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預先設計師生活動和教學資源,制定實施教學的具體方案。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參考,希望對大家寫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有幫助。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1

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__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后,經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空間概念。

5.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征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

教學設計

復習提問:

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

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__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39;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后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陸東岸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地的實例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地氣候條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地適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地發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

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后的地區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閱讀下列材料,結合課堂的討論,以及通過調查、查找資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地理小論文。一星期后,組織一次論文交談評比活動。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3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并說明中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形成的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來說明災害的分布狀況。

過程與方法:利用中國主要地震帶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區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圖了解我們國家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分布,結合相關相關資料了解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危害。最后發揮空間分析能力將地震災害多發區分析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這些突發性的災害發生的地點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預防,也了解我國災害分布的基本國情。

教學重點: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與危害

教學難點:災害分布規律的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列表比較法

教具準備: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中國泥石流多發區的分布圖中國滑坡易發區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泥石流來了,如何自救”

(4等高線地形圖,實線表示泥石流路線,分析,若有人正

(處于一時發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線應該選擇那一條?

(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主要的地震與地質災害及分布

板書:我國地震與地質災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師:(復習)什么是地震?產生原因?震級與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帶在?思考這些地震帶與我們國家的關系是?

總結:世界兩大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而我們國家西南處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東部沿海地區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范圍之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

師:閱讀課本相關介紹

師:讀圖“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分析總結我國地震活動的分布?

板書:

分布:1、東南的臺灣和福建沿海(屬于環太平洋地震帶)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與四川、云南(屬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4、西北陜、甘、寧和新疆地區(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師: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閱讀“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的幾次強震”來理解。

總結:人員的死亡,財產的損失,自然資源與地表環境的破壞

師:(轉折)地質災害除了地震災害還有?下面來學習一下泥石流災害,

板書: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閱讀等溫線分布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

2.說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

4.讀圖說出我國主要的溫度帶及其大致的分布。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我國一、七月平均氣溫分布圖,進一步學會判斷、分析等值線分布圖,初步學會分析形成氣溫特點的原因。

2.從一月等溫線圖上,找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3.進一步學會運用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氣溫及溫度帶的學習,進一步體會我國疆域遼闊,地區差異大的特點。

2.通過氣候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的分析,進一步明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

2.我國1月0℃等溫線的分布。

3.我國溫度帶的分布。

【教學難點】

閱讀我國一月、七月氣溫分布圖,分析概括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你喜歡旅游嗎?國慶節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現在有什么不同?(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新課)

【請你當參謀】

大連的小紅同學也很喜歡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爾濱的奶奶家過春節,你能告訴她需要準備哪些服裝嗎?姑姑說,可能還要帶她去廣州玩,她還要另外做哪些準備?

【承轉】同是春節,為什么到哈爾濱和廣州穿的衣服差別這么大呢?

【指導讀圖】我們比較一下哈爾濱和廣州兩地冬季的氣溫。(課件展示哈爾濱和廣州氣溫曲線圖)計算哈爾濱和廣州兩地1月份氣溫相差多少?

【轉折過渡】兩地1月氣溫相差近35℃,難怪兩地在衣著上相差那樣懸殊。

要了解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我國的1月平均氣溫圖。初一我們學過世界氣溫分布,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么是等溫線?同一條等溫線上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

【指導讀圖】讀“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在圖上用筆描繪出來0℃等溫線,說出0℃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2.從秦嶺----淮河一線往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漠河的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從秦嶺----淮河往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海口的氣溫大約是多少度?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約是多少度?

【概括總結】我國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從此線往北溫度越來越低,漠河的平均氣溫大約是-28℃以下。從此線往南氣溫越來越高,海口的氣溫大約是16℃以上。我國南北之間的溫差約為44℃以上。

【板書】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么大呢?

【觀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演示

【歸納】我國南北跨緯度很大。冬季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我國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陽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晝長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沖,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

【結論】因此,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影響。

【啟發提問】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國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呢?

【引導讀圖】用同樣方法,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讀圖要求(可要求學生依據讀1月平均氣溫圖的方法,分組討論,列出讀圖提綱):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大約多少攝氏度?

③找出我國7月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哪兒?那里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為什么這里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普遍高溫。

(2)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氣溫為28℃以上。我國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僅為12℃左右,氣溫差別不大。

(3)7月我國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青藏高原內部,大約在8℃以下。因為青藏高原地勢很高,故青藏高原內部成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板書】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夏季普遍高溫南北氣溫相差不大呢?依據剛才學過的分析冬季氣溫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學們課下可以討論夏季氣溫分布的原因。

【承轉】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

請同學們看書上“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

【指導讀圖】說明讀圖要求,指導讀圖方法:

(1)我國共劃分哪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

(2)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分別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區?

(3)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1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

(4)我們這個地區屬于哪個溫度帶,東北平原、黃河中下游地區、海南島、長江中下游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各屬于哪個溫度帶。

【板書】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啟發提問】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呢?

【分小組討論回答】(課件提示)

(1)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的果樹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溫度帶內,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氣溫的差異在傳統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異?

(4)你還能說出哪些不同?

【練習與小結】(課件)

板書設計

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了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布局的影響因素。

過程與方法

結合具體的案例,學會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教學難點

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學討論法、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要想富,先修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五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現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播放青藏鐵路視頻』

【教師提問】:剛剛播放的視頻當中,為我們展示的是哪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呢?

【教師點撥】:鐵路運輸。那么我們現代的交通運輸除了鐵路這種運輸方式以外,還有哪些佳通運輸方式呢?

【學生回答】: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教師點撥師:對,我們現代社會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五種,它們分別是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投影展示圖片』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五種交通運輸方式都有哪些特點呢?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學生活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該部分知識,完成導學案上連線題,投影展示學生完成連線

【教師引導】:以上就是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各有長短。那么,當我們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呢?

2.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學生活動】:展示表格,指導學生在導學案上勾選,完成后請學生在電腦上勾選出來

【教師點撥】:選擇運輸方式的時候,既要根據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又要根據貨物的類別、數量、運距等綜合因素,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播放視頻交通運輸的變化』

3.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高速化——縮短運輸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專業化——發展集裝箱運輸技術

【教師引導】: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只有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線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實現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我們往往要用到兩種以上的交通運輸方式。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就形成了交通運輸網,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運輸網呢?

4、交通運輸網及布局

(1)概念

(2)組成要素:

交通運輸中的線:鐵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運輸中的點:車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師提問】:雖然交通運輸網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層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隨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響。那么,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學生活動】:『投影展示中國鐵路網分布圖』思考:我國鐵路網分布有什么特點?這樣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東部密集,西部稀疏。東部地形以平原為主,相比西部更為低平和緩。而且東部經濟發達,人口與城市眾多,對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師點撥】:由此看來,交通運輸的布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具體分析影響交通布局的因素。

【學生活動】:『播放視頻南昆鐵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鐵路之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這樣幾個問題:

(1)在地圖上分別讀出南寧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鐵路的建設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礙?

(2)南昆鐵路沿線有哪些資源分布?

(3)鐵路沿線民族分布、經濟水平如何?

(4)在復雜的自然條件下我們是憑借什么去克服困難的?

【學生回答1】:南寧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鐵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區,所以地形險峻、地質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鐵路的修建必須克服這些自然障礙。

【教師點撥】: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鐵路的興建必修要考慮自然因素的影響,它決定了能不能修鐵路,修建的難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鐵路的修建有這么多的自然障礙,為什么我們還要興建這條鐵路?

【學生回答2】:因為鐵路沿線有豐富的資源。

教師點撥:具體有哪些資源分布呢?

【學生回答2】:鋁礦、煤礦、石油等自然資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

【教師點撥】:對,正是由于西南地區有豐富的資源,修建南昆鐵路就有利于當地的資源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南昆鐵路的修建還考慮了經濟因素。南昆鐵路沿線的民族分布、經濟水平如何呢?

【學生回答3】:南昆鐵路途徑19個縣(市),沿途有十多個少數民族,這里也是我國貧困人口較多的地區。

【教師點撥】:在這里修建鐵路,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加強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們還要考慮社會的發展。雖然南昆鐵路的修建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畢竟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施工難度非常大呀,我們又是憑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難的呢?

【學生回答4】:先進的科學技術。

【教師總結】:回答得非常好!在復雜的自然條件下我們必須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保證。所以南昆鐵路沿線建有橋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條線路31%都是橋梁和隧道。南昆鐵路也是我國科技含量的鐵路之一。

通過南昆鐵路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有:經濟、社會、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經濟是主導因素。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需要同學們了解五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能結合運輸貨物的特點、運輸量等對交通運輸方式作出合理的選擇;我們還了解到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特點;交通運輸網的布局特點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當前來看,社會經濟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技術則提供了保證,自然條件的影響越來越小。

【板書設計】: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方式及其特點;

2、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

3、發展趨勢

二、運輸網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網中的線和點

2、影響因素: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社會發展、技術水平等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6

第一單元中國的區域差異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本單元從總體上介紹我國的區域差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我國國土的基本特征,為后面講述我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專題提供背景知識。

本冊教材的知識編排體系為:總—分—總。教材首先安排總述部分,即中國的區域差異,概述三大自然區和三個經濟地帶,然后是分述部分,介紹分區案例,涉及農業、生態和基礎設施三大方面,最后是總述部分,介紹地理區域研究的意義、方法以及鄉土地理研究等知識。可見,本單元知識作為理解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鋪墊,在此基礎上,可以挖掘、分析、綜合區域特征與國土整治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確立協調人地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奠定基礎。

高二選修教材第一冊內容,由人口與環境、城市的地域結構、文化景觀、旅游活動與環境、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等五大部分人文地理構成,拓寬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識。本冊教材內容包括中國的區域差異和國土整治、中國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的案例研究兩大部分,它摒棄傳統八股式的區域地理模式,構建了從區域地理——問題式為主的區域地理——應用地理(理論與案例結合)的新體系。

與舊教材比,新教材在知識方面不再是簡單的重復初中區域地理知識,而是構筑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以人文地理為重點,以中國國情與國土整治為案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識新體系。

二、教學過程分析

§1.1我國的三大自然區

教學建議

1、讀圖指導法。地圖和許多專題地理圖表對于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運用地圖和其他地理圖像進行教學,是發展地理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地圖歸納區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變過程,既有利于發展地理形象思維,又有利于發展地理邏輯思維。

圖1.1《中國三大自然區》,通過讀三大自然區分布圖和三幅要素圖,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區域地理知識。如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分界線、0oC等溫線和800mm、400mm年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便于加深對三大自然區劃分界線的理解。

圖1.2《我國的外流區和內流區》,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復習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特點、分界線等相關知識,并分析內、外流區與三大自然區之間的關系。

2、橫向比較法。三大自然區域間的差異從地形地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及人類活動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本課的“活動”題可結合課堂教學來完成。

3、分組討論法。本課內容中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依據及界線,三大自然區的特點等均是比較形象的知識,可指導學生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區域差異的認識。

4、學法指導:運用初中社會課中學到的區域地理知識,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系比較,用初中社會地圖冊幫助找出幾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做到溫故而知新。

5、活動建議:指導學生制作簡易中國地形模型圖,讓學生從動手制作過程中獲得感性認識,增強學習興趣,充分認識我國地貌的基本輪廓以及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氣候對我國地貌形成的影響),從而加深對三大自然區特點的理解。

§1.2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

教學建議

1、地理比較法。地理比較法就是對地理事物的異同點和原因加以比較。許多復雜的地理事物只有借助于比較,才能區別一般和特殊的屬性并突出特征,明確其相似性和差異性。如在學習了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特點后,再學習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就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徹底地理解區域內部的差異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

2、地理推理法。地理推理法就是在對某些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礎上,推理得出另一些類似的地理事物。它需要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分析、綜合,確定地理特征,解釋地理成因,是對地理信息加工,使信息增值的過程。例如,當掌握了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由緯度高低不同造成的這一原理后,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東西差異(距離海洋遠近不同),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海拔高度不同)時,就能推理出來。

3、讀圖指導法。本課的地圖較多,有區域分布圖、景觀圖等。教學中指導學生由讀懂地圖到熟悉地圖(在頭腦中形成地圖表象),由熟悉地圖到能分析、運用地圖,逐步做到“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4、學法指導。抓“共性”重“個性”。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上節課分析了三大自然區的特點,本節課學生可在總結每個自然區中存在共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個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即它們的個性。具體表現在: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東西差異、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

5、活動建議。組織學生通過閱讀《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和《中國土地資源分布圖》等,找出秦嶺—淮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比較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和大興安嶺東西兩側的自然地理差異。從已知知識推求未知知識,鍛煉歸納推理的能力。

§1.3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教學建議

1、讀圖指導法:①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9,找出三個經濟地帶所屬范圍。得出結論: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是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

②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10,比較三個地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情況,得出結論:三個地帶經濟發展速度差異大。

③啟發學生讀課文表1.1、1.2,比較三個地帶的發展水平和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的變化,得出結論:東部發展水平高,且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呈上升趨勢,中部和西部則在減少。

④啟發學生讀課文圖1.11,比較三個地帶的產業結構,得出結論:東部地帶產業結構比較合理,中西部地帶產業結構不合理。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圖析文,然后展開小組討論,最后把代表性意見帶給全班同學討論,教師進行總結點評。擬設計的問題有:①我國為何要劃分為三個經濟地帶?②三個經濟地帶之間有何差異?③造成地帶性差異的原因有哪些?④按照____提出的“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你認為應采取怎樣的發展戰略?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的重點應是三個經濟地帶之間的差異,教師可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比較,抓住經濟水平和發展速度這兩個最顯著的差異。難點是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可通過總結、歸納、推理,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固有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

4、學法指導。抓住“經濟”這一主干,充分調動已有知識,聯系初、高中相關知識點,查閱有關資料,培養搜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活動建議。調查當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情況,并分析當地城市與農村、沿海與內地、平原與山區的差異及原因,以加深對本課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1.4三個經濟地帶的特征、差異與發展

教學建議

1、綜合分析法。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分異性。整體性體現在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在分析各個經濟地帶特點和協調發展方向時,可從工業、農業、交通、資源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各個地帶的優勢和劣勢,并指出今后的發展方向。分異性體現在不同地域組成地理環境的要素存在著差異,從而導致各個地帶有不同的特點,而且今后的發展方向也不同。

2、總結歸納法。本課在分析每個地帶的社會經濟特征時,都是從工業、農業、交通和與其他地帶相比所特有的方面來分析。這些知識在初中社會和高中必修教材中也有涉及。因此,在講授本課時,應引導學生總結已有知識,如“中國的農業”、“中國的工業”、“中國的交通”等知識,然后把原先分部門講述的知識落實到各個地帶中來。通過總結,認識地帶的特征,通過歸納,促進知識的聯系。

3、學法指導。為了弄清三個經濟地帶的特征、差異與發展,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可采用知識整理的方法,編織知識網絡。如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地帶從優勢特征、制約因素、發展方向和協調發展四個方面加以整理,形成知識的系統性。

4、活動建議。分組活動。安排學生對當地工業、農業、交通、資源等情況進行調查、考察,搜集信息,整理歸納,運用課本所學知識,對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今后發展的方向以及與周邊地區如何協調發展等進行分析討論,撰寫出本市經濟發展的可行性報告(或建議書)。

(三)教育目標

1、能夠閱讀和使用專題地圖,學會認識和分析中國自然和經濟區域差異的方法。

2、聯系初中階段所學的中國區域地理相關知識,進一步了解我國地理要素的分布特點。

3、從我國的三大自然區特點到三大自然區的內部差異,從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特征到三個經濟地帶內部差異,認識整體與局部的從屬關系。

4、通過中國區域差異的學習,認識中國疆域遼闊、區域差異顯著的國情。懂得中國的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既要總體規劃,又要因地制宜。

5、通過區域比較,認識中國不同經濟地帶的自然、人文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發展方向,理解發揮區域優勢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6、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我國的自然差異和經濟差異上,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的水平不同。為了加快各區域發展的步伐,應研究各自區域發展的優勢條件是什么,人地關系中存在哪些問題,從差異中尋找制約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因素。

(五)教學難點本單元教學的難點在于造成我國自然差異和經濟差異的原因,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涉及到初中地理的有關知識,需要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閱讀、分析地圖和圖表概括區域特征也是難點,高中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還比較薄弱,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較缺乏。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7

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①閱讀教材中圖片“熱帶雨林”和“苔原”)通過對陸地環境整體性的了解可知,兩個地區的某個自然要素發生變化,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就會有較大的差異,讀圖說明,兩個地區的景觀差異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影響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明確氣候對植被的影響,兩個地區植被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氣候中的熱量差異產生的。

(出示多面體素材庫③,“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復習氣候分布規律及影響氣候分布的主導因素,通過知識的遷移,了解自然帶緯度分布具有全球規律,說明不同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②,閱讀教材中圖片“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荒漠”)說明兩個地區的景觀差異?產生這種差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明確以水分為主導影響因素的地區差異在中緯度大陸由沿海到內陸最為顯著。

(觀察“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說明為什么在中緯度大陸這種差異最為顯著。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③,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通過讀圖驗證由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分別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④和③,閱讀教材中“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示意圖)結合圖例觀察示意圖,說明珠穆朗瑪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與前面所提到的哪種變化相似?引起這種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區的山脈這種變化較為顯著?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我國氣溫的分布特征;閱讀溫度帶分布圖,說出我國溫度帶的分布,知道它們的劃分依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知道不同溫度帶的農作物差異,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2、教學難點: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地圖。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以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逐步形成區域地理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繪制中國輪廓地圖備用。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情景設置

教師: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知道了地形和地勢影響我們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環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請大家觀看圖片,說出圖片中人們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制約?

學生:(讀圖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教師: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么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影響我國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切入主題,引發學生興趣。】

講授新課──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我國1月和7月氣溫特征

教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氣溫和降水。

教師: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溫。說到我國的氣溫,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沿途的氣溫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說明了什么?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預設: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溫差小。

教師:同學們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得出剛才的結論,讓我們從地圖上驗證一下我們剛才的發現。出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讀地圖要首先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先讀圖名,左邊這幅圖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冬季平均氣溫的分布,右邊的圖為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的分布。

教師:讀圖的第二步是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讀圖例。

教師: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范圍。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讀圖的第三步──根據問題,提取信息。

【設計意圖:回顧讀圖方法。】

教師:請同學們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問題。(問題1)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每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攝氏度?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預設:我國1月氣溫從南向北遞減。

教師:請大家找到一條特殊的等溫線──0℃等溫線,它有著重要意義: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讓我們來看一下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學生回答預設: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教師:(問題2)1月的最低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

學生回答預設:最低氣溫為—28℃以下,分布在黑龍江省北部。氣溫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島及臺灣島南部。

教師:(問題3)1月南北溫差是多少?

學生回答預設:50℃左右

教師: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很大。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我國7月份的平均氣溫的分布。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讀氣溫分布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教師

問題1:閱讀我國7月氣溫分布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除了28℃等溫線外,以8℃為間隔的等溫線有幾條?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夏季等溫線分布明顯稀疏了很多,說明什么呢?──氣溫變化并不劇烈。

問題2:7月的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溫度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盆地。這時16℃以上的范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溫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問題3: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溫。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獨立完成讀圖任務。】

講授新課──讀“中國溫度帶的劃分”,知道我國的溫度帶

教師: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溫的分布,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溫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介紹溫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溫的概念。出示溫度帶劃分表。)

學生回答預設:根據看到的每個溫度帶的積溫數據,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溫度帶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看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相近呢?

學生回答預設: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教師:既然農業生產是我們劃分溫度帶的依據,讓我們來看一下不同溫度帶的熟制和代表性農產品。

學生:為不同溫度帶選擇適當熟制,識別水果產地。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將生活中的地理與教材中的地理聯系起來。】

教師:我們特別容易把溫度帶和熱量帶(地球上的五帶)混在一起,請大家思考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預設: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度來劃分;而溫度帶是根據積溫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作物品種、作物的熟制相關。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9

考綱要求:

1、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自然背景。

2、我國實施西氣東輸工程的原因。

3、西氣東輸工程對區域發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勢預測:

1、以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為背景,結合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考察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線路,對社會,經濟,環境等的影響。

2、以某區域工程建設為背景,考察我國資源分布特點及跨區域調配的意義。

知識回顧:我國自然資源的分布特征。

自主學習: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

(2)自然資源在區域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經濟原因

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不匹配。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1)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一直以煤炭為主,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2)礦產資源中具有清潔優勢的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很低。

(3)長期以來北煤南運給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很大壓力。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1)天然氣分布的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2)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

(3)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三、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緩解能源緊缺狀況,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②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的發展及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將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合理配置,利于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①東部地區:天然氣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

②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緩解因植被破壞帶來的環境壓力合作探究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

資源跨區域調配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前提下進行的,根本原因是資源生產與消費的地區差異,而且已經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分析往往從資源調入地區和資源調出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與資源配置狀況入手。如下表所示(以西氣東輸為例):

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配置西氣東輸工程資源

調出

地區①資源儲量豐富;

②資源產量(或潛在產量)巨大;

③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消費量遠小于資源生產量,能夠滿足輸出西部地區天然氣儲量巨大,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天然氣消費量小,天然氣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經濟、社會發展較慢。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結合我國西北等地區的實例,理解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2、過程與方法

(1)舉例介紹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現。

(2)利用地圖、數據分析我國西北的自然特征來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課本的例子來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類活動。

(4)通過書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結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從成因跟危害中得出荒漠化的防治對策跟措施。

(6)通過荒漠化讓學生學會分析區域環境的問題、成因及治理對策等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環境存在的問題,同時要形成一個保護環境的意識,學會應如何協調人地關系,能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去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了解荒漠化的定義、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學難點】

1、能讓學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義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舉一反三,學會分析其他的區域環境問題,學會因地制宜,形成一個清晰的綜合分析思維。

【課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1分鐘)

二、引入新課(5分鐘)

[教師講述]同學們,良好的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和發展的基礎,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存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請同學們看這張圖片。1996年,攝影師在加州拍下這個美景,如今這里面目全非,下圖就是攝影師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大家覺得這張圖反映了什么環境問題?

[學生回答]土地荒漠化

[教師講述]很好。這幅圖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現荒漠化趨勢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請同學們翻開課本18頁。

三、講授新課(30分鐘)

[板書]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教師講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環境問題之一,目前世界約四分之一的的陸地和三分之二的國家受到荒漠化威脅和影響,有36億公頃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響,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4。從這些數據得知,荒漠化的對我們的影響是十分大的。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帶著這個問題請大家看看書本18頁第一自然段。

[板書]一荒漠化的概念

[教師講述]同學們看完了吧,請大家一起朗讀荒漠化的定義。

[學生朗讀]荒漠化是指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它是氣候因素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的產物,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教師講述]很好,荒漠化是指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由于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土地退化現象。所以說,荒漠化的實質就是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我們來看一下圖片,這張圖片是沙塵暴,沙塵暴既是土地沙漠化的結果,又是加劇土地荒漠化的一個動力因素。石質荒漠化在我國主要發生在南方石灰巖地貌發育典型的地區,如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等。次生鹽漬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鹽漬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徑流不暢、地下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鹽的沖積平原,如我國的華北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板書]1表現: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實質:土地退化

3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的地區

[教師講述]在我國荒漠化的情況也很嚴峻:截止20__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35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分布于18個省,其中80.7%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內蒙古和西藏三個省區。由此可見,我國荒漠化問題最為突出的是西北地區。下面就利用我國西北地區來分析荒漠化的成因,這是我們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首先我們先了解下西北地區,請同學們瀏覽課本18-19頁的內容。

[板書]二西北地區的區域特征

[教師講述]我國西北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西北干旱?我們可以從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以及植被等方面來分析,請同學看19頁圖2.1,并分析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

[板書]位置與地形

[教師提問]西北地區的位置與地形?請同學來回答下。

[學生回答]西北地區在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

[教師講述]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北地區在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準格爾盆地等。西北地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是高達的山系和巨大的內陸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組合。

[教師講述]那么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植被有什么特征呢?請同學們看課本20頁的圖2.2,思考下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板書]氣候

植被

[教書提問]我們請一位同學來回答一下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降水遞減,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是受水分影響,距海遠近不同,降水遞減。

[教師講述]從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隨著距海洋距離的增加,年降水量遞減。賀蘭山以東,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隨著降水量的減少,西北地區的植被景觀自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書]氣候:自東向西,降水量遞減

植被:自東向西,溫帶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師講述]在了解西北地區的區域自然特征之后,我們現在來探討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大家思考下,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呢?

[學生回答]因為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教師講述]對,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為荒漠化創造了基本條件,而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為荒漠化創造了物質基礎,再加上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師講述]其次,氣候異常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11

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知道1月0℃等溫線的分布與地理意義。

2.知道我國溫度帶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

3.通過閱讀等溫線分布圖,培養學生判讀等值線的技能。

4.理解并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掌握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教學重難點

1.1月0℃等溫線的分布與地理意義,知道我國溫度帶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

2.理解并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掌握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教學工具

掛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學生收集到的圖片,北國冰城哈爾濱的自然景觀(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觀(“冰燈游園會”):在冰燈游園會上人們冒著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嚴寒,觀賞那正在開屏的冰孔雀、競相開放的冰荷花……晶瑩剔透,色彩繽紛,像是步入神話中的水晶宮。南國的廣州,在一年一度的春節迎春花市上,數不清的奇花異卉、爭妍斗麗,競放芳香,使學生獲得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的感性認識。

(教師小結)可見,同是冬季、同是春節期間,我國南北的氣溫和景觀差別很大。

二、新課教學

(一)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

1.比較學習新知

讀圖2.13,我們比較一下哈爾濱和廣州兩地冬季的氣溫。

要了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我國1月、7月平均氣溫圖--等溫線分布圖。

根據我們學過的等溫線知識,我們分析一下我國1月、7月平均氣溫圖,看看我國冬、夏氣溫分布有什么規律?(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

(1)冬季等溫線排列密集,說明冬季南北溫差大。黑龍江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在-32℃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氣溫在16℃以上,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很大。

(2)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向西到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

2.設疑導讀

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么懸殊呢?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將近50個緯度。除緯度因素外,還有冬季風的影響。

引導學生讀課本P40圖2.28,思考以下問題:

(1)冬季風的源地在哪兒?風向如何?

(2)冬季風對我國北方和南方氣溫的影響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別?

(3)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海南島和臺灣島能否受到冬季風的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沖,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且冬季風在南下過程中,受崇山峻嶺阻擋,勢力漸弱,故南方受冬季風的影響而降溫的程度遠低于北方。

過渡: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國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呢?

(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1.讀圖導讀

用同樣的方法,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1)夏季全國等溫線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普遍高溫。

(2)黑龍江省北部7月平均氣溫為16℃,海南省南部7月份平均氣溫為28℃,我國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僅為12℃左右,氣溫差別不大。

(3)7月我國氣溫最低的地區在青藏高原。因為青藏高原地勢很高,故青藏高原成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2.設疑導讀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同學們想一想這些特點對我們平時生產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討論回答。)

(1)夏季普遍高溫,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熱量資源,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2)冬季北方嚴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損失,另外,容易使北方農作物造成凍害等。

過渡:什么樣的溫度才能使農作物活躍生長呢?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什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

(三)溫度帶的劃分和分布

根據活動積溫,我國劃分了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請同學們讀圖2.17《中國溫度帶的劃分》。說明讀圖要求,指導讀圖方法:

(1)我國共劃分哪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

(2)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分別分布在哪些地區?

(3)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幾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

(4)我們生活的地區屬于哪個溫度帶?東北大部分地區、黃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海南島、長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屬于哪個溫度帶?

小組討論、回答。

結合課本P33“活動”,說一說在不同的溫度帶,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不同?(如水果、房屋、服飾、耕地、農作物、飲食、植被、河流水文特征等。)

(四)東西干濕差異顯著

1.讀圖知新知

讀圖2.18,小組合作,相互交流。

(1)找出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線的位置。

(2)用彩色筆描出800毫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觀察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及其東部大致經過的地區。

(3)總結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教師總結: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總趨勢: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2.設疑導讀

(1)造成我國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找出我國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

(3)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差異很大,一個地區的干濕程度僅僅取決于當地年降水量的多少嗎?

學生回答:干濕程度與蒸發量也有關。根據各地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將我國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

(五)干濕地區

劃分依據:一個地區年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1.讀圖2.22,小組交流:

(1)我國分為哪四類干濕地區?其中,山東省有哪兩類干濕地區?

(2)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哪條等降水量線相一致?

(3)我國四類干濕地區各以什么植被為主?

2.讀課本P37“活動”

(1)降水量的不同,會影響到建筑、飲食、民俗等許多方面。比較圖2.23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的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學生比較、討論和發言。

(2)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不同的影響,閱讀課本P37“活動2”,并加以補充,說明干濕地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提問:書中的描述材料究竟說明了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響呢?

(學生分小組討論一下,然后各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

①干濕地區影響地面植被: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區,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②干濕地區不同,植被不同,農業類型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也不同。

③干濕地區不同,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也不同。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降水不僅有南北的差異,也有東西的差異。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12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辯證地看待旅游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作用和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

⑴旅游業促進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經濟過分依賴旅游業會產生哪些弊病?記憶并理解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同時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旅游業對經濟的影響。

⑵旅游業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有哪些?旅游業的發展對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又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理解旅游業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繁榮的關系。

⑶旅游業對區域環境產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響?理解旅游對區域環境保護和破壞的關系。

教具準備:自制圖表、圖片、地圖冊等

教學方法:導思——點撥、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拉動經濟發展

旅游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范圍來看,旅游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

,并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表1.1部分國家國際旅游收入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出口總額之比(2002年)

通過學習表1.1,了解以下知識:

①國際旅游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的國家是泰國,達6.2%;

②國際旅游收入與出口總額之比,的國家是埃及,達80%;

③國際旅游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

(1)發展國際旅游,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說明:

①國際旅游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游活動。發展國際旅游可利用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通過旅游服務而獲取外匯。

②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游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③我國旅游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通過讀圖,了解以下知識:

改革開放后,我國入境旅游蓬勃發展,旅游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游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國內旅游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

2004年“十一黃金周”青島海濱人潮涌動的情況,旅游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和奢侈品,而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說明:旅游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筑、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游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游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說明旅游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系。

點撥:旅游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其次,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游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說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后、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游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游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游業,發揮旅游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閱讀

了解以下知識:

旅游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游開發,是使這些地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對促進這些經濟落后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動

活動提示:

①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自由組合分組。

②各組在中西部范圍內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旅游目的地,通過新聞媒介、網絡、書籍等,分頭收集有關旅游地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

③小組信息匯總,進行組內討論。

④小組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國本地區所能夠控制的。因此,過分依賴旅游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探究活動:旅游業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穩定。旅游業對外界的影響相當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

提示:疫情爆發、政治風云的變幻、自然災害的突發,以及社會治安、經濟形式、交通條件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說明:通過旅游,能夠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通過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并進一步對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說明: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還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供許多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較大,發展旅游業是緩解此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促進文化交流

現代旅游的發展,使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從而消除了一些社會、民族偏見,促進了相互了解。

北京的“胡同游”使無數外國旅游者體驗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過交流,既促進了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進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

通過案例學習,讓我們認識到:發展旅游應提煉民族文化的精華,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發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說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

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項目,這些文化特色旅游項目已經突破了國別、種族和傳統的界限,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種旅游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旅游業必須要發掘本地區、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振興和廣大。

思考

1.云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么?

點撥:云南省生活著26個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各自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這正是云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條件。

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舉例說明。

提示: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從個人感受出發,充分討論。文化的概念比較抽象,建議教師從文化的物質形式和物質載體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風格、服飾飲食、歌舞繪畫、節日慶典、風俗習慣等都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

探究活動:旅游業的發展對旅游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沒有不利的影響?如果有,請舉例說明。

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娛樂場所變得擁擠不堪,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一些當地的民俗、節慶、宗教活動作為吸引游客的項目來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三、影響區域環境

說明:環境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都很重視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對環境也有消極作用,如果旅游與環境的關系不處理好,環境也會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

古建筑修復前后景觀的變化,說明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文物古跡和古建筑的保護。

討論:

1.列舉旅游業發展有利于環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申報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等措施都有利于保護旅游環境。

2.舉例說明旅游對環境的消極作用。

提示:旅游對環境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由于對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不當或失誤,使生態環境惡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而造成環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觸或不文明行為引起的對風景、文物的破壞等。

板書設計

1.2現代旅游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一、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游,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3.促進文化交流。

三、影響區域環境

1032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生鲜配送系统-蔬菜食材配送管理系统-连锁餐饮订货配送软件-挪挪生鲜供应链管理软件 | 天然鹅卵石滤料厂家-锰砂滤料-石英砂滤料-巩义东枫净水 | 江西高职单独招生-江西单招考试-江西高职单招网 | 宿舍管理系统_智慧园区系统_房屋/房产管理系统_公寓管理系统 | 合肥防火门窗/隔断_合肥防火卷帘门厂家_安徽耐火窗_良万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 耐热钢-耐磨钢-山东聚金合金钢铸造有限公司 | 控显科技 - 工控一体机、工业显示器、工业平板电脑源头厂家 | 高低温老化试验机-步入式/低温恒温恒湿试验机-百科 | 北京网络营销推广_百度SEO搜索引擎优化公司_网站排名优化_谷歌SEO - 北京卓立海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卫生型双针压力表-高温防腐差压表-安徽康泰电气有限公司 | 百度网站优化,关键词排名,SEO优化-搜索引擎营销推广 | 压缩空气冷冻式干燥机_吸附式干燥机_吸干机_沪盛冷干机 | 盘扣式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移动脚手架,专ye承包服务商 - 苏州安踏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 | 河南卓美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卓美防雷公司-防雷接地-防雷工程-重庆避雷针-避雷器-防雷检测-避雷带-避雷针-避雷塔、机房防雷、古建筑防雷等-山西防雷公司 | 蓄电池回收,ups电池后备电源回收,铅酸蓄电池回收,机房电源回收-广州益夫铅酸电池回收公司 | 洛阳装修公司-洛阳整装一站式品牌-福尚云宅装饰 | 螺旋压榨机-刮泥机-潜水搅拌机-电动泥斗-潜水推流器-南京格林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优宝-汽车润滑脂-轴承润滑脂-高温齿轮润滑油脂厂家 | 压缩空气检测_气体_水质找上海京工-服务专业、价格合理 | 道达尔润滑油-食品级润滑油-道达尔导热油-合成导热油,深圳道达尔代理商合-深圳浩方正大官网 | 粘弹体防腐胶带,聚丙烯防腐胶带-全民塑胶 | 执业药师报名时间,报考条件,考试时间-首页入口 | 招商帮-一站式网络营销服务|搜索营销推广|信息流推广|短视视频营销推广|互联网整合营销|网络推广代运营|招商帮企业招商好帮手 | 台湾HIWIN上银直线模组|导轨滑块|TBI滚珠丝杆丝杠-深圳汉工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_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不卡_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AV_精品一区美女视频_日韩黄色性爱一级视频_日本五十路人妻斩_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4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四区_国产小萍萍挤奶喷奶水_亚洲另类精品无码在线一区 | 帽子厂家_帽子工厂_帽子定做_义乌帽厂_帽厂_制帽厂 | 北京企业宣传片拍摄_公司宣传片制作-广告短视频制作_北京宣传片拍摄公司 | 电动葫芦-河北悍象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铝合金风口-玻璃钢轴流风机-玻璃钢屋顶风机-德州东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Jaeaiot捷易科技-英伟达AI显卡模组/GPU整机服务器供应商 | 水厂自动化|污水处理中控系统|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务|智慧农业-山东德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海外整合营销-独立站营销-社交媒体运营_广州甲壳虫跨境网络服务 焊管生产线_焊管机组_轧辊模具_焊管设备_焊管设备厂家_石家庄翔昱机械 | 气动隔膜泵-电动隔膜泵-循环热水泵-液下排污/螺杆/管道/化工泵「厂家」浙江绿邦 | 清洁设备_洗地机/扫地机厂家_全自动洗地机_橙犀清洁设备官网 | 食品无尘净化车间,食品罐装净化车间,净化车间配套风淋室-青岛旭恒洁净技术有限公司 | 探鸣起名网-品牌起名-英文商标起名-公司命名-企业取名包满意 | 高防护蠕动泵-多通道灌装系统-高防护蠕动泵-www.bjhuiyufluid.com慧宇伟业(北京)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螺杆泵_中成泵业| 自动钻孔机-全自动数控钻孔机生产厂家-多米(广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济南货架定做_仓储货架生产厂_重型货架厂_仓库货架批发_济南启力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 华禹护栏|锌钢护栏_阳台护栏_护栏厂家-华禹专注阳台护栏、楼梯栏杆、百叶窗、空调架、基坑护栏、道路护栏等锌钢护栏产品的生产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