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
歷史高考復習教案如何寫?高中歷史的內容有: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的概念還挺多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精選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局面,為后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著名。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最后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四、板書設計
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辬】
一、知識目辬: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耕作方式的三個時期、原始社會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經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發展、特點、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會時期的國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車、筒車的發明;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對社會的影響、精耕細作技術的表現。
二、能力目辬:
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是農業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變的根本原因;運用歷史理論分析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和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歸納總結、設問探究、演示農業發展過程;明確中國古代農業長期處于世界前列,是中華文明的經濟保障;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在階級社會,農民受到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生活困苦;了解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評價的根本辬準,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閱讀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國古代農業是怎樣完成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演變的?
②推動整個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中國原始農業
(1)起源: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耕作方式: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一種非常落后而久遠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錛除草
火種:焚燒雜草,形成木灰肥,再進行播種
人們發現被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勢好,于是砍去樹木,鏟除雜草,曬干后放火焚燒,灰燼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種
(3)人們生活: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耕種一兩年后,隨著肥料耗盡,地力明顯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尋新的耕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生活十分艱苦;這種方式也嚴重破壞環境
2、商周時期的農業
(1)農業工具: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那時候的農具,都比較粗笨簡單。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農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發展為雙尖的木叉。
耜:形狀像現在的鏟和鍬。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術提高: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這樣,土地可以連續耕種,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農作物種類: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五谷豐登)
(4)人們生活: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二)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突出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施肥、灌溉技術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辬準。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耕作工具的進步:鐵犁牛耕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與牛耕并逐漸推廣
西漢時:耦犁(西漢趙過)與犁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隋唐時:江東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時期:壟作法
西漢時:代田法
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塊上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
3.耕作制度的發展:
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穩定的一年兩熟制(稻麥輪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與灌溉工具的應用
(1)水利工程:
戰國的都江堰
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時的翻車
唐朝時的筒車
宋朝出現的高轉筒車
明清時的風力水車
試從農具進步的角度來說明生產力的進步。
1、從材質方面看,從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來的青銅、鐵等金屬農具;
2、從制造工藝方面看,從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看,從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牽引。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設問:我國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1.耕作方式的發展進步
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3.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具有分散性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少有交換,具有封閉性
③注重精耕細作,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具有落后性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4.發展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5.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蕩。歷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5.小農經濟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農經濟脆弱,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生產規模很難擴大。
②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過度開墾,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教學探究】:
A、古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2.主要組織方式——男耕女織(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
3.主要生產特點——精耕細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封建土地私有制。
B、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時代——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C、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1)積極性:
①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的主要動力;
②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②農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剝削,最終階級矛盾尖銳,導致農民起義爆發。
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精選篇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問題。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并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
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
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
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么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系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志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
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制→磨制→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局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技術進步緩慢,之下社會易)。
學習延伸:
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
開發邊際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
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后作業:
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精選篇4)
采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
第二環節——講(析):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并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復習結束后,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采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后,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塊測試后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復習側重點在于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征也屬于這一范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準、新、細”的原則。“全”即復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準”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準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并不難,但考察很細致,于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具體要求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高考無題不材料,如果課堂不進行材料教學,學生就不能形成材料處理能力。
3、改只有純知識的梳理、分析,沒有解讀高考考點及其要求。
每堂課都應有高考的考點解讀、考題回顧、考情預測和模擬訓練。以高考的感覺和要求去指導教與學。否則這是嚴重的教學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考考的許多是老師講不到的,需要學生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單憑老師講授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在訓練中參與和培養)
(二)落實常規
1、認真備課。
認真編寫教學案,優化整合,既有專詳,又有高考鏈接、材料教學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2、分層教學。
知識的深淺是有層次的,思維的發展是按層遞進的,學生的素質也是有層次差異的,因此實行分層教學,梯度推進,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發展,全體學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業檢查。每天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并進行批改或檢查,關鍵在于督促學生在課后練,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是落實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4、周考月考。知識鞏固和思維深化,除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外,還須通過周考、月考去強化。周考、月考也是我們教學時段要檢查的內容。要強調的是,周考有的改為周練,練不如考,考對學生的壓力感、速度訓練和答題規范養成遠遠超過練。其次,不管練習、周考、月考,有練有考就必須講評。只有講評,學生才能明確自己的錯誤,思路才能得到升華。
5、自習輔導。晚自習讀歷史是歷史學習鞏固一個重要的時間保證,但要學生讀歷史,就必需歷史老師能下班輔導。歷史老師晚自習下班輔導,有利于學生釋疑解難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會對學生學習歷史產生感情壓力和督促作用,這自然有利于歷史知識的鞏固。
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精選篇5)
一、教學目標設計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Ⅲ),本課的內容標準及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內容標準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張;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戰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張;董仲舒對儒學改造的主要表現。
理解:“道”和“仁”的含義;“天人感應”;董仲舒新儒學。
分析: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和意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歸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思想的演變。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學習所得,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并分析比較它們的差異;通過儒學地位的變化,分析政治思想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中國文化這一光輝時段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形成尊崇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學在漢代的發展。中國思想的源頭起自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后世的各種思想潮流大都能從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當時的“百家爭鳴”也對思想的創新與活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這種局面導致了中國思想史黃金時代的形成。所以,對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幾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對于西漢以后儒學的發展要有所知曉。
本課的難點是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和新儒學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最活躍、最輝煌的時期之一。百家爭鳴對中國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教師要引導學生給予分析和認識。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局面到漢代已不復存在,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一枝獨秀,逐漸成為主導思想,特別是漢武帝時,由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朝廷采納,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精選篇6)
知識點一 “蒸汽時代”的到來
1.條件
(1)17世紀末,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
(2)18世紀,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進行生產成為可能。
(3)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2.進程
(1)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制成單動式蒸汽機,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聯動式蒸汽機,能夠適應不同工廠的需要。
3.影響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蒸汽機在歐洲和北美被廣泛采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蒸汽機促使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
(3)在工業化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英、法、美等國家成為工業國家。
(4)蒸汽動力在交通運輸工具上的應用,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蒸汽機廣泛應用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1)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蒸汽動力的應用,直接導致了蒸汽機車、輪船的發明,帶動了鐵路的出現,開辟了交通運輸的新紀元。
(2)帶動了許多工業部門的發展。到19世紀40年代,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普遍推廣使用了蒸汽機,蒸汽機不但在紡織、采礦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還被推廣到冶金、印染、機械、化工等一系列工業部門。
(3)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帶動了機器技術體系的成熟及各類產業組織數量的增加,產業技術及機器生產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農業人口流入城市,開始了近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
(4)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它改變了人類以人力、畜力、水力作為主要動力的歷史,引發了人類歷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完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使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5)推動了生產方式的進步。蒸汽機的應用為實現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變革提供了強大杠桿。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國先后實現了從手工作坊到機械化大生產的變革,這是人類勞動組織形式的重大改變,在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6)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革。蒸汽機的應用和機械工業的發展,既造就了龐大的無產者隊伍,同時也養肥了資本家,使社會階級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日益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
【題1】 在19世紀上半期,歐洲流行著這樣的說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機)是英國人。”對這句話的準確理解是( )
①當時使用蒸汽機的都是英國人 ②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是英國人發明的 ③當時的英國已廣泛使用蒸汽機 ④蒸汽機的出現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解答該題的方法是排除法。①說法錯誤,因為18世紀末開始,工業革命擴展到法、美等國,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使用蒸汽機的不再都是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也開始使用蒸汽動力。②說法錯誤。美國人富爾頓制成了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③正確。19世紀上半期,英國已完成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蒸汽機也廣泛推廣開來。④正確,體現了工業革命后動力的巨大變化。因此正確選項應為③④,即D項。
知識點二 電氣革命的出現
1.條件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2.進程
(1)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成為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
(2)長距離的輸變電技術也日趨成熟。
3.影響
(1)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促進了工業的迅速發展,被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為電氣革命。
(2)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3)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4)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蒸汽動力和電力產生過程的不同點與相同點有哪些?
(1)不同點
①蒸汽動力主要由機修工瓦特改良產生,主要是生產實踐的總結,是技工的創造;而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是建立在電磁學理論基礎上的,即電力是科學理論發展的產物,科學與技術真正結合起來。
②蒸汽動力主要在英國完成,而電力是由多國的科學家共同創制出來的。
(2)相同點
①都源于社會生產需要,也就是說兩種動力的產生都是時代呼喚的結果。
②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反復實踐,通過科學實驗得以產生,投入生產生活領域。
2023歷史高考復習教案(精選篇7)
國共的十年對峙
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1.了解"工農武裝割據"、紅軍戰略轉移等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2.體會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與時俱進的革命品質和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懈奮斗的精神,培養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感情。
【考試說明】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二、教學過程
(一)南昌起義
1.原因:中共認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大革命失敗的教訓)
2.概況: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領導發動。
3.意義:①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會議"的召開(內容:清算錯誤、確定總方針、決定起義;意義:指明方向)
(2)秋收起義進攻受挫,改向山區進軍。
▲開展以城市為中心武裝斗爭失敗的教訓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意義:開創了一條有別于"城市中心論"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針:"八七會議"上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
(2)內容:在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開展土地革命。
(3)意義:廣大貧苦農民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
4.根據地建設:(只作了解)
(1)指導思想: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2)表現:①經濟建設(作用);②武裝斗爭(反"圍剿"斗爭):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接連向各根據地發動三次大規模"圍剿"。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圍剿",使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③政權建設: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會議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憲法大綱,定都瑞金;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三)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紅軍長征:
(1)原因:"左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進程:1934年10月開始→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何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何地?),長征勝利結束。
(3)意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黨和人民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遵義會議:
(1)背景:黨內"左"的錯誤占據統治地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長征。
(2)時間、地點:1935年1月。
(3)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的 "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4)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共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