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簡短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小學科學教案簡短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小學科學教案簡短,方便大家學習。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
2、能夠在多個題目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題目。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于對四周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題目。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題目的看法。
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四周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回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預備:按組預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布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么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四、小結
板書設計3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2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斷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教師演示:有窗簾的教室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引導語:對于光,我們都很熟悉,那么對于光,我們都已經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關于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游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產生的,親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條件?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3、關于“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嗎?
2)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現自學科學書第25頁,看看是否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后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匯報,交流實驗發現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5、回顧和總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么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4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紙、放大鏡、小盆子、小瓶蓋或小木塊,搭"橋"用的小紙條,記錄用的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能畫一只大螞蟻嗎?讓我們仔細觀察觀察螞蟻吧!
二、觀察哪一只螞蟻。
1.選擇觀察瓶里的螞蟻,還是放在白紙上的螞蟻?
2.選擇瓶里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選擇白紙上爬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
三、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觀察,既能看清楚,又不會到處亂爬?
2.用什么辦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辦法可以使螞蟻不亂爬?
3.在盆子里倒一點水,水中央放一個小瓶蓋或小木塊,讓一只螞蟻爬到瓶蓋上。螞蟻只能停留在瓶蓋上,不能到處亂爬了。不過,用什么辦法讓螞蟻爬到瓶蓋上去呢?
四、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1.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
2.分發放大鏡觀察螞蟻。注意控制觀察時的呼吸,別吹走了螞蟻。
五、討論螞蟻身體的特點。
1.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2.和蝸牛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3.和蝗蟲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六、試一試。
1.看看瓶蓋上的螞蟻的行動,試著解釋螞蟻怎么不到處亂爬了。
2.如果再放一個瓶蓋,在兩個瓶蓋上搭一座"橋",猜猜螞蟻會怎樣?
3.試一試。
4.怎么解釋螞蟻的反應呢?螞蟻想家了吧?如果把螞蟻放在教室地面上,螞蟻能找回自己的家嗎?
七、送螞蟻回家。
這些螞蟻原來住在什么地方,我們就把它們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中,請別忘了送小動物們回家,讓它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環境中去。在送小動物回家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有新的觀察發現呢!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據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分類;
知道兩種滑輪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到科學數據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器材:兩種滑輪裝置、滑輪在生活中的應用圖片或課件、有關電梯的資料等。
分組實驗材料:各種各樣的滑輪、鐵架臺、彈簧秤、繩子、曲別針、重物、實驗記錄表等。
2、學生準備:每組準備牢固的繩子5米左右和兩根結實的木棍。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觀察滑輪。
1、談話:每天早晨,我們學校都要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你知道國旗是怎么樣升到旗桿上去的嗎?
2、講述:你有沒有注意到旗桿頂上有一個小小的裝置?——那就是滑輪(板書:滑輪)。
3、提問:滑輪是一種怎么樣的裝置呢?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滑輪,讓學生觀察,尋找結構上的特點。
4、交流討論:
滑輪形狀——像輪子,輪子上有槽。輪子可以在軸心上轉動。輪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鉤子。
5、小結:滑輪是用來提升物體的一種簡單裝置。它實際上就是一個繞了根繩子的邊上有槽的輪子。它可以圍繞中心的軸轉動。
6、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輪?
教師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輪的圖片或生活場景。
7、使用滑輪有什么好處?滑輪到底有什么作用?讓我們繼續學習。
二、了解滑輪的分類及作用。
1、出示兩種滑輪裝置,教師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問:在用滑輪提升重物時,兩個滑輪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們分別是什么滑輪呢?
2、閱讀教材第6頁上半部分的內容,了解兩類滑輪的名稱和結構:定滑輪和動滑輪。
(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隨著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3、我們通過滑輪提升物體的過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來有沒有變化呢?學生提出假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書寫部分假設。
4、分組實踐活動:
⑴各個小組根據提供的滑輪、重物等分別做成定滑輪和動滑輪。
⑵實踐操作,研究兩種滑輪在提升重物時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輪的作用”實驗方案
實驗方案
實驗題目:研究定滑輪的作用
實驗器材:定滑輪(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細繩、鉤碼、鐵架臺、彈簧秤、直尺、筆和記錄紙。
預測:可以省力。
實驗過程:
1、將滑輪固定懸掛在鐵架臺上,將細繩穿過滑輪。用兩個鉤碼懸吊在細繩的一端,而另一端鉤上彈簧秤。
2、記錄鉤碼的質量和彈簧秤拉力的讀數,記錄在表格內。測量鉤碼提升的距離和彈簧秤下拉的距離并記錄下來。
鉤碼的質量牛頓鉤碼提升距離厘米
彈簧秤的拉力牛頓彈簧秤下拉距離厘米
結論結論
實驗結論:
5、交流實驗現象,匯報實驗收獲。
6、分析實驗數據,討論: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各有什么作用?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定滑輪動滑輪
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可以省力
7、為什么兩種滑輪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桿和平衡原理來分析一下定滑輪和動滑輪分別屬于什么杠桿類型嗎?解釋一下為什么使用定滑輪不能夠省力,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
(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定滑輪是等臂杠桿;動滑輪是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杠桿。)
8、講述:定滑輪和動滑輪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實際上單獨使用很少,應用的時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變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揚長避短,這樣就組成滑輪組。(出示使用滑輪組的場景)預測一下:滑輪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戲體驗,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布置游戲活動:
⑴游戲工具:兩根結實的木棍、8米長的繩子
⑵游戲目的:通過活動和游戲讓學生體驗滑輪組的力量,了解滑輪組的連接方式。
⑶游戲人數:3—4人組成一組,共同進行活動。
⑷游戲方式:
A、將繩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將這根繩子繞過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繞過第二根木棍。
B、請兩位同學站在距離一米遠的地方站穩,并握緊木棍。
C、第三位同學小心地拉動繩子的另一端。
觀察并體驗:結果怎么樣?
2、組織討論:
⑴當你拉動繩子時,其他兩位同學能夠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動嗎?
⑵如果把繩子再繞木棍一圈,結果會怎么樣?再繞一圈呢?
⑶繩子纏繞繞的圈數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關系嗎?
3、拓展研究活動:
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圍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輪?他們分別發揮著什么作用?
四、課外拓展研究。
1、課外探究:升降電梯的秘密。
2、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滑輪裝置。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于辨識實驗的準確性;小組內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點】簡單設計對比實驗,描述并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3個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張實驗記錄表。
給每個學生的材料:一張維恩圖。
【教學過程】
一、設計流動比賽
1、回顧上節課學習的主要科學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節課的維恩圖)
水會流動,油會流動,它們流動的快慢一樣嗎?
2、其他液體也會流動。比如洗潔精,這也是一種液體。(師出示三種液體)這三種液體流動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你們推測,誰會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辦法證明?
師引導:如果要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進行一場公平的液體流動的比賽。
4、設計“流動比賽”的方案,小組內成員交流:怎樣做才能保證流動比賽是公平的?哪個方法,為什么?討論后確定一個比賽方法。
5、全班交流比賽方法,圍繞“保證比賽的公平、可行”進行討論,鼓勵生生質疑,完善比賽規則。
二、實驗、思考
1、請小組成員根據自己選擇確定的方案進行流動比賽,并記錄。(師要提示學生重復做幾次實驗)
2、全班交流,匯報,包括:一共進行了幾次實驗,實驗的結果如何,每次實驗的結果都相同嗎,大概是什么原因導致實驗結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體的流動快慢跟什么有關?
三、液體、固體比較
1、師讓學生關注以板書的水和食用油的維恩圖記錄,明確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點,并思考洗潔精是否同樣具有這些特點。
2、小結:三種液體的相同點,固體具有嗎?固體和它們相比,有哪些不同?師生討論交流,完成固體和液體比較的維恩圖記錄。
3、討論交流,對于“水是怎樣一種液體”,我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結構特征等。(這樣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發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8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流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學習重點】
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學習難點】
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學習準備】
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學習流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情況下占據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體積脹大
空氣熱脹冷縮
受冷體積縮小。
小學科學教案簡短篇10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我們周圍充滿著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
細心傾聽周圍的聲音。
教學難點:
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教學準備: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釘子、收集一些關于聲音的各種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二、探究內容:
(一)傾聽周圍的聲音
1、打開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二)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
1、介紹音叉:一種發音樂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的。
2、教師演示實驗1:出示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發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教師演示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兩個聲音有什么不同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著用高、低、強、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教師演示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圖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擊打,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
三、課后總結。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教師演示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教師演示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