關注和爭論的焦點之一,更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樂于辯論的話題。本章的編寫從生命的起源開始,以尊重客觀事實、敢于質疑的態(tài)度為學生搭建一個思維平臺,讓學生有一個生命起源的基本觀點;再呈現(xiàn)生物進化的證據(jù),描述生物進化的歷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引導學生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再用生物進化的觀點來分析和理解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全章引導學生形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使之認識到在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和唯心觀點的斗爭。
第四章現(xiàn)代生物技術,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素材非常多,有中國的,有外國的,而且已經(jīng)有許多基因工程產(chǎn)品實現(xiàn)了產(chǎn)業(yè)化。通過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相關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知道,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已經(jīng)對人類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并將深刻地影響人類發(fā)展的進程。
本章教學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結合身邊的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克隆技術的應用,組織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討論等活動,舉例說出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的應用,理解生物技術是當今國際上重要的高技術領域,生物技術將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環(huán)境、資源、人口、能源、糧食等危機和壓力提供最有希望的解決途徑。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潛在的威脅和社會倫理問題。
第七單元包括一章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第二章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第三章人類與自然界的協(xié)調發(fā)展。
第一章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作為本單元的開頭篇,主要介紹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從教科書的體系來看,本章內容為下一章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知識打下了基礎,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知識的鋪墊?,F(xiàn)在,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成為一個涉及人類和所有生物存在
和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學習一些生態(tài)學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生態(tài)系統(tǒng)與上一章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上一章學習的環(huán)境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的概念與本章概念是一致的。生物因素在本章中分解為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人們對于生物與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可以按照生物的個體、種群、群落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四個層次進行,其中對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目的,就是要保護好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所以“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章是本單元的重點。
第三章人類與自然界的協(xié)調發(fā)展。人類不能離開自然界,不能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人類必須從實際出發(fā),遵循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做到科學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本章設置了“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四節(jié)內容。
設計生物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過瀏覽網(wǎng)站資料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了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yǎng)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yǎng)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于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后,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后,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并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chǎn)生抗藥性的示意圖,并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虿挥盟幷归_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jié)課的探討,學生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jù)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fā)酵工程,可以是產(chǎn)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發(fā)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股厥堑鞍踪|。
C。抗生素能對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yǎng)。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yǎng)物質。
【布置作業(yè)】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jié)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
設計生物教案篇8
目的要求
1.了解實驗原理。
2.學會DNA的粗提取和鑒定的方法,觀察提取出來的DNA物質。
3.通過本實驗培養(yǎng)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實驗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隨著NaCl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
當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析出。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則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這一原理,可以進一步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
3.DNA遇二苯胺(沸水?。境伤{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為鑒定DNA的試劑。
注意事項
1.步驟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中,蒸餾水要沿燒杯內壁緩緩加入,不能一次快速倒入。
2.實驗中有多個步驟都要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但是在不同的步驟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
實驗用具
雞血細胞液(5~10mL);體積分數(shù)為95%的冷酒精,蒸餾水,質量濃度為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分別為2mol/L和0.015mol/L的NaCl溶液,二苯胺試劑;燒杯(100mL,1個,50mL,500mL,各2個),漏斗,試管(20mL,2個),玻璃棒,滴管,量筒(100mL,1個),紗布,鑷子,濾紙,鐵架臺,鐵環(huán),三角架,酒精燈,石棉網(wǎng),載玻片,試管夾。
課前準備
制備雞血細胞液,方法是:將質量濃度為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100mL,置于500mL燒懷中,注入新鮮的雞血(約180mL),用玻璃棒攪拌,使其充分混合,以免凝血。靜置于冰箱內一天,使血細胞自行沉淀。(也可以用離心機離心2min(轉速1000轉/分)。用吸管吸去上清液。
板書:(課前寫好)
實驗十一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實驗原理:
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
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
3.DNA在沸水浴時被二苯胺染成藍色。
方法步驟:
1.提取細胞核物質:順時針方向攪拌,稍快,稍重。5min
2.溶解DNA:
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餾水300mL,逆時針方向攪拌,緩慢
4.過濾:取黏稠物
5.再溶解:順時針方向攪拌,較慢。3min
6.過濾:取濾液。
7.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逆時針方向攪拌,稍慢。5min
8.DNA的鑒定:沸水浴5min
設計生物教案篇9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群落演替概念及類型
2.理解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關系
3.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過程進行分析對比,掌握解釋群落演替的原因的系統(tǒng)分析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從而引起對自然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2.關注我國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退牧還草的政策,認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
教學重點群落演替的概念和演替的過程。教學難點1.兩種演替類型的區(qū)別。2.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復備欄導入新課
PPT圖片展示:1883年8月7日發(fā)生在印度尼西亞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fā)事件
師:同學們都知道,火山爆發(fā)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火山巖漿溫度高達幾千度,火山巖上沒有生命可以存活,但在火山爆發(fā)多年后,發(fā)現(xiàn)火山上出現(xiàn)了植物和動物,且隨著時間推移,物種數(shù)目越來越多。這個過程是怎樣發(fā)生的呢?
進行新課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與類型
展示:火山爆發(fā)后在火山巖上發(fā)生的生物群落的變化
設疑: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不同群落演替過程相同嗎?
學生交流、回答。
展示:光裸的巖石上長出森林的幾個階段的圖片。
學生仔細觀察,討論以下問題:
1.光裸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為什么苔蘚能夠取代地衣?
3.在森林階段,群落中還能找到地衣、苔蘚、草本植物和灌木嗎?
4.此演替的過程如何呢?
討論交流,達成共識:
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yǎng)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yǎng)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yōu)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yōu)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jù)了優(yōu)勢,取代了灌木的優(yōu)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4.演替的過程:
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
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一)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展示棄耕農(nóng)田上演替的過程圖片,引入次生演替的概念。并提出問題:在裸巖上和棄耕農(nóng)田上發(fā)生的演替有何不同?
設計生物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是一篇介紹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移遷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的事理性說明文。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見解和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通過學習,要讓學生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同時也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tài)現(xiàn)象高度警覺,提高環(huán)保意識。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能力目標:
理清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提高學生收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3.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二)德育目標:
增強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1.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2.通過學習,在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能收集篩選信息,增強對生物入侵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教學難點: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三)教學方法:
課文學習以合作探究為主,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2.討論歸納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收集資料,討論歸納主題,共同解決。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預習
認真閱讀課文(至少三遍)。
2.學生預習了解作者。
3.通過查資料理解生字詞。
4.能通過自學把握課文段落層次。
5.課前準備搜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chǎn)地、人侵地及危害。
二:導入
多媒體播放一則生物入侵者的新聞,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新聞內容。
生答:外來生物入侵者給我國生態(tài)帶來嚴重危害。
師導入:是呀!生物入侵者不僅危害我國還危及其他國家甚至全球,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梅濤的《生物入侵者》板書課題
三:通過解題來學習課文
師:什么是入侵?
生答:“入侵”是指外來或有害的物質進入。
師: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生答: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移民成稱為生物入侵。
師:你們是從那里找到的?
生:第一段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在文中勾出來,看看第一段還告訴我們什么內容?
生:還告訴我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師: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危害呢?(板書)
生:不僅破壞某個地區(qū)原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jīng)濟損失。
師: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造成這兩種危害的生物入侵者。
生: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蜥蜴山貓(教師用多媒體展示)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全面,可見概括能力很強,這些入侵者哪些是詳寫?
生:斑貝棕樹蛇
師:很棒,現(xiàn)在老師要為難你們了,看誰最棒。請你們采用故事的形式把斑貝的事例講給我們大家聽聽。
此環(huán)節(jié)選數(shù)名學生比賽,選出最佳講故事明星兩名給與獎勵。
師:講完故事老師又要讓你們當一回播音員,請同學們把棕樹蛇的事例用新聞播報的方式報道出來。
此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回憶鞏固新聞的相關知識,可以抽三名學生參加比賽,選出最佳播音員一名給與獎勵。
師:在同學們的表演中我們了解了生物入侵者給我們帶來的嚴重危害。那同學們又搜集到那些生物入侵者及危害呢?
生:蟾蜍水葫蘆白蟻等等
師:同學們的知識面很廣呀,老師也要展示我搜集的資料,請看電子白板。(多媒體展示生物入侵者)
生:好多呀!太可拍了。
師:是呀!他們能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我們就得加以防范,但首先要知道他們是如何傳播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生:非自然途徑(日益繁榮的國際貿(mào)易,跨過寵物貿(mào)易等)板書(途徑原因)
師:回答很有建樹,因此老師告誡同學們在養(yǎng)寵物時千萬別造成養(yǎng)寵物為患啊!既然有危害那我們怎樣來控制它們呢?課文中是怎么說的。
生:文中說有兩種態(tài)度干預于與不干預。
師;你們認同那種說法呢?
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兩分鐘辯論
師;同學們的辯論真激烈,在你們的唇槍舌戰(zhàn)中我們了解到生物入侵者帶來的危害很嚴重,因而有許多專家們認識到了這一危害也采取了措施,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專家們采取了什么措施并讀出來。
生:在最后一段
師:同學們你們又有哪些措施呢?
生:嚴把國際貿(mào)易關買來的寵物不能隨意放生.......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做個環(huán)保小衛(wèi)士,老師也有幾條措施希望我們共勉。(多媒體出示)
1.要謹慎引種。
2.提高生物入侵和生態(tài)安全意識。
3.家庭飼養(yǎng)的寵物絕對不能隨意“放生”。
4.嚴把出入境檢驗檢疫關。
師:采用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字下定義(板書)
師:通過學習我們認清了生物入侵者,采用什么順序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
生:邏輯順序(板書)
課堂小結
學習了我們很清楚的認識了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甚至有許多生物入侵者大多已經(jīng)嚴重地威脅到生態(tài)平衡,這一問題給我們的環(huán)保敲響了警鐘,因而保護自然,關注生態(tài)平衡,刻不容緩。希望大家提高警惕,嚴加防范(板書)
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擬一條關于生物入侵的環(huán)保標語
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教師自作適當補充。
六.結束語
一件件鮮活的新聞事實并非無中生有,一串串驚人的數(shù)字讓人觸目驚心,生物入侵帶來的毀滅性災害正侵蝕我們的家園,讓我們擔負起歷史的責任,關注環(huán)保??茖W抵制生物入侵,積極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物入侵者》教學雜談
三、鏈接現(xiàn)實生活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鏈接現(xiàn)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如學習《生物入侵者》后,提問學生;“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xiàn)象?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發(fā)現(xiàn)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麼做?”學生積極思維,提出各種各樣的生物入侵現(xiàn)象及防范、解決措施。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應與生活相聯(lián)系,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基礎,將課文中的生活畫面與學生的情感溝通銜接,以激起學生產(chǎn)生共鳴,與作者共同感悟生活與人生。如此,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學生的認識能力、聯(lián)想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培養(yǎng)。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同樣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離不開想象,創(chuàng)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有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聯(lián)系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敢于想象,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打破成規(guī)的訓練。而所有的訓練,都必須與現(xiàn)實實際聯(lián)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經(jīng)過鏈接現(xiàn)實生活的訓練,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改善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xiàn)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二、訓練發(fā)散思維
現(xiàn)代文閱讀也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例如在上《生物入侵者》一課時:
師引:(先讓學生猜猜)是什么生物入侵?
學生答:螃蟹入侵,河道被毀壞。
學生答:外星人入侵。
……
師引:本省本地區(qū)有沒有“生物入侵者”?
學生答:杭州天目山鐵路旁就有一枝黃花入侵,其它植物受到排擠,被一枝黃花占據(jù)了大片土地。
學生答:家鄉(xiāng)松樹林被松毛蟲侵占。
……
他們個個張開思維的翅膀,飛到天南海北,飛上宇宙空間。轉入課文內容“什么是生物入侵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危害性”就很容易理解了。學生的思維非?;钴S,學生的視野非常開闊。
《生物入侵者》課文解讀
【解讀難點】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開頭作者假設一種情景,通過普通人與科學家的不同反應,自然引出話題──生物入侵者,并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進行解釋。然后作者在第2、3、4段具體寫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由此擺出現(xiàn)象。作者先寫生物在自然條件下遷移、繁衍,“不會造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嚴重失衡”。這樣寫,是對生物入侵者作明確的界定,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移民’”。那么,為什么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會造成生物入侵現(xiàn)象呢?文章3、4兩段以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為例做了具體說明。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進行探究。由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mào)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mào)易的“便車”,“偷渡”入境。第6、7段揭示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tài)度。一部分人認為,經(jīng)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tài)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fā)展會給當?shù)厣鷳B(tài)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第8段寫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本文是按照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首先引出話題(議題),接著擺出現(xiàn)象,再探討因果,最后討論對策?;旧鲜前凑仗岢鰡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寫法探究】
本文采用的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這在上面已經(jīng)分析了?,F(xiàn)在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探究這樣安排說明方法的好處。本文主要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達比方的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實際上也是一種用事實進行說明的方法。數(shù)字化的事實也能引發(fā)讀者的想象。例如:“從二戰(zhàn)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shù)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眱H僅在20世紀40年代至今的60年間,關島鳥類就由11種減少到兩種,這個數(shù)字的變化清楚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tài)的危害;“到目前為止,人們?yōu)榱饲謇砗透鼡Q管道已耗資數(shù)十億美元。”“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兩句話中的數(shù)字,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fā)達,自然界中的生態(tài)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出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jiān)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打比方是為了使說明更形象。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讀者這一類“入侵者”的“移民”行為,是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地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mào)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mào)易的‘便車’”,十分形象。
【學法指導】
閱讀科技類文章,應學會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閱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信息。一篇科技文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有科學知識信息,有社會歷史信息,有關于作者生活與創(chuàng)作方面的信息,如本文中提到的各種例子。這些都是顯性信息;閱讀文章還可以學到一些相關的寫作技巧,這是隱蔽信息,需要讀者去感悟,如:寫作的順序、運用的說明方法等。如果能較為準確地篩選信息,那么就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的理解。
【問題研究】
1、為什么對發(fā)現(xiàn)一兩只從未見過的甲蟲這種普通人不會感到驚訝的事情,生物學家和生態(tài)學家會認為這“不是件尋常小事”?
2、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3、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4、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過生物入侵的現(xiàn)象嗎?如果有,說給同學們聽聽。
5、普通人發(fā)現(xiàn)一兩只從未見過的甲蟲,只會感到新奇,不會考慮更多的問題;生物學家和生態(tài)學家對此就會考慮許多問題:甲蟲是從哪里來的?甲蟲是如何到這里來的?甲蟲的生態(tài)是怎樣的?甲蟲是否會對當?shù)厣鷳B(tài)和人類生活帶來影響?等等。他們是不會視而不見的。
6、文章第2段已經(jīng)寫到,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由于進行緩慢,并受到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不會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失衡。如果這種遷移是由于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么它們的遷移速度就會極大地加快,也會很容易地突破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7、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fā)展,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這種規(guī)律就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總結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某一地區(qū)的物種都是當?shù)厣镦湹囊画h(huán),經(jīng)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tài)。如果由于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于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tài),就可能產(chǎn)生兩種后果:一種是經(jīng)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另一種就是產(chǎn)生“生物入侵者”,給當?shù)厣鷳B(tài)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8、本題啟發(fā)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高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識。下面就是一則關于“生物入侵者”的最新報道。這則報道告訴我們:
⑴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仍隨時都有入侵的可能;
⑵我國對“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設計生物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jù)植物和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2、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群。
3、在嘗試分類活動中,對動物和植物的主要類群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
4、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樹立分類意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5、掌握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6、明確“種”是最基本單位,同時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7、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jù)和意義。
8、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與人溝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通過展示與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情景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9、通過對本節(jié)學習,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唯物辯證觀點及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及教師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愛護生靈、愛護地球的情感。
10、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并能舉例說明。
11、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合作等能力。
12、關注我國珍稀動植物,增進愛護生物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梳理所學的生物知識,學習生物分類方法。
2、引導學生在嘗試分類的活動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
3、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4、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jù)和意義。
5、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6、組織學生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7、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8、增進愛護生物的情感,培養(yǎng)多種能力。
課時安排:
參照學期計劃
設計生物教案篇12
一、考題回顧
高中生物《細胞核的功能》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上屆學生制作的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設問:
1.你能認出它們中的哪些結構?
2.這些細胞器相互合作,如同工廠的各個車間和部門,這些細胞器如何確保合作無間呢?
學生根據(jù)模型識別細胞器,并經(jīng)討論回答:需要一個控制中心。順勢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資料分析
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初步認識細胞核的重要性。
過渡:對于細胞核的認識必須要通過實驗來證明,不能靠猜測,科學家是如何認識細胞核的功能呢?
資料1:美西螈核移植實驗
問:(1)美西螈的體色由什么決定?說明了什么結論?(提供細胞核的美西螈決定,生物膚色由細胞核決定。)
(2)回顧初中克隆羊多莉的產(chǎn)生過程,生物性狀由誰控制?(是由細胞核控制的。)
動畫展示資料2:蠑螈受精卵橫縊實驗
問:(1)分隔后蠑螈受精卵的兩半有什么不同?出現(xiàn)的不同結果說明什么問題?(一半有核,一半無核的;有核的一半能分裂,無核的一半則停止分裂;細胞核與細胞分裂有關。)
(2)這個實驗結論的得出是體現(xiàn)了實驗的什么原則?(單一變量原則。)
圖片展示資料3:變形蟲去核及核移植實驗
問:(1)如果讓你設計實驗探究細胞核的功能,該如何設計實驗?(介紹變形蟲去核和核移植實驗。)
(2)該實驗的結果說明了什么結論?對照實驗完善嗎?(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
視頻展示資料4:傘藻嫁接與核移植實驗
問:(1)切去帽后長出來的新帽的形狀是由柄決定的?還是由假根決定的?(假根。)
(2)該實驗能否說明傘帽的形狀由細胞核控制?(能。)
(三)歸納總結
師生共同總結:
資料1和資料4主要體現(xiàn)了生物性狀的遺傳由細胞核控制。
資料2和資料3主要體現(xiàn)了細胞代謝是由細胞核控制的。
最后,學生總結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四)小結作業(yè)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
提出問題:結構決定功能,細胞核具有怎樣的結構才能具有這樣的功能呢?引出下節(jié)課對細胞核結構的學習。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在教材中這節(jié)課提到了制作真核細胞的模型,請問是哪種類型的模型?你能再列舉一些例子嗎?
【參考答案】
教材中嘗試制作的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屬于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概念是指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特征的模型。比如: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血糖調節(jié)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操作簡便,形象并且可以多次重復加深印象;而且物理模型建構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生物教學中所涉及的模型還有概念模型和數(shù)學模型。)
2.簡單說說染色體和染色質的異同點。
【參考答案】
染色質是細胞核內能被堿性染料染色的物質,它與染色體是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tài)結構。染色質指間期細胞內由DNA、組蛋白、非組蛋白及少量RNA組成的線性復合結構,是間期細胞遺傳物質的存在形式。染色體是指細胞在有絲分裂或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由染色質凝聚而成的棒狀結構。二者之間的區(qū)別不是在化學組成上,而是在構型上,反映出它們處于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
設計生物教案篇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傳授"對照實驗"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應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實踐—實踐"的一般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索的能力,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生物學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物學的興趣;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實驗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是酶與酶促反應,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的必備知識。
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ATP的知識后,學習酶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進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對于學生認識新陳代謝的本質有重要意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
體會對照實驗的基本思想
利用實驗探索的直觀性,借助實驗現(xiàn)象,理解酶的化學本質、特性、影響酶促反應、酶的應用等多個領域的問題。
難點:
酶的特性的實驗探究
學會分析各因素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三)編排特點
1、簡潔明了
"酶與酶促反應"知識介紹精干,便于閱讀;
"邊做邊學""課題研究""放眼社會""評價指南""拓展視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識與動手結合
知識與動腦結合
3、圖群豐富
實驗圖示、知識圖示、實物圖示結合
三、教學對象
(一)知識與經(jīng)驗
1、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常識,有化學實驗的基礎。
2、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化學成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等生物學實驗。
(二)學法與技巧
1、學生具備用閱讀、協(xié)作學習、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2、學生具備實驗探究的基本常識
(三)發(fā)展與提高
1、培養(yǎng)動手能力,提高實驗設計技能
2、培養(yǎng)分析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四、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知識呈現(xiàn)、情景創(chuàng)設、自主協(xié)作、知識建構
2、過程方法:體現(xiàn)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題引入、學生閱讀、方案討論、學生探究、實驗分析
3、認知方法:體現(xiàn)認知規(guī)律
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綜述: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圖示引入、學生對教材閱讀、提出問題實現(xiàn)知識的呈現(xiàn)和情景創(chuàng)設;探究方案的討論在進一步創(chuàng)設情景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自主協(xié)作式的探究學習;對實驗現(xiàn)象的記錄、分析探討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動,達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整個學活動中實現(xiàn)知識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的設問、實驗方案的討論、探究結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體現(xiàn)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二)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講解、互動式討論、實驗探索、分析與歸納
2、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設計生物教案篇14
學習目標:
(1)知道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jù)——化石;
(2)了解生物進化的解剖學證據(jù)。
(3)了解生物進化的分子生物學證據(jù)。
預習提綱:
1、生物進化的證據(jù)有等。
2、化石是古代生物的、或,由于某種原因被埋在地層中,經(jīng)過的復雜變化形成的,是研究生物進化的。
3、越是古老的地層發(fā)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越是晚期地層發(fā)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
4、各類生物化石在地層中按照一定的順序出現(xiàn)的事實證明,現(xiàn)代的各種各樣的生物是經(jīng)過漫長的年代逐漸。
5、同源器官是指和很不相同,但在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并且從器官的結構和發(fā)育可以看出,它們的相同。
6、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進化而來,同源器官外形的差異是由于,適應不同的.,執(zhí)行不同的逐漸形成的。
7、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質分子的相似性;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其蛋白質分子的差別。
8、生物進化是一個,人們無法直接用的方法再現(xiàn)生物進化的全過程,因而研究生物進化應尋求,應用的思維方式。
合作交流:
1、教材P8分析與討論第1題。
2、教材P8分析與討論第2題。
3、教材P10觀察與思考第1題。
4、教材P10觀察與思考第2題。
5、教材P11分析與討論第1題。
6、教材P8分析與討論第2題。
當堂檢測:
1、關于化石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遺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
B、生物的遺物或生活痕跡也可能形成化石
C、化石是經(jīng)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
D、有魚類化石的地層一定都比兩棲類化石的地層更加古老
2、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jù)是()
A、分子生物學B、比較解剖學C、細胞學D、化石
3、始祖鳥與爬行動物相同之處是()
A、被覆羽毛B、前肢形成翅膀
C、口腔中具有牙齒D、嘴的外形像鳥喙
4、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證明生物的進化,其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或生活痕跡B、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C、各類生物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xiàn)有一定的順序D、地殼巖石形成有一定順序
5、在某地的考古挖掘過程中,越往下挖,出土的生物化石越有可能是()
A、越來越高等B、生物化石的結構越來越簡單
C、生物化石的結構越來越復雜D、陸生生物的化石增多
6、對埋藏在地層中不同地質年代的生物化石分析,證明生物的進化順序是()
①從簡單到復雜②從矮小到高大③從低等到高等④從水生到陸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在古老的地層中發(fā)掘出的最簡單化石生物()
A、簡單多細胞的B、復雜的多細胞的C、最高等的動植物D、單細胞的
8、魚、蠑螈、龜、雞、豬、牛、兔這七種脊椎動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有鰓裂和尾,這說明()
A、它們的胚胎相似
B、脊椎動物和人都是由古代原始的有鰓有尾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C、它們的早期胚胎都有游水能力
D、脊椎動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是用鰓呼吸
9、下列各項里的兩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差異最小的是()
A、人與黑猩猩B、人與馬C、人與果蠅D、人與向日葵
10、研究結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結構上幾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腸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個月以前完全一樣。這些事實說明()。
A、人比猿高等B、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C、人是由猿進化來的D、現(xiàn)代的猿也能進化成人
1、下表是幾種動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中的氨基酸(蛋白質分子的基本單位)的差異比較。
生物名稱黑猩猩獼猴狗雞響尾蛇金槍魚小麥酵母菌
氨基酸差別
(單位:個)
(1)從上表可判斷出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動物是,與人類親緣關系最遠的動物是。
(2)根據(jù)上表寫出以上六種動物在進化歷程中的地位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物分類的依據(jù)越來越科學、可靠和全面,確定以上六種動物相似程度的分
類依據(jù)來源于()
A、形態(tài)學B、解剖學C、細胞學D、分子生物學
(4)表中生物都具有細胞色素c的事實能夠說明。
我的收獲:
課外習題:
生物進化的許多環(huán)節(jié)還缺少化石證據(jù),你認為化石證據(jù)不夠全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設計生物教案篇15
一、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閱讀教材P90~91)
1.概念: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
2.類型[連線]
二、遺傳病的監(jiān)測和預防(閱讀教材P92)
1.手段:主要包括遺傳咨詢和產(chǎn)前診斷。
(1)遺傳咨詢
(2)產(chǎn)前診斷
2.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預防遺傳病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三、人類基因組計劃(HGP)與人體健康
(閱讀教材P92~93)
1.內容:繪制人類遺傳信息的地圖。
2.目的: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
3.意義:認識人類基因的組成、結構、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對人類疾病的診治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4.結果:人類基因組由大約31.6億個堿基對組成,已發(fā)現(xiàn)的基因約為2.0萬~2.5萬個。
重點聚焦
1.人類常見的遺傳病有哪些類型,病因是什么?
2.如何監(jiān)測和預防遺傳病?
3.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目的和內容是什么?
[共研探究]
1.單基因遺傳病有6500多種,并且每年在以10~50種的速度遞增,單基因遺傳病已經(jīng)對人類健康構成了較大的威脅,常見的有紅綠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與單基因遺傳病相比,多基因遺傳病不只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起作用。
根據(jù)上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單基因遺傳病是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受兩對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2)單基因遺傳病和多基因遺傳病說明:一種相對性狀可以由一對或多對基因控制。
(3)單基因遺傳病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
(4)人類遺傳病中單基因遺傳病和多基因遺傳病都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
2.21三體綜合征患者的體細胞中含有3條21號染色體,是由于親本產(chǎn)生的異常配子發(fā)生受精作用導致的。如圖表示21三體綜合征患者產(chǎn)生異常卵細胞的示意圖(圖中染色體代表21號染色體)
(1)異常卵細胞的形成
①減數(shù)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產(chǎn)生異常的次級卵母細胞,進而形成了含有兩條21號染色體的異常卵細胞。
②減數(shù)第二次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的染色體未被拉向兩極,產(chǎn)生了含有兩條21號染色體的異常卵細胞。
(2)異常精子的形成
①減數(shù)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
②減數(shù)第二次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的染色體未被拉向兩極。
[總結升華]
1.遺傳病的類型及遺傳特點
遺傳病的類型遺傳特點
單基因
遺傳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男女患病幾率相等、連續(xù)遺傳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女患病幾率相等、隔代遺傳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連續(xù)遺傳
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交叉遺傳
多基因遺傳病家族聚集現(xiàn)象、易受環(huán)境影響
染色體
異常遺
傳病結構異常往往造成較嚴重的后果,甚至在胚胎時期就引起自然流產(chǎn)
數(shù)目異常
2.遺傳病、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的辨析
項目遺傳病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
特點能夠在親子代個體之間遺傳的疾病出生時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的疾病一個家族中多個成員都表現(xiàn)出來的疾病
病因由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引起可能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也可能與遺傳物質的改變無關可能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也可能與遺傳物質的改變無關
關系大多數(shù)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遺傳病不一定是遺傳病
舉例紅綠色盲、血友病等①遺傳?。合忍煨杂扌?、多指(趾)、白化病、苯丙尿癥
②非遺傳?。禾涸谧訉m內受天花病毒感染,出生時留有瘢痕①遺傳?。猴@性遺傳病
②非遺傳病:由于飲食中缺乏維生素A,一個家族中多個成員都患夜盲癥
【規(guī)律總結】遺傳病類型的判斷方法
[對點演練]
1.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人類遺傳病是指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疾病
B.單基因遺傳病是指受一個基因控制的遺傳病
C.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遺傳病
D.基因突變不一定誘發(fā)遺傳病
解析:選B人類遺傳病是指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疾病;單基因遺傳病是指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遺傳病;基因突變后生物性狀不一定改變,即不一定誘發(fā)遺傳病。
2.如圖表示某家族的遺傳系譜,如果圖中3號與一正常男子婚配,生下一個患病的男孩,則該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可能是()
①常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②常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③Y染色體上的遺傳④X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
⑤X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
A.②④B.②⑤
C.③⑤D.①④
解析:選B由題干“如果圖中3號與一正常男子婚配,生下一個患病的男孩”可推出該病為隱性遺傳病,可能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由于男性患者多,所以最可能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B項正確。
[共研探究]
1.調查人類遺傳病
材料1:廣西是我國地中海貧血病發(fā)病率的省區(qū),地中海貧血病患病率為2.43%。
材料2:著干皮病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隱性遺傳病。由于患者體內缺少一種酶,紫外線照曬人體后造成的DNA損傷缺乏修復能力。隨著紫外線曬傷的積累,極易引發(fā)嚴重的皮膚癌變。
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選取調查的樣本:在患有該遺傳病的家族中進行調查。
(2)根據(jù)調查結果,繪制遺傳系譜圖,分析遺傳方式。
(3)數(shù)據(jù)處理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內隨機抽取人群樣本,進行該遺傳病的統(tǒng)計,利用下列公式計算得出該遺傳病的發(fā)病率。
遺傳病的發(fā)病率=遺傳病患病人數(shù)被調查的總人數(shù)×100%
2.一對夫婦,一方為色盲患者,另一方表現(xiàn)正常,妻子懷孕后,請分析胎兒是否攜帶致病基因。
(1)若丈夫為患者,胎兒是男性時,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對胎兒進行基因檢測,因為表現(xiàn)正常的女性有可能是攜帶者,她與男患者結婚時,男性胎兒可能是患者。
(2)當妻子為患者時,表現(xiàn)正常的胎兒的性別為女性,因為女患者與正常男性結婚時,所有的女性胎兒都含有來自父親X染色體上的正常顯性基因。
3.人的染色體組中有23(22+X或22+Y)條染色體。在測定人類基因組組成時,應測24條(22條常染色體+X+Y),因為X、Y染色體上有非同源區(qū)段。
設計生物教案篇16
【教材分析】
“生物進化的歷程”這節(jié)課的內容抽象,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激發(fā)他們的思維。講解化石時,利用化石標本給學生觀察,把抽象化為直觀。講生物的進化歷程時,應通過列圖形式把抽象問題化解為直觀的問題,通過拼圖“生物進化樹”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對生物進化有更直觀的理解。
【設計理念】
生物進化的歷程極其漫長而復雜。因此,本節(jié)教學內容,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不要增加知識的難度。本節(jié)課以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理念為依據(jù),以過程作為本節(jié)的主線。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獲得知識,并將所學知識用于生活實踐。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
3.說出研究生物進化課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標
觀察化石、標本、圖片等,嘗試推測生物可能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且對生物的進化趨勢進行推理。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歸納和比較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唯物主義思想。激勵學生保護生命,熱愛生命。
【教學重點】1.說出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2.描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教學難點】
通過完成進化樹,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視頻、圖片和數(shù)據(jù)資料、化石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盡可能搜集有關資料,按小組收集整理。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復習提問
1.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jù)是什么?
2.科學家比較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后發(fā)現(xiàn):不同年代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有什么特點?
思考并回答不同年代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古老地層中的簡單,晚近地層中的結構復雜。通過對化石的復習,為生物進化歷程做好鋪墊。
(二)導入新課:
播放影片《侏羅紀公園》的精彩片段,講述:在生命進化的長河中,中生代稱霸一時的恐龍現(xiàn)在銷聲匿跡了,而龜、鱷魚卻頑強地存活下來,不斷地進化和發(fā)展。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三節(jié)生物進化的歷程。觀看影片進入情境,激起學習新知的興趣,快速進入思維狀態(tài)。
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才會縮短學生、教材、教師的距離。
(三)探究新知:
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1.過渡生物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法直接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再現(xiàn)??茖W家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歷程過程中對不同類群的生物進化比較,對比不同類群的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習性,發(fā)現(xiàn)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動植物類群的相關知識,大致了解了它們的主要特征,有的類群結構簡單,有的結構復雜,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2.展示圖片
3.提問:
上面五幅圖片中的植物分別是什么名稱?屬于哪個類群?生活環(huán)境、器官、生殖各有什么特點?
4.提問通過比較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和形態(tài)結構特點,你們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5.展示脊椎動物心臟結構圖片并提問:
(1)它們分別表示哪種動物的心臟A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
(2)魚類的心臟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
兩棲類的心臟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爬行類的心臟_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心室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鳥類和哺乳類的心臟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3)推測哪類動物的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最強?試從圖中動物的心臟結構特點推測它們的進化歷程。
(4)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特點?
6.引導學生總結縱觀生物進化的歷史,其總體趨勢是:形態(tài)結構上是從到;生活環(huán)境上是從到;進化地位上是從到。
(四)層層遞進: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1.過渡從最早的原始生命發(fā)展到今天的哺乳動物,生物的進化已經(jīng)持續(xù)了近40億年的時間??茖W家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xiàn)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測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為了方便人們的理解,把這個復雜的過程畫成了一棵進化樹。
2.展示出生物進化樹圖片。
3.引導學生思考:
(1)為什么進化樹的根是一個完整體,而逐漸產(chǎn)生了動植物的分支?
(2)此樹從樹根到樹梢代表什么的延伸?主干代表什么?大小分枝代表什么?
4.進一步完成討論題:
(1)動物和植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分別是怎樣的?請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表示出來。
(2)生物進化樹是否全面?為什么?
(3)地球上最早出現(xiàn)的陸生脊椎動物是誰?
(4)原始生命分化為原始藻類和原始單細胞動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觀察生物進化樹思考回答:
(1)現(xiàn)在各種動植物都是進化樹根上原始生命進化來的。
(2)此樹從樹根到樹梢代表時間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級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關聯(lián)的各個生物類群的進化線索。
6.根據(jù)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分組討論,分組展示討論的結果,共同完成進化樹,并解釋出把自己的號牌和貼畫放在某個位置的理由,完成生物進化樹。
7.討論回答:
(1)植物進化歷程:原始單細胞藻類→原始苔蘚→原始蕨類→原始種子植物
動物進化的歷程:原始的單細胞動物→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原始的脊椎動物
(2)不全面,因為生物進化樹缺少缺少病毒和原核生物。
(3)最早出現(xiàn)的陸生脊椎動物是古代的爬行類。
(4)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營養(yǎng)方式的不同。
用進化樹的形式介紹這一內容可以通過直觀又簡潔的方式使學生接受這個知識。在完成進化樹的填圖之后,縱觀全局,便于學生理解人類和其他生物來自共同祖先這一真理。便于教育學生熱愛生命,關愛生命。
8.“讓生物進化樹結出果實小游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很好體現(xiàn)學以致用。
讓學生試著寫出動物和植物的進化歷程,是對學生動手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鍛煉。
(五)歸納梳理: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研究生物進化的常用方法—比較法;理解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和總體趨勢?,F(xiàn)在的各種生物雖然性狀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都起源于同一祖先。希望我們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
回顧本節(jié)課知識,歸納梳理總結反思,形成知識的沉淀。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讓所學知識得到內化。
設計生物教案篇1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情感】: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技能】: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二、教學重難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重點);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難點)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實驗器材
四、課前準備
五、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問題探討
提出問題:與外界的化學反應相比,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有什么特點(條件溫和、效率高);在學習化學知識中,我們?yōu)榱俗屢恍┗瘜W反應更容易地進行,會使用催化劑,那無機物催化劑和生物體內的催化劑在反應條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區(qū)別呢?閱讀問題探討內容,進行相關的討論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二)實驗幻燈片展示:酶的本質學生閱讀《資料分析》部分,完成討論,并進行交流。
(三)酶的本質
方案一: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方案二:指導學生閱讀實驗實驗,提出問題:
1.2號管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3、4號管中,fecl3和過氧化氫酶起了什么作用。(說明催化劑并沒有并沒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發(fā)生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3、4號管中,哪個反應速度快?說明什么問題(說明酶具有高效性)方案一:學生進行實驗
方案二:閱讀相關的課文內容,展開討論,并回答問題。
(四)酶的特性1.復習實驗,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給出一些數(shù)據(jù)加以證明
2.用例題說明酶的專一性??梢院唵谓榻B“鑰匙-鎖“學說
(五)探究活動: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指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的設計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應的條件:最適溫度和最適ph完成探究活動,并進行交流和表達
(六)小節(jié)讓學生畫概念圖
練習略
第2節(jié)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教學目標:
【知識】: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
寫出atp的分子簡式
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讓學生到藥店了解atp藥品的性狀、功效。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問題探討提出問題:前面學習過的能源物質有那些?這些能源物質被細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為細胞提供能量呢?
問題探討:螢火蟲發(fā)光的生物學意義是什么?螢火蟲為什么能發(fā)光?一個關于atp讓螢火蟲尾部重新發(fā)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質。回答問題(如糖類、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簡介以及atp和adp的轉化展示atp的分子結構式,講授atp的分子簡式的寫法和含義。磷酸鍵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脫去最遠離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講述adp可以和pi結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過程。,用幻燈片或板書輔助。adp轉化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動物、人、真菌、大多數(shù)細菌通過呼吸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圖表輔助)
學生隨教師的講授作出回應,特別是atp和adp相互轉化過程中,能量的變化。
(三)atp的利用理解:吸能反應與atp合成想聯(lián)系;放能反應與atp水解相聯(lián)系。
簡介圖5-7,細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徑。
(四)小結及例題什么是atp
atp與adp的轉化,及其能量的變化
例題略
第3章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理解)
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討其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應用。(理解)
【技能】: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學重難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重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難點)
三、課前準備:知道兩個小組學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回顧atp的生理功能,糖類、脂肪被細胞分解后把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中。提出問題:有有機物進入細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體外,有機物與氧氣發(fā)生燃燒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有機物在細胞內也是通過復雜的氧化反映產(chǎn)生能量的。
引出細胞呼吸的概念回顧舊知識,受教師的問題所引導,進入新課。
(二)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對引導其他學生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提問,并進行歸納。(問題如:為什么選用酵母菌作為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總結出結論: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引導學生說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產(chǎn)生co2;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和co2對實驗的設計、結果進行交流和表達,并回答老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有氧呼吸提出問題:在學習細胞器的內容中,和細胞有氧呼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么?闡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用幻燈片展示線粒體的結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表述,以問題作為引導:1.線粒體是由多少層膜組成;2外膜和內膜在形態(tài)上有什么區(qū)別,內膜的特點如何與線粒體的功能相適應;3.內膜和基質上有什么物質。
以幻燈片為輔助,講授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注意整理三個階段發(fā)生的場所、能量的變化、產(chǎn)物。
提出問題:有氧呼吸與有機物在體外燃燒放能過程比較,有什么區(qū)別呢?
簡單介紹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可以讓學生來計算。一般內燃機的效率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轉變?yōu)闊崮?。回答問題(線粒體)
觀察線粒體的結構,并回答相關問題,并把多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得出線粒體適應有氧呼吸功能的結構。
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填寫表格,并進行分組討論后,分別講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
比較兩者的區(qū)別
分析有機物產(chǎn)傷的熱能的生理意義。
教學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四)第一課時小結及練習用幻燈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圖,指導學生完成練習略小組討論,完成概念圖
(五)無氧呼吸提出問題:人體所有的細胞任何時候都在進行有氧呼吸嗎?師生共同列舉一些無氧呼吸的例子(如馬鈴薯塊莖,水稻的根、蛔蟲、骨骼肌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等
無氧呼吸的場所、過程、產(chǎn)物、能量的變化
以乳酸、酒為例子,講授發(fā)酵的概念。
通過用圖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者的區(qū)別,指導學生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舉出生活中遇到的無氧呼吸的例子
填寫相關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為例子,嘗試總結出無氧呼吸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嘗試找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之間的相同、相異之處。
(六)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和討論。進行討論,或者自由發(fā)言,利用無氧呼吸的知識,解釋教材中相關的實例
(七)小結及練習
第4節(jié)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3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出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了解)
說出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了解)
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認識過程(理解)
研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
【情感態(tài)度】:通過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過程,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chuàng)新和用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
【能力、技能】:進行有關的探究和實驗,學會提取、分離綠葉中的色素,在有關實驗、資料分析、思考與討論、探究等的&39;問題討論中,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歷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應過程以及相互關系;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huán)境因素。
難點:光反映和暗反應的過程;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huán)境因素。
三、教學用具:實驗材料;ppt課件
四、課前準備: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光合作用對自然界的意義:生成氧氣,進而緊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層;直接或間接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進碳的循環(huán)。
(二)光合色素實驗: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種類
講述光合色素的種類、吸收光譜
(三)葉綠體的結構通過圖片和問題的引導,講述葉綠體的結構及其適應光合作用的特點。對恩格爾曼的兩個實驗進行討論,并進行表達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利用學生初中學過的關于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義。
引導學生對幾個主要的探索歷程資料進行閱讀,并找出相關階段的研究成果或觀點。特別講述用同位素追蹤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實驗
(五)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以光合色素捕獲的光能的用處入手,并輔以板話,能量的是水脫氫,并放出氧氣和產(chǎn)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強調了光反應需要的條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應:目的是二氧化碳獲得h,被還原成為葡萄糖。二氧化碳與c5化合物結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獲得了[h]被還原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繼續(xù)參與循環(huán)。歸納光合作用的本質:把利用光能,產(chǎn)生[h],把二氧化碳還原為葡萄糖,并把光能儲存在更加穩(wěn)定的糖類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鞏固光合作用兩個階段的各種變化。以及兩個階段之間的關系。
教學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六)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設計情景,引導學生了解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溫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利用哈密瓜之類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關系。
(七)化能作用自養(yǎng)生物;異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過例子來講述葉綠體的苦惱。
設計生物教案篇18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能力目標:通過對化石及化石掛圖的觀察、比較、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解決問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結合我國出土的化石的事例及其研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結合生物進化歷程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愛護動植物的教育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三、教學難點:
化石所證明的四個結論。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1.由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2.案例分析1:學生閱讀課本53頁資料分析1。
學生討論分析: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生物化石能作為生物進化的證據(jù)?
教師歸納總結:說明生物是在不斷地進化的,生物進化經(jīng)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fā)展過程。
3.案例分析2學生觀察分析始祖鳥的一些形態(tài)特點。
學生討論得出:始祖鳥具羽毛、有翅、有牙齒、翅尖有趾爪、具有脊椎骨的長尾這些特點。討論在這些特點中哪些是鳥的特點?哪些不是?是哪一類生物的特點?象分析馬的變化一樣來分析歸納出始祖鳥是處在爬行類和鳥類之間的過度類型是鳥類和爬行類的共同祖先。說明現(xiàn)代生物間有親緣關系。
4.案例分析3出示若干恐龍化石掛圖。
(1)介紹我國許多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不少恐龍化石和恐龍蛋的化石。指出恐龍屬于古代的爬行動物,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研究得出恐龍生活在大約1億至2億年前,遍布海、陸、空,陸地上有的恐龍體形巨大。
(2)教師放事先錄好的恐龍在地球上生活時間的磁帶。
(3)學生討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接下去教師放恐龍滅絕原因的磁帶(恐龍的自我介紹)。
5.案例分析4:比較生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組成的差異。
6.討論:
(1)上述資料中,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問題時各采用了什么方法?
(2)上述資料中,科學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處?
(3)根據(jù)上述資料,你能隊生物進化的歷程作出怎樣的推測。
7.教師小結本節(jié)主要內容
第2課時
1.復習提問:結合原始地球景觀掛圖,利用特定的語音、語調來講述原始.生命形成的條件和過程。
2.出示生物進化系統(tǒng)樹后,闡明原始生命由于營養(yǎng)方式的不同而出現(xiàn)兩條進化路線,接著讓學生回憶已學習過的植物和動物界中的幾大類群主要特征。在此基礎上逐一貼放各類生物(剪貼圖)于系統(tǒng)樹上,最后完成了整體圖示,并且根據(jù)生物的進化總結出生物進化歷程;
3.分小組參與拼圖競賽,比一比哪一小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準確地把進化樹重新拼合起來。教師組織學生自評、互評。
4.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評價證據(jù)和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