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電子版
教案是教師為每節課制定的教學方案,其中包括每節課的重點、難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等內容。要怎么寫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電子版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電子版,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電子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梁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
(2)通過討論“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通過本節課,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活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從而對戊戌變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奔走呼號,宣傳變法,投身改革,要求維新變法。應該學習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們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處理方法:運用多媒體投影、圖片等直觀手段,從康、梁的活動入手,講清公車上書的情況。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方法掌握“百日維新”的內容。
法的內容:哪些觸及頑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分析支持維新變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維新變法運動的社會基礎,引導學生從力量對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理解變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組學導,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滲透點:
(1)用不同形式總結本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訓練學生根據史實,掌握論從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學設備:
(1)多媒體教學設備。
(2)衛星接收的教學資源,中央電教資源庫資源。
(3)光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小組內學生分工收集,處理有關資料。
(2)學生預習本課,做小報、結構圖,分角色表演來總結本課。
(3)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自我教育。
二、新課講授:
出示圖片《黃海激戰》,出示視頻《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感到恥辱,義憤填膺,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呼吁變法圖強,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富強。)
假設:我們都生活在19世紀末這個動蕩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總結:和同學們一樣,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今天我們就學習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電子版篇2
[課標內容]
(1)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實。
(2)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了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美建交的經過,分析其重大意義,提高學生分析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搜集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另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國合法席位恢復后在聯合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重大意義。
(2)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及閱讀課文有關內容,了解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美關系發展的情況,認識中美建交的重大意義及中美關系發展曲折復雜的原因。
(3)閱讀課文,了解我國新時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的特點及外交活動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中美建交,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
(2)新時期,中國外交方針的調整適應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認識維護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提高綜合國力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為人類進步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美建交和新時期外交新局面的開創。
難點: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教師講述及問題討論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什么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成了世界各國相互了爭與生產共處的堅實基礎,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政府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取得了許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導入新課
一、另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美國阻撓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2、中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其意義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訪華及上海《中美聯合公報》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三、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1、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2、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結]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活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為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力量。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必將對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做出更大貢獻。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電子版篇3
教學目標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的原因及興中會成立的時間與地點;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華興會、光復會的建立;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的時間與地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同盟會的性質;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通過孫中山等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順應了時代潮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通過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
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成了時代主流,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等人為振興祖國,站到了時代的前列。通過教學,啟發學生繼承和發揚這些先進人物的愛國傳統、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外來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前仆后繼、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又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史。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這種斗爭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近代的光輝一頁。這場以武裝起義為特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同中國近代以前的歷次革命斗爭和探索救國道路相比,都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經驗教訓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具體可以分為興起(1894年~1901年)、發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敗(1912年~1913年)四個階段。本節課所述事件主要發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與發展的階段。
重點分析:
⑴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的背景在于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威脅,像一個可怕的陰影,籠罩在人們的心頭。同舊式的舉人秀才不同,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已經懂得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對帝國主義的壓迫有敏銳的感受,有比較強烈的愛國心。當時不僅國內學堂紛紛成立,而且,出國留學成為一種風氣。掀起了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熱潮,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大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對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⑵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中國同盟會成立后,明確宣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其中,建立中華民國和平均地權的提出,是同盟會和它的領袖孫中山的偉大貢獻。在同盟會成立以前,歷來主張_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復明朝或者建立漢族帝國為口號。1894年興中會所提出的綱領中有建立合眾政府一條,但不如同盟會所提的明確。同盟會成立以后,建立民國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來,建立漢帝國的話從此很少有人再提。
它的重大意義在于它的組織形式、組成人員的成份和它的綱領,說明它既不同于舊式的會黨或秘密結社,也不同于成立前的各省區的革命團體。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難點分析
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三民主義的關系
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教法建議:
關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宣傳家,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都是個性鮮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學生略做準備,在課堂上給大家講述這三位宣傳家的事跡,同時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和同學的講述具體歸納出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內容,培養概括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關于“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既要了解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組織來源等基本信息,同時更需要明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所具有的重大歷史意義。教師應就它的組織形式、組成人員的成份和它的綱領展開講解,使學生明確同盟會與過去的一系列革命團體不同而成為革命政黨。
關于“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三民主義的關系”這是學生感覺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的地方,作為初中學生,教師要注意不要講的過于艱深,只要明確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能夠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綱領和民族、民權、民生主義正確對應,稍作了解即可。
教學設計思想
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用配套課件實行以講為主的多媒體綜合教學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提供的網絡型課件,進行網絡教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教學難點:同盟會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是什么?中外反動勢力對人民的鎮壓與搜刮,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他們逐漸地認識到要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必須_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一場偉大的推回清朝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開始了。它是怎樣開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孫中山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展示孫中山像、介紹生平)他從27歲開始由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成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從此開始走上_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革命道路。
1、興中會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孫中山到檀香山,在那里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把“驅除繼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作為革命綱領。要求會員為_清政府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斗爭。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興中會成立后,立即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
2、孫中山派陸皓東等籌劃廣州起義
孫中山派陸皓東在廣州組織革命機關,準備發動起義。但是起義還未發動被廣東官方發覺。陸皓東等人被捕遇害。孫中山幸免于難,但清政府命令通輯孫中山。孫中山并沒有因此次起義失敗而氣餒.他斷發改裝流亡國外,考察日、美、英各國社會情況,發展革命組織,準備再次發動起義。
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辛丑條約》簽訂以后,使許多進步的中國人對帝國主義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的關系,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首先覺醒的是知識分子。他們大力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
1、上海、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
上海的新興工業比較發達,日本的東京是中國留學生的聚居地,成為革命宣傳的中心。
(展示有關圖片)革命知識分子通過這些刊物發表文章,翻譯書籍,大力鼓吹革命,抨擊清政府,宣傳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義,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作了思想準備。(看教材中有關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的圖象、生平及他們宣傳革命思想的內容并讓學生思考:“他們宣傳的共同點是什么?”)他們宣傳的共同點是_清政府,建立共和國。
2、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保皇派諸流把光緒皇帝說成是前所未有的“圣明君主”,要人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章炳麟針鋒相對寫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提出革命是除舊布新的良藥,合眾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這篇文章是當時傳誦的名作。文章在《蘇報》上發表。
3、鄒容的《革命軍》
鄒容19歲時寫成《革命軍》一書,這本書雖只有兩萬字,但充滿熱情,書中高唱革命的贊歌,主張用革命來_清朝的統治,求得中國在世界上的獨立地位。魯迅曾說:“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
4、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
(閱讀課本中《猛回頭》摘錄,思考作者在這里宣傳的是什么思想?)作者在這里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質。在書中宣傳要驅逐外國侵略者,恢復民族主權,_清政府。這兩部書出版后,成為革命派極為重要的宣傳品。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許多革命分子將它秘密翻印成千上萬冊,廣為流傳。毛澤東少年時代在湖南家鄉也曾受過陳天華小冊子的影響。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各種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組織紛紛建立,并終于在1905年8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這個時期成立的革命團體與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相比,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成員以知識分子為主,不同于興中會的以華僑為主體;(2)成立于國內(長沙、上海、武漢等地),不同于興中會成立在國外。這些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這些革命團體猶如革命的火種在各地點燃,為以后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為革命成燎原之勢準備了條件。
1、華興會、光復會
(展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的表格,由學生介紹華興會、光復會的大致情況)問:這些革命團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什么?學(_滿清統治,恢復中華。)這就為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成立奠定了基礎。(展示有關圖片)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
2、同盟會的成立1905年8月東京
為推動革命運動更有力地向前發展,1905年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的成員于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展示有關圖片)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驅除繼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展示)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4、同盟會的性質
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問:為什么說中國同盟會是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看課本有關內容)①有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②有以孫中山為首的領導機構。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還選舉產生了議事部、司法部、執行部,建立了領導機構。同盟會總部設于東京,下有國內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國外華僑中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國內支部下按省設立分會,并且推定分會負責人。③中國同盟會創辦機關刊物《民報》,作為宣傳革命的機關刊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人一個新的階段。
5、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概括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展示)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小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滿面瘡瘦、遍體鱗傷,疾根在于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結合,”從而孕育了中國民主革命。孫中山站在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前列,章炳磷、鄒容、陳天華宣傳倡導_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同盟會闡發的三民主義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
板書設計: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1、興中會的成立(1894)
2、孫中山派陸皓東等籌劃廣州起義
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1、上海、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3、鄒容的《革命軍》
4、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
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華興會、光復會
2、同盟會的成立(1905)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4、同盟會的性質
5、“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電子版篇4
一、教材分析
中華民族在20世紀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巨變,是中國近代化艱難起步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它-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此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從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來看,洋務運動的歷史功績是為近代化留下了雖然菲薄卻又極其珍貴的物質遺產,維新派的歷史功績則是為近代留下了雖然曇花一現卻影響深遠的政治遺產。這樣,中國早期近代化進程的艱難和曲折,成為呼喚辛亥革命到來的社會要求和強大動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則為辛亥革命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條件。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的革命洪流洶涌澎湃,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相繼爆發。
本課的主線可以歸納為:準備——爆發——結果。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終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本課的重點是辛亥革命:通過了解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及其革命綱領,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質;通過了解中華民國建立前后的斗爭歷程,進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課的難點是如何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深遠,如何通過史實總結出來,這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這些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二、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平時喜歡競爭,民主氣氛比較濃,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們的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本課根據課標的要求有兩個層次:一是知識層次,二是運用層次。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對知識層次的東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決,像“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這個要求,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提取教科書中提供的各種信息,學會自主學習。而對于“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這個第二層次目標,則可讓學生通過課外查找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探究的方式去實現。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學習小組的解說、討論活動,讓學生學會交流學習體會,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3、教師在課堂上內,采用播放有關音像資料,創設情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或引起學生共鳴。教師就有關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討論,使學生真正有感而發,最后達成共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采用小組為單位,競爭回答課堂提問,以積分的形式評出本課“學習小組”,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集體榮譽感。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概括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制作歷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情況,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課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孫中山進行的主要革命活動;巧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查找有關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和運用史料支持觀點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一代偉人“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繼承他“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偉業;使自己具有胸懷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精神和競爭精神,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1、網絡平臺教學法:知識容量大。
2、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比較適合學生的課堂活動,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比較自然地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滲透情感教育。
3、問題教學法:根據初中學生具有好勝和集體榮譽感的特點,課堂采用小組競賽形式,大部分問題的回答都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較好。
4、講述和競答法:講述歷史小故事和問題競答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
五、教學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學生按小組收集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有關故事(可根據課文內容的先后順序,各小組抽簽分別準備)。
2、教師提出思考題:20世紀中國有哪三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有何歷史意義?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這個思考題是各個小組都要準備的,并且要盡量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史料。
3、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網站、書籍名稱等查找資料的途徑。
4、學生課前明確分工,選出組長、發言人,主動查找資料,收集圖片、照片、音像資料、文字資料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編寫解說詞、制作課件等。組內交流,以便于上課時,能快捷調出所用資料;同時,要設計多種表達方式來歸納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編演歷史劇小品。
5、在準備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分配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從中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出示孫中山的畫像及播放電影片斷《辛亥風云》。
設問:同學們知道孫中山的哪些事跡?孫中山為何被稱為“國父”?為什么說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讓我們帶著疑問走進孫中山的青少年時代,了解歷史的真知。(板書課題)
(設計理念:以歷史故事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學習新課
(1)故事擂臺:
學生活動:組內指定專人講述、專人協助播放圖片、多媒體影音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動性。
第一組:講述青少年時代的孫中山、孫中山棄醫從政的故事。
(教師點評:這些史實說明青少年時代的孫中山就樹立了胸懷大勇的風范)
第二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講述“孫中山上述李鴻章”的故事,講述興中會的成立、同盟會的成立等。
(教師點評:這體現了孫中山“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
第三組: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的故事,其中主要是武昌起義的故事。
(一邊播放武昌起義的錄象,一邊講述起義中的歷史情節,烘托氣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網絡展示“武昌起義后形勢圖”,讓學生找出宣布獨立的省份,并圈出來。
第四組:中華民國建立的故事,如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統帝退位等。
在講故事時,教師要著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歷史事件:
創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最先采取武裝斗爭的革命方式——資產階級革命
創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旗幟?或問:為什么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設計理念:學生要參與表達,要注意交流過多或過少的不足。)
引導學生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舉出孫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跡(可用表格、圖示或列舉法)。
1894年,創立興中會
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
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
1905年,創立同盟會
1906年,發表三民主義
1906—1911年,革命黨人在其影響下發動了多次起義
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問題競答
孫中山的名字從何而來?孫中山棄醫從文值得嗎?什么事件使孫中山意識到救中國只能用武力-清朝?這一事件發生在哪一年?同年發生了什么戰爭?當時孫中山幾歲?為什么說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面性的資產階級政黨?武昌起義發生在哪一年?這一年是農歷什么年?中華民國是哪年成立?哪年哪個皇帝下詔退位?民國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華民國第一位臨時大總統是誰?中華民國-了什么政權?它又是如何鞏固政權的?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有何關系?
(設計理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進一步了解和鞏固基礎知識。)
教師加以小結和點評:
1、組織規模、領導機構、政治綱領、機關刊物等方面分析,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同盟會。
2、孫中山領導下,革命黨人愈挫愈奮,一次次的武裝起義,最終推動武昌起義的爆發,武昌起義的成功,中華民國才得以于1912年成立。
3、要充分利用課本中“武昌起義形勢圖”,說明武昌起義后全國大部分省份已脫離清政府,標志著清政權已土崩瓦解。強調這里的獨立是指脫離清政府的統治,不是從一個國家分離出去。
4、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環節。
(3)組織討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了?
(設計理念: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極大推動了中國人民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使帝國主義再也無力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它為民族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辛亥革命也是亞洲革命風暴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辛亥革命說成功,也行;說失敗,也可以。理由充足即可。之后,教師總結: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并沒有真正實現民主共和,三民主義也沒有實現,中國依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辛亥革命最終是失敗的。
3.課堂小結學生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之后,教師總結:辛亥革命的先輩們為之奮斗、為之獻身的理想,今天已成為現實,辛亥革命先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正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推向前進,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和豐富的思想資源,成為激勵后人繼續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動力。以此加強對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5.板書設計
第8課辛亥革命
一、準備:孫中山創立同盟會
二、爆發:武昌起義
三、高潮:中華民國的成立
六、評價
本課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大容量資料的優勢,向學生展示有關辛亥革命的各種歷史材料,以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并派代表陳述交流本組對辛亥革命的看法,能很好地解決難點。
七、教學自我反思
第一,歷史學習要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應該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尋找適合的切入點。
第二,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第三,形象的材料,會使學生更貼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