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篇1
一、教學內容分析
1.內容與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涉及本節的內容標準是“理解功率,關心生產和生活中常見機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義”。要求學生理解功率的概念,會進行功率的計算;會分析汽車發動機功率一定時,牽引力和速度的關系;嘗試自己設計實驗,測量人在某種運動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很廣,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富有實際意義。發展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本節課的教學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學習物理研究方法,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讓學生體會用比值方法來建立一個新物理概念。機車起動過程的分析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認識物理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綜合運用動力學知識和功率概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設計測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實驗,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2.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體驗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功率的實際意義,理解功率概念。
(2)從功率概念的定義,體會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與力和速度的關系。會利用功率的兩個公式來解釋現象和進行計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時功率、額定功率、實際功率區別和聯系。
(5)具有敢于發表自己觀點,堅持原則,善于合作的良好習慣。
3.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難點是理解功率與力、速度的關系,瞬時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計算。
二、案例設計
(一)新課引入
問題: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身邊生活尋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機械與人或畜力做功的差異。)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人們十分關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機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產事例、工作場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圖片。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通過多媒體手段更生動地展示這些畫面和情景,使學生對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為形象和具體的認識,從而為建立正確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事例:①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磚塊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樓頂上,起重機和搬運工相比,起重機要比工人快得多。③從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樓(如8層),乘電樓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舉生產、生活中發生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功率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無處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說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有關事例,形成初步共識:人們選用機械來做功時,不僅要考慮做功多少,還要考慮機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機做功比人快;大卡車比拖拉機做功快;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車比搬運工人做功快;抽水機比轆轤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通過一個實際問題,具體數據,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樓建筑中需要搬運一批磚頭到一高層上,在搬運磚頭過程中,起重機和搬運工人的生產記錄情況如下表所示:
師:不同的機器或物體做功有快有慢,如何來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請同學們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物體做功快慢?討論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預測學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選擇相同時間,比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選擇做相同的功,比較做功的時間長短,時間長的,做功就慢。
③類比“速度”的定義方法,用做功和完成這些功所花的時間的比值來定義“功率”。
說明: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可能有問題或不完整,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補充完善自己的認識。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類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義方法,體會比值法定義功率概念。
(二)新課教學
1.功率
(1)定義式:物理學上用物體所做的功W與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t的比值,作為在該時間內物體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P=W/t
(2)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單位:教師請一位同學正確地說出公式中各個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單位。
P:功率,單位:瓦(W),常用單位還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單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時間,單位:秒(s)
單位換算:1kW=1000Wぃ盬=1J/s
(4)功率是標量,功率表示做功過程中能量轉化的快慢。
(5)討論與交流:
小實驗:把一枚硬幣放在書的封面上,打開書的.封面形成一個斜面,并使硬幣開始下滑。請同學仔細分析一下,在下滑的過程中硬幣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負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傾角增大,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傾角增大時,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較不同傾角時的功率,應注意硬幣開始下滑處的高度應相同。討論功率時須指明哪個力的功率。②實驗的分析討論,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個力的
平均功率。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義式,在理論上進行的推演,使思維更加嚴密。
(6)認識一些常見機械做功功率
①汽車發動機:5×104W~15×104W ②摩托車約2×103W ③噴氣客機約2×108W④火箭的發動機約1×1013W ⑤人的平均功率約1×102W,優秀運動員短時間內的功率可達1000W ⑥人心臟跳動的功率1。5W左右 ⑦萬噸巨輪106W以上 ⑧藍鯨游動的功率可達350kW等等。
2.功率與力、速度的關系
思考與討論:一部汽車載重時和空車時,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駛,試討論這兩種情況下汽車的輸出功率是否相同?為什么?
預測學生會回答:
①載重汽車與地摩擦力較大,牽引力也大,由于行駛速度一樣,故相同時間內,載重車的牽引力做功較多,所以載重汽車的輸出功率較大。
②載重汽車行駛得比空車慢,因此功率較小。
③載重汽車比空車費力,因此載重車的輸出功率較空車時要大些。
說明:上述分析討論的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功率與力和速度有何關系。學生分析可能會出現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師要參加到學生的討論分析中,幫助、啟發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正確的回答應是①)。教師根據課堂需要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如汽車在上坡和下坡時功率、速度和牽引力會怎樣變化?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牽引力的功率。(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功率定義式進行推演,培養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篇2
教學過程:
一由已做實驗引入新課
1、請學生交流做“熱牛奶與冷牛奶哪個先結凍”的實驗經過與結果。
2、師:有一個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樣的實驗,但他所得出的結果卻一次次遭到否定與譏諷,在這樣的情況下,姆潘巴是怎樣做的呢?
3、引出課題,齊讀
二、閱讀感受
(一)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朗讀課文,思考:姆潘巴是個怎樣的學生?
2、全班交流對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讀感受
自由讀課文,思考:姆潘巴在整個事件中碰到了幾個他意想不到的問題?
交流(根據學生的討論,隨機組織教學):
1、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讓他驚愕不已
1)朗讀體會,姆潘巴為什么“驚愕不已”?(從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這一反常的現象)
2)齊讀思考: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善于發現)
2、初中、高中的老師對這一問題的否定和譏諷,讓他想不通
1)默讀想象:當老師相繼否定和譏諷他的發現時,姆潘巴的表現如何?
2)交流
3、大學教授雖然回答不出這個問題,但肯定了他的提問,并以實驗證實了姆潘巴問題的確存在。
1)朗讀,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氣”?姆潘巴為什么“鼓足勇氣”?他在博士提問時會想些什么?
2)當證明姆潘巴的現象屬實時,他的心情怎樣,會怎樣想?
3)交流
師:從一次意想不到的.實驗中看出姆潘巴是一個善于發現的人,又從他的問題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譏諷時,你又看出他是個怎樣的學生?(勇于提問努力探索)
4、最后,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發現這個“姆潘巴問題”還真是個世界難題,需要進一步探索。
(三)復述課文
根據姆潘巴在整個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問題,請同學們進行創造性復述。
(四)質疑問難
小組選擇方式讀課文,還有哪些問題你想提出來?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三、拓展延伸
1、談談生活中“我的發現”和“我知道”
2、頒發“小博士”獎章
3、學生推薦有關方面的書籍
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自主擴大識字,并復習鞏固已識的生字。
2、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中學生姆潘巴善于發現,勇于提問,并努力探索的事情。能在閱讀中學會發現問題,并想法解決問題。
3、在閱讀中積累有關詞語。
4、能聯系生活,根據查找到的相關資料,向大家宣傳生活中的科學常識。
5、培養探究意識,并能大膽提問,養成質疑習慣。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篇3
【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
2.了解沸騰現象,知道什么是沸點、沸騰的條件。
3.知道蒸發可以致冷。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汽化現象。
2.通過探究活動了解液體沸騰的溫度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樂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學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熱水、燒杯、鐵架臺、溫度計、酒精燈、石棉網、紙蓋。
【教學過程】
一、引入b課
老師用棉紗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寫幾個字,不一會兒,字跡不見了,引起同學們的思考。
二、進行新課
1、演示。
2、教學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
3、實驗“探究水的沸騰”
[提出問題]:我們把水燒開稱為沸騰,請同學們來說說你所見到的、感受到的沸騰現象?
[猜想和假設]:
[設計實驗]:正確選擇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燈(加熱)、燒杯(盛水)、燒杯蓋(防止熱散失)、鐵架臺(支撐燒杯)、溫度計(測水溫)、石棉網(燒杯受熱均勻)。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記錄下來。
[分析和論證]:將實驗數據進行處理,作出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圖象。
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說明,使學生較好地了解沸騰的特點,知道沸騰的條件。
[評估]:讓學生回顧操作,評估探究的各個環節,你認為這些探究還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請提出來,最好能說出改進的措施。本實驗可能因使用的溫度計質量問題,以及本地的大氣壓影響使測出水的沸點不是100℃,可結合小數據括號中的“在標準大氣壓下”作簡單說明。
4、教學沸騰相關知識
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與大氣壓強有關。沸騰的條件:達到沸點和繼續吸熱。
5、學生自學課本第88頁的科學世界《不燙手的“開水”》并回答問題。
6、回憶童年。
回憶小學時科學課上“紙鍋燒水”的實驗,結合剛才所學的知識,說明紙鍋為什么不會燃燒并且還能將水燒開?
7、討論。
8、教學蒸發相關知識
①蒸發的概念及特點。②體驗蒸發制冷的作用。③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9、試一試。
三、小結
比較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掌握汽化的兩種方式。
四、作業布置
課本91頁第3題,第92頁第4題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重、難點:
掌握光的折射規律的內容。
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學器材:
激光源、透鏡、水、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種介質,就會在介質表
面發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線。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明確兩個力同時作用在物體這一問題的處理方法。在這節課的學習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尋求合力與分力關系的過程中被深度應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普遍遵循的法則,而矢量運算貫穿高中物理始終,用“圖形”表示物理量之間關系的方法,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新方法。因此,該節在教和學兩方面都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實驗、物理模型、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應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訓練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和諧發展。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對“力”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學習,對“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知識儲備。然而,腦中根深蒂固的標量運算對學生學習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種負遷移,對力進行合成時,照搬標量運算的方法來應付,而矢量運算使用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對于學生初次學習而言比較抽象,且涉及幾何和三角等數學知識,感覺有難度。學生在初中所學的二力平衡為標量代數運算,要想直接過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矢量運算,思維階梯跨度較大,在認知水平上是一次質的跨越,很難要求學生一次轉化完成,這些都給本節課的教學帶來了困難。
三、設計思想
依據本校實際教學條件和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實施中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由于本節課比較抽象,但實驗比較直觀,易于得到實驗結論,我準備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組討論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主要教學環節如下表:
環節
內容
作用
一
情景創設
建立共點力、合力與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體驗等效替代的思想
二
設問:互成角度的兩個分立如何求合力?
提出探究活動的問題
三
學生探究活動
通過傳統實驗和DISlab數字實驗共同完成
通過探究,得出平行四邊形法則
四
實例分析,強化概念
初步應用平行四邊形,加深理解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含義和使用方法,會用它求兩個分力的合力。
過程與方法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1.通過合力與分力概念的建立過程,體會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探究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合力方法的過程,體會邏輯和實驗相結合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研究的樂趣和社會價值。
2.體會科學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學重點:
1.合力與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關系。
2.平行四邊形定則及其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探究過程及其結論。
五、教學用具
1.實驗器材:木板、白紙、圖釘(若干)、橡皮條、細繩套(兩根)、彈簧秤(兩只)、三角板、鉛筆;
2.計算機、實物展示臺等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DIS-lab設備;CAI課件
六、教學流程圖(略)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引 入 新 課
由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
為學生更好地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
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合力和分立
學生活動:兩個女同學共同提起水桶和一男同學單獨提起水桶。
學生通過觀察,學會對信息的分析﹑加工
學習
相關
概 念
結合以上實例,提出下面問題
問題1:兩位女同學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與男同學一個力的單獨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嗎?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分析總結:兩個女生的作用效果與一個男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力是可以等效的。許多這樣的實例就表現在我們身邊,稍微留心便會發現。
學生學會對信息歸納總結。
在上面列舉的實例的基礎上,教師給分力與合力﹑力的合成下定義并板書。
1.分力和合力: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另外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另外幾個力叫做這個力的分力。
2.合力和分力是一種等效替代的關系。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或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進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思想,為本節實驗設計的原理打下基礎。
提出問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題、猜想與假設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既然合力與分力可以相互替代,那么它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數學知識1+12是否可用于已知兩個分力求其合力呢?
請學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老師的猜想:合力等于各分力之和?
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老師的猜想不對,就此反問那你覺得應該是什么關系?你有什么方法推翻我的想法?你的猜想是什么?怎么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去驗證你的猜想?
敢于猜想和假設,
增強探索意識。
實 驗 探 究
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設計該探究實驗。
先投影實驗器材:方木板﹑白紙﹑彈簧秤(兩個)﹑橡皮筋﹑細繩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套(兩個)﹑鉛筆﹑三角板﹑刻度尺﹑圖釘(5個)。[來源:Z__k.Com]明確探究問題:
1.如何求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分力的合力
2.如何求相互垂直的兩個分力的合力
3.如何求互成任意角的兩個共點力的合力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篇6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有兩條主線,一是以活動為主線,創設物理情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探究體驗熟悉聲音的三種不同特征,二是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聲音的特征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為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都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采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演繹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
1.通過體驗、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
2.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速度的測量。
【學情分析】
1.學生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
2.學生對聲音較為熟悉,而對其特征、規律缺乏認識。
3.學生的直觀感性思維較好,而對音調、音色等的抽象思維不夠。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經驗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和聲速。
2.借助探究活動增強體驗,培養能力、學會思維與合作。
3.通過過程感受激發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創設情境,引發心理需求
1.播放音樂(千差萬別的聲音)
2.這些聲音有何不同?
(生):聽音樂、描述感受
二、活動
1:探究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師):創設問題,引發表現欲和求知欲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以打鼓為例)
1.鼓聲是怎樣產生的?
2.怎樣能顯示出鼓面的振動?
3.要使鼓聲更響些,你會怎樣做?
4.鼓聲的強弱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5.怎樣做能顯示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生):首戰告捷,獲得心理滿足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并解說:示波器顯示聲音的強弱
三、活動
探究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師):創設情境,引發探究,激發學生自我發現,追求過程和方法體驗
問題設置、過程引導:
1.你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嗎?
2.用一張硬紙片撥動梳子,怎樣做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3.聲音的高低不同時,梳齒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4.猜想: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什么關系?
5.怎樣檢驗你的猜想?
(生):感受過程,抽象思維,體驗知識發生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齒輪敲打塑料片、示波器顯示聲音的高低、弦樂器的音調
(生):閱讀課本(信息快遞),認知概念。
四、活動
辨別聲音
(師)(生):(樂器演奏表演、少數學生發音,其余學生閉目靜聽、識別)
1.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
2.辨別不同人的聲音
(生):閱讀課本:
(1)體驗聲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樂器發聲的波形圖。
(3)生活、物理、社會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篇7
學生剛接觸物理學習一個月,能夠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對于學習物理的方法——實驗法也比較熟悉,但是學生有計劃的實驗、有目的的觀察的能力還沒有形成,而通過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對比分析的能力并表達出來還需要進一步訓練。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需要給學生提供照相機等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的過程,通過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學會有目的觀察,并將觀察的現象表達出來。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
(2)知道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成像特點,以及相應的物體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實驗的方法驗證猜想的意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體會,了解照相機的`成像特點。
(2)學生通過對比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能描述實像和虛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制作模擬照相機獲得成功的愉悅。
(2)在觀察中增強對物理的興趣,在探索中培養科學的實驗方法,在小組合作中增強集體意識,鍛煉團結協作的能力。
(3)過自制水滴放大鏡,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三類成像情況;通過制作模擬照相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透鏡成像的感性認識。
難點:通過觀察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的像,對比、分析,歸納出他們的成像特點,并能區分實像和虛像。
教學思路: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是屬于學生的”,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我本著以活動為載體,運用教育教學形式活動化課堂教學四步模式“活動導入、活動探索、活動升華、活動延伸”,以達到“以活動促發展”的目標。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器材:真實照相機、模擬照相機、投影儀、投影膠片、放大鏡、
學生制作器材:模擬照相機,滴管、玻璃片或透明直尺(三角板)、盛水燒杯、試管、膠帶、鐵絲、卡紙、薄膜、凸透鏡鏡片。
教學過程:
活動引入:
展示故事:《誰放的火?》
既引入對上節知識的回顧又為新課打開思路。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應用到了透鏡。(進入學生活動: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間接的應用到了透鏡?)。
板書:生活中的透鏡
通過此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并且能調查學生的學情,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奠定了基礎。
活動探索:
活動一:放大鏡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我的手指被課桌劃了一下,感覺扎了一個刺,可眼有看不太清,怎么辦?
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鏡閱讀課本上的文字,進行觀察。采用自主學習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體會成像的特點,并且總結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枯燥的理論講解,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規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要求:只觀察總結放大情況。
關鍵:用光屏能收到嗎?(為下面的實像、虛像教學做準備。)
教師與學生共同總結、板書。
活動二:投影儀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放大鏡能成放大的像,給同學們的這臺儀器也能成放大的像。它的主要原件也是凸透鏡。
演示——————放大作用
學生觀察:凸透鏡位置(暫不接觸螺紋透鏡,但可觀察),介紹其構造。
演示方向變化——————平面鏡的作用———————改變光的傳播方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學生上臺:激發探索欲望。
教師提醒: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像?再次為下面教學做好準備。
學生總結:能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像
師生互動,板書。
延伸知識:使學生對投影儀、幻燈機的原理的初步認識
活動三:照相機成像探究
情境引入:投影儀能成倒立放大的像,那照相機能呈什么樣的像呢?
1、現場調查活動:
出示真實照相機,讓學生仔細觀察照相機鏡頭的形狀,使他們對照相機鏡頭有直觀的印象。
(學生在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關于照相機的知識,通過調查初知,了解他們知識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復教學,明確下一步的教學方向,也讓學生體會到做為信息源和信息發布者的喜悅和自豪,激發他們以后在這方面做的更好。)
2、實驗探究:
學生小組活動
先觀察可以在光屏上成像,了解基本原理
后拿出課前準備的模擬照相機;讓學生說出模擬照相機的制作過程。
猜想:像的情況。
再制作模型—————此活動旨在鍛煉學生的動手、協作能力。學生再次分組實驗,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
(此活動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學生結合實物觀察照相機構造及基本的使用。認識照相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來制作模擬照相機,并用自制的相機觀察室外景物。)
師生互動:總結規律。(板書要點)
(實驗觀察過后,要進行問題討論環節,促使學生對相關表象的認識深入一步,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對于實驗交流情況,教師要做積極評價,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群體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思考實踐:用自制的模擬相機替同學“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提示以一種變化的角度看待問題。
3、作品展示: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避免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仍然沉迷于作品,影響學習新知)
活動四:實像與虛像性質歸納
情境引入:我提醒了大家三次成像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思考?—————分散難點
主要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
學生比較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從不同點中初步認識實像與虛像特征和區別。
(生學習了三種生活用具的成像特點后,發現同樣是凸透鏡,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點,引起學生進一步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欲望,為下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活動打下基礎。)
活動五:自己制作凸透鏡
如果我們現在需要一個凸透鏡,但是手頭上沒有,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利用手邊的器材)————旨在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這樣的設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總結,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能力、科學探究精神、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課件篇8
教學目標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進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難點
(1)學會科學歸納。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釋一些簡單的力的現象。
教學方法
歸納法、討論、交流法
教具準備
演示實驗:鐵架臺、兩根磁棒、細線、綢布、玻璃棒、小紙屑、鐵塊、磁塊、表面涂
有一層蠟的兩個軟木塞、水槽
學生分組實驗: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我們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你能說出多少個關于力的詞語?
生甲:力量、力氣、身強力壯、力爭、力行、說服力、生產力、力圖……
師:說服力、生產力、戰斗力,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爭、力行、力圖,這里的力是表示盡力;身強力壯、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見,力這個問含義豐富。
在物理學中研究的力含義要狹窄得多,但有確切的含義,物理學中力的概念,是從大量與力相關的自然、生活、生產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來的。
板書: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節力
二、新課教學
1.力是什么?
師:在生產、生活中時常需要用力,請舉例說明。
生甲:人推車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腳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鋸鋸木頭用了力。
生丙:運動員將杠鈴舉起來用了力;推土機將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漁民捕魚拉起魚網時用了力;大象將蹺蹺板壓下去時用了力;
演示實驗:磁鐵吸引鐵釘、用細布摩擦過的玻璃棒吸引紙屑、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
師:以上的實例與演示實驗說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結論?
生甲:當人對物體推、拉、舉時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兩個物體不接觸,也存在著引力與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體對物體推、拉、擠、壓時也存在力的作用。
師:請大家閱讀課本P77加油站。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動物也可以歸納到物體之中,請你將以上實例和實驗現象共同點歸納出來。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師:歸納得很好,大家掌聲鼓勵,下面再請大家分析課本P76的6個圖景中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每個同學講一個圖景。
生甲:(a)圖中施力物體是運動員,受力物體是杠鈴。
生乙:(d)圖中施力物體是推土機,受力物體是泥土。
生丙:(L)圖中施力物體是大象,受力物體是蹺蹺板。
生丁:(c)圖中施力物體是漁翁,受力物體是漁網。
生戍:(c)圖中施力物體是拿在手中的磁棒,受力物體是懸掛著的磁棒。
生己:(f)圖中施力物體是玻璃棒,受力物體是紙屑。
師:以上幾位同學都講得很好。
板書: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實驗探究
師:請同學用手拍桌子、兩手互拍、拉橡皮筋、提書包,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學生動手實驗探究,教師巡回檢查。
生甲:用手拍桌子時,手感覺到疼。因為手對桌子有力作用時,桌子對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覺到疼。
生乙:兩手互拍時,兩手都感覺到疼。因為兩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丙:手拉橡皮筋時,感覺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這是因為手對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對手也有力的作用。
生了:手提書包時,感覺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這是因為手對書包有一個向上的拉力、書包對手有一個向下的拉力。
師:以上幾位同學都很認真體會實驗時的感覺,分析都正確,大家掌聲鼓勵。
歸納以上的實驗感覺,你得出什么結論?
生: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師:正確,歸納得很好。
演示實驗:
把磁鐵和鐵塊分別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層蠟(防止水浸入)的兩個軟木塞A、B上,讓它們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運動,說明磁塊吸引鐵塊。再固定B,看到A向B運動,說明鐵塊對磁鐵也有力的作用。還可以將A、B同時放手,看到它們相向運動。這說明了什么?
生:互不接觸的物體間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板書: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師:請同學們看課本P78,圖5—3、圖5—4,閱讀下方文字說明,可得出什么結論?
生甲:力的作用會使物體發生形變。
生乙:力的作用會使物體改變運動方向。
生丙:力的作用會使物體運動速度發生改變而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78加油站內容: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被認為它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你們可以歸納出什么結論?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師:歸納得很全面,大家掌聲鼓勵。
板書:力的作用效果:
①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②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78信息窗。
生:閱讀。
三、例題
1.懸掛在電線上的電燈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說明這拉力是什么物體對什么物體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受力物體是什么?
2.跳板跳水,運動員起跳時,要向下蹬跳板,人就騰空。為什么?
讓學生討論、解答、教師給予啟發
四、歸納小結與學習過程評估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②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師:下面每位同學對自己在本節課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五、課后練習
1.課本P79,作業1、2。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六、板書設計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節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七、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