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范文
在現代用法中,“科學”經常指的是追求知識,不但對知識本身的一種方式,它也經常受限于研究這些分支尋求解釋物質世界的現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范文1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學習重點】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學習難點】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學習準備】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學習流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范文2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
流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學習重點】
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學習難點】
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學生無證據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學習準備】
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學習流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1、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2、小組討論四種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3、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4、教師或學生舉例某種動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
5、關注:學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
6、設計意圖:了解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1、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2、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3、回教室匯報。
4、關注:是否能做到安靜的觀察、不打擾校園的動植物。
5、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1、全班集體用維恩圖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兩個字,并告訴學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3、關注:學生在流程中提出的問題。
4、設計意圖: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1、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2、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關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設計意圖:對生命的特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了解從古到今科學家的事跡,制作“因果關系卡片”。利用“因果關系競答”教學法,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問題的關鍵環節,觀察現象與提出問題的邏輯聯系,以及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激發和培養小學生從周圍世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
教學準備:
利用撲克制作“因果關系卡片”。每張卡片的大小象撲克牌一樣即可,分別為現象卡、問題卡、結果卡。本單元的因果關系卡一套共33張,其中包括現象卡、問題卡、結果卡各11張,對應教材中出現的11個小故事。將教材圖片復印后裁開,或書寫在紙條上,分成三種內容
貼在撲克上即可。
第1課時一次穿越時空的科學問題旅行
教學過程:
1.激思引趣,引入活動。閱讀教材上大科學家和我們身邊的小科學家成功探究的案例。
2.因果關系卡排序。
同學們,我們經常玩撲克。課前我們已經利用撲克制作了“因果關系卡”。這節課我們對撲克卡片排序。所有的現象卡和問題卡的內容,教材上都已經有了,結果卡的內容依次為:
A、魯班發明了鋸。
B、伽利略提出了物理學上的“鐘擺定律”。
C、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與體積的關系。
D、牛頓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E、富蘭克林發明了游泳加速器。
F、琴納發明了治療天花的方法——種牛痘。
G、王永民發明了王碼五筆字型輸入法。
H、林恒韜同學發明了充氣雨衣,獲得了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一等獎。
I、步驕同學進行了調查研究,她的科學小論文《門前的小樹為什么死了》獲得了第七屆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一等獎。
J、在科學家的幫助下,美國明尼蘇達洲的學生們開始了調查活動,他們的發現和調查數據推動了科學家對畸形青蛙的研究,也引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K、陳凡同學發明了抓魚手套,獲得了第十七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的學生按照順序讀書上的故事。
第2課時我也能當科學家
教學過程:
1.因果關系卡競猜
指名讀游戲規則,然后將全班分為4—6組。
a、將混合好的卡片,均分給各組;
b、各組閱讀、討論卡片內容,然后各持卡準備回答;
c、各組依次宣讀本組“現象卡”。每宣讀一張“現象卡”,其它各組成員(有時是本組成員)應立即找出相應“問題卡”及“結果卡”并宣讀(注意,通常每一現象卡含有2—3張相同“問題卡”、和“結果卡”。
d、待各組“現象卡”宣讀完畢后,按照其每個現象的因果關系重新分組,各組重新宣讀本套“問題卡”、“結果卡”。討論它們的因果關系。
e、計分方法.各組起始分100分,進行搶答,答對加20分,若不能正確地找到相應的“結果卡”、“原因卡”及“實例卡”應倒扣10分。搶答結束,統計各組的各分,對該次活動的優勝者給予獎勵。
2.回顧與反思
在本學期的學習過程中,令自己驕傲的“觀察與提問”的經歷是什么?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3.作業
填寫書上85頁的內容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范文4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流程與方法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流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學習重點】
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流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學習難點】
觀察螞蟻流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學習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學習流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范文5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流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學習重點】
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學習難點】
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學習準備】
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學習流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