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語文教案大全
高三語文教案都有哪些?教育案例可以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和確定的寫作范圍、時間、重點分為不同的類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語文教案大全(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語文教案大全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方法】
作為教讀課,選擇串講的方式,突出朗讀,以期能做到既落實知識,又能體會文章之美。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要重點做好預習工作。
【教學步驟】
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預習檢測
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臣以險釁(_ìn)夙遭閔(mǐn)兇終鮮(_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責臣逋(bǔ)慢猶蒙衿(jīn)育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_iǎn)馬
D、逮(dǎi)奉圣朝過蒙拔擢(zhuó)門衰祚(zuò)薄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三、作者介紹和背景介紹
學生讀以下文字,了解相關背景,以利于學習。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長大后博學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
四、梳理課文
(一)第一段:
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容都屬于“閔兇”?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兇。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于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橫的方面:(外、內)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3、翻譯下列詞語和句子: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終鮮兄弟,門衰祚薄。: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明確:
二層:敘朝廷征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
明確:
表時間:逮、前、后、尋
表征召:察、舉、拜、除、當;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
(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確: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3、翻譯詞語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供養無主,除臣洗馬,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告訴不許: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2、串講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換文意。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之現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么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詞承首段,又為下文“臣之辛苦”張本。
3)品味2、3層,看本段的語言特點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復表明心跡,敘說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2、具體研習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話是表文主旨?
“愿乞終養”
2)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盡節”“報養”——忠孝兩全
3)用語有什么特點?
“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無比懇切
4)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實: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五、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課文結構
一段: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二段:敘寫進退兩難的處境。愿乞終養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職
四段:提出先盡孝、后盡忠。
七、藝術特色
1、融情于事。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八、討論課后練習
九、字詞整理
2 、古今異義:
至于:到
成立:長大成人
辛苦:辛酸苦楚
告訴:申訴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現象:
閔:通“憫”,可憂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蓐:同“褥”,草褥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判斷句: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②今臣亡國賤俘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
7、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板書
十一、課后總結
高三語文教案大全精選篇2
教學內容:小說閱讀概述
教學目標:1.明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考試說明)。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1.了解江蘇高考的命題特點。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3.掌握小說閱讀的策略。
教學難點:掌握小說閱讀的答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傳統的高考命題中,很少對小說進行考查。有湖南卷《貝多芬:一個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說閱讀風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海南寧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烏米》。江蘇也在出現小說閱讀《侯銀匠》,小說的考查已正式登陸我省試題,據相關專家講,小說閱讀將繼續保持強化態勢,我們需要認真備戰。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小說的基本知識。
二、介紹小說的基本知識
(1)小說定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三要素”是命題的重心,下面介紹有關知識點。
(一)關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寫的方法:
(1)從描寫的內容分:
①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對容貌、姿態、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②行動描寫(動作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③語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④心理描寫:是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內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爭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征的一種描寫方法。
⑤神態描寫:是與外貌描寫有區別的,神態描寫是對人的面部表情進行刻畫,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細節描寫:是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服飾及心理活動等細小環節或細微事件的描寫。
(2)從描寫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寫(也就是直接描寫)
②側面描寫(也就是間接描寫)
2.鑒賞人物形象的幾個切入點
①從人物描寫切入。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從肖像、神態,典型的動作、行為,個性化的語言,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中折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各種描寫,能夠發掘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掘各色人物善惡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從分析故事情節切入。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要學會在故事情節和矛盾沖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諸多矛盾沖突中的動作、內心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從分析環境角度切入。小說的環境描寫,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對人物的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但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往往主要是社會環境。環境是小說存在的背景,為小說提供空間和時間范圍,也是小說中人物活描寫動的場所。分析環境時,必須注意社會環境中的復合的因素,應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會歷史內涵。注意人物與環境的辯證關系,善于從人物在社會環境中的走向,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關于小說“情節”要素。
1.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
2.情節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筆,前后照應;
②側面襯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④貫穿全文,線索作用;
⑤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⑥總結上文,點明題意;
(三)關于小說“環境”要素。
1.“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也叫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場景的描寫。
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的描寫。
2.環境描寫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題;
(2)渲染氣氛;
(3)奠定作品基調;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動小說情節發展;
三、小說閱讀策略
在各式文學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體裁要算是小說,別林斯基曾說過,什么書最被人愛讀和爭購?乃是小說。同樣,在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小說也有出現的趨勢,以它為命題材料,用來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關注它,那么我們該如何解答小說類閱讀分析題呢?
大家都知道,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思角度精巧。這樣,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題技巧。
故事情節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
關于情節。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
高三語文教案大全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
3.分析評價課文觀點,借鑒吸收課文的寫法。
4.培養閱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精練相吻合”的謹嚴精神。
【教學設計】
通過對比閱讀來引導思考“咬文嚼字”與“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學追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清代唐彪在《讀書譜》中引用武叔卿的話說:“文章有一筆寫成不加點綴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須精思細改,如文章草創已定,便從頭至尾—一標點。”同學們能列舉出文學史上的作家哪些屬于前者,哪些屬于后者嗎?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賈島、王安石、歐陽修、曹雪芹等。(賈島有關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風又綠江南岸”句傳為佳話。歐陽修《醉翁亭記》的開頭便是精心改成的。《紅樓夢》更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提問:古今的偉大作家為什么像李白式的詩人很少,而大多數人卻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二、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全文,熟悉主要內容。
2.根據“學習重點”,確立學習目標。
三、課文分析
1.理清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首先,讓學生找出本文在論證中所運用的材料。
(1)郭沫若聽演員的意見改動《屈原》的一句臺詞。
(2)《水滸傳》《紅樓夢》中幾句謾罵性的話語。
(3)《史記》對李廣射虎的描寫,王若虛對它的改動。
(4)韓愈幫賈島斟酌詩句。
(5)“煙”字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
(6)《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其次,讓學生分析作者運用這些材料要證明的觀點。
以上七則材料可概括為:
(1)煉字的重要性。在結構上起到一個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偉大作家都注重煉字,古代偉大的著作都是煉字的典范。
(3)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
(4)更動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②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
(6)善用聯想的意義,會使文章增色。
(7)聯想意義的誤用會造成流弊。
再次,提問學生這些論證材料可否調換位置。如王若虛對《史記》描寫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和“僧敲月下門”一句的推敲兩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為每個分論點和它的論據都是相對應的,兩者密切相關,不能調換。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共分8個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寫“煉”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文字的改動關系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寫文學寫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聯想意義。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總結全文,提倡人們在創作和欣賞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無淪閱讀或寫作,都必須有——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是從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實質。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咬文嚼字”應先從思想感情入手,以表達最恰當的思想感情為最終目的,再去進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
4.小結。
在論說文中所列舉的材料一定要鮮明有力地證明相應的觀點,反之則是材料使用不當。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系應具有對應性和最佳性。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對比《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思考其觀點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讓學生通過對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體感知
閱讀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請劃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結構層次并概括段意。
該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開宗明義,先提出現在人們對“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義。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讀書”,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要“會意”;再具體解釋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兩層意思,一戒“自負”,二戒“固執”。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結束),進一步強調不能求只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實質”。
2.《不求甚解)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強調創作要反復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強調讀書要把握精神實質,不要困于表面現象。前者側重寫,后者側重讀。同時,即使都是讀書或都是寫作過程,精益求精、反復修正和把握精神實質、不拘表面這兩點要求也要同時具備,兩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談學習的態度,“不求甚解”是談學習的方法,兩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書設計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觀點: 反復修改 把握精神實質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側重點: 寫作 讀書
角度: 態度 方法
關系:相輔相成,并行不悖
如何提高現代文閱讀能力
在中,現代文閱讀歷來是失分最多的一個題目,尤其是近幾年現代文閱讀偏重于主觀表述題,由于答題不得要領,失分頗多。
高三語文教案大全精選篇4
【教學目標及訓練重點】
1、識記理解“涔涔”“郁熱”“昧心”等詞語及文學常識。
2、了解作品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特點。
3、體會戲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情節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作者作品簡介
2、分角色朗讀
3、理解課文節選部分的矛盾沖突
4、課堂討論:周樸園愛魯侍萍嗎?
一、導入
簡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節
二、速讀
理清人物關系及矛盾沖突
填圖練習
三、討論
課后練習二:主要矛盾沖突是什么?為什么?
四、課堂活動:辯論
正方:一二組——周樸園愛魯侍萍
反方:三四組——周樸園不愛魯侍萍
[通過辯論,疏通“重逢”一節的情節脈胳,賞析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總結要點:
1、周樸園曾經喜歡過,甚至愛過
2、他始亂終棄的原因(性格特點、階級特性)
3、周樸園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2、歸納人物性格及主題
3、課堂練習
一、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討論
1、周樸園有沒有顧父子之情,為什么不顧?
2、劇中通過魯大海的話交代了什么?
3、侍萍為什么不認兒子周萍?
二、討論總結人物性格
1、周樸園: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虛偽的反動資本家。
2、魯侍萍:
3、學生自己歸納魯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討論
劇本為什么以“雷雨”為題?
四、歸納主題
通過一個封建資產階級的家庭內錯綜復雜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
家之間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20年代中國的社會現實。
五、課堂練習
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讓學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討論。教師可點拔
周樸園和魯侍萍的臺詞中能表現人物心理的句子。)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戲劇語言的特點
——《雷雨》人物語言及性格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戲劇語言(主要指人物語言)的一般特點:
1、普遍了解個性化語言(cba)
2、進一步了解潛臺詞(ba)
3、再進一步掌握動作語言和前兩種語言的運用(a)
(c-b-a為能力要求層次)
二、戲劇語言的種類
1、舞臺語言:
除人物語言之外的所有語言,包括舞臺說明,背景介紹,人物動作、神態描寫,旁白、畫外音以及其他敘述語言等。
2、人物語言——
三、戲劇人物語言的主要特點
1、高度個性化——
2、豐富的潛臺詞——
3、富于動作性——
四、什么是個性化語言?
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并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說什么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
例:
葛朗臺——
魯大海——
守財奴的語言
“得啦,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過這是你把欠我的還了我:咱們兩訖了。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啊,是真金!金子!這么多的金子!有兩斤重。啊!啊!……”
(什么性格?)
魯大海的語言
1、p102
魯大海可是你們完全錯了。…
2、p103
魯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們三個人簽了字?
3、p104
魯大海(如夢初醒)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
(什么性格?)
周樸園、魯侍萍性格分析
個性化語言舉例(一)
周樸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
周樸園誰指使你來的?
魯侍萍(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個性化語言舉例(二)
周樸園那么,我們就這樣解決了。我叫他下來,你看一看他,以后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
魯侍萍我希望這一生不要再見你。
周樸園(由內衣取出支票,簽好)很好,這是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彌補我一點罪過。
侍萍接過支票;把它撕了。
周樸園侍萍。
魯侍萍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錢算得清的。
五、什么是潛臺詞?
潛臺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潛”,是隱藏的意思。即語言的表層意思之內還含有別的不愿說或不便說意思。潛臺詞不僅充分體現了語言的魅力,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例:
水生嫂:“你總是很積極的。”
日常生活中:
潛臺詞分析(一)
周樸園(汗涔涔地)哦。
魯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無錫周公館梅媽的女兒,她叫侍萍。
周樸園(抬起頭來)你姓什么?
魯侍萍我姓魯,老爺。
潛臺詞分析(二)
周樸園那個小孩呢?
魯侍萍也活著。
周樸園(忽然立起)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這兒四風的媽,老爺。
周樸園哦。
潛臺詞分析(三)
魯大海(掙扎)放開我,你們這一群強盜!
周萍(向外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周萍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一、潛臺詞練習
(P93標明序號)
魯侍萍老爺問這些閑事干什么?(1)
周樸園這個人跟我們有點親戚。
魯侍萍親戚?②
周樸園嗯,——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
魯侍萍哦,——那用不著了。③
周樸園怎么?
魯侍萍這個人現在還活著。④
A、①你這樣狠毒,哪管我母子死活。②哪是什么親戚,別騙人了。③她還活著,就在你面前。④看你現在怎樣對待她。
B、①她現在與你已經沒有什么關系了。②根本就無所謂什么親戚。③她沒有死,現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C、①你只管剝削人的大事吧。②你真的是她的親戚嗎?③誰需要你給她修墳墓?④你現在打算怎樣對待她?
D、①你哪有心思管我們的事!②你哪配做她的親戚!③人活著,就在你面前!④你怎么不認識我?
六、什么是動作語言?
動作語言也叫情節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流向(人物語言間的交流和交鋒)起著推動或暗示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它不是靜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節發展中內在力的體現。
例:
繁漪在第二幕結尾與周萍的對話——
動作語言示例
繁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個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來的。
周萍我已經準備好了。
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現在(望窗外,自語,暗示著惡兆地)風暴就要來了!
高三語文教案大全精選篇5
教學目的:
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運用。
了解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學習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分析心理描寫在意識流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獨特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形式。
教學難點: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教學課時:
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預習;第二課時分析了解小說特點)
教學方法:
解讀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解了西方表現主義文學的藝術特點,也是在20世紀初期,還興起了一種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流派——意識流小說,今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小說的藝術特色。請看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
二、作者介紹: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是英國現代著名的女小說家、評論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的影響在文學上經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國對伍爾夫的評價一直偏低。從70年代起,英國文學研究領域卻突發了對她重新研究的興趣,甚至對她的“發瘋”、相貌、癖性、愛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進行專題研究。弗吉尼亞·伍爾夫已成為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亞·伍爾夫生于倫敦,父親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學識淵博、頗有聲望的哲學家和評論家。弗吉尼亞自幼身體孱弱,未上學,在家跟著父親讀書。當時許多學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親的博學、家藏書籍的豐富以及學者名流的影響熏陶,使她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細膩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親去世后,她遷居倫敦文化區布盧姆斯伯里,后來她的家就成了“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活動場所。這個文學團體的成員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反對當時的社會風尚,反對文學藝術方面的清規戒律,提倡自由探索。這個團體不僅對她本人后來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巧有影響,而且對兩次大戰之間的英國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2年,弗吉尼亞與倫納德結婚。在丈夫的鼓勵下,伍爾夫開始創作小說。1917年,夫婦倆在自己的寓所樓下創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爾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詩集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一些短篇小說。
伍爾夫自幼精神比較脆弱,精神分裂癥曾多次發作。進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惡化,但她仍奮力寫作經常在一本書寫完之前就開始醞釀新作,但每寫成一部作品總是感到不滿意,情緒時常處于困惑和消沉的狀態。1941年3月,伍爾夫由于對剛完成的小說《幕間》不滿意,又因為“二戰”戰火已燃燒到英國,更由于她確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癥即將復發,便留下一紙絕命書,感謝丈夫多年對她的關懷和照顧,隨后就投河自盡。
伍爾夫的主要作品有《墻上的斑點》《海浪》《到燈塔去》《雅格布的房間》《達洛衛夫人》,散文集《普通讀者》兩部。
三、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簇擁(cu)贗品(yan)別墅(shu)鐵箍(gu)
B積蓄(xu)籠罩(zhao)蕪菁(jing)呆滯(chi)
C地毯(tan)古冢(zhong)都鐸(duo)箭鏃(cu)
D鰭翅(qi)鳥窠(ke)慫恿(cong)褶皺(zhe)
2選詞填空:
①大地的寒氣(凜凜、凜冽)逼人,壓得樹木的纖維一根根地斷裂開來。
②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這些白骨(挖掘、發掘)出來,給它們起了名字……
③惠特克序列表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話……
④人們總是本能地(保護、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讓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別的處理方式使它顯得可笑。
3判斷下列成語使用是否正確:
①這個地區位處熱帶雨林地區,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如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壯美的瀑布。(錯誤,只能用于別的事物,表比喻)
②這件事不能長期拖延下去不做決斷,懸而不決對誰都沒有好處。(錯誤,與前一分句重復)
③他為人閑散,回到家吃得心滿意足之后,卻什么正事都不干。(錯誤,應用“酒飽飯足”)
四、題解
《墻上的斑點》是弗吉尼亞·伍爾夫于1919年發表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
在《墻上的斑點》問世之前的1915年,伍爾夫發表了《論現代小說》一文,開始闡述意識流的基本觀點。她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她的真實觀和藝術觀。她認為,小說創作不應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表面摹寫上,而應追尋生活的內在真實。這種內在真實就是生活現象在人們內心深處引發的“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小說家的職責,就是要把這種內在的真實“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刪除外部的雜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小說家就要拋棄常規,采取一種新的方式”,“讓我們按照那些微塵紛紛墜落到人們頭腦中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追蹤這種模式,不論從表面上看來它是多么不連貫,多么不一致;按照這種模式,每一個情景或細節都會在意識中留下痕跡”。《墻上的斑點》正是一篇實踐了作者描繪內在真實的藝術主張的作品。
五、意識流小說與心理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墻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說的敘述者面目模糊,從文中內容推測,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墻上的斑點以后所引發的內心活動。這內心活動主要是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于是我們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寫,又有淺嘗輒止的歷史點擊,還有不時生發的迷惘、虛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憂郁的情緒。
六、小說的內容與結構形式
以一個支點為軸心向四周輻射,是伍爾夫小說的獨特結構形式。在課文中,“墻上的斑點”是一個象征性意象,代表著現象世界。在結構上它是作者進人心理世界的一個跳板或者支點。也就是說,作品中的人物是從墻上的那個斑點出發而產生出許多聯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聯想又都是以這個斑點作為支點而生發開去的。從支點出發,彈出思緒,再返回支點,再彈出思緒……如此循環往復,表現出了人物散漫無序的意識活動。
具體地說,課文中主人公對于斑點的猜測共有六次:
1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
2看到斑點好像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3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像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4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6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7最后,終于發現,墻上的斑點原來是一只蝸牛。
這種以斑點為中心的紛繁的意識活動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輻射結構,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圍繞著花蕊的盛開的鮮花。整個敘述貌似散漫無羈,實則結構對稱,構思嚴謹。
在小說中,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內容,哪些是對內容的表達。意識流先驅人物亨利·詹姆斯說:“針和線分離就不能縫衣,內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為藝術品。”《墻上的斑點》就是這樣一篇內容與形式難以區分,內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內容的作品。
七、關于小說的主題:
有人曾經指責伍爾夫的小說過分關注自我和內心,缺乏社會性。其實,當我們讀到伍爾夫發出的“該死的戰爭;讓戰爭見鬼去吧”的心聲時,讀到她想象出的那個“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沒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愛的世界”時,社會的“微塵”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靈上,并且激起了回響與反應。這說明不描寫社會生活,并不等于遠離社會生活。通過人物的意識來折射現實,同樣能表現出社會性。這正如伍爾夫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小說就像一張蜘蛛網。也許只是極其輕微地黏附著,然而它還是四只腳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從作者無拘無束的意識流動中,我們依然可以著到作者對于人生的思索,對于現實的不滿,以及對于自由、理想的追求。傳統小說中也有心理描寫,但那些心理描寫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節或環境并為之服務的。意識流小說則將人物心理的意識流動作為獨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體位置,表現出對傳統小說的反叛性。
八、處理課后作業:略見教師用書。
九、印發易曉明《〈墻上的斑點〉賞析》一文,學生結合文章分析仔細賞讀小說。
十、教學后記:
西方現代文學對于習慣于追求情節的中國人來說,閱讀甚難,而高中生閱讀更難,教學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文學流派的特點,不必過分糾纏與文字語句。
高三語文教案大全精選篇6
擴展語句是20__年《考試說明》新增加的一個考點,鮮明地體現了高考語文科對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擴展語句主要要求考生將一句話的內容充實豐富起來或者合理地擴展成幾句話,它通過擴展語意或語境,使簡單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盡量豐富、形象、具體起來,旨在考查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現,其信息量不足:一般簡潔、凝煉,或單純、簡略。擴展后的語句應有較大的信息量,表意豐富,有血有肉;同時在句式或修辭等方面符合試題要求。
一、命題特點
從近年高考試題來看,此類題目的特點主要有:
1.著力于對考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重視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的基礎能力。
2.在內容上呈開放性特征,同時緊密結合考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3.為考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于考生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展現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5.答案豐富多彩,彈性較大,有利于激發考生的激情,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創造思維能力。
二、試題類型
擴展語句的形式很多,可歸結為三種基本形式:豐富句意,再現情景,拓展話題。
1、豐富句意
對一個結構簡單的句子,通過加修飾成份,或通過加修辭手法使之具體生動起來以克服語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如:用三種以上的方法,使下面的句子逐漸豐滿起來。
“她笑了”
擴展1:加修飾成份 她含著淚笑了
擴展2:加修辭手法 她含著淚笑了,像一朵帶露的玫瑰,像鉆出云霧的月牙。
擴展3:加表現手法 她含著淚笑了,像一朵帶露的玫瑰,像鉆出云霧的月牙。花兒因她的笑變得更加燦爛,月兒因她的笑而變得更加嬌媚。
擴展1比原句多一點特色,擴展2通過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含著淚笑動人之處,擴展3通過花和月烘托了她的笑的.燦爛和嬌媚,這樣她的笑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再現情景
給出幾個情景信息詞,然后根據這幾個詞提供的信息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并且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法,將所構思的情景生動地表現出來。20__年語文高考的第五大題即是這種形式。這種形式由于所給的幾個詞語之間存在一定的空白,這個空白給我們的思維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間。請看下面三例:
①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海風”為重點,運用一種修辭手法,進行情景描寫
例:黃昏時,我走在沙灘上,輕柔的海風縈繞在我的耳邊,向我訴說著關于海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例:黃昏時,我漫步海邊,海風像一個頑皮的小孩,撩撥我的頭發,撩起我的衣角,也撩亂了我的思緒。
②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我”為重點,展開想象。
例:黃昏時,我佇立在海邊的一個巨大的礁石上,海風迎面吹來,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放飛的風箏。我飛上高空,我看到了海歐追逐著怒濤的英姿,我聽到了它那欲征服大海的嘶鳴。這給我的體內灌注了無窮的力量。
③以“黃昏 我 海風”中的“黃昏”為重點,運用想象寫一段話。
例:在海風的陪伴下,我獨自領略海的黃昏:落曰熔金,她帶著她的熾熱還有一天的疲憊緩緩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寵愛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滿都發泄在礁石和沙灘上,但落日靜穆地看著這一切,不為所動,繼續帶著她的寬容而慈祥的微笑緩緩地離去,她知道,搏擊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3、拓展話題
這種形式旨在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以議論為主的表達方式。其形式是給一個中心句或首句或結句,要求運用某種論證方法加以充實或拓展。
例如:
①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結句,運用正反論證法加以拓展。
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的經驗;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戰勝怯懦的勇氣;沒有失敗,也就不會品嘗到勝利后的甘甜,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②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結句,運用假設推理法進行拓展。
如果沒有愛迪生999次試制燈絲的失敗,就不會有他第一千次試制的成功;如果沒有司馬遷在仕途上的失敗,就不會有他在史學上的輝煌的成就,……所以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③請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首句,運用因果論證法加以拓展。
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總結失敗的教訓之后獲得的,失敗帶給我們不僅是傷痛,更多的是寶貴的經驗,不敢面對失敗的人或經歷一次失敗就退縮的人,那是永遠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敗則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我們可以變換要求,繼續拓展下去,這樣可以從各個角度打開思路,同時使語言表達得到全方位的訓練。其實學生大腦中并不缺少存貯,他們之所以在運用時找不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料,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提取資料的路徑,學會拓展的方法,即是學會提取資料的路徑。
高三語文教案大全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
1、通過故事情節,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
2、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3、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了解小說的情節,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容;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
了解小說的情節,鑒賞人物淳樸的人情和孤寂的內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小說的情節;借助情節和環境,鑒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合情節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步驟 及內容要點:
1、導入 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為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其次要根據情節和環境,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說的情節,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合課后注釋,復述小說情節,并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的復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為所動;爺爺后來憂郁而死等情節。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為翠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為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鑒賞人物形象:
提問:沈從文在創作談中說,他寫這篇小說,是要通過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么本文寫了幾重人物之間的愛?這些愛各表現在什么地方?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的依戀,為爺爺燒飯。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為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合課文的情節和環境,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著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后,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朦朧中渴望著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借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著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著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可以說,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后,便相約去決斗;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為,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斗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鐘情,不走車路,執著的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棄一切,遠走他鄉。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為了把翠翠托付給人,解除她死后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啟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里的人物都流露著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盡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因為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天寶和儺送為她而決斗,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為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并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外公因為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里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但天寶和儺送分別遠遠離開,他對于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感到翠翠渴望著愛情,他“又憂愁又快樂”,“溫和悲憫地笑”,這都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心翠翠離開他,擔心翠翠在愛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對這一切,他也無能為力,只能帶著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
天寶和儺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責任心的青年,但他倆的結局也是悲劇性的。一個心懷遺憾闖灘而死,一個遠走他方,毫無音訊。
5、總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小說的情節,分析了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總體特點是淳樸、善良,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獨的,寂寞的。課后請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內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
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三)教學步驟 及內容要點:
1、學習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環境是小說人物活動的場所,環境對表現人物、表達主題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請大家朗誦幾段自己認為寫的好的環境描寫的語段,說說它們對于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參考:第一處,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第二處,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第三處,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的心被吹軟了。”第四處,第一部分“月光如銀子……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處,世間萬物都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樣熱烈勃發,所以,有點“薄薄的凄涼”。景物描寫襯托了人物的內心。
第二處,翠翠滿腔心事,卻無人能理解。看著船上人悠閑安逸的神態,更使翠翠感到孤獨寂寞,因此哭了起來。景物描寫恰當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第三處,“對溪除了草蟲的輕音復奏以外,別無所有。”說明翠翠等待的人沒有來,翠翠對愛情的期待,已經變成了悲劇。不善表達的翠翠,拿出蘆管去吹,而爺爺那抒情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變的安靜起來。景物描寫含蓄的寫出了人物內心世界復雜的變化。
第四處,溫柔的月光,天籟般的蟲鳴,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詳,那么淳樸,翠翠和爺爺在這樣的環境下說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優美的生命形式,這正是作者所說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類似這樣的景物描寫很多,它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系。
講解:景物描寫不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不僅形象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而且襯托了人物的美。環境美、人性美,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現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內涵和主題。
討論:作者在創作談中說,他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認為這篇小說所表現的這種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樣子?
參考:《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邊城》所表現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安詳的。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討論:作者以“邊城”為題有什么用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講解:本文寫于1934年,從湘西農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代文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于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美德的心意。
傳統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
固守傳統還是擁抱現代,怎樣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意識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圣、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現代意識的發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寫的那種過年的味道了。
3、作業